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兴 袁氏功
袁成烈
我在水寨工作生活近60年,对水寨的今昔有所了解。一些老年人常说,旧水寨的房产,袁家拥有四门中的三门,可谓是“水寨兴,袁氏功”。 由于近年来,我主编政协《项城文史资料》以来,为掌握近百年项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了查史料,阅文献,访知情人,终于排查出对发展旧水寨商贸、文化事业有着重大贡献的人物——袁世钧和袁湘舟父子。为了得到第一手资料,我通过各种渠道,费时2年,终于在1997年夏与袁世钧的孙女,袁湘舟的二女儿袁家桢联系上了。 袁家桢曾任原水利部秦皇岛港务局工程师,退休秦皇岛海港区,已是年过古稀了,她经常和海内外的亲属保持联系。我和她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班同学,当她知道我的意图后,立即向海内外的兄弟姐妹发函,和继祖母联系,要求认真回忆祖父和父亲的生平点滴事迹。对反馈的信息资料,袁家桢冒着酷暑汇集四纸和一个剧本,一辑儿科医方一并寄来。我把在水寨座谈访问的资料,参照核对整理成初稿,又寄往秦皇岛,由袁家桢审阅,并相约在北京面议。
2002年7月,她又寄来一些补充材料和家系表,于是综合整理成文。 袁世钧(1866——1919年),字秉正,生于项城水寨南五里的袁张营村(即骡马张庄),虽和袁世凯一个高祖,但素无往来。他读书不求仕进,也从未求“袁项城”谋过差,他一心想经商,凭自己的才能求发展。当他20多岁成家后,与兄长分居,得土地一二百亩,便来水寨集求发展。 水寨是豫东沙颍河畔靠航运发展起来的埠口码头和集市。清咸丰年间,约19世纪中叶,水寨修成砖寨,周边富豪绅士入寨,贫民小贩,富商也接踵而来。袁世钧于1890年左右进水寨时,店铺寥若晨星,舟辑航船时聚时散。他先在叔父盐店里当学徒,后在粮行、当铺里学经营。经过几年的了解商情市场,逐渐积累琢磨出农商贸一体的经营之道。19世纪末,他首先从水上运进竹木为原料,就地加工,办起了筷子厂,向四方批发;又建成桅子场,销售建房材料;接着收购当地粮油土产,开办了陆陈行、粮油行、酒厂、油坊、酱园。将粮油和加工后的商品从水上销往江南,回船运杂竹木山货与百杂货、煤油、煤炭、白灰、玻璃……又开了山货厂,把百货杂货销给四方商户。如此循环往复滚动着,袁世钧财源茂盛大发其财。据仍健在的百岁老人袁世钧的继室钱氏说:“老爷子做生意,从来都是有赚没赔,咋干咋顺。”他不但发水上财、地上财,还发天上财。他能从天时气象中预测到粮食收成,运销什么货物,有一年他大量收购黄豆,结果大捞一把。 袁世钧靠经营发财,却一不买农田,二不放高利贷,而是用于开发商品房,改善经营环境。他疏理护城河,修桥铺路,植树造林(楸树林等)。整修万人坑,坑内建曲桥、凉亭,筑钓鱼台,坑水植荷养鱼,坐小舟沿护城海河,可以环绕水寨一周,宛如水上游园一般。他在水寨四门买了三门的地皮,盖了东西南三条大街及一些小街的众多门面房,于是逐渐引来了外地客商和邻县的小商户。不几年,店铺林立,航船穿梭。天津人闫某来办盐厂,山西人开了钱铺、典当,陕西人开的杂货铺。有十几家医药、饮食、服务、船行、脚行、牙行相继兴起,促进了农业、商业、交通、手工业、竹木山货业、航运、金融、贸易、服务等行业的发展。粮食日进百石,解决了上千人就业,培养了一批经营财会人员。人口也由几百增至两千多,旧水寨已成了豫东边陲有名的小城镇了。袁世钧对开拓水寨,繁荣经济,功不可没,时人惋惜他死得早,仅活了53岁,不然会有更大的发展。 袁世钧的长子袁克洞(1892——1967年),字湘舟,对古诗文有深厚功底,对戏曲弦乐有独特钟爱,对医道也颇有造诣。1919年父丧,他继承父业,并不理业,把物业行店委托管家,上京去闯世界。他考上高级文官,委派为内政部“简任”职,是个闲差,有闲追求其艺术天堂。他和时称“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是同乡、亲戚,私交厚,志趣同,参加了张的诗社、词社、平剧社、国剧社,共同切磋国粹,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辞去了北洋政府的公职,一心钻研戏曲和二胡技艺,在和众多京剧 、评剧琴师接触求教苦练中,居然无师自通,拉得一手好胡琴。1928年因河南受灾,他参加了河南旅平赈灾会的义演募捐,据袁的大女儿80多岁的袁家桂(旅美华人)回忆说:“我和母亲去看义演,张伯驹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袁克文(袁世凯之子)演《群英会》的蒋干,王爷溥侗(四公子之一)演周瑜,父亲在后台服务,还出资买了好多两块银元一张的戏票,送给亲友。 1930年初,袁湘舟携眷回河南开封,住曹门大街6号的府宅。他每天三件事:看书报、拉二胡、串戏园。在此一住8年,结识了豫剧名流陈素真、司凤英、赵义庭等名家和其琴师,掌握了唱念做打的戏艺和曲牌演奏技巧。后来他曾给豫剧皇后陈素真作过伴奏,给他们灌唱片,修改戏文,成了行家里手。尤其他受“九·一八”事变后的时局影响和吉鸿昌的薰陶富有爱国正义感。1934年吉鸿昌就义后,他忿然写出爱国剧本《如姬窃符》,由司凤英主演,在开封轰动一时(剧本尚存,此资料由袁的长女袁家桂提供)。 1938年开封沧陷前夕,袁湘舟一家回到水寨,接着蒋介石炸开花园口,却没有挡住日军入侵,开封、商丘、淮阳都沧入敌人铁蹄之下。而豫东沙河以北成了泛区泽国,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难民。此时,黄水灌入沙河,威胁水寨堤防。1939年袁湘舟以乡绅出面,保堤护寨,亲自带领乡亲人丁,抢险固堤,并派家人一连几天上堤送水送饭,直到险段加高加固才下堤。学究似的袁湘 舟真吃不消,双腿累肿了,人却瘦了,人们慨叹地说:“难得啊,真是个大功德!”从此,时人都尊称他“袁五少”,其名字便少为人知了。 1942年是个大灾年,袁湘舟搭棚舍粥,从死亡线上拉回不少饥民,还出资办孤儿院,自己家又领养两个孤儿(现已退休的原莲花集团领导班子中的王砚耕就是其中之一)。此后,他为贫民捐义地、捐棺木,年节送粮,做生意送本钱,包交商民的拖欠捐税,常做些助人为乐之事。 在抗战时期,淮阳县政府迁入水寨,借住他的福家大院(今博物馆)。也有国民党驻军,还有3个中学两个小学,水寨成了战时的后方,也是抗敌守土的前沿。水寨顿时繁华起来,一些地方戏班来水寨演出的络绎不绝,袁湘舟每晚必去戏班伴奏。由于外地戏班流动性大,他便扶植一个梆子戏(豫剧)小科班并资助财物由魏老景经营,在关帝庙盖起一座大戏园。从此,水寨有了固定的戏园和戏班,圆了袁湘舟追求艺术的第一个梦。 袁湘舟的诗作、剧本于1947年水寨解放时佚失。最使他痛心又念念不忘的是15场大型豫剧《如姬窃符》的佚失。1967年在他去世前,他一目失明卧在病床上,强提神志,毅然把原剧一场场一句句地口述,让儿子袁家干记录下来,了却他最后的一桩心愿。袁湘舟去世35年了,如今他的儿女看到《项城文史资料》第六辑登载袁湘舟的事迹后,都理解、谅解了父亲。袁家桢说:父亲是资本家兼地主,承业却没守住业,把祖父艰苦创业挣来的产业耗去大半,不是浪费在花天酒地上,而是回报给贫民和社会了。他没给我们留下什么,却留下了爱国爱乡、为富要仁、怜贫惜孤、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以及对戏剧、诗词艺术的执着精神,这才是最最可贵的财富啊!
(作者:袁成烈, 淮阳人,曾任项城一高副校长、市政协常委、项城市政协文史资料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