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启左侧

湖北阳新袁氏全公和请公 (达军)

[复制链接]
13#
袁达军 发表于 2007-4-29 11:18:00 | 只看该作者

二、竹山部分姓氏源流及分布...

二、竹山部分姓氏源流及分布
   全县人口较多的姓氏中,有的同姓而不同宗,有的虽同宗但由于迁徙频繁,年久失谱,也就各依各姓。 王姓 分布于全县各地,多同姓不同宗。田家两河口、深河茅坝村,洋滩,峪口王家湾均有王氏聚居,两河口王姓于清道光年间由麻城迁竹,其先祖王应魁始以铜匠手艺营生,进而经商,终在晚清、民国时成为竹山最大财主。  袁姓 于明末自罗田、英山迁竹,世代繁衍,至人丁兴旺,已历20多代,主要居住胜和麻家渡等地。1945年,这两处袁氏续宗谱联宗人口达2万余。此外,县北沧浪、楼台也有袁姓居住,人口约4000均为同宗。【2006.11.18.记事:袁怀里讲【楼台乡关平村、有两个官坪的,相距很远,有20里吧。有对寺河【地图名沧浪】对寺河有三个地点。隔条堵河有房县的姚坪镇。三个地方不会很远。湖北阳新袁氏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袁达军 发表于 2007-4-29 11:13:00 | 只看该作者

Re与先祖始由碾转迁徙到湖北西北部竹山\\竹溪\\房县的宗亲探讨

居住湖北竹山[湖北阳新袁氏全公后裔]考证:
  一、据竹山第四次人普查资料统计,竹山全县有266姓,其中100户以上的有60余姓,人口万人以上的有20余姓。全县姓氏为:
       李王陈杜 刘牛马张  韩闵萧郭  金魏郑方
       吴秦邓朱 徐董卢匡  周邹甘罗  严伍陶江
       程成龙威 安史乐章  海武靳摆  庞高全康
       万毛孙叶 袁涂温汤  胡谢屠姚  詹焦蔡汪
       钟夏腊杞 席赵何姜  贺晏殷石  熊戴化桑
       耿林尹单 冯师帅良  邱苗冷谷  曹锁阎梁
       佘余吕官 孔文丁商  梅白田齐  卫岳任尚
       景申左包 宁施糜向  范皮费钱  邢华毕蒋
       柏仲颜贾 祁连纪杨  孟沈宋明  屈段应唐
       许苏陆谈 游葛易昌  柳芮洪柯  茅卓喻常
       柴燕骆铁 邬容谭黄  简侯密查  桂储敖郎
       龚崔寇彭 卞闻俞项  敬谌隗贡  奕封欧阳
       廖路管瞿 傅卜顾党  邪门于冉  裴靖甄薛
       操蔺鲁阮 但栾斯车  郝穆秦关  聂牟童赫
       慕戈尤潘 倪凌解戢  宦饶盛臧  盖都雷蓝
       鲍岑舒曾 赖祝朱花  边邵虞昝  胥莫翁翟
       蹇辛乔权 薄韦裘樊  黑步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袁达军 发表于 2007-4-9 21:35:00 | 只看该作者

关于:袁伏二的先祖问题,有家谱...

关于:\"袁伏二\"的先祖问题,有家谱资料为证.袁冠烛是湖北阳新袁氏谱局的秘书长.他能够查阅到家谱资料.可信度要高.
. 关于:\"袁伏二\"的名讳.祖居地记载的与迁居地记载是否相同有一个考证和认同问题.\"只能在考证的前提下促成认同. 袁璞生袁全.袁全是尊父命由江西迁居湖北阳新的.不需要我们再去讨论. [源流简况南宋初年九江太守袁 璞,行福七,字信凯 妻朱氏。官九江太守。巡水涝至楚兴国乐平里铜桥畈,览高山之耸秀,察流水之清远,遂隐有卜卢意焉。命子袁 全由江右(江西)武宁三洪滩迁楚兴国州铜畈。现湖北省阳新县排市镇下桥袁。] 袁全为迁居湖北阳新的一世祖.他的十代孙正值元\\明战乱之中.迁徙的在1416年的第一次大修家谱时未能一一及时记入.所以有的裔孙就只好另立排行了.对于这种情况,经过充分考证后各方是可以认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袁文淦 发表于 2007-4-9 19:37:00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认为伏二公名珪 , 本名福二.我听...

我不认为伏二公名珪 , 本名福二.我听族里的老人说伏二公的太公和安照公是兄弟 在说珪与璞公是同辈的兄弟 安照公是全公第十代孙 而全公是南宋的远比伏二公发的要好的多 从时间,从逻辑推理上都不对  请大家来讨论看我说的对不对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袁冠烛 发表于 2007-4-9 08:56:00 | 只看该作者

凯歌:好!下桥袁正是全公派下。袁伏二,是...

凯歌:好!下桥袁正是全公派下。袁伏二,是从下桥迁出的。伏二公名珪 , 本名福二。我们的家谱有详细记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凯歌 发表于 2007-4-8 19:04:00 | 只看该作者

请问;我是大冶罗家桥街道办事处下袁村下袁...

请问;我是大冶罗家桥街道办事处下袁村下袁湾人,我们的太公名:伏二,是不是四十一,珪  行福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袁资友 发表于 2006-4-5 18:50:00 | 只看该作者

湖北阳新袁氏全公和请公 (达军)

序言摘要

注[一]清乾隆四十九年岁甲申八月[公元1785年],伯昭公十三世孙,岁进士即撰儒学训导,秉禹敬撰的《重修再松公下三世孙,岁进士即撰儒学训导,秉禹敬撰的《重修再松公下支谱序》载:“今奉 例删修正,不必攀援附会。而一以得有自昉矣。迄晋彦伯山松诸公记一书载及本宗者特详厥后。千里公事齐、梁手持世草,奏请朝廷。其修明於五代。抑可知若。唐天罡公奉 太宗命编集袁氏谱系更详且核兹数公丰功伟烈,卓卓可纪。而於家乘未常不惓惓心切者,亲亲执意古今一辄业。亦越近代始,由我全公,迁兴国,携家谱,宅铜桥畈。贻谋更远,无何世际。元明盗贼猖獗,家虽有谱,其不为兵火所焚炽者几希。独我袁氏赖如麟公祖妣郑氏,避贼山中藏宗谱,覆以石臼,及定发视完好。是祖宗呵护之灵在此一谱,而今之原原本本并炳炳烺烺由本朝而溯之明,由明而溯之元与宋,由宋而溯之唐晋与汉。若丝之有絮,网之有纲。历千载而不紊者,皆妣之力也。抑又何非。全公携谱来迁,而即汉唐晋诸公代有纂修之功。于昌黎韩公记袁滋公庙碑,世族甚悉。读古列传文固公、盎公、安公、杰公暨千里公。其忠孝节义,炳彪史册。他如赋鹦露布,列爵封,公更难仆数。虽然先代贤宦,畴姓鱼之,而恒取为家乘光者,非徒美前人凡以励后代也。盖物生於天,人本乎祖。苟一溯乎,我
之所自生其流,虽分其源,则一要惟知其所当知,行其所当行。而不失为忠孝节义斯可也。然则谱之所为序者,故将使子孙之志气与祖宗之英爽一脉相通也。独忆近今日来谱一序,於壬申一序,於癸未与明万历、嘉靖谱。绳绳相继,可谓详且密也。”[如麟公,字荣甫全公9世孙。郑氏为夫人。子安明,字伯昭公。全公10世孙。明洪武封骠骑大将军。伯昭公子文亨公为全公11世长门长孙明永乐五年(1408年)提修宗谱并作序。标点为辑者加]  注[二]《凡例》一条称: “旧谱自汉固公至宋璞公、谟公三十
九世,今以三洪滩谱和丰城谱比对间有遗譌[音e,简化为讹,意错误。]
削去世系,惟用传派。似尤敬慎。至书某朝历某官事实。倣(仿)书德
书贤以示后人瞻仰之意。”  注[三]明万历庚子年[公元1600年]伯昭公裔孙均昂冕升、均标
表同订《重编松公房旧序》载: “自始迁祖全公承璞公之命,由豫章迁
兴国时手订谱牒传后不忘,所自纂孝已载八代,世奉如珍。至元至正
甲午(1341年)岁,我,如麟公元配郑氏妣避寇,他无所惜,独携前谱覆以石臼。及定,发视完好。故他姓谱多舛错,而吾族秩然者,婆之慧识,亦先公孝慈之灵有以保不朽也。子伯昭公封骠骑将军,生子文亨公字义高,於洪武元年(1368年)复加增订承祖志也。越今二百     余年,丁渐众。昂父九盛公,号松山。生而血性过人,与伯父九华极相友爱,常卢墓遇虎不惧,虎亦辄驯去。临诀时,犹谆谆以谱为嘱。昂兄弟念我考之赉志,恐后人之失传,爰编续斯牒。其中分列世系支派,纪载生没年月及前后葬所悉遵原谱。”  注[四]明永乐五年[公元1408年]全公十世孙文亨字义高敬撰的《享
公复定铜桥家谱原序》载:“我袁氏,姓本伯辕,族盛陈汝。自汉固公
仕景帝拜清河王太傅,盎公为中郎将,树绩尤多。东汉安公爱留冬日,
拜大司徒三,号始末。详史迁列传袁敞、袁恭、袁汤、袁逢四世五公,
袁氏门生故吏遂遍天下。本初公推为盟主有自来也。晋时有谓京者隐,
隐筠江城北,山以袁名,后遂府名袁州。宏公字彦伯,有逸才,倚马草
露布文七纸,扬风以休黎庶逸。宋淑公赋鹦鹉名官,当时值废立之际,
以死殉节。杰公民望国华,枢衡尤重。因谋诛贼,而诸渊泄其言,遂与
子最公俱死石头城下。闻者涕流张史,表为高岗鸣凤。昂公庐墓制,缚
衣著棺至性过人。而答聘不辱,辞谥明心,姚史维烈矣。迨唐天罡公,
以官著籍,术数如神。射鼠而知其三,渡江而待师德。其子猷有传焉。
至若五王迎立中宗,恕巳公靖难第一。长史骂贼不屈服,履谦公劲节无
双。廓公为梁开平进士,其子有徙居蓼洲之言璞公,宋九江太守。卜宅
有颜峰,毓秀之举,此兴国袁氏所由来。我 全公为第一世始迁之祖也。
我全公乃心忠孝,念先世久渥国恩,手订甲牒以公尔忘私。为谆驾而大
宗小宗,敦重一本尤为恳至。故数传而我 祖如麟公郑妣覆家乘一石臼
发视完好,至予考安明公官讳华字伯昭。敕封骠骑将军,祀康山忠臣庙。
固由公正气独稟而累世公忠相传。顷刻不忘君父尤稟,稟在兹也。盖柳
吡有云,门第高者,苟一世坠,先训即无异恒人。余小子承褒封后,缅
惟德簿才谫,冀望后起。子若孙矢,志纲常湔,心精白胪,翼载事绩,
而三复之。是则余序谱之意也夫。”[标点辑者加]


发 件 人:袁达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袁资友 发表于 2006-4-5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湖北阳新袁氏全公和请公 (达军)

全公手订宗谱原续

序言选录
全公手订原序 [约1150年]
按史记司马氏父子约世本,因周谱明世家乃知姓氏所以出焉。袁出陈后涛塗之裔也。腾声两汉著蹟汝阳。全生也,晚不及见祖人风烈,然而明窗净几,披图按籍,几乎又如闻馨欬,若聚祖孙於一堂者。读审培与袁谭书,谓昔先公立我将军以为嫡嗣,上告祖灵,下书谱牒。四方远近莫不闻知。则我袁氏之谱其修明於汉、魏,约略可知晋之时  彦伯、山松诸君子博学鸿才,纲罗故实。汉纪一书载及本宗者独详厥后:昂公事梁,才识过人。功业宏深,抱忧盛危。明之心作未雨绸缪之计;惧世远族紊手持世草奏请:朝廷则其修明於五代者。抑又可知至唐太宗命诸儒修氏族誌,甄别群姓。我  天罡公适当其时,故编集袁氏世系更详且尽及神功。时朗孙  谊常语人曰:历世名节为天下所高老夫是也。全观此言,知我先公精神意气所团结。将必有呵护之灵,岂风霜兵燹所得而汤佚乎。先君子奉 命九江欲摹冬日之,惠正播仁风之遗泽。故本支系图不离几案。全尔时未暇深思,迄今一追维之,始知先君子爱民保赤之意与。  尊祖敬宗之心同出一源。全虽不敏弗克,为先世扬芳摅藻,铺陈鸿烈。亦惟是勉为补辑。是以上承厥考志,下启后人基櫖况今。日新迁土宇需之孔急,於是仿旧普法,尊前世规重编秀梓以继令绪云耳。
光绪戊子年[1888年]孟秋月谷旦合局裔孙重刊
享公复订铜桥家谱原序
[明永乐五年1408年全公十代裔孙文享字义高撰]  我袁氏,姓本伯辕,族盛陈汝。自汉固公仕景帝拜清河王太傅,公
为中郎将,树绩尤多。东汉安公爱留冬日,拜大司徒三,号始末。详史
迁列传袁敞、袁恭、袁汤、袁逢四世五公,袁氏门生故吏遂遍天下。本
初公推为盟主有自来也。晋时有谓京者隐,隐筠江城北,山以袁名,后
遂府名袁州。宏公字彦伯,有逸才,倚马草露布文七纸,扬风以休黎庶
逸。宋淑公赋鹦鹉名官,当时值废立之际,以死殉节。杰公民望国华,
枢衡尤重。因谋诛贼,而诸渊泄其言,遂与子最公俱死石头城下。闻涕
流张史,表为高岗鸣凤。昂公庐墓制,缚衣著棺至性过人。而答聘不辱,
辞谥明心,姚史维烈矣。迨唐天罡公,以官著籍,术数如神。射鼠而知
其三,渡江而待师德。其子猷有传焉。至若五王迎立中宗,恕巳公靖难
第一长史骂贼不屈服,履谦公劲节无双。廓公为梁开平进士,其子有徙
居蓼洲之言璞公,宋九江太守。卜宅有颜峰,毓秀之举,此兴国袁氏所
由来。我 全公为第一世始迁之祖也。
我全公乃心忠孝,念先世久渥国恩,手订甲牒以公尔忘私。为谆驾
而大宗小宗,敦重一本尤为恳至。故数传而我 祖如麟公郑妣覆家乘一石臼发视完好,至予考安明公官讳华字伯昭。敕封骠骑将军,祀康山忠臣庙。固由公正气独稟而累世公忠相传。顷刻不忘君父尤稟,稟在兹也。盖柳吡有云,门第高者,苟一世坠,先训即无异恒人。余小子承褒封后,缅惟德簿才谫,冀望后起。子若孙矢,志纲常湔,心精白胪,翼载事绩,
而三复之。是则余序谱之意也夫。”
题袁氏族谱序[明永乐丁酉年进士中顺大夫赵和贵撰]
富川袁氏曰文质,字义立者与余有同门之雅。余倖捷春秋榜,奉命荣归,袁友义立持家谱,示予求叙,予阅其颠末。汉之三公安,梁之司
徒昂,唐之太史天罡皆宗系也。询其族曰:吉水之石溪、富川之铜桥皆三公裔。询其修谱之由,曰:族兄文质与吾侪(我们)也,厥父德辉公洪武间宦游闽瓯(福建建瓯)南归,慨旧谱之残,念吴楚之隔。命远以书通,约同志修谱,兹十载谱成焉。余嘉其志,有旷世之感,异地之符,深得欧苏之风,而无杜固之患焉。前之不可知者不书,后之可宗者详之书法。所谓述前者贵实信,后者贵简布,言者贵忠予。於斯谱见之矣,噫族属之衍者未必不由,前人积德之深,后人继述之善。譬如乔木盤根,阴地千尺,而枝叶青翠,令人翘首也。倘谱残不修,则阀阅混於庸俗奚。可哉!书曰:克昌厥后,袁氏其勉诸。永乐丁酉年仲春月望日。          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赵贵和顿首谨撰
续修谱序[1416年]
窃以莫为於前,虽美弗彰。莫为於后,虽盛弗传。魏晋以来,谱之攸关,盖基重矣。我袁氏先盛於汝南,居豫州城。至李唐始居袁州。朝代递嬗,枝叶漫廷,难以尽收。即今富川铜桥一派,从流溯源当易於指
掌。然使图谱残缺,亦难向风霜剥蚀之,后凭空而臆度也。但同里环处
惟:伯昭、伯贵、伯用、伯和数公之裔,耳馀散布别里他乡。江北淮南
者若红藤遍地,难以尽纪。及元至正甲午从叔:伯政於郑婶筪笥中拾本
宗世派草图一卷,当岁月暇参豆考订,续吊世系,编成一帙。迨明洪武
已未,余逢吉水石溪族兄文远者萍水客居,风雨联床,而有同宗之雅。
别后书通吊谱敦宗为念。余校旧谱,以铜桥始迁祖全公为一世,逐代标
名,列为五世。生娶卒葬,莫不抄举,以俟后代使之。某亲某疏某盛某
衰各兴修省之,念咸生敬顺之心,序长幼而明人伦,岂徒名字云乎哉。
明永乐丙申[1416年]孟秋月  裔孙文质 字义立 谨撰

发 件 人:袁达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袁资友 发表于 2006-4-5 18:49:00 | 只看该作者

湖北阳新袁氏全公和请公 (达军)

修宗谱纪要

阳新袁氏全公、清公历次续修宗谱纪要
1127年北宋亡。南宋初九江太守袁璞命子袁全携成谱[一]由江右武宁三洪滩迁居楚兴国铜桥畈[今阳新排市镇下桥袁]。全公约1150年前后迁入湖北兴国铜桥畈(今阳新排市下桥袁),族内以手抄本纪世。 1279年南宋亡,历时130余年, 1279年至1368年蒙古族元朝统治了97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又经过四十多年整合进入明永乐年间。在这长达250年的漫长岁月里,族内成员流离失散,未能修谱。永乐五年1408年全公十代裔孙文享(亨公)字义高(如麟公孙,安明公字伯昭官讳华皇封骠骑将军子)撰{享公复订铜桥家谱原序}。1416 年[明永乐丙申]由全公十一世裔孙袁文质字义立撰[续修宗谱序]。幸有九世裔如麟公妻郑婶巧存一完整族谱,为续修宗谱提供了詳实史料,才使我族宗派牵系完整清晰。经十年查访考证,我阳新袁氏宗谱终于告成。此后,每逢国泰民安之时又多次续修家谱。下面摘录历次修谱序言。
卷首谱序(按序言年代先后编号,仅列题目择要节录於后)
1、全公手订原序 光绪戊子年[1888年]合局裔孙重刊
2、享公复订铜桥家谱原序明永乐五年1408年全公十代裔孙文享字义高撰
3、题袁氏族谱序明永乐丁酉年进士中顺大夫赵和贵撰
4、续修谱序明永乐丙申[1416年]全公裔孙文质字义立谨撰
5、汝南世家宗谱老序裔孙依均象易氏敬撰
6、重编松公房旧序明万历庚子年 [公元1600年]伯昭公
裔孙均昂冕升、均标表同订
7、纘修谱序明崇祯五年壬申[1632年]全公18代裔孙允盟撰
8、清公谱序  乾隆丁卯岁 年家眷弟叶修撰 1747年
9、清公原序  乾隆丁卯岁 年家眷弟叶修撰 1747年
10、录壬申重修袁氏族谱序清乾隆十八年科举人
兴国州学正晴川李祖峤撰1756年
11、合族重修谱序皇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1764年]合局敬撰
12、癸未原序乾隆丙子[1776年]科举人户户不侯选知县裔孙高元敬撰
13、重修再松公派下支谱序伯昭公十三世孙,岁进士即撰儒学训导,秉禹敬撰清乾隆四十九年岁甲申   八月 [公元1785年]
14、重修铜桥手订家谱书后跋伯昭公十五世孙,岁进士即撰。儒学训导敬章敬撰清乾隆
四十九年岁甲申八月[公元1785年]
15、 合族重修谱序嘉庆五年庚申[1800年]合局敬撰
16、题富川袁氏谱序嘉靖七年1802年
17、合族续修宗谱序道光十四年岁次甲午[1835年]
户部侯选
18、合修原序   [袁、贺]道光甲午年  1835年
19、茶岭庄宗袁贺氏谱序 道光甲午年1835年、
1865年1889年、1916年、1941年、1944年、1989年。
20、宗谱会序光绪八年壬午伯昭公十五世孙选用儒学正堂
炜敬撰伯昭公传伯昭公裔孙谨识 1882年
21、清公合修谱序民国五年合局公刊  1916年
22、伯良公赞并序民国五年   1916年
23、伯阀公序民国五年     1916年
24、续修宗谱序 民国十六年再松公23世裔孙金瀛撰
1927年
25、续修宗谱跋民国十六年再松公24世裔孙瑞棻撰
26、登廊公支下首届分修宗谱序民国丁亥年全公25代孙葆吾撰
27、 合修谱首叙民国三十三年前清郡庠生全公27代孙金赢[达洲]敬撰
28、提修宗谱小引伯昭公裔孙升撰。
依据谱序考辑迁徙情况:
发 件 人:袁达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袁资友 发表于 2006-4-5 18:48:00 | 只看该作者

湖北阳新袁氏全公和请公 (达军)

圣谕、诰敕

01号   奉    天承运帝诏曰积善之家余庆必彰於后祠普天之下熏陶悉备於元勋遨游文艺之场出入丝纶之地仕拈寸禄光洽百司故侍卫郎台御史大夫袁盎才兼文武作朕股肱谋猷咸蕴乎忠贞绥抚赖安於黎庶奸邪悉惧几辅载咏皇华天命靡常枕席不忘靖节善人是富王者无私缅想英风特加徵号辅国大将军谥越国公余并如故
大汉元宗八年
02号

天承运
帝诏曰贤哲之生为国之祯德被苍生功流朕阕惟尔司徒袁安事母至作尹能贤达其策名内府参赞皇猷益驾忠贞嘉乃懋绩今特敕卿为三公之位兼理内外军民钦哉此敕
大汉和帝十五年
03号
御祭成公文 汉故侍卫御辅大将军袁成之神云忧帝阕卿秉义旗而帝阕以平烟横东南卿挥天戈而东南以靖元恶方除朕当倚卿为安危而致地平天成胡为遂尔云亡是果朕之不幸抑亦天之不福生灵天乎天乎朕为卿悲特遣御祭英来不昧尚其享之
04号奉
天承运
帝诏曰天地造化阴阳推阐幽渺难穷孰能识之惟卿天罡照蕴道元深明阴阳预识邦家之祸福亦知黎庶之吉祥非古之姜尚诸葛武侯先师不能及也朕自御极以来或行於军旅或群黎有不测之灾危朕必询问卿能明辨其故诚为朕之师保万民之福星
05号

天承运
帝诏曰故太子左卫率袁淑文辨优洽秉尚贞臌悫可赠侍中太尉谥忠宪公
皇清光绪戊子年 阖族刊敬
06号   奉天承运
帝诏曰故太子左卫率淑文辨优洽秉尚贞睿赠待中太尉溢忠献公作赤鹦鹉赋赋就以示谢庄及见庄庄赋曰江东无我卿当独步

发 件 人:袁达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