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袁晴棠——石油化工专家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资友 发表于 2007-5-18 16:4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晴棠,女,1938年生,河南南召县人,中国石油化工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现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乙烯裂解技术的研究与开发。20世纪60年代在原化工部第一设计院从事化学工程工作,主要是为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基础数据。研究固定床反应器的设计计算方法。在此期间,开发出用反应动力学数据通过反应器数学模型计算合成氨反应器的计算方法,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反应器计算。该计算方法发表在《化工技术资料·化工设计分册》1966年第3号上。20世纪70年代开始参与乙烯装置的设计工作。1970~1972年参与完成燕山年产12万吨轻油裂解装置的设计,担任设计代表组长,带领各专业设计人员完成了全套施工图修改设计。1973~1976年参与我国第一套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燕山)的建设。作为工程设计总负责人和设计代表组长,根据燕山的建设条件,按照国内生产的实际要求,完成了国内分工的全部设计工作;组织各专业设计人员参加乙烯装置的施工安装,完成装置施工过程中的配合工作;参与装置的投料试车、考核标定,并完成全套工程设计总结。1975年主持完成了30万吨乙烯装置的扩大设计。这种设计采用工艺计算攻关所开发出的计算方法,结合国内原料情况,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计算,使装置对不同原料具有一定的适应性,通过了化工部组织的设计审查,并组织开发裂解炉、复杂塔的计算方法和流程模拟程序,完成了年产30万吨乙烯装置的复用设计。?

   1983年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1984年开始组织北京石化工程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上海医药工业设计院和兰州化工机械研究院等单位的技术人员研究新型裂解炉的技术方案,包括炉管构型、急冷方式等等。根据开发单位的具体情况,决定开发南、北两种新型裂解炉(后来命名为SH—I和CBL—I)。通过深入的方案研究和试验工作,确定了SH—I和CBL—I两种新型裂解炉的整体技术方案。在石化总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组织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建设单位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分别在高桥石化公司和辽阳化纤公司建成了年产1万吨的SH—I和2万吨的CBL—I两种工业试验炉,各项指标均达到同期引进的裂解炉水平。两种新型裂解炉的开发获得了成功,通过了鉴定,均获得中国专利,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

   在两种新型炉开发成功并通过鉴定后,更艰苦的工作是在工业上的推广应用。在石化总公司领导的支持下,经过艰苦努力,分别在齐鲁石化公司和吉化公司建成了年产4.5万吨和3万吨的CBL—I型工业炉。吉化3万吨CBL—I型炉投料一次成功,技术经济指标与同期引进的裂解炉相当,投资约节省40%。齐鲁4.5万吨CBL—I型炉在投产初期遇到对一种劣质的裂解原料不适应等问题。通过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难题,现已成为生产的主力炉之一。在CBL—I型炉向工业转化和推广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组织研究设计人员在总结I型炉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CBL—Ⅱ型炉的技术开发工作,并于1995年和1996年相继在辽阳化纤公司和抚顺石化公司建设成功两台年产4万吨的CBL—Ⅱ型炉。辽化CBL—Ⅱ型炉已通过鉴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组织制订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组织石化总公司“十条龙”重大科技攻关和科研开发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袁冠烛 发表于 2007-5-18 17:36: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的骄傲,袁姓家族的自豪。

中国人的骄傲,袁姓家族的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