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袁氏家族渊源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08-8-30 12: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氏家族渊源 (转帖)
2008-08-17 08:46


长沙袁家冲袁氏
  始祖辉容公,讳光先,南宋时平浙寇,封侯爵。子巨献公,讳忠,袭父职,授湖广武陵郡参将,自江西泰和家潭州。辉容公二十六派大庄公生子七,长本纪为长邑马鞍铺支祖;添、良、醇、厚四公失考;本源、本志则迁善化袁家冲(今属长沙)。本源五传至之尧、之舜,尧开牧马房,舜开滕冲房;本志生林塘,塘生少塘、泉塘,泉塘徙潭邑界,开马山坳房;少塘三传开之诗、之书、之礼、之乐、之文五大房。清乾隆38年(1773)创建宗祠。乾隆42年(1777)始修族谱,道光19年(1839)续修,同治7年(1868)三修。

老谱派语:象玉润英品,长达自光荣,有美从斯定,其人式克珍,楚书惟宝善,晋聘振贤仁,世泽恢宏久,湘南冠国宾。新定派语:象玉润英,品光家国,定锡先恩,世承祖泽。

长沙袁氏
  始迁祖志荣公,字世华,号汝衮,明洪武15年(1382)由江西丰城迁垦湖南益阳县桃花港,25年(1392)复迁长沙县新康镇之格塘中珠洲(黄沙港)。传三代分为西岸、柳林、杲山、东岸、南湾、湘江六大房。总祠设长沙市西长街。至1948年,已传19代,共7000余人。

长沙纯化袁氏
  始迁祖宗仁公,字瀚仙,元至正26年(1366)进士,历任吏部四清吏司郎中,由江西丰城县茶市迁潭州长沙郡城湘春门外盐仓街,世居纯化都。十六传至袁绪钦,字敬祜,一字叔瑜,清末文士,有《涵鉴斋文录》传世。


浏阳石围袁氏
  江西远祖万赟公。元季群雄肩摩,四海鼎沸,万赟公六十四传禄苍由江西丰城迁楚,卜居浏阳之西。越三传,生文亮、景春、思沧、彦明四公,分为元、亨、利、贞四房。元、亨、利三房居石围,惟贞房分居马家冲。明万历36年(1608)始修族谱,清康熙61年(1722)续修,乾隆38年(1773)三修,乾隆59年(1794)四修,道光28年(1848)五修。乾隆47年(1782)贞房子孙建祠于马家冲,嘉庆24年(1819)元、亨、利三房子孙建祠于石围。
派语:(自第二世始)
宗文大志,奇伟时添,奉尚应兴,启富生贵,成家国光,名登榜首,宦绍汝南,鸿禧永锡,万世其昌。

浏阳周洛洞袁氏
始迁祖俊辅公,后唐同光间由江西庐陵天同十三都铁树观徙居长沙府浏阳县周洛洞。后人衍为五支,分居潭口、石塘冲、白茅洲及平江、长沙等地。清道光3年(1823)三修、光绪13年(1887)五修族谱。 

浏阳五盐袁氏
  始迁祖景奇公,明正德间自江西新昌黄罗积善桥迁居浏阳濠溪,后复迁东市,分居长田等处。清乾隆21年(1756)纂有草谱。


宁乡廖家滩袁氏
  天纲公历十传而至光五郎,南宋时由江西丰城迁居湖南新化高坪,发派十七户,合侄发顺户,共成十八户。至二十六传如谦公因避兵乱,于清顺治2年(1645)徙居安化菜花溪,生子五:尚恭、尚宽、尚信、尚敏、尚惠。恭裔仍守安化旧址,信裔往蜀,宽、敏无传。尚惠生子五:文伟、文侯、文伦、文佐、文俊。侯、伦、佐、俊四公递徙宁乡九都廖家滩。清同治13年(1874)创建宗祠。明正统间、清康熙12年(1673)、乾隆54年(1780)、道光17年(1837)、同治12年(1873)十八户共修族谱,光绪34年(1908)宁乡分修,1938年宁乡七修。
十八户班行:(自三十六世始)
敦伦辉祖泽,积德致和祥,佑启英贤裔,诗书锡福长,吉安肇先绪,新化庆繁祉,雍睦笃宗亲,忠孝肃纲纪。

宁乡袁家桥袁氏
  远祖公亮,后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泰和县出籍潭州。至伯庸开基宁乡新康土桥,后改迁湘乡案山、新化高坪。至明成化3年(1467)必凝公由新化高坪迁宁乡袁家桥。自必凝公至1949年,已传17代,共400余人。宗祠在神光山口。清光绪32年(1906)续修族谱,1934年增修。


宁乡袁氏
  鼻祖文珊,讳公镇,号玉三郎,江西吉州泰和早禾渡中奉乡梅子坡人。后唐同光2年(924)携弟公亮徙居楚南潭州,落业土桥,后将土桥产业拨附公亮,徙居宁乡新康。后晋天福2年(937)徙湘潭状元乡。宋开宝2年(969)天子诏调吉安圳上豪杰者赴邵州标管开产,文珊公闻诏赴郡差领鱼油籍贯,卜居宁乡曹碑市永积桥。文珊公下二十一世继富分祖才、祖诚、祖达、祖兴、祖贤、祖铭、祖续七房。清乾隆间七房分修族谱,同治9年(1870)兴房续修。
派语:文万曰晏余,光丹和显仕,盛治广抡才,峻德宏经济,誌继祖胜绍,景廷明大贤,嘉邦仁必庆,恩彦可存宣。应朝怀惠泽,高第喜升迁,思先昌以达,道义永流传。

湘潭百井袁氏
  始祖辛公,行十一,宋末年间居善化上厢坊,即长沙南门外碧湘街。辛公生万伯,万伯生用和,用和生寿孙,寿孙西元至正间随母避乱三十三都山塘铜瓶内七日,继而母死于难,公遂至醴陵留仙寨,播迁数年,甲辰携子冷、均、政来湘潭一都百井冲,受田出籍。明成化6年(1470)始修族谱,清顺治17年(1660)续修,康熙39年(1700)三修,乾隆7年(1742)四修,乾隆53年(1788)五修,道光4年(1824)六修,同治8年(1869)七修,光绪24年(1898)八修。

派言:(自二十派始)
文章经国,孝友宜家,光昭德泽,森茂英华。

湘潭霞湾、石门楼袁氏
  始迁祖钦一公,字占先,偕弟钦七,字福孙,明洪武初自江西南昌府丰城县何家垅之老袁坊客游湖南湘潭县,卜一都徐家冲。后占先公迁河东三都霞湾,福孙公迁一都石门楼。至1948年,已传20余代,族人5600余人。宗祠设株洲乡。

湘潭袁氏
  始迁祖义莹公,明洪武5年(1372)自河南汝阳县徙居湘潭。历四世而分涟江公、德懋公两派。清宣统3年(1911)五修,1944年六修族谱。

湘潭石塘山袁氏
  始迁祖杲公,原籍凤阳寿州,明时自茶陵卫分俸迁湘潭十三都八甲石塘山。1942年六修族谱。

湘乡袁氏
  始迁祖念棠、思棠、三才,明万历间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老袁坊尊敬里张家边迁居湘乡虞塘。念棠公居石头埠羊角塘,后裔居樟树湾;思棠公仍居虞塘;三才公居黄莲塘,后裔居白泥塘。清同治2年(1863)念棠公房始修族谱,2003年三修。

班序:国懋秉孔道,克文肇贤振,继述昭仁厚,昌隆锡福新,家聚有功德,风顺玉烛莹。

湘乡新窑袁氏
  始祖经通公徙楚岐居衡湘袁家冲,生子二:长昌语,生福地,析居大富塘;次箎,生子二,析居早禾冲、大冲。昌语传六世大宠公,明时由衡山大富塘迁湘乡新窑斗上,曰斗上房;箎公传六世大绖公居湘乡大冲,曰大冲房。大绖兄大维同居大冲,虽赘衡山町峰陈氏,裔孙仍归大冲。清乾隆29年(1764)始修族谱,嘉庆19年(1814)续修,道光21年(1831)与衡山合修,光绪7年(1881)四修。

班序:福寿廷万大,正祥乐倡凝,家传忠厚本,贻训裕萦膺,锡汝陈焜耀,镇湘极灿隆,钟涛标燮理,钜泽沐荣封。



为袁九皋先生倡修五续谱作
袁国辉
(2008年7月19日)
因曾祖房下尽数逃荒下湖北,加之人事代谢,老家已无至亲,与湘阴早已失去联系。此次收到九皋先生邮来家谱手稿,十分欣慰。弹指八十年,本房在石首已繁衍五代。但知根在湘阴,究属何地,虽年长者亦不能考。
当年祖父年生公兄弟三人携家自湘阴渡江下湖北,曾带有一册家谱,一直由堂伯运清公惠存。极左年代因惧祸,破四旧时运清公将其付之一炬。自此我房后辈子孙莫知家族渊源。
去岁堂兄志安来电云九皋先生倡修家谱,自咸宁辗转湘阴找到本房商谈续谱事宜。凭湘阴族人模糊的记忆,九皋先生不辞舟楫劳苦找到本房实为不易,我很为先生义举感动。此番修谱于本房等于重续根源,意义更显重大。
真的很遗憾,沿家谱追溯,未有一夺目之人、事。简略的生卒年月记载反映祖辈夭折率极高,成年者寿数多在知命左右。男无偶者各辈均有,命途多蹇可见一斑。年生公兄弟三人,长兄娶妻生子后早夭,次兄以寡嫂为妻,年生公届四旬未能婚娶。为养老计,欲以兄子运清公为嗣。及至祖母从红军队伍流落,为曾祖母收留,方始成家,始有我等一脉。及至伯父稍长,祖父乃为之物色一童养媳,婚娶之艰可谓馀悸未了。
祖辈下湖北之凄苦状丝毫不逊于山东人闯关东。年生公兄弟三人,携母、妹、嫂、侄一路乞讨到达现所。这里曾是当年的湖北人抛荒之地,禾塘瘀积、杂草丛生。但就是这样的境地成了逃荒者的乐土,垦出了一垄垄无需交租的良田。这些“乐土”本地人弃之不顾是有其缘由的,因为它在荆江大堤的保护之外。
在年生公拓荒的几十年中,家园遭洪水光顾几次已难准确统计。但从祖母晚年絮叨“(民国)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连倒三年”可知水灾之频。因缺乏有组织的预防,年生公只能逐年挑土增高宅基和打造木船为绸缪。据父亲回忆,到搞集体建居民点时老宅的地基已有数米之高,这竟是祖父、伯父、父亲利用农闲几十年愚公移山似的不弃所铸就。
灾年的磨难留给先辈的尽是伤感的回忆。年生公返湘阴借贷,竟遭堂姐讥讽。祖母临终还不忘让父亲打听一个叫关山船的士绅,因为他搭建的粥棚曾让全家度过了最饥谨的岁月。家运与国运相连。国运不昌,家族多贫苦,数代鲜有识文断字者。及至近世,改革兴起,子孙颇多跳出农门求学、从商、从政者,亦为快事。
九皋先生信中言及今各房中仅有两名硕士,思之汗颜。遥想鼻祖辉荣公为宋朝大将,以军功立世,其后数代子孙皆效力疆场,多有功勋于国。相较先人,今之子孙则多不肖。惟愿此番修谱能以先人之勋望励后世之家风,袁氏族人亦能以此自警,自强不息,光耀门楣,利国利家。
修谱本家族盛事,需禀上苍、祭祖宗、拜祠堂,心怀敬畏,各朝均重之。明万历年间,三十派祖大本公仲昆首倡袁氏通谱。继后清乾隆年间(1787年)象儒公首修益阳袁氏支谱,道光年间(1838年)润秀公修二续谱,光绪年间(1899年)品兰公修三续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自缘公修四续谱。
二续在鸦片战争前夜、三续正值清季列强入寇、四续在日倭入侵前夕。与前三轮续谱不同,九皋先生倡修五续谱正值中华复兴之时,奥运申办、开国甲子,喜事连连,堪称盛世修谱。
九皋先生嘱予作文记祖辈勋德、先人遗教,以载之谱册传示后人。然造化弄人,先人尽出苦寒之家,我莫知所记。幸喜祖辈皆勤勉之人,至今尚有雅誉留乡间。今之子孙习其家风,多平实之辈,鲜虚华之徒,此或为先辈遗泽致焉!
衷心祝愿九皋先生五修谱能早日面世!


我的资料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