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江右民系移民皖鄂两省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鄱阳)、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位于今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坝是鄱阳县莲湖乡的一个自然村,北宁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莲荷山在县西四十里彭蠡湖中,望如荷叶浮水面”。此山即今之莲湖乡(莲荷谐音称莲湖),明代称立德乡。饶州三十万移民从鄱阳县莲湖乡瓦屑垻出发迁涉到湖北、安徽,莲湖乡瓦屑垻成为明初我国两大移民集散地之一。莲湖乡瓦屑垻记录着大移民的历史。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了治理国家,朱元璋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因战乱、灾荒逃离,人口锐减的地区进行大移民。于是大量移民从江西美丽的鄱阳湖畔一个叫瓦屑坝的地方迁移到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在很多家庭的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还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有江南路豫章瓦屑坝、饶郡瓦西坝、江西饶州瓦西坝、饶州府瓦屑西坝、江右瓦西坝等多种提法。江右就是江西。据魏僖所著的《日录杂说》上载: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历史上有江右王门学派、江右诗派、江右商帮等流派。由于口耳相传,瓦屑坝的屑字在写法上千差万别:如瓦西坝、瓦砌坝瓦基坝、瓦家坝、瓦集坝、瓦渣坝等。瓦砾在今鄱阳方言中仍读作瓦屑、瓦叽仂。瓦西坝,其实,西、屑读音接近。瓦集坝、瓦砌坝、瓦基坝、瓦渣坝等,都是瓦屑坝的错读错写。有意思的是,还有写成挖心坝的,说当年官方逼着大家移民,如果不走就要被挖心。瓦屑坝的坝也有其它两种不同用字:瓦屑坽和瓦屑墩。瓦屑坽、瓦屑墩都见于史珥(史珥,字师戬,号汇东,鄱阳镇人,生卒年不详。史珥博览群书,精通经史,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举人 《续瓦屑坝考》鄱地以瓦屑坝得名者,莫着于瓦屑坽。瓦屑坽的屑目前在鄱阳写成燮应该是源于莲湖一带文化人的附庸风雅。他们认为郑板桥的那个燮很有文气,于是舍简求繁。鄱阳人读白字用白字也是司空见惯,如将宣化桥改成鲜花桥,馆驿前写成管驿前,有的是弄巧成拙,有的则贻笑大方。据《中国移民史》等相关资料记载,江西瓦屑坝是中国八大移民点中移民数量最大、历史名人最多的“移民圣地”。对于失去了家谱和祖先记忆的移民后代来说,北有“山西大槐树”,南有“江西瓦屑坝”,这是他们多少年来逡巡寻觅的起点。瓦屑坝成为江西移民对故乡陆地最后的记忆。饶州是历史地名。饶州,因“山有林麓之利,泽有蒲鱼之饶”而得州名。春秋为楚番邑(古读PóYì),隋平陈后置饶州,州治为今鄱阳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有“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美誉。历史上均为,郡、州、路、府、县治所。历史上饶州,管辖鄱阳(府治)、余干、万年、德兴、浮梁、乐平、余江七县。
—搜集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