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七载县令考述》之初为溧水、江浦令
摘 要:袁枚于乾隆七年至十三年出任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地县令,显示出仁爱之心与非凡的吏才;但亦饱尝“俗吏”之苦,并因“风流”遭人非议,从而导致日后辞官。
袁枚自乾隆七年(1742)外放,先后于江苏溧水、江浦、沭阳、江宁任县令七载。他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亦不乏仁者爱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思想,所以七年来确实为百姓干了些好事,颇有政绩,以致“市人至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清史稿》袁枚本传)">,显示出袁枚出众的吏才。他称得上是一个清官、好官。
一、初为溧水、江浦令
袁枚离京后先至金陵拜谒长官,谒毕心情抑郁,作《谒长吏毕归而作诗》二首,其一有“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晚脱皂衣归邸舍,玉堂回首不胜情”之句,其二有“偶参转运庭,伛偻趋而左。黯然神始伤,县令乃是我”之句。为自己不能不对长官卑躬屈膝、降低人格而感到痛苦。但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故而暂且委曲求全。
袁枚外放首先是任江苏溧水县令。溧水在南京东南百馀里,是一个偏辟的小县。袁枚于五月份的一天抵达溧水,次日即与前县令交接,听罢前县令介绍溧水情况,深感“人世”之艰难。袁枚有诗记云:
县令为我言:江南最难作。皇帝爱民心,民奉为孤注。借此群号呼,饥黎争欲赴。妇女攀轮辕,呵官相抵牾。帑金虽百万,顷刻宁得富?食者未覆盆,饿者已前仆。更闻二麦伤,秋来弥足惧……(《途中寄金二质夫》)
溧水县生产落后,百姓生活贫困,又导致社会治安不好。前县令束手无策,故朝廷派袁枚来扭转局面。袁枚一介书生,初次任令就面临这样的局面,不能不感到巨大压力,以及身为“父母官”的沉重的责任,一时竟产生“惴惴殊自怖”的畏惧心理。但袁枚毕竟是有上进心的人,是有仁爱心的“儒生”,他还是暗暗表达了改变溧水现状的愿望:
愿持吟咏怀,弦歌安士庶;愿持编摩手,搜剔除奸蠹。幸宽大吏嗔,冀免乡人恶。
袁枚决心转换其人生角色,即由吟诗作赋的书生文人变为安民除奸的行政官员。这是客观现实与主观责任感逼迫袁枚作出的抉择。
袁枚很快就适应了县令的角色,并抓住了治理政务的关键。孙星衍尝记云:
枚尝言为守令者,当严束家奴吏役,使官民无壅隔,则百弊自除。其为政,终日坐堂皇,任吏民白事。有小讼狱,立判遣,无稽留者。(《故江宁县知县前翰林院庶吉士袁君枚传》)
袁枚认为“为令”之道,其一是民主为政,尽量清除官民之间的隔阂,彼此沟通,使民情能及时上达,法令能及时下传;其二是以法治县,这与他自幼受其擅刑名之学的父亲袁滨的影响有关。后一点在袁枚看来尤为重要,故除了及时处理讼狱之外,更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治措施,以整顿社会治安。孙星衍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