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袁氏的来源历史告诉我们:袁氏得姓始祖袁涛涂虞舜后裔
,妫满世孙,春秋时期为陈国上卿世居陈郡阳夏(河南太康),此地既为袁氏发祥之地,史称袁氏正宗,即陈郡袁氏。陈郡阳夏发展衍生出;汝南支、彭城支,形成三大支系(陈郡支、汝南支、彭城支)。
世系源流是明辨一个家族血统的重要证明文献。
以袁氏家谱为举例;
如何看待家谱中世系源流的有关描述和标注,就此,谈谈个人理解和浅见。应带着思考、理性而客观的态度去了解和理解。
在某时期间(大部分清朝至90年代),许多家谱世系源流都是跟风而起相互抄袭、编造翻版,有的甚至抛弃自己的始迁祖的历史根源纷纷牵扯攀附向名人支下不是袁安就是袁天罡(天綱);有的谱上虽然没有世系源流连向他们,却在祠堂里却撑起“汝南、卧雪堂”的牌号。(注:“汝南卧雪堂”是东汉汝南郡名人袁安的代名词,祠堂里挂上“卧雪堂”即是标明属袁安名下的子孙。)其实这种做法有辱和愧对自己的祖宗。
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存有发展史,有正史历史的记载,但是对于民间的大部分的老百姓来说是“知之甚少”,特别是对于姓氏家史的发展知道的更是一个“盲区”。有的只是“道听途说,口语相传”,有的是偏离历史之源,没见其历史版本文字之根据。之所以,稍微思索,这不得不使人产生疑问?由于历史缘故,在过去的年代里许多人哪有条件接受到多的文化教育,更谈不上对于历史人物有这么多的了解,再加之社会动乱等造成正史及家谱资料缺失诸多因素的存在。……
形成这种跟风攀附现象,究竟是愚昧、还是无知,还是受某些口诛笔伐内容的影响;还是个人崇拜主义作祟;还是夹杂其他目的别有用心?……不论是在某种背景之下还是有意或无意编造而成,总之 ,这一违背伦理道德乱章丛生的现象给人们留下诸多的思考?
可想而知,在某种环境之下谱上编出诸多世系拼凑牵扯,其中在笔墨之下移花接木,欲盖弥章之技的存在性也是累见不鲜。由此,在后人不明历史真相的情况下,被认定自己家谱中记载为真实之家史。殊不知其中存在断章起义、牵强附会、自欺欺人笔技之渲染认祖归宗的现象;为了追求名誉,有的家谱中也存在部分是造假来忽悠后入。
对于历史人物袁安来说,从正史中还能找得到一点,他是东汉大臣有“四世三公”之记载,包括《后汉书》、《三国志》及其它历史文献等书中均有袁氏人物出现。袁天罡乃隋朝雅士袁守懿次子,原籍四川省江津县秦家坳(现重庆江津区石门镇永安村青堡)后辗转游走于长安洛阳等地,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袁天罡虽然在唐朝武则天其间出名,但生、卒年不详,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与李淳风著有《推背图》等书。正史中也找不到几笔记载,野史传说道挺多。在民间袁氏后人们以各种形式去缅怀和纪念他们是无可非议的,值得宣扬和提倡、崇拜和尊仰的。
但是,都认为是他们(袁安、袁天罡)名下的子孙,似乎失去了原则乱于宗法,也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更是荒唐突破了伦理道德的底线。必定有人要质问,其他先祖的后裔又在那里去了呢?难道从得姓始祖袁涛涂到袁安这一段就象一根电线杆子一一“独苗单传”,之间700多年(袁涛涂卒前625年、袁安卒92年)就没有开出分支、旁系?带着这个疑问与思考,我们得有个正确的理解和
认识才行,答案也只有到历史长河中去寻找,自支还是属于陈郡支系、汝南支系、彭城支系。从源头总体来说,袁氏均属陈郡阳夏陈郡支系。
……
从姓氏角度来说,尊宗敬祖、慎终追远是本姓人的情怀和敬仰
,值得弘扬把家族精神发扬光大。
对于宗族根系而言,应遵守宗法。好比在竹林里看到的春笋,要对它作出判断,它属于哪根竹子根茎上生长出来的?唯有挖到笋的根部按照主茎方向挖去才会分辨出它是与哪根竹子共根系;哪怕它是挨着竹子长出来我们都不能凭臆断作出判定“就与该竹子共根系”的道理。原因很简单,是土壤里的根茎“错综复杂”。由此,想要明确根系就必须知道主根系的发展过程及延伸的方向。换言之,要清楚自支的根系,首先要明白自支始祖或始迁祖的历史根源才能明确自支根系的发展和延伸。
单从叙家谱(家史)的角度而论,个人认为:应遵循自支的始祖或始迁祖的历史根源和世系源流;清楚自支的脉分支系;能知道得姓始祖是袁涛涂及姓氏来历和发祥地就不错了。对于中间有一部分单个的远祖是否与自支一脉相承,那就不是凭自意识认知及野史传说来认定的,是需要有历史依据来做支撑的。否则就认错了自支根系的祖宗,乱了宗法。
对于有些家谱而言 ,这也许是个永无止境的话题。
……
家谱中荒诞不经的“扶乩”定世系
由于代久年湮,家谱中早期世系断代脱节的现象非常之普遍,这是客观存在且无可奈何之事。但有的采用“嫁接”等手法,通过变更先祖字号或新造支系来实现与本姓望族对接,其实质就是攀附。更有甚者,竟通过“扶乩”的办法,以仙乩判家族世系和祖茔位置。
扶乩是古代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扶鸾、降笔、请仙等。在扶乩过程中,一般有多人参加,扮演被神明附身的称为鸾生或乩身,据说神明会附在鸾生身上,在纸上或沙盘里写出一些字迹,以传达神明的意旨,实现人与神的沟通。
据湖北罗田聚星堂陈氏宗谱记载,他们自认是江西义门陈氏罗田分庄祖光大公的后裔,但光大公以下世系不详,存在“世数且有脱漏”现象。为弥补缺漏,将本地散落陈氏联宗,在道光年间续修族谱时,他们采用“扶乩”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又据湖北麻城一支袁氏的族谱记载:“民国年间,有张君斗枢者,能以仙乩判世代,点漏无遗,并可点先年古墓,仰请袁氏祖宗临坛,判示某是谁子,某是谁孙,从上至下,毫发不乱……”
编后语:
修谱,除创修谱外,其余几乎都是采用“以谱修谱”得方法编修出得新谱。所谓“以谱修谱”,即以老谱为蓝本,再查漏补缺、新增加人员而编成新得族谱。
编修出新谱基本上存在三种情况:
第一,如果老谱史料真实、体例鲜明、编修得法,再运用“以谱修谱”之法编修出新谱倒是算得上遵守宗法之谱。
第二、老谱史料真实、体例鲜明、编修得法,由后来修谱者茫然于历史抛开自己的历史根源牵扯连接,反而编修出成乱于编造之谱。
第三、如果之前的谱存在弄虚作假,质量低次,那么“以谱修谱”编修出来的新谱则是一本胡编乱造之本。
对谱而言,我们要有全面看问题的思维。要明白一点,有些谱“谱上有的但不一定都正确,要经得起史料的考证。”当然,一般的家谱而论,始迁祖以下的世系延伸是不易出错的 ,多数错就会错在始迁祖以上的世系源流连接,乱于牵扯出现攀附现象,导致乱于宗法!
一一维峰
参考史料
《旧唐书列传141》曰:“罡,益州成
都人,尤工相朮。初,天罡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至洛阳。贞观八年(公元634年),
太宗闻其名,召至九成宫。申国公高士廉尝谓曰:‘君更作何官?’天罡曰:‘自知相命,今年四月尽矣。’果四月卒。” 初至洛阳时,年约40岁。
《袁氏世考八方技》287页曰:“考宋嘉
定(公元1208~1224年)《袁州志》开五井(传说,天罡在袁州开五井以禳火灾。崇祀谯楼,并传葬府大堂。)为知府滕强,恕非天罡。葬府大堂,为袁超墓,并辨天罡之墓之非。其祀谯楼,据明《候世屏记》,祀高士袁京。
”
《袁氏世考》41页曰:“考天纲曾祖达,祖嵩,父玑,俱登仕籍,未守袁州。即纲终于火井令,亦未尝至袁(州)。宋嘉定志载,府大堂侧墓为袁超。宜春旧志并辨其纲墓之非。何诸志乘浪传至是?”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引《定命录》曰:袁天纲,蜀郡成都人。父玑、梁州司仓。祖嵩,周朝历犍为浦阳蒲江二郡守、车骑将军。曾祖达,梁朝江黄二州刺史,周朝历天水怀仁二郡守。天纲少孤贫,好道艺,精于相术。唐武德年中为火井令,贞观六年秩满入京。太宗召见,谓天纲曰:“巴蜀古有严君平,朕今有尔,自顾何如?”对曰:“彼不逢时,臣遇圣主,臣当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