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焦桥袁氏家族,许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在近年来频见于各类媒体的报道中,袁紫兰及其家族渐渐从历史的沉寂中鲜活起来。这些浩繁的资料背后,有一个人为之默默付出了11年。他将自己的名字与袁氏家族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为搜集、整理袁氏家族的各类资料付出了大量心血。十多年来,他自费行走了许多城市,只为深入了解挖掘与袁氏家族相关的内容。他就是袁训福,焦桥袁氏第二十一代孙。
十一年脚步未停歇
袁训福真正深入接触袁氏家族的历史,并一发不可收拾是从1998年开始的。那时他刚从原琥珀啤酒厂退休,在长山镇一家民营企业打工。闲暇之际,他打算写一篇文章详细描述袁氏家族曾经的辉煌及发展,连题目都想好了,叫作《往事悠悠,袁氏家族》。虽然一直对自己的家族历史很感兴趣,但文章真正写起来,袁训福还是无奈地搁笔了,因为他深感自己对袁氏家族了解得太肤浅、掌握的内容实在是太贫乏了。
不久后的一天,袁训福来到了长山镇朱洪林老师家中。两人在闲聊中,袁训福说出了自己近来的沮丧,朱老师从另一个房间里翻找出一本书递给他说:“看看这个,里面就有你需要的内容。”这是一本嘉庆辛酉年重修的《长山县志》,其中有相当的篇幅都是介绍袁氏家族的。袁训福翻着这本书,如获至宝。数页纸的内容都是古文,他以前接触得不多所以读起来感觉很费劲,于是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他每天都往朱洪林家里跑。在朱老师的帮助下,他逐字逐句地细细研读。“这些文字就成了我研究袁氏家族的‘敲门砖’。”从此,袁训福就再也没有停下来。
为了广泛地搜集资料,袁训福自费去了全国的诸多城市。问起这些年都去过哪些地方,袁训福回答说就是扳着手指头也数不过来了。只要是听说哪个地方发生过与袁氏家族有关的事情,袁训福简单收拾一下行李便独自出了。“这不,六月份,我先是去了河北沧州袁绍墓,又从那儿去了北京。最近我准备再去一趟广西柳州。”每次出行都很辛苦,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要自己解决吃住的问题。住最简单的小旅店,馒头辣椒白开水就是一顿饭,他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四处奔波,搜集到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起初家里人为他的健康担心,他有糖尿病,再加上年纪大了,都不支持他这么无休止地往外跑。可是每次看到袁训福风尘仆仆地回到家,旅途的劳顿也丝毫影响不了他满载而归的喜悦之情。坐下来衣服都来不及换,就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搜集来的资料、物品以及照片等等向家里人炫耀。如此的兴致勃勃、乐此不疲,家里人也就不再反对。现在,老伴徐志清成了老袁的“得力助手”,将他的全部资料整理得井井有条,女儿、儿媳则帮着他把文字输入电脑。
为每一篇文章呕心沥血
收集完素材,袁训福就开始了自己的写作过程。他要及时将自己千辛万苦了解到的内容转换成文字,让人们揭开袁氏家族神秘的面纱,对其充分了解。“我这些年的生活状态就是,白天到处跑,晚上写稿子。”老伴徐志清告诉记者,老袁半夜三更醒来却突然来了灵感,立马起床写稿子,这是常有的事。在这十多年里,有太多从不与人道的辛勤付出,亦有袁训福自己颇以为豪的收获,他整理完成了诸多介绍袁氏家族的资料文章,近20万字。发表的《焦桥袁家2000年豪富成追忆》、《袁守侗传奇》、《惊奇宜人的袁氏避暑山庄》、《忠孝传家远,祖孙两尚书——清代长山袁氏家族初考》等文章将袁紫兰及袁氏家族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立体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一套共有五卷的《袁氏族谱》得到了许多研究者及袁氏后裔的青睐,对于这套书,袁训福有着太多的感情。从开始挨家挨户地问询,再到整理和印刷,整整耗去了袁训福三年的精力。回想起那段时间,袁训福说:“那三年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这套书上。”作为续谱委员会的成员,老袁走庄串户挨家挨户敲开门,了解家族发展情况。碰到配合的,会耐心回答他的问题。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入不入谱的有啥用”,对找上门去的老袁出言不逊。他还是得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敲开门,气不得也恼不得,不厌其烦地跟大家解释,“入谱确实对个人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可是这对袁氏文化来说用处可就大了。”最后袁训福走访了数百户人家,完成了续谱的初期走访工作。
家谱的排版也是项大工程,只要改动一处,后面的所有内容都得重新调整。袁训福天天都往承接排版工作的广告公司跑,跟工作人员一起校版、改错,一去就是一整天,中午跟大家一起吃便饭,再继续工作。广告公司的工作人员都开玩笑地说,“我们都把袁大爷当成自己的同事,他比我们上班还积极呐。”为了保证排版人员的工作时间,冬天里老袁天不亮就来到广告公司,用自己在家劈好的木柴帮工作人员生炉子。“他们不用费劲生炉子了,把省下来的时间都用在家谱的排版上了,我们这是两高兴”。
“11年里有辛苦,但更多的是乐趣。”老袁裤袋里总是装着一个小相机,就是这个相机让他拍下了许多难忘的瞬间。他经常拿出照片来对别人“显摆”,这是北京袁氏文化联谊会的朋友们,这是华夏姓氏交流研究中心的,这是……也是因为袁氏文化,他结交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尤其是袁氏六修族谱工作完成之后,全国各地来邹平寻根问祖的袁氏后裔络绎不绝。几年来,来自山东曲阜、淄川、莱州、昌邑、寿光、青州,河北省黄骅、沧州,天津,北京,江西等地的族亲们多次找到袁训福家,与他共同交流研讨袁氏文化。袁训福还把自己劳心费神写的每一篇文章都细心地剪贴成册,没事的时候翻翻看看,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这些都成了他乐趣的来源。(记者 曲滨滨 写于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