袁廷槐
这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袁廷槐不过是民国时期一名名不经传的金乡商人,他有什么事迹竟然让当时的林森,蒋介石,汪精卫,于右任,何应钦,俞飞鹏等一干民国国民政府要员给他题字?---------
金乡镇古城文物保护办公室的夏守安老师这一年来一直忙个不停,这位曾经当过中学语文教师的老人,自退休后就被镇政府邀请专门成立班子修缮金乡镇志。2003年上半年,金乡计划申报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所以整理资料,收集文物等等的工作就落在夏老师等一班人身上了,他知道,金乡是具有600年的历史的文化古镇,历史积淀深厚,有许多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物还隐藏在民间,尚待挖掘,所以他多方的打听和收集资料。
夏老师知道家住金乡镇卫前大街的袁植伦老先生手里有一件“宝贝”-----民国时期的许多名人给他父亲袁廷槐题字手迹合订本。可是袁植伦老先生对这事很低调,一直不肯将手迹示人观看。
后来,夏老师等人多次亲自上门,对袁植伦晓以修缮金乡镇志的意义,他终于为夏老师镇志编撰班子真诚所感动,答应将手迹出示,夏老师将这些手迹复印,同时,询问一些现存的当事人,并根据记载的资料进行考证,才将这段发生在民国的故事作为信史编进的镇志里面。
4月6日,在金乡镇古城文物保护办公室,记者看到夏老师,他很高兴向我们出示了好不容易才弄到手的手迹复印件,上面有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好善可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题字为“为善最乐”,行政院长汪精卫题字为“康宁全德”,监察院长于右任题字为“仗义轻财”,以及军事委员会参谋长何应钦,交通部长俞飞鹏,浙江省政府主席祝绍周以及平阳县长徐用等都题字。
记者不由疑惑,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袁廷槐不过是民国时期金乡一商人,他有什么事迹竟然让当时的林森,蒋介石,汪精卫,于右任,何应钦,俞飞鹏等一干政府要员给他题字?
随后,夏老师拿出了精心保存的袁廷槐先生的名人手迹及墓志铭复印本,讲起了袁老先生发家致富以及修路筑坟的故事。
一,致富
袁廷淮的祖父是明朝抗倭将士的后裔,先祖曾任千户所。到了父亲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了,父亲靠给别人看风水赚一些钱糊口。1869年,袁廷槐出生了,他是长子,还有一个弟弟。小时候的袁廷槐接受私塾教育,熟读诗书,16岁的时候,家里实在无力供养他读书,他很懂事就弃学,到温州市某商号当学徒,八年过去了,他回到家乡金乡镇,在北门大街开了一间店铺,经营货物,并并给店铺取名为“袁义成”。
当时的金乡地处沿海,许多福建商船来浙江必定停泊在这里卸货,然后从金乡将货销售到瑞安,温州等地。有一年九月,台风登陆金乡,有一艘从福建兴化运往北方的商船,满载着龙眼,荔枝等时令水果货物,为了避免台风的袭击,只好在金乡海口停泊,但是台风缓缓不去,商船的老板慌起来,因为水果没有保鲜设备,如果时间担搁太久,水果会烂掉,自己就血本无归了。
这时候,袁廷槐获悉情况后,商人的精明就表现出来了,他去与商船老板交涉,愿意收购全部货物,老板大喜,就以低价把整船的水果卖给他。袁廷槐通过其他渠道,将水果转销到内地。结果他发财了。
随后他生意越做越大,为了方便运输货物,他将“袁义成”商铺的分号开到鳌江对岸的方岩下(就是现在的龙港镇),原来这里是一片荒村,分号开下来后,这里就形成一条闹市。
几年经营下来,袁廷槐成为富甲一方,光下面学徒就30几人。
二,卫前大街的青石街 义冢和钱仓的“布施坟”
富起来的袁廷槐保持一棵善心,当时正是军阀混战年代,人民生活贫苦。他虽是一名商人,可是没有忘记人民的苦难,不断地做善事。
现在的金乡卫前大街,以前多年失修,这街其实是一条泥路,坑坑洼洼,尤其是雨天,路就更不好走了,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1916年,母亲八十岁时,袁廷槐打算给她“做寿”,以表做儿子的孝心。但是母亲劝他将准备“做寿”的钱拿出修一修卫前街的泥路,造福全城百姓。袁廷槐遵从母命,将750米长的卫前街进行全部翻修,买来青石板铺在路面,这样,全城的居民免遭雨天路途泥泞之苦,他的义举一时成为金乡美谈。
在他六十二岁的时候,他自己知道寿命不长了,他就吩咐三个儿子,在他死后一定要办好两件事情:一件是修“义冢”,把金乡城郊埋葬的明代抗倭将士的骨灰的坟墓重新修理;一件是修“布施坟”,将社会上孤苦人家,无力安葬的遗体以及路边无人认领的尸骨等放进“布施坟”。
为了使这浩大的工程有保障,他要求徒弟和儿子将家里资产的利息所得作为修坟专项资金。他死后先停尸不要安葬,等儿子将事情办好了,再下葬。
1931年,袁廷槐去世后,他的大儿子袁秉根,二儿子袁秉均,小儿子袁秉伦立即行动起来,他们在金乡凉亭村修坟465圹,将散落在荒郊野外抗倭将士尸骨收拾进坟内;他们又到钱仓山麓边购置地皮,修了535圹,合计达到1000圹。这样,将士安息,孤骨入坟,袁氏三兄弟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
三,题字
金乡袁氏三兄弟的义举惊动了当时国民党平阳县长徐用,他为袁廷槐善举感动,便题字“潜德众光”;徐用又将袁廷槐的事迹上报省里,时任浙江省长祝绍周也称道不已,欣然题字“公墓表前征泽急枯骨;孝心承先志望重名山”,并将袁氏兄弟的事迹呈报国民党中央。
当时袁廷槐先生的弟子陈子玉在上海经商,他与一些国民党要员关系很好,他将老师袁廷槐的事迹告诉他们,于是,当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以及汪精卫,何应钦等人也纷纷题字。
袁氏兄弟将这些名人给父亲的题字的真迹请师傅装裱好,并连同温州府中学监督刘绍宽撰,以及在国家民政部任职的同乡人杨悌书写的墓志铭并订成一册,并印副本10几本发送到厦门,上海,福州等袁廷槐亲朋好友手里保存。
父亲的遗愿在袁氏三兄弟手里完成,他们终于可以将袁老先生入土安葬,一时震动整个金乡城。
现在也在金乡古城文物办公室编写镇志的70多岁的老先生说还记得小时候袁家的当时的情景。
四,寻找真迹
1004年4月8日,记者来到金乡卫前大街第八巷的袁植伦家里,他家后门还有六间双层青砖砌墙极具西洋风格的房子,墙面镂刻这“诗礼家风旧,护荫长春园”等对联。房子里面却是古香古色的雕梁画栋,可以看出昔日的豪华和兴旺。
袁敏接待我们,他是袁廷槐先生第四代子孙,才三十出头,现在金乡经商,他说真迹现在温州保存,对高祖袁廷槐的事迹自己了解不多,只知道两件大事,一是原来整条卫前大街的青石板路是他高祖出资修建,金乡老一辈人无不知道此事,还有就是他留下遗嘱,吩咐爷爷三兄弟出资修理金乡抗倭将士的“义冢”和钱仓(现属平阳管辖)的“布施坟”。至于民国的名人题字他也不清楚,不过他奶奶和大姑妈还在,她们见过高祖,知道高祖的事情。
为了看到真迹,4月10日,记者驱车来到温州,这真迹现在保存的袁廷槐第四代孙女袁某的手里,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温州某医院档案室工作。她热情接待我们,并向我们出示了民国名人手迹原件。可能由于年代的久远,只见原件有些发黄,但是看起来还很新,可见保存的很好。
谈起高祖袁廷槐先生,她说没有什么印象,高祖具体的事迹怎么会引起当时民国名人的注意,她也不是很清楚,父亲也没有详细对她讲过,这手迹的原件是爷爷袁秉伦和父亲交代她保管,一者,因为她在大学里学的是档案专业,爷爷和父亲才郑重将东西交给她保管;二者,手迹放在金乡家里怕遗失,这是目前唯一的一本了,放在温州他才放心。
五,真迹的故事
为了了解真迹背后的故事,4月11日,记者在金乡找到了袁廷槐的大儿媳妇欧阳夏莲女士以及刚从杭州回家祭祖的女儿袁兰仙两人,欧阳夏莲女士已经80多岁了,但是,看起来精神很好。他是袁秉根的妻子,袁氏三兄弟,现在仅存袁廷槐的小儿子袁秉伦,其他的人大多作古了。
讲起名人的真迹,她们还记得清楚,在文革的时候,当时社会上红卫兵破四旧,保存在袁家的真迹也被抄家过程中遗失了,当时平阳县红卫兵从昆阳一户人家里抄出来一本民国名人真迹的副本,原来这户人家主人是袁廷槐先生的学生,曾经在“袁义成”商号当过学徒,袁廷槐死后他手里也保存了一本副本,据说他很怀念老师,他一直以来都将着副本放在枕头下,睡觉才安心。现在被红卫兵抄出来,一时震动社会:居然有人保存蒋介石等国民党人的手迹。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这本副本就被红卫兵当作成果在县城展览,后来就这副本就不见了。
红卫兵到过金乡向袁氏后人调查此事,但是没有什么结果,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文革”结束后,袁家向分布在上海,杭州,厦门,福州,温州等地的袁廷槐老先生的学生们询问真迹的事情,但是,他们大多已经去世,后人们也不了解上辈的事情了。
还好袁廷槐老先生的表兄家里还保存一本真迹副本,表兄名叫张朋,袁秉伦先生就从张朋的后人手里索回来,这副本就是现在保存在他孙女袁湘芸手里记者看到的那本。
六,结束
如今,袁廷槐老先生子孙满堂,他的后人有的从政,有的经商,他们事业大多成功,记者了解到,袁廷槐先生的后人一直继承先人的遗志,还在社会上不断做善事。
每年,由老一辈发起,儿子,孙子每家摊派,不足部分由老人自己拿出积攒的钱来凑,他们把筹集到的钱来用于修理金乡的“义冢”和钱仓的“布施坟”,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就象袁敏讲的,几十年下来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了。
袁敏说,他们兄弟也都乐意出这样钱,因为一,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二这是好事,人做了好事心里就平安。
就在记者采访欧阳夏莲老人后,她说,这几天又要向子孙凑钱去修坟,因为有人告诉她,金乡“义冢”旁边草长的很高了,有些坟墓出现破裂,急需要修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