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孟敕:三世祖袁采生平探秘暨始祖排序释疑

2017-01-26 袁氏文化网


三世祖袁采生平探秘暨始祖排序释疑

——与乾隆年间的袁钧公作跨越时空的对话

遍寻网络,多方搜索,有关袁采的信息凤毛麟角,大多是查看有关《袁氏世范》的介绍引出的,下面一段是“百度搜索”条目看到的:

对许多人来说,袁采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生平履历现在能查到的就这么一点:采,字君载,宋代信安(今浙江衢州)梧坡人,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初为县令,官终监登闻鼓院。这“监登闻鼓院”的官名也很眼生,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信访局局长吧。登闻鼓院是宋代设置的一个机构,隶属于谏院,负责受理民间人士的上诉、举告、请愿、自荐、议论军国大事等方面给朝廷的进状(进递的状子?)。所谓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袁采(君载)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任乐清县令。此人为官刚正,在乐清县令任上做了不少好事,主要是在文化建设方面,包括重建县学、首修《乐清县志》等。古之地方长官,除催课问讼、保境安民这类行政方面的事务外,教化百姓也是应尽的职责。袁采(君载)为了教化乐清百姓,在乐清任内专门写了一部《颜氏家训》式的著作《袁氏世范》。据说书稿尚未刊行,人们就争相传阅抄录,“假而录之者颇多,不能遍应。”为该书作序的刘镇说,这部书“岂唯可以施之乐清,达诸四海可也;岂唯可以行之一时,垂诸后世可也”。后来《四库全书提要》也称赞它“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

袁采(君载)的生平履历生卒年月、祖先脉络、后人信息均不见记载,除了我西袁氏将其奉为三世祖外,好像没有其他袁氏谱牒涉及他的世系信息(抑或是我的孤陋寡闻?),这也是西袁的一大幸事,可以独享这个光荣。《袁氏世范》是宁波古代历史中一座尚待发掘的文化宝藏,更是宁波文化典籍的光荣。所以这更使我对三世祖袁采(君载)公的存在和西袁家谱中存疑的探索有了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

研读西袁氏家谱发现,乾隆年间十九世袁钧公在续修西袁氏家乘时,考证我族一世祖和二世祖的孰先孰后以及袁章袁采身世问题有过七大疑问和一些设想,他推断国贤公在先、是实际的一世祖,子诚公在后、实为二世祖,并由此引申出三世祖袁章和袁采的出生之谜,他作过这样一个假设:

据袁钧写道:『窃意学士公(国贤)乃宗正公(子诚)之父,先尝为泉州,泉与衢(衢州)近,遂迁焉。宗正公以扈跸侨居于鄞,长子尚书公(章)留鄞,次子采归奉祖祀,仍家于衢。其後子孙知奉宗正公(子诚)为始祖,而不知奉学士公(国贤)为自出之祖,历世既久,遂为以为二世耳。茫茫五六百年之前,文献无征,为之慨然书此,以俟後世博学君子审正焉。

【译文】我认为国贤公乃是子诚公之父亲,曾任泉州知事兼南外宗正事,子诚公率家人随高宗南下避难,护驾南下至鄞州即定居鄞州,在绍兴年间,子诚公相继生了章(字君軾)和采(字君载),两兄弟随父亲子诚一起定居宁波。子诚公留长子袁章在鄞州,待次子袁采稍长大后即送回泉州侍奉祖父国贤公。后来宁波的袁氏子孙只知道奉子诚公为始祖,而不知道国贤公乃自己的所出始祖,经过多年的兴替,遂以为国贤公是二世祖了。茫茫五六百年过去了,文献都湮灭无考,所以我感慨而留下此文字,以待后世有翔实资料的后代来讨论审议吧。(摘编自卷三十《旧谱源流》附一《钧世系考》,括号内文字是我添加以便阅读)

这个问题我也思索了很久,对于袁钧公的七大疑问一直有所思考。最近以来,从网上各种资料、从家谱研读中搜索各种信息,综合起来,慢慢有了一点想法。在研读家谱时,看到袁钧公对始祖秩序的疑惑,对他提出的七个可疑处,反复研读,才慢慢看懂了点,由于典籍资料的缺乏,没有能够展开深入的研究,一度也赞同袁钧公的推论。袁勃先生在世时,我们商讨过此事,拟组织感兴趣的族人一起去临安或杭州图书馆查询南宋有关的古史文籍来厘清这个历史谜团,可惜袁勃先生遽然逝世,没能如愿。2006年,约请中华袁氏的几位资深宗亲去上海图书馆探查袁氏家谱资料,也没有新的发现。在电脑、网络的帮助下,资料查询更方便了,近年来立周、袁海等宗亲在我“西袁论坛”陆续上贴了不少有价值的帖子,使我对袁采(君载)原先的疑问和始祖秩序千古之谜随着资料的渐渐齐全也慢慢清晰起来了。

下面我提出另一个假设,供宗亲读者探讨。我的设想是:始祖的排序不变,仍如家谱所载:

一世祖祖父逢吉公

一世祖父亲成务公

一世祖子诚公

二世祖国贤公

三世祖----章(君轼)、采(君载)

四世祖芳、文蔚、冈、堉、七居士善定、八居士

五世祖

根据有关资料综合平衡后,对先祖年代推算:

1、逢吉,符中七年(約公元1014年)卒,年六十九。逢吉的出生年为公元945年。

2、1015年袁成务巡抚两浙,估计25岁左右。成务其接近出生年为1015-25=990年,按出仕推算,不可能再晚太多了。990-945=45逢吉年龄

3、子诚接近出生年为至宁波时年份1129-年龄75=1054年;子诚与成务年龄之间相距:1054-990=64成务生子诚的年龄

4、国贤出生1095,1095-1054=41子诚生国贤年龄;1129-1095=34高宗到宁波时国贤年龄

5、章出生1135,1135-1095=40国贤生章年龄;;1135-1054=81章出生时的子诚年龄

6、采出生于1138年,1163年25岁中进士,1178~1183年40岁~45岁任两浙路乐清县县令,1190年52岁定稿《世范》。1195年卒,享年57岁。

7、冈出生1195,1195-1135=60章生冈年龄,冈45岁时生镛,时年1240,冈卒年1249,享年54岁

8、镛咸淳二年26岁1266年考上武举人,更加发奋学习,于咸淳七年1271年中进士,正值母亲去世守丧未赴任。德佑二年1276年殉国是年约37岁,

9、泽民,咸淳六年1270生,那年父镛已30岁了。德佑二年泽民为六岁,元至正十一年1352卒,享年82岁

具体分析如下:

建炎初宋高宗赵构即位,随之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出发,开始了十几年流亡政府生涯。1130年左右,我一世祖子诚公率家人亦从江西加入途径的高宗一行随之护驾南下(也有可能子诚公先前已从南昌到临安任职了。待高宗到了临安再从临安出发时一起随行)高宗一行走走停停,南下北上,行踪飘忽。辗转于江南一带,时而庞大时而精简的流亡队伍经扬州镇江临安吉州常州建康绍兴宁波等地躲避金兵兵锋。可能在此期间逃亡队伍曾经过或擦过二世祖国贤公任知府的泉州(近衢州),使得子诚与国贤能互相见过面。子诚公率众官以及家人继续护驾南下至明州,国贤依然留守泉州(后可能避至衢州)。高宗抵达后明州后即出海躲避在沿海海面,因船数有限,随行人员太过庞大,即便皇帝周边的人也不可能全数登船撤离。一些地方官员、外围官员及其家属、老弱伤残者被留在明州或自寻生路或从陆路继续南下追随高宗。出海的高宗在海上盘桓了几个月迂回经台州温州到达临安。历经颠沛流离十几年最后因元军内乱撤回北方才定都杭州。高宗从鄞州出海时,子诚已年逾古稀,袁氏一家则与许多南迁的流民一样留在宁波当地定居了。宁波历史上有不少是由南迁而定居的望族,如城南袁氏、鉴桥袁氏、扈从郑氏张氏、孝闻坊李氏、砌街李氏等等。

从宋高宗赵构的纪元绍兴年间(1130~1164)这个时间段里在泉州的国贤公相继生下长子袁章(君轼)次子袁采(君载)。留守泉州的国贤公将幼年长子袁章(君轼)送到明州(宁波)以侍奉祖父子诚公以克尽孝道延续袁氏血脉,次子袁采(君载)则留在了泉州,后来国贤公一家又迁徙到衢州定居下来。可能由于落地生根,家族趋于庞大,搬迁不便,国贤公后来在衢州直至终老,没有能到宁波来。袁采(君载)也就跟着父亲国贤,落籍衢州长大成人,这是他为什么只自署“三衢梧坡袁采”而不提宁波袁氏(因为他当时实在不知道宁波方面有个西袁氏)的由来。

估计章(君轼)公大约出生在1135年左右,后来官拜尚书,生四子二女,长子提刑公芳之生大约1160年绍兴年中,是年袁章(君轼)公25多岁。次子文蔚后至江西为官。淳熙戊戌1178年章(君轼)40多岁光景时生下长女七居士,在庆元乙卯1195年近六十岁时生第三子长兴公冈(家谱记载冈有确切生日庆元乙卯1195年,倒推章应该近六十岁了),老年得子生下四子堉。女儿八居士不知何时出生,没有资料,料想中间袁章公可能还有两位子女夭折了,所以子女排行一共有八位。而且家谱记载子诚公只有一个儿子,并没有女儿信息。所以《西袁家谱》和《鄞县志》中也有两种记载,一说是子诚公之女捐款,一说是尚书公章(君轼)之女捐献,云云。据我推想,当初子诚公初到宁波、兵荒马乱,落脚甫定,虽然官职也被称作“尚书公”,但因刚刚定居,那时应该不会有很大的家底的,能有较大数量资产的当是后一位尚书公----袁章。到湖心亭向湖心寺献田捐物的七居士八居士姐妹俩,估计就是后一位尚书公章(君载)之女四世祖七居士八居士了。在家谱《冢墓》章中,有冈之四子堉为姐姐七居士八居士撰写的《墓志铭》文字也可证明:“亡姊处心简淡,绝意骄奢。誓不欲事人,以贻身后累。慈祥好善,得于天性,倜傥捐施,曾无靳色。至于道宫梵宇,力与缮修,营供饭僧,殆无虚月。”可作佐证。

另据几方面文献记载综合推断:

袁采(君载)公1163年中进士,如果当时他20岁到25岁时,出生应该在1138~1143年之间,但按袁章(君轼)公的生辰来看,袁采(君载)初审应是在1138年。他在1178~1183年任乐清县令,大约在40岁到45岁光景。1190年《世范》在婺源琴堂定稿时,袁采(君载)公大约50多岁了。1195年逝世时大约五十七岁左右了。

这样可以解释袁钧公在旧谱源流中提出的疑问:这也就是宁波为什么没有国贤公的卒葬的信息,宁波族人对二世祖所知甚少的缘故。其实家谱中也没有袁采(君载)公的详细信息,袁采(君载)公因从小在衢州长大,认可自己是衢州人,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山川修阻,对祖父一边宁波的信息就不甚了了,如果他是在宁波长大的,怎么会在他的著作中丝毫没有提及宁波的袁氏亲友情况呢?从上面的推断可以基本解释袁钧公的七可疑了。

(下面蓝色字为袁钧公原文):

1、长兴公墓志云:曾大父国贤,大父子诚,父章,以国贤为子诚父,一可疑也。

评:家谱中记载长兴公出生为慶元元年(1195年),淳佑8年逝世(1249年),享年54岁。父亲章(君轼)享年也在60岁以上,那么加上祖父和曾祖父的出生年份要一百五十多年到近两百年了,而且长期以来国贤公远在衢州,音讯不通,他的身份在后人眼里一直很模糊的,只知道衢州还有位始祖。冈的朋友赵希洽在安吉任职时撰写,很有可能在墓志铭上把他们的关系搞错。我想,就是现代资讯很发达,但是近两百年前的事情也会模糊的,请读者自己试想一下离开家谱谈谈自己的祖父曾祖父,可能也不能详述了,记错更是难免的。

在家谱《冢墓》章节中,有袁章之四子堉为姐姐七居士八居士撰写的《墓志铭》,里面有这样的字句:“袁氏本江西派,侨寓于明而为鄞人。亡姊,姓袁氏,讳善定,曾大父子诚、大父国贤、父章,母王氏。”这是当时袁氏后人自己撰写的文档应该更加可信吧。

2、“种德庵记”皆云子诚生章,不及国贤,二可疑也。

评:估计这里是袁钧的眼误,胡俨撰《种德庵记》记载:“其先讳子诚者,仕宋,知临安府、大宗正司丞,扈跸至鄞,遂家焉。孙章刑部尚书,有四子,曰芳,吉州泰和令;曰文蔚,建安主簿;曰文炳,长兴尉;曰文质,建阳令”;曾棨撰《种德庵记》记载:“四明袁氏,其先家南昌。宋高宗时,讳子诚者知临安府,兼大宗正司丞,遂家于鄞。孙章积官至刑部尚书,子四人皆贵显有治行:芳,吉州泰和令;文蔚,建安主薄;文炳,长兴尉;文质,知建阳县劝农事。”两篇《种德庵记》皆明确指明一世祖子诚是祖父,袁章是孙子。

据我上面设想的理由,因章(君轼)是后来被送到宁波祖父子诚手里的,国贤没有到过宁波,旁人及后人极有可能将祖孙关系误解成为父子关系了。家谱中不是有袁镛公殉国后,其子泽民给堂哥袁衍收养作儿子的故事?这样的兄弟关系误作为父子关系延续了几十年光景,后来由泽民的儿子士元入仕之后向官府申报由自己代替父亲泽民过继给袁衍当儿子,才恢复泽民是袁衍堂弟的真正身份。

3、检阅公墓志曰,成务生子诚。父名成务、子名子诚,虽属嫌名,亦恐未安,三可疑也。

评:取名如此,不免遗憾。况且子诚公以上的世系谱牒由于历史原因已经失传了。

4、吾袁之世,始自武翼(原注:宗正公曾阶武翼大夫)迄九舍人,应世逾七,亦似少却一代者,四可疑也。

评:由于国贤一直没有在宁波露面,后人很容易把他遗忘,像上面所说,子诚与袁章(君轼)祖孙被误为父子,故少了一代。也有可能是泽民幼年被堂兄收养作继子一案造成的始祖排序的混乱?因为《种德庵记》还是把泽民公看作是五世祖景安的孙子(其实泽民是景安侄子,与袁衍是堂兄弟关系)。

5、旧称宗正公为迁四,而属之尚书,又以迁为千,五可疑也。

评:不清楚什么意思

6、历代坟墓,俱在西山,而学士公墓或云附始祖,或云在东湖,谱无明文,六可疑也。

评:国贤(学士公)一直未在宁波出现,而且在衢州终老,墓茔所以不在宁波一带了。

7、是采为尚书公之弟,为鄞人。采及身而迁,不当遂著籍彼土,志乘或有傅会通考,本其自署,七可疑也。

评:根据我的推测,采(君载)也一直未能与宁波族人有过联络,自小长在衢州,当然著藉衢州,所以自署是“三衢梧坡袁采”了。古代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兵荒马乱,族亲之间的联络就很困难了。可能根本不知道有子诚公定居宁波西门,子诚一支被称作“西门袁氏”一说呢。因为“西门袁氏”也是为了区别于其他袁氏(鉴桥袁氏和南门袁氏)而由宁波地区后人命名的,一般地方姓氏的命名时间跨度也需要几代人的传承才能定名,可能传到三世、四世时还没有“西袁氏”这个称呼呢。故赵希洽撰四世祖长兴公冈的《墓志铭》里也还没有“西门袁氏”这一称呼。

其後子孙知奉宗正公为始祖,而不知奉学士公为自出之祖,历世既久,遂为以为二世耳。茫茫五六百年之前,文献无征,为之慨然书此,以俟後世博学君子审正焉。

评:如果以国贤公为一世祖,则国贤公又由何出,文献一无记载,岂不更没有脉络可循了。蒋教授撰写的检阅公(士元)墓志曰“成务生子诚”。七世祖士元号称菊村先生,为当时名人,其墓志铭当由其子八世袁珙操办,珙公精通命理,熟谙史实,料必事出有据。另外虽有西山四世祖长兴公墓志铭里提及国贤公在先子诚公在后的字句,同时代的长兴公弟弟堉为两位姐姐撰写的《墓志铭》却确定子诚公在前国贤公在后。所以八世祖袁珙依然奉子诚公为一世祖,国贤公在次,当时应该是经过斟酌,没有异议的。

我对《袁氏世范》由来的推测:

估算袁章是1135年出生,1155年25岁生长子芳,30岁生次子文蔚,1179年(淳熙戊戌)44岁生下长女七居士(1250年卒享年72岁),后有次女八居士。在1195年60岁时生第三子冈,老年得子生下四子堉,估算袁采是1138年出生,隆兴元年1163年25岁中进士,历任两浙路永嘉县知县福建路政和县知县 1178~1183年40岁~45岁任两浙路乐清县县令,后回衢州居住,1190年52岁定稿《世范》。1195年卒,享年57岁。

由于父亲国贤在泉州做知府,后来举家迁到衢州,家里还是个大家族,定居了几十年。袁采(君载)从小耳闻目睹切身体会家族里纷纷芸芸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再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累积起大量的人生阅历,更加上他勤奋好学冷静思索,把大家庭里的人际关系学摸了个透,从《世范》的行文中中可体会出有些经验教训是要经过几代人的积累才能形成的,有些则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袁采(君载)跟着父亲国贤得益匪浅,从而为他撰写《袁氏世范》积累了大量素材,完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部被称之为“颜氏之亚”的家训巨作,为袁氏后人树立起学习的楷模。据此袁采(君载)公自署该书写于“绍熙改元长至三衢梧坡袁采书于徽州婺源琴堂”说实话,《袁氏世范》对我自己的成长也影响巨大,九十年代开始收集有关家谱家训书籍,并在1999年春天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发现《父祖的叮咛》等家训文集,买了好几本,送给参加袁勃宴请绿杨村聚会的亲友们。2000年又受袁勃委托开始着手制作《家谱光盘版》,并把整部《家训》逐字逐句录入电脑中,排版加小标题,做成了电子文本。82版的其他家谱都扫描成影印文档,最后刻录成《光盘版家谱》,在2000年上海海龙海鲜舫分发给西袁宗亲。当时在编辑家谱电子文档时,已是老花眼的孟华哥还对着电脑屏幕举着放大镜为家谱电子文档作校对呢。2002年开始重修西袁氏家谱,对家训和祖先的情况更加关注起来。其中的《处己》、《睦亲》尤其觉得如沐春风身体力行,是我们西袁后人应该遵循的家训。袁钧将《袁氏世范》辑入《宁波西袁氏家乘》功不可没,为后世袁氏族人树立了道德的传承,也为宁波文化史上缀入一颗璀璨的明珠!

袁采(君载)公是在江西婺源完成《袁氏世范》的,有机会去婺源探源寻古,感受先祖的福泽。有同好的吗?

而今我斗胆起草本文,与袁钧公时隔二百多年对话,心有惴惴焉。也请广大宗亲读者审阅指正吧。

宁波西袁 袁孟敕 2010年7月于上海

附录:参考资料

8幅似宋代官员刘镇百福、百禄、百寿、百喜字挂幅,每件长2米,宽46厘米,字长11厘米,宽7厘米,俩字之间字迹一粗一细,每字下面有注明小楷朱砂字如:福有蒙古福、米芾福、六书福等,字迹公整有力耐人寻味。劉鎮:《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宋元學案補遺》卷四十四。《宋人傳記資料索引》五/頁3915,字子山,一字可升,號方叔,溫州樂清人,(劉)銓從弟。年三十五中紹興十八年二甲第六名進士。與銓同學於從父祖向,及登第,任隆興府司法,移武義丞,改知長溪縣,政績卓著,官至隆興通判。袁采(君载),淳熙五(1178)年~十(1183)年浙東路溫州樂清縣(今浙江樂清) 《(永樂)樂清縣志》卷七〈宦跡〉。

淳熙十(1183)年福建路建寧府政和縣(今福建松政) 《(民國)政和縣志》卷十二,劉鎮与袁采(君载)是好友,估计当时传到福建闽北(建瓯),这8幅似宋代官员刘镇百福、百禄、百寿、百喜字挂幅前些年在闽北收藏的。

《袁氏世范》序跋摘录

是编为作者淳熙时任乐清县令时所作,以其可以厚人伦而美习俗,故目之为《俗训》。府判刘镇为之序,则认为它非唯可以施之乐清,且可达之于四海,非唯可以行之一时,且可堂之于后世,因而更名为《世范》府判同舍刘公,更曰《世范》,似过其实,三请易之不听,遂强从其所云。

绍熙改元长至三衢梧坡袁采书于徽州婺源琴堂

绍熙:宋光宗年号,公元1090-1094年。绍熙改元即绍熙元年。长至:夏至的别称。三衢:地名,在今浙江衢县。徽州婺源现为江西婺源了。(家谱上的附录家训原书中的年号搞错了)

《旧谱源流》摘录

鄞县始祖为宗正公子诚,二世学士公国贤,三世尚书公章(君轼)。其间可疑亦有数端。长兴公墓志云:曾大父国贤,大父子诚,父章(君轼),以国贤为子诚父,一可疑也。明俨曾棨所作,“种德庵记”皆云子诚生章(君轼),不及国贤,二可疑也。检阅公墓志曰,成务生子诚。父名成务子名子诚,虽属嫌名,亦恐未安,三可疑也。尚宝公立兄忠敉嗣告祖文曰:粤惟先世,扈跸南迁。传世逾七,异居各食,合祭始祖以下告以分奉。文曰:吾袁之世,始自武翼(原注曰宗正公曾阶武翼大夫)迄九舍人,应世逾七,亦似少却一代者,四可疑也。庆元路改正昭穆执照曰:袁士元状告,故高祖千四官,生下四子,芳、文蔚、冈、堉。旧称宗正公为迁四,而属之尚书,又以迁为千,五可疑也。历代坟墓,俱在西山,而学士公墓或云附始祖,或云在东湖,谱无明文,六可疑也。谱称三世叔祖采(君载),字君载,为永嘉令,迁于衢。考西安志:采(君载)登隆兴元年进士;乐清志:采,三衢人;文献通考《袁氏世范》三卷,乐清志十卷,陈氏皆以为信安袁采君载撰。是采为三衢人,章字君轼,采字君载,尚宝公与兄诗亦有,愿将《世范》细研精之句,是采为尚书公之弟,为鄞人。采及身而迁,不当遂著籍彼土,志乘或有傅会通考,本其自署,七可疑也。窃意学士公乃宗正公之父,先尝为泉州,泉与衢近,遂迁焉。宗正公以扈跸侨居于鄞,长子尚书公留鄞,次子采归奉祖祀。仍家于衢,其後子孙知奉宗正公为始祖,而不知奉学士公为自出之祖,历世既久,遂为以为二世耳。茫茫五六百年之前,文献无征,为之慨然书此,以俟後世博学君子审正焉。

君载公以隆兴元年成进士,又十六年为乐清县,刻世范以教乐清之民,庚子三月,余客武林于坊肆间,得是书。览观竟日,盖老成阅厯之言,非少年所能作也,推其生年,至少亦当在南渡时矣。尚书公生四子二女,其可考者第三子长兴公,以庆元乙卯生,长女七居士,以淳熙戊戌生。长子提刑公生年不详,然与魏文节同时,在孝宗之世。孝宗在位仅二十七年,则提刑公之生亦当在绍兴中。而尚书公为提刑公之父,君载公之兄,合而证之其生在南渡初无疑。宗正公以建炎从王至鄞,而尚书公以南渡初生,是子诚生章(君轼)之说,亦无可疑也。

(对上段最后一小节改写增删)君载公以隆兴元年成进士,又十六年为乐清县,推其生年,至少亦当在南渡时矣。尚书公章(君轼)生四子二女,其可考者第三子长兴公冈,以庆元乙卯生,长女七居士,以淳熙戊戌(1179)生。长子提刑公芳生年不详,然与魏文节同时,在孝宗之世。孝宗在位仅二十七年,则提刑公芳之生亦当在绍兴中。而尚书公章(君轼)为提刑公芳之父,君载公采(君载)之兄,合而证之其生在南渡初1128年后生无疑。宗正(子诚)公以建炎(1128年左右)护驾从王,一路从应天府--临安--鄞,章(君轼)、采(君载)当为届时所生。

七居士八居士墓董岙。

弟堉撰墓志曰:

袁氏本江西派,侨寓于明而为鄞人。亡姊,姓袁氏,讳善定,曾大父子诚、大父国贤、父章,母王氏。亡姊处心简淡,绝意骄奢。誓不欲事人,以贻身后累。慈祥好善,得于天性,倜傥捐施,曾无靳色。至于道宫梵宇,力与缮修,营供饭僧,殆无虚月。年逾希有,命与考终。其吉德之报也。亡姊生于淳熙戊戌七月戊辰,卒于淳祐庚戌十二月壬寅。今将以辛亥闰月甲申葬于清道乡西山之董岙,合姊妹而窆焉。故营草创之余,殊未整办。今一新营造,易旧规,橅经理,丧葬修设,荐严备极,至堉以一身任之。姊可无憾于地下矣。葬日薄,未暇求铭,姑摭岁月而扁之石,弟拟承信郎堉谨识。

《袁氏世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对人生世相似乎了然于胸的长者把他的宝贵处世经验娓娓道来。更多地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价值观从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化,从学术上向世俗方面转化,由重理论转为重视经验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指导。(百度查询)

宋史本纪第三十二元脱脱等撰

宗绍熙二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赞曰:昔夏后氏传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复立而祀夏;周传九世而厉王死于彘,宣王复立而继周;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晋传四世有怀、愍之祸,元帝正位于建邺;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夏经羿、浞,周历共和,汉间新室、更始,晋、唐、宋则岁月相续者也。萧王、琅琊皆出疏属,少康、宣王、肃宗、高宗则父子相承者也。至于克复旧物,则晋元与宋高宗视四君者有余责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苗、刘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虖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注:上文摘录可说明汉族以外的蒙古兄弟照样尊敬岳飞等英雄,而鄙视秦桧张俊等汉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