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据说在西汉时期就有了,其历史可谓悠久。想想,两千多年前,因了这天的祭祀活动,而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大节日,其推动力是如何的强大。细思个中因由,我认为,这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众所周知,元宵节首先源于祭祀“太乙神”的习俗。大凡一个地区,乃至一个民族,其民俗风情可以彰显她的文化特色。在我国,祭祀活动可以说是重大的活动,无论朝野, 都是十分重视的。历朝历代,都有祭天、祭地大典,且皇上事必躬亲。泰山、梁父山就是历代皇帝封禅,分别用来举行祭天、祭地的地方。在民间,除了祭天、祭地,还要祭人、祭神,其热兴的程度比之朝庭有过之而无不及。可见,这一民族习俗与生活息息相关,沿袭至今,是顺理成章的事。
元宵节拜佛,也是中华民族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对民生、民情的渗透。正月十五,俗称上元日。道教有“三元”之说,即: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此“三元”由天、地、人三官主管,天官喜乐,故上元日要点灯。再加上“上元”之期是参佛的吉日,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时,就命在这天夜晚,皇宫和寺院要“燃灯表佛”,以示心诚。久而久之,元宵节放灯又成了我国民族必不可少的民俗。
元宵节吃元宵,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元宵,俗称“汤圆”,与“团圆”谐音。又因为这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有着一元复始,百福骈臻的彩头。因而,这天吃元宵,象征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也以此怀念未归家的亲人,从而,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在皓月当空的夜晚,阖家团聚,同庆佳节,是一件最美好的事情,元宵节这天正好符合人们的这种愿望。因而,助兴的节目随之而至,什么猜灯谜呀,放烟花呀,踩高跷呀,走百病呀,舞龙、耍狮,击鼓、送灯,秧歌、旱船,各种节目不一而足。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及至以后,元宵节又成了我国的情人节。因为在这天的元宵灯会上,给不少浪漫的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相识的机会。大家知道,在封建社会,年轻女孩一般是不允许轻意外出的,但是过节时,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所以她们正好借着赏花灯的机会,为自己物色对象。这就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情人相会的日子。宋代诗人欧阳修有一首词《生查子·元夕》是这样写的: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月时,月与灯相依。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就是写的元宵节情人相约未果的事情。
关于元宵节,历来有诗人题咏,为我们留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食粮,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元宵节的形成,是由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演绎而来,她与人们的文化生活、传统习俗、精神风貌密不可分。
最后以唐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作结: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