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中的海洲袁氏大宗祠
2018-01-28 袁德强 袁氏文化网
海洲袁氏大宗祠
海洲地处中山、顺德、新会三县交界,接近鹤山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海洲袁氏大宗祠开辟抗日斗争据点和秘密交通站。所以海洲是中山的革命老区。
中共地下党当时活动地点常在袁氏大宗祠内的启佑堂和恒敬堂。
白皮红心的袁世根
1941年在罗定县任民众教育馆馆长兼办《罗定日报》的袁世根,接受中共西江特委(联络人李超)的指示,返回海洲担任抗战乡长,用这个身份做公开掩护,把海洲建成中共领导的抗日秘密据点。
袁世根返回海洲之后,按照党组织的意图,搞好与海洲乡上层人物的统战工作。通过用袁氏宗叔侄辈份与国民党广东敌后挺进第三纵队(简称挺三)司令袁带搞好关系。再通过袁带的引荐,又与挺三副司令屈仁则及支队长梁自带认识和联络,从而在海洲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又做好海洲自卫队队长袁毅文的工作,安排了容辛当副队长,把海洲的自卫队掌握过来,而容辛是当时中顺新边工委容忍之的胞兄弟。地下党就是通过与新会荷塘的党员陈能兴、容忍之的联系,再由古镇地下党员苏松柏传送党内刊物给袁世根;这便沟通了中顺新的地下交通纽带。
海洲袁氏大宗祠里的抗日宣传
1941年至1947年间,袁世根任海洲乡长兼任海洲小学校长,海洲小学在袁氏大宗祠内的启佑堂内办学,地下党员郑刚拔、郑奕之被安排到该校任教,后张枫从粤中调入海洲小学与娄云一起以教师身份做掩护。他们收集一批进步书籍,如鲁迅、邹韬奋、矛盾、巴金、艾思奇等的文学作品、翻译作品及政治理论书刊,大致有《夏伯阳》、《铁流》、《西行漫行记》、《大众哲学》等。他们先后两次以补习班形式培养进步青年,吕胜、袁永、袁勋、区伯祥、张德浩、张帆、欧汶、袁沃津、袁耀祺、袁宗朝、欧显宏、袁文鹏、黄炳、袁养、袁育当等一批青年因此参加抗日斗争工作。
抗日队伍的秘密据点
1942年3月,日伪军扫荡三九区游击队根据地时,梁伯雄大队在九区浮圩与伪军战斗几天之后,曾经转到海洲小学休整,得到袁世根和海洲群众的掩护。
1944年10月,新建立的中区纵队第一支队主力部队从五桂山出发,绕过日伪重兵据守的石岐,夜经海洲挺进粤中。
该部队500余人,从五桂山根据地步行到濠头涌口上船,由内河经二顷围绕道到小榄九洲基,直入海洲,为确保部队安全,袁世根及袁氏宗亲在袁氏大宗祠内认真稳妥地做好接迎的工作。
被委派从五桂山预先返海洲联络的区伯祥(袁世根的学生)、在海洲工作的袁勋、袁永等三人到九洲基接应部队,安全进入海洲,白天隐藏在袁氏大宗祠内吃饭、休息。随即暗地里迅速组织好船只及艄公,乘夜运送部队到新会荷塘,再转移去鹤山,使部队安全挺进粤中根据地,继续开展抗日斗争。
袁世根
1912年7月21日出生于中山县第三区海洲乡民乐村(今属中山市古镇镇)。1932年,袁世根在县立乡村师范毕业后。1940年,他接受中共西江特委的派遣,从罗定返海洲当“抗战乡长”,把海洲建成为“白皮红心”的重要地下据点。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三区区长。1951年11月13日,在清匪反霸退租退押运动中蒙冤致死。1981年 12月23日,获中共中山县平反昭雪。
袁世根故居
袁世根故居建于1948年,现位于古镇镇海洲明乐坊四巷22号。在故居门前的大理石上,有一块牌匾,匾上题字:中共珠江地委旧址。解放战争期间,袁世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表面上当国民党邦平乡乡长,建立了“白皮红心”政权,掩护党组织在这个地区的活动。1948年,因革命需要,党组织动员袁世根建起这座房子。1949 年春夏间,地委书记黄佳住在袁世根家,领导珠江地区的革命斗争,召开各种会议。同年5月,黄佳在此主持了中共中顺边县工委成立会议。之前在抗日战争时期,袁世根家一直就是宣传抗日的阵地,抗日烽火刊物《持正报》就曾在他家印刷。(本文资料来源:事件亲历者袁永口述、以及海州村史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