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各姓寻根游路线图

[复制链接]
7#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08: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姜 祖宗:未知 分类:由它...

姓氏:姜
祖宗:未知
分类:由它姓所改
姓氏起源:
  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 中准制改为姜氏。”
郡望:
  未知
堂号:
  稼樯堂:神农教民稼樯,所以叫稼樯堂。
迁徙分布
  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 族,至西汉作为关东大族迁至关中,此后居天水(今属甘肃)。东汉 还有姜诗,广汉(今四川谢洪县南)人,发展为较为著名的一支。这 说明汉代已有居住于今江苏、四川的。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 省)姜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07: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刘 祖宗:刘累 分类:以邑...

姓氏:刘
祖宗:刘累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一、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二、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三、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1、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2、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郡望: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 郡:西汉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堂号: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 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袁 祖宗:伯爰 分类:以祖...

姓氏:袁
祖宗:伯爰
分类:以祖上为姓
姓氏起源:
  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 为袁安。
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 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 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 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 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 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06: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陈 祖宗:妫完 分类:以国...

姓氏:陈
祖宗:妫完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郡望:
  1、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2、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3、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4、武当郡:北魏置郡。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5、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6、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04: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02:00 | 只看该作者

李姓(1)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

 李姓(1)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李氏发源地、老子故里)——陕西省咸阳市(唐朝李氏皇陵)——湖北省利川市柏杨镇(李氏宗祠群)
  游线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苍坡村)——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李火德祠)——广东省化州市长歧镇(华山李氏大宗祠)——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李氏宗祠)
  游线三:四川省都江堰市(李冰父子遗迹)——四川省江油市(李白故里)
 王姓(2)
  游线一:山西省太原市(发源地)——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王家大院)
  游线二: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王羲之墓、王氏宗祠)——浙江省温州市(永昌堡)
  游线三:贵州省贵阳市锦屏县(隆里古镇、王状元墓)
 张姓(3)
  游线一: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发源地)——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台骀庙)——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张良庙)——四川省间中市(张飞庙)
  游线二: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德远堂)
  游线三: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荚村)
 刘姓(4),
  游线一: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发源地)——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陵山汉墓)——河南省偃师市(发源地)——陕西省汉中市(古汉台)——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刘文彩庄园)
  游线二: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刘邦祖陵、汉皇后裔聚居地)——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刘基故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水嘉郡祠)
  游线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刘氏宗祠)
 陈姓(5)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发源地)——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县(陈胜墓)——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相府)
  游线二:浙江省宁波市鄞县(走马塘村)——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芙蓉村)——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陈嘉庚故居)——店东省广州市(陈氏书院)
  游线三:云南省个旧市石屏县(郑营村)
杨姓(6)
  游线一: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发源地)——河南省开封市(天波杨府)——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杨令公祠)
  游线二: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杨家祠堂)
  游线三: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芷溪万人古村)——福建省泉州市(杨阿苗宅)
 赵姓(7)
  游线一: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发源地)——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藏山)——河北省邯郸市(赵国遗迹)——河南省巩义市(北宋皇陵)
  游线二: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赵家堡)——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银塘村)
  游线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渔村)——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赵状元坊、百岁坊)
 黄姓(8)
  游线一: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发源地)
  游线二: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罗田村、水南村)——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上洪村)一——福建省福清市闽清县(宏琳厝、黄氏六叶祠)一福建省石狮市(锦铺村)——福建省泉州市(檀樾祠)——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黄氏家庙)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古镇、黄氏宗祠)——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芷溪村黄氏宗祠)
 周姓(9)
  游线一:胰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发源地)
  游线二:江苏省淮安币(周思来故居)——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三雕博物馆)——江西省九江市(烟水亭)——浙江省绍兴市(鲁迅故里、周恩来纪念馆)
 吴姓(10)
  辩践一:河南省禹州市(吴道子故里)
  游线二:湮苏省无锡市(泰伯庙、发源地)——江苏省苏州市(三山岛)
  游线三: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石邮村)——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吴家坊培日村)
 徐姓(11)
  游线一: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发源地)——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徐达墓)——江苏省江阴市 徐葭客故居)——浙江省绍兴市(徐渭青藤书屋)
  游线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徐悲鸿故居)
 孙姓(12)
  游线一:河南省濮阳市(发源地)——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发源地)——陕西省铜川市耀县(药王山)
  游线二:山东省淄博市广饶县(孙武祠)——江苏省南京市(梅花山孙权墓)——浙江省富阳(龙门镇)
 朱姓(13)
  游线一:北京市(明十三陵、故宫)——山东省邹城市(发源地)——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
  游线二: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明孝陵)
  游线三:江西省上饶市婺【音同“误”】源县(朱熹故里)——福建省武夷山市(朱子理学摇篮)游线口:云南省建水市(朱家花园)
 高姓(14)
  游线一:河南省新郑市(发源地)——河北省邯郸市(高肃墓)
  游线二:浙江省乐清市(高友玑墓)
 林姓(15)
  游线一:河南省卫辉市(林姓发源地、比干庙)
  游线二:浙江省杭州市(放鹤亭)——福箨省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岛妈祖庙)——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菽庄花园)
 何姓(16)
  游线一:广东省番禺市(留耕堂)
  游线二: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发源地)——浙江省武义市(郭洞村何氏宗祠)——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沫峰村何氏宗祠)
 郭姓(17)
  游线一:河南省登封市(发源地)——陕西省成阳市礼泉县(郭子仪墓卜一四川省内江市隆昌
县(云顶寨)
  游线二:北京市(汇通祠)
 马姓(18)日
  游线一:河北省邯郸市(发源地)
  游线二:陕西省汉中市勉县(马超墓祠)
  游线三:广东省雷州市(伏波祠)
  游线四:云南省昆明市(马家祠堂)
 胡姓(19)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宣州市绩溪县(胡氏聚居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浙江省杭州市(胡雪岩故居)
 罗姓(20)
  游线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呈坎村)——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发源地)——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罗荣桓故居)
  游线二: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罗贯中故里)
 梁姓(21)
  游线一:陕西省韩城市(发源地)
  游线二:江西省吉安市(美陂[音同“美碑”]村)——广东省佛山市(梁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株市兴业县(庞村古建筑群)
 宋姓(22)
  游线一:河南省商丘市(发源地)
  游线二:海南省文昌市(宋氏祖居)
 郑姓(23)
  游线一:河南省新郑市(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氏宗祠)——福建省宁德地区周宁县(浦源镇郑氏宗祠)——福建省南安市(郑成功墓)——广东省三水市(大旗头村)
 谢姓(24)
  游线一:河南省南阳市境内(发源地)——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伯夷墓)
  游发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蓬溪村)——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谢氏宗祠)
 韩姓(25)
  游线一:陕西省韩城市(发源地)——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韩氏宗祠)——河南省新郑市(发 源地)——河南省盂州市(韩愈墓)——北京市(爨底下村)
  游线二:江苏省苏州市(韩世忠墓)
  游线三:广东省潮州市(韩文公祠)——福建省漳州市(韩氏古村)
 唐姓(26)
  游线一: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发源地)——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唐叔虞祠)——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丹朱墓)
  游线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月岭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唐氏宅第)
 冯姓(27)
  游线一:河南省荥阳市(发源地)——河南省新郑市(发源地)——山西省大同市方山县(永固陵)——山东省泰安市(冯玉祥墓)
  游线二: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冯子材故居、墓址)
 于姓(28)
  游线一: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刊邰村(发源地)——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音同“型”】县(于家石头村)
  游线二:浙江省杭州市(于谦墓祠)
 董姓(29)
  游线一: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发源地)——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发源地)
  游线二: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福建省福州市(董氏宗祠)
 萧姓(30)
  游线:江苏省丹阳市(齐王陵)——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发源地)——湖北省襄樊市(昭明台)——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唐贤坊村)
 程姓(31)
  游线一:陕西省成阳市(发源地)——河南省洛阳市(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屯溪镇)——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
 曹姓(32)
  游线一: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发源地)——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曹植墓)——浙江省金华市(曹宅镇)辨裳二:北京市(曹雪芹纪念馆)——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曹家大院)
 袁姓(33)
  游线一:河南省太康市(发源地)——北京市(袁崇焕墓、祠)
  游线二:广东省揭阳市(袁氏家庙)
  游线三:云南省红河自治州石屏县(袁嘉谷故居)
 邓姓(34)
  游线一:河南省邓州市(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居)
  游线三:广东省广州市(邓世昌纪念馆)——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邓氏宗祠)
 许姓(35)
  游线一:河南省登封市箕山(发源地)——河南省许昌市(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唐模村)——浙江省东阳市(许氏宗祠)
 傅姓(36)
  游线一:河南省安阳市(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义乌市(杜门书院)
 沈姓(37)
  游线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发源地)——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古镇)——浙江省嘉兴市(茅盾故居)——浙江省余姚市(沈家村)
  游线二: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
 曾姓(38)
  游线一: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曾家大院)
  游线三: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曾国藩故居)——广东省深圳市(曾氏大宗祠)
 彭姓(39)2日5
  游线一:江苏省徐州市(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彭祖故里) ——贵州省贵阳市(香纸沟)——湖南省湘西吉首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王村老司城)——广东省揭阳市(彭园)
 吕姓(40)
  游线一:河南省南阳市(发源地)——河南省洛阳市益津县(邙[音同“忙”]山吕祖庙)
  游发二: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吕氏宗祠)
 苏姓(41)
  游线一: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
  游线三:江苏省苏州市(沦浪亭)
 卢姓(42)
  游线一:山东省济南市(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发源地)——浙江省东阳市(卢家宅园)———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卢村)
 蒋姓(43)
  游线一: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蒋氏宗祠)
  游线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蒋氏宗祠)
 蔡姓(44)
  游线一: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发源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蔡伦墓)
  游线二: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蔡氏宗祠)
 贾姓(45)
  游线: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发源地)——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
 丁姓(46)
  游线一:山东省淄博市(发源地)——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山东省龙口市(丁百万庄园)
  游线二:福建省晋江市(丁氏宗祠)
 魏姓(47)
  游线一: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发源地)
  游线二: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氏庄园)
  游线三: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下涝村)
 薛姓(48)
  游线一:山东省滕州市(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成都市(望江公园)
  游线三:福建省福安市(廉村)
 叶姓(49)
  游线一: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南屏村)——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渠口村)——浙江省丽水市遂 昌县(独山村)——浙江省龙游市石佛乡(三门源)
  游线三: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叶剑英故居)
 阎姓(50)
  游线一: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发源地)——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阎锡山故居)
  游线二:江西省玉山市(阎立本墓)
 余姓(51)
  游线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发源地)
  游线二:贵州省毕节市(余家庄园).
  游线三: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镇、理坑村、思溪村)——江西省修水市(余氏祠堂)
 潘姓(52)
  游线一: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发源地)——河南省巩义市(潘岳墓)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潘氏宗祠)——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潘氏宗祠石碑)
 杜姓(53)
  游线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发源地)——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杜康墓)——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杜康仙庄)
  游线二:四川省成都市(杜甫草堂)
 戴姓(54)
  游线一:河南省商丘市(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溪口村)——福建省漳州市(洪坑村)——广东省潮州市(凤凰村)
 夏姓(55)
  游线一:河南省禹州市(发源地)——河南省淮阳市
  游线二:上海市(夏完淳墓)——浙江省绍兴市(禹王庙、大禹陵、禹陵村)
 钟姓(56)
  游线:安徽省滁[音同“除”]州市凤阳县(发源地)——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村)——福建武夷山市(渡州畲族村)
 汪姓(57)
  游线:浙江省杭州市德清县(发源地)——安徽省黄山市(唐模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江苏省苏州市(环秀山庄)
 田姓(58)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发源地)
  游线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田氏土家族聚居区)——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田家祠堂)
  游线三:重庆市酉阳县(龙头村摆手堂)
 任姓(59)
  游线:山东省济宁市(发源地)——江苏省吴江市(退思园)
 姜姓(60)
  游线一:山东省淄博市(发源地)
  游线二: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姜氏庄园)——陕西省宝鸡市(炎帝之乡)——湖北省随州市 (炎帝诞生地)——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炎帝陵)
 范姓(61)
  游线一: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发源地)
  游线二:江苏省苏州市(范成大祠)——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平山)——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范宅)
 方姓(62),
  游线一:河南省禹州市(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方氏宗祠牌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方孝孺故里)
  游线三:广东省普宁市(方耀故居)
 石姓(63)
  游线一: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发源地)——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石勒墓) 。
  游线二:天津市(石家大院)
  游线三: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石家村)
 姚姓(64)
  游线:山东省菏泽市鄄[音同“倦”]城县(姚姓发源地、历山舜王庙)——北京市(姚广孝塔)
 谭姓(65)
  游线一:山东省章丘市(发源地)——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谭纶墓)
  游线二:湖南省浏阳市(谭祠、谭嗣同故居)
 廖姓(66)
  游线一: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发源地)——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发源地)
  游线二: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廖氏宗祠)——广东省连州市(福山古寺)
 邹姓(67)
  游线一:山东省邹城市(发源地)
  游线二: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古村)——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堡乡)
 熊姓(68)
  游线:湖北省荆州市(发源地)——湖南省岳阳市(屈子祠)——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熊希龄故居)
 金姓(69)
  游线一:山东省曲阜市(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岩头村)
 陆姓(70)
  游线一: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发源地)
  游线二:山东省剁音同“烙”]陵市(发源地)——江苏省盐城市(陆秀夫祠)——浙江省湖州市(陆羽墓)
 郝姓(71)
  游线一:山西省太原市(发源地)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