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资友原创报告文学和传记


1、为了理想的飞旋

——记湖北东方车桥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陈昌银

本报特邀撰稿人 袁资有

陈昌银这个人,只会工作,不会享受。熟悉他的人都这样对他评价。在拥有1500多名职工的湖北东方车桥公司,象他这样的得到国家认可的技术尖子,也就只那么三两个。可是,一个小小的县级企业能在改革开放后短短的十年间左冲右突,在汽车行业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国家级中型企业,没有一两个“陈昌银”还真不行。

帆布蓬下长出来的理想

陈昌银在校就是一个象鱼一样喜欢沉到水下去的、数一数二的高材生,华中工学院的老教授看中了他的才气,让他留校搞科研、攻技改,可上山下乡的洪流将他冲到了鄂西北山区。人在深山,其志不减。在谷城汽配厂,他把在校没有吃透的东西又反复地嚼了几遍,在知识结构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1975年,他所在的谷城汽配厂既生产农用脱粒机,也生产插秧机,钻床、手扶拖拉机什么都上。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省机械厅让该厂转产解放汽车前轴:厂里派陈昌银到一汽、二汽等地方去考察,发现在生产汽车前轴时,产品的成形准确性和质量的强度上总是不尽人意而又都是束手无策。陈昌银和几个技术人员的想法不谋而合,既然人家轧钢厂能采用辊锻工艺,汽配厂能否也试一试呢?意见一提出,就遭到厂里多数“经验派”人士的反对。因为生产前轴用“辊锻”法,在国内外都从没听说过。然而支持陈昌银的也大有人在,因为陈昌银的改革设想毕竟不是信口雌黄。经过一番严格的技术论证和逐级报批,陈昌银的“辊锻法”总算是碰上了“伯乐”!省机械厅批示:这个新方法应予支持。在开始“辊锻法”的日子里,面对创业者常有的厂房、设备、资金等困难,陈昌银和一帮年轻人一起跑武钢、上洛阳,把别人的残钢旧械收络回来,在老厂后边的田畈里搭起帆布蓬,从这里开始了他真正的人生追求。在蓬中他们一呆就三年。“三年不知肉味”,他们没有节假日,没有朋友的聚会,没有花前月下,有的只是带盐味的苦汗,错过开饭时间的饥饿和摸夜路在身上留下的疤疤欠欠。三年后,他们终于亲手造出了一台用“辊锻法”进行生产汽车前轴所必须的辊锻机。高材生们造出来的机器,和当时同行业的机

器都毫不例外地有一个通病:锻造车生产的前轴不仅难于一次成形,而且三五次“辊”出来的东西还不一定那么标准。到此,如果勉强生产也不“丢人”,但是在技术上,陈昌银属于追求十全十美的那一类。面对“强度、精度、深孔穴加工”三个技术难题,经过在蓬里上千次的试验,陈昌银对症下药,用制坯增加小设备、来回调头180 度成形的辊锻新工艺,实现了“利用小设备干大活”的构想。在当年国家经贸委举办的“一汽生产工艺论证会”上,“土专家”发明的辊锻机引起了国家专家的极大兴趣,现场操作测试,一举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

陈昌银在帆布蓬下长出来的理想,终于在谷城插上了奋飞的翅膀。从谷城起飞,飞向更广阔的天外。

为理想,他成了忙碌的“飞人”

为了把辊锻机的技术再来一次飞越,为了把谷城前轴推向市场,陈昌银每年要在全国各地奔跑200天以上。1995年创造了321天的最高纪录。 在省城的武工大带队学习期间,他3个月没顾上闲逛一次大街, 没顾上给家里打一次电话。在这有限的三个月,他却制作出了一个比原辊锻机小三倍的模型带到实验室,进行“回炉式”的辊锻工艺模拟大攻关。 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一实验终于成为“湖北省1985年重点技改项目”。于是,全省铸造、锻压方面的专家、学者闻讯云集谷城,实地学习了这一“六五”攻关项目的先进成果。国内首次解决了锻件“成型长度”、“焊部稳定”和“表面光洁度”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在申报湖北省“星火项目”和国家新推“火矩”科技重点项目的日子里,陈昌银苦战了2个多月, 才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他本不善言谈,可到了这时候,他介绍起产品的技术性能和工艺流程来,却头头是道,令专家听着觉得有“门道”,让外行也听得入了门。凭着自己产品的独特性能和陈昌银的不懈努力,谷城车桥产品获得了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1993年中国专利优秀奖。

在今年10月下旬前往青岛洽谈业务的旅途中,他们连去带来只用了3天。按理讲,陈昌银是部级专家, 出门带小车理所当然,但他本着一切从俭的原则,只和几个小年轻坐了硬座。 对方厂址离著名的旅游胜地——崂山只有1个小时的路程,事前已经安排了去名山浏览观光的日程,却一一被陈昌银婉言谢绝了,在谈完业务的当天晚上11点就立即安排了整装回程;目的只为了“现在忙,将来不忙;

现在忙点,将来稳操胜券;忙中出信誉。”

顾“大家”,忘“小家”,陈昌银以厂为家。大女儿上了南京理工大、小女儿初三毕了业,他也没有顾上辅导一个作业题。他把学问都传授给了工人。结婚20多年来,厨房里妻子从不让他进一次,说起做饭、洗衣的“工艺流程”,他除了歉意,还是歉意。不过他说,没有这个家作他的后盾,他的事业恐怕不会这么一帆风顺而卓有成效。

融个人理想于企业理想之中:誓将“铁”拳打天下

有了过硬的产品,还要有广阔的市场。产品只有占领了市场,才会有它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陈昌银追求一个“真”字。真诚待人,质量真正象“铁”活一样过得硬。

上个月,江淮680型汽车需一种汽车前桥, 寻遍大江南北无“意中人”,最终还是到谷城“落了户”。工人们说,这是“家有凤凰树,不愁巧鸳鸯”。前不久,日本丰田公司在我国招标一配件生产的合作伙伴,一开始,有34家工厂参与夺标。经过3轮角逐,到最后只剩3个主要对手。从质量、信誉、时限、成本诸方面考查,结果连另两家军工厂也只好拱手服输。按国家规定:车桥产品的内在质量性能是50万次,日本最好的也只有150万次, 而我们东方车桥的计数却高达296万次。 当日本客人了解到陈总在1995年被评为襄樊市“科技兴市带头人”时,当即和他签定了300多万元的生产合同。这种车前轴将从1998 年开始进行批量生产。

在日常生产中,陈昌银也是视产品质量为“眼珠”。在一般情况下,配件中的主销和锁销的中心距离差距只要在30个丝单位以内,在装配和使用中绝不会影响质量。但是,陈昌银认为: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本厂的配销必须把误差单位缩小到5个丝才行。有一次, 一个工人超出了这个额定指标,陈昌银硬是帮他一口气返工了400 多件产品,并按厂规给予了处罚。

对出厂的产品,陈昌银苛刻是真;对于进厂的产品质量,陈昌银也半点不马乎。在工厂改建时,洛阳方面来了一个施工队准备装设备。陈昌银一看,不依。合同上明明写着安装技术人员是总师级,而且车间上欲装的行车轨道和合同上签的有出入。对方领班说规格不同也“能用”,但陈昌银认了真:能用--请出示相当级别的权威证明。最后,对方终于服了输,改正了错误作法。

这一切,不是一个“管家婆”的带有小家子气的细致,而是体现了一个主人翁具备的共产党人严谨扎实的过硬作风。

以厂为计,但遣理想做“嫁衣”

搞生产工艺,和许多行当一样,也是“艺好学,窍难得”。但为了东方公司的兴荣,陈昌银对工友们却是又传艺,又授窍。

张金刚是厂里的年轻工人,陈昌银发现这个小伙子肯钻研、悟性强,就大胆启用他为技术副科长,业务上放手让他去挑重担。从1993年到现在,由张金刚独上的项目已多达500多个。 其中为日本科士特公司设计生产的车桥堪称复杂之最。有一次,下班回到半路上,陈昌银得知王吟洪还在为一个技术难题伤脑筋,马上折回身来到车间,他们一干就忘了时间,下午上班的号响,他们才想起午饭还没吃,──家里还有老家来的一桌客人!

为了带出一帮技术骨干来,陈昌银有时甚至是舍得一身“寡”的。1992年,厂里有几个年青的技术骨干逐步地成长起来。但真正独自担“大梁”的事谁也没谱。有一个技改,年青人失败了,厂里损失了两三万元,一时上下议论纷纷。今后究竟还放不放?陈昌银当即问情况、找原因、担担子,鼓励年青人不一定要按厂里的老“经验”搞,并肯定他们的思路是对的。结果终于取得了第二次试验的圆满成功。给厂里赢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陈昌银和别人还有一点不同之处。象他这个年龄的学者和技术人员,往往多有“经验之谈”。陈昌银却视经验如旧鞋,能改便改。他总是说:“经验,不等于科学。”所以,他鼓励青年人尽可能多地从实践中摸索、掌握一些新的东西;自己也从青年人的改革实践和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中更新自我。

每趟出差回来,别人总是带回些小玩、衣物,而在陈昌银的行李里,每趟出差回来总有不少的新科技、新信息、新产品、新市场。去年腊月二十,他到上海出差,正赶上他腰椎间盘脱出。回来下火车时,天公又不作美下起了鹅毛大雪。没有了行人,没有了三轮,身上的钱也全买了书。他硬是躬着身子,背着一大袋书籍、资料在雪地里“走”了近十里地。回来后,他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有的放在图书室,有的交给了技术科,有的发给了车间工人。

作为工厂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不仅关心职工的学习,同时也把学

习新知识作为自己跟上时代步伐、作为工厂和市场和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组织上安排他出国考察了南韩和德国后,他回来后又是写心得,又是撰论文,使周围人受益最大的,恐怕要算思想的转变了:企业的成败兴衰,产品是今天的饭碗,而工人的知识才是明天的“铁”饭碗。要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上看我国企业的发展。

理想在奉献中升华

没有轮子的汽车其速度难于想象,而人离开了理想就如汽车没有了车轮。

从七十年代进厂到现在,无论是在帆布蓬下试验,还是在改装车间里操作,也无论是在夺标中角逐,还是在课题里“玩命”,陈昌银想的只是为中国人“争口气”。技术攻关“开夜车”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补助单上却从不见他的名字。安徽一家机械厂去年要改进一个车桥,以5万元的重金想私自聘请陈昌银到合肥去“走一趟”,他却把客户介绍给了厂里,赢得了32万元的利润。1995年,陈昌银等5人获得了湖北省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 颁发了一笔可观的奖金,可他想到参与实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就干脆拿出来平分了,他自己也只要了200多元。1994 年厂里要实施采暖工程需进一批保温材料。来自省内、外十几家保温材料厂的销售人员也开展了激烈的竞争。当时,厦门的一个推销员自以为脑子活套,在晚上朝陈昌银家里送“红包”,谁知,却吃了陈昌银的“闭门羹”。仅此材料差价一项就为厂里节约下了2万元。

东方车桥公司的前身是谷城县车桥有限公司或谷城县汽车配件厂,技术员和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而陈昌银带领的课题组却始终如一地默默奉献着。在改革开放“孔雀东南飞”的日子里,厂里军心稳定,有几只“孔雀”想“飞”到南方去,一想到陈昌银的如父之爱,又收起了扑腾的心。有的“飞”起来,在天空打了个转,又回来了;他们舍不下这方山水这方人,舍不下这厂和这如家的集体。

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由他主持完成的科研、技改、星火项目、火矩项目达14个,由他主持的象EQ153、五十铃、丰田120、95B 等汽车前轴前桥高新产品开发项目达16个,由他主持撰写的《汽车前轴成型辊锻工艺》获得了机械工业部的认可,并被评为1995年部级样板工程,填补了该项目的国内空白,同时获得了“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金奖。1996年,陈昌银

个人获得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和省机械厅联合授予的“湖北省技改项目优秀个人”称号。

汽车前轴辊锻工艺和前桥生产线在东方公司的使用,是国家批准的节能定点实验项目。据估算,该生产线将使企业在“九五”期间生产总值由目前的1个亿增加到10 个亿,利税由1千万增加到1.5亿元。作为明年元月8 号即将更名启动的“湖北三环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谷城汽车配件厂”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和总工程师,陈昌银既兴奋,又倍感肩上的担子重大。创业、守业虽难,和开拓市场、开发产品比,敬业才是现代人所最难得的。

陈昌银,正是这种难得的人。


2、红烛心,撼山情

--记谷城县官司坊乡洪峪小学张勋发

鄂西北有个山区叫谷城,谷城县有个贫困乡叫官坊,官坊有个大山寨村,山高、水险、地广人稀,没有耕地。寨子66户山民一年四季与外界隔绝,不通车、不通电,过着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可是,山隔水阻没有隔断知识的春风对山寨的洗礼,22年来,这里的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一直稳居100%。村民们说,“学校就是章老师的家,章老师把学生当自己的娃!”

章老师叫章勋发,谷城县官坊乡洪峪村大山寨小学的民转公教师。1979年高中毕业,村里想让他当会计,镇上想让他办企业,县里想让他进机关,学校想让他复读一年再考……,当他正难以定夺时,大山寨小学的第15任教师因结婚而调走了。平日里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的嬉戏欢闹声、穿过山林跳过涧水的课铃声仍没有响起。没人敢到这被“穷”气裹了一层又一层的深山老林中来当“孩子王”。

这件事传到了章勋发的耳朵里。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改变山寨愚昧落后现状的决心,章勋发毅然放弃了唾手可得的“铁饭碗”走上了四级复式教学大合唱的山寨讲台,20多门功课他将一人担。开学第一天,他早早地打扫场院,抹净桌凳,在黑板上写上了“同学们好!”几个大字。可是一直等到放学,四个年级也只来了4个学生。他满腔的热情换来了一盆冰水。但是他向来是个不服输的人。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他挨家挨户走访,宣传《义务教育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家长主动送子女入学,并把十里以外的适龄儿童接到学里住读。第二天他找回了6名学生,第三天请回了10人,第四天又接到了17名学生。八组的张红艳、张振富同学不满七岁就离开父母在校住宿,生活不能自理,章老师就和他们同吃同住。王保双、王保群兄妹俩是山寨小学最贫穷的学生之一;家有年过花甲的爷爷奶奶,身长毒疮,长年卧病在床的父亲,母亲因为不堪过度的劳累和艰辛的生活,远走他乡。留下兄妹俩孤苦伶仃,面临失学的危险。章老师亲自上门把他接到学校,自己出钱给她买药治疗,免收他俩的一年学杂费,还为她买学习用品,全部吃喝都靠章老师接济。弱智学生陈珍,连吃饭都有些不能自理,学习的难度自不必说。章老师特事特办,天天对她另起炉灶另寻蹊径,终于使她也能达到及格水平。大山寨两山喊得应但要到达得10多个小时,大部分孩子只得住读。他们中小的才六岁,大的也不过九岁,面对这样一群孩子,章勋发既要当“爹”又要当“妈”。白天管吃饭、晚上管拉撒,课上讲道理、课下讲做人,堂内摸课本、室外抓勤工俭学。因为山里落后,不说是交学费,就是带得来玉米粉子吃的也不多。30多家的心垒到他一人头上操。他成了山里山外最忙最忙的大忙人。

对于走读生,他冬接三九,夏接三伏。冬天黑的早,林中常有野兽出没,回校摸黑,章勋发常得要准备三四个火把。有次送学生火把带少了,不慎掉下山岩,过了三天才被采药人发现救起。大山寨山高,水也深。走读生一半要摆渡坐船。章勋发就从上船下船教起,从坐船安全事项,再到应急方法面面俱到。对于住读生,使他最操心的就是生病。一个冬雪封山的夜晚两点钟,学生张振富头疼高烧,热敷吃药都不见效,章老师赶紧把他背到6里外的村卫生室,诊断为急性脑膜炎,村里没有对症的药物,人命关天,章老师背起张振富立刻赶往20多里外的粟谷医院,雪地上不知跌了多少跤,4小时后,张振富终于捡回一命。昏暗的煤油灯下,没有人督催他,也没有检查他,他却一加班就是三四个小时,一节节,一章章、一本本的教材钻研教材。白天教学、晚上批改,节假日做教具、卡片。没有电,油灯凑合;没有办公费,他就从他月工资17.2元中抠;他高中毕业当老师了,可他不得不从家里朝学校拿粮食,因为他除了自己,还要顾班上40多个不是他的但属于他的贫困孩子。

以校为家,家家放心;而自己家却让妻子一人操心。三百六十行,行行赚钱,当山里老师贴钱。而章老师丝毫没有想走想“飞”的意思。近十年来,章勋发十多次放弃了“铁饭碗”、“万元户”的机会,终于借“普九”的东风,使大山寨小学由四间黑屋与洪峪合并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楼。一天,章勋发收到在外打工的姓黄的同学来信:“勋发,来南方吧, 这儿月薪800多元,而你的8块5也好,17块2也罢,一个月的工资能买到一包烟吗?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三百六十行,民师不能当”!钱,时时让他为学生们操劳的东西,月收入100倍的反差,相当于他10年的劳动报酬!清贫的他,何尝不向往那优越的工和丰厚的工作待遇?然而这如饥似渴的30多名学生怎么办?他咋下得了心去做这个寨子小学第16个逃兵呢?为了把根留住,1985年,他与本村一位农家姑娘结了婚。家离学校20多里山路。妻子在家中承包了五亩责任田,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98年5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 妻子下地去了,小女儿换重感冒高烧不止, 从床上滚到地上,从屋里滚到屋外,猪崽将她衣服撕咬破了,幸好人没事,当妻子回来帮女儿捡回了一条命后,对他理解地报怨说:“女儿的命真大……”

章老师家只一张床、一张桌子、几把椅,他的钱都花在了学生身上。仅这两年多时间他就为王保双、王保群兄妹俩垫杂费500多元。22年里,章勋发的总工资不到2万元,而在他家全免费吃住的学生就有5名。他总共教过600多名学生,贴油贴盐不算,人均减免学费2元,也要占他工资的十分之一。更何况,学校一切办公费都是从他自己口袋里掏、为学生备些常用药要从自己收入中拿。前年他才转为公办,能拿到手的工资月不超过400元。前年,以3分之差,女儿中考没能上高中,他宁可自己贷款5400元上卫校,也没有给政府和领导找麻烦。襄铁电子中心一位好心人给他寄来1000元补贴,可他又全部转补给了陈小龙、常月姣等多名学生。大山寨22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或生病等原因而辍学。为了更周到地照料学生们的衣食起居,他干脆把妻子接到了学校。从此淘米做饭、买药治病,深夜给孩子们盖被子之类的事情,终于有了个帮手。他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专心教学了。

生他养他的大山给他一分的爱,他就用万分的情加以回报。经年的潜心探索,终于化作了润物的春雨。大山寨小学的教学质量一直在全国同级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近五年,由县教研室统一命题,乡教管会统一组织的期末考试,他们四个年级12科次中,有7科的及格率、优秀率、 综合指数达到了全乡第一。2000年期末他的学生还一举囊括12个第一的七个。他的劳动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党和政府也没有忘记他的无私奉献。他多次被评为县级先进个人和“师德标兵”。去年五月又被县团委授予“跨世纪优秀青年人才”的称号、九月又授予“襄樊市十佳师德标兵”的称号。


3、怀念父亲 袁先述 (1926-1990)

父亲在一九九O年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远离了反而倍加怀念他。

父亲生于一九二六年腊月廿四过小年这天的戌时,一生漂泊四方,难得安定。是不是属虎的人不该生在这寒冬腊月,我不敢说,但从我记事起,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个快乐的、固执的、闲不住的、颇有能力的人。

父亲的一生坎坷不平,没有幸福安定的生活可言。他生在湖北省谷城县石花二道崖子(现殷畈二队)的袁家大瓦房。父亲的生父叫袁本善(五房),由于六房儿子少,父亲曾过嗣给袁本根(六房)当养子,按命理上说,过户领养,自然谈不上什么好命。

在父亲这辈人中,他还算个有文化的人。八岁之前读了几年私塾,四书五经,增广贤文之类的文章,他都能横流倒背。我的家谱知识自然也是出自父亲的口授。更为可贵的是,他还会不少的英文单词。据说是在部队漂学的。我很佩服他的记忆。张之洞的对八国联军的对联,就是他讲给别人时我录下的。八国联军挑衅: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坐上;张之洞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还有象“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水面万金”等等。这当然不算什么大事,大的也有:虽然《西游记》、《水浒传》他都了如指掌,但对于《封神榜》和《蒒仁贵征东》、《蒒仁贵征西》、《济公传》三部书可谓是横流倒背。也许,我的文学细胞与此不无关系。

父亲从小给人放牛为生,八岁在放牛时被抓了壮丁,家里竟不知道了他的去向。从谷城辗转宜昌到四川,开始一路上都是用绳子洞穿衣裤,十个人一连,以免逃了。到了广元才被分在通讯连。虽然没跟日军交过火,但他们在前线与后方间战时架线,也是提着脑袋过日子的事情。他曾结在全师架线和攀电杆大比武中荣获第一名。他的有关电学的知识,大概就是在这期间学的。

一九四八年,父亲随军参加了著名的“成都起义”,到二OOO年去世前,才因此得到了民政津贴。

解放前后,被安排在了成都发电厂工作。那段日子可能算得上小康的。根据推算,父亲可能是在一九五O年在成都认识了帮人看孩子的母亲的,父亲和姨父是战友,大姨是母亲的姐姐。父母是五一年结婚,住在成都市小草坪8号。这个户口本直到我参加了工作觉得不重要了,才扔掉。五一年生下我的长兄袁群祥。五一年到六一年这十年,工作上结识了一帮象他常提起的罗永康、邱什么。但生活上一直是操劳的。因为两个人都在电厂上班,袁群祥生下来就一直害病,身体软弱无力,药品不断,一点工资都花在了治病上。袁群祥活到九岁上就告别了人世。母亲说,她好象是上辈子欠他的债,账收完了,他就走了。可见老大把她给拖累得也实在够呛。当时我家已经有了另外四个孩子。二哥袁玉祥是五三年出生的,三姐是五六年,四姐是五七年。

一九五八年大办钢铁,父亲先被下派到了条件十分艰苦的川西森工林业局工作。后来为了生活方便,母亲也到了川西。和身在大城市的成都市相比,生活是令人无法忍受的。雪上加霜的事情是,一九六二年国家实行了精减压缩政策,父亲又被名列其中。身在异乡的父亲这时才感到了人生的无助。由于解放后他曾给湖北老家的兄弟写了一封信,当堂兄袁启发从抗美援朝前线给父亲在四川的地址写了另一封信之后,父亲和湖北就有了联系。在无奈之下,他想起了老家湖北。当时袁启发从朝鲜回国后在南河电站当了总指挥,也是红极一时的人物。父亲来信问他湖北的情况怎么样时,他表示这里人才奇缺,条件甚好,住的吃的都不用操心。这就坚定了父亲回湖北的决心。九月收到袁启发的信,十月就办了户口迁移手续,肩挑一担行李,手牵三个孩子,肚子里揣着还没出世的我,从重庆坐船,经宜昌、沙市,就回来了。

湖北的情况当时很差,比川西更差。没有住房,没有用具,没有工作。亲戚们一家人捐了一点日常用品。生产队把小场房腾了出来让我们暂住。住进去还不到一个月的冬月,我就出生了。免费从四川周游到湖北的我,就这样注定了要生在湖北的农村,长在缺衣少粮的时代,一切靠自己奋斗。

一九六三年,罗永康来信说,当时林业局列入被下放的对象但人没离开的就原地安排,就走了我父亲一人。六二年,父亲三十六岁,真是“人到中年三十六,喜的喜来愁的愁!”姨父曾谈起想收养我事宜,我也颇为心动,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办。我想可能还是因为户口在农村,非城镇户口过不去的,况且是从农村到成都这样的大城市。

才到谷城的日子,这里没有电,没有打米、磨面的机械,没有这方面的人才。父亲着实很抢手的人才。记得他常说:在赵子沟修水库时,发电机坏了,几千人停工,从县里来的工程师也修不好。父亲被请去了,一会儿就找到了毛病,电亮了。他名声大挀!六十年代的打米机、磨面机、脱粒机,七十年代的照明线路架设,都是他一个人指挥操作。但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辉煌仅在东湾这一块,没有出过五山区。这就是人生的悲哀了。不知道他当时满足不满足,但没有在更大程度上发展,是后半生的潦倒的根源。

进入八十年代,农村实行了农村责任田个人承包制度,我们兄弟姊妹中,大的四个成家分开了,小的还在上学,父亲成了家中的主劳力。从八一年到九O年父亲去世这十年里,父亲是做农村的体力活累死的。原来从没做过活的他,整田、下种、收割、挑担、打米磨面,白天黑夜,什么都得做。我看得心里不好受,每回去就帮着做农活、挑水、做饭。

父亲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算命的说将来能享小儿子的福!”我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决心养活他老人家,尽我的一点孝心。非常遗憾的是:父亲走的太早,我的孩子一九九O年才三岁,我的工资才六十多块钱,关键是我在谷二中的住房才半间还不到二十平方米。一方面我的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兄长因计划生育超生给父亲找了很多的麻烦和经济负担。

记得父亲去世那年年三十,还专门到二十里开外的我的单位来接我们回去团年。当他听说孙子正病得厉害时,就赶忙回去找算命的掐时,又赶到石花来帮着烧纸送病。这时是一九九O年的正月初一,天下着鹅毛大雪,父亲穿着我给他买的军大衣,戴一双劳保白线手套,头发吹得杂乱,面庞越发显得清瘦。饭前,我在岳父家给我亲手为父亲照了最后一张、也是有生以来我亲自为他照的单人像。坐姿、侧身、微笑、清癯、满足的样子,我时常看看。就好像一直看着我、鼓励我。

秋八月,是一个令我十分难忘的日子。父亲到谷二中我的家中,一点现饭热出来锼了吃不成的,父亲却支持不换,把它吃了,说“倒了糟蹋了”。我为此内疚一辈子。饭后,给儿子帅帅买糖吃,坐在家门口,教他识字。我无意中看到,父亲的牙齿脱落了露出门牙的空缺;面色瓦灰色,耳色铁灰色,我暗暗感到吃惊,当时没朝坏处想,只是根据我看相的经验,这不是健康的色。他当时也和我说道:“现在身体不行了,原来能吃三碗饭,现在只吃半碗就差不多了。走路腿也发软,回家时上平川铁路桥那二、三十米的坡还要歇气。原来可不是这样。”

头一年夏天,父亲曾因劳累过度,吐过鲜血,我只感到很心痛,但其它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把父亲接到石花,在石花医院找医术较高的王学芳看了,好象用药中有杜丁、吗啡之类的止血止疼的,还开了一瓶蛤蛎十全大补什么的。可见,当时父亲的身体已经因劳累而早蓑了。

另有一件事我感到十分内疚。这年的对联是我自己编的,对于五行生克的原理,当时也是半懂不懂的。对联好象是:寅午戌三合,天地人齐会。父亲看了,一脸疑惑的样子。后来分析,这对联贴在父亲的小门上,寅午戌三合为火,父亲命中土多,要水和木疏泄才是,所以这年父亲因脑溢血而去,岂不是我是罪魁祸首!记得七七年前后,我心血来潮,将大门上的对联写的是:华主席挥动巨手,四人帮罪责难逃。大哥老批评我这样的字眼不能入对联。一九九O年阴历九月二十二日去世后,我再也不写对联了。

要说,凑巧的事情也多。一九九O年大姐家盖新楼,回来请家兵家将。当走的时候,大姐的二女儿看到这么多的人走一起,突出惊人之语:“妈,这一大队人,象死了人似的!”吓得大姐赶紧唔住了她的小嘴。不到一个星期,我就给姐夫发了电报:“父亲二十二日病故。”

父亲去世的那天,我们正在岳父家吃饭。涂迎春到学校找我,一路问来给信说病危并没有说已故。我问他是否需请救护车,他说不必。当晚六点多,下狂风大雨。我一人摸黑骑自行车二十多里地,等到家,父亲手还是热的,他安静地躺在床上。我烧了火纸,不知咋办。堂兄袁启发、袁资文、袁资华在家等我回去安排。嫂子一个人在家没了主见,母亲和哥哥、妹妹们、妹夫们都到黄风大姐家帮忙了。我一到家,雨也停了,风也住了。先做饭吃,边吃边安排:三个人守夜,两个人去联系棺材并掐算出殡时间。决定:我明天去街上发电报通知黄冈,去安排买葬衣。袁资文当时还是队长,队上安排人上街买菜,嫂子同意将猪杀了待客,安排人通知亲友,我和袁启发明下午选墓地定桩,不管第三天母亲和哥哥是否能赶回来,都要出棺。

第二天竟然出了大太阳。几个堂嫂将料衣缝好,我穿上从屋后走一圈,说是怕父亲以后回家时不认识路。晚上给父亲换新衣服的时候,袁资文叫我到跟前帮忙,前三后四地给父亲擦背。天太热,父亲口里的气味传过来,我和袁资文忍不住呕了。直到那里,我还是不相信父亲真的就去了。堂嫂边干活边告诉我:头三天晚上,父亲在她们家吃晚饭、喝酒时还开玩笑说,等自己百年归山时,不用费事,用席子一卷埋了算了。堂嫂说,到时间还是她来帮忙做料子衣。今天果然应了。我无言以对。实际上,父亲一向就是这样的乐观派,爱开个玩笑什么的。他只要能坚持,是从不向我提要求的,生怕给我找麻烦。

其实是条件太差了。我要是有钱,当时象别人一样,给父母一点养老钱,他们也就用不着累死累活地把身体搞垮了。父亲去世时才六十四岁。父亲要是活到现在,该多快乐啊!

我真怀念:有父亲的日子! 在父亲面前做个儿子的感觉真好!

袁资友 写于二OO四年冬月十六日晚22:44,涰然、潸然、怅然,于谷城一中


4、心系广夏千万间

袁资友 胡明学 龚悦新

《襄樊日报》1996.8.10

以理想作翅膀的人,迟早会翱翔于广袤的蓝天:以大地为基石的人,终究能建起万丈高楼:而以共产党人的责任为动力的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更能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刚刚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的谷城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经理、湖北省优秀乡镇企业家胡洪启,就是一个有这种追求的人。

胡洪启是土生土长的庙滩人,从小在农村长大。灵活机智的他在七十年代初就被襄樊市航务局聘为技术员,专管建筑安装工程。到了八十年代,他看到山外的建筑市场十分火爆,而家乡的建筑队还在本地“靠山吃山”,他急了,一咬牙,辞别了大单位的优厚待遇,带着由36人组成的庙滩建筑队来到了襄樊市。他虽然在技术上不含糊,但下海闯市场,这却是头一回。两个星期下来,不仅没有揽到活,而且“弹尽粮绝”。36人,撤退了一大半!首战失败了。

胡洪启不是个甘于失败的人。经过明察暗访,他悟出了道道:一无牌证,二无样板工程,三无过硬技术、设备。针对这“三无”,他带上4个“老游击队员”上省城学了三个月建筑专业,然后回庙滩办了证件,另加上36根我,钢管和一台拌灰机,直奔襄樊。

有了“金钢钻”,就敢揽“瓷器活”。经过激烈的竞争,他们夺得了红星厂的两幢高标准现代化办公楼和宿舍楼的建筑权。要站稳脚跟,首次工程必须以质量取胜。为了保质量,求信誉,在10个月的施工中,他日夜与工人们滚打在一起,体重减了12斤,有时为了采购一批质量过得硬的建筑材料,他要往返几百里请有关单位帮助检验,一天只顾上吃一顿饭。一次为了一个技术问题,他在人家门外足足等候了15个小时!尤其令部下不能忘记的是,那次他到预制板厂联系业务,天黑看不见,连人带车摔到两米多深的河坎下,被送到医院,吊针还没打到一半,他针头一拔,又“溜”回到工地。就这样,他手上的第一个工程不仅提前一个月竣工,而且被市城建部门评为优良样板工程。

1990年,庙滩建筑队改为谷城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胡洪启出任总经理。胡洪启认为,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直接决定着公司的前途和命运。每年,他都要选送3-5名思想好、能力强的骨干职工到武汉等地带薪接受正规培训。现在,工长以上有经济技术职称的达98%,持是岗证者达100%。

现在,企业发展了,胡洪启还坐的是辆旧吉普,公司有些气候了,他求索的脚步仍是那样匆忙……他的心间,正在构思着更多的大厦。


5、真诚到永远

----记襄樊市政协委员谷城亨达摩托有取公司王家法经理

六年前,在湖北谷城县城的双雄路上,谷城首家摩托专卖店谷城县亨达摩托有限公崐司俏然而出。在当时的小县城,这可是件新鲜事。人们纷纷猜想:这“发烧”的事是哪崐个“万元户”干出来的?也有不少人暗自为王家法捏了一把汗:这洋玩艺儿在山里扑腾崐得开吗?

一块文明牌 引来金凤凰

当时的王家法并不是什么万元户:他所蹲过的几个单位都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不是崐停产,就是倒闭,要么也是关门大吉,他成了下岗大军中的一员。妻子离开了他,两个崐儿子和他一起学着踏上商路倒服装,不料头一年下来就亏了一万多元。那几年苎麻俏,崐朋友介绍他朝国外销苎麻。可就在他在北京和韩国客商谈得大功将成的时候,一场学潮崐把韩国人吓跑了,他尽贴了二万多元。他只得空着手打道回府,凭着脑子还灵光,跟别崐人学起了修摩托生意。

攒了半年,他怀揣着黑汗水流的2700块钱,跑了襄樊跑武汉,终于说服了一个代销崐商,准他弄两辆摩托回来,并在一个月来结帐。斗转星移,一个月到了,那位代销商到崐谷城来不仅如约拿到了钱,而且欣喜地发现王家法维修部门上挂着的文明匾。事有凑巧,崐这天恰好王家法的一个当律师的朋友打门上路过,答应帮王家法从银行贷款10万元,于崐是,朋帮朋,友助友,王家法一次性直接从南方摩托车厂订购了30辆新摩托车,为后来崐的滚动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了经济基础,王家法想的也更多了。他还清了贷款,整理了业务,装修了门面。崐但是他没有满足于现状。他主动请税务、工商执法部门上门,对自己的工作出点子、提崐建议,主动向政府部门汇报工作,积极申请创建文明单位。1996年,经过严格的评选和崐验收,王家法的摩托车行成了谷城第一批文明民营企业单位。崐 获得文明单位后的企业主在社会上的声誉大大提高。山东省中国轻骑集团在谷城寻崐求代理商时,第一个标准就是看这家企业是不是文明单位。当他们看到王家发的摩托经崐销店挂着一块“城关镇 民营企业文明单位”光荣匾时,经过多方考察后,决定委托王崐家发为该集团在湖北地区的总代理。

一块文明牌,引来金凤凰。

王家法以其守法经营,恪守信誉,而得到各摩托厂家的交口称赞和信任。这几年,崐先后又有林海、木兰、新大洲等六家生产厂家主动与王家法“联姻”,代理级别也从县崐级发展到市级和省级,年业务量超过千万元。

一花独放时,百花待放日

王家发自打竖起“湖北省谷城县亨达摩托车有限公司”招牌,至今已5年了。他不崐仅自己致了富,而且给社会以丰厚的回报,5年中他共向国家缴纳税费40余万元。安排崐下岗人员就业32人,设分店8家,从业人员达50多人。

漫漫风雨路,步步皆不易。对今年50来岁的王家发来说,成功很是来之不易。他体崐会这个,他珍惜这个,但他更懂得让自己的成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些年,他从崐一个驳船轮机长,到一个车间机修工,从一个黑夜独闯人,到一个名富其实的实业家,崐完全是靠一股不息的勇气在拼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付出,而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了崐自身的价值,并在同时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从而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崐 王家发现有固定资产200多万元,摩托车品种80多种。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他一崐方面发展状大总公司,另一方面还在襄樊、十堰、竹山、石花、冷集、五山设立分公司,崐公司管理也由过去“家庭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式管理转变。

家宽不敢忘国忧。王家法正是靠着这种对人生的挚著追求,一步步地滚动发展,为崐社会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件件小事。他吃肉,决不忍看别人喝粥;他赚钱,绝不会扣崐一文国家税收。近年来,从他手里出师的技术工人多达12人,他不仅在资金、技术上帮崐他们“送上马扶一程”,而且经常教育他们要知法守法,堂堂正正地挣钱,靠信誉、靠崐服务、靠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如今,12个徒弟,有的在同一个城市开张营业,有的在崐其它乡镇独当一面,有的远在南方如鱼得水。

他正是在这种发展中实现着自己的追求,在别人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一心向未来,拳拳痴不悔

谷城县位于武当东麓,汉水之滨。境内八大景观,引人入胜。特别是近来来对南河崐小三峡、薤山南避暑山庄和古刹承恩寺的开发,使这个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的山水之乡崐成为了一个吸引外资、消闲旅游的好去处。

作为市政协委员,王家法也有自己的想法:谷城八景中,热起来的都离县城较远,崐现在双休日里,城里的人们很想有个远足的地方;如果能再把八景中的“君山群羊”、崐“粉水澄清”及“后湖夜月”联合开发出来,这将是有功于子孙的辉煌之笔。

在这几次政协提案中,他先后以《谷城旅游的规模化经营构想》和《谷城郊游区的崐开发》为题,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甚至提出,政府适当给政策,他自己出一总分资金,崐开通县城到周边的石龙沟、后湖、粉水岸等旅游区的专线班车,再吸引一点外资,开发崐双雄水上游乐园、石龙沟水上游艇、摩托艇、鸳鸯船。他留心观察了一下,现在每逢周崐末双休,到运动场散步游玩的人有300多人,而这些地方什么设施也没有。拳拳痴心,崐始终不改。他正在潜心经营,多出效益,以便有朝一日实现他的旅游开发梦想。

为了理想的实现,王家发在经销摩托车的同时,还开始涉足第二产业。由他独立投崐资的摩托车配件生产线,即将投入运行,亨达公司为谷城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又崐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王家法是个普通的汉子,但他却有一颗不普通的心。他务本经营,他却时刻想着多崐为他人、为群众、为社会多做贡献。他有十分劲,他恨不得献出十二分。94年以来,他崐先后8次被县工商局、技术监督局、监察局聘为行风监督员、技术质量监督员,3次被崐政府部门评为劳动模范和优质服务标兵。

说明:采访难于获得进一步材料,文章难于令人满意。1998年12月5日


爱心化丝雨

--记谷城县一中教师李正安

袁资友 刘春燕

《襄樊日报》1997.1.8

提起青年教师李正安,同行们都说,他天生是块塑造人的料。的确,他接手差班能妙手回春,碰上后进生,后进生能徐徐开窍。他的转差绝招就是用自己春风般的爱。让那些掉队的学生,重新扬起信念的风帆。

14年的教学生涯,使他练就了一身“促优转差”的真功夫。有一个姓胡的学生,由于初中阶段“双基”差,该生不仅被老师视为“害群之马”,也被其家长和同学们瞧不起,只好破罐子破摔,以致后来发展到打架斗殴的地步。在没人“要”的情况下,李正安接收了这个学生。为了给该生治好“内伤”,李正安首先给他安排了较好的前排座位,以改变他长期以来坐在“被遗忘的角落”的感觉。然后,李老师又专门为他建立了思想、学业档案,并多次走访他的家庭和原来就读的学校,再有针对性地做他本人的思想工作。半个学期下来,他由原来七门功课不超过200分的成绩。一跃而上排到了班上中上游,并坚改掉了抽烟、进游戏机室、看武打小说的坏习惯,成为班上最守纪律的学生之一。

在大比教学质量的今天,不少人把读报时间占去上课,但李正安老师没有这样做。他把读报半小时当做吹拂德育春风的黄金时间,给学生讲理想、谈公德,并在班上组织学生开展了“人要不要理想”和“谁是命运的主宰”的正反双方大辩论,在班上倡导了正气。

李正安老师很善于在教育学生时利用身边和社会上典型的人和事说服教育学生。在学校和该县南河镇开展的“手拉手”活动中,班上一个同学利用自己在假日打工挣来的钱为山区学生捐资买书。这件事通过李正安老师对同学的引导,不少铺张的同学节俭了,不仅认识了劳动的意义,更唤起了他们对“希望工程”的关心。


青春化雨润桃李

──记谷城一中青年教师陈绪安

陈绪安同志自1988年参教以来,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无比热爱,他把自己的青春写在了讲坛,把自己的全部的爱献给了学生。

陈绪安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学校一直安排他担任班主任工作,特别是近五年来一直担任高三毕业班班主任工作。为了用自己的一桶水传给学生一碗水,陈老师很善于强筋骨练内功。一有空,他就看报纸、学理论,进一步领会党的教育方针、育人政策以及那些深入研究和介绍新时期青年的心理特点的书籍,每天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十一、二点,他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学生打成一片,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及家庭状况,做到教育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去年有个叫黄寅的同学,生性刚烈,小拳头总痒。换了几个班就是脾气不改,成了无人喜欢的“垃圾”生。陈教师没有嫌弃他,而是从正面开导,给他讲人生的理想、青年的追求,在家长的配合下,这个学生一直到毕业都再也没有干过一回坏事。他还专门给他安排了一个原来手也痒后来转变了的同学陶积宏和他一起坐,互帮互学,使两个人都考上了大学。他爱生如子,班上每个学生的衣食冷暖、生日节庆,他都了如指掌。前年,班上有个叫孟伟的同学头天请了假,陈老师第二天就知道他肯定是病了。肖洋晚上十二点钟发了阑尾炎,陈老师就在十二点亲自用自行车给推到医院,忙来忙去,一熬就是一个通宵,第二天照常上班。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陈绪安同志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班级管理风格,即“严字当头不离口,爱作春雨常常下,凡事认理石为开,孩子归你也归我。”凭着这一套,再坏的学生在他班上也能变好,再慢的学生到他班上也能进步。97届毕业的聂伟入校时属于自己出钱上自费,三年下来,以班上第三名的飞跃考上了国家名名牌学校。邓雪松的父亲来校时就给班主任交待:“这娃子笨。”可三年下来,笨鸟照样飞上了天。陈老师管理班级,讲究宽严有度,宽严合一。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主要是使学生自己感到要严点才行,不严不行;让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同学们不仅互相关心,还反过来关心老师、关心家长。如湖北师院的宋光成、邹正明,湖北供销学校的贾钢涛,华南师范大学的李吉涛等都接受过陈老师的帮助;而他们中,个个都是出了名的“孝子”,尊敬师长的典范。即使是对有错误的同学,他也不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师者的春风徐徐地吹进他们心田。

几年来,他所带班级班风好,学风正,每学期被为文明班集体。所带毕业班上省线人数在谷一中平行班中名列前茅。96年、97年所带班级上线是原定计划的3倍。仅四年来, 他所带毕业生考上全国各类大学的达二百多人。 陈绪安同志在教学工作中,也是肯思肯钻; 其教学、教研水平也掷地有声。虽然连续带高三,但他从不因“轻车熟路”而放松。每次备课总是认真钻研教材、大纲、考纲、研究本届学生状况,然后编写教案。除了扎实的常规教学基本功外,在教学改革上,他也是一个多面手。为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先后进行了“问、读、答、讲、练”层次递进教学方法,“历史知识网络体系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应用”等规律性试验,并在县市教研会作示范课主讲和交流推广。近几年来,他在业余时间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就有十一篇之多。

由于绪安同志教育、教学成绩突出,93、94、95年他先后多次获得县优秀教师称号,1997年还获得了襄樊市“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


多面手的英语老师

--谷城一中教师袁资友小记

杨卫东

《谷城报》1994.11.17

他,袁资有,一个而立之年的男子汉,从偏僻山村来到谷城县城。他放过牛,干过农活,拉过板车,当过基层通讯员甚至干过挑夫,最后终于选择了一份阳光下令人崇敬的职业——老师。他从事英语教学舌耕讲台14年,多次被评为县乡或校级先进工作者。从五山到谢湾,从石花到谷城,凡是他工作过的地方,皆可听到领导、同事和学生们对他教学工作的夸赞。在五山中学工作时,第一月他就借钱买了录音机走进课堂,一学期自制的教学卡片达500多幅。他撰写的专业论文有3篇获市以上大奖,1篇在《班主任之友》上发表。只要教学需要的,他都样样精通:绘画、简谱、中英文打字、微机编辑等。在教学上,他不仅舍得投入精力,更舍得花时间和金钱,为了一套清晰的卷子,他常自己掏钱走打字部。他甚至决定自己买了一台386电脑。

袁老师干什么事都很认真。干一事,爱一事,专一事,成一家。除了英语教学,他爱好业余写作10多年了。他靠自修拿到了本科英语和中文两个文凭,光做的读书笔记就有一麻袋。

他还擅长写人物通讯和报告文学。文化教育、工农业、卫生、金融、化工等10多个行业的人物曾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成为佳作范文。写诗,也是他的 强项。他的诗灵劲机敏,情真则直抒胸臆,讴歌现实。在襄樊文艺界,人们知道“元月”,而不知“元月”就是袁老师。他也画漫画,他的《牛的联想》在《讽刺与幽默》上一炮打响,另一幅漫画作品《超载》则荣获襄樊地区漫画大赛二等奖。近10年来,他在《人民日报》、《当代诗歌》、《班主任之友》等省级以上大奖8篇,收入专集5篇,出版专著1部。《湖北教育报》、《襄樊日报》、《教育开发报》聘他为特邀撰稿人,当选为谷城作协理事和襄樊市外语协会、作家协会会员。


愿把一生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

--记谷一中共产党员王桂荣

王桂荣,女,现年52岁,中共党员。1970年武汉大学毕业后来到谷城,从事教学工作达27年。现为谷一中数学科高级教师、高二年级数学备课组长、妇委会委员,是谷城县教育界目前在岗唯一的一位女性高级知识分子。

王桂荣同志时时处处以一个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十几年来,王桂荣同志始终坚定一个信念:“我的一生都是党给的,所以我应该毫无保留地把我的一生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二十几年如一日的埋头工作,她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唯有把整个身心献给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自参教以来,王老师只请过三次假,共五天。孩子半岁时住院,她没请过假;生病治疗,王老师总是抽课余时间,从没误过一节课,有时为了赶上课时间,拔掉打了一半的吊针就往学校跑。在她心目中,有一个朴实而神圣的信条:不能误了孩子!

王老师常年带两班数学课,多年带毕业班,周课时最多时达二十二节。上课,备课,改作业,每天她都要工作十个小时以上。白天上课,备课,晚上上自习课,带高一、高二要到晚上十点下自习,带高三要到十点四十分下自习,下自习后骑车回家,回到家王老师还没有“下班”,还有“必修课”--改作业,有一百多个孩子的作业本在等着她批改。王老师有一个老脾气,当天布置的作业或者当天测验的试卷,一定要当天改出来,决不过夜,以求迅速掌握学生学习情况,针对典型错误,第二天上课及时评讲。批改作业,王老师总要比别人多花一倍的时间,因为她并不是简单判断对错,她要看每题每一步骤、环节理由是否充分,叙述是否准确清晰。她通常批改作业到深夜十二点,有时甚至凌晨一、两点。

按理,教了二十几年的书,在县一中教数学也十九年了,现在备课上课岂不是件轻松的事?的确, 王老师对数学学科,有坚实的基本功,内容烂熟于心,教学经验丰富,讲堂课确实是驾轻就熟,然而,王老师所追求的教学艺术是无止境的,为了让学生着眼高考,达到高考要求,她从自己订的资料中、从学校阅览室的资料、从一切可以得到教学的资料中获取信息。选择大量典型试题,从选题、解题到刻印发到学生手中,这需要花费许多心血。为了“向四十五分种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王老师注意总结规律,在教给学生常规解法的基础上,教给学生简便容易接受的解法,为了求得一道题的最佳解法,课前她反复演算,直到找到最佳方案为止。有几回,王老师在梦中有了“灵感”,闪现了新的解题思路,她立即披衣起床,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行们讨论。在教立体几何课时,学生们感到概念抽象难懂,王老师就用黄板纸、芭茅杆制作出棱锥体、圆柱体、棱台体,用这些自制教具辅助教学,起到了直观的教学效果,很快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立体概念。

教师的工作,有句行话:“管教管导”,她就是不但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王老师正是这样用大量心血实践着这一教育规律。王老师靠着教师的责任感严格要求学生,她凭着一副热心肠,凭着女性特有的细心关心爱护学生,把思想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学生生病了,她及时询问病情,吩付治疗,有的给做病号饭。有时发现家境贫穷的学生病了,王老师就买好药送到手里。有一次,王老师发现学生李光海面部“危险三角区”红肿,吩付他去医院治疗,学生答应了,当天晚上王老师感觉到不踏实,了解到李光海同学虽到过医院,但无钱买药的情况,她买好了药送到这位同学手里。王老师似乎对家境贫困的学生有特别的情感,在她月工资只有六七十元的时候,多次拿出几百元来资助困难学生。学生A (为维护学生自尊,特隐去姓名)无钱交复读费,每顿饭是半个馒头就着几根咸菜,王老师了解后,向学校申请,减免了部分复读费。学生B家境困难, 王老师拿出自己孩子的半新衣服送给她。还让她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吃住直到毕业。学生C 拿到大学通知书为无钱上学发愁,王老师自己手头没钱,从别人那里借来150元交给这位同学。 王老师得忍受好几个月的经济拮据来还上这笔钱。学生D 上大学时王老师借给200元,考研究生时借给100元。王老师究竟“借”给了学生多少钱,现在无法统计,但这些学生大学毕业、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来还钱的时候,他们感受到不是老师提供了宝贵的“无息贷款”,而是感受到师恩无价。

王老师关心学生,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有一女生不能面对母亲再嫁的现实,心理负担沉重,整天愁容满面。王老师与她谈心四次,家访三次,使她理解了母亲,消除了对继父的心理隔阂,卸下了思想包袱。王老师总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特别是女学生的不良思想苗头,积极主动地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多年来,有许多女生在与王老师交谈之后,由迷茫到觉醒,由消沉到振奋。谈到学生的思想工作,王老师目前有一大忧虑:学生面临考得上大学、交不起学费的难题,学习上有后顾之忧。王老师一方面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一方面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解决这一问题。

王老师的许多大学同行、许多同龄大学生,只要不在教育上,大多成了领导干部,像她这样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二十几年始终是一名普通教师的实在不多。王老师有许多次改行的机会,有好几家待遇优厚、工作轻闲的单位想调她去,她都没有同意。有人劝她调到教育战线其它工作轻松的单位,她也谢绝了。她说,“党把我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培养成大学生不容易,我应该用学到的知识来报答社会。”“我不想脱离自己的专业,那将是一种‘浪费’”“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做什么事,图个实实在在,图个无恨无愧,无怨无悔”。

王老师严谨、热情,深受学生的爱戴。学生们爱听她的课,更敬重她的人格。许多上了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给王老师写信表达感激之情,寄新年贺卡,寄托对恩师诚挚祝福。九六年三八妇女节,全班同学为王老师献上了一束鲜花。

王老师的教学成绩也很令人佩服。她带基础年级(高一、高二),班级每次考试成绩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她带高三,所带班级高考有效分人数总是处于前列。其中90年所带班高考有效分人数占了全校总有效分人数的将近一半(当时七个毕业班)。去秋她仍接手了一个学生基础普遍都较差的理科班,经过她狠扎基础、强化训练,目前该班学生数学成绩明显上升。她时刻没忘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作为数学科备课组长,在教学教研活动中,她既能做到身先士卒,以身示范,又善于团结同志协作共事,在她的带领下,高二整个年级数学教学目前都处于良好状态,在今年元月份的全市联考中,高二数学取得了位于全市前列的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在她的影响下,数学组全体教师都乐于也善于协助班主任做学生思想工作,使广大学生树立了远大理想、抱负,学习目的明确,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王桂荣同志的出色工作和表现,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和赞赏。近十年来,她九次获得县级及以上表彰,被授予“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1995年被评为襄樊市“十佳”母亲,1996年4月26 日的《谷城报》头版专门宣传报道了她的事迹。1996年她又被县教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日


春风沐浴石纺人

──湖北石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书记安明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事迹

从建厂时十几个人七、八台机,到现在厂里有657 人814台套先进设备,固定资产1800多万元, 安明总是能在低谷中崛起,牢牢把握市场经营的主动权,他的制胜法宝就是抓职工的思想工作不放松。当年穷得叮当响一个铁匠因厂里欠他16.80 元铁钉钱而摘下厂牌拿回去当踏脚板时是这样,现在当了全国人大代表登上全国优秀企业的领奖台,他还是这样。而他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秘诀,不是靠大会小会地做报告,而是靠行动做表率。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先做,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先不做。

──率先垂范,倡导石纺精神

有人喊:厂长!快逃,桥快淹完了。安明说:棉纱快转移完了,就来。那是石纺公司还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厂时,一场大水雪上加霜。厂里进了1米多深的水。4吨多棉纱和8台机器面临着灭顶之灾。安明的动员报告只有一句话:“家里有事的回去,没事的跟我来。”听了这话,工人们没有一个离开的。因为都知道,厂长的儿子才出生不到一个月,要说事他的最重要。工厂离家不到50米,安明却三天三夜没回去。有个叫“李骡子”的工人在抗灾中间溜了号;后来才知道,多亏他及时赶到,安明的妻儿才没被洪水卷走。水中看不见路,小李的脚被钉子扎了个对穿,可他用布一包又到了厂里。女工徐立华,头天晚上还在厂里扛棉纱,第二天一早就坐了月子。五十多岁的老工人马守信多天一口饭没进,仍同大家一道苦战在第一线,他说,我水性好,安厂长为了工厂,我有责任照顾他的安全。西门桥是工厂的唯一出口,有人喊桥快淹完了,安明还有十多包棉纱没安全转移。看到他和工人们都不肯离开,附近逃走了的老百姓又折回来,专门从桥两头系牢两根绳子怕工人们掉进河里。从那时起,工人们就在心里说:我们听厂长的。安明以他对工厂和集体的爱,而赢得了职工的信赖,从而抓住了思想工作的主动权。

──心揣民情,化职工生活压力为工作动力

职工的疾苦,总经理象对生产经营情况一样了若指掌。企业发展了,安明的工作作风丝毫没有变。他知道,作为一个企业的主要决策人,对市场、对生产、对工人如果没有全面的了解,是很难做到运筹帷幄的。市场的风吹草动他有感觉,职工的细微变化他也观察入微。1992年,由于扩大生产的需要,从山区招来了8名新工人。 进厂的第三天,安明发现她们一天只吃一顿饭。这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一了解得知她们是因为家里穷,带的生活费太少。二话不说,当即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交给食堂, 作为她们的生活费。这件事牵动了全厂人的心。第二天职工们自发地捐出粮票2000多斤,现金2000多元。现在,这8 名女工有的当上中层干部,有的成为万米无疵布的岗位能手,有的被评为劳模。今年春,安明发现方文艳心情沉重,精神不振,向别人打听也都不知道。原来,连日来小方为了不耽误出口产品的生产,白天上班,晚上照料病危的父亲。前几天父亲又不幸离开人间。才把父亲送上山,她又一声不响地上了班。安明除了和工会干部一起去她家探望外,还在厂内团员青年中开展了一场讲奉献岗位练兵活动。化悲痛为力量,小方不仅在厂内创造了新的挡车记录,而且在全市行业比武中获得了“挡车操作能手”称号。安明就是这样善于发现职工的思想动态,并从这些变化中找到工作的突破口,火借风势,把平时的系列教育计划引向深入。

──形势教育,增强职工提高素质的紧迫感

老外的钱不是那么好赚的,但我们的钱就让老外那么好赚?办工厂没有技术不行。安明从一个普通的搬运工到纺织行业上的一面旗手成为国家专利的获得者,除了他天生的对技术的爱琢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爱国主义精神。1984年前后,纺织行业要从国外进口几十亿元的包头衬布,有时那些反华势力动不动还通过“制裁”来封锁你。很少作长篇报告的安明这一次例外,一拉开话头就连续不断说了三个钟头。会后,职工学科学比技术的情绪异常高涨,报名参加攻关小组的就有30多人。在攻坚的日日夜夜里,安明每天在实验室里要呆20小时以上。热了,他们就在屋顶上加层草垫泼上凉水,喝了饿了就以生黄瓜充饥。每天的生黄瓜用量在15公斤以上。国家专利产品T85B树脂包头衬拿出来了;当年就给厂里带来7.5 万元的利润;不过,由于积劳成疾,在安明的肺部查出了三个拳头大的粉瘤和十来个它的“小兄弟”。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这项填补国家空白的产品,已经畅销香港、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地,石花纺织公司也因此成为“湖北省出口产品定点生产基地”。老外的钱再不好赚,也被安明赚得服服贴贴。就是在90年受某些西方国家“制裁”时,他们的出口创汇额仍达到814万元。

──宽严有度,塑起职工以厂为家的责任感

三次得奖,不取分文;职工有了房住,还想再给大家添点欢喜。

承包奖、年度奖、超产奖......,这几年按政策,县乡两级政府奖给安明现金47.5万元;可安明分文未动,全部交给了厂里。他心里亮堂的很:不管别人怎么说,工作是大家做的,安明一个人绝撑不起一方天来。用这些钱,他为全厂650多名职工统一买了养老保险, 修建了职工浴室、理发室、女工保健室、洗澡堂等,职工的医疗、烫洗全免费。不仅如此,职工有了成绩,安明总是忘不了。浆纱车间工人李斯明改进了上浆化学原料,年降成本8 万多元。聂家云产量高质量好,年超产2万多米,多创利税1万多元。安明提议厂里买了两台51cm的大彩电给他们送到家里。前年厂里为职工每人配了一部自行车,去年新建了五幢住宅楼,总面积将达1.7万平米。今年将为250户配上大彩电接通闭路线,带领职工直奔小康。

企业发展了,安明却并没有给自己的五亲六戚开半点绿灯。病危的舅舅希望安明安排好自己最小的孙子进厂,安明为了安慰老人,嘴里答应了。但当表侄提着礼品来找安明落实时,安明却请他原谅。儿子来厂无意摘了一朵花,安明主动到财务上交了5元的罚款。有个政府领导的家属不小心,织机上布出了一点点疵布,被质检发现,安明坚决给予其下岗待业培训的处理。

为了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每当工厂扩大生产新招工人时,安明都要集中起来给他们进行“五课教育”:厂耻课、创业史、奋斗史、发展史以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教育。虽说常言道“男不进钢,女不进纺”,可进了石纺的工人们没有一个还想走的。象他们这样的企业,供应和销售至少也得7个人,可他们只有4个。就是这4个人,也象安明一样,把自己的奖金让给了厂里,仅这一项就省下开支250万元。平时在厂里,拉货的卡车一回来, 安明只要在家,袖子一挽就带头扛大包。建厂这么多年,他们很少请搬运工。建厂之初,在一次浆纱中,突然天下起了大雨,而且一下就是三天,价值近万的棉纱眼看就要报废,如果用火烤不仅量大不可能,而且质量会因烟尘而受损。最后大家终于想出了用烘笼烤的办法。80多只烘笼加上全厂两天的细心劳动,终于避免了一场重大损失。还有一次,龙卷风从天而来,安明来不及多想,爬上仓库顶去修洞,被风掀了下来;在他的带动下,15名党团员一齐上房,用身体盖住了屋顶,避免了棉纱的更大损失。

安明是石花纺织有限公司的主心骨,但他从不以主人自居。厂里名气再大再响,他总是躲在默默无闻的后台。 1996年,该厂创下6303万元的产值, 比 1985 年增长了3629%,企业连续十二年获得市县级文明、先进单位称号, 91年获省“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和“全国供销先进单位”称号,93年获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而他,作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总是那么谦逊而朴实。他的政治思想工作方法也许并不可以老用“苦口婆心”来衡量,但他用行动所说的每一句,都是那么有力、有效,工人的心都被他这无声的语言凝聚在了一起。

春雨润物细无声,春风化爱更暖人。石纺人正用他们每一双爱创造的手,在古老的石溪河岸,再塑古镇一道迷人的风景。


“两个基本点”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重要论断

湖北省谷城第一中学 陈德贵

“两个基本点”的出现虽然是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部分被提出来的,但我们应当看到,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观点。将各自相对独立来看,四个坚持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若将二者联系起来,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就又是一个完整的论断,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辩证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认为任何事物或过程,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即都包含有其同类事物的共性(普遍性),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必然既具有国际共运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必然既具有国际共运有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而“两个基本点”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共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同时,“两个基本点”的提出,也是对我党历史上反倾向斗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一般右倾错误,都是借口马列主义过时或者时机未到,而否定它的指导作用。因此,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可以克服和防止右倾错误。一般“左”倾错误,都是因教条式的坚持马列主义,而否定了本国、本地及当时的特殊性,同样否定马列主义的指导作用。所以在当前提出两个基本点,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改革开放,就能克服和防止“左”倾错误。“两个基本点”结合起来,就可以较好地保证基本路线的顺利贯彻执行。

简明扼要的“两个基本点”,在内容上却涉及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而在基本路线中,把它们作为对革命和建设全局指导的总原则和总方针提出来,就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全局规模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所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运用的规模上,“两个基本点”所达到的高度,都超过了以往所有的总路线。

“四个坚持”是“改革开放”有前提和保证:我们所说的“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而“四个坚持”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如果离开了“四个坚持”,“改革开放”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搞好“四个坚持”,“改革开放”才能顺利发展,这是其一。其二,改革开放正是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四个坚持”是“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归宿。其三,不仅不改革开放不行,而且“改”和“开”达不到应有的程度也不行,因为这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但是当“改”和“开”触动了“四个坚持”,就更不行。这样看来,“四个坚持”又规定了“改革开放”的最大限度。当然,目前从总体上说,“改”和“开”均未达到所需要的程度。“改革开放”是“四个坚持”的必然要求: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面对变化着的客观情况,我们原来建立的各种体制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必须跟着变。社会主义事业和生命体一样,只有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中存在和发展。所以,为了继续坚持和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四个坚持”与“改革开放”统一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过程之中,统一在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之中。总之,“两个基本点”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运用,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今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是否顺利,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处理得是否得当。


闲下教鞭仍是牛

--记谷城一中离休老干部胡子骞同志

光阴荏苒,转瞬已从教坛上离休五年。这五年, 胡子骞同志用另一种形式,让生命的炉火燃得更红:他从一个肩挑学校重担的领导,成为了一个潜心诗作的民间著名诗人。这五年,他研读了一百多种新旧诗粹,结交了包括臧克家在内的30多位文界新友。诗友相聚,无不言诗。对谷城的名山大河,他一口气就写出了600多首诗稿,并在国内16种报刊上公开发表了163首。

胡老写诗,少年就有爱好。早在武师上学时,就以一首《南湖清晨》而一鸣惊人。1951年参教后,仍是手执教鞭,梦咏格律,笔耕不止。只是由于工作繁忙,未及整理发表。离休后,胡老才得以真正坐下来,磨墨研诗,在诗的王国里遨游。

胡老作诗,不仅从内容上刻意追求,从形式上也十分考究。他手头的《诗词格律》和《鉴赏词典》每页都做满了记号;加上经年语文教学的积累,他对中国传统诗词的抑扬声韵可谓是炉火纯青。在创作中他又结合新诗的特点,不拘泥于平仄去入戒律,大胆赏试,于是,其谓之“古体新诗”的宠儿就这样脱颖而出了。按照这种“路数”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快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他的“古体新诗”有19首被收入省级以上书集,其中5首被《诗刊》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的诗选选中。1994年2月, 在《人民文学》编辑部主办的“新人新作评讲会”上,胡老的《秋色胜春光》荣获二等奖。1995年,他又代表湖北,出席了诗刊社主办的“古体新诗交流会”。近二年来,他另有4 首佳作获《长江文艺》等报刊的优秀作品奖。

就象大自然中离不开鲜艳的花朵一样,生活如果离开了诗,就会缺少活力和亮色。胡子骞同志把写诗看作是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拍照和留存;他把收集谷城的地方名胜古迹风物传说当作是对家乡爱的一种物质依托;而把这些自然景点写成诗、作成赋则是爱国爱家的一种情感升华。近三年来,他与易水、张玉琳携手,四走南河,三上薤山,二入承恩寺,分别创作出了“诗情画意走南河”、“古体新诗颂薤山”、“茨河古刹赋新生”三个系列诗作。谷城县委书记程仁发同志听了他们的汇报、读了他们的诗作后,连连称赞他们不仅为家乡的文化古迹做了艺术地“包装”,给古代传说赋予了新的生命,而且为谷城的旅游事业营造出了独特的文化氛围。目前,这三个景点的系列诗,业经整编,即将付梓与更多的读者见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尔后,胡老还将与人合作为县志增补版创作一批“谷城八景”的其它诗词,并准备将谷城古今文人的古体诗和新古体诗结集出版,为谷伯古邦的文化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嵌珠玑!

(袁资有)

地址:湖北谷城一中

邮编:441700


扎根谷城,情系教育

----记谷一中物理科高级教师雷木良

雷木良,男,现年41岁,中共党员,麻城市人,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由华中师范学院物理系本科毕业后分配到谷城一中任教至今。

雷木良老师是由民办教师考入大学的,入学前已有两年的教学实践经历,到大学后经过四年系统的学习掌握了本专业的系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80年代初分到谷城后他就立志扎根山区干一辈子工作,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雷老师教学经验不断地得到丰富,能全面地、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熟练地驾驭高中物理教材,现已成为谷城一中物理学科的骨干教师。

雷木良老师在教学工作岗位上,勤奋工作,认真落实常规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尽管他已是工作近二十年的教师,每学期仍然坚持写好详细教案。教案中有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纲。在课堂教学中思路清晰,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他九七年春季所教二年级两个理科班的物理,期末市统考,经学校综合评估,名列年级第一、二名。

雷木良老师自87年起连续十年担任我校物理教研组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近几年来,他结合教学实际,对《具体和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等教学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在教学中应首先使学生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再指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使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常地发生联系,得出了对物理问题的分析,除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分析外,还要加强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提出了抓阶段性、规律性和联系性的理论思想,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雷木良老师有着强烈的事业心,热爱教育工作,有为发展谷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献身精神。他既教书,又育人,既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热情地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他们,时刻注重研究学生,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生活、学习、性格等都非常了解,善于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尤其是关心差生,经常找他们交心、谈心,帮助分析失败的原因,指导其学习方法。同时,他还能热情地帮助青年教师,关心他们的成长,在教学工作中毫不保留地把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物理学科一批年青教师如王明汉、方荣学等正在茁壮成长。

一九九七年八月五日


艰难的拜访

作者:魏燕辉

1997.05.09 谷城报

早就听说谷城一中的袁老师很忙,所以我特地选择了这个周末的早上去拜访他。

早上7:20,我拨通了袁老师家里的电话,电话的那头是他爱人的声音:“正在上早自习呢”。袁老师在谷一中带高三两个班的英语课,外加一个高三听力小——每天平均要上三四节正课,除了正常的备、教、辅、改、考、阅卷之外,他还兼职学校的业余通讯员,社会活动也很多。早在十年前,襄阳市作家协会和外语教学研究会吸收他为会员。近几年,他还连续被《襄樊日报》、 《襄樊晚报》等报刊评为优秀特约撰稿人,县委宣传部和三台一报又联合聘请他为特约撰稿人。

中午11:35,我再次拨通了袁老师家里的电话,还是他爱人接的,说是他刚去理发店。2:15在学校教导处门口我终于“逮”住了这个大忙人。见到他却忍不住要笑出声来,简洁清爽的袁老师变的不修边幅啦,头发长且蓬着的胡子也正朝气蓬勃的爬满了他的下颌,仿佛刚刚从山里逃出来。袁老师解释说,天天理发店里的人都多,中午又等不及了,干脆跑到办公室里整理考试用的磁带。

本来想跟她聊聊,一问方知他的时间表已经排得满满的,下午考试英语,晚上7点开始阅卷,不改完就决不收兵。看来这次采访是白来了,但我觉得不枉此行。我知道,本来袁老师还有不少的手艺:绘画、篆刻、摄影等等,但因忙都放下了。可是他却很乐观,正如他所说的:丰富的生活是树叶,搞好本职工作才是树干。人要学会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乐趣!


情系粉水岸

----记谷一中党总支书记、 校长刘大志

1996年8月20日,对谷城一中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这天,谷城县宾馆小礼堂座无虚席,来自全县各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及县直教育单位负责人济济一堂,县四大家领导亲临会场,当县委书记程仁发“我们今天欢聚一堂,共享谷一中教学硕果,共谋谷城教育发展策略”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县委、县政府破例专门为一所学校召开的盛会。

这是谷城一中教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现场。这是一次庆功会,因为1996年谷城一中取得的高考成绩,刷新了谷城高中教育的历史记录,成为谷城普通高中教育史上一座里程碑。在这荣誉和成绩背后,凝聚着党和政府以及全县人民对一中工作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凝聚着谷一中全体师生员工的辛勤工作,而团结学校党政一班人率领全体教职员工奋力拚搏的领班人,就是本文要写的主人公--谷城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刘大志同志。

三载倾心理经纬

1994年秋,就在新学期开学前的头一天,身为县委教育督导室主任的刘大志同志被调到县一中任党总支书记、校长。一接到调令,他顿时感到肩上担子不轻,摆在他面前的是一道难题:当时县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正陷于低谷,当年高考上省线人数只有10人。能否扭转一中的局面,谁心里也没谱。走进校园,他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上班时间教师有穿拖鞋的,有抱小孩的,有在家做家务的。甚至有的教师自习不下班辅导,年级组长拿着加班费在教室门口见人发放--教师积极性低落;校园里有摆摊的、有叫卖的、甚至有人把冰柜摊推到了教室门口,社会青年结伙进校滋事,学生违纪事件接连发生--学校管理混乱;厕所污水横流,宿舍臭气熏天,校园纸屑遍地--学校卫生环境极差。

上任伊始,刘大志同志并没有急于去点燃他的“三把火”。他白天在校园里实地了解教师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情况,晚上坐下来座谈、思考。怎样扭转学校这些局面?怎样把一中工作搞上去?要解决的问题实在太多,困难实在太多,从哪儿入手呢?刚开始,刘大志同志心里像一团乱麻,无法理出头绪来。后来改变了就事论事的思维局限,转而挖实质找根源,针对学校的现状,他一连问自己几个为什么?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在纷乱的丝麻中,他抓住了“纲”,思路开阔了,一套完整的思路形成了。他认为制约一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一是生源,二是师资,三是管理,四是办学条件。生源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教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内部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办学条件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症结找到了,思路开阔了,他一连几夜奋笔疾书,终于赶写出了长达万言的《关于谷城一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临的问题及其改进建议的报告》。他把教委领导请来了,他把主管教育的副县长请来了,他把县委书记、县长请来了,把“四大家”领导都请来了,请领导们来听取他的“问题”和“对策”。领导们在听“问题”时,紧锁着眉,当听完了他的“对策”后,一个个展开了笑颜。县委书记程仁发在听了他的汇报后说:“大志同志是个十分爱动脑筋的同志。”这份“报告”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一中的工作打开局面创造了条件。

他从管理入手,拉开了改变一中面貌的序幕。

--制定领导班子每周例会制度。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基层,掌握情况,把问题带到星期一例会上讨论,重大问题集体研究解决。

--成立了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学校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起草制订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了学校职代会。学校一切改革方案和重大问题交职代会讨论。

--明确中层干部职责。既明确分工,工作上压担子,又协调合作,在整体运行中培养中层干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定期听取他们的工作汇报。一批年轻的中层干部迅速成熟,挑起学校管理的大梁,成为校长的得力助手。

--完善充实了管理体制。成立了保卫科,配备和培训了内保人员;壮大了校务值日队伍,政教处、团委、教务处、保卫科、校务值日组密切配合,形成了完整的严密的校园管理体系。

经过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起草、领导班子的集体研究、教代会的讨论、修改、完善、通过,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相继出台。学校管理制度从无到有,管理从无序到有序。到1996年底,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汇编成册,囊括了学校党建工作、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管理、内部运行机制改革配套方案,教学工作管理、后勤工作管理、治安保卫工作管理六个方面的管理制度61项,以及岗位职责50项。学校管理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学校这些管理制度,凝聚了全体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有一个制度职代会讨论不下于8次,讨论时间长达一年零半个月。这些制度的形成也倾注了作为书记、校长的刘大志同志三年的心血。他带领几位副校长到周边县市学校学习经验。有时一周跑两三个县市,一天跑两三所学校。十二万字的管理制度,百分之九十的都经过他的琢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文字字斟句酌。三年来,他日思夜想,有时晚上睡下又爬起,一想兴奋了就失眠。有时,他端着饭碗还在思索。一次,妻子对女儿说“你看你爸又犯神经了”。女儿说“其实爸爸耳朵背”,母女抬起头一笑,他才追问她们笑的啥。

荏苒三载,学校管理工作全面恢复了生机;而刘大志同志的头上却陡生了不少白发,但心里对改革的前景充满着信心。

上下求索谋发展

刘大志同志调来一中的三年,是谷城一中建设飞速发展的三年。走进一中校门,你可以看到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昔日的危旧平房变成了绿化地带。1995年建成了面积为2480平方米的公寓式女生宿舍楼,1996年又建成了面积为4617平方米的一幢公寓式男生宿舍楼。这两幢宿舍楼使谷城一中学生的住宿条件达到了全市乃至全省中学的一流水平。现在一幢七层的教师宿舍楼、一幢面积为160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学生餐厅兼风雨活动室的新楼即将竣工。在刘大志同志的心中还有一幅学校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到1998年建成标准化运动场,建成学校综合办公大楼,配套完善辅助设施、设备,绿化美化校园,迎接全市中学生运动会在我校召开,迎接60周年校庆,到 1999 年跻身全省100所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之列。

三年前的谷城一中,办学条件十分落后,在襄樊市的县、市重点中学中属倒数第一。学生寝室十分拥挤,二三十学生挤住在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人均不到一平方米,寝室内又脏又乱,许多学生不得不到校外租住房屋,给学校管理带来困难;学生食堂破乱不堪,无学生餐厅,半数学生在校外摊点买饭,卫生无保障;学校无标准化运动场,只有200米跑道的土操场,遇雨一片泥泞, 无法开展正常的体育锻炼和其它活动;教学辅助用房紧张。这种现状严重束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给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刘大志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是当务之急,不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就会有被淘汰、被取消重点高中资格的危险;不改善办学条件,学生家长就不愿把学生送县一中求学,生源流失就会更加严重;不改善办学条件,就不能使教师看到希望,就会限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改善办学条件,就无法完善管理、就无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可是要建设、要发展,钱从哪里来?刘大志同志凭着他“脑勤、腿勤、口勤、手勤”的工作作风、敏捷灵活的工作方法,向上争取领导的理解支持,争取政策,争取投入,向下争取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捐助,三年间通过多种渠道争取到位建设资金达300多万元。

要改善一中的办学条件,最根本的途径是要靠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要靠政府的投入。县里建设项目多,县财政困难,要想从财政上一年上百万地给一所学校拨款是不可能的。刘大志同志通过学习外地的经验,认识到领导给了政策, 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给了投入, 给了资金。1995年,学校扩大招生数额、提高协作生收费的建议获得县委、县政府的批准,为此学校两年增加收入200多万元;同时,从1994年由县“四大家”领导召集全县机关团体企业领导人在谷城一中召开捐资助学会,到现在两三年的时间里学校吸收社会捐资30多万元;与大型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争取资金60万元。此外南下深圳向谷城老乡发出倡议,又筹集到一部分建设资金。为了把各单位承诺的捐资争取到位,他带领几个校级干部跑了东家跑西家,一趟不行跑两趟,有的单位要跑五、六趟。他找到单位的领导以学校的困难说服他们,用真诚的态度感化他们,直至达到目的。事后,他说,这事真让人磨破了脸皮,说厚了嘴皮。人们说他真有个蚂蟥的“吸”劲。

为一中的建设,刘大志同志操碎了心。刚上任不久,有一天一大早他去察看运动场的规划场地,直觉告诉他建标准化运动场的规划面积不够,于是就用步子量,量一遍觉得不够,又量了一遍,还是不够,他立即叫来体育教师拿卷尺量,果然不够。原来的规划成了“鬼话”。他把这一情况迅速地反映到县教委直至县委、县政府,领导们都感到十分麻头,因为原来一直说的是全面规划到了位,现在突然蹦出来个新问题,后来经上级领导的多次协调,好不容易从县中医院已经圈好的地皮中“挖”了一块450 平方米的土地。另外还搬迁四户居民,为解决搬迁户扯了不少皮,他挨了不少骂,受了不少气,但为了不影响大局,不影响施工进程,挨了骂后还要忍着气去给人家赔笑脸、赔好话。他每天都要到工地转几圈,严把工程质量关,哪怕是细小的疵点也不放过。他发现男生楼阳台栏杆纵向横向不整齐要求工地返工。他发现餐厅屋项预留的吊扇挂环钢筋头不是一条线,他要求工地返工。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坚决不准使用。

三年求索心,载载公仆情。三年,他忘却了和家人一起过“双休”是什么滋味。风里雨里,节日、假日,他不是在校园里安排事务、督导教学,就是在外面协调关系、争取政策。一天,他恨不得掰成两天用。

苦心经营创效益

1995年刘大志同志任一中书记、校长的第一个年头,这届高三高考上省线人数由上年的10人上升到16人,虽然与上年相比有所进步,但一中的教学质量毕竟还没有走出低谷。这一年的教学质量奖是发还是不发?学校领导班子意见不一致。这事让刘大志同志思想矛盾了半月,最后他终于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大家。他认为,谷城一中教学质量提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怪罪老师,任何一个单位不管他怎样落后,总有左中右,总有干得好的与干得差的之别,如果干好干坏都一样,怎么能调动积极性呢。这一年的奖金发下去了,虽然奖金数额不多,虽然差距也不大,但老师们看到刘书记在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上在“动真格”。

1996年高考成绩揭晓,谷城一中师生喜气洋洋。这一年高考上省线人数突破50人大关达54人,创该校历史最高水平。刘大志认识到这是一中走出低谷、打翻身仗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改变社会对一中的看法、调动教师积极性、全面提高一中教学质量的大好机遇。准备在学校召开高考表彰会,他把这个想法向县委书记程仁发汇报、并请他参加。程书记听后沉思了一会说:“不,这个会还是由县委、县政府来组织开。”1986年8月20日,由县委、县政府主持召开的“谷城一中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县宾馆礼堂隆重召开,这次会议对谷城一中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是彻底扭转了社会对一中的印象,创造出有利于一中发展的舆论导向和外部环境;二是让广大教职员工深切地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对一中发展的真正关心、重视。一中被看成是全县人民的一中、县委的一中、县政府的一中,一中有了希望。

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同时,他特别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素质,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力求建立一支学科配套、结构合理、思想素质高、专业技术过硬的教师队伍。为了使占学校教师总数80%的青年教师迅速成熟,特别是使39名新调进的教师迅速胜任教学工作,解决一中师资队伍新老交替的问题。他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案、听课节数、批改作业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要求;大力开展讲“三课”(入门课、示范课、优质课)活动,奖励优质课大赛优胜者;完善教学质量奖励制度、双向聘任制度、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制度,形成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子”活动,搞好“传、帮、带”;鼓励职后进修,学历达标;加强集体教研、备课活动。这些措施挖掘了师资潜力,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为优化育人环境,在转变教风的同时,着手转变学风。加强德育工作。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十八岁成人仪式活动,重大节日组织演讲赛、歌咏赛、文艺汇演等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橱窗、板报等舆论工具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这些措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正气,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通过采取开展文明示范班评比活动,实行班级量化管理,严肃查处违纪学生,端正考风等措施彻底转变校风。现在的一中,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育人环境得到优化。

历经三载,披肝砺胆。谷城一中每一个变化、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刘大志同志的心血和汗水。他把成果、荣誉留给了学校,把苦涩留给了自己。老母亲病了来了多次电话也抽不开身去探望,直到传来病危的消息才在晚上十点以后回去看一眼,当晚又返回学校。妻子孩子生病住院他没去陪过,自己生病了吃点药,自己对着镜子扎扎瓷针挺了过去,实在不行就打一针,从来没去住过院。四十几岁的精壮汉子平添了不少白发。最近身体很差,有时在办公室谈工作,头冒豆大汗珠,嘴唇发紫,说话渐渐气力不支。学校其他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见他这样,劝他去医院检查病因,他却说,这一届临近毕业,学校工作忙,等挺过这一阵,暑假再检查吧。

情系粉水岸,满园桃李开。辛勤耕耘,收获希望。刘大志同志以他挚诚的爱倾注于振兴谷一中的事业,给一中带来了勃勃生机。三年来,他抓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一中、全县人民大力支持一中、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大好机遇,团结学校党政一班人和全体师生员工,开拓进取,奋力拚搏,促使教风、学风、校风得到根本性转变,教育教学工作捷报频传:1995年德育工作突出,学校被市教委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内保工作出色,获得市公安局“集体嘉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年上一个大台阶,1996年该校高考上省线54人,创历史纪录,成为全市高考上省线人数增长幅度最大的一所重点高中。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教委的表彰和嘉奖,县委、县政府授予我校“文明单位”称号和“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称号,1995、1996连续两年县委、县政府授予我校“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路漫漫其修远,志在校园浴春风;小天地,还有大文章。刘大志同志正继续带领谷一中全体师生员工向教育教学水平新的高峰奋勇攀登。

一九九七年六月八日


刘燕:报春燕

袁资友

《谷城报》1997.5.6

大自然的春天,用红花绿草昭示多姿多彩:而人间的春天,则靠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美好心灵的创造来着意点染。在这个群体之中,影都投影放映厅的刘艳如一吸报春的飞燕,为我县“窗口”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唱响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山歌。

有肩,就得挑大梁

1993年的冬天,一场瑞雪刚刚下过,枝头还挂着长长的冰凌,影都投影厅就在这冰天雪地中诞生了。刘艳毅然挑起了投影厅经理的重担。望着她单薄的肩膀,丈夫无不心疼地说:“经理这担子,是男人们的活,挑不动就卸不来吧!”亲朋好友也劝道:“你助理工程师的本本已拿到手了,还是呆在风不吹日不晒的电影检片室吃你的技术饭吧。趁时间短,船小调头还来得及。”刘艳却跟家人说:“你们要有思想准备,赔上我刘艳,我也要把这副担子挑起来,走下去!”在单位领导、家人有鼎力支持和同事们齐心协力的奋斗下,到开业的第3个月,投影厅结束了开局不利的局面扭亏为盈:1994年超额完成任务3万多元,以后逐年以40%的速度递增:到1996年,上交营业收入80余万元。影都投影厅被团县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连续3年被县电影公司评为“红旗单位”。刘艳本人也于199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是燕子,就要播种文明的春天

今年“三八”妇女节,一位姓杨的农村老年观众在看电影时晕倒。刘艳二话没说,首先采取了一些措施,然后背起大娘就往医院送。不仅自己垫钱帮大娘治病,而且当得知大娘的子女们在外地打工时,刘艳还抽时间去医院侍候杨大娘整整一个星期,直到家人把大娘接走。

另有一个下着雨的晚上,清场时刘艳在厅内捡到一个提包,包内有一个2000多元的存折,200多元现金和一张名片。根据线索,刘艳赶紧联系,当得知失主已到火车站准备乘夜车进京时,便喊了一辆三轮直奔火车站。在找到失主后,返回自己家中已是凌晨1点多钟。

不是我的钱

质量,是影视业的生命。为了适应1996年的市场竞争,投影厅亟待更新设备,而所需4万多元资金却没有着落。刘艳东拼西借,自己带头拿出1.95万元作为改善放映条件的铺底资金,在她的带动下,不到两天,职工就踊跃筹资4万多元。姐妹们笑她慷慨,她说:“真要是自己穿金戴银,我才舍不得哩。”

说干就干的是刘艳,说不干就不干的也是刘艳。为了跑片源,刘艳一年要在外跑110多天,住宿却从来舍不得乱花一分钱。1995年腊月,她带领3个同志到堰十堰学习业务,一问旅馆,最便宜的也得40元一个人。最后一合计,4个人干脆钻进朋友的放映厅歇息,省下了160块钱。事后别人问她为什么这么“死扣”,她说:“因为钱不是我的。”

移动的“窗口”

前年有人抱怨刘艳:“改革开放的时代,你们厅里还那么正统干嘛?”刘艳正言道:“内容不健康的片子我们坚决不进,违法的事情我们坚决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成功秘诀!”不干违法的事,又要吸引观众,那就得替各层次、各年龄段的观众着想。她每季、每月都动脑筋想些观众感兴趣的内容,组织阶段性的活动。每年的春节,投影放映厅都举办通宵晚会,每场收入可达2000多元。去年一年,她还组织有奖促销、暑期优价、儿童专场、通宵夜市、白日连场等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吸引了各方面的观众近8万人。

刘艳的工作得到了观众的理解、领导的支持和社会的广泛承认。几年来,她收到全国各地表扬信、感谢信20多封,感谢电话50多个。1993年以来,刘艳连年被县委宣传部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去年她的家庭被推荐为襄樊市“五好家庭”。

编后:

近几年,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不断丰富,影视放映业一度呈萧条或半萧条的状态;而身为女性的投影放映厅经理刘燕却果敢地挑起业务重担,并在短期内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工作业绩。改革开放时代,女性应该有更多的施开才华、实现人生抱负的机遇。刘燕的事迹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真抓实干开创千秋功业 呕心沥血培育一代新人


--大峪桥镇部分“教育先进单位个人”速写

袁资友 汤贵元 杨卫东

《谷城报》1994.12.27

之一

刘运斌:兴教办学的“领头雁”

今年46岁的刘运斌同志在教育上已奋斗了26个春秋。他懂教学,善管理,特别是1986年调任大峪桥镇教育总支书记后,更是肩负全镇3万多人民的重托,在这7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把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红红火火,被誉为抓教育的有心人,实干家。

刘运斌同志办教育颇富“大峪桥特色”。他的体会是:教育是一大块文章,须得有个整体思路,只有依据本地的特点,才能有所发展。

抓大峪桥的教育,刘运斌同志的思路是:改建校舍——强化管理办得出色。兴教办学,首先必须有场地。1986年他上任时,全镇有砖木、土木结构校舍668间,其中危房就有106间,楼房和标准课桌凳均为零。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他一村村一校校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摸底,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结合大峪桥镇校址大多依山靠岗、群众办学热情高、镇领导十分重视的实际,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村置马,校配鞍,逐步配套搞完善”的建校思路,号召全镇各级学校艰苦奋斗,尽快改善各项教学设施。到1993年,全镇20所中小学,基本建成了规范化学校,并普及了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档案室,新建教学楼25栋,添置单人标准课桌凳4900多套。全镇师生义务平整场地2513平米,自制文体器材2100多件,捐献图书18000余册。

大峪桥的教育事业之所以发展得起来,与刘雁斌同志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分不开。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后,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狠抓教育质量上来。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部,他深知: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起决定作用的,说到底还是师资力量的强弱。为了建立一支“数量足够,学科配套,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他们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近万元,建师训基地,购置录音机、电视机、放像机等师训器材,开办卫电中师班,鼓励教师在岗提高。近6年来,小学专任老师学历合格率由原来 的14.4%,上升到100%。中学专任教师合格率由16.7%上升到现在的85%。由于有了一支稳定和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全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今年全镇512名考生4科合格率达95%以上,镇一中连续4年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在创办地方教育特色的实践中,刘运斌同志一贯坚持不等不靠,就地取材,向内挖潜的战略决策。在有些单位“自愁”发工资时,大峪桥各校靠“稳定三厂,办好八店,种植百亩基地,存栏百头牲猪”的的勤工俭学实体,年创收入20多万元,不仅解决了教师的福利待遇问题,还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改善办学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8年来,全镇勤工俭学收入累计达100多万元。仅1993年就用178000元解决了教师 资的拖欠问题。孜孜投入,枕戈以待,刘运斌同志刻意构划的蓝图一步步变成了现实,1994年他被评为“襄樊市优秀教育工作者”。

(其它篇目见《新闻报道》分类)


女生工作的有心人

谷风 卫东

《谷城报》1996.3.25

《襄樊日报》1995.4.3

现年45岁的李明辉,调任县一中任副校长13年来。除了所带的政治课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外,在分管的政教、团委、女工等工作上,也善于寻找路子,总结规律,进行科学管理。用她的话说就是:理思路、找部位、抓管理。

理思路。她根据新时期学生工作的特点,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的经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总结出了“研究——行动——总结”的育人管理思路。她把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类型进行分类归档,并在每一个类型的学生政教档案册上找出“事故多发地段”,贴上“警示标”,和同志们一起深入到老师、家长和学生中去,探讨工作的入口,把握做工作的契机。她结合现阶段学生学业紧,压力大,对改革形势了解少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歌咏会、演讲赛,带学生参观县银纺厂、车桥厂,结合当前独生子女多、生活能力差、娇气重、忍让性不够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自愿者”活动,到街头、车站、敬老院开展献爱心服务:结合不少学生受不得委屈、火气大的特点,在全校开展了讲百个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六个百”活动,并与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谷一中德育手册》、《文明礼貌用语》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化解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这样,使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了及时性、准确性、超前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大大增强了青年工作的主动性。

找部位。高中阶段的女学生思想变化大,身心发展处于成熟和半成熟之间,许多工作是男教师没法深入去做的。李明辉针对这一实际,主动挑起了“校妈妈”重担。小到卫生琐事,大到远大理想,无论是学生在缺医少钱时,还是择友苦闷时,学生们都乐意对她交心请教,甚至向她请教如何面对求爱信。正是这样,客观上她获得了比别人多得多的第一手材料,她还把女生工作中的理想、感情和常识教育三大块作为重点部位来抓。每年开学初、期终前,她都要利用举办“女生培训班”的机会,对女生进行综合教育。时间长了,她不仅成了学生的良师益友,还和许多家长加深了感情。在一场别开生面和女生家长家教辅导班上,一素不相识的家长当即把女儿一学期1000多元生活费交给李明辉说,孩子平日花钱如流水,托李校长来个“计划”经济。还有的家长说,女儿交友不分良莠,父母一管,她们竟为了“姐儿们”要脱离父母关系。李明辉给这些家长找来学校作息时间表和学生在校行为规范,并当即和家长达成了辅管协议。以爱动其心,以言劝其行。靠这种办法,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顽症”、“绝症”。一次,一个出走的学生从外地打电话:“李校长,你还要我吗?”经过坦诚交谈,终于劝回了这个学生。李明辉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关心帮助以及她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用考上军校的一个学生的话,就是“学业上你是我的老师,生活中是我的大姐,事业上是我楷模。”

抓管理。现代生活纷纭复杂,师、学生、社会、联系千丝万缕,果被动的工作,纵有“分身术”,难于把曲子唱圆。李明辉则从这里看到了管理的契机信息时代,“联系”如果为我所用,就能反被动为主动。在学校的统一管理和领导下,她主动唱好自己的“一台戏”。首先,建立一支德育工作队伍。政教处、团委、班主任“三位一体”,在学生中形成了一支直接、经常、庞大的德育工作网络。其次,从抓制度入手,使管理工作上墙、上报、上台阶,深入人心。三年来,配合学校建立实施了近10项规章制度。三是从抓典型入手,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利用橱窗、广播、读报、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为抓校风、促学风制造气氛,鸣锣开道。四是抓好园地建设,办好第二课堂,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女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近年来,该校的德育工作和女生管理工作涌现出了2 名省级标兵,5人德育教育论文先编入集,李明辉本人也光荣地出席了襄樊市第八次党代会,并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三八红旗手”。


默默奉献写春秋挅憗

──冷集地税分局彭友珍同志的事迹材料櫬

彭友珍同志自从1989年分配到冷集地税分局工作九年崐以来,以地税工作为已任,克服了两地分居、孩子较小等崐多种困难,扎根基层,多年如一日,辛勤工作,忘我奉献,崐以一个女同志特有的热情和韧性,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成为冷集的地税征收工作中青崐年学习的榜样。

一.搞好政治学习和业务进修,紧跟时代步伐

彭友珍同志的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既直接下乡收税,崐又兼管发票和经费会计。这些分工,要求她除了具有坚实崐的业务水平外,还必须具备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为了不崐辜负领导的期望,彭友珍同志一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崐始终如一地把学习时事政治放在思想工作的首位,并坚持崐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邓小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崐会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自己崐的政治热情和思想的坚定性。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日新月异崐的时代,税收征管工作更应遵循特色理论和依法纳税的原崐则,彭友珍同志深知:执法需懂法,懂法得学法。从1989崐年开始,她就尝到了学法的甜头;她先后反复地学习了崐《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新出台的各项法令崐法规,通读了二十六本财会专业书籍,结合工作实际,写崐出了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20多万字,为她的工作打下了坚崐实基础,为依法征收和管理创造了条件。在1995至1998年崐的全省自学考试中,她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取得了湖北经济崐管理干部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文凭。这些年来,她完全做崐到了“以廉为本,以俭养身,以己正人依法纳税”。

二.依法征税,严格管理,人情面前不低头

彭友珍同志在市场税收征收管理中,重视税法宣传,崐增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理顺了纳税秩序,实现了冷集地崐税辖区内的“三自”纳税。

针对市场税收涉及面广、钉子户多、征收难度大的现崐状,她总是把政策宣传透,把工作做到家,把税法送上门,崐严格执法,不收人情税、关系税。有一次,她到一家银行崐查账,根据申报账目和纳税情况看,某单位好像是依法纳崐了税的。然而,从贷款规模和应收而未收利息上看,却很崐值得怀疑。可是他们的会计拿出一大堆理由进行搪塞。为崐了尽快澄清问题,她采取迂回战术,不顾炎热和劳累,深崐入到贷款企业和相关人员中进行内查外调,结果发现,该崐单位不仅对应收未收的利息在账面反映不全,而且,还有崐一本账外账。在事实面前,该单位不得不检讨自己的偷税崐行为,并且补交了全部税款。另有一次,一个建筑工程队崐也是用这种办法想蒙混过关,从承包合同和实际帐目的比崐差上,她看出了里面有文章,她及时向领导作了汇报,终崐于取证了该单位的偷税行为。为国家挽回了数万元的经济崐损失。

在征收农村税的过程中,彭友珍同志顾不得家在城关崐和孩子尚小等困难,每个月都有27天以上跋涉在乡村田野崐间。总是积极主动地联系办事处和村组领导、依靠他们献崐计献策摸清税源,该交的一笔不漏。仅在1998年,她负责崐的胡湾办事处就完成工商税收15963元。

三.严格发票管理,严防税从票流

在发票管理工作中,彭友珍同志严格按照《全国发票崐管理工作规程》办事,实行“以票控税,票税同步”。做崐到了既严管,又善管,认真查处了一些违章发票。在具体崐操作的过程中,她做到了既服务于税收,又方便用户的原崐则。只要用票户缴了税,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时间,她都崐能热情地为他们办理各种手续,让他们高兴而来,满意而崐归。上个星期周末,本来已下班回家的她,在车站碰上了崐一位刚从汉进货回来的煤炭个体户胡某说想换本发票。彭崐友珍就立刻返回办理,结果晚回家了一个多小时。象这种崐事情,对她来说,是日常工作中最最平常的一件小事。

四.严格经费管理,处处为单位增收节支

彭友珍同志长期担任单位的经费会计,这一工作既繁崐琐又需要耐心。可是八年来,进出她手上的账有千千万,崐却从未有过一分钱的差错。她每天都严格地按照国家规定崐的财经法规认真记好每一笔帐,认真核对每一笔开支,及崐时报送各种财务报表,大到几十元的办公用具,小到角把崐钱的煤球,她都处处把关,件件在意,处处为单位着想,崐件件从增收节支出发。

彭友珍同志一心扑在工作上,她那兢兢业业的工作作崐风和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正在影响一个又一个的年轻人, 崐使越来越多的青年骨干成为新朝代的弄潮儿。

一九九九年一月七日


启开知识宝库大门的人

--记谷城县实验小学教师孙良英

袁资友

《襄樊日报》1996.5.1

《谷城报》1996.5.1

知识宝库的门,须得“金钥匙”打开:智慧殿堂的锁,要用金子般的心开启。全国优秀教师,谷城县实验小学孙良英同志,就是一位手持“钥匙金钥匙”、胸怀金子般爱心的人。

刚参加工作时,孙良英虽然倾注了年轻人的热情和拼劲,可学生的水平并没有达到她想象的高度,经过无数次的扣心推敲,她心里终于明亮了,学生如果自己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找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意识”,孙良英试用了“四步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教学取得了较好 效果。为了开阔视野,她先后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各项教改实验,为了取经,她到过20多个县市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的教改实验终于取得多方面的成功。

这教与学的“金钥匙”总算找到了,但孙良英并没有把它据为已有,而是把它交给了学生,交给同行的老师们。

1992年秋,学校一个老师病休,其所带的毕业班在期中考试时,成绩下滑,孙良英接手这个班的数学课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二话没说,当天就深入到该班教室,整班风、激兴趣、补欠缺,升学考试结束后,该班竞然跃居年级第二名!

为了搞好对青年老师的“传帮带”,孙良英身先士卒,和新分配来的教师谈人生,谈理想,用大量的事实帮他们树立坚定的爱岗敬业信心。多年来,在她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一批批合格的毕业生带着学习的“金钥匙”走出了谷城县实验小学,一茬茬青年教师在这里悄然成为教学骨干,这里面无不包含了孙良英对学校、对学生的一片爱心。1995年10月,孙良英光荣地被国家教委,人事部命名为“全国优秀教师”。


情寄粉水岸

----记谷一中党总支书记、校长刘大志

1996年8月20日,对谷一中来说是一个不平常的日子,这天,谷城县宾馆小礼堂座无虚席,来自县各乡镇分管教育的领导及县直教育单位负责人济济一堂,县四大家领导亲临会场,当县委书记程仁发“我们今天欢聚一堂,共享谷一中教学硕果,共谋谷城教育带来的发展策略”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暴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县委、县政府破例专门为一个学校召开的盛会。

这是谷一中教学工作总结表彰大会现场。这是一次庆功会,因为1996年谷一中取得的高考成绩,刷新了谷城高中教育的历史记录,成为谷城普通高中教育史上一座里程碑。在这荣誉和成绩背后,凝聚着党和政府以及全县人民对一中工作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凝聚着谷一中全体师生员工的辛勤工作,而团结学校党政一班率领全体教职员工奋力拚搏的领班人,就是本文要写的主人公--谷一中总支书记、校长刘大志同志。

办好学校靠的是人,而只有重视管理,加强管理,善于管理,人才优势才会发挥出来,教育教学才会出效益、出质量。一个学校领导不懂这个就缺乏应有的素质。刘大志同志这样认为。这或许就是他的亲身体验。1994年秋,刘大志同志到一中走马上任,进校园凳子还没落座,他就一个人在学校各个角落进行观察,凭着他多年从教的经验,特别在教委搞督导工作喜欢挑刺的职业性格,一眼就看到管理有问题,于是他决心从抓各项管理工作入手。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还未来得及打拢,他就迫不急待地深入教研组、深入课堂、深入后勤、食堂,向师生员工询问,这有没有规章,那有没有制度,当掌握到不少第一手材料后,他又及时找到处、室负责同志仔细调查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怎么搞的,师生员工反映的总和部门汇报的不一致,说来也巧,正在他纳闷时,两件事使他明白了一切。一件事发生在开学不久的一个早晨,当时学生们正在操场上跑操,他来到操场旁边的男生寝室,刚上二楼楼梯就发现一个男生穿着短裤未到楼梯间厕所就小便,他顾不得许多上前一把抓住这个男生,开始盘问时该生谎称生病不能上操,又说厕所里积满了水人进不去,后来经过反复追问,这个学生才道出真相:每天早上总有几个学生随便不上操,夜里同学们上厕所都是不进厕所的。难怪到男生寝室老远都有一股臭气。另一件事也发生在秋季开学不久,大白天一位住五楼的老师俩口斗口角,女的气急了将一块厚床板从窗口甩出来打坏了下面楼层封阳台的窗子玻璃丢到地上。好险!要是人在下面就稳“挨板子”了,刘大志同志目睹了这一幕。

“管理特别差,全校一盘沙。”刘大志同志召集第一次新班子成员工作会议上分析到。“刘书记,新官上任要烧三把火,要狠狠处罚这些歪风。”好心人劝道。严惩,他不是没想到,可罚款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端正思想认识吗?得想办法管,决不能继续放任自流。他在给县领导写的《提高谷一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建议》的报告中写道:“从收集到的大量的事例说明,学校原来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薄弱,管理没有章法,人心涣散。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

找准病因后,对症下药就是关键了。针对思想工作落后的现状,刘大志同志采取分层次、分类别地组织师生员工学习,要求党员带头学理论,每周一次,教师和职员、工人一月一次进行集中学习,各班利用社团活动和读报组织学生学习。还要求党总支委员都要带头学会做职工的思想工作。一位外地的中年教师感到家庭经济负担重,所教学科是高考不考的小科,思想上有些疙瘩,刘大志同志知道后,亲自登门做工作,经过一番安慰、交心谈心,这位教师坚定了在一中工作的信心,工作更加踏实负责,为师生们一致称道,后被评为师德标兵。他这种身体力行、献身说法的精神鼓舞了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做好思想工作的信心,打动了一大批教职员工的心,使他们对学校新一届领导班的信任度大大提高。近三年来的“师德教育月”活动在他亲自指导下,开展得既丰富,又扎实,起到了陶冶广大教师情操、激励广大教职员工遵纪守法、敬业爱岗、勤奋工作的作用。

针对学校规模扩大,教育教学、社会工作日益繁重的实际情况,刘大志同志和其他几位校级领导一起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思想、能力等情况逐个进行分析,选拔任用了一批新的中层骨干,组建成一支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的中层干部队伍,从学校党务、行政到抓教学管理,做学生思想工作他都手把手地亲自交给方法。随着各项工作要求的提高,撰写各种文字材料的量越来越大,刘大志同志坚持亲自把关,因加班改稿熬夜,他的两眼经常是布满血丝,心脏功能也减退。他经常要求校级干部不仅要用干部,更重要的是善于选拔干部和培养干部成长。凡事要先动脑筋,想一个一、二、三,考虑问题要周全,不能盲撞,他常常这样告诫身边的同志。这也正是他处事冷静、处理问题敏捷的原因所在。学校的工作要靠大家做。正是在以他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培养和指导下,中层干部绝大多数目前已能胜任本职工作,越来越受到师生员工的信赖,成为校长的左右臂。

针对教风、学风、校风差的问题,刘大志同志不是随意斥责人,总是先问清情况,然后找对策。对于管不住学生、教学质量差的教师,他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有两种主要情况:一是工作态度不好,上课不大负责;另一个就是能力问题。他让教导处定期公布对各位教师的教学检查情况及教学成绩,加强考勤考纪,进行鞭策、促进这些教师增强自尊心、上进心。经过正教风,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和考风考纪教育,良好的教风、学风形成,校风也得到了根本好转。

凡制度订立后应该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修改、完善。这其中既包含科学态度也涉及科学方法。自1994年秋,刘大志同志上任伊始,就重视、关心制度建设,他要求学校各部门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原来制度能否再执行,新的要求下是否应建立新的职责、制度诸问题,有时他亲自召集有关人员围绕一个制度讨论几天,直至十分满意。为了改变学校内部一潭死水的局面,引进激励竞争机制,从1995年秋开始,他亲自指导学校内部运动机制改革配套方案起草小组,并几次同几位副校长一起到河口、赴襄阳、枣阳、访宜城,学习兄弟学校改革经验,召开数十次会议,反复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历时一年完成七个改革配套方案的起草工作,经教代会讨论于1996年9月正式试行,内部运行机制改革试行近一年情况正象刘大志同志所预料的那样,绝大多数同志得到了实惠,尝到了改革带头的甜头,比工作、讲学习、赛成绩在我校已蔚然成风。为了总结近三年来的各项工作,实现学校管理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在刘大志同志亲自组织下,一部厚 页的 万字的“谷一中各类管理制度”于1996年底汇编成书。

1994年谷一中教育教学跌入低谷,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刘大志同志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但他坚信,只要鼓足干劲,率先垂范,严以律已,是能带领教职员工走进新生活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在抓全面管理的同时,抓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就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班子成员选定后,抓领导班子建设,就必须从抓思想作风建设入手,首先加强学习,努力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而自己作为一班之长,就必须带好头。刘大志同志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搞学习,白天忙校务没时间,就在晚上搞,三年来,他一直坚持夜晚学习制度,他通读了《邓小平文选》1 ̄3卷,系统地学习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了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文献和领导讲话,学习了党的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及中学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等业务理论知识,写下了四万多字的学习心得笔记。他在带头组织学习的基础上,从建章立制、加强纪律入手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先后指导制定了党建方面的15种制度。

作为学校党政一把手,刘大志同志时刻能严以律己,处处以一个共产党员、领导干部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个人重大问题方面,严格按中纪委的精神执行,子女过生、上学等从来未大操大办。一次,他老家石花的一位亲戚提着鸡子、背着大米来求他给找个事做,当时学校正在基建开工,说一声安排一个砌工什么的完全不成问题,可他又想到自己这一带头,别人都照学怎么办,不能坏了规矩,于是他好说歹说硬是劝这一亲戚在街上卖了鸡子和米后失望地回家去了。在学校整个基建活动中他没有安排一个亲朋好友来院内做工。在招生工作上严格按县政府和县教委规定的执行,从没在收费上徇私情,从没有降低收费照顾一个亲朋好友的子女上学。正因为这样得罪了不少的亲戚、朋友、老领导、老同志和老同学,尽管这些,他还是坚持了原则,没有使工作受到损失。

在工作中刘大志同志始终十分注重集体领导,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从不个人专断。在招生、经费使用上做到公开透明。在财经管理使用上,重大开支在领导班子内公开,每年还分别接受校内教代会、县教委审计监察室、县审计局的审计检查。经常和班子其他成员交心谈心,促进班子成员间的团结。在成员之间,以诚相见,对有些重大的问题,经常分别征求个人意见,再到会上通过,经常交换个人思想,保持与成员间的团结。

正是由于刘大志同志带头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注重领导班子的团结,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注重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年来,我校教职员工中无一例违纪案件,广大党员特别是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大为提高,讲奉献、不计名利默默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争做优秀党员、争做文明教师、文明职工、文明学生已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作为一校之长,应该既有近期的工作计划、任务,又有长远的规划、目标;既要考虑眼前的利益,又要思考未来的发展。刘大志同志正是这样做的。他一进一中校门,就在思考一中将来应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出的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学校发展规模怎样,校园建设如何规划,等等。一口想吃个胖子不行,一中基底明摆着:师资力量有待加强;生源质量面临竞争,办学条件亟待改善。路还是得一步一步地走,理清思路,理顺关系,求真务实是当务之急,必须把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后来一中的建设发展也正体现了他的这一思路。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作为重点高中,不出人才,不出成果,路只会越来越窄。刘大志同志深深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把教育教学质量跌入低谷中的一中拯救出来,他果断地提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接着指导采取一系列培训、培养教师、增强师资力量的举措,包括百里挑一从社会上挑选教师,好中选优从本、专科院校毕业生中录用教师,从政治、生活上关心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重用年青教师,有计划地、大规模地组织中青年教师搞好学历达标,业务深造,开展“老带新”,教学“结对子”及评“三课”(入门课、示范课、优质课)活动等。这一切都有利于年青人业务上成熟、事业上成长,在解决教师队伍新老交替的问题上越来越起作用。目前,我校一大批青年教师已成为教育教学的骨干力量。为了优化生源质量,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刘大志同志在认真调查分析,结合自身实际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制约一中发展的生源和环境问题及时采取了适度超前措施,特别是上下求援,集资搞建设,一年一幢学生住宿楼,硬是彻底解决了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使学生住宿条件达到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水平。添置了电脑、速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改善了教学办公条件。

“应试教育的路不能再走了,要向素质教育转轨。”前两年在调查一中毕业的学生就业问题后,他就敏感地意识到要解决应试教育这个问题。他在同年青班主任教师接触时,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现在要注重│生的全面发展,能上一中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组织他们开展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另一方面从中又可对他们进行各种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正是因为学校采取得力措施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所以,目前我校各班都做到了有计划地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了学生思想和身体的健康发展,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增长。

情系粉水岸,满圆桃李香。辛勤耕耘,收获希望。刘大志同志以他挚热的爱倾注于振兴谷一中的事业,给一中带来了勃勃生机。三年来,他抓住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一中、全县人民大力支持一中、尊师重教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大好机遇,团结学校党政一班人和全体师生员工,开拓进取,奋力拚搏,促使教风、学风、校风得到根本性好转,教育教学工作捷报频传:1995年学校德育工作被市教委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内保工作受到市公安局“集体嘉奖”;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一年上一个大台阶,1996年我校高考上省线突破50人大关达到54人,创历史纪录,成为全市高考上省线人数增长幅度最大的一所重点高中。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县教委的表彰和嘉奖,县委、县政府授予我校“文明单位”称号和“全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1995、1996连续两年县委、县政府授予我校“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称号。

刘大志同志正继续在带领谷一中全体师生员工向一个新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高峰奋勇攀登。

一九九七年六月八日


情系企业的好专家

--记湖北东方车桥公司总工程师陈昌银

记者龚明义 通讯员袁资友 胡明学

《襄樊日报》1998.1.19

方车桥公司。在这个公司,有一位令人敬佩的技术专家,他就是公司现任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昌银。

陈昌银自1969年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在该企业从事技术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兢兢业业,为企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和科学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

1975年,陈昌银所在的谷城县汽配厂(湖北东方车桥公司的前身)转产解放汽车前轴。当时,一汽生产汽车前轴采用的是传统的模锻锤上模锻工艺,能耗大,工人劳动强度大。东汽是从西德奥穆科公司弓|进的生产线,70年代价值1000万美元一一一个“天文数字”,一般厂家是不敢问津的。

怎么办?陈昌银等几个科技人员产生一个不谋而合的设想:借鉴采用轧钢厂的轧制工艺。然而,采用这种办法生产汽车前轴,在国内外从未听说过,所以许多人提出反对意见。几经周折,这一设想总算遇上“知音”,在省里几位专家的支持下,省机械厅批示:对这个新方法应予支持。面对厂房、设备、资金等困难,陈昌银等一帮年轻人一起跑武钢、上洛阳,在别人厂房后边的田畈里搭起帆布篷。在篷中,他们一呆就三年,没有节假日,没有朋友聚会,有的只是辛劳的汗水。3年后,他们终于造出了一台生产汽车前轴所必需的辊锻机。然而,此辊锻机在锻件成形等方面技术不过关。陈昌银对症下药,增加小设备进行局部整形,实现了“利用小设备干大活”的构想。这一辊锻工艺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极大兴趣,被列入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1988年通过了部级技术鉴定。

为了使辊锻工艺再来一次飞跃,让本企业产品占领更大的市场陈昌银每年要在全国各地奔跑100天以上。1985年在吉林工业大学作实验,他进行了前轴成形辊锻工艺模形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实验终于获得成功。于是,全国锻压方面的专家、学者闻讯云集谷城,对这一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结论是该项目为国内外首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次解决了前轴锻件“长度”、“成型稳定”和“表面粗糙度”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通过陈昌银和全厂技大员的不懂努力,谷城车桥广“前轴辊假工艺” 拥有了独粹的优异性能,并获得了全省不传进少等效 199年中国专利优秀奖。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陈昌银上持完成的科研、技改、星大项目、火炬项目达14个由他主持的像EQ153、五十铃、丰田120等汽车取油前桥高新产品开发项目达16个。由他主持横写的汽车前轴成型辊锻工艺发表在《银造工艺》上,该项目被列为1995年部级工艺样板工程,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获得了“七五”全国星火计刘博先会金奖,992年,陈昌银作为为发展我国工程技术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又被国家机械工业部批准为中国机械工业科技专家。

(二)

1995年,全国汽车市场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严重影响了汽车配件企业的产品销售。东方车桥公司前轴年销量减少4万件,前桥总成减少1. 8万台,销售额减少4000万元,企业或兴成衰,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为了企业的兴旺,陈昌银把全部身心扑到技术改造上。近3年来,他领导和主持开发了10多个新产品,使公司产品市场覆盖面护大了一倍,供货厂家由过去的20家增至40多家。陈昌银因此被投予“湖北省技改项目优秀个人”称号。

上个月, 江淮6800型汽车需一种汽车前轴,寻遍大江南北无“意中人”,最终还是到谷城“落了户”。前不久,日本丰田公司与川旅厂合作生产考斯特面包车,拟在我国招标前轴生产的合作伙伴。一开始,有34家工厂参与夺标,按国家标准规定:前轴关键质量特性湾曲瘦劳 寿命 是50万次,日本最好的也只有150万次, 而东方车桥的计数却高达296万次,其他企业的前轴质量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日本客人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当即要托东方车桥公司生产,这种前轴将从1998年开始进行批量生产。

在东方车桥公司, 陈昌银这个技术管家的“苛刻”是上下闻名的。1994年, 在工厂改建时,洛阳方面来了一个施工队,准备安装设备。陈昌银一看,不依。合同上明明写着安装技术人员是总师级,而且车间欲装的行车轨道和合同上签的有出人。对方领班说规格不同也“能用”,但陈昌银认了真:能用一请出示相当级别的权威证明。最后,对方终于服输,改正了错误做法。

陈昌银为企业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倾注了无限的心血和热情。

张金刚是广里的年轻技术人员,肯钻研悟性强,陈昌银就大胆起用他为技术副科长,放手让他去跳重担。从1993年到现在,由张金刚独立承担的项目已多达50多个。其中为日本丰田公司生产设计的考斯特车前轴堪称复杂之最。有一次,在下班路上,当陈昌银得知张金刚还在为 个技术难咽伤脑防时,马上折国身来到车间,两人一干就忘了时间,下午上班的号响时,他们才想起午饭还没吃。

陈昌银就是这样忘我地工作,有时技术攻关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但补助单上从不见他的名字,去作,外省某厂提出以5万元的报酬请他到该厂“走趟” ,而他却将客户介绍到公司里,为企业赢得了32万元的利润。

企业许多干部职工赞叹说,“东方车桥公司能有今天,科技人才风采录离不开陈昌银这样的情系企业的好专家。”


深情倾注 桃李芬芳

--记谷城一中体育老师张概荣

袁资友

《襄樊日报》1994.11.2

《湖北日报》1994.11.12

38年前,刚从中南体育学院毕业的张概荣毅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条件,自告奋勇,只身奔赴谷城,从此便和山城的体育教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的谷城一中,活动无场地,教学没设施,连教室还是借居在泰山庙的寺院里。严酷的事实,不仅没有使张概荣退缩,反而使他沉甸甸地感到,“谷城正需要我”,正是这种责任感,使他义无反顾地迈出了向谷城体育落后局面挑战的第一步。他和大家一道,一镐一锄,在破庙旁的墓地上,开辟出一块平整开阔的训练场。昔日焚烧纸钱的坟地岗,成了造就人才的起跑线。

场地有了,可体育设施仍旧匮乏。怎么办?自己动手,从标枪、铅球到垫子、从单双杠到乒台篮球架,能自制的教具都出自他手。垫 套破了他补,排球破了他补,条件差时如此,条件改了,他还是这个老习惯,有人劝他别这样自找苦,他认真地说:“一想到党和山区人民的重托,苦得有意义。”

岁月如白驹过隙,一晃近40年过去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张概荣对山区的教育深情依旧:老家广东梅州市开放后,成了“坐地日取八百元”的宝地,家乡的亲人和政府部门都劝他“叶落归根”:80年中期,华侨李嘉诚创办的汕头大学謩名欲以高薪相聘;侨居印尼的亲舅舅也劝他出国。对此,张概荣都只淡淡一笑,说:“山区人民需要我,我更离不开谷城人民。”近40年来,山区经他培养的学生,数以万计。其中有的成为大学教师,省队教练,有和跻身于体坛强手之林。经他指导的运动员有15人次打破省、市纪录。张概荣也多次被授予省、市模范等“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张概荣把自己的青春与心血都奉献给了山区的体育事业。在这里,他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与追求。


书香门第育新秀

--钟生友、杨书香家教访谈录

袁资友 刘春燕

《谷城报》1995.1.4

1993年7月。全国教子有方优秀家庭的评选活动,在全国妇联等单位的精心组织下终于揭晓,我想用两个家庭,荣获殊荣。其中我县的中村有杨淑香全家,还作为湖北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沈阳举行的,颁奖大会,和夏令营活动。

在当今家庭教育作为一个普遍难题的情况下,这一家却又为什么能够获得成功呢?带着许多人共有的,乞求心里,我走访了钟家。

第一次敲门,替我开门的是一个卷子,双秀,受伤,比这肥皂泡泡的男孩。不用说,这位写一上联便是中家的老二中博了。所以巧遇。使我禁不住要问个明白。原来,今年14岁的钟波洗衣服,其实14年前的一个暑假。妈妈手扭了筋,爸爸出差在外,而姐姐正在为备考大学做最后的冲刺。我便知道奋勇地洗起衣服来了。又是几年来,已养成习惯,一有空就抢着干。爱惜自己呗,也许大人的。去过这个花絮,我便开门见山的提问。你们在家教中到底有什么诀窍?终身有效小说,我们是平常的,家庭,家教也是平常的。说诀窍谈不上,体会倒是有一些。接着他们夫妻俩,变随和的,谈起了体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小孩子从小积德,学会做人。说话间,杨大姐拿出一本硕大的家庭相册,翻开小姐弟的专版,两侧赫然标着,一副对联。男士,不骂一句人,不傻,一年半,不说,一次谎,床小,记得。我惊讶地说,要求这么严,孩子做的到吗?钟老师说,做得到,关键在于真抓,枣庄,常庄。拿房子吗?人来说,孩子从小说话就注意要求它们语音赶紧。任何不合规的话都要及时,提醒和纠正。由于大人管教严,还是在外,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你是不是又往家里跑?忍不住问到,这样的孩子不是太吃亏了吗?二是说不吃亏。这孩子日渐长大,他们的性格谦虚平和,与人谈天友善。你做人的德性不就是无价之保吗?做到不帅1点半,我问钟波,你真的做到了吗?张波说,我和姐姐都做到了。从小爸爸就教会我,背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既然粮食粒粒皆辛苦,我们又怎能杀下一年饭呢?这时,杨大姐插话说。本大人有事不在一碗里,还剩一粒两粒的,中国,还要反过来责问我们,我们总是连忙认错,便立刻改正。借神迹鸟事,光船务子上看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从小崇尚节俭的美德,使他们终身受益。后来老大在襄樊上高中,在武汉上大学,我们每月按计划给她寄钱,他总是说多了用不完。

说话间,我听到这样一个问题。但有些孩子原本老师成绩也好,但自打和落后的孩子滚存而过,就越来越差,但也赶不过来。能对付这种滚,全镇有什么办法?老钟说,我们自刎全镇的办法主要是预防。预防与控制放学之后的时间为关键。老大,上初中后我们就规定上学必须先回家。万一要多少同学讲去,也要先回家再去。回家时间不能晚一九点,有了这种电池,变相的控制,思想基础较好的孩子,就不会因放学后是去对游乐的节制啊,滑向后进,并相互产生消极影响。在严格执行定时定项的同时,他们还热心鼓励和支持孩子,一学生间的正常友好交往。条件是他们玩儿得愉快。又防止了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同时他们还注意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品德教育。停职是孩子读好书,做好事。两个孩子经常在校内参加义务活动,在福利院照顾孤寡老人。回家后,除了帮助大人做家务,还常常打扫楼道和周围的环境卫生。钟娟,中波由于品学兼优,都在刚满13岁时就被破例吸收为共青团员。

(文章较长,未录完。语音录入,有错字未校对。)


为了宁静的校园

---谷城县第一中学保卫科科长刘德顺

谷城县第一中学保卫科是一九九五年才成立的新部门,科教兴县,重在教育;而我们保卫科的光荣职责,就是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一片宁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辛勤育人的教师们提供一块安全祥和的育人环境。

特别是在本年度里,学校党委一如继往地把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提到学校工作议事日程上来抓,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过硬的工作方针,采取了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自一九九九年春学校综治第一责任人签定责任状至今,学校内无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及安全事故发生,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学生的学风正,纪律好,校园呈现出井然、安定的气氛。为了更好地维护稳定、保证安全,我们在县公安部门的领导下,在校党委及校行政的具体指挥下,真正做到了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为全校师生员工创造了一个文明、安定、宁静、祥和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一、抓部署,勤防范,排隐患

开学初,我就召开了内部综合治理与安全保卫工作专题研究会。会上主要研究部署了安全督导工作评估,拿出新形势下所要求的综合治理整解方案。把学校内部安全当作一项头等大事来抓。一是保卫人员不管是在岗,还是不在岗,都要时刻提高警惕,对学校的安全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责任感;二是加强门卫24小时值班制,严肃值班纪律,强化内部安全检查,增强夜间巡逻,重视中班和晚班;三是加强节假日的安全防范工作;四是要求全校师生员工及家属要增强安全意识,积极参与校园内部安全的群管群防群治。所以今年以来,学校内部不利安全的隐患消除了,师生员工们的安全问题解决了,学生中违纪打架斗殴的现象杜绝了,学习文化知识的目标明确了。

二、抓协调,加力度,定制度

为了严明校纪,端正学风,一年来,我坚定不移地按照公安部门的文件精神,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性的治安保卫,并积极主动地与政教处、团委、教导处、总务处等部门配合,全方位的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在治安管理上建立了“进出生人登记簿”、“工作安排登记簿”、“安全检查记载簿”、“违法、重点人口登记簿”、“停薪留职人员登记簿”、“暂住人口登记簿”、“调解纠纷登记簿”、“案件事故登记簿”、“政治业务学习记录簿”“九簿式”的管理。为了增强物防,消除隐患,99年6月投资了1千多元为教导处微机室进行物防整改,11月份又投资2千多元对教学楼存有不安全的部位进行了有效的整解与加固。在消防上我们建立了消防领导小组,各单元楼配置有2桶灭火器,重点部位装有消防栓,并且还不定期地在内部进行用气、用电安全检查。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由去年的2500多人,增加到今年的3000多人,再加上基建工程人员、临工人员、联系业务人员、来访来客人员等,学校每天进出人流量达3500人次左右,为了有效地控制社会上不法人员的混入,从98年12月至今,学生进出校门必须佩戴学生证。在99年9月,为加强学生乘骑自行车的严格管理,我们协同城关派出所,对学生乘骑入校自行车实行了打号上牌及持出入证的双证管理办法,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防止了校外恶势力和不法分子的混入,自行车安全系数达到100%。一次,社会不法分子段文洁晚上九时左右在校门口徘徊,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暗中观察着他的行动,等到学校下自习进行继续跟踪。结果,当段犯在离校门200米处对我校学生实施抢劫时,被我当场抓获。后查明,段犯系城关地区以凡涛为首的社会恶势力的帮凶。近年在周边学校进行过多次抢劫。此举为社会除了一仅害。另一方面,我十分注重对男、女生寝室和自行车停放环境进行治理,做到勤观察、勤管理,预防各种不良现象的发生。这种管理工作的实施,每天都要进行无数次的检查工作,为了搞好这一工作,我和保卫科的全体人员一起,对工作任劳任怨,守职尽责。重大节假日,我们除安排好常规性的值班、巡逻外,还加派24小时的巡逻力度。并定岗、定责、定事故赔偿,这些制度的实施,完善了岗位责任制度,使我们的工作不断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我的工作到了校党委及师生员工的高度评价。

三、抓宣传,重教育,勤治理

在本年度的工作中,我继续加强了“物防”,在着重改善内部治安工作环境的同时,注重“人防”,协同政教处加大普法宣传工作力度,常年坚持法纪宣传与帮教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做到深入细致地调查,摸清情况,对有违纪行为及参与校内打架斗殴的学生,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严管、严教、细帮,并针对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帮一活动,在全校开展品学兼优学生对双困生进行直接的帮教活动。为创造一个高尚、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积极配合政教、团委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开展“向抽烟、出口讲脏话等不文明行为告别”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规范学生行为,为了有效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做到有目的性地开展工作。

经过一年多来的调查、了解和分析,我校2436名在册学生中绝大多数品学兼优,能够认真遵守校规校纪,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但极少数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时不时地违规违纪,其中有的是上初中就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家长又溺爱,不严加教育;有的是到了高中后由于基础差,学习成绩上不去,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经常管不住自己而违反学校管理制度。对于这极少数学生,我们同政教处紧密配合,加强思想工作,不歧视,不放任,加强对其良好行为习性养成教育。我的做法是:首先对其违反纪律的不良行为进行批评教育,而不是对他们一犯错误就就事论事的处理了事,直接把他们推向社会,推向家长,而是对他们实行耐心地说服教育,给他们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使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人由品行不端转变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对经常违犯校纪、校规、迟到、旷课或犯有其他比较严重错误的学生,我们积极主动地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并针对其违纪现象采取有效的批评帮教,使这些“浪子”从教育中得到温暖,并能尽早回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文化知识的正道上来。

开学初,三个教室出现被盗。我经过对现场进行勘察,认为内部学生作案可能性较大。我们经过拉网式的排查,从1700多名学生中把范围缩小到了高三年级一名体育小班生上。经过多次交心谈话,这名学生认识到他所犯错误的严重性,痛下决心专心学习,半年后,终于考上了名牌高校。

四、尽职责,练素质,保平安

在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进行中,我深深认识到,治安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领导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治安保卫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增强责任心和提高警惕性。只有保卫人员的政治与业务工作能力的双向提高,才能充分体现保一方平安的强大力量。一年来,我身体力行,率领全体保卫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为保集体的财物以及师生员工的财产与人身安全,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不管是炎热酷暑,还是三九寒天,一年四季,夜以继日地守卫巡逻着,做到上岗下岗一个样,时刻提高警惕,发现案情和隐患及时报告处理,真正具备了一名合格保卫人员的本领。

1999年5月30日夜晚,我校高二⑻班教室丢失60元现金,6月1日夜晚高三⑴班教室又被盗现金100余元。在这两次失钱的事故中,我们老是认为是本班学生自盗。因为我们保卫人员每晚在学生下晚自习离教室后要对全楼各个教室进行检查,查无一人后才锁好教学楼的所有入口的铁门。如不开门是无法上楼行窃的,为了得出真正的被盗原因,我从6月2日晚实行在教学楼的水泥地上守候捉贼的方式,终于在6月4日深夜1点多种当场抓获盗贼邹某,经询问,教学楼多次被盗均系此人所为,邹某系大古桥小学六年级学生。6月5日把此案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并及时和城关派出所联系,将案犯交城关派出所处理。在1999年11日10日零晨5点,我又在教室抓获案犯邹某,现系城关一中一⑶班学生,经询问知他每次作案都是在零晨3点开始,并且是单独行动,作案手段老道,从学校工地夜深翻墙入内,然后从教学楼垃圾道爬到楼内进行盗窃。为了教育其本人,我们协同派出所找到邹某家长和学校进行三方协同管教。现已从该生处追回现金291元返还给失窃的学生,还有383元正在追缴中。前不久,一名社会闲杂人员在保卫科门口被我截住。在讯问过程中,我发现他话有漏洞,说不出进校门的正当理由,想夺路而逃被我擒住。在110赶到后,从他身上搜出匕首一把,像机一部,赃款1000多元;防止了一场安全事故。近三年来,经我亲手侦破或现场破获的案件达11件,追回电话子母机等物品折款5000多元,追回赃款3234元,协破涉及校外案件3起,协抓流窜犯1名,制止流氓械斗3起。

以上成绩的取得,和公安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加上我校安全保卫工作措施得力,全体保卫人员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各个职能部门的大力协调,全体师生员工的紧密配合,我们的内部安全保卫工作一年比一年干的出色,校内管理井然有序,治安案件呈负比率趋势,学生中的打架斗殴现象逐步减少,治安环境正在大力改善。今后我决心更加努力地学习政治,提高自身素质,把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做得更加完善,使谷城一中的校园环境更优美、更宁静,使这里的读书的气氛更浓厚,一中人脸上的笑容更多、更灿烂!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六日


求真务实争先创优

----记谷一中化学科教研组长阮班成

按照学校的安排,从去年秋季开始,阮班成老师担任高一年级一个特招班、两个普通班的化学课。他是我校化学教研组长,高一年级组组长。一年来,阮老师勤奋学习,扎实工作,搞好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了领导们的普遍赞扬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一、教学工作,深钻猛挤。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是阮老师的教学风格。他坚持领会大纲、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广泛涉猎相关教学参考书籍,诸如《成人教育》、《化学教育》、《中学理科参考资料》、《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并善于将所学理论和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阮老师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做到了备、教、辅、改、考件件落实,特别是对那些化学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的同学们,阮老师并没有将他们当成包袱而抛弃,对他们总是耐心讲解和辅导,多提问,勤指点,使这些同学化学成绩能够不断提高,阮老师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除了节假日,几乎每天读报之前,都在教室里辅导同学们。据不完全统计,他学年额外工作多达240节课。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学年学校组织四次大型考试,经过评估,阮老师所带的特招班分别获得三次第一,所带的两个普通班在四次大型考试中分别获得四个第一、四个第二的好成绩。

二、教研工作,扎实深入,一年一个台阶。每学期每次教导处安排的教研工作任务,该同志都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完成,并结合化学组年轻教师多的特点,狠抓检查、督促和落实。96-97学年,化学组更是有了起色,常规教学落实率达100%,全组教师整体业务素质和教学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去年秋季市里统考,一、二年级化学成绩均好于往年,全年化学高考成绩再度辉煌,在阮老师严格要求下,经过化学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一中的各年级化学教学成绩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导处的充分肯定。

三、年级工作,协调服务,从一点一滴做起。该同志担任年级组长以来,坚持遇大事及时向学校领导请示和汇报,协助分管年级领导抓好年级教育教学及各项管理工作,抓学风、抓考风。协调好备课组之间、班主任之间、课任教师之间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96-97学年里,高一年级未出现过任何教学事故,而出现了既有全员团结协作,又有个人力争上游的可喜局面。这与作为年级组长的阮老师的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有直接的关系。除此之外,阮老师还坚持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做好清洁、卫生工作,烧好开水,搞好优质服务。难怪同志们都夸他“真是个好组长”。

一九九七年八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