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处:河南文化网
http://www.hawh.cn/gqwh/2006-09/27/content_80323.htm
陈郡袁氏同汝南袁氏是袁氏的两大望族。袁姓首先在陈郡形成望族,但西汉时袁氏在正史中无传,只在野史和一些碑刻上有所反映。东汉时期,从陈郡分出的汝南袁氏在史籍上大放异彩,成为东汉著姓,这支袁姓的开基祖为从阳夏别居汝南郡汝阳县(今河南商水)的袁安。汝南袁氏在东汉中后期显达,袁安曾任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等职,位高权重。袁安子袁敞,袁安孙袁汤,袁汤子袁逢、袁隗也都担任过三公的职务。这样,自袁安始,汝南袁氏四代人中先后有五人担任三公的职务,被称为“四世三公”,“四世三公”也成为汝南袁氏功绩与荣耀的代名词。当然,汝南袁氏家族中还有许多人担任太守、九卿、中郎将之类的职务,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记载,当时天下士大夫无不奔走于袁姓门下,其“权之重,势之盛,天下莫得而比”。东汉末年,一度割据天下的袁绍、袁术落败后,汝南袁氏辉煌不再。陈郡袁氏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如果说汝南袁氏在东汉时大放异彩,强盛了百余年并上演了由盛而衰乃至最终湮灭的历史悲喜剧的话,那么从曹魏至隋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陈郡(当时为陈国,后改为陈郡)袁氏唱主角,再创袁氏家族史上的辉煌,对袁姓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陈郡袁氏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成为东晋南朝重要政治支柱。
东汉末年,战乱频仍,一些袁姓人或为追随名主,或为避难他乡,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迁徙浪潮。晋代永嘉之乱后,西晋灭亡,东晋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随晋室南渡者有许多中原士族,其中也有袁姓士族。渡江后,所东晋、宋、齐、梁、陈,在朝中做官的袁氏,多因官居于江南各地。
东晋南朝是门阀士族统治时期,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是高门士族的领袖,其次便是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与谢氏、王氏、萧氏联姻,王、谢、袁、萧并称四大盛门。据《晋书》、《南史》等书记载,袁湛、袁豹兄弟二人的母亲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袁湛又娶谢安侄子、东晋名将谢玄之女为妻;袁湛的外甥,是陈郡谢绚;袁粲的母亲,是琅琊王氏、太尉长史王诞之女。因为这层关系,彼此相互提携,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政坛上发挥作用。袁宏本是一介平民,后得到安西将军、豫州刺史陈郡人谢尚的提携,进入仕途;袁湛、袁豹在仕途上的升迁,也得到陈郡谢氏的帮助。
陈郡袁氏还与南朝皇室联姻。南朝宋文帝的皇后袁斋妫即是东晋太尉袁湛之女,南朝宋武陵内史袁觊的女儿嫁给齐武帝子竟陵王萧子良为妻。南朝梁时,袁昂任宰相时,仆射徐勉受武帝重用,势倾天下,在袁昂府中喝酒时,竟要袁昂出内眷随侍。见徐勉那张狂样子,袁昂不动声色地让家眷五六人出来应酬,并且故意装出一副很有歉意地说:“我家没有年轻漂亮的女子,这些老妇人都是我的妻妾。他们有的是王妃生母,有的是公主婆母,现供你使唤。”徐勉闻听此言,方才知袁昂尊贵,吓得慌忙向袁昂道歉。尽管南朝皇帝与陈郡袁氏之间有些矛盾,甚至发生激烈冲突,总的来说,双方合作大于对抗。陈郡袁氏是南朝皇帝依赖的重要政治力量,自袁湛在东晋末期出任太尉始,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先后在南朝担任宰相之职。
唐人林宝《元和姓纂》云:“袁氏自后汉、魏、晋至粱、陈,正传世二十八人,三公、令仆一十七人。”这其中主要是指陈郡袁氏。
第二,衍生了众多袁氏支系,促进了袁姓发展。
陈郡袁氏有一支在东汉末年迁居南方。袁霸弟袁徽以儒术闻名于世,他曾在江汉末年的大战乱即将爆发前对堂兄袁涣表示:“兵革既兴,外患必众”,我要到偏僻的山海之间躲避以免除祸乱。袁徽后来果然举家迁居交州(治所在今越南北宁省仙游东,后移治今广西梧州市、广东广州市)。在西晋末年渡江南下后,陈郡袁氏聚居在今江西宜春,并在此形成望族,袁州也田袁姓聚族而居得名。袁氏是东晋南朝政坛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仕宦等原因,这支袁氏在今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繁衍,并向福建、两广等地迁徙,称盛于江南。据《唐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太平寰宇记》、《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等载:豫州汝南郡七姓有袁氏,徐州彭城五姓有袁氏,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为袁氏。可见唐宋时期袁姓仍为中原大姓,南方的江苏徐州、江西宜春,袁姓也已形成望族。
东晋末年,陈郡袁氏有一支北迁,在北魏政权中任职,定居于今河南洛阳。隋朝灭陈后,将原在陈朝任职的官员迁至京城,原在陈朝任尚书仆射的袁宪也在被迁之列,袁宪及其子孙相继任职于隋唐两朝,定居于今陕西西安。
另据《元和姓纂》等典籍,陈郡袁氏还衍生出陈留(治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京兆(今陕四西安)、华阴(今属陕西)、河东(今山西太原)、河南(今河南洛阳)、濮阳(今属河南)、袁州宜春(今属江西)等。
第三,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贡献。
陈郡袁氏文化底蕴丰厚。袁氏后代袁良,于西汉末年曾向孟喜学《易经》,精通《易经》,在西汉明帝时被举为明经博士,从此《孟氏易》成为袁氏的家学,袁氏子弟都得诵习《易经》。袁涣的曾孙袁瑰在东晋任国子祭酒(全国最高学府国子学的主管)等职。他曾上书朝廷,要求重视儒学,恢复因战乱而受到削弱的礼教,因此,受到晋成帝的重视,东晋从此开始重视儒学教育。《隋书·经籍志》记载:陈郡袁氏中袁涣、袁淮、袁质、袁乔、袁休明、袁豹、袁彦伯、袁宏、袁山松、袁淑、袁粲、袁昂、袁枢、袁宪等都有文集传世。袁乔博学多识,才华出众,曾为《论浯》、《诗》作注:袁乔的孙子袁山松,年幼时即有才名,著有《后汉书》百篇。他喜好音乐,当时流传一首歌曲叫《行路难》,歌词颇为粗疏质野,经过他的修改、加工,使词、曲更为精练、凄婉。他每当酒酣耳热之际,便高歌此曲,在场的人都忍不住流泪。人们把同时代的羊昙善唱歌、桓伊好唱挽歌、袁山松喜好《行路难》井称为“三绝”。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袁宏,他—生写下诗赋诔表等杂文三百余篇,其中著名的则是在任桓温府记室时创作的《东征赋》、《北征赋》、《三国名臣赞》。当时就有“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的赞誉,时人尊袁宏为一代文宗。袁宏还是著名历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还表现在他的史学著作中,除了久已散佚的《竹林名士传》之外,《后汉纪》是他留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后汉纪》与南朝宋时范晔所修《后汉书》,一书一纪,相得益彰,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作出了“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的结论。
第四,为后世树立一个清廉的榜样。
北齐时期,政治黑暗,官吏争相贪赃枉法,而北齐项县人袁聿修(531—582)却卓尔不群,为官清政廉洁,被人赞誉为“清郎”。袁聿修在任信州刺史时,廉洁奉公,处事公允,深受一州百姓的拥护。齐后主武平初年,朝廷派御史分别巡行各州,考核各地官员政绩。与信州相邻的州都受到御史的弹劫,而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的信州竟被视为“免检单位”。当他任职期满时,一州僧俗民众依依不舍,有的还带来酒肉告别,很多人准备远送。他离开信州后,以郑播宗为首的信州百姓七百余人曾向朝廷上书,请求为他刻功德碑,以彰其功,朝廷特意恩准。
北魏、北齐时,位居要津者彼此都要相互联络、互相馈赠,袁聿修担任吏部尚书十年,没有接受一升酒的馈赠。尚书邢邵与袁聿修是老相识,常戏称他为“清郎”。北齐大宁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受命巡行各地,并考察各地官员优劣。路经兖州,时邢邵任刺史,两人话别后,邢邵派人送给袁聿修一匹白绸,袁聿修不但没有接受,还写信责备邢邵。邢邵很受感动,去信感叹道:“往日老弟被誉为清郎,而今位高权重,可称为清卿。”
第五,保持士大夫的气节,以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影响后世。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世人为了保全性命,委曲求全,苟且偷生,那些士大夫也丧失了所谓的“名节”。而陈郡袁氏却恪守正义,不畏强权。
东汉末年,陈郡人袁涣为避中原兵乱,流寓江、淮之间。先是投奔袁术,吕布在阜陵击败袁术后,袁涣被吕布拘留。吕布命令他写信辱骂刘备,遭到他的严辞拒绝。吕布三番五次地催逼,袁涣仍不答应。吕布大怒,手执兵器威胁道:“如果你依照我的命令写信辱骂刘备,我就放你一条生路,否则你就死于我的刀剑之下。”面对死亡的威胁,袁涣轻蔑地一笑:“我听说世上只有以德行使人感到羞辱,从未有谩骂而使人受辱的。假如刘备有君子风度,接到您的辱骂信后,会非常鄙视将军的如此行为;倘若他属小人之辈,也会像您那样,回敬一封辱骂您的信,那样招致耻辱的是我们而不是刘备。况且我以往曾侍奉刘备,他有恩于我,我不愿写信辱骂他。您让我写信骂他,就像我现在跟随将军,一旦离去,别人命我写信辱骂将军一样,很不合适。还望将军三思。”素来只逞匹夫之勇的吕布被袁涣的一番高论折服了,很惭愧地向他道歉,不再逼袁涣写信了。曹操剿灭吕布后,袁涣在曹操手下做事,提出了好多有益于世的计策、建议,都被采纳。袁涣有两点尤其使曹操看重:吕布败亡时,在吕布手下谋事的颍川大族陈群父子谒见曹操时,行跪拜大礼,而袁涣只长揖不拜;曹操赏赐部下车辆数乘,让他们随意掠取吕布军中物资,好多人都满载而归,唯独袁涣只取数百卷书和一些钱粮。
袁宏在东晋时任大司马桓温记室(秘书),专管文书记录工作。他为人正直,虽然受到桓温礼遇,但他对桓温企图篡逆,严重威胁其他世族利益的行为极其不满。他见桓温作为晋皇室的女婿,却丝毫不顾及皇室利益,便非常鄙视桓温,虽为其部属,但更忠于晋朝。他在其著文和谈论中,对桓温多有冒犯,所以“荣任不至”。直到桓温死后,袁宏才由吏部郎出任东阳郡太守。袁宏在《东征赋》的结尾处,将西晋永嘉年间随琅琊王、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司马睿(后来的晋元帝)渡江的诸位名臣一一著录,并分别称赞其德行。由于袁宏在当时文坛声誉很高,他的《东征赋》一问世,人们争相传看。那些被袁宏列名的诸位名臣后代倍感无上光荣,未被登上的名臣之后觉得受到冷落,就有意找碴。桓温的父亲桓彝虽是渡江名臣之一,曾任宣城太守,在东晋初年平定苏峻之乱中为国死难,但袁宏在《东征赋》中故意不列桓彝之名。与袁宏同在桓府又与之友善的伏滔多次劝他把桓彝名字列上,袁宏却笑而不答,始终未改。桓温非常气愤,惮于袁宏是一代文宗,一直隐忍未发。桓温想让袁宏在赋中称颂其父,又不愿把此事张扬出去弄得人人皆知。有一次桓温率大司马府属吏游历青山时, 质问袁宏:“你作《东征赋》,称赞了那么多先贤,我父亲为国尽忠,为何不见赞誉?”袁宏在此危险时刻,沉着应答,使桓温无计可施,只得放弃借机报复的打算。
南朝宋太子左卫率袁淑虽然人书生气十足,常常受到别人的作弄,官运不畅,却很有气节。宋文帝刘义隆的太子刘劬行为多违反法度,受到刘义隆的责难,他害怕被废黜,与始兴王刘浚密谋后,决定弑文帝篡位。在行动之前,他召集袁淑和萧斌等人假作备受委屈的样子,痛哭流涕地说:“主上听信别人谗言,准备废黜并处置我。我自认为没有罪,不能受这些冤枉气。明晨我要发起武力行动,请你们全力协助,”袁淑劝他:“自古无子杀父的道理, 请殿下三思而行。”刘劭对袁淑的不合作态度非常恼怒,恶狠狠地逼问:“我这次行动能成功吗?”袁淑正色回答:“肯定能成功,但您的这种行为必为天下人所不容,大祸会立即到来。为殿下考虑,应取消这次冒险行动。”刘劬知袁淑与自己不一心,便令人将他杀死建康(今南京市)奉化门外。
第六,忠心为国
东晋南朝政权频繁更迭,这就使得那时的官吏和土大夫忠贞之念淡薄。只要政权更迭不影响他们的利益,他们就弃旧投新。陈郡袁氏在当时以“忠义”著称。《南史·袁湛传》作者这样赞誉陈郡袁氏:“夫义重于生,空传前诰,投躯徇生,罕遇其人。观夫宋、齐以还,袁门世蹈忠义,固知风霜之概、松筠其性乎。”
宋明帝临终时曾托孤,由袁粲同褚渊、萧道成等四人共掌机密。后来,由于萧道成掌握兵权,加上褚渊倒向萧道成,原来四人执政的格局被打破。萧道成权势日重,颇有不臣之心,他欲废黜明帝子刘昱(后废帝),另立新君。袁粲认为刘昱没有大的过错,不应该擅行废立,但萧道成不听劝阻,暗中指使人杀了刘昱。袁粲从中看出萧道成有篡位的野心,自以为身受明帝重托,不能让刘宋江山归于外姓,于是联络刘氏宗亲,和亲宋势力,密谋消灭萧道成。升明元年(474),荆州刺史沈攸之举兵反对萧道成,袁粲也积极准备选择时间举兵。不料,因走露了消息,萧道成闻讯及时调动兵力围攻袁粲,袁粲与儿子袁最都死于刀剑之下。父子两人死得很壮烈,当刽子手举刀挥向袁粲时,袁最大叫一声,抱着父亲,请求先死,在场的士兵被这个场面震惊了。袁粲感叹地说:“我不失为宋朝忠臣,你不失为我的孝子”。他临死前,对袁最说:“本知一木不能止大厦之崩,但身为宋朝宰相,不得不尽力抗争”。这种义重于生、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可敬可悲。袁粲丝毫不为自己的行动后悔,他索要纸笔明志:“臣义奉大宋,策名两毕,今便归魂坟垅,永就山丘”,至死也不向萧道成低头。当时人们曾作歌赞扬这为国尽忠的父子,鞭挞卖国求荣的褚渊:“可怜石头城,宁为袁粲死,莫作褚渊生。”
齐朝末年,宗室萧衍起兵襄阳,进攻建康,当时州郡望风皆降,唯独袁昂拒守吴兴。后萧衍写信给袁昂,喻以祸福,袁昂见齐大势已去,不忍心这经济发达、百姓安居东业的吴兴遭到战争破坏,只得罢兵撒守。
贞明三年(589),隋朝军队渡江南攻陈朝,打进建康城,焚烧宫城北掖门,护卫的兵士争相四散逃命,朝中大臣纷纷躲藏,唯有袁宪随侍陈后主。陈后主感叹道:“我住日也没有特别优待你,可是你却忠心耿耿。方今危急时刻见到你,使我常常体会‘岁寒而知松柏之凋也’此句话的内涵。而今事情到了这步田地,并不仅仅是我无德无行,也是江南士大夫道德沦丧所至。”
陈郡袁氏的忠义之举受到后世称赞。唐太宗为晋王李治选择德行学识兼备之士作僚属时,特意征询中书侍郎岑文本:“梁、陈时期的名臣,有哪个可称道?他们还有子孙可以延用否?”岑文本向太宗奏道:“隋朝灭陈时,陈之文武百官四处逃窜,唯有袁宪随侍在陈后主身旁。王世充在洛阳将篡位时,隋朝大臣们纷纷献劝进表,而给事中袁承家(袁宪子)借口有病不在劝进表中署名,他们父子可谓忠烈之士。袁承家弟袁承序清贞高雅,继承了父兄传统,可堪大用。”于是太宗用袁承序为晋王侍读,加授弘文馆学士。
总之,自汉末至唐朝,陈郡袁氏冠带相继,为后世留下许多值得回味,借鉴的东西。
作者:徐玉清 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辑 来源 :《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
伏羲与中华姓氏文化专家学者名单 | | 姓 名 | 单 位 | 论 著 | 贾 斌 |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会长 | | 窦学田 |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姓氏学专家 | | 袁义达 |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研究员、姓氏专家 | | 李先登 | 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 | 杨英(女) | 中国社科院历史博士 | | 王大良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姓氏学专家 | | 杨福泉 | 北京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 杨杨 | 国家图书馆编审 | | 何光岳 | 湖南省社科院炎黄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 杨东晨 | 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 孙周秦 | 甘肃省天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 | 徐建华 | 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硕士 | | 王成 | 四川筠连县地方志主任 | | 阎进修 | 成都家谱公司经理 | | 傅昌志 | 四川省渠县人大常委会 | | 袁玉骝 | 山东省单县土地管理局 | |
| | |
专家绘制出中国400个大姓的“姓氏地图”时间:2013-04-15
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15日电 在最新出版的《中国四百大姓》一书中,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研究员和中国文化促进会副主席、谱牒学专家邱家儒共同绘制出中国400个大姓的“姓氏地图”。
“书中的姓氏地图是一种频率图,也就是某姓氏人数在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示意图,在较长的时期内,中国人的姓氏地理分布变化不会太大。由于400个大姓约占我国总人口的97%,这也代表了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姓氏地图。”袁义达说。
中国每一个大姓都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每一个大姓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源头,在形成过程中带有浓郁的地方性,其分布和频率在400幅“姓氏地图”上一目了然。
根据《中国四百大姓》一书统计,河南是王、李、张、赵、马、郭、韩、曹、田、杜、魏、任、傅、范、石、贾、侯、秦、阎、段、史等姓氏的第一大省。山东是刘、孙、高、宋、董、于、姜、孟、邵、孔等姓氏的第一大省。广东是陈、黄、吴、林、郑、梁、谢、邓、冯、蔡、叶、苏、钟、廖、邱、江、黎、赖、温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四川是杨、何、罗、唐、袁、蒋、雷、文等姓氏的第一大省。湖南是周、曾、彭、萧、谭、尹、龙、贺、龚、向等姓氏的第一大省。江苏是徐、朱、丁、沈、姚、戴、夏、薛、顾、钱、严、汤等姓氏的第一大省。
湖北是胡、余等姓氏的第一大省。安徽是潘、程、汪、方、陶等姓氏的第一大省。广西是陆、韦、覃、莫等姓氏的第一大省。浙江是金、毛等姓氏的第一大省。江西是邹、熊、万等姓氏第一大省。河北是白、郝、康等姓氏第一大省。台湾是洪姓第一大省。山西是武姓第一大省。
为更直观地反映中国姓氏人群的分布,袁义达和邱家儒还计划绘制中国姓氏分布的实际数据地图,即密度图,同时绘制401位以后的2000余种姓氏的历史和地理分布聚集点地图。此外,他们还计划以血缘文化为主线,以单一姓氏为基本,编写300种姓氏的《中华姓氏简史》系列丛书。
最新版“百家姓”顺序
按照人口多少,最新版“百家姓”顺序是:王,李,张,刘,陈,杨,黄,吴,赵,周,徐,孙,马,朱,胡,林,郭,何,高,罗,郑,梁,谢,宋,唐,许,邓,冯,韩,曹,曾,彭,萧,蔡,潘,田,董,袁(38),于,余,叶,蒋,杜,苏,魏,程,吕,丁,沈,任,姚,卢,傅,钟,姜,崔,谭,廖,范,汪,陆,金,石,戴,贾,韦,夏,邱,方,侯,邹,熊,孟,秦,白,江,阎,薛,尹,段,雷,黎,史,龙,陶,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赖,覃,洪,武,莫,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