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袁氏一家亲 网上网下一家人
---------------------------------------------------------
《中华袁氏通谱》
简报第一期(2006.7) 文本原文
本期专题:袁氏起源
本期编辑:湖北资友
电子期刊,免费索取
资料摘自《袁氏家谱》网站 www.yuanscn.com
电子信箱:yuanscn@126.com 13972096021
******************************************************
按人口数量排序,袁姓人在世界居第33位
袁氏起源
袁姓,是中华民族的大族之一。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其人口在全国姓氏排名为第36位(原为33位)。袁从何而来呢?袁姓人为汉族。汉族都以轩辕黄帝为始祖。轩辕黄帝,又称玄元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轩辕黄帝,简称为黄帝。我们炎黄子孙就是这样来的。黄帝传第九世叫虞舜,为袁氏鼻祖。舜帝娶了妫汭(今山东濮阳县)的娥皇、女英为妃,其后代便以其母亲的地名妫为代号(姓氏)。古代姓名还不成熟,居住在哪里,多以居住地的环境特征为姓为名。
历史行进到周朝,以母亲血统为中心的母系制度才慢慢改变。到周武王灭了殷朝建admin朝后,国民才由游牧部落群体向初级农业定居社会过渡,进而有了册封男性公民的封建社会:封地、封禄、封邑、封侯、封妻荫子。社会不再那么自由,姓名不再随随便便,住在山边的也不见得就叫“山边”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时代到来了。秦朝有了文字,历史的一切才从混乱中摆脱出来。父系立姓才慢慢明朗起来。
汉朝初年,袁姓写法多达六种,叫个声就行了。《中国百家姓解说辞典》上说:“妫氏,舜后,陈胡公胤…”,又说,“胡公满裔孙诸,字伯辕,其子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因号辕涛涂。”还说,陈氏、胡氏、田氏、辕氏、法氏、袁氏,均是陈国胡老爷子的后代。因此,我们平时把辕涛涂定为天下袁姓第一人。
又过了七代,到了政手上,觉得既然血脉相同,作为姓氏的六个字应该统一起来,号召大家把爰、援、袁、辕、溒、榬六个字统一定为一个“袁”字。所以,直接统一要求用“袁”字的第一人,非袁政莫属。几千年过去了,一个袁字再也没有被掰开过。要说明的是,在文化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初期,能够从史料上、古墓中发掘出来记载档案的,必然是国之栋梁、达官显贵。就是现在这个信息时代里,再过五十年,一个能在多种档案文书中查到姓名介绍的人,绝非等闲视之。
第一节 袁字考证
一、爰、辕通用 The Original Written Words for Yuan
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认为出自“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南宋人郑樵将袁姓列入“以字为“氏”类,其《通志·氏族略》载:“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
《百家姓典故》上的记载是:袁氏大舜后裔 一姓六字之异 。
历来关于袁姓姓源的考据工作,已经做得相当的翔实和完整,许多有关姓氏的古籍,对于袁氏的来龙去脉的记述,内容也差不多一致。
《通志。氏族略》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 为陈侯,称胡公满,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胤,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七代孙庄爰,伯诸生涛,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公满裔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通志氏族略》:“袁氏,妫氏,舜后。”
《袁枢年谱》:“袁通爰、辕、¤(“木”+“袁”,音同袁)、¤(三点水+“袁”,音同袁)、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姓氏考略》:“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对于袁氏之姓源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三世孙涛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同时,由于“爰”字和袁、辕、¤(“木”+“袁”,音同袁)、¤(三点水+“袁”,音同袁)、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而胡公满的这一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辉煌。
二、简化“辕”为“袁”姓 ,写法有六种 Six Words for Yuan
辕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至秦末,裔孙辕告避难于河、洛之间(黄河、洛水,今河南洛阳、偃师、巩义一带),辕告的小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年去掉车字旁,开始以“袁”直接为姓氏。因此,袁政是使袁姓独立使用的第一人。
唐宋时期的袁氏家书,对上述变化均有详细记载。如<<古今姓氏书辨证>>云:“袁,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庚,庚生季子阍,阍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郑仲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以爰氏。爰、辕一也。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生选,选子生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颇,为司徒,奔郑。秦末,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袁姓源出于周朝伯辕的后代。他的孙儿涛涂,以祖父名去掉车旁为“袁”姓。古时“袁”和“爰”相通,故袁姓和爰姓是同宗。又据《新百家姓》:“靖伯庚的九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名命氏,后代就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古代袁、爰、辕、援因音同,相互通用。”袁氏发祥于汝南郡、彭城郡,因名“汝南堂”,也有用“彭城郡”的。永嘉之乱,袁氏南迁,散居江、浙、闽、赣诸省,宋末入汀州,明代南迁上杭,清初迁梅州、潮州等地。
第二节 陈胡田袁是一家
胡公满,是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则认真推溯起来,陈、袁两氏在3000年前岂非本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准阳县一带,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2000年以前,便一直在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庄伯--伯辕--涛涂--选--(长子)声子 (次子)突 突--(长子)惠子 (次子)雅 雅--颇(长为侨,失考)--买--告--政--生--元--干--良,良---(长子)昌 (次子)漳,昌的世系和漳的世系也是经很多人研究了的!!!道光八年(1828年)著的<<袁氏世考>>上说的很详细了!庄伯为一世祖,那政就是十世了。
袁陈的共同祖先: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惽,惽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宣仲生选,选生声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颇,奔郑, 秦末,裔孙告辟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此录自《新唐书》卷七四下 表第一四下:仲尔金父一作仲尔金甫。选--(长子)声子 (次子)突 突--(长子)惠子 (次子)雅 声子突是一人名 惠子雅也是一人名也,不是2个人 。
袁氏遍布中国,陈胡公满不仅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且还是袁姓家族的始祖,具体讲,袁氏的得姓始祖是涛涂,而立姓始祖则是秦末的袁政。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今河南的淮阳一带,而袁姓家族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但是袁姓家族,至西汉,发展迅速、地位显赫,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袁政传至10世孙袁斡,封贵乡侯,居承郡,为著姓,此郡实为袁氏立姓后最早居住的地方,时间大致在西汉初,由于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至晋代属陈郡,故号称陈郡袁氏。各地的袁姓多为陈郡袁氏分支,至东汉,“汝南袁氏”成为当时特别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袁姓子孙或因做官,或因避祸逃难,四散分居北方广大地区,并有袁氏散居江南许多地方。经过漫长的繁衍,袁姓逐浙又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陈留、宜春等郡望,而这些支系又多出自陈、汝南两望族后裔。从历史上看,隋唐以前,袁姓的显赫名人也多出于这些地方。袁姓南迁大约于唐代以前,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渐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姓入闽也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另外,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姓氏中,袁氏也是大姓。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点些处进入陈氏家谱简介......
袁姓与汤氏:轩辕氏,又称玄元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简化为袁邑。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轩辕氏有一支后代,乘着轩辕氏发明的高车大辕,世代游牧于草原,被称为高车族,因其族是轩辕氏后裔,则以袁纥氏为部落名称,后则为酋长名称,袁纥氏在隋史中称“韦纥”,唐史中称“回鹘”,今称“维吾尔”,随着民族的融合,汉化的袁纥氏,已简化为袁氏。
妫姓有虞氏舜后裔胡公满在周初时,被周武王封于陈(河南淮阳),史称陈胡公。陈胡公的儿子陈申公有个儿子叫靖伯庚,因是庶子,另辟公族。靖伯庚的八世孙妫诸,字伯瑗,他的孙子涛涂,则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瑗氏。因瑗与辕、袁同音通用,而其族又居于轩辕氏之墟,历史上又称其为辕涛涂、袁涛涂,其子袁选,其孙袁颇、袁侨均为陈国上卿,因而袁氏为春秋战国时的名门世家。
西汉时,爰盎在七国之乱时以奏请诛晁错而知名,后因其以直谏冒犯汉文帝,而被贬为庶民。爰盎之后为避祸,以同音字分为袁、辕、援、爰、榬、溒等六大氏族,随着历史发展,姓氏的融合,今辕、援、爰、榬、溒等五大氏已成为罕见姓氏,多已融于袁氏,回归祖籍。袁氏郡望为汝阳(河南商水)、阳夏(河南太康)、彭城(江苏徐州),汝阳商水县袁氏在东汉时垄断朝政,袁安是汉和帝朝司徒,因其正直不阿,敢于外戚窦氏相抗衡,所以名满天下。袁安的儿子袁敝是汉章帝朝司空,袁敝的儿子袁汤是司徒,袁汤的长子袁逢是司空、次子袁隗是司徒,因而有“四世五公”之誉,天下士大夫无不出自袁氏门下。袁汤的孙子、五官中郎将袁成之子袁绍,因反董卓,被推为18路诸侯盟主,后割据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为一代霸主。袁汤的孙子、司空袁逢之子袁术则割据淮南,在寿春称帝。
袁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晋有文史学家袁宏,唐有宰相袁智弘,宋有史学家袁枢,明有军事家袁宗焕,清有文学家袁枚,中华民国成立,河南项城人袁世凯,出任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氏世为门阀大族,在宋代被列为第59位门阀世族,当代袁氏排在第33位人口大姓,在台湾则位居第94位大姓。
江苏吴县袁氏亦是名门,袁珪后裔袁盘,字德铭,幼时流落到姑苏,由汤儒收养,因而改姓汤,史称“汤盘”,明嘉靖10年(1531年)中举人,任富阳县知县。汤盘有个儿子汤曾,明恩贡,任南宁府通判。汤曾因思祖之功,又改为袁姓,但汤曾这支袁氏为不忘汤氏养育之恩,称始祖为“汤一公”。袁盘改汤氏,其后成为汤氏的一支。
历史上有许多姓氏,因朝代的更迭,被迫改变姓氏,改为汤姓的。据统计,汤氏一共有20多种姓氏改为汤氏,其中最大的杨姓改汤氏,温姓改汤氏,唐朝的唐改汤氏,更姓改汤姓,韩姓改汤姓,这些姓氏改为汤姓后,又大多从新修订了家谱。
第三节 世界袁氏寻根活动
天下袁氏归汝南
中华大姓中有不少发端于中原地区,袁氏早期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而发展中心是汝南(河南省太康县)。对此,古今一些姓氏文献均有定论。
据《汝宁府县志》载,汝南古为沈蔡诸国之地,战国时在楚魏二境之交,秦属颖川郡。到汉朝时设置汝南郡,隶属豫州,领县三十七,包括了今天的平舆、项城、西华、漯河、潢川以及安徽的阜阳、山东的蒙城在内的大片疆域,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由于战乱、官职调任等原因,虽然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向海内外广为发展,但发端于袁安的汝南袁氏始终是最为兴旺的一支。
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袁氏名人辈出。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载,“袁氏自后汉魏晋至梁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会仆一十七人。《新唐书?宰相世系》等书记载,袁政后裔袁干封贵乡侯,袁干的八世孙袁良(东汉汝南人),其孙袁安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以严明著称,后官至司徒。和帝时,外戚窦宪兄弟专权,他不避权贵,多次弹劾窦氏兄弟的专横,为时人称颂。袁氏自袁安以后,兴旺发达,其子孙后代,累世官宦,四节五公,与东汉一代相终始(风《重修汝南县志》),历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据清嘉庆元年(1796年)编纂的《汝宁府志》及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编印的《重修汝南县志》载,历代汝南袁氏封爵位的有六人,为各种史志收编的汝南袁氏名人有二十多位,如袁良、袁安、袁汤、袁逢、袁绍、袁术等,不少人在《东汉书》中列有志传。
汝南汝阳袁氏世系考(至二袁止)
袁良
良孙袁安
安生袁赏、袁京、袁敞
京生袁彭、袁汤——敞生袁盱
彭生袁贺——汤生袁成、袁逢、袁隗
贺生袁闳、袁忠、袁弘——成生袁绍——逢生袁基、袁术
注:一般称袁氏“四世三公”主要是指一世袁安(司徒);二世袁敞(司徒);三世袁汤(太尉);四世袁逢(司空)、袁隗(太傅)。
随着历史的发展,汝南袁氏虽然已经迁徙分布到海内外许多地方,但仍有大量袁氏后裔在汝南县本土生息繁衍。据调查,现今汝南县境内袁氏分布广泛,全县二十个乡镇中有一百多个自然村居有袁姓群众,总人数两万多。居住袁姓较多的乡镇有汝宁镇、板店乡等,较集中的村庄有十多个,以“袁”命名的村子就有袁庄、老袁庄、后袁庄、小袁庄等。
此外,有关史志资料对袁氏及其名子墓冢亦多有记载,如《汝宁府志》、《重修汝宁府志》均轼明司徒袁安墓址方位,并附有墓址遗照。
1999年第十三届舜裔宗亲会在河南省召开时,香港袁汝南堂宗亲会会长袁雄昆先生、泰国袁氏宗亲会会长袁经伦先生都先后率团来汝寻根访问。
袁氏河南祭祖文告
水有源,树有根,百姓一家,要在华夏,源远流长。余受村委会之托,于二OO四年十月二十日由香港汝南堂宗亲会、香港中联办、东莞侨务办发起的河南寻亲祭祖活动,受到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四套领导班子、统战部、侨联会、对台办、电视台及各大报社的热烈欢迎,于十月二十六日回乡,特写出袁氏概况,以代参考。
国有史,家有谱,袁氏望族,根在汝南(即河南省汝南县)属中原之中部,南朝宋侨立司州于县瓠城,隋改县名为汝阳,唐宋为蔡州,后置汝南县,元初以后至明、清为汝宁府。后又改称汝南县、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汝南市等。现又改称汝南县,属驻马店市。
袁氏是虞舜裔孙满的后裔。西周初,周武皇追封先贤后裔,封有虞氏之裔妫满于陈(今河南淮阳)建陈国,妫满死后,溢号为陈胡公(即陈胡公满),满生二子,长子靖伯,次子庚伯,庚生季子惛,惛-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庄伯辕-诸,字伯爰-涛涂-仲宣,宣以祖父字为姓,叫爰仲宣,宣-突-侨-雅-颇-买-佚名-告。告避难于河南、洛阳之间,告生政,政因“爰”与“袁”同音,遂改爰为袁姓,传至于今。并发展成为世界100大姓中的前第33位。
袁政第60代孙袁昌居洛阳,昌生袁安,字邵公,家贫好读,常傲寒门雪,故称卧雪先生。一夜苦读冻僵在外,被洛阳令救起,保举为孝廉。汉和帝即位,升为司徒,历任太仆、司空、河南伊等职。袁安不避权贵,正直不阿,以严明著称,多次弹劾窦氏外戚专权,就连天子大臣也敬畏三分,为时人称颂。帝封汝南为袁氏食邑,其子孙兴旺发达,四世五公,把袁氏推向最兴盛时期,因此汝南成为袁氏发祥之地,后裔推崇袁安为一世祖,堂号为汝南堂。
袁安生子袁敞、袁京、袁赏。袁京为蜀郡太守,袁京生二子:袁彭、袁汤。袁彭生袁成,袁成生袁绍,字本初,东汉末为司隶校尉,一度称雄于河朔。袁汤生袁逢,袁逢生袁术,初为虎贲中郎将,后占据南阳,曾在寿春称帝。袁氏自袁安其后裔盛极一时,安第38代孙袁志君,为广东布政使,为官司清正,深受广东人民爱戴,后辞官居温塘,祖。其后裔迁江西,几经辗转,后裔袁荣,号悦塘公,南迁东莞温塘始祖,志君公生子清隐,号白眉公,白眉公生十八子,榖旦、榖升、榖顺、榖良、榖政、榖财、榖宝、榖昌、榖德、榖存、榖清、榖明、榖征、榖敏、榖有、榖梅、榖松、榖啓,其三子榖顺迁江西袁州分宜县,生四子,袁福、袁禄、袁臻、袁,袁臻官封大司马、东南安抚使,光禄大夫,其后裔崇为一世祖(即司马祖),1127年受宋高宗皇帝调往广东镇守,居南雄“珠矶巷”,阿树村,生二子,长子弘道,次子弘德,弘道封准备将军,弘德调贵州团练副使,后袁臻告老辞官,携二子移居东莞阮湧,弘道迁茶山,为茶山始祖。袁弘、袁德生六子,袁玧、袁琚、袁僕、袁深、袁珵、袁瑨。袁玧迁袁家湧沙亭坊(即西亭坊),袁深迁长州,袁瑨迁石碣始祖,袁玧生安福光祖,祖生德裕、德进,进迁湛翠湧口坊,德裕生三子,震兴、巨兴、曰兴。曰兴生宏远,宏达,达生廷芳、廷昌,号监塘(即九世监塘祖),生五子,长子遇端,字颤轩,次子喜泽,字弘济,三子幼常,字荔荘,四子秉忠,字克顺,五子秉信。三子荔荘房生三子,长子崇,迁阳江,次子密,字素庬,迁湛翠苍前坊(即墩厚坊),三子华,字慕荘,居西隅,密生四子:长子汉,号一湖(即一湖祖),次子浩,三子俊,四子湜,一湖祖生五子,道高、字文表(即文表公),梓桥、梓清、梓泽、梓瑞、号东池(即东池公),现传文表公,东池公二支支脉旺盛,源远流长,谨此以明宗支之同源也。
二OO四年十月二十九日整理
汝南袁氏联修族谱编辑委员会于1997年3月19日成立后于1999年4月19日举行江西湖南福建广东贵州五省62县(市)联修会议。
汝南袁氏...去车得袁源远流长,据史料表明达3000年之久,现有人口达600万之多....
韩愈816年作<<庙碑记>> 832年2月16日唐宰相袁滋首创<<汝南录>>......
有吾百万宗亲的鼎力支持,齐心合力.一部完整的<<中华袁氏通谱>>将问世....2006年3月前发行......
汝南县隶属河南省驻马店市,面积1470平方公里,人口78万,辖20个乡镇。
汝南县城位于汝河之南,故名汝南。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正中”之说,《重修汝宁府志》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为九州之中,汝为豫州之中,故聚土垒石以标天中,名天中山。”
汝南在夏商时属豫州之域,西周属沈,春秋时属蔡,战国时属楚。秦统一中国后,汝南属颖州郡。公元前206年,西汉高祖刘邦置汝南郡,自此以后,汝南一直是郡、州、府的治所,为豫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49年1月,汝南县全境解放,同年8月归属信阳专区。1965年5月,分信阳专区置驻马店专区,汝南归驻马店专区(后改为驻马店市)至今。
香港广东袁氏知名人士到汝南寻根
“天下袁氏,根在汝南”。
近日,香港、广东两地袁氏代表人士一行68人回到祖居地——汝南县,参加汝南县第二届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艺术节及袁氏宗亲联谊活动。市委副书记段腊梅,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霍好胜,副市长赵焕之接见了袁氏知名人士,并出席了联谊座谈会。
这次来汝南的人士,有香港汝南堂袁氏宗亲会理事长袁雄昆先生,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团长袁武先生和广州、深圳等各界袁氏知名人士。两天里,他们参加了汝南县第二届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艺术节,参观了袁氏村落,参加了袁氏知名人士联谊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副市长赵焕之、汝南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驻马店市情和汝南县情,推介了《驻马店市对外招商引资项目》。联谊座谈中,袁氏知名人士表达了对祖居地的热爱和深情,表示海内外袁氏后裔一定不忘祖居地,不忘汝南的发展,为汝南的腾飞尽心尽力。通过两天时间的考察,有部分袁氏经济界人士表示了到驻马店投资兴办粮油加工企业的意愿。 《驻马店日报》
濮阳县申办世界舜裔联谊大会成功
近日,在泰国芭提亚举办的第十七届世界舜裔联谊大会上,濮阳县代表团经过不懈努力,一举击败广东东莞舜裔联谊会、香港袁氏宗亲会等众多竞争对手,以绝对多数票获得2006年第二十届世界舜裔联谊大会主办权。
据史书记载,濮阳县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舜帝的出生地。为弘扬帝舜文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该县从2001年起积极申办2006年第二十届世界舜裔联谊大会。从2001年以来,该县积极组团参加了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举行的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世界舜裔联谊大会,广泛宣传、推介濮阳,积极开展联谊活动和申办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一举获得成功。 《濮阳日报》
香港罗湖袁氏宗亲会会长袁景煜一行到深圳罗湖区访问。
罗湖区侨务部门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双方就如何加强沟通、增进联系等事宜进行了座谈。据了解,香港罗湖袁氏宗亲会1986年在香港成立,其会员全部是现居住在香港、澳门及海外的原罗湖村村民。香港罗湖袁氏宗亲会会员一贯秉承爱国、爱港、爱乡的传统,在联系两地乡亲、促进深港两地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此次正值该会刚刚换届,新任会长袁景煜表示,希望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罗湖乃至深圳的联系。 http://www.sz-qb.com/newscontent/49195358/2004-08-16-19-51-29.asp 《深圳侨报》作者:梁文生
第四节 追寻远古始祖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
相传,早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黄帝作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阳。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的儿子穷蝉时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穷蝉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桥牛,桥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华,冀州人。曾经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多种手艺,又在负夏赶集做过小生意。舜的父亲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亲死后,瞽叟续弦娶了后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欢后妻所生儿子。他的后妻也讨厌舜,象在父母的宠爱下,变得狂傲骄纵。他们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于死地。而舜每到大难临头时,都能逢凶化吉。事后,他顺从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诚笃小心,从不懈怠。舜20岁时,有孝顺之名。30岁时,主持中原部落联盟事务的陶唐氏帝尧,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诸侯领袖让贤。四方诸侯领袖觉得他们德行不高,难担重任。尧就让他们尽量推荐贤人。四位向尧推荐虞舜,尧说:“我听说过此人,他到底怎么样呢?”四位都说:“他是盲人的儿子,父亲心不向善,母亲言不及义,弟弟倨傲无礼,他却能够和睦孝顺,把一个家庭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什么差错。”帝尧答应试试他。
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观察他怎样治家;又使9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怎样处世。舜住在妫水转湾处,家居行为认真不苟,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能遵守为妇之道;尧的9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能让出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上的人能让出自己的住所;在黄河岸边做陶器,黄河沿岸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一年之后,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两年后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尧于是赏给舜细葛布衣和琴,又为他建筑仓库,送给他牛羊。瞽叟和象并不因舜成为帝尧的贵婿而有所收敛,仍然想法设法谋害他,以夺取其家产。可是舜都巧妙地摆脱了灾:难,仍然孝顺瞽叟,友爱弟弟。尧对舜十分满意,就让他用心宣扬五种伦理,这五种伦理都为人民所乐为。尧又使舜担任各种公职,他把事务都处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四方的宾客如归,一片和睦,从诸侯国远道而来的宾客都肃然起敬;尧又使舜进入原始山林川泽之地,在暴风雷雨中,舜能够不迷失方向。尧经过3年之久的考察,认为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足以托付天下,就着意栽培他。20年后他从帝位上退下来,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视天下。舜30岁时被重用,替尧办事20年,50岁时代行政事。8年后尧去世,舜为尧守丧 3年。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于是一反常道,传给了舜。尧在世时权衡了很久,这样说道:“把天下传给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处,只有丹朱痛苦;传给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处。总不能拿全天下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帝尧三年丧过后,舜为了要让位给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诸侯来朝见天子的,不去朝见丹朱而去朝见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颂政德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吧。”于是回到首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有虞氏帝舜。舜61岁时,正式登上帝位,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广西、广东交界处)。葬于长江之南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
舜的儿子商均也不贤,舜于是早作打算,立禹为继承人。禹登帝位后,封商均为诸侯,封于虞(今属河南),以供奉先人祀典,其服饰、礼乐都独自拥有,并用客人的身份朝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臣下,表示不敢专有天下。由于舜曾在妫水边居住,其子孙便以地名为氏,形成妫姓。夏朝时,夏王曾封舜之后虞思、虞遂官爵。到商朝时,已湮没无闻。虞遂的后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负责陶器的烧制),生下儿子名满,他是帝舜的嫡系子孙。到周武王灭商建admin朝,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时,就把妫满封到古陈氏部落故地,建立陈国,都宛丘 (今河南淮阳),让他承袭帝舜的祭祀、香火,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就是陈国的开国始祖,史称陈胡公。
陈胡公卒后,子申公犀侯继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袭国君之位,是为陈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为陈国卿士。靖伯庚的9世孙,也即陈胡公的第11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宣仲涛涂因功受封阳夏 (今河南:太康),成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为氏,形成爰姓。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氵+袁)、榱、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6家,爰姓也作袁、辕、渍、榱、援姓,相互混用。如涛涂字仲,死后被追谥为宣,故称宣仲涛涂。但当时人又把袁姓始祖称做辕宣仲、辕涛涂,《左传》中把辕涛涂的儿子写成袁选,孙子写成袁侨,即是证明。《北史》载,北魏人李绘同南朝梁大臣纵论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绘道:“兄所出虽远,当是共车千秋分一字耳。”
鲁僖公四年、陈宣公三十七年(前656年),诸侯霸主齐桓公为独霸中原,率鲁、卫、宋、郑、陈、曹、许等诸侯联军击溃蔡国军队后,进兵讨伐楚国,兵驻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辕涛涂率陈国军队从征。楚国在严加防范的同时,派使臣屈完到联军帐中与齐桓公当面理论。齐桓公被驳得理屈辞穷,又见楚兵防守严密无隙可乘,便与楚国订立盟约。诸侯国联军罢兵回国,将经过陈国和郑国边境,辕涛涂怕齐军过境给陈国增加物资供应方面的负担,就与郑国领兵将领申侯商量,最好让齐军绕过陈、郑边境,从东夷部落穿过。申侯当面答应,背后为了取悦齐桓公,把辕涛涂出卖了。申侯提醒挤桓公说:辕涛涂的计策不可行,经过几番征战,大军已经很疲惫了,如果兵出东道,一旦遭到敌人进攻,恐怕要受损失,不如从陈、郑两国边境经过保险。我们郑国愿意供应粮草,保证大军平安归国。齐桓公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为嘉奖申侯,就把齐国以前侵占的虎牢之地归还郑国。他认为辕涛涂不忠于霸主,就把辕涛涂抓了起来,押送齐国。第二年,齐国又指使鲁国的叔孙戴伯率诸侯军队讨伐陈国,陈宣公被迫屈服请罪并订立和约,齐国这才把辕涛涂放回。
辕涛涂为了国家利益而受此磨难,使陈宣公深受感动,任命他的后世子孙代代为陈国上卿。鲁哀公十一年、陈(泯+曰)公十八年 (前484年),涛涂裔孙辕颇为陈国司徒 (官名。掌土地和人民,负责田地管理和征发劳役),因事被国人驱逐,逃往郑国,随他同时逃难的还有其族人辕糠。郑被韩国所灭,辕颇裔孙又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们又为秦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辕颇的裔孙辕告率众避难于河洛之间 (黄河、洛水之间地区,今河南洛阳、偃师、巩义一带)。到了汉代,辕告的少子辕政,将“辕”去掉“车”旁改从袁姓,因此有人把袁政奉为袁姓的立姓始祖。
第五节 袁氏世系 Lineage
袁姓独立前:虞舜-(陈)胡妫满-申公犀侯-靖庚-季子阍-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郑仲金父 10代
袁姓过渡期:庄伯-诸(字伯爰)-?(王父爰)-涛涂(辕宣仲)-选-声-(突)惠-雅-颇 9代
袁姓独立后:颇之少子政(颇的小儿子袁政),真正立“袁”为氏。 (有袁姓后的第十代)
袁政以后 :(兰色为这一辈的传人,/为其同胞兄弟,即叔祖)袁政生袁固,
袁固为袁氏一世祖---袁固传二世祖袁哙/袁盎---袁盎传三世祖袁種/袁焘/袁寿---袁焘传四世袁敬/袁效/袁秦/袁恭---五世袁良---六世袁夔/袁英/袁兰/袁昌/袁璋---七世袁安/袁滂/袁林----八世袁京/袁环/袁敞/袁赏----九世袁彭/袁汤/袁乔/袁隗----十世袁贺/袁平/袁逢/袁成----十一世袁绍/袁术/袁基/袁闳/----袁谭/袁熙/袁尚/袁干/袁耀/袁买/袁广
(袁资友根据民国33年版《袁氏家谱之袁氏一脉长江万里图》整理,然后各地分枝不同。)
*古代家谱书籍,通常省去“袁”字,为了尊称而在后面加上“公”字。由于现代白话文读起来方便,本家谱一般都用姓名的全称。
*各地修谱,皆修名人后代。其实非名人后代怎么办?只好在后来朝堂亲叔祖上靠。例如下面的贵州和江西湖北的,中间不同,后来却在唐朝又相同了。这就造成了后代续谱中前面始祖相同,中间有些地方不一样,后代又相同的真正原因。比如:袁盎还有个哥哥叫袁哙,他的后代呢?
*比较一下下面的异同吧,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呢?最重要的就是搞准现在!
各地参考资料:
1、广东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璋公---滂公---涣公---准公---冲公---耽公---贤公---豹公---洵公---觐公---昂公---君正(又为君臣)---颖公---恭公---频公---子温---士政---伦公---知元---晔公---滋公---宝公---济刚---又馀---信芝---在朝---宜正---甫襄---承恩---公瑜---常恃---聪芝---少一---志君 (39世公祖)
2、贵州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英公---安公---京公---准公---逢公---绍公---尚公---闳公---宏公---恩光公---灏公---盛公---淑公---灿公---昂公---元广公---聿修公---枢公---朗公---天纲公---客师公---恕己公---履谦公---二师公---中仁公---晔公---武仲公---厥公---富春公---孟翁公---礼公---身公---添平公---凤竹公 (39世公祖)
3、江西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英公---安公---京公---彭公---贺公---闳公---广公---焕公---淮公---冲公---宏公---恩公---豹公---洵公---顗公---昂公---元公---宪(繁体写作“憲”)公---承公---天纲公---客师公---恕己公---履谦公---二师公---中仁公---象先公---诠公---承宽公---修明公---文仲公---应彦公---世贤公---显/德公---熹/贵/聪公---汉烈/千亿/五十五公 (40世公祖)
4、湖北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昌(家谱皆为“英公”)公---安公---京公---彭公---贺公---闳公---广公---焕公---淮公---冲公---宏公---恩公---豹公---洵公---顗公---昂公---元公---宪(繁体写作“憲”)公---承公---天纲公---客师公---恕己公---履谦公---二师公---中仁公---象先公---诠公---承宽公---修明公---文仲公---应彦公---世贤公---显/德公---熹/贵/聪公---汉烈/千亿/五十五公---袁璞/袁谟(为王字旁莫)/袁六四/---袁全/袁清/袁仲七 (42世公祖)
第六节 袁氏迁徙史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被扫荡干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这个历史转折中,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兴盛了几百年的陈郡袁氏早已湮没无闻。此后的袁氏子弟再也没能凭家族关系、无任何功劳即获取重要官职,沦为寻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员,很快适应了社会变迁,靠着个人努力和机遇,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据有关资料,袁姓位居中国大陆地区第3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袁氏遍布中国,陈胡公满不仅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且还是袁姓家族的始祖,具体讲,袁氏的得姓始祖是涛涂,而立姓始祖则是秦末的袁政。袁姓源出于周朝陈国的伯辕后代。他的孙儿涛涂,以祖父名去掉车旁为“袁”姓。古时“袁”和“爰”相通,故袁姓和爰姓是同宗。又据《新百家姓》:“靖伯庚的九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名命氏,后代就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古代袁、爰、辕、援因音同,相互通用。”袁氏发祥于汝南郡、彭城郡,因名“汝南堂”,也有用“彭城郡”的。永嘉之乱,袁氏南迁,散居江、浙、闽、赣诸省,宋末入汀州,明代南迁上杭,清初迁梅州、潮州等地。
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今河南的淮阳一带,而袁姓家族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但是袁姓家族,至西汉,发展迅速、地位显赫,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袁政传至10世孙袁斡,封贵乡侯,居承郡,为著姓,此郡实为袁氏立姓后最早居住的地方,时间大致在西汉初,由于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至晋代属陈郡,故号称陈郡袁氏。
各地的袁姓多为陈郡袁氏分支,至东汉,“汝南袁氏”成为当时特别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袁姓子孙或因做官,或因避祸逃难,四散分居北方广大地区,并有袁氏散居江南许多地方。经过漫长的繁衍,袁姓逐浙又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陈留、宜春等郡望,而这些支系又多出自陈、汝南两望族后裔。
从历史上看,隋唐以前,袁姓的显赫名人也多出于这些地方。袁姓南迁大约于唐代以前,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渐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姓入闽也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另外,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姓氏中,袁氏也是大姓。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第七节袁氏郡望、堂号
一、袁氏郡望
袁氏又以"陈郡"、"汝南"、"彭城"、"陈留"等为其堂号。郡望】陈郡:秦时置郡。此之袁氏为淘涂裔孙直系地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袁安。
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彭城 陈留 东陵 襄阳 江淮 高平 汝南 天水
新野 邺城 许昌 山阳 平原 建安 兴宁 惠阳
金城 湖北 堂邑 长沙 太原 河东
陈郡袁氏同汝南袁氏是袁氏的两大望族。袁姓首先在陈郡形成望族,但西汉时袁氏在正史中无传,只在野史和一些碑刻上有所反映。东汉时期,从陈郡分出的汝南袁氏在史籍上大放异彩,成为东汉著姓,这支袁姓的开基祖为从阳夏别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的袁安。汝南袁氏在东汉中后期显达,袁安曾任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等职,位高权重。袁安子袁敞,袁安孙袁汤,袁汤子袁逢、袁隗也都担任过三公的职务。这样,自袁安始,汝南袁氏四代人中先后有五人担任三公的职务,被称为“四世三公”,“四世三公”也成为汝南袁氏功绩与荣耀的代名词。当然,汝南袁氏家族中还有许多人担任太守、九卿、中郎将之类的职务,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记载,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东汉末年,一度割据天下的袁绍、袁术落败后,汝南袁氏辉煌不再。陈郡袁氏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成为东晋南朝重要政治支柱。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一些袁姓人或为追随名主,或为避难他乡,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迁徙浪潮。晋代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东晋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随晋室南渡者有许多中原士族,其中也有袁姓士族。渡江后,所东晋、宋、齐、梁、陈,在朝中做官的袁氏,多因官居于江南各地。东晋南朝是门阀士族统治时期,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高门士族的领袖,其次便是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与谢氏、王氏、萧氏联姻,王、谢、袁、萧并称四大盛门。据《晋书》、《南史》等书记载,袁湛、袁豹兄弟二人的母亲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袁湛又娶谢安侄子、东晋名将谢玄之女为妻;袁湛的外甥,是陈郡谢绚;袁粲的母亲,是琅琊王氏、太尉长史王诞之女。因为这层关系,彼此相互提携,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政坛上发挥作用。袁宏本是一介平民,后得到安西将军、豫州刺史陈郡人谢尚的提携,进入仕途;袁湛、袁豹在仕途上的升迁,也得到陈
郡谢氏的帮助。陈郡袁氏还与南朝皇室联姻。南朝宋文帝的皇后袁斋妫即是东晋太尉袁湛之女,南朝宋武陵内史袁觊的女儿嫁给齐武帝子竟陵王萧子良为妻。南朝梁时,袁昂任宰相时,仆射徐勉受武帝重用,势倾天下,在袁昂府中喝酒时,竟要袁昂出内眷随侍。见徐勉那张狂样子,袁昂不动声色地让家眷五六人出来应酬,并且故意装出一副很有歉意地说:“我家没有年轻漂亮的女子,这些老妇人都是我的妻妾。他们有的是王妃生母,有的是公主婆母,现供你使唤。”徐勉闻听此言,方才知袁昂尊贵,吓得慌忙向袁昂道歉。尽管南朝皇帝与陈郡袁氏之间有些矛盾,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总的来说,双方合作大于对抗。陈郡袁氏是南朝皇帝依赖的重要政治力量,自袁湛在东晋末期出任太尉始,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先后在南朝担任宰相之职。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后汉、魏、晋至粱、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一十七人。”这其中主要是指陈郡袁氏。
第二,衍生了众多袁氏支系,促进了袁姓发展。
陈郡袁氏有一支在东汉末年迁居南方。袁霸弟袁徽以儒术闻名于世,他曾在江汉末年的大战乱即将爆发前对堂兄袁涣表示:“兵革既兴,外患必众”,我要到偏僻的山海之间躲避以免除祸乱。袁徽后来果然举家迁居交州(治所在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后移治今广西梧州市、广东广州市)。在西晋末年渡江南下后,陈郡袁氏聚居在今江西宜春,并在此形成望族,袁州也田袁姓聚族而居得名。袁氏是东晋南朝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仕宦等原因,这支袁氏在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繁衍,并向福建、两广等地迁徙,称盛于江南。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太平寰宇记》、《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载:豫州汝南郡七姓有袁氏,徐州彭城五姓有袁氏,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为袁氏。可见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南方的江苏徐州、江西宜春,袁姓也已形成望族。东晋末年,陈郡袁氏有一支北迁,在北魏政权中任职,定居于今河南洛阳。隋朝灭陈后,将原在陈朝任职的官员迁至京城,原在陈朝任尚书仆射的袁宪也在被迁之列,袁宪及其子孙相继任
职于隋唐两朝,定居于今陕西西安。另据《元和姓纂》等典籍,陈郡袁氏还衍生出陈留(治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京兆(今陕四西安)、华阴(今属陕西)、河东(今山西太原)、河南(今河南洛阳)、濮阳(今属河南)、袁州宜春(今属江西)等。
第三,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贡献。
陈郡袁氏文化底蕴丰厚。袁氏后代袁良,于西汉末年曾向孟喜学《易经》,精通《易经》,在西汉明帝时被举为明经博士,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涣的曾孙袁瑰在东晋任国子祭酒(全国最高学府国子学的主管)等职。他曾上书朝廷,要求重视儒学,恢复因战乱而受到削弱的礼教,因此,受到晋成帝的重视,东晋从此开始重视儒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陈郡袁氏中袁涣、袁淮、袁质、袁乔、袁休明、袁豹、袁彦伯、袁宏、袁山松、袁淑、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都有文集传世。袁乔博学多识,才华出众,曾为《论浯》、《诗》作注:袁乔的孙子袁山松,年幼时即有才名,著有《后汉书》百篇。他喜好音乐,当时流传一首歌曲叫《行路难》,歌词颇为粗疏质野,经过他的修改、加工,使词、曲更为精练、凄婉。他每当酒酣耳热之际,便高歌此曲,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泪。人们把同时代的羊昙善唱歌、桓伊好唱挽歌、袁山松喜好《行路难》井称为“三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袁宏,他一生写下诗赋诔表等杂文三百余篇,其中著名的则是在任桓温府记室时创作的《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赞》。当时就有“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的赞誉,时人尊袁宏为一代文宗。袁宏还是著名历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他的史学著作中,除了久已散佚的《竹林名士传》之外,《后汉纪》是他留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后汉纪》与南朝宋时范晔所修《后汉书》,一书一纪,相得益彰,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在《
史通》中作出了“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的结论。
第四,为后世树立一个清廉的榜样。
北齐时期,政治黑暗,官吏争相贪赃枉法,而北齐项县人袁聿修(531—582)却卓尔不群,为官清政廉洁,被人赞誉为“清郎”。袁聿修在任信州刺史时,廉洁奉公,处事公允,深受一州百姓的拥护。齐后主武平初年,朝廷派御史分别巡行各州,考核各地官员政绩。与信州相邻的州都受到御史的弹劫,而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信州竟被视为“免检单位”。当他任职期满时,一州僧俗民众依依不舍,有的还带来酒肉告别,很多人准备远送。他离开信州后,以郑播宗为首的信州百姓七百余人曾向朝廷上书,请求为他刻功德碑,以彰其功,朝廷特意恩准。北魏、北齐时,位居要津者彼此都要相互联络、互相馈赠,袁聿修担任吏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是老相识,常戏称他为“清郎”。北齐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受命巡行各地,并考察各地官员优劣。路经兖州,时邢邵任刺史,两人话别后,邢邵派人送给袁聿修一匹白绸,袁聿修不但没有接受,还写信责备邢邵。邢邵很受感动,去信感叹道:“往日老弟被誉为清郎,而今位高权重,可称为清卿。”
第五,保持士大夫的气节,以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影响后世。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世人为了保全性命,委曲求全,苟且偷生,那些士大夫也丧失了所谓的“名节”。而陈郡袁氏却恪守正义,不畏强权。东汉末年,陈郡人袁涣为避中原兵乱,流寓江、淮之间。先是投奔袁术,吕布在阜陵击败袁术后,袁涣被吕布拘留。吕布命令他写信辱骂刘备,遭到他的严辞拒绝。吕布三番五次地催逼,袁涣仍不答应。吕布大怒,手执兵器威胁道:“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就死于我的刀剑之下。”面对死亡的威胁,袁涣轻蔑地一笑:“我听说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辱,从未有谩骂而使人受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信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如此行为;倘若他属小人之辈,也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您的信,那样招致耻辱的是我们而不是刘备。况且我以往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写信辱骂他。您让我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一样,很不合适。还望将军三思。”素来只逞匹夫之勇的吕布被袁涣的一番高论折服了,很惭愧地向他道歉,不再逼袁涣写信了。曹操剿灭吕布后,袁涣在曹操手下做事,提出了好多有益于世的计策、建议,都被采纳。袁涣有两点尤其使曹操看重:吕布败亡时,在吕布手下谋事的颍川大族陈群父子谒见曹操时,行跪拜大礼,而袁涣只长揖不拜;曹操赏赐部下车辆数乘,让他们随意掠取吕布军中物资,好多人都满载而归,唯独袁涣只取数百卷书和一些钱粮。袁宏在东晋时任大司马桓温记室(秘书),专管文书记录工作。他为人正直,虽然受到桓温礼遇,但他对桓温企图篡逆,严重威胁其他世族利益的行为极其不满。他见桓温作为晋皇室的女婿,却丝毫不顾及皇室利益,便非常鄙视桓温,虽为其部属,但更忠于晋朝。他在其著文和谈论中,对桓温多有冒犯,所以“荣任不至”。直到桓温死后,袁宏才由吏部郎出任东阳郡太守。袁宏在《东征赋》的结尾处,将西晋永嘉年间随琅琊王、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渡江的诸位名臣一一著录,并分别称赞其德行。由于袁宏在当时文坛声誉很高,他的《东征赋》一问世,人们争相传看。那些被袁宏列名的诸位名臣后代倍感无上光荣,未被登上的名臣之后觉得受到冷落,就有意找碴。桓温的父亲桓彝虽是渡江名臣之一,曾任宣城太守,在东晋初年平定苏峻之乱中为国死难,但袁宏在《东征赋》中故意不列桓彝之名。与袁宏同在桓府又与之友善的伏滔多次劝他把桓彝名字列上,袁宏却笑而不答,始终未改。桓温非常气愤,惮于袁宏是一代文宗,一直隐忍未发。桓温想让袁宏在赋中称颂其父,又不愿把此事张扬出去弄得人人皆知。有一次桓温率大司马府属吏游历青山时,质问袁宏:“你作《东征赋》,称赞了那么多先贤,我父亲为国尽忠,为何不见赞誉?”袁宏在此危险时刻,沉着应答,使桓温无计可施,只得放弃借机报复的打算。南朝宋太子左卫率袁淑虽然人书生气十足,常常受到别人的作弄,官运不畅,却很有气节。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劬行为多违反法度,受到刘义隆的责难,他害怕被废黜,与始兴王刘浚密谋后,决定弑文帝篡位。在行动之前,他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假作备受委屈的样子,痛哭流涕地说:“主上听信别人谗言,准备废黜并处置我。我自认为没有罪,不能受这些冤枉气。明晨我要发起武力行动,请你们全力协助,”袁淑劝他:“自古无子杀父的道理,请殿下三思而行。”刘劭对袁淑的不合作态度非常恼
怒,恶狠狠地逼问:“我这次行动能成功吗?”袁淑正色回答:“肯定能成功,但您的这种行为必为天下人所不容,大祸会立即到来。为殿下考虑,应取消这次冒险行动。”刘劬知袁淑与自己不一心,便令人将他杀死建康(今南京市)奉化门外。
第六,忠心为国东晋南朝政权频繁更迭,这就使得那时的官吏和土大夫忠贞之念淡薄。只要政权更迭不影响他们的利益,他们就弃旧投新。陈郡袁氏在当时以“忠义”著称。《南史·袁湛传》作者这样赞誉陈郡袁氏:“夫义重于生,空传前诰,投躯徇生,罕遇其人。观夫宋、齐以还,袁门世蹈忠义,固知风霜之概、松筠其性乎。”
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同褚渊、萧道成等四人共掌机密。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从中看出萧道成有篡位的野心,自以为身受明帝重托,不能让刘宋江山归于外姓,于是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升明元年(474),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攻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这种义重于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敬可悲。袁粲丝毫不为自己的行动后悔,他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齐朝末年,宗室萧衍起兵襄阳,进攻建康,当时州郡望风皆降,唯独袁昂拒守吴兴。后萧衍写信给袁昂,喻以祸福,袁昂见齐大势已去,不忍心这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东业的吴兴遭到战争破坏
,只得罢兵撒守。贞明三年(589),隋朝军队渡江南攻陈朝,打进建康城,焚烧宫城北掖门,护卫的兵士争相四散逃命,朝中大臣纷纷躲藏,唯有袁宪随侍陈后主。陈后主感叹道:“我住日也没有特别优待你,可是你却忠心耿耿。方今危急时刻见到你,使我常常体会‘岁寒而知松柏之凋也’此句话的内涵。而今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并不仅仅是我无德无行,也是江南士大夫道德沦丧所至。”陈郡袁氏的忠义之举受到后世称赞。唐太宗为晋王李治选择德行学识兼备之士作僚属时,特意征询中书侍郎岑文本:“梁、陈时期的名臣,有哪个可称道?他们还有子孙可以延用否?”岑文本向太宗奏道:“隋朝灭陈时,陈之文武百官四处逃窜,唯有袁宪随侍在陈后主身旁。王世充在洛阳将篡位时,隋朝大臣们纷纷献劝进表,而给事中袁承家(袁宪子)借口有病不在劝进表中署名,他们父子可谓忠烈之士。袁承家弟袁承序清贞高雅,继承了父兄传统,可堪大用。”于是太宗用袁承序为晋王侍读,加授弘文馆学士。
总之,自汉末至唐朝,陈郡袁氏冠带相继,为后世留下许多值得回味,借鉴的东西。
二、袁氏堂号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袁氏堂号以汝南堂和卧雪堂分布最广。
汝南堂 卧雪堂 敦睦堂 敦厚堂 敦睦堂 介祉堂 咸庆堂 聚庆堂 怀楚堂 仁风堂 存经堂 存著堂 润德堂 顺德堂 崇德堂 维则堂 至仁堂 留爱堂 进修堂 序伦堂 宗本堂 端本堂 清咏堂 忠顺堂 省春堂 光裕堂 惇叙堂 萃涣堂 六顺堂 一本堂 天锡堂 守正堂
敦睦堂 江西,瑞金,湖北,大冶、双港、保安、月塘、白额砶等处 湖南,邵阳
东乡万安七里村鸿鹤庙杨林冲,樟树、鹅公井、黄龙桥、三溪,上湘之灌溪、新化,蜀地
一本堂 江西,修水,铜鼓
清咏堂 江西,兴国铜桥畈,湖北黄石、阳新县(兴国)、房县、竹溪,陕西咸阳
宗本堂 江西,新余市分宜
崇德堂 山东,淄博,淄川县城北袁家庄
咸庆堂 江苏,常州,毗陵 蒋渡、河北、河南、罗沟、上雷、西仓桥等
怀楚堂 江苏,丹徒
仁风堂 江苏,江阴、阳羡、江阴城之西南隅、苏州、松江、公安、青阳、靖江等地、安徽,桐城练潭
仁风堂 江苏,江阴 始祖逢时,先世居汴,宋高宗南渡时移居金陵,逢时於南宋嘉定间迁居阳羡。
始迁祖良,逢时之曾孙,元至元、至正间始居江阴城之西南隅。嗣後子孙有徙至苏州、松江、公安、青阳、靖江等地。
仁风堂 安徽,桐城 皖始祖方二,宋末自豫章迁居皖城。始迁祖方二子受一,元末明初徙居桐城练潭。
仁风堂 湖南益阳 (始祖羲仕,字学优;祖籍为江西宜春)会不会和这2个仁风堂有联系呢?
存经堂 常州北门外三殇里 常州城南夏雷里至竹坞常州淮安等地
维则堂 江苏,无锡常州常熟、宜兴、武进、江阴、姑苏、金坛等地
介祉堂 浙江,上虞
聚庆堂 浙江,绍兴,山阴上姚村
进修堂 浙江,鄞县甬水桥东社坛蘙内、定海、宁海、嘉定、馀姚、苏州、温州、慈溪、临安等地
存著堂 浙江,嵊县,剡县
润德堂 浙江,桐庐桐江坊郭之睦亲里
顺德堂 浙江,桐庐桐江坊郭之睦亲里。序伦堂 浙江,富阳,新城、折桂乡古竹村、太平卓笔山麓百丈
惇叙堂 浙江,慈溪、绍兴、嘉禾、姚江、仁和、馀姚、浦江、会稽、山阴、苏州等地
端本堂 浙江,诸暨,暨阳西隅北门丫路
敦厚堂 浙江,龙游
忠顺堂 浙江,龙游大治
序伦堂 浙江,富阳,新城
萃涣堂 浙江,诸暨,暨阳
六顺堂 浙江,龙游
至仁堂 湖南,湘潭
留爱堂 湖南,湘潭十三都八甲石塘山
省春堂 湖南,汉寿,龙阳
光裕堂 湖南,醴陵眕竹湖
天锡堂 湖南,浏阳
介襄堂 浙江,上虞小越
介江堂 浙江,上虞小越
德庆堂 潮汕琛公裔
积庆堂 潮汕琛公裔
仁凤堂 潮汕琛公裔
德口堂 潮汕琛公裔
崇讓堂 潮汕琛公裔
崇礼堂 潮汕琛公裔
歌口堂 潮汕琛公裔
崇远堂 潮汕琛公裔
佑启堂 潮汕琛公裔
敬德堂 潮汕琛公裔
追继堂 潮汕琛公裔
元顺堂 龙游
存经堂 上海 (以上主要由:袁富昌提供)
观音堂 云南宣威 (袁海涛提供)
河东堂 广西都安 (袁通全提供)
善庆堂 广东韶关仁化县大桥镇古洋管理区袁老屋 (袁华盛提供)
三翠堂 广东省始兴县 (袁世忠提供)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辖);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袁璋之子袁滂,任司徒。滂之子袁涣,三国时任魏国御史大夫,其曾孙袁环,西晋末随晋室南迁至江南,环之子袁乔、曾孙袁山松,均仕东晋。袁涣的后裔还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今属陕西)。
袁氏迁民始祖当时为平阳府洪洞等籍人氏,明初奉旨集于广济寺大槐树下,迁往异地,其迁民后裔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安徽、陕西等地,后又转迁到福建、浙江、广东、广西等地。
袁氏迁民始祖牌位供奉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祭祖堂五号供橱,可供袁氏迁民后裔祭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