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涌村北临东江,有两公里多江岸线,村里有天后古庙、袁氏宗祠、象色家塾、介炀里、西亭坊炮楼等古迹文物,还有河涌上古老的福庆桥、榕树和宅院不仅是两岸居民生活的依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历史的见证。
据陈伯陶《东莞县志》记载,福庆桥在嘉庆五年(1800年)由当地绅士袁泰来倡议营造的(东莞县志(陈志)卷二十第八页)。
这是一座三石孔桥,桥长21米,宽2.8米,中间孔径5米,两侧孔径4米,两个桥墩都是用麻石镶砌。桥面铺砌长条麻石,中央部位每条麻石宽70厘米,厚65厘米,长55米,涨潮期间桥底离水面2.2米,桥栏也用麻石砌成,上面雕刻着麟麟吐书等各种动物和花草图案。
石桥是古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以前,生产工具落后,更没有炸药、风钻等现代先进工具,采石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所以石桥的造价在当时来说是非常的昂贵。
在桥的一侧生长着一棵大榕树,榕树绕堤,蜿蜒伸展,浓荫覆盖,与石桥、河涌相映成趣。
福庆桥造型优美,是中堂镇现存最古老的石桥,当时的村民曾称赞说“纵有茶山天岳庙,不如袁家福庆桥”(按:茶山天岳庙建筑雄伟,气势不凡)。“福”、“庆”,是千百年来民间吉祥瑞兆,人们追求目标,造桥成功,当是一方人士的喜庆之事,而且希望吉庆长存,桥以“福庆”为名,反映了老百姓内心的期待与冀希。福庆桥建成后,成为连接袁家涌、凤冲、新旧鹤田各乡的纽带,历经2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屹立在袁家涌村口小学旁边,完好无损。(刘恩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