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袁氏统修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010年11月,有幸参加了中华袁氏文史研究会在山东青州召开的一届三次会议,结识了很多袁氏名人,阅读了中华袁氏文史研究的有关资料和谱牒,对过来一段中华袁氏文史研究及袁氏统修的现状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回顾思考,感慨良多。
一、关于《中华袁氏族谱(第一卷)》
《中华袁氏族谱(第一卷)》总体是好的,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装帧精美。捧在手里阅读,给人一种亲切感,我们中华袁氏的通谱,千呼万唤终于出来了,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欣赏之余,反复思考,出于爱护族谱、把族谱编得更好的良好愿望,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一)、关于总世系
近读《中华袁氏族谱(第一卷)》和专刊第六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汝南袁氏之祖“袁安”在第一卷上是27世,在专刊六期上刊登的南昌、丰城袁氏族谱袁安是26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认真阅读了第一卷的有关内容。原来在第一卷“总世系”里,14世
袁秉与15世袁告之间加了一代人——袁承。
讨论一下“袁承”应不应该加。
袁秉的出生年约公元前320年,袁秉的大孙子袁生的出生年约公元前266年,中间相差54年,怎么算中间也只能是插入一代人,这就是——辕告。袁承的插入显然是不应该的。
问题出在第一卷006页齿录辕告下面的说明文字:“辕告,告应在公元前231年间出生”,照这样计算,与袁秉的出生年好像相隔了89年,89年的代间隔年之间确实需要插入一代人。问题是如果“告应在公元前231年间出生”,那么他比他小儿子袁政(谱记公元前261年出生)足足小了30岁,与他的孙子袁固生竟是同年(谱计公元前231年)出生。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计算其结果显然是错误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确立了袁政的出生年(公元前261年)后,如果袁告比他小儿子袁政大30岁的话,其大致出生年应为公元前291年,而不是谱计的公元前231年。显然,编辑和审校时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失误,将公元前、后的年代换算弄错了。这个错一出现,袁秉与袁告之间就有了89年的代间隔年,中间插入两代人也差不多。插入一代“袁承”,前隔43年,后隔46年,也显得很勉强。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认为,是错误就要改正。如果将袁告的出生年恢复到《中华袁氏专刊》第二期59页所记的公元前292年(比小儿子袁政大31岁),与其父袁秉的代间隔年只有28年(很合理),这中间还能插入一代人——袁承吗?
正确的做法应是确立(或讲恢复)袁告的出生年(公元前292年),定为15世,去掉袁承。总世系的代数理顺了,既符合以前研究成果的一贯提法,改动的地方也不多。荣程宗亲在《中华袁氏专刊》第七期130页上发表的均衡折中意见,态度不够明朗,认为“涛涂派下2700年最迅为99代符合代间隔年”,好像是要维护第一卷中的那种提法。对此,我们不敢苟同。诚然,“涛涂派下2700年最迅为99代符合代间隔年”,多发达一代人也是符合代间隔年的,但多发达一代人和在中间错误的加上一代人毕竟是两回事,不能相提并论。我们认为,不要为了维护某一种权威而坚持其错误,并为其错误再去作一些错误的注脚。譬如说为了让袁承能够立在15代的位置上,不惜去改动很多代人的出生年,并迫使很多地方已修好的袁氏族谱为了适合某种错误而将其正确做法改掉。我们认为“南昌、丰城袁氏族谱袁安是26世”的说法是对的。
(二)、内容、校对方面
1、辕涛涂是胡公满的十三世孙还是十四世孙,模棱两可。如:58页16行“妫满第十四孙辕涛涂为袁姓第一世祖”(应为第十四世孙)。129页最后1行“辕涛涂是伯爰之孙,陈胡公妫满的十三世孙”。
2、辕涛涂究竟是以父字为姓还是以祖父的字为姓,含混不清。如:130页1行“辕涛涂用他祖父的字爰作为姓氏,形成爰姓”。59页13行“靖伯十二世孙涛涂以父字辕为氏”。
3、“辕—去车得袁”的说法不一致、不严肃。如:133页倒3行“国君(陈宣公)还风趣地说:辕大夫没有官位啦,也就没有官车可乘了,就把辕字车字旁去掉,赐你袁姓好了!”130页12行“辕告的小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年去掉车字旁,开始以袁为姓。”135页1行“告少子名政,以袁为氏”。专刊上亦多次提到袁政“去车得袁”。
4、130页8行“据传,妫满即胡公满的第十一世孙,名叫诸,字伯爰”。句中的“妫满”应为“伯爰”吧!
5、扉页始祖辕涛涂像,中缝天头“广东袁氏族谱”应为“中华袁氏族谱”。
6、第8页10行“山西省五壹山”应为“五臺山”,如用简化字印刷,“五台山”绝对不会错。
7、第130页“郑中金父”应为“仲尔金父”。93页倒1行“忍受吞声”应为“忍气吞声”。
8、第68页7行“寄意寒星荃不祭”中的“祭”应为“察”。
9、第5页12行“袁滂为官司徙在位勘称一流”中的“徙”应为 “徒”,“勘”应为“堪”。
10、第121页10行“聚握登氏而生舜”中的“聚”应为“娶”。
11、第136页4行“滂子公熙,一字公喜”中的“子”应为“字”。
全书我还没有细细品读。
(三)、形式方面
统修《中华袁氏族谱》,编辑部一方面大力提倡要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一方面则坚持使用竖排版繁体字(复古),我认为这是要认真考虑的。我们说,家谱是家族文明的传承,首先是修给现代人看的,但更重要的是修给后人看的。正如扉页烫金字所写,作为“传家之宝”传给后人的。这就得问问后人究竟是喜欢看什么版本和字体,不要只听少数几个人的意见就定论了。我本人是恢复高考后读的中文本科,繁体字基本认得,阅读不会有什么困难,但要我把所有的繁体字都写出来,就有点勉为其难了。第一卷有按汉字笔画排序的,如写不出繁体字就难以查到要找的内容。这给阅读带来了多大的不便!另外,目前全袁有阅读能力的人,80%以上阅读繁体字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只能靠猜着读。我们何必为难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作为一个从事多年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的袁姓教师,我要大声疾呼:爱我们袁氏的后辈吧,不要给年轻的袁氏后辈和尚未出生的袁氏后辈制造人为的阅读困难!
我们注意到,第一卷中繁体字和简化字混杂使用的地方比比皆是,显得很不协调。仅举三例:①53页13行“一生喜施与好德澤,乐善不倦。”这里的“与乐”没用繁体字“與樂”。②166页1行“緬甸东北部迈立开江以东”,这里的“东迈开”没用繁体字“東邁開”。③166页12行“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会合处东岸”,这里的“龙与苏会处东”均没用繁体字“龍與蘇會處東”。在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里,要么全用繁体字,要么全用简化字,混杂使用是印刷和书写之大忌,会给人留下笑柄的。
我们湖南省常宁市一万多袁氏宗亲正在合修《常宁袁氏族谱》,两年前,全族以100%的赞成票支持用横排版、简化字。《南昌袁氏族谱》用横排版、简化字,我看就很好,应该成为全国的楷模。假如在全袁代表会议上投票表决,我想绝大多数袁氏宗亲代表是支持横排版、简化字的。如果硬要说古人修谱是用竖排版繁体字,就要坚持,那古人也没有要你搞网络化数字化,你为什么要搞?就连香港台湾也正在向横排版简化字靠拢哩。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们修通谱排版选字为什么就不能与时俱进呢?
二、关于各支房与总世系的对接
各支房与总世系的对接的确是文史研究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通过文史研究会专家多年的研究,已卓有成效,始祖涛涂公以下至四十九代的脉络已十分清楚,有些支房已成功的对接到总世系。但在对接过程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一)、有些支房始祖公以上的资料缺乏,却硬性地对接,将袁姓历史上的名人罗列到自己的支房里,以致造成张冠李戴、这一支房与另一支房的先人混编在一起的现象。更有甚者,有的支房还把现当代的袁姓名人(如袁世凯、袁隆平、阿披实等)都罗列到自己的支房里,以壮声势。
(二)、有些支房始祖公以上的资料缺乏,经多方努力仍无法与总世系对接。是按照袁正心宗亲的提法(《中华袁氏专刊》第二期35页),将支房中最小的一辈套入总世系的八十八世,还是看支房始祖公的出生年与总世系涛涂公的出生年中间间隔了多少年,再按照代间隔年推算(每代大约30年),然后再将支房始祖公套入总世系的多少代(袁如启宗亲的提法)。这都要总会拿出个切实可行的带有指导性的意见。
三、关于《六十字世次统一派行》
2010年11月4日,中华袁氏一届三次会议对各项议题进行表决,当对《六十字世次统一派行》进行表决时,大会主持人提出:支系有别,参考使用,暂缓表决。这个动议一经提出,竟立刻得到了绝大多数与会代表的叫好、鼓掌和欢呼。这说明了什么呢?统一派行是统修的重中之重。代表们阅读了派行诗后,觉得离尽善尽美的精品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有修改完善的必要,表决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青州会议上,《六十字世次统一派行》未获表决通过,副会长袁可夫宗亲在闭幕会上的讲话(见《中华袁氏专刊》第七期3页)也只提到“会上通过了章程、会歌”,并未提到通过了《六十字世次统一派行》,只能按会上提出的“支系有别,参考使用”,这是与会代表人所共知的。可是会前却堂而皇之将《六十字世次统一派行》作为正稿印在广东谱和全国通谱上,再拿到代表大会上讨论审定通过,这只是程序上的问题,就不多说了。《中华袁氏专刊》第七期(2011年1月)100页上刊登的《中华袁氏六十字世次统一派行》,说是2010年11月4日一届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可是第一卷上的第九、十句“造福全社会,和谐通族人”已改为“盛世族仁会,和谐通谱成”,我们作为与会人员竟然毫不知情。
前段时间,袁克池、袁仲辉等很多宗亲对派行诗的修改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很有见地。我认为:派行诗首先要在立意上下功夫,思维要连贯,不要为了几个好字几个好词而去生硬拼凑;其次要字斟句酌,每一个字都要适合取名;再其次,作为诗必须注重对仗和押韵,兼顾平仄(可淡化)。当然,形式要服从内容的需要。
第六期专刊上发表的也就是作为正稿的派行诗,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
宗系自周肇,贤嗣任上卿。登扬传统美,著绩当世鼎。
继承务奋进,开来迎宏程。精英图壮举,豪杰效懿行。
造福全社会,和谐通族人。文韬创伟业,武略育奇颖。
“宗系自周肇,贤嗣任上卿。”开头两句立意的角度相矛盾。第一句是站在我们这辈人的角度说的,“袁氏宗族是从周朝时开始的”。第二句中的“贤嗣”,作者本意是指袁氏始祖公辕涛涂。而《辞海》对“嗣”的解释有两个义项:①继承、接续②子孙、后辈,此处应取②。第二句的诗意是“贤能的后辈辕涛涂担任了陈国的上卿”。好像是站在长辈的角度说的,显然不妥。“贤嗣”宜用“贤祖”或“贤宗”。
“登扬传统美,著绩当世鼎。”三四句与前两句衔接不够紧凑,内容上也较含糊,形式上不对仗。
“造福全社会,和谐通族人。”内容是好,但这种明白如话过于直露的表述显得太浅显,不能充分体现中华袁氏博大丰厚、深邃精湛的文化底蕴,形式上也不对仗。就是用“和谐通谱成”,也是值得商榷的,“通谱成”和最初版“通谱兴”差不多,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说的确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对上千年以后的袁姓后辈则缺少了新鲜感和激励作用。
专刊第四期上刊登了江西省余干县一个退休的中心小学校长写给族谱编辑部的一封信,这封信谈了对派行诗的修改意见,充分肯定了最先发表的那首派行诗,并极尽张扬赞美,认为有些句子简直是字字玑珠,不可更改。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编辑部的初衷,对编辑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编辑部刚开始迈出的征求意见、完善修改的一步,又缩回到原来的老路和老套上,只是在原来发表的基础上拼进几个字的内容。整首诗的立意思路不太连贯,这样就难以出精品,难以代表全袁的最高水平。
《南昌袁氏族谱》(2010年版)根据中华袁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的通知和要求,在“传承篇 第三章”里提出的“统一字辈”是:
春秋肇瑞基, 贤嗣任上卿;德风承虞舜,佳绩泽世民。
继往秉祖训,开来展鹏程。精英求先进,忠良启后昆。
文韬扬经纬,武略定乾坤。祥和创伟业,雄健立奇勋。
这首班行诗,按每四句为一节,可分为三节,每节大意概括为:
1、对袁宗始祖的景仰。
2、对袁氏先辈、精英们的赞美。
3、对袁姓健儿们的希冀。
将这首诗用现代文可试译为:
春秋时肇造了祥瑞的根基,始祖涛涂公担任陈国的上卿。
他继承了先祖虞舜的品德风操,其卓越政绩惠泽着当世人民。
袁氏的先辈们继往开来,秉承祖德开创了美好的前程。
袁氏的精英们敢为人先业绩辉煌,忠诚贤良的精神激励着后辈子孙。
袁姓的健儿们习文韬武略,报效祖国扬威寰宇不断创新。
在祥和的社会里迈开雄健的步伐,创造伟大的业绩建立不朽勋。
这首派行诗和译文,引自我写给荣程宗亲关于派行诗修改的一封信(见《中华袁氏专刊》第四期129页)。我认为,从内容上来说,这首派行诗应分为三层意思来表述,即十二句话每四句为一节共三节。1、对袁宗始祖的景仰。这一节既要叙述,还要高度评价和赞颂。用一节文字,浓笔重彩表达对始祖的崇敬之情,因为没有始祖就没有全袁八百万众。2、对袁姓先辈、精英们的赞美。他们继往开来,敢为人先,创造了美好的前景,建立了辉煌的业绩,激励着后辈子孙不断奋进。这一节宜概括笼统地表述,不要涉及到某个具体的人。3、对袁氏健儿们的希冀。主要是面向未来,期望袁氏后辈健儿们习文韬武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扬威寰宇。统修袁氏族谱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伟大事业,我们希望后人一代更比一代强,一代更比一代旺。
毋庸讳言,我修改的派行诗与最初版的派行诗的内容和韵脚是基本一致的,并未作大的改动,只不过使这首派行诗分三层意思的立意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不少地方的宗亲在电话、短信、电子邮件或面谈时同我商讨过这个问题,荣程宗亲在跟我的通话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并以编辑部的名义将其推荐给《南昌袁氏族谱》编辑部作为“统一字辈”。由于写作的时间仓促,
这首派行诗很多地方还不很成熟,表述还不很准确。从内容和适合取名的角度考虑,有三个字还需改动。如第二句中的“嗣”,第三句中的“风(与疯同音)”,第八句中的“后”等,宜分别改为“宗”、“操”、“慧”。修改后的派行诗是为:
春秋肇瑞基, 贤宗任上卿;德操承虞舜,佳绩泽世民。
继往秉祖训,开来展鹏程。精英求先进,忠良启慧昆。
文韬扬经纬,武略定乾坤。祥和创伟业,雄健立奇勋。
副会长袁景浩宗亲在一届三次会议上要求《执行中华袁氏文史研究委员会的六大统一》,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总世系统一、六十字世次统一派行统一。尤其是统一派行,应该成为重中之重。建议编辑部要尽快组织专门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字斟句酌,每一个字都要适合取名,这样才能出精品。任何主观草率、急于求成的作法都是不足取的。
想到这些就说了这些话,不妥之处,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湖南省常宁市
袁谋俊
(2011、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