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京剧大师袁世海

[复制链接]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丁九一 发表于 2006-8-16 22: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袁世海,男,京剧净角。原名瑞麟,小名袁小三。北京人。出身于北京南新华街一个贫穷的家庭里。

袁世海自幼家境贫寒。他的祖父曾以饲养大象为生,父亲在北京城内为有钱人赶轿车,他经常随四伯去天桥听戏。8岁时一次在梨园公会看教戏时,被武二花演员许德义看中收徒,始入梨园,习武功,又随吴彦衡学老生,首次登台是给尚小云、王又宸的《汾河湾》配演娃娃生。

他于1927年入富连成科班学老生,艺名袁盛钟,后来他遵照萧长华的主张跟裘桂仙和师兄孙盛文、王连平等学花脸戏,改名袁世海。由于他聪颖好学,很快就学会了《失街亭》的马谡,《群英会》的黄盖、曹操,以及《法门寺》的刘瑾等角色,演出效果极好。

1935年1月9日,这位“科里红”的袁世海在他十九周岁时,终于科满毕业了。七年的科班生涯,学到了一百多出戏。袁世海出科后,先搭尚小云班演戏,在尚主演的《九曲黄河阵》、《玉虎坠》中扮饰配角。1940年12月29日经马富禄介绍拜郝寿臣为师,技艺更见精益。先后搭李世芳的承华社和马连良的扶风社,与李世芳、马连良、李盛藻合作多年。他与李世芳合演的《霸王别姬》,与李盛藻合演的《青梅煮酒论英雄》,与马连良合演的《四进士》,成一时名剧。

1950年,经田汉、马彦祥倡导,李少春、袁世海与叶盛章的金升社合并为集体所有制的新中国实验京剧团,1951年又集体参加中国戏曲研究院京剧实验工作团。1955年1月,中国京剧院成立之始他就与李少春、叶盛兰、杜近芳等共同领衔该院一团。此后,袁世海除整理演出了《盗御马》、《论英雄》等传统戏外;与李少春合作排演了《将相和》、《野猪林》、《响马传》,与李和曾合作排演了《赠绨袍》、《除三害》,与李金泉合作排演了《李逵探母》,以及由他主演的《黑旋风》、《桃花村》、《九江口》等戏,都是久演不衰,轰动剧坛的保留剧目。

袁世海的嗓音宽亮浑厚,他将自己特有的炸音与圆润之音调和使用,听来刚劲明爽。咬字发音真切清透。他擅于运用节奏鲜明的[流水板]、[快板]一类唱腔表达角色丰富的内心变化。

做工,是架子花脸的首具之功。所谓“做”,既包括身段工架,也包含了塑造人物时的体态表情。袁世海二者兼而有之。他的身体魁梧,动作边式稳练,身段漂亮大方,注重造型的完美。他刻划人物细致入微,一段看似平常的戏,他却能抓住角色的内在活动,揭示其性格特征。例如他在《黑旋风》一戏中,表演李逵观赏梁山泊景色的一段表演,是一个人的戏,也没有突出的戏剧矛盾。“但他却挖掘出了李逵性格、思想、感情的内涵。从桃花的落英缤纷,鱼鸟的潜翔高唱,想到吴用的诗句,想背又背诵不出,同时又想到有人讥讽梁山无有美景,立刻就想把他暴打一顿。”(翁偶虹《谈京剧花脸流派》)这段表演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李逵纯朴爽直、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他在现代戏《红灯记》中扮演了鸠山一角,运用传统的表演技巧,遵循从生活出发的创作原则,并借鉴了话剧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鸠山这一京剧舞台上从未有过的形象。为京剧艺术表现现代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2年12月11日,因心肺功能衰竭导致脑死亡抢救无效,于北京复兴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分享到:  微信微信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