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各姓寻根游路线图

[复制链接]
11#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0: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梅 祖宗:汤王的后裔 分类...

姓氏:梅
祖宗:汤王的后裔
分类:以封地命姓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殷商时,商王太丁封他的弟弟于梅(今安徽毫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商纣王时,梅伯在朝中任卿士。他忠直敢谏,对纣王的荒唐行径多次提出批评,结果触怒纣王被废黜,后又以酷刑杀死。周武王灭商以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忠侯,其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命姓,称梅姓。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宛陵堂:宋朝时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工诗,与欧阳修为诗友,著有《宛陵集》 。
迁徙分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杨 祖宗:伯侨 分类:以国...

姓氏:杨
祖宗:伯侨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郡望:
  1、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2、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编及全国各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韩 祖宗:韩武子 分类:以...

姓氏:韩
祖宗:韩武子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2、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3、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4、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5、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郡望:
  1、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
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迁徙分布
  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颖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子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已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向海外发展,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1: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沈 祖宗:晡季 分类:以国...

姓氏:沈
祖宗:晡季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郡望:
  1、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2、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迁徙分布
  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季载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世袭作司马,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秦时,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2: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蒋 祖宗:伯龄 分类:以国...

姓氏:蒋
祖宗:伯龄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蒋姓出自姬姓,是周王朝的后代。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在蒋地(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了蒋国。春秋时蒋遭楚灭,伯龄的子孙即以国名为姓,称蒋氏。后来子孙中有人迁在乐安(今山东邹平),并在那里发展为望族。五代时期,汉代名士蒋诩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日益兴盛,这便是蒋氏的南迁的开始。据考证,天下无二蒋,汉代以后的蒋氏人家,都是出自江苏的宜兴一家,其始祖为山亭侯蒋澄。中国现在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
郡望:
  乐安郡:东汉永元十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县等地区。三国魏时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省博兴西南)。
堂号:
  \"钟山堂\":后汉时有秣陵尉蒋子文在山中剿匪时牺牲了。他生前说过\"我的骨头轻,死后一定成神\"。到了三国时代,吴国孙权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国都。一天,孙权到钟山堂游览,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蒋子文,骑着白马,拿着鹅毛扇子,孙权于是就在钟山上给他盖了庙,封他为蒋侯,专门派人奉祀他。蒋氏因以\"钟山\"为号。
  \"九侯堂\":西汉时蒋诩忠于汉室,王莽篡汉后要他做臣子,他坚决不干,就被王莽杀害了。光武帝中兴汉室后,蒋诩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个儿子都封为侯。蒋氏因以\"九侯\"为号。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蒋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发展繁衍。自楚灭蒋后,蒋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已迁居陕西省境内,又一支于东汉迁往山东东莱郡。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属江苏)。西汉哀帝时,又杜陵人(今陕西长安县东南)蒋翊被封为兖州(今属山东)刺史,其子孙东汉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阳羡(今江苏宜兴),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苏常州)之滆湖,一支迁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岭。东汉建武年间,蒋横9个儿子避难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颖,会稽(今属浙江 )侯郑,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临湖侯曜、临苏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属江苏)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便多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河南蒋姓将佐随从,后在福建安家落户。宋代,蒋氏已有移居今广东者,如南宋理宗时进士蒋科为电白人(今广东高州县东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蒋允文避乱移居闽中。元、明时期,福建、广东的蒋氏已发展成为大族。蒋氏入台最早者是明末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蒋毅庵,伺候福建泉州等地的蒋氏又有一些人徙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播海外。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2: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钱 祖宗:钱孚 分类:以官...

姓氏:钱
祖宗:钱孚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钱姓的来源果真与钱有关。相传,钱姓是一个由掌管钱财的官名“钱府上士”而来的姓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顼帝曾陆终生彭祖,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因此,这一官职起源于周代,乃是负责钱财的管理和调度。彭祖的子孙孚任职时就拿了官名当作自己的姓,从此就有了钱姓。之后,其子孙后代沿袭了这一称呼,世世姓钱。从钱姓的来源上看,钱姓是由彭姓分化而来,与彭姓有着共同的祖先。钱姓和彭姓常常自认是一家人,曾有着遇难相帮、互不通婚等共同的约定。事实上,钱姓的祖籍地是下邳(今属江苏),与彭姓的发源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并不在一处。但是,钱姓人一向把彭城作为郡望,其原因也正是由于与彭姓同源的缘故。钱姓之人,最早都聚居在下邳一带。下邳位一于现今江苏徐州的附近。徐州古称彭城。下邳、彭城两地非常接近,也一定程度上地证明了钱、彭两姓间的密切关系。后来,钱姓逐渐南迁,分布到长江以南各地区,至今在江南吴兴、武进一带还有许多钱姓人家。广东、福建一带,甚至在海外许多华人聚集的地方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
2、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郡望:
1、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
2、彭城郡:西汉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
3、吴兴郡:三国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堂号:
“吴越堂”:钱谬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他在后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有剿平了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
迁徙分布
  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因避王 莽乱,徙居乌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钱姓钱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的聚居点。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
  唐末杭州临安人钱谬,任镇海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据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于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他自称吴越国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吴越国公传5主84年,末代国君为钱谬之孙钱叔,于978年献所拒之地归北宋,被封为邓王。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4: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陶 祖宗:尧帝 分类:以居...

姓氏:陶
祖宗:尧帝
分类:以居地为氏
姓氏起源:
  来源于居地,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以制陶为业,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郡望:
  未知。
堂号:
  晋置济阳郡,现在山东省定陶县。
  《姓苑》记载:“陶姓,陶唐氏之后”。望出丹阳、污阳。
迁徙分布
  未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5: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魏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

姓氏:魏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邑或国名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 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 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 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 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 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 治进士,后改姓魏。
郡望: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 (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 、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 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
堂号: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 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 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迁徙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 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07-3-21 13:16:00 | 只看该作者

姓氏:曹 祖宗:振铎 分类:以国...

姓氏:曹
祖宗:振铎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一、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 氏的始祖。
  二、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 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被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
  三、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 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人来中国,有的以曹为姓,传之后世。
郡望:
  1、曹姓的郡望主要有谯郡、彭城郡、巨野县等。
  2、谯郡是东汉末年从沛郡分出的。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的 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之间的地方。
  3、彭城郡是西汉时设置的,东汉时改为彭城国。大约在今天的山东 微山县,江苏徐州市、沛县东南部。
  4、晋时设置了高平郡,在今天的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 间的地方。后来有多次变迁。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混乱了,不但被曹操冒姓,还有被康 国之后冒姓的记录。
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 的繁衍时期。
  唐代末年,曹氏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为躲避黄 巢起义,举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转入闽,迁居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之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