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五里山袁京东汉汝阳人考

-湖北襄阳袁如启


近时有关隐居袁州五里山之袁京是哪里人?何时人?争议无休。这些争议综合起来无非有两说,主流说袁京乃东汉汝南汝阳人,另说袁京晋朝宜春人。

A.历史上早有人质疑:

例明朝叶涵云就提岀“先生何许人?巍然称高士?

B.宜春当地袁氏也有质疑:

宜春北门岭《世德堂袁氏族谱》载“所谓公岀于袁,殁于袁,吾袁氏之子孙聚族于袁,诚不谬也。”

C.现今人氏有质疑:

上世纪末,一些文人学者成立了“宜春袁京学术研讨会”,对袁京是否为江西宜春人进行深入的探讨。

原宜春地委宣传部李木子部长、原宜春市党史办袁赣湘副主任对袁京身世、岀生地、历史背景作了研究。李部长在《宜春古今谈》、袁副主任在《赣中日报》分别发文,旗帜鲜明的否认了袁京是江西宜春人。”

公元2023 年清明节前宜春市林业局袁斌荣在袁氏家谱网发文“清明话袁京”,

原则上同意李部长、袁副主任的观点。”

D.微信群里也有人质疑:

目前在微信群里也是两种观点争议不休。

袁京,到底是东汉人还是晋朝人?到底是汝南汝阳人还是晋朝宜春人?东汉汝南汝阳人袁京,正史中有记录《后汉书·列传 35》中见一说。

晋朝宜春人袁京,正史中未见有关记录,只几处地理总志中有录。笔者就以历史地理总志为主线用其它史书为辅料,具体分析探究一翻,以求释怀。本文将通过四个部分即第一部分正解东汉汝南汝阳人袁京,第二部分地理志中东汉汝南汝阳人袁京,第三部分晋人袁京之奸臣严嵩说及其影响,第四部分邪终不能圧正奸臣严嵩说败落,来榇考证真实的袁京。


第一部分,正解东汉汝南汝阳人袁京

(一)史册中的袁京

《后汉书·列传 35》曰:“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少好学,初为县功曹。永平十三年(公元 70 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明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章和元年(公元 87 年),代桓虞为司徒。和帝即位……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鸣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四年(公元 92 年)春薨,朝庭痛惜焉。安子京、敞最名。”

《后汉书·列传 35》曰:“京字仲誉。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子彭,字伯楚,彭弟汤,字仲河。”

按后汉书列传 35 载,袁京字仲誉是东汉章和元年(公元 87 年)司徒袁安字

邵公之子无疑,汝南汝阳人。

(二)袁京官至蜀郡太守

《后汉书·列传 35》载:“京字仲誉。习孟氏易,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

按后汉书列传 35 说,袁京起初官拜郎中,过几年后迁侍中,又过几年出为蜀郡太守。《后汉书·李贤注》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载:闳字夏甫,

彭之孙也。少励操行,苦身修节。父贺,为彭城相。《风俗通》曰:“贺字元服。

祖父京,为侍中。安帝始加元服,百僚会贺,临庄垂出而孙适生,喜其嘉会,因 名字焉。”按风俗通说,安帝始加元服为永初三年(公元 109 年)正月百僚会贺,也是袁京之孙袁贺岀生因名贺。此时袁京刚升任“侍中”。

《后汉书·列传 35》曰:“敞字叔平,……。元初三年(公元 116 年)代刘愷为司空。有三公袁敞照着,安排个中下级的官并不是什么难事。袁京升任蜀郡太守时间当在元初三年(公元 116 年)较好理解也可信。

(三)袁京作《难记》

  1. 作难记起因

    《后汉书·列传 35》曰:“京字仲誉。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照常理一个人只有遇到大难后才会将它记录下来,用于警示后人。袁京及家族当时发生什么大难呢?原来是袁京弟弟袁之子“漏泄省中语”, 该下狱,当死罪,是要株连九族的,史书有载。

  2. 遇难始末

    《后汉书·列传 35》曰:“敞字叔平,少传易经教授,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和帝(公元 89~105 年)时,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为东郡太守、征拜太仆、光禄勋。元初三年(公元 116 年)代刘愷为司空。明年,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策免。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

    《后汉书·安帝纪第五》曰:“元初四年(公元 117 年)夏四月戊申,司空袁敞薨。”

    张俊何许人?

    《后汉书·列传 35》曰:“张俊者,蜀郡人,有才能,与兄龛并为尚书郎,年少励锋气。朗朱济、丁盛立行不修,俊欲举奏之,二人闻,恐,因郎陈重、雷 义往请俊,俊不听,因共私赂侍史,使求俊短,得其私书与敞子,遂封上之,皆 下狱,当死。俊自狱中占狱吏上书自讼,书奏而俊狱已报。廷尉将出穀门,临行 刑,邓太后诏驰骑以减死论。”

    “俊假名上书谢曰:‘臣孤恩负义,自陷重刑,情断意讫,无所复望。廷尉鞠遣,欧刀在前,棺絮在后,魂魄飞扬,形容已枯。陛下圣泽,以臣尝在近密,识其状貌,伤其眼目,留心曲虑,特加遍覆。丧车复还,白骨更肉,披棺发椁,起见白日。天地父母能生臣俊,不能使臣俊当死复生。陛下德过天地,恩重父母,诚非臣俊破碎骸骨,举宗腐烂,所报万一。臣俊徒也,不得上书;不胜去死就生,惊喜踊跃,触冒拜章。’ 当时皆哀其文。 朝廷由此薄敞罪而隐其死,以三公

    礼葬之,复其官。子盱。”

  3. 作《难记》三十万言

东汉元初四年(公元 117 年),敞因 “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策免”。敞本属廉劲不阿权贵之人,现又失去邓氏的信任,担心因自家的事而影响整个家族,遂自杀。谁知同案蜀郡人张俊有才能,在死狱中上书自讼,言辞恳切,辩事明澈打动了邓太后,邓氏以减死论处。对袁敞本予罢免,就没有继续追究家族及其他责任了,并隐其死因,按照常规以三公礼葬之。事件平静后,袁京以大难为中心对本家族因因果果进行一翻梳理总结,作《难记》三十万言是有基础条件的,是有动力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袁京弃官逃难宜春五里山

东汉元初四年(公元 117 年),袁京弟袁敞因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策免,遂自杀。三四天后得到消息的袁京除了惊骇之外,在荒乱中决定弃官隐逃。当时至少有三个选择:

1.即刻返京,送头于朝廷,与家人作别。袁京没选。

2.坚守任所,等待朝廷来人查办。袁京也没选。

3.连夜隐逃,在动辄‘株连九族’时代,选择隐逃是最理想的自保办法。袁京选择了弃官隐逃,起初可能没有具体目的地,大方向还是有的即远离北

方京师,逃向南方让朝廷抓不到(东汉时段宜春对京城而言,宜春只算蛮荒之 地)。朝廷为袁敞平反后,不再追究其事了。在逃难路上的袁京当时是不知情的,过了很久才听到消息。

(五)袁京弃官逃难时年龄

《中华袁氏通用世系》曰:袁京出生接近年约为公元 64 年(宜春袁氏有称袁京生于公元 69 年)。东汉元初四年(公元 117 年),袁京弃官逃难时年龄 117- 63=54 岁。一个到了知天命岁数的人,当得知弟弟被罢官自杀,累及九族,逐看透世道险恶,弃官逃难。

(六)袁京弃官逃难时有家人同行

东汉元初四年(公元 117 年)袁京弃官逃难时 54 岁,母早卒,父袁安卒于永元四年(92 年)三月癸丑。袁京有子二:彭、汤,按常理分析:

汝南袁氏有准确出生日记录的是袁彭之子袁贺,安帝三年(109 年生)春正月庚子,皇帝加元服。此时袁贺已七八岁了,袁彭约三十来岁。

袁彭,字伯楚。少传父业,历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126 年)为光禒勋,终于议郎(见《后汉书·李贤注》)。袁彭主要活动在安帝及顺帝前期。

袁汤,字仲河,少传家学,多历显位,初为陈留太守,本初元年(丙戌、公元 146 年)太僕袁汤为司空,建和元年(147 年)十月司空袁汤为司徒,建和三年(149 年)十月司徒袁汤为太尉,永興元年(153 年)十一月太尉袁汤致仕(见袁宏撰《后汉记校注》)。袁汤主要活动在顺帝后期及桓帝时期。

按照两兄弟活动时间段分析,袁彭比袁汤大十到十五岁是明显的。袁汤时年约十七~二十岁,未婚。

若这个推测成立,则袁彭虽是小官但在任上,其妻儿相随,无法跟随袁京到蜀郡上任。袁汤未婚只能随父母到蜀郡上任是可能的。

袁京在元初三年(公元 116 年)升任蜀郡太守,没想到东汉元初四年(公元

117 年)弃官逃难,袁汤随父母从蜀郡逃至江西宜春五里山也是可能的。

即然长子袁彭没随父母到蜀郡,当地盛传和地理志多有收录的袁彭长孙袁宏在宜春室内筑室以避时政‘相传后汉袁闳避地于此’又何来?

《后汉书·李贤注》列传三十五载:“闳字夏甫,彭之孙也。少励操行,苦 身修节。父贺,为彭城相。……,及贺卒郡,闳兄弟迎丧,不受赙赠,缞绖扶柩,冒犯寒露,体貌枯毁,手足血流,见者莫不伤之。服阕,累征聘举召,皆不应。居处仄陋,以耕学为业。”袁贺在彭城为相多年,卒在任上,闳兄弟迎丧到爷奶 家五里山实属正常。也许是闳兄弟长大了,袁贺妇夫将闳兄弟逐个送回爷爷奶奶 家学习也未可知。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山川 袁嶺

image

注:袁嶺 在分宜县西北十余里。日?自末山南来。蜿蜒起伏三百里至此有 七峰耸起。相传后汉袁闳避地于此。其第三峰之麓。有洪陽洞。仙人葛洪。娄阳。穗真处也。洞门东向。高数十丈。初入平夷明爽。益西则堑迴峻阻。石室深邃,中有流泉。春谥冬涸。又有小洪阳洞。在洞之顶。门甚隘。中可容数千百人。


(七)隐居宜春五里山开馆课仕成高士

东汉元初四年(公元 117 年),袁京弟袁敞因坐子漏泄省中语,失邓氏旨,遂自杀。袁京看透世道险恶,便弃官携家人从益州蜀郡过长江跨荆州入楊州宜春地界,见大小两山对望山林翠葱,鸟雀啾鸣,更有一条秀美的河流徐徐东去,四野清幽静谧。袁京见此情此景,心想此乃吾所栖也。于是他就在宜春城北五里山隐居下来,继续潜心钻研《孟氏易》,成为当时研究易经成就较大的名士之一。他对易经研究独树一帜,逐开馆课仕将己所学心得传授予人,过着荷锄躬耕、抚琴引鹤、传经讲学的生活。以他清贫励志,洁身自好高尚品德教育影响后人,为当地培养出众多名人志士,著书立说,惠及百姓,时人称高士,豫章太守为京立高士坊,殁后葬城北袁山岭山腰。袁京这条隐逃路线是完全可能的,与回老家路线直线距离相当。

袁京弃官隐居,开馆课仕,清贫励志,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历朝历代均有文人题赞,诗词文章多见著史籍。明初建文帝时代的文学博士方孝孺在《高士袁京赞》中赞道:“紧袁之山,富春并峻,紧袁之水,严滩比清。严袁两公,东汉齐名。”使袁山和富春山、袁水和子陵滩,两地双贤并峙,齐名天下。

时年东汉地图


image

第一部分小结

(一)东汉汝南汝阳人袁京,是有史册记录可查的历史名人。

《后汉书·列传 35》曰:“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也。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

《后汉书·列传 35》曰:“京字仲誉。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子彭,字伯楚,彭弟汤,字仲河。”

(二)安帝始加元服时袁京任侍中

《风俗通》曰:“贺字元服。祖父京,为侍中。安帝始加元服,百僚会贺,临庄垂出而孙适生,喜其嘉会,因名字焉。”

(三)袁京官至蜀郡太守

《后汉书·列传 35》曰:“敞字叔平,……。元初三年(公元 116 年)代刘愷为司空。袁敞为司空,提携袁京,由侍中升至蜀郡太守。

(四)元初四年袁京弃官逃至宜春五里山

《后汉书·列传 35》曰:“敞字叔平,少传易经教授,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和帝(公元 89~105 年)时,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为东郡太守、征拜太仆、光禄勋。元初三年(公元 116 年)代刘愷为司空。明年,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策免。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

袁敞自杀。袁京看透世道险恶,便弃官携家人从益州蜀郡过长江跨荆州入楊州宜春五里山隐居。

(五)袁京隐居宜春五里山开馆课仕成高士

袁京在宜春五里山隐居。开馆课仕,清贫励志,洁身自好,著书立说,惠及百姓的高尚品德时人称高士,豫章太守为京立高士坊。

上述袁京,是有根据的推测,应理的推测,有它的合理成份,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部分,地理志中东汉汝南汝阳人袁京

A.了解东汉行政区


image


  1. 东汉末年全国十三个州

司隶、豫州、冀州、兖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益州、凉州、井州,

交州、幽州。州是一级地方行政区,州下是郡,郡下是县,县下面是乡,乡下面是亭。

2.益州辖郡

阳平郡、武都郡、汉中郡、巴西郡、梓潼郡、巴东郡、广汉郡、东广汉郡、巴郡、涪陵郡、江阳郡、踺为郡、汉嘉郡、蜀郡、永昌郡、云南郡、建宁郡、兴 古郡、朱提郡、样珂郡、越隽郡。

3.杨州辖郡:九江郡、庐山郡、丹阳郡、吴郡、会稽郡、豫章郡。

4.豫章郡领 21 县

南昌、余汗、鄱阳、鄡阳、海昏、历陵、柴桑、彭泽、艾县、建昌、建城、新淦、宜春、平都、石阳、庐陵、临汝、南城、雩都、赣县、南野。

5.宜春历史沿革

宜春,秦朝时属九江郡。西汉高祖六年(前 201 年)设宜春县;西汉元光六年(前 129 年)为宜春侯国;新莾时为修暁县;东汉时,为宜春县;西晋太康元年(280 年)因避太后张春华名讳,妀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始设袁州。

B.研究历史人物,当从相应的历史时段查找有关史册文献。

从目前查到的各朝地理总志有:[唐]《元和郡县图志》、[北宋]《太平寰宇记》、[北宋]《元丰九域志》、[北宋]《舆地广记》、[南宋]《舆地纪胜》、[明]

《大明一统志》、[清]《读史方舆纪要》、[清]《大清一统志》等等。

宜春地因先有袁京,才有袁山、袁江;因有袁山、袁江,才有袁州。也就是说袁州得名基于地名。即然在正史册中查不出袁京详细资料(《后汉书·列传

35》袁京条除外),何不在全国性地理总志中查一查,其重点查:隋、唐、宋、元、明、清,看各朝地理总志中是如何记录袁山、袁京的。


一、《元和郡县图志》[唐]一百卷,元和九年(814 年)成书,唐李吉甫撰。

《元和郡县图志》唐宪宗元和九年成书,南宋淳熙三年(1176 年)张几仲首次刊刻,图已亡佚,因而现传有志无图,故又称《元和郡县志》。唐宪宗元和年间宰相李吉甫撰。原书四十二卷,今传本只有三十四卷。全书分十道四十七镇,记述了各州的户口、物产、州县的沿革、山川险易、古迹史事等。这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舆地总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image


目录


image


实录

江南道四 卷二十八 袁州 宜春县


image


:袁州,宜春。上。开元户二万二千三百三十五。乡四十一。元和户一万七千二百二十六。乡四十一。本秦九江郡地,在汉为宜春县,属豫章郡。晋平吴后属荆州,东晋以来属江州。隋开皇十一年置袁州,因袁山为名。大业三年罢袁州为宜春郡。武德五年讨平萧铣,复置袁州。

州境:东西五百二十六里。南北二百二十五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三千一百八十里。西北至都二千四百里。东至洪州七百四十里。西至潭州五百二十六里。南至吉州三百一十七里。北至江州五百六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白布,麻布。管县三:宜春,新喻,萍乡。

宜春县


image


:宜春县,上。郭下。本汉旧县,灌婴定江南所筑城。晋武帝太康元年,以太后讳春,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于县置袁州,移县于城东五里,复改 为宜春。


《元和郡县图志》[唐]卷二十八,江南道四,袁州宜春条中无袁山袁京说。

(全书无袁山袁京说)


二、《太平寰宇记》北宋平兴国末年公元 982 年成书,二百卷,乐史撰。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 年),宋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乐史以“郡县之书罔备”,无以颂一统之盛,又以《元和郡县志》等书“编修太简”,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更名易地”亦多,于是着手撰写《太平寰宇记》,经数年完成。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期一部著名的地理总志。继承了唐李吉甫《元和 郡县图志》的体裁,记述了宋初十三道范围的全国政区建置。约当雍熙三年(986)成此书,凡一百二十余万字。取材以太平兴国八年为限,故名。博采史书、地志、文集、碑刻、杂著二百余种,分河南、关西、河东、河北、剑南西、剑南东、江 南东、江南西、淮南、山南西、山南东、陇右、岭南十三道,含东京、西京和八 百余府、监、军、州。《太平寰宇记》所载府州县沿革,多上溯周秦汉,迄五代、

宋初,尤其是对东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政区建置,较其他志书详尽,可补史籍之缺。府州下备载领县、距两京里程、至邻州的四至八到、土产,县下记录距府州方位里数、管乡及境内山川、湖泽、城邑、乡聚、关塞、亭障、名胜古迹、祠庙、陵墓等,篇帙浩繁,内容详瞻,是研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的宝贵资料。


image

实录

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 江南西道七(袁州、吉州)


袁州


image

:袁州 宜春郡今理宜春县。春秋时其地属吴国,秦并天下其地属九江郡。汉为宜春县属豫章郡。晋太康元年(280 年)平吴改宜春为宜阳,避太后讳仍属安成郡隶荆州。元帝过江(东晋元帝 317 年)以中流襟带,分桂阳、武昌、安成

三郡置江州,至陈贞明三载(589 年)安成、宜阳县皆属江州。隋平陈后土人文 盛拥众自守,开皇十年洪州都督杨武通平之,十一年置袁州,因袁山为名。大业三年改为宜春郡,十四年城陷,林士弘等贼唐武四年(621 年)平萧铣置袁州,天宝元年(742 年)改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袁州。


宜春县

image


image

:宜春县 袁山 宜春县旧二十二乡,今十七乡,汉旧县也,属豫章郡。高 帝六年(211 年)灌婴于此筑城置宜春县,武帝封长沙定王子成为宜城侯。王莽 改为脩晓县,光武初改为宜春,吴宝鼎二年(267 年)以宜春属安城郡。晋太康 元年(280 年)以太后讳春改为宜阳县。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废安城并于宜 阳县置袁州,移县于州东五里,十七年改宜阳为宜春。大业三年罢州为宜春郡,

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钟山在州东九十里,裴子野宋略云,永嘉元年(307 年)此山因洪水有大钟从山 流出,时人得之送上验铭云是秦时乐器因以为名,又按安城记云,钟山临水阻峻,春夏则湍洑涌喷上白沙如米,两岸石上各九十余里名曰米沙,以缑歳若一岸偏饶 则其方丰穰民以为準。 袁山在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于此山,死葬其侧,乃为袁山。(《太平寰宇记》中仅有袁山 隐士袁京一条)


三、《元丰九域志》北宋地理总志,全书分十卷,元丰三年(1080 年)重新删定。

《元丰九域志》是北宋中叶的地理总志,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共同修撰。全书分十卷,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州军、化外州、羁縻州,分路记载所属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主客户数、土贡、领县数和名称;每县下又详列距府州方位里程、所领乡数镇堡、寨名目以及名山大川。府州县皆标出其等第。文直事赅,条理井然。书中记述州县沿革,以元丰以前为主,涉及唐、五代只一笔带过。

image image


实录

元丰九域志 卷六 附录 新定九域志(古迹)袁州 袁山(253 页)

袁山


image image

:附录 新定九域志(古迹)袁州 袁山,图经云:有高士袁京居之。


《元丰九域志》中仅此一条。)


四、《舆地广记》北宋后期地理总志,全书共三十八卷。约 1115 年书成,欧阳忞撰。

《舆地广记》成书于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 年),是一部比较有特色 的地理总志。该书共三十八卷,前四卷专门概述上古至宋的历代政区之纲要,分 列《禹贡》九州、舜十二州、七国、秦四十郡、汉十三郡、三国、晋十九道、唐 十五道采访史、唐藩镇、五代、皇朝郡国。对古地名,皆注以宋代之名称。自第 五卷,始依元丰时四京、二十三路之制详述宋代政区。路下重在叙述府、州、军、县建置沿革,略古详今,而对一般地志都有的四至、道里、户口、风俗、土产等皆略而不谈。河北路、陕西路、河东路、荆湖北路、成都府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路之末还附记有“化外州”,即前代州邑而在宋版图之外者。


image image


image

《舆地广记》卷二十五袁州,宜春沿革


注:《舆地广记》卷二十五,江南西路,载有袁州、宜春沿革,无袁山、袁

京说。


五、《舆地纪胜》南宋地理总志,全书共 200 卷,刊刻于嘉熙四年(1240 年)至景定三年(1262 年)间,王象之撰。

《舆地纪胜》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地理总志,刊刻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

(1240 年)至景定三年(1262 年)间。本书以中国民族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俱盈斋刻本为蓝本影印出版,影印本页面高 27 厘米,宽 17.5 厘米。本影印本内容不仅包括《舆地纪胜》一书(5 函 30 册),还包括《舆地纪胜校勘记》以及《舆地纪胜补阙》两书(前者 7 册 50 卷,后者 1 册十卷,合装为 1函),共计 6 函 38 册。

《舆地纪胜》以南宋统治区为限,包括府、州、军等共计二百卷。每一府、州,一般分为府州沿革(为监司等机构驻地,另叙有关沿革于后)、县沿革、风 俗形胜、景物上、景物下、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诗、四六(骈文的 一种文体)等十二门,间亦变通而有所分合。

image image


image

袁州(12 册 28 巻)


image


袁山(12 册 28 巻)


image

注:《舆地纪胜》卷二十八 景物上 袁山在州东北五里周回二十里有高士袁京居之故号袁山州之得名盖本诸此。

(《舆地纪胜》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中无袁京说)


六、《大明一统志》九十卷,天顺五年(1461 年)四月成书,李贤等撰。

《大明一统志》共九十卷,明内阁大学士李贤等领衔编撰,主要全面、系统记录明行政区划的地理、人物资料。正文按天顺时两京、十三布政司分为京师、南京、山西、山东、河南、陕西、 浙江、江西、湖广、四川、福建、广东、广 西、 云南、 贵州、外国十六门。

该书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以南北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为总纲,以各府(州)为目,在府之下设置建制沿革、郡名、形胜、风俗、山川、土产、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寺观、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列女、仙释 等篇目,并设《外夷》二卷记述朝鲜、日本、西番、鞑靼、南洋、西亚等地情形,还绘有全国总地图和各省分图。

实录

大明一统志 卷 57

image

瑞州府、袁州府袁州府


:袁州府沿革(略)

山川 袁山

image

注:山川 袁山 在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居此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撗


(《大明一统志》中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中无袁京记录。)


第二部分小结

以成书时间为序:

一、《元和郡县图志》[唐]一百卷,唐李吉甫撰,元和九年(814 年)成书。

《元和郡县图志》[唐]卷二十八,江南道四,袁州宜春条中无袁山袁京说

二、《太平寰宇记》北宋地理总志二百卷,太平兴国末年公元 982 年,乐史撰。

袁山在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于此山,死葬其侧,乃为袁山。太平寰宇记,全书无袁京其他记录。

三、《元丰九域志》北宋地理总志,全书分十卷,元丰三年(1080 年)重新删

定。

袁山,图经云:有高士袁京居之。

《元丰九域志》中仅此一条。

四、《舆地广记》北宋后期地理总志,全书共三十八卷。1115 年书成,欧阳忞撰。

《舆地广记》卷二十五,江南西路,载有袁州,宜春沿革,无袁山、袁京说

五、《舆地纪胜》南宋地理总志 200 卷,刊刻于嘉熙四年(1240 年)至景定三年(1262 年)间,王象之撰。

袁山在州东北五里周回二十里有高士袁京居之故号袁山州之得名盖本诸

此。

(《舆地纪胜》古迹、官吏、人物、仙释、碑记中无袁京记录)

六、《大明一统志》九十卷,天顺五年(1461 年)四月编成是书。

袁山 在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居此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撗

《大明一统志》中祠庙、陵墓、古迹、名宦、流寓、人物中无袁京记录。

第二部分引用了六部前朝地理总志,其中唐朝一部、北宋三部、南宋一部、明朝一部,这六部地理总志中除唐朝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袁州宜春条中无袁山袁京说和北宋的《舆地广记》无袁山、袁京说外,其余北宋的《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两部、南宋的《舆地纪胜》和明朝的《大明一统志》都是用的

’字,而非‘晋’字。


第三部分,晋人袁京之奸臣严嵩说及其影响


一、《袁州府志》正德九年(1514 年)刻本版,作者不详,老家分宜县的明代奸相严嵩作序

《袁州府志》现存正德、康熙、嘉庆、同治等刻本,其中正德刻本是现存最 早的版本。今以 1963 年 10 月上海古籍書店影印的宁波天一阁藏明正德《袁州府 志》为底本,加以标点、校勘和注释,并以康熙刻本、嘉庆刻本、同治刻本进行 校勘。同时对于具体县志、集部内容又辅之以相关刻本进行校勘。本书共分十四卷,包括袁州府(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带)建制沿革、户口、土产、田赋、城池、公署、职官、科第、人物、祥异、艺文等。

image image image


卷一 山川

image

注:山川 袁山 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形势迴耸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正德袁州府志 卷三 坊巷 高士坊

image

注:高士坊 府治北城外因袁京名


正德袁州府志 卷八 人物

image

注:人物[]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时人因名袁山,郡首为立高士坊。


二、正德九年《袁州府志》解密

(一)正德袁州府志三处特异

1.正德袁州府志 卷一 山川 “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形势迴耸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卷一山川维持了前志说“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

2.正德袁州府志 卷三 高士坊 创新的高士坊载:“府治北城外因袁京名”,使袁京变成‘晋’人。有说是修志者将‘’字误看成‘晋’字,这只是表象,其实不然。(正德袁州府志 卷五 丘墓、古董,没有袁京记录。)

3.正德袁州府志 卷八 人物 创新的人物载:“[]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时人因名袁山,郡首为立高士坊。”在袁京前头加个‘晋’字,在袁京后面加入‘宜春人,不乐仕进’,这就创了个新袁京,定调为‘晋’ 朝‘宜春人’,并是个‘不乐仕进’之人。仅用八个字便隐蔽了袁京本来,可见 编者之高呀。

正德九年袁州府志首提:袁京是晋朝人,到底是西晋还是东晋?袁京宜春人,是宜春什么地方人?没有交代。这种创新说,是历史考证新成果,还是刻意真伪

颠倒,玉石混淆?奸臣严嵩内心世界,常人难于理解。


(二)正德九年《袁州府志》作者

明正德九年(1514 年)《袁州府志》未著名作者。序言有两人,其首序乃是提督抚治郧阳等处地方郡人刘琬书,其次序是国史编修介淙严嵩撰。因本郡人刘琬比严嵩官大,故序排首位。

image

image

imageimage


(三)正德九年《袁州府志》实际操作者严嵩

按正德九年(1514 年)《袁州府志》序言载,袁州府原来旧志过简绪志过繁。正德七年时任知府姚廷着手修志,请严嵩任主编,未几姚汀调任。正德八年,徐琏继任知府,请严嵩继续编纂府志。

image


  1. 严嵩接手主修府志

    国史编修严嵩,是京官他有时间回老家修府志吗?答案是肯定的,有。以明史为证。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六 奸臣 载:“严嵩,字惟中,分宜人。长身戍削,疏眉目,大音声。举弘治十八年(1505 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移疾归,读书钤山十年,为诗古文辞,颇著清誉。还朝,久之进侍讲,署南京翰林院事。召为国子祭酒。嘉靖七年(1528 年)历礼部右侍郎……。”

    按明史说,严嵩弘治十八年(1505 年)进士授编修,干了几年突然得了大 病,需回老家养病。他在分宜钤山养病的十年,恰好是正德(1506~1521 年) 间。严嵩平时除了吃药读书为诗研究古文辞外,总想做点什。时任袁州知府者为各自的政绩重修府志是可以理解的,况有国史编修严嵩在家闲置,不用白不用,故请国史编修严嵩任主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两者一拍即合,严嵩愉快的答应下 来并为《袁州府志》写了序言。

  2. 奸臣嫉妒袁京之威信

    东汉汝阳袁京,因弟难弃官隐居宜春五里山,过着荷锄躬耕,抚琴引鹤,开 馆课仕,培养人材的生活。他清贫励志,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受到时人的高度 赞颂。世人感怀他高风亮节,就把他隐居的五里山称成袁山,秀水改成袁河,隋 朝时又因袁山袁河设立袁州,郡首为袁京立高士坊(民国毁),又办有高士书院。现在城区的高士路就是为纪念袁京而得名。

    袁京山中讲学,启一代读书风尚,倍受历朝文人题赞,赞文多见著史籍。对袁京的题赞到明朝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称他是继东汉大隐士严子陵之后,第二位最具影响的山中高士。总之一个外来的袁京名气越大,奸臣嫉妒越深。

  3. 微匿巧立

就地理总志而言,客观存在,真实表述,严谨撰著是至关重要的。第二部分所引用的六部地理总志中,唐朝的《元和郡县图志》无袁山袁京说,北宋的《舆地广记》无袁山袁京说。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南宋的《舆地纪胜》和明朝的《大明一统志》在表述袁山袁京时使用的都是‘昔’字,即“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

严嵩在正德九年(1514 年)修的《袁州府志》卷一 山川 载“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形势迴耸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使用的也是‘昔’字,与前朝一致。原因很简单,对严嵩而言无论东汉还是晋朝都是‘昔’没什么关系。

4.仅用两手问题出现逆转

(1)正德九年(1514 年)《袁州府志》卷三 坊巷 高士坊 载“府治北城外因袁京名”,无形中将袁京变成‘晋’朝人,是将‘昔’字误看成‘晋’字?否!这只是逆转的引向,手法确是有点高。

(2)正德九年(1514 年)《袁州府志》卷八 人物 载“[]袁京宜春人,

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时人因名袁山,郡首为立高士坊。”在袁京名 前创个‘晋’字,在袁京名后意加入‘宜春人,不乐仕进’,这就创了个新袁京,定调为‘晋’朝‘宜春人’,并是个‘不乐仕进’之人。仅用八个字便隐蔽了袁 京本来,可见严嵩在正德九年编纂《袁州府志》时,消繁增简意创能力和驾驭文 字游戏水平之高呀。

严嵩是分宜人,其实在 530 年前他祖上也是宜春人,北宋雍元年(984 年)拆宜春神龙等一十乡置分宜县,属袁州。

按分宜人严嵩说,袁京是晋朝宜春人,而且还是位‘不乐仕进’之人。以此说明严嵩似很了解袁京了,但他又说不出袁京是宜春何地方人,何时从何地到五里山隐居的。

说严嵩很了解袁京,那是假说。说严嵩研究过想更多了解袁京是可能的,国史编修严嵩研究袁京的目的是为了编修袁州府志,更是为了释放其扭曲的心态。

严嵩小用技巧,八个字用两处,彻底搅乱了华夏人对宜春五里山汉高士袁京的认知。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正是奸臣严嵩内心世界的表征,也是中国历史上十大奸臣之严嵩的本质作为吧!

自奸臣严嵩正德九年(1514 年)《袁州府志》面世后,以后的地理志类书中关于袁京说,基本上采纳了奸臣严嵩定的‘晋朝宜春人’。中国地理志,习惯后书抄前书,少加考证是其根源,整整影响了一个大清朝。


三、受奸臣严嵩正德袁州府志影响的部分志

(一)嘉靖四年《江西通志》全书三十七卷,1525 年刻,林庭榻修,周广

纂。(即林志)

江西通志嘉靖四年(1525 年)刻本。全书三十七卷,分为:卷一至卷三藩省 志,卷四至卷三十七诸府志。藩省志载十二门,诸府志记二十七门,遍及江西之建置沿革、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城池、户口、田赋、土产、藩封、恤典、兵政、公署、学校、书院、宫室、关梁、驿邮、祠庙、坛壝、祥异、陵墓、古迹、秩官、名宦、流寓、科目、人物、列女、奸宄等。

林庭榻,字利瞻,福建闽县(今福州闽侯县)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兵部主事,升郎中。后任苏州知府,云南参政,嘉靖二年(1523),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三年升湖广右布政使,官至工部尚书,卒谥康懿。周广,字充之,江苏昆山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


实录

嘉靖江西通志 卷三十二 袁州府 山川

山川


image image

注:山川 袁山 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形势迴耸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卷一山川维持了前志说“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袁州府 六十 丘墓 古籍 无袁京墓、无袁京古籍

嘉靖江西通志 卷三十三 袁州府 六十八 人物袁州府 六十八 人物

袁州府 六十八 人物

image

注:人物[]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时人因名袁山,郡首为立高士坊。


此处完全照抄正德九年《袁州府志》,一字不少,一字也不多。林庭榻、周广在修江西通志时参照了《袁州府志》,使明朝嘉靖江西通志失公,首受毒害,可见奸臣严嵩危害之早之大。


二)康熙十七年《读史方舆纪要》清初地理著作一百三十卷,成书约时间公元 1678 年,顾祖禹撰。

读史方舆纪要清初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撰。他自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编纂该书,前后历时二十年成稿。 全书共一百三十卷。首为历代州域形势九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兴亡和地理大势;次为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叙其名山、大川、重险,所属府、州、县及境内部分都司卫所的疆域、沿革、古迹、山川、关津、镇堡等,并记载其地发生的历史事件,考订其变迁,剖析其战守利害;再为川渎异同六卷,专叙禹贡山川的经流源委及漕河、海道;末为分野一卷。另附《舆图要览》四卷,内容有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九边、黄河、海运、漕运及朝鲜、安南、海夷、沙漠等图。全书参考二十一史、历代总志及部分地方志书达百余种。


image image


实录: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七 袁州府(4040 页)

袁州府


image

注:袁州府沿革(略)


山川 袁山

image

注:山川 袁山 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隐士袁京居此因名其北曰小袁山回耸相对。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明崇祯四年(1631 年),卒于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他心怀匡复亡明之志,康熙十三年(1674 年),三藩起兵,顾祖禹只身入闽,希望投靠耿精忠,借其力达到反清复明的目的,但未被耿精忠收用,只好重返故里,继续撰写读史方舆纪要。《读史方舆纪要》是部难得的军事地理书,张之洞称“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梁启超也认为,“景范之书,实为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

《读史方舆纪要》在山川袁山条中由历史上的‘昔’字,直接改成‘晋’字。不知作者顾祖禹是顺着奸臣严嵩的想法,将严嵩想做没敢做的给做了,还是想创新?至少没有经过严格考证,就将‘’字,直接改成‘晋’字。


(三)康熙二十二年《江西通志》五十四卷 成书时间康熙 22 年(1683 年)于成龙、安世鼎等修 杜果等纂

康熙江西通志于康熙十二年(1673)奉檄重修,工未及半,中辍散逸。康熙 二十二年,刻期告竣。记事止于二十二年。其篇目如下:卷一,图考。卷二至卷 三,建置沿革。卷四,星野(祥异附)。卷五,疆域(形势封爵附)。卷六至卷七,山川。卷八,津梁、风俗(物产附)。卷九,城池、兵御(驿盐、漕运、关税附)。卷十至卷十一,水利。卷十二,户口(田赋、蠲恤附)。卷十三至卷十四,职官。卷十五,公署(学校、贡院、书院附)。卷十六至卷二十三,选举。卷二十四, 祠祀(丘墓附)。卷二十五,古迹(寺观附)。卷二十六至卷二十八,名宦。卷二 十九至卷三十七,人物。卷三十八,孝义。卷三十九,列女。卷四十,流寓。卷 四十一,隐逸。卷四十二,仙释。卷四十三,方伎。卷四十四至卷五十四,艺文。 该志从发凡起例,定为程式,到设局开修,共计 l0 个月,志稿就完,成书比较 草率。但其内容还是比较丰富,张所志在其序中称曰:“抚是编也,星土之度次 辨焉,封疆之险阨具焉,庸调之轻重除焉,控制之机宜灿焉,不彬彬乎有其文 哉!”卷首设“图考”一目,绘制精良,很有研究价值。现有康熙二十二年

(1683)刻本传世。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曾任福建按察使。时总督江南江西。杜果,江西省新建县人,顺治三年(1646)举人,后中进士。

实录

康熙《江西通志》袁州府

卷二十四 祠祀、丘墓(无袁京记录) 卷二十五 古籍、寺观(无袁京记录) 卷二十九~三十七 人物(无袁京记录)卷四十 流寅(无袁京记录)

image image



实录

康熙江西通志 卷七 山川 袁山


image


注:山川 袁山 在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山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实录

康熙江西通志 卷 24 祠祀 袁州府 袁高士祠


image

注:袁高士祠 即高士书院岁祀郡贤袁京在宜春县学右实录

康熙江西通志 卷四十一 隐逸 袁州府


image

注:隐逸[袁京 宜春人 少无进耴志 隐居县城东北五里山 后人因其姓

以名山豫章太守为京立高士坊


康熙江西通志,就袁京说,有两大特点:首先它在卷七 山川 袁山 维护了前 朝地理志中“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山”的定论。其次它在卷四十一 隐逸 袁州府中将袁京定为‘朝人,接着它又采用明代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卷八 人物中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稍许改动为“宜春人,少无进耴志”。说 明于成龙、杜果等纂者还是颇费了一翻心思,先确定袁京为‘汉’朝人否定袁京 为‘晋朝人,同时又认同严嵩的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说。这种矛盾心里 与文字表述,说明纂者当时受明代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影响不少,又 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他们并没有对历史人物袁京进行认真研究。


(四)康熙五十九年《西江志》二百零六卷,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刻本,白潢修、查慎行等纂(又称白志)

《西江志》康熙五十九年(1720 年)刻本,凡二百零六卷,图一卷,类三十 三:星野、沿革、形胜、城池、山川、水利、学校、公署、书院、田赋、风俗、土产、兵卫、武事、关津、驿盐、古迹、封爵、科目、秩官、名宦、人物、寓贤、列女、仙释、方技、祥异、祠庙、丘墓、寺观、经籍、艺文、杂记。是志较前志 卷帙繁浩、内容丰富、刻印精良。《四库全书总目要》评曰: “其体例条目,曾 多本诸旧志,而广搜博访,订舛正讹,在地记之中属为善本。”江西巡抚白潢主 修,查慎行编纂。

白潢修 查慎行等纂,白潢,字近薇,奉天盖平人,岁贡,江西巡抚都御史,康熙五十六年来任,五十九年升户部侍郎,旋擢兵部尚书。 查慎行,字初白,号悔馀,海宁人,康熙四十二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敬业堂集》等。清康熙六十年(1721)刻 ......。


image

实录

《西江志》卷第八 山川 袁州府 袁山袁山


image

注:山川 袁山 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居此山卒葬其侧故名以袁名州義因山也大袁小袁两山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image

《西江志》卷第三七九 古迹 袁州府 袁京故居袁京故居


注:古迹 袁京故居 (太平寰宇记)宜春县东北五里有袁山隐士袁京居其下卒葬其侧今高士坊是其处山以人名州以山名也


白潢、查慎行等在此处《西江志》卷第三七九 古迹 袁州府 袁京故居它打着

太平寰宇记”旗帜,自创一条私货袁京故居,罔顾事实公开造假。其实《太平寰宇记》中仅有袁山‘隐士袁京’一条。

《西江志》卷第七十二 人物 袁州府人物 袁州府

image

注:人物[]袁京 宜春人 不乐仕进 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 时人因名袁山郡守为立高士坊 林志


白潢、查慎行等在此处《西江志》卷第七十二 袁州府 人物 在人物这里,它照抄“林志”条,其实林志也是完全照抄正德九年《袁州府志》,深受毒害,可见奸臣严嵩危害之大。


image

《西江志》卷第一百十 丘墓 袁州府丘墓 隐士袁京墓


注:丘墓[]隐士袁京墓 在宜春县东五里山之下 太平寰宇记


白潢、查慎行等在《西江志》卷第一百十 袁州府 丘墓 隐士袁京墓 它打着

太平寰宇记”旗帜,自创一条私货隐士袁京墓,罔顾事实公开造假。其实《太平寰宇记》中仅有袁山‘隐士袁京’一条。


白潢、查慎行等在《西江志》中为袁京记录四条,袁山、袁京故居、人物、隐士袁京墓。在白志四条中全将袁京定为晋朝人,袁山条他将‘’字改成‘’字;人物条他称抄于‘林志’;袁京故居条和隐士袁京墓条本是他自创的私货确 大打太平寰宇记”旗帜,表面上看象指明出处达到让人确信,实乃推卸责任,很可能他们当时没找到太平寰宇记》资料,利用太平寰宇记的名气吓人。

其实太平寰宇记》载:“袁山在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于此山,死葬其侧,乃为袁山。”全书中仅有的一条。


(五)雍正十年《江西通志》一百六十二卷首三卷,雍正十年(1732)成书,清高其倬、谢旻等修,陶成、恽鹤生等纂

雍正江西通志,雍正八年奉谕设局,以康熙末白潢修《西江志》为蓝本,十 年(1732)成书。约三百三十万字。冠有江西十三府总图、分图及风景图三十九幅。录上谕。志分星野、沿革、形胜、城池、山川、水利、学校、公署、书院、田赋、风俗、土产、兵卫、古迹、名宦、人物、方技、祥异、艺文、杂记等三十二门。总汇明清五次修志成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规模一本之白志,而间加 折衷。文简事核,厘然有序。”


image image

image

雍正《江西通志》卷八 袁州府 山川 袁山


注:山川 袁山 在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居此山卒葬其侧故名以袁名州義因山也大袁小袁两山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雍正《江西通志》卷三十九 袁州府 古迹

image

注:古迹 袁京故居太平寰宇记宜春县东北五里有袁山隐士袁京居其下卒葬于侧今高士坊是其处山以人名州以山名


此处雍正《江西通志》卷三十九 袁州府 古迹,它打着“太平寰宇记”旗帜,行个人在奷臣严嵩正德九年修《袁州府志》找到的私货隐士,罔顾事实公开造假。其实《太平寰宇记》中仅有袁山 昔隐士袁京一条。


雍正《江西通志》卷七十二 人物 袁州府

image

注:人物 []袁京 宜春人 不乐仕进 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 时人因名袁山郡首为立高士坊 林志


在人物这里,它照抄“林志”条,其实林志也是完全照抄正德九年《袁州府志》,一字不少,一字也不多。深受毒害,可见奸臣严嵩危害之大。


image

雍正《江西通志》卷一百一十 丘墓 袁州府


注:丘墓[]隐士袁京墓在宜春县东五里袁山之下 太平寰宇记

此条又打着“太平寰宇记”旗帜,将隐士袁京改成隐士袁京,罔顾事实公开造假。其实《太平寰宇记》中仅有袁山 隐士袁京一条。


(六)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 560 卷,道光二十二年

(1842 年)完成,由穆彰阿、李佐贤、泮锡恩、廖鸿荃、龚自珍等主持。

国史馆总裁大学士穆彰阿等奏称:“为接纂〈大清一统志〉全书告成,恭折 奏闻请旨事,窃臣馆于嘉庆十六年‘经方略馆’,奏请将〈大清一统志〉移交补 纂,臣等现已督饬在馆各员,将全书纂辑缮校完竣,共五百六十卷,凡例、目录 二卷。陆续进伏思,纂辑〈大清一统志〉卷帙浩烦,与臣馆常行功课不同……”。有清一代,前后编辑过 3 部:即康熙《大清一统志》康熙十二年(1672 年)十 二月,因“三藩之乱” 被搁置,乾隆《大清一统志》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正 式进呈,《嘉庆重修一统志》嘉庆十六年(1811 年)三修始,道光二十二年(1842 年)完成。


袁州府 卷 326

image image

山川

image

注:山川 袁山 在宜春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因名。其北曰小袁山。廻耸相对。

古蹟

image

注:古蹟 袁京故宅 在宜春县东北五十里。袁山侧。今高士坊即其地也。

陵墓

image

注:陵墓]袁京墓 在宜春县东五里袁山下。

人物

image

注:人物[] 袁京 宜春人,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时人因名袁山。郡守为立高士坊。


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在山川、古籍两项中有关袁京说维持前众地理志说,而在陵墓篇直接在袁京名顶上定格为‘晋’,在人物篇中直接采用正德九年《袁

州府志》严嵩对袁京的注说。这是种极不负责任的编志态度。


(七)光绪七年《江西通志》一百八十卷附首五卷 成书时间清光绪七年(1881

年)刻本,刘坤一等修 赵之谦纂

《光绪江西通志》是江西封建地方志书编纂史上首屈一指的佳作, 它与同时期编纂的《山西通志》是其时通志中南北遥相辉映的双璧。该志始修于同治九年

(1870 年),光绪四年(1878 年)稿本初成,光绪六年(1880 年)六月始刊,光绪 七年(1881 年)六月刊成,为清代修纂的最后一部江西省志。光绪江西通详细记 载了江西的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环境、风俗文化、历史人物、重大事件、人口民族、自然资源、民俗宗教等江西相关内容。

image image

实录

光诸六年(1900 年)江西通志卷五十一 山川一 山三 袁州府山川 山三 袁州府 袁山

image

注:山川 袁山 在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此卒葬其侧故名后遂以

山名州一称大袁山其西曰小袁山回耸相对


光诸六年(1900 年)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九 勝蹪略三 堟墓一

image

注:堟墓一[]隐士袁京墓 在宜春县东五里袁山之下 太平寰宇记


此条又是打着“太平寰宇记”旗帜,将隐士袁京改成隐士袁京,罔顾事实公开造假。其实《太平寰宇记》中仅有袁山 隐士袁京一条。


光诸六年(1900 年)江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二 列传九 袁州府


image

注:列传九[]袁京宜春人 不乐仕进 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 时人因名袁山郡首为立高士坊(林志) 谨案林有席平图杂著旧通志袁州人物传后云 据汉志袁安传末 附二子 长曰京 为蜀郡太守 传五世至间桓帝末 敞父绝世 谓京为闳曾

祖 在汉顺帝之前安得以为晋人 又籍汝阳 官蜀郡 何由至袁为高士 郡守何由为之立坊表 墓又为遍志既以京为晋人 故大小袁山亦称晋士 袁京又居此山卒葬其侧山因以袁名 而府志袁山经尚称汉高士 袁京隐居于此 惟人物传则与通志同 又通志分宜袁嶺绿静芳传东汉袁宏隐居其下 宏为京曾孙 既为东汉 尤不可得以京为晋人 是必有误。


光绪《江西通志》就袁京说,有三大特点:首先它在卷五十一 山川一 山三袁山 将袁京定为‘朝人。接着它在卷一百十九 勝蹪略三 堟墓一[]隐士袁京墓,打着“太平寰宇记”旗帜,罔顾事实公开造假。其三在卷一百四十二列传九中,借用明代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卷八 人物中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之语塞进通志。在列传九中修纂者刘坤一、赵之谦等他们发现并提出问题,但他们没作深入研究,乏胆识纠正过来,一味的照搬照抄前志。


第三部分小结

引子

奸相严嵩修正德九年《袁州府志》中有关袁京的记录三条

1.山川 袁山 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形势迴耸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2.高士坊 府治北城外因袁京名

3.人物[]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时人因名袁山,郡首为立高士坊。

二、受奸臣严嵩正德袁州府志影响的部分志

以成书时间为序:

(一)嘉靖四年《 江西通志》中有关袁京的记录两条

1.山川 袁山 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形势迴耸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2.人物[]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时人因名袁山,郡首为立高士坊。

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涉及到袁京的只三条,《嘉靖 江西通志》相距时间较近,它只采用了两条,高士坊条未采用。

二)康熙十七年《读史方舆纪要》中有关袁京的记录一条

1.山川 袁山 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隐士袁京居此因名其北曰小袁山回耸相对。

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涉及到袁京的只三条,《读史方舆纪要》采用了第一条并直接将‘昔’字改成‘’字。高士坊条和人物条未采用。

(三)康熙二十二年《江西通志》中有关袁京的记录三条

1.山川 袁山 在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山卒葬其侧故名

有大袁山小袁山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2.袁高士祠 即高士书院岁祀郡贤袁京在宜春县学右

3.隐逸[袁京 宜春人 少无进耴志 隐居县城东北五里山 后人因其姓以名山豫章太守为京立高士坊

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涉及到袁京的只三条,《康熙 江西通志》将严嵩的前两条照抄,第三条将[]字直接改成[]字,将袁京定性为汉朝人,其后内容略加改动。

(四)康熙五十九年《西江志》中有关袁京的记录四条

1.山川 袁山 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居此山卒葬其侧故名以袁名州義因山也大袁小袁两山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2.古迹 袁京故居 太平寰宇记 宜春县东北五里有袁山隐士袁京居其下卒葬其侧今高士坊是其处山以人名州以山名也

3 人物[]袁京 宜春人 不乐仕进 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 时人因名袁山郡守为立高士坊 林志

4.丘墓[]隐士袁京墓 在宜春县东五里山之下 太平寰宇记

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涉及到袁京的只三条,白潢、查慎行等修的

《西江志》全部采纳,并将山川袁山条中的‘昔’字改成‘’字,将袁京定性为[]朝人,并新增袁京故居条。更值得一提的是,白潢、查慎行等修的《西江志》在袁京故居条和隐士袁京墓条中直说引用于“太平寰宇记”,而“太平寰宇记”中根本无此说,可见罔顾事实公开造假的胆识之大呀

(五)雍正十年《江西通志》中有关袁京的记录三条

1.山川 袁山 在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居此山卒葬其侧故名以袁名州義因山也大袁小袁两山相对唐人诗袁山大小双螺并秀水东西一带横

2.古迹 袁京故居 太平寰宇记 宜春县东北五里有袁山隐士袁京居其下卒葬于侧今高士坊是其处山以人名州以山名

3.人物 []袁京 宜春人 不乐仕进 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 时人因名袁山郡首为立高士坊 林志

4.丘墓[]隐士袁京墓在宜春县东五里袁山之下 太平寰宇记

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涉及到袁京的只三条,雍正《江西通志》是以《西江志》为蓝本,完全照搬西江志说是肯定的。

(六)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中有关袁京的记录三条

1.山川 袁山 在宜春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因名。其北曰小袁山。迴耸相对。

2.古蹟 袁京故宅 在宜春县东北五十里。袁山侧。今高士坊即其地也。

3.陵墓[]袁京墓 在宜春县东五里袁山下。

4.人物[] 袁京 宜春人,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时人因名袁山。郡守为立高士坊。

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涉及到袁京的只三条,《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在山川 袁山条坚信众前朝志说采用“隐士袁京”说,古蹟 袁京故宅为新

增条,陵墓 袁京墓为新增条,人物 袁京条照抄《袁州府志》第 3 条,将袁京定性为[]朝人。

(七)光绪七年《江西通志》中有关袁京的记录三条:

1.山川 袁山 在府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此卒葬其侧故名后遂以山名州一称大袁山其西曰小袁山回耸相对

2.堟墓一[]隐士袁京墓在宜春县东五里袁山之下 太平寰宇记

3.列传九[]袁京宜春人 不乐仕进 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 时人因名袁山 郡首为立高士坊(林志) “谨案林有席平图杂著旧通志袁州人物传后云 据汉志袁安传末 附二子 长曰京 为蜀郡太守 传五世至间桓帝末 敞父绝世 谓京为闳曾祖 在汉顺帝之前安得以为晋人 又籍汝阳 官蜀郡 何由至袁为高士 郡守何由为之立坊表 墓又为遍志既以京为晋人 故大小袁山亦称晋士 袁京又居此山卒葬其侧山因以袁名 而府志袁山经尚称汉高士 袁京隐居于此 惟人物传则与通志同 又通志分宜袁嶺绿静芳传东汉袁宏隐居其下 宏为京曾孙 既为东汉 尤不可得以京为晋人 是必有误。”


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涉及到袁京的只三条,光绪《江西通志》在山川 袁山条将袁京定为[]朝人;堟墓一条创说[]隐士袁京墓,并打着

太平寰宇记”旗帜,罔顾事实公开造假;列传九条,采用明代奸相严嵩正德九年《袁州府志》卷八 人物中[]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之语塞进通志。光绪《江西通志》修纂者刘坤一、赵之谦等他们发现并提出了问题,但他们没作深入研究,乏胆识纠正过来,一味的照搬照抄前志。


第三部分共采用八部中国历史地理志,奸相严嵩正德 9 年《袁州府志》一部,另外嘉靖 4 年《江西通志》、康熙 17 年《读史方舆纪要》、康熙 22 年《江西通

志》、康熙 59 年《西江志》、雍正 10 年《江西通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光绪七年《江西通志》。这七部志都是受奸臣严嵩正德九年修《袁州府志》影响 较深的,其中有一部嘉靖 4 年《江西通志》是明朝的,其余六部全是清朝修的。

对奸相严嵩正德九年修《袁州府志》中有关袁京记录的三条,在这七部志中都是如何表现的,做下具体分折:

1.山川 袁山 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

按《袁州府志》照录的,有嘉靖 4 年《江西通志》、康熙 22 年《江西通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共三部。

与《袁州府志》改‘’为‘’的,有康熙 17 年《读史方舆纪要》、康熙

59 年《西江志》、雍正 10 年《江西通志》共三部。

比《袁州府志》更准确的,有光绪七年《江西通志》一部。在山川 袁山 府城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居于此……。

2.高士坊 府治北城外因袁京名

按《袁州府志》照录的,有康熙 22 年《江西通志》一部。其余没专题高士

坊。且各自有新创,如:康熙 22 年《江西通志》创立袁高士祠,康熙 59 年《西江志》创立袁京故居、隐士袁京墓,雍正 10 年《江西通志》也立袁京故居、隐士袁京墓,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创立袁京墓,光绪七年《江西通志》创立隐士袁京墓。真是五花八门眼花缭乱。

3.人物[]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

按《袁州府志》照录的,有嘉靖 4 年《江西通志》、康熙 22 年《江西通志》、

康熙 59 年《西江志》、雍正 10 年《江西通志》、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光绪七年《江西通志》共六部。只有康熙 17 年《读史方舆纪要》不认同也不录。

自奸相严嵩正德九年修《袁州府志》中有关袁京的三条记录,上述的七部地理志对前 1、2 条认知不一,对第 3 条受害是一致的。但作为中国不同时期的地理志,修志人是辛苦的,对中国地域管理,地区沿革,后人了解前代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同时我们应清醒看透,严嵩是个什么样人!严嵩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 20 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63 岁拜相入阁。《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对奸臣严嵩正德九年修《袁州府志》中有关袁京的刻意逆说,大家不掉于轻心,特别是袁氏宗亲更应行动起来彻底清算奸臣严嵩在东汉袁京问题上的罪行!


附录

本文以中国历史地理志为主要资料来考证有关袁京诸事的,现附录一篇古今

《万姓统谱》中对袁京的表述,看奸臣严嵩正德九年修《袁州府志》中关于针对袁京的恶意中伤,影响之广之深。

古今《万姓统谱》140 卷,明代万历年间(1600 年前) 凌迪知撰。

《万姓统谱》,亦称《古今万姓统谱》,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140 卷,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 卷和《氏族博考》14 卷。该书将古今姓氏分韵编排,以姓氏为目次,先常姓,后稀姓,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并考姓氏所出,而后依时代先后,分列各姓著名人物,从古代至 万历年止,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实则合谱牒传记共成一书。因其收罗广博,既可 为姓氏学专著,又可作为查阅历史人名的工具书,所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 价值。

凌迪知(1529-1600),字稚哲,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浙江湖州织里镇晟舍人,明朝著名文学家凌濛初之父,以文学和雕版印书著名。其从弟凌稚隆亦是著名史学家、雕版印刷家。72 岁逝世。

image


古今万姓统谱 卷二十二

image

注:袁京, 安子字仲誉。少无进取志,隐居县城东北五里山,豫章太守为京立高士坊。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官拜侍中。


古今万姓统谱以自已认知:确定宜春县城东北五里山的袁京是袁安的儿子,他又采用奸臣严嵩正德九年修《袁州府志》中的“少无进取志”说。


第四部分 邪终不能圧正 奸臣严嵩说败落

奸臣严嵩正德九年修《袁州府志》中,刻意中伤汉朝汝南汝阳(今啇水县)人袁京,毫无根据地把袁京说成晋朝宜春人并少无进取志。奸臣严嵩刻意中伤,虽然影响了不少修地理志者的视线,但,同时也有很多反对者,象清初宜春知县 王光烈等创修者和宜春知县江为龙等重修者,他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对高士袁京 负责及对后人负责的严谨精神,全面否定奸臣严嵩对高士袁京的胡言乱语,客观 公正对待历史及历史人物。

(一)康熙《宜春县志》 20 卷 康熙 47 年刻本 宜春知县王光烈创修,宜春

知县江为龙等重修

康熙《宜春县志》 20 卷 康熙 47 年刻本。宜春县原无专志附纪于府乘,康熙癸亥(康熙 22 年)始辑,二十五年告捷。

宜春县志共二十卷:卷首:序文、凡例、目录,卷一:舆地、疆域、郡城图、县治图、学宫图、县记、形胜、疆域、分野、占验、岁差、灾异、沿革表、官师 考,卷二:循卓列传、流寓、武秩、山川,卷三:科第、贡选、国学、选举杂科、貤封、阴叙、椽考、卷四:人物列传、德行、理学、忠义、经济、文学、神童、辨才,卷五:孝友、隐逸、节义、笃行、贵后、寿民、列女、节妇,卷六:户口

(附棚户乘除希豕并图),卷七:赋税、明全书,卷八:本朝全书,卷九:简明 全书、由单、课程、四差、学田,卷十:厘正浮粮疏详、汰浮粮碑记、徴解碑记,卷十一:城池、官署、公所、学校(附名宦乡贤)、丁祭、乡飲、乡约,卷十二:壇壝、祠庙、仑储、风俗、邮传、宫室、古迹、丘墓、寺观、仙释,卷十三:物产、坊巷、隅乡圆、桥梁、陂渠、李渠始末,卷十四:艺文总序、艺文一(诏 文),卷十五:艺文二,卷十六:艺文三(记),卷十七:艺文四(赋、诗),卷 十八:艺文五,卷十九:远卫批详,卷二十:所卫、武勋、袁州卫,卷末(徵事 迹诗文启)。

王光烈,辽东人,康熙二十九年任宜春知县,创修宜春县志。康熙四十七年王光烈、江为龙等绘‘宜春县志县治图之二’ 图片主题:舆图。大连图书馆有收藏,并指明《宜春县志》原书作者:王光烈修,江为龙等重修。

江为龙 字我一,号砚崖,桐城人。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进士,内阁中书改授康熙四十三年任宜春知县。自评“宽和平恕政筒刑清,乙酉科分校江西乡闱闈所甄拔皆知名士,丙戌兼摄分宜县事,其清慎一如宜,分邑学宫久圯公捐赀,倡助重新之旋署,本郡分府釐奷剔弊盗息民安,四邑绅士兢为诗歌以颂彚鐫成帙在县多惠政,其修废举坠分註各项条内至傅垂永久则畱为有待云。”后升兵部主事,迁吏部员外。著有《六经图》16 卷。

image



实录

首修宜春县志 卷二 山川 袁山


image

注:山川 袁山 在县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相对

image

宜春县志 卷五 隐逸


注:隐逸[]袁京少无进取志隐居县城东北五里山是时宜春为县袁未名郡后人因其姓以名山豫章太守为京立高士坊


康熙 47 年宜春县志 卷十一 乡贤祠 乡贤姓氏

image

注:乡贤祠 乡贤姓氏[]袁京高士


乡贤祠 乡贤姓氏 康熙四十六年,知县江为龙 立 ??设立乡贤牌位。

康熙 47 年宜春县志 卷十二 祠庙


image

注:祠庙 袁高士祠 即高士书院岁祀乡贤袁京在宜春县学右明万历辛丑提学道钱槚檄府县立祠自为记今止存正厅及高士勤室门星


康熙 47 年宜春县志 卷十二 古迹 丘墓


image

注:古迹 丘墓 高士袁京墓 城北袁山下

康熙 47 年宜春县志 卷十三 坊巷 高士坊


image

注:高士坊 邑北城外汉袁京名


image

康熙 47 年宜春县志 卷十六 艺文记 袁先生祠记


注:卷十六 艺文三 ‘宜春袁先生祠记’(钱槚 提学)汉陈仲举为豫章守……有袁先生京亦汉人隐居不仕读书两山中世咸高之因名郡为袁州山亦名袁山……。

赞高士袁京 诗

康熙 47 年宜春县志 卷十八 艺文记(诗)

image

image

注:袁高士京 宜春县令 江为龙 砚崖桐成人(作)康熙 47 年宜春县志 卷十八 艺文记(诗)


注:袁高士京 叶涵雲 长山(桐?)城人

康熙四十七年首修《宜春县志》,所处修县志的环境是怎样的呢?摆在修县志人面前的有明奸相严嵩修正德九年《袁州府志》和明嘉靖四年《江西通志》,还有康熙十七年《读史方舆纪要》和康熙二十二年《江西通志》。这四部志书中有关袁京的记录,基本上有两点是共同的,其一误认袁京为晋朝人,其二误认袁京为宜春人。面对如此臣大的压力,该怎么办,如可修?知县王光烈、江为龙等纂修人,他们秉承史实,信守理念,力挽狂澜,勇于纠偏,奋斗修志终竣。

首修的《宜春县志》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七处,两处诗文赞高士袁京。

  1.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二 山川 袁山 在县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相对

  2.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五 隐逸[]袁京少无进取志隐居

    县城东北五里山是时宜春为县袁未名郡后人因其姓以名山豫章太守为京立高士坊

  3.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一 乡贤祠 乡贤姓氏[]袁京

    高士

  4.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二祠庙 袁高士祠 即高士书院岁祀乡贤袁京在宜春县学右明万历辛丑提学道钱槚檄府县立祠自为记今止存正厅及高士勤室门星

  5.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二 古迹 丘墓 高士袁京墓城北袁山下

  6.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三 坊巷 高士坊 邑北城外汉袁京

  7.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六 艺文记艺文三 ‘宜春袁先生

祠记’(钱槚 提学)汉陈仲举为豫章守……有袁先生京亦汉人隐居不仕读书两山中世咸高之因名郡为袁州山亦名袁山……。

赞高士袁京 诗

  1.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八 艺文记(诗)袁高士京 宜春县令 江为龙 砚崖桐成人(作)

  2.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八 艺文记(诗)袁高士京 叶涵雲 长山桐城人(作)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简直成了袁京专集,设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袁京、乡贤姓氏[]袁京高士、袁高士祠、高士袁京墓、高士坊 邑北城外汉袁京名、‘宜春袁先生祠记’等七处。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属地理志书,对历史名人高士袁京如此重墨为何,《宜春县志》在呐喊,无声的呐喊!《宜春县志》在控诉,有形的控诉!意指奸臣严嵩正德九年修的《袁州府志》中有关袁京的刻意乱说;《宜春县志》 在呼唤,呼唤善良的国人千万不要受奸臣严嵩的蒙骗!揭穿奸臣严嵩阴险的嘴脸,让奸臣严嵩遗臭万年。呼唤善良的国人光复高士袁京之本来。


(二)民国《江西通志稿》100 册,1949 年完稿,吴宗慈等纂修。

民国《江西通志稿》是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产物。吴宗慈临危受命于公元 1941 年元旦成立通志馆、启动《江西通志》编纂工作,至 1949 年完稿。通志馆因战事几经辗转,公元 1949 年 5 月 22 日南昌宣告解放。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吴宗慈奉令由南丰县回迁南昌,相关资料及志稿移交江西省博物馆保存。《江西通志稿》立足现实,它既吸收前志所长又有紧跟时代的创新。

纲目包括:纪(国父遗训纪、总裁方略纪、历代大事编年纪)、图(地质图、地形图、全省山脉图、全省水系图、全省现行行政区域全国、各县现行行政区域 分图、历代疆域沿革图、清代旧府属分图、南昌省会图、战时省会图)、表(历 代疆域沿革表、职官表、选举表、人物表)、考(地质考、舆地考、水道考)、略

(财政略、经济略、教育略、礼俗略、氏族略、方言略、宗教略、艺文略、生物略)、录(金石录、宦绩录)、传(列传、列女、学艺)、征(典优征、文征)和志余。

志稿有“江西全省前志溯源”、“宋末江西忠义录”、“太平军在江西全省军事编年纪”、“本省历代名人荣谥表”、“历代编年大事记”、“南丰县人物列传”、

“万载分宜靖安龙泉各县人物列传”、“江西省古今政治地理沿革总略-八十三县沿革考略”、“江西明清两代之民族问题”等章节。

吴宗慈(1879-1951),字蔼林,号哀灵子,江西南丰人,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曾主持编纂《庐山志》,参与校订<清史稿》。从 1940 年 12 月开始, 吴宗慈先后担任《江西通志》筹备委员会主任、江西通志馆馆长兼总纂、江西省 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创办江西通志馆,历时 10 年终于完成民国《江西通 志稿》的编纂,为江西省地方文献留下了一笔宝责的财富。


image

image



实录

民国《江西通志稿》第 13 册 山系考 袁州府 袁山

image

注:袁山 在宜春县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此卒葬其侧故名后遂以山名州一称大袁山其西曰小袁山迴耸相对


实录

民国《江西通志稿》第 36 册 氏族考 袁州府 袁氏


image

注:……宜春袁氏 汉晋间有隐士京居县东北五里山死葬其侧乃名为袁山豫章太守为立高士坊……


实录

民国《江西通志稿》第 62 册 人物列传 袁州府 袁京


image

注:人物列传 袁州府 袁京 空白无内容

民国《江西通志稿》它既吸收前志所长又有紧跟时代的创新,有关袁京的录入不多。民国《江西通志稿》肯定了袁京是朝人,但把袁京岁数估测的过大,他不可能活到晋朝时,可能早亡于东汉。在第 62 册 人物列传 袁州府 袁京处没写 文字,表示不了解而空白。民国《江西通志稿》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三处:

  1. 第 13 册 山系考 袁州府 袁山 在宜春县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此卒葬其侧故名后遂以山名州一称大袁山其西曰小袁山迴耸相对

  2. 第 36 册 氏族考 袁州府 袁氏……宜春袁氏 汉晋间有隐士京居县东北五里山死葬其侧乃名为袁山豫章太守为立高士坊……

  3. 第 62 册 人物列传 袁州府 袁京 空白无内容

民国《江西通志稿》两处明确指明:[]袁京高士,人物列传中有袁京名,页内空白无内容。


(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 年 5 月出版,臧励龢等著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集我国古今地名之大成,内容丰富,知识全面,编考严谨,古今贯通的一部古今地名工具书。全书分检字、辞典、遗补、附录、索引、索引说明等六部分。上起远古,下迄现代。又可分为地理志、历代疆域、群山、水道、名城、铁路、矿山、地名、村镇等。在 1982 年 11 月版本,页数共计

1500 页。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注:十画 袁山 在江西宜春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因名袁山。其北曰小袁山。迴耸相对。隋置袁州以此。


image


注:八画 宜春县 (宜春县沿革略)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两处:

  1. 十画 袁山 在江西宜春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因名袁山。其北曰小袁山。迴耸相对。隋置袁州以此。

  2. 八画 宜春县 (宜春县沿革略)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明,隐士袁京居此。宜春县沿革略。


(四)《中国地名由来词典》1999 年 6 月版,牛汝辰编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全书共收词条约 2800 条。所收地名以今名为主,名称主要以《1997 年行政区划手册》、《薛海》和《中国地名录》等书的标准名称为依据。所收词条包括市、县及著名的乡、镇、村,山,河,湖、海等。市、县名截止日期到 1996 年底。适当收入了个别历史地名和简称。

该书按类别排列,行政区划名称按《1997 年行政区划简册》排列,其他各类以笔画多少排列,笔画相同的以起笔笔面排列,按一、|、丿、丶、乛的顺序。首字相同的再以第二个字的笔画多少和笔形顺序排列。书后附笔画顺序索引表。

该书所有地级行政区划中的“地区”、“州”、“自治州”和“盟”的词条正文从略。这些词日虽在目录中列出,只是为了查找方便和帮助读者搞清其市县的隶属关系才列在目录中的,文中只简要叙述了与各市县名称有关的建置沿革。这类词条固大多与市县名重复,故词典中并没单列词条的释文。


image image

(一)省市区县名 江西省


image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采用八个方面述说地名由来,在这八个方面述说地名由来中只第一省市区县名有与袁京有关的内容,且只有宜春市一条。

(一)省市区县名(只有宜春市一条)

(二)海域名 (无袁京有关内容)

(三)乡镇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四)历史地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五)山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六)河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七)湖泊、盆地、沙漠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八)简称及其他(无袁京有关内容)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只有宜春市一条与袁京有关联。


(五)《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2005 年 3 月版 史为乐主编

《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全书六万余词条,是已通行半个多世纪的《古今地 名大辞典》的两倍以上,字数也为其三倍以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 地研究室主持编纂,著名史地学泰斗谭其骧先生任顾问,全国有关单位大力协作,历时二十余年,八易其稿而成。内容包括古国、都邑、各级政区、山川、泽薮、津梁、关隘、城 镇、堡寨、交通道路、水利工程及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 的地名。全书引征有据,尽可能使用最早出处,并注明版本、卷次,除了标明隶 属关系与方位外,还增加了里距。本书还大量增加了有关边疆和中外交通的地名。本书对地名的由来和含义也尽可能根据材料作了解释。本书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 果,反映最新水平,纠正了以往同类工具书中的许多错讹,无论规模和质量,都 达到当代之最。



image image


八画 宜 宜春县



image

注:八画 宜春县 (宜春县沿革略)


十画 袁 袁山



image


注:十画 袁 袁山 在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乃名袁山。

《舆地纪胜》卷二十八 袁州 袁山 “周回二十里”,隋置袁州以此。《方舆纪要》卷 87 袁州府宜春县:袁山 “其北曰小袁山回耸相对。”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两处:

  1. 八画 宜春县 (宜春县沿革略)

  2. 十画 袁山 在江西宜春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因名袁山。其北曰小袁山。迴耸相对。隋置袁州以此。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隐士袁京居此。


(六)《中国地名词源》2005 年 9 月版 主编:贾文毓 李引

《中国地名词源》共收录了中国地名 11477 条.包括:(1)国名;(2)省、直辖市、自治区.自治州、盟、市、县、旗、自治县,重要县级镇,和镇级以下 的居民地(行政区划资料截止于 1990 年底);(3)山、山峰、河、峡、湖、海、 泉、瀑布、海鸟、群岛、沙洲、平原、高原、盆地、沙漠等;(4)运河、水库、 桥、铁路、公路、古迹;(5)简称地名(6)部分旧省、市、县、旗、盟名。

词条诠释在说明地名的地理位置之后,以地名语言为主。对于省、市、县、旗,自治县,盟,还简要说明与语源有关的沿革;对干山峰还说明海拔高度;对于河流,还说明其发源地、注入处和长度;对于海、平原、高原、盆地、沙漠,还说明面积大小;对于铁路、公路还说明起讫地和长度;对于桥架和古迹还说明 其建筑年代等等。地名语源阐释,对有不同意见的释源,兼收诸说。


image image


地名首字笔画索引


image


image

八画 宜 (470 页)


注:八画 宜 宜春巿(略)十画 袁 (486 页)


image


注:十画 袁 袁山在江西省宜春县东北。昔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故名。


《中国地名词源》共两处记录了与袁京有关的信息,强调隐士袁京。

  1. 八画 宜 宜春巿(沿革略)

  2. 十画 袁 袁山在江西省宜春县东北。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故名。

《中国地名词源》载:隐士袁京居此。


(七)《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2005 年 7 月出版,戴均良等任主编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是建国后第一部由国家民政部、复旦大学等单位 组织编写并由戴均良等担任主编的建国后编纂的规模最大、内容量全、最具权威 的古今地名工具书。经全国几十个编写单位、几百名作者十年的艰辛磨砺, “在当地人调查、撰稿基础上众手成书,汇集上起远古、下至当今的地名 6 万余条、

1000 余万字。分古、旧、今地名三大部分,各自统一体例、系统选词,古今贯通又自成体系,充分吸收相关学术成果,尽量丰富现实信息,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权威性为一体”。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编纂工作从 1993 年启动,到 2005 年 7 月出版,历时 12 年,几经曲折。实可谓艰辛磨砺,精益求精。但正如该典《出版说明》所说:“虽迭经更新、补正,但疏误之处,在所难免。”

该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还具有较强实用价值的资料检索功能。如在古旧地名中,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划基本收齐,特别是收录了我国土地革命时 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所设的县名,这在全国各种地名工具书中足绝 无仅有的。全书融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阅读和研究中国 古今地名的常备工具书。


image image

image


注:八画 宜

八画 宜 宜春地区、专区


image

注:八画 宜 宜春地区、专区(沿革略)


八画 宜 宜春市、郡、县

image

注:八画 宜 宜春市、郡、县(沿革略)

十画 袁 袁山

image

注:十画 袁 袁山 即‘来山’。

查七画‘来山’,


image

注:七画 来山 古山名。又称樊山、袁山、西山、寿昌山、樊冈。在今湖北省鄂州市西。三国吴孙皓曾登此山。宋苏轼有《樊山记》。


真是有点出竒,本典说:“在当地人调查、撰稿基础上众手成书”,宜春之袁山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当能算古地名了。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编纂队研究一、古地名者有十九人:王文楚、王伟东、王履璋、吕 健、李晓杰、吴佳新、张芳娟、张荣梅、周 峰、郑宝恒、赵永复、姜汉椿、钱林书、郭黎安、曹旭东、康 健 董龙凯 傅林祥、葛庆华。难道这十九人中没有一个人听说过宜春有袁山?况且宜春袁山历史使用时间比湖北省鄂州市西的袁山要更早更连续。

江西省主要编写人:刘生粱、冯盆喜、齐国元三人,身为当地人不可能没听过袁京,不知道袁山吧。是没编写,还是编写的稿子没采纳?力争过没有?向宜春政府汇报过吗?等等这些当地地名办应当过问追究,虽说戴均良等任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出版近二十年了,向有关单位和有关人员反映是必要的。建议 “宜春历史文化研究会”、宜春市袁京文化研究中心”应重视起来。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2005 年 7 月出版,戴均良等任主编 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三处:

  1. 八画 宜 宜春地区、专区(沿革略)

  2. 八画 宜 宜春市、郡、县(沿革略)

  3. 十画 袁 袁山 即‘来山’。

查:七画 来山 古山名。又称樊山、袁山、西山、寿昌山、樊冈。在今湖北省鄂州市西。三国吴孙皓曾登此山。宋苏轼有《樊山记》。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无道理将江西宜春袁山,误认为是湖北省鄂州市西

的袁山。试问:鄂州市西的袁山,又称樊山、袁山、西山、寿昌山、樊冈五个名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说明鄂州市西的袁山使用时间不太长。而江西宜春市之袁山,使用时间未间断过近两千年了。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1998 年 1 月版,主编崔乃夫

编纂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我国文化生活和科学领域中的一件大事。它对进一步推行我国地名标准化,普及地名知识,适应改革开放和国内外交往的需要,并丰富祖国的文化宝库,促进我国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和地名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82 年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地名委员会、教育部、国家出版局共同组织 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卷,由商务印书 馆出版。经过不懈的努力,至 1992 年底,32 个分卷的编纂工作巳大部分完成。

1993 年民政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 32 个分卷编纂工作基础上,经过修改、补充、完善,重新编纂出版一部全国性、综合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大型地名工具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二卷 江西省 宜春地区 宜春巿 春台乡

image

春台乡



image


注:宜春巿 春台乡 东汉名士袁京自汝南郡(今河南省)迁此结芦隐居,卒后葬此,因名袁山岭,简作岭上。宜春-分宜公路经西侧。


此处“自汝南郡(今河南省)迁此结芦隐居”说法为误,东汉安帝元初四年

(公元 117 年),袁京在蜀郡太守任上,当袁京听到家里传信,说袁因坐子“漏泄省中语”, 属大罪该下狱,当死罪,当株连九族。袁敞知道后,吓得以自杀谢罪,用来保族人周全。袁京也吓得弃官连夜隐逃。这里当是“自蜀郡弃官逃难到此隐居”。


199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五卷 地域名 简名 旧名 江西省


image


注:第五卷 地域名 简名 旧名 江西省(内容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1998 年 1 月版,主编崔乃 。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 2 处:

  1. 第二卷 江西省 宜春地区 宜春巿 春台乡 东汉名士袁京自汝南郡(今河南省)迁此结芦隐居,卒后葬此,因名袁山岭,简作岭上。宜春-分宜公路经西侧。

  2. 第五卷 地域名 简名 旧名 江西省(内容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载:东汉名士袁京。更为准确。


第四部分小结

第四部分共采用:康熙《宜春县志》、民国《江西通志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地名由来词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中国地名词源》、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等八部。有康熙宜春县志、民国江西通志稿、地名词典、地名词源、地名大词典等,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更专业最权威。

总结起来如是:

(一)康熙《宜春县志》 20 卷 康熙 47 年刻本 宜春知县王光烈创修,宜春知县江为龙等重修。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七处,两处诗文赞高士袁京。

  1.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二 山川 袁山 在县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居于此卒葬其侧故名有大袁山小袁山相对

  2.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五 隐逸[]袁京少无进取志隐居

    县城东北五里山是时宜春为县袁未名郡后人因其姓以名山豫章太守为京立高士坊

  3.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一 乡贤祠 乡贤姓氏[]袁京

    高士

  4.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二祠庙 袁高士祠 即高士书院 岁祀乡贤袁京 在宜春县学右明万历辛丑提学道钱槚檄府县立祠自为记今止存正厅及高士勤室门星

  5.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二 古迹 丘墓 高士袁京墓城北袁山下

  6.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三 坊巷 高士坊 邑北城外汉袁京

  7.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六 艺文记艺文三 ‘宜春袁先生

祠记’(钱槚 提学)汉陈仲举为豫章守……有袁先生京亦汉人隐居不仕读书两山中世咸高之因名郡为袁州山亦名袁山……。

赞高士袁京 诗

  1.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八 艺文记(诗)袁高士京 宜春县令 江为龙 砚崖桐成人(作)

  2.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 卷十八 艺文记(诗)袁高士京 叶涵雲 长山桐城人(作)

康熙四十七年刋刻的《宜春县志》简直成了袁京专集,设有:高士袁京隐居于此、[]袁京、乡贤姓氏[]袁京高士、袁高士祠、高士袁京墓、高士坊 邑北城外汉袁京名、‘宜春袁先生祠记’等七处。

(二)民国《江西通志稿》100 册,1949 年完稿,吴宗慈等纂修。涉及到袁

京的记录共 3 处。

  1. 民国《江西通志稿》第 13 册 山系考 袁州府 袁山 在宜春县东北五里峰峦秀拔高士袁京隐此卒葬其侧故名后遂以山名州一称大袁山其西曰小袁山迴耸相对

  2. 民国《江西通志稿》第 36 册 氏族考 袁州府 袁氏 ……宜春袁氏 汉晋间有隐士京居县东北五里山死葬其侧乃名为袁山豫章太守为立高士坊……

  3. 民国《江西通志稿》第 62 册 人物列传 袁州府 袁京 空白无内容

    民国《江西通志稿》两处明确指明:[]袁京高士,人物列传中有袁京名,页内空白无内容。

    (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 年 5 月出版,臧励龢等著。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 2 处

    1. 十画 袁山 在江西宜春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因名袁山。其北曰小袁山。迴耸相对。隋置袁州以此。

    2. 八画 宜春县 (宜春县沿革略)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明,隐士袁京居此。宜春县沿革略。

(四)《中国地名由来词典》1999 年 6 月版,牛汝辰编。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七处。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采用八个方面述说地名由来,在这八个方面述说地名由来中只第一省市区县名有与袁京有关的内容,且只有宜春市一条。

(一)省市区县名(只有宜春市一条)

(二)海域名 (无袁京有关内容)

(三)乡镇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四)历史地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五)山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六)河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七)湖泊、盆地、沙漠名(无袁京有关内容)

(八)简称及其他(无袁京有关内容)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只有宜春市一条与袁京有关联。

(五)《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2005 年 3 月版 史为乐主编 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两处:

  1. 八画 宜春县 (宜春县沿革略)

  2. 十画 袁山 在江西宜春县东北五里。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因名袁山。其北曰小袁山。迴耸相对。隋置袁州以此。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隐士袁京居此。

(六)《中国地名词源》2005 年 9 月版 主编:贾文毓 李引。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两处:

  1. 八画 宜 宜春巿(沿革略)

  2. 十画 袁 袁山在江西省宜春县东北。隐士袁京居此,死葬其侧,故名。

《中国地名词源》载:隐士袁京居此。

(七)《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2005 年 7 月出版,戴均良等任主编。涉及到袁京的记录共 3 处:

  1. 八画 宜 宜春地区、专区(沿革略)

  2. 八画 宜 宜春市、郡、县(沿革略)

  3. 十画 袁 袁山 即‘来山’。

查: 七画 来山 古山名。又称樊山、袁山、西山、寿昌山、樊冈。在今湖北省鄂州市西。三国吴孙皓曾登此山。宋苏轼有《樊山记》。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无道理将江西宜春袁山,误认为是湖北省鄂州市西的袁山。试问:鄂州市西的袁山,又称樊山、袁山、西山、寿昌山、樊冈五个名在不同历史时期使用,说明鄂州市西的袁山使用时间不太长。而江西宜春市之袁山,使用时间未间断过近两千年了。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1998 年 1 月版,主编崔乃 。涉及到袁京

的记录共 2 处:

  1. 第二卷 江西省 宜春地区 宜春巿 春台乡 东汉名士袁京自汝南郡(今河南省)迁此结芦隐居,卒后葬此,因名袁山岭,简作岭上。宜春-分宜公路经西侧。

  2. 第五卷 地域名 简名 旧名 江西省(内容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载:东汉名士袁京。更为准确。


    集中分析:宜春地名沿革众说差不多一致,这里略。看这八部书是如何记录袁京的。

    1.[]高士袁京,康熙《宜春县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

    地名大词典》、《中国地名词源》四部书。

    2.[]袁京,康熙《宜春县志》、民国《江西通志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三部书。

  3. 《中国地名由来词典》无袁京记录,《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将江西宜春袁山,误认为是湖北省鄂州市西的袁山。

由此可见,按中国历史传统记录[]袁京的有四部书,经过考证与史册结

合记录[]袁京的有三部书,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记录东汉

名士袁京,更为准确。奸臣严嵩正德九年修《袁州府志》针对袁京的恶意中伤,也只影响到清朝大部分修地理者。在康熙四十七年修的《宜春县志》就顶着压力,敢于拨乱反正,完全不信奸臣严嵩的胡说,维护汉朝汝阳人袁京之史实。其后,民国《江西通志稿》和近些年出版的地名辞典、大辞典等都完全不信奸臣严嵩的 胡说,维护汉朝汝南汝阳人袁京之史实。


总结

本文通过,第一部分正解东汉汝南汝阳人袁京;第二部分地理志中东汉汝 南汝阳人袁京;第三部分晋人袁京之奸臣严嵩说及其影响;第四部分邪终不能圧正奸臣严嵩败落。这四个部分表面看似乎独立的,实际上这四个部分是互为一体紧密结合的。第一部分正解东汉汝南汝阳人袁京,通过‘后汉书’对袁京少量的记录进行一些必要的推理也是顺理成章的。第二部分地理志中东汉汝南汝阳人袁京,主要是查找隋朝及以后各时间段地理志中是如何记录袁京的。在普查各朝地理志时有个大发现,自明正德九年(1514 年)《袁州府志》以前的地理志中使用的是“高士袁京、隐士袁京”,而明正德九年(1514 年)《袁州府志》中新增两说:1.高士坊 “府治北城外因袁京名”, 2.人物 “[]袁京宜春人,不乐仕进,隐居府城东北五里山”,有了这两说袁京就成了[]朝宜春人;第三部分晋人袁京之奸臣严嵩说及其影响,这个时期基本上属清朝时限各地理志记录袁京表现不一,有用昔的、有用晋的、大多接受奸臣严嵩说[晋]朝宜春人,整个清朝受奸臣严嵩之毒害较多;第四部分邪终不能圧正奸臣严嵩败落,以康熙《宜春县志》为代表,他们秉承史实,信守理念,力挽狂澜,勇于纠偏,坚决抵制奸臣严嵩说,其后,民国《江西通志稿》和近些年出版的地名辞典、大辞典等都完全不信奸臣严嵩的胡说,维护汉朝汝南汝阳人袁京之史实。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记录东汉名士袁京,更为准确。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查证,基本上澄清了三个问题。 其一,江西宜春县东北五里山隐居的袁京,是“东汉名士袁京”。 其二,袁京是“晋”朝“宜春人” 说,完全是明朝大奸臣严嵩有意中伤。混乱起因已明,当给国人一个交代,特别是袁氏宗亲更应行动起来,彻底清算奸臣严嵩在东汉袁京问题上的罪行! 其三,袁京是因弟袁敞自杀,从蜀郡弃官逃难隐居宜春五里山的。


二 0 二四年五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