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秀才出宏冈

宏冈,位于泰和县冠朝镇圩北偏东四公里低丘下。前有小溪横过,原名横江,因方言“冈”与“江”同音,后谐音演称宏冈。北宋初,袁节从县城西门花园街迁此。

伫立村头的两棵古柏树

宏冈人对袁姓来源,耳熟能详。据说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汝南郡。袁节的祖先是从河南汝南迁广东,再由广东迁江西泰和县城西门花园街的。

传说袁节有两个儿子,到了读书的时候,不喜读书而喜街头热闹。一有锣鼓钹铙,便趋之若鹜,袁节甚忧。一日,袁节顺珠陵江来到一地,见前有小溪横流,中有沃野百石,后有山岳耸立,茂林修竹,觉得此处正是耕读佳所,于是举家迁此。前有小溪横过,天赐佳名横江。

袁节守住这青山绿水,带着家人远离尘世喧嚣,两个儿子在幽静的环境中,刻苦攻读圣贤之书,果然均有出息。两个儿子具体得了什么功名,已经无从查考。但从宏冈村两个祠堂的堂名可窥一二:一名“复古堂”,一名“世恩堂”。立志复古,感念世恩,由此推断,袁节的两个儿子,出息得不错。

自宋朝以来,宏冈袁氏兴衰更替,添添减减,最盛大时有99户,八九百人。战乱兵祸、自然变幻,袁氏有一部分人迁徙瑞金、宜春。横江静静流淌,传说有一年,满江银波连连,金光闪闪。一群大红鲤鱼,在横江中戏水,腾空飞跃,次第跳过龙门。数一数,整整十八条。风水先生告诉横江人,此地风水好,“横江文、鄱塘(邻村)武,你们村世代兴盛出文人”。果如其言。“团箕晒谷,教子读书”,更何况横江田野肥沃,山岭富产,横江人家家户户倾其所有,教子读书。有一年,有十八个后生,在县考中金榜题名,中了秀才,应了横江“十八鲤鱼跳龙门”之说。

想一想,喜报接着喜报,锣鼓连着锣鼓,该是何等风光!在科举考试中,通过县试的称秀才,通过省试的称举人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称拔贡,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宋朝以来,宏冈中秀才、中举人、为拔贡、为进士近百人。袁氏重文尚德的传统代代相传,祠堂里“天官赐福”的牌匾,村西“惜字塔”可为佐证。

建于宋末的惜字塔

惜字塔,亦称为惜字楼、焚字库、焚纸楼。台湾多称圣迹亭,四川称字库、文风塔、文峰塔,客家地区称敬字亭。与用于烧金银纸的金炉不同,惜字塔是用于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受科举制度影响,古人认为文字是神圣和崇高的,写在纸上的文字,不能随意亵渎。即使是废字纸,也必须诚心敬意地烧掉。据说袁家私塾的老先生还写了一首惜字塔诗,让袁氏族人传唱。诗曰“世间字纸藏经同,见者须当付火中。或置长流清净处,自然福禄永无穷”。宏冈惜字塔依史料所载始建于宋末,清初有翻新。每值县试,袁家人必亲送子弟入校场,后提筐至各号拾字纸焚于库内,其敬惜字纸如此,十八秀才出宏冈,也在情理之中。

十八秀才出宏冈,最精彩的当数开国将军袁佩爵。

袁佩爵将军

袁佩爵(1914年-1972年)曾用名袁能钟、袁润生。少年就读于设在本村世恩堂中的私塾,勤奋聪慧,能双手握管,笔走龙蛇。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袁佩爵任少共国际师3团技术书记、师政治部技术书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大二分校支队政治指导员,大队政治处主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教导大队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察冀野战军旅代政治委员,第4纵政治部副主任,第19兵团64军190师代政治委员。参加了清风店、石家庄、太原等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政治部主任,第64军副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2年2月逝世。文武双全的袁将军戎马倥偬,从离开家乡后,只回老家一次。将军有六子一女,子女在军界、政界颇有建树。其女袁超英,生于“赶英超美”年代,据说名字为毛主席所取。(来源:井冈山报)


编注:

文章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