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Admin 录

一、


县城中街统祠记

我始祖七十郎满珊公之来杭而开基白砂也,派系汝南而来自何年,旧牒无考。尝参稽往迹,忠公为曾孙,有正德癸未年郑坑桥亭之志;仲玉公为元孙,有弘治壬子岁生时年月之记。由后溯前,则来杭当在明成祖之季初,卜居郑坑水口之竹子窠,生三子,长景鲜公,次景泉公,三景荣公。三房衍派迄今几四百年,烟户一千余家,流传一十八代。开基而后,寖推寖衍,居址移而祠宇亦增设,皆各祀其亲,推而上及于始祖未有统祠。乾隆巳未,十三世嗣昂霄公公车北上,旋过姑苏,始与客苏诸叔侄商立统祠,暨濬公、龙文公、集礼公前后賫金四百五十两归为倡。于是,派田粮定配享得银若干,价买中街刘姓房屋一区,街前为郭氏麦园,祠街后为郭氏大湖坪,祠左为邱姓,祠右为横巷,建祠子山经始于辛酉,落成于乙丑,是年十一月望七日始升木主,以开基白砂之始祖起宗焉。闻之《易》曰“萃聚”也,《礼》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统祠之建,上以萃祖宗之神,下以萃子孙之涣,尊祖在是,敬宗收族亦在是。凡我子孙其共体此以毋替来杭开基之志也夫。

二、


老屋窠祠记

老屋窠祠旧名竹子窠,二世景鲜公旧业而续置以集厥成者也。始祖开基即定居于此,分三子房屋各一区,景鲜公居中,景泉公居右,景荣公居左,后兄弟析居,景荣公将左区并与景鲜公,徙“转龙湖”。泉公生子三,长移萧屋,次移宏明院案外,三宗富公守祖,生子二:忠公、恕公,后忠公徙崑山祠。康熙六十一年,恕公嗣复将右区卖与鲜公嗣,徙四川大足县。自是,三区合一,皆属鲜公裔业矣。仲仁公守祖祠庚山甲向。

三、


黄坑背祠记

黄坑背祠,五世仲华公开基也。四世士祯公生子二,长仲仁公,次仲华公,同居竹子窠,后华公移黄坑背,建祠戌山,是为黄坑背开基之祖。

四、


阁坑祠记

阁坑祠,六世崑公所建也。初与弟崙公同居黄坑背,后崑公筑室阁坑,复立为祠,亥山巳向,是阁坑者,崑公一支之私祠,而黄坑者,仲华公两派之公祠也。

五、


白果树下祠记

白果树下祠,七世西松公所遗也。公为崑公次子,从阁坑转徙白果树下,相隔仅里许,建祠未山,盖阁坑为黄坑背分出之支祠,而白果树下又为阁坑分出之支祠也。


六、百顺坊祠记

百顺坊祠,十世应万公、应凤公兄弟合建也。大化公第三子应万公、第四子应凤公于白果树下祠隔溪合建一区,丑山为百顺坊,此又白果树下分出支祠也。


七、坪下窠祠记

坪下窠祠,八世思敬公所筑也。崙公次子为廷立公,而思敬公乃廷立公次子也。于黄坑背祠对门另辟一基辰山为坪下窠祠,是亦黄坑背支祠也。厥后,思敬公曾孙能皆公复于祠左房屋丁山设香灯以奉其先人,此又为坪下窠分支者焉。


八、袁小坪祠记

袁小坪者,七世祖之号,而因以名其所迁之地也。景鲜公长子志亮公,而公盖其元孙也。由竹子窠迁于本乡二十里许之大厚裏建祠丑山未向,自迁以后,遂以小坪为其地名,斯所谓人杰则地灵也,亦为竹子窠支祠。


九、挹川祠记

挹川祠,十三世光崙公所建,公为诰士公之子,于大厚裏祠左一望许,另辟一区甲山名挹川堂,以奉诰公木主,而诰公以下均附配焉。此则大厚裏之支祠也。


十、青龙坑祠记

青龙坑祠,六世璋公所建业。公为仲仁公长子,生子五:廷宝公、廷明公、廷发公、廷钦公、廷宣公。由竹子窠徙平铺裏之青龙坑立祠乙山,后因廷宝公裔归祭竹子窠老祠,而廷明公、廷发公之裔又另建有祠,斯青龙坑不复立木主,仅于岁时祭土地之神,至今仍之。


十一、大屋裏祠记

大屋裏祠,七世廷发公所建也。公为璋公第三子,居青龙坑,复徙旁另建一区,辛山乙向,为大屋裏,此属青龙坑之支祠也。


十二、横路下祠记

横路下祠,八世思公所建也。公为廷明公次子,亦另起一祠申山曰“横路下”,亦属青龙坑支祠也。


十三、大秧地祠记

大秧地祠,十世显辉公所创也。公为思公之孙,志隆公第三子,在横路下祠下至第三区另辟一祠申山,作身后享堂,此又属横路下之支祠也。


十四、官田坑祠记

官田坑祠,七世长富公所建也。公三世祖志聪公为景泉公长子,初由竹子窠徙居萧屋,至长富公始迁于官田坑建祠艮山。


十五、隔田祠记

隔田祠,四世祖光公所亲营也。初随父志礼公由竹子窠徙宏明院案外,比长,精于堪舆之学,尝探奇,走粤东地至大埔县,得一吉壤,将迁于其所家焉。时以幼子殇,故且以妻重去其乡,遂不果迁。乃择本乡隔田一区建祠丑山未向。


十六、茶盘树下祠记

茶盘树下祠,五世仲宽公所建也。公为光公长子,于隔田祠左隔溪外另启一区甲山庚向,此盖隔田之支祠也。


十七、回龙冈祠记

回龙冈祠,八世金贵公所创也。公为源公第二子,光公之元孙,亦于祠左隔溪外名“回龙冈”另辟一基巽山,此亦隔田之支祠也。


十八、坪尾冈祠记

坪尾冈祠,八世金临公所建也。公为珊公第三子,于隔田前案坪尾冈下另辟一祠寅山,此又隔田之支祠也。


十九、坪山下祠记

坪山下祠,四世范清公所创也。公为志礼公长子,原住竹子窠老屋,及后兄弟分居,乃迁于坪山之下建祠甲山。


二十、崑山祠记

崑山祠,四世祖忠公为开基祖。先是宗富公生二子,长忠公,次恕公,同居竹子窠祖屋,后续买马屋坊,兄弟阄分,忠公得马屋坊(今更名习仁坊),恕公得竹子窠,故崑山祠开基自忠公始。初祠之建也,延江右江南极先生辨方正位为申山寅向。基地则前后堂崇卑相埒,屏墙则上下坪阔狭较殊,池塘之水来去有方,倚对之山向背有准。于小涧筑马鞍堰,引随龙之水过堂绕环案外逆接大溪,于案下立水碓二座,欲引水使长流也,今遗址尚存。凡所规度逈異,时下堪舆家言,尝云七十年间当有小刼及期,果罹回禄。即日兴修,悉遵旧制。厥后,廖大有先生加修葺而规制大备。数传而降,除墙外之茅房,移旗杆于前案,皆属小节,而正室不敢动摇。后族众共丈量基址之高卑广狭,榱桷之盈缩短长,立合同以垂久远。旧立木主由开基而上溯三代,不怠所自也;下止七世,繁难尽列也。乾隆丙子季春望七日丑时,新易神台木主,书名悉如其旧,此盖祠之源流大略也。


二十一、望云楼祠记

望云楼附近,崑山祠右侧,六世双山公旧宅也,今立为祠。昔唐狄仁杰公登泰山,反顾河阳,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顾望久之。双公因父仲玉公葬大坪山,登楼可见坟墓,故颜之曰望云也。双公娶傅孺人,生子三,长东潭公,次南塘公,三西桥公;继娶邹孺人,生北溪公;又娶周孺人,无出。楼之建也,几数十年,后不戒于火,楼是以燬。今仍以楼称,从其朔耳。双公席祖父遗业,恢廓前模,晚岁纳粮八十余石,邑举耆宾孙曾男妇以百数,寿至八旬有六而卒,遂以私宅为享祠。邹孺人继没,周孺人寿亦八旬余,时分爨者八十余家,问安膝下皆不识为第几房子孙,惟知九世孙钜一人,殊有郭令公点頷凤。迄今崑山祠岁时合食,外于斯堂特荐馨焉。


二十二、橄榄畲祠记

橄榄畲祠,七世瑛公兄弟所迁也。初,忠公次子仲瑚公原居崑山祠大门外左边房屋,迄今犹存。沿及瑛公兄弟始迁于橄榄畲,离祖居七八里许建祠寅山,是崑山之支祠也。


二十三、新屋下祠记

新屋下祠,五世仲珑公所建也。公为忠公第三子,崑山祠右辟一基辛山,亦崑山之支祠也。


二十四、夏洋祠记

夏洋祠,十世鲁生公所创也。初居习仁坊,娶温孺人,生七子,以丁口盛惧弗克容,爰择夏洋一区地,遂卜居焉。经始于康熙辛未,落成于癸酉,夫妇齐眉,皆八旬有奇,生齿日蕃,室庐相望。岁丁巳,诸嗣裔以祖父缔造为艰,不可无报,乃谋以中区老屋为享堂,岁时致祭如礼祠,癸山丁丙子分金。


二十五、员墩下祠记

员墩下祠,十一世彦人公别业也。公常欲于斯安奉祖父木主,厥后不果。公至八旬加一而卒,遂于此别业立为彦人公享堂,香灯则廷经、廷纶、廷栋分三房奉祀,岁时荐享,一如祠祭之仪,祠坤山艮向,辛未分金。


二十六、转龙湖祠记

转龙湖祠,二世景荣公所创也。景荣公承父遗业,居竹子窠左一区房屋,后将此屋归并于长兄景鲜公,遂迁于本乡之转龙湖,建祠丙山寅向。


二十七、佛子岭祠记

佛子岭祠,七世相公旧址也。初,相公于转龙湖祠外名佛子岭另起一区,不一二传颓废,至九世熊公裔于旧址复建祠辛山,此转龙湖支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