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弹指刹那,姚北袁氏不掩风华

望族及其乡绅们的印迹,在当地众多历史事件中起着纽带作用。袁家赫赫有名,现将其整理记之。


袁家之大

大袁家,出自坊间俗称,又曾官方命村名。其位于羊路头六塘下,曾自称相公殿、或二灶。1987年12月由光明村改称大袁家村,2000年12月与六塘亭村合并为六塘村,至今未变。

袁家为姚北望族。旧时流行熟话:“姚北大户——潮塘张家,历山翁家,下河严家,海里袁家。”据袁可尚(1912~1994.2,字汉元,笔名可桑)所作的《永恒的怀念》(简称《怀念》)遗稿,袁氏迁徙史并不长。祖籍绍兴昌安门外之三江乡,住在钱塘江二十八洞闸后。迁始祖袁贤方(又名炎方),道光间从绍兴迁来,担任了蓬长。因炎方后继乏人,蓬长禅让给了袁双喜子贤庆,袁家由此发轫。袁双喜又名名世,清代咸同年间(1851~1874)率领他的两个弟弟袁名扬、袁名熙,俗称“前三房”,及其家小共十来人,褴褛筚路地驾着帆船,来姚北杭州湾畔盐区(后称庵东盐场)运盐、运卤,以制盐为业,落脚谋生。迁来那年,双喜的独生子贤庆(1858~1934.10)才五岁。照此算来,其迁移时间应在同治元年(1862)。

一大家人在六塘下(周家路湾西侧)搭草舍居住。这草舍俗称火筒舍,以几支小木条作框架,向南开门,用竹片和稻草盖顶,以芦苇或竹片略子涂泥作围墙。当地多雨易霉烂,每2~3年要翻盖修补一次。当时生活十分艰难,据传双喜妻曾讨过饭。

袁家谓其大,人口发展快。贤庆有堂兄弟贤逢、贤忠、贤森、贤岳、贤奎、贤孝、小贤等七人,属移民第二代。正如《怀念》所说“而名杨公、名熙公后裔子孙多多”。第三代贤庆儿子有功亭(1874~1948)、功成(1878~1933.4)、功鑑(1880~1951.2)、功勋(1891~1943)四兄弟,俗称“老四房”,及堂兄弟功盛、功林、功传、功先、功潮等共十八人。第四代在贤庆一族可字辈,有堂兄弟十六人。他们遵循祖上曾定下的“国赋名贤,功可世奕”联语排字辈。后在袁家设置祠堂,命名种德堂。加上贤庆姐妹、堂姐妹们,也有住袁家周边,甚至袁家坨基上的。迁来五六十年时间,这些人及其家小,就算三世同堂,至少也有上百人了。今“后裔,虽有多人外出,留居故乡的尚有数百人”。

谓其大,宅基地和房子大。袁家移民第一二代经营了大约三四十年,在涂地垒起高坨基,终于盖起五间瓦房。因为时七塘未筑,纯属海涂上,潮水仍经常光顾,所以坨基填高在150公分左右。接着“以此房为中心,向南及东西两侧亦均盖有独立瓦房,分居双喜的两个弟弟。前三房聚居一处,是为强调其同根一源的真象。此地原无地名,既往通称六塘头、或下周家路、后羊路头袁家。”

贤庆生四子二女,二女嫁郑氏,均称郑门袁氏。四子分炊约在清朝末年,俗称“后四房”。清末民初,仅后四房房子就超过20间,不包括在相公殿等地的街面房建筑。据屠竹鸣汇编的《屠居秀亲族纪念集》说,袁家到第三代四兄弟分家后,发展各有千秋。大房袁功亭老房子五间瓦房,后在老房子前面以新式的钢筋水泥盖了个五间洋房,平房,2011年列为慈溪市文物保护单位,名袁家大院,建于1920年代,作为大儿子袁可仕的疹疗所,后又在疹所旁设学堂,解放后开设为四五村小学,后改光明小学。二房袁功成住袁家村落中间空地后的横三间大瓦房。三房袁功鑑住老屋后门外,东首朝西开门的三间瓦房,对面是亲家郑家。四房袁功勋住在后面与二房横三间大瓦房相连接的竖三间大瓦房,互相呈丁字形,门朝东开,前大门对中央空地,中门与二房贯通,后门可到民德小学。四房袁可嘉出生后十余年,靠西又新建一座五开间的二层西式楼房,解放后先后为乡公所、棉花加工厂、医院等用房,现改为袁可嘉文学馆(又称故居)。

谓其大,家业大。


家业昌盛

《怀念》载,贤庆幼年聪慧,知识根底比较强,曾做过塾师。他生性憨厚稳重,待人做事周到,善于经营,继承其父强劲作风,勤恳经营运输、制盐、开米店、建造房屋,在相公殿经营恒大祥绸布店,设邮政代办所,遂使家庭经济日趋发展,至光绪年间已为当地首富。

第三代四兄弟分家后,各自经营家业,又相互扶助。大房袁功亭思维先进,办事有魄力,当篷长又兼由廒商聘任的盐区董事长,蓬长传递给儿子可政等;搞船运经商,拥有海帆船五艘:公兴、公余、元利、公顺、元顺帆船,计载重 368 吨,往返于青岛、上海、杭州、香港等地,运出原盐、棉花、麦冬及其他土特产品;运入木材、大米、桐油及日用品(《庵东志》);与上海盐商合作,1918年在六塘下设立公亨廒,而后子可敬又创办清水廒,可政参股玉顺廒;创办酒作坊;开米店、南货店、杂货店、染店、树行等,已进入资本家行列,比其父更胜一筹,将相公殿合资的恒裕米店分出独资经营,又开树行。可袁功亭在晚年染上鸦片。

二房袁功成是清末秀才,投资相公殿街上产业,注重文化教育,与袁家其他兄弟在他屋后建了民德小学,供袁家子弟及邻近孩子上学。

三房袁功鑑经营土地出租,开辟麦冬、木材、棉花生意,办酒厂,长期经营,很有成效,土改时划为地霸(地主)。

四房袁功勋人称“憨厚小店王”,富有进取、创新和开拓精神,是气势旺盛的事业家,他在其父遗业、盐板、田地、房屋的基础上,将继承的祖父恒兴米店扩大为恒裕米店;1926年又任蓬长,置五吨盐船一艘,和其兄在相公殿合设恒大祥绸布百货店;后来又经营麦冬出口生意;盐、米、船、店四业并举,兼办酒厂,建街房十数间、五开间二层洋楼一幢。抗日战争中遭难,盐船被击沉,自己被绑票,各处事业风雨飘摇。

屠居秀曰:袁家第三代经济实力已胜过屠家,达到“和张(邦相)、高(锦泰)两家并称盐区三富”的地位。

诚然,还有贤字辈六族。

家业大,名声大。袁贤庆、袁功亭、袁功成、袁可嘉、袁可仕等,都称得上盐区中的名人,其中袁可嘉在诗歌、翻译和外国文学研究界更是闻名中外。


袁氏学子

袁家致富后,远见卓识,重视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将子弟输送到外埠升学深造,宁波、杭州、上海、北京都有他们的足迹,在盐区当时只有袁家有大学生。出大学生早,而且人数多,第四代就有6人,对女孩子教育一视同仁。第五代及其以后则更多。

功亭生有五子六女,子可仕、可政、可敬、可浩、可洲,女吉雅、菊香、雅香(克凡)、学棋、苏静和春月。可仕(约1894~1932)为长子,是袁氏第一个受高等教育的人,就读于北京医学专科学校(北京最早医科大学),毕业后被学校聘为病理学助教,留校任教。1919年夏,发起成立艾酉学会,主办《通俗医事月刊》出版发行,他署名“Admin”,发表《警告酒客》《沐浴》《小儿的便秘》《中年妇女注意》《种痘》《做母亲的不可无观察小儿病情的知识》等文章,1921年1月停刊。他离京返乡,在家设医院,为海乡第一所西医诊所,培养了两个医务人员。《怀念》云:“结核病专家,却终于患结核病,39岁中年折故。”三女雅香,后改名袁克凡,宁波女中毕业,后笃信天主教,成为纯洁仁爱的修女嬷嬷。袁可敬在相公殿开染坊店。

袁功成生三子一女,可元、可赞均早年亡故。三子可志毕业后,成为纺织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女儿琴香,后改名袁棣华,杭州产科学校毕业。

袁功鑑生育生有四子二女,子可用、可宁、可忍(克成)、可达,女杏琴(国华)、文琴。袁可忍黄埔军校毕业,曾参加抗日战争,拒绝跟随国民党去台湾,后在上海从事文化誊印事业。四子袁可达,浙江医学院毕业,后任苏州省立医院眼科主任。长女袁国华,杭州产科学校毕业,婚后开设公济医院。

袁功勋生育四子五女,子可尚、可章、可嘉、可忠,女厥英、爱琴、卓琴、醉琴、轶群。长子袁可尚少小离家读书,十七岁北上南开、清华,抗战爆发后毕业,游离于云贵川蜀八载,解放后在邮电部工作。文革中1968年因错划右派遣返原籍监督劳动,而后平反。嘉可嘉排行老五,于1946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为诗人、翻译家、博士生导师。小女儿轶群杭州师范学院毕业,后任杭州开元中学高级教师。

可尚子家栋在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可章长女袁家模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后任上海教育学院副教授。次女家范在兰州护校毕业,后任甘肃平凉中医院护士主任。

实际上还不止这些。


望族联姻

屠竹轩在《可嘉哥日记解读》说:“屠家第二代就当上篷长,若干年后拥有篷长两个,海帆船数艘。期间又把获得篷长的机缘途经传授给了两个亲戚家,即我祖母的袁姓娘家和姑婆的沈姓夫婿家。袁、沈两家后来也发了,而且(袁家)是后来居上。”

又说:“屠家和袁家各有一女嫁给对方,是指我祖母即可嘉的姑奶奶(贤庆姐或妹),我大妹是他的弟媳妇。”姑婆屠门袁氏的孙女屠晓霞(1927年9月生),又回嫁给袁可忠(1929年5月生)。

交叉联姻,姊妹同嫁一姓的美谈,事使多起。婚姻讲究门当户对,“(袁家)有两个姐妹嫁入张家”,功鑒还有一个女儿嫁给张家小叔,由堂姐妹变成堂婆媳关系,造成称呼上尴尬的局面。张家指四灶浦张大兴张邦相一族,同为发迹较早的豪族,其拥有三艘海船。

功鑒、功勋的岳母为亲姊妹。另外,在姑舅表亲之间还有所谓“还娘亲”。

功鑒长媳(可用妻)胡羽娟,为坎墩胡氏名门,是识字明理的女性。袁功成元配为乌山胡氏之女,胡家为世代书香名族。继室亦为胡氏族中人,基督教徒,原在上海开工厂,略有成就。元配所生女儿琴香(棣华),杭州产科学校毕业后嫁于余姚北城财户,“不仅联姻,而且扩大了社会联系和经营渠道”。

遇事共进退。1927年发生村民吃大户事时,袁、张两家均发送过铜板或一些粮食。未见盐民大闹记载,比之潮塘张家发生的事件,要平和一些。

在这几大家中,袁功亭可谓举足轻重。他颇为当时盐务公署知事所赏识,长期任盐区第一区董事长,称得上有权势,曾站在盐民一边为盐民说话。在1924年七•二三反对“公仓”的斗争中,抗议盐政秤放局枪杀无辜盐民,抗议盐商无故停收额盐,组织请愿团上京请愿,均起到一定作用。1930年,为纪念斗争中伸张正义的场长赵沅(源),他在庵东市西街头设计督造了一座水泥浇制的纪念塔,纪念赵沅,文革被毁。

袁家的昌盛,离不开几代贤妻良母。袁可尚说,受旧礼教束缚,其母亲出嫁后隐名。“在百岁冥寿之际,我手足九人均不知母亲名字。有说叫施小妹,有说叫施妹金,我想母亲是外婆的独生女,比较宝贵,可能叫妹金。”她辛勤劳累,操持家务,哺育九个儿女,将其一生心血,无私地都给了子女,真是伟大的母恩。

屠居秀评说:“(袁功亭)由于认识有限,1927年他参与了抵制盐民协会活动,但仍不失为‘袁家盐区政治势力代表’。”《怀念》曰:“(袁功亭)在日寇占领时期,拒绝敌伪拉拢,拒绝出任伪职,但其对政治的认识也有局限性,1927年大革命时期卷入对立面。其一生有功有过,功大于过是族人公正的评价。”

袁家百余年间,以盐业为主,经过三代人拼搏,接力开拓,从无到有,从有到小康,从小康到富裕,又在抗日战争中败落下来。这是历史的必然,也存遗憾。总的说成绩多于失败,这个家族对国家、对社会、对故乡,也对自身都是有贡献的。这是袁可尚对袁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