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袁氏起源

下一章 分布

The Yuans' Genealogical tree Origin


本章导读
第一节 袁氏通用起源
第二节 袁氏历史变迁
第三节 汝南袁氏考证
第四节 大槐树的传说
第五节 湖广填四川
第六节 中国家谱编写体例
第七节 舜裔十姓,根在山西
第八节 炎帝世系
第九节 山东移民来源考

第一节 通用起源

一、爰、辕通用 The Original Written Words for Yuan

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认为出自“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悟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南宋人郑樵将袁姓列入“以字为:氏”类,其《通志·氏族略》载:“袁氏,亦作‘辕’,亦作‘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裔。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18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世为陈上卿。”

《百家姓典故》上的记载是:袁氏大舜后裔 一姓六字之异 。

历来关于袁姓姓源的考据工作,已经做得相当的翔实和完整,许多有关姓氏的古籍,对于袁氏的来龙去脉的记述,内容也差不多一致。

《通志。氏族略》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 为陈侯,称胡公满,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曰:“妫姓,舜后陈胡公之胤,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甫,甫七代孙庄爰,伯诸生涛,以王父字为氏,代为上卿,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

《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公满裔孙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通志氏族略》:“袁氏,妫氏,舜后。”

《袁枢年谱》:“袁通爰、辕、¤(“木”+“袁”,音同袁)、¤(三点水+“袁”,音同袁)、援,一姓六字五族之异。”

《姓氏考略》:“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袁盖舜之后也。周封其裔孙胡公满于陈,满之十一世孙诸字伯爰,子孙以为氏。望出陈郡,汝南,彭城。”

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对于袁氏之姓源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他们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三世孙涛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同时,由于“爰”字和袁、辕、¤(“木”+“袁”,音同袁)、¤(三点水+“袁”,音同袁)、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这就是《袁枢年谱》上所谓的“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而胡公满的这一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辉煌。

二、简化“辕”为“袁”姓 ,写法有六种 Six Words for Yuan

辕涛涂的玄孙辕颇,徙居郑国,至秦末,裔孙辕告避难于河、洛之间(黄河、洛水,今河南洛阳、偃师、巩义一带),辕告的小儿子辕政,于西汉初年去掉车字旁,开始以“袁”直接为姓氏。因此,袁政是使袁姓独立使用的第一人。

唐宋时期的袁氏家书,对上述变化均有详细记载。如<<古今姓氏书辨证>>云:“袁,出自妫姓。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庚,庚生季子阍,阍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郑仲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涛涂从齐桓公盟会,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以爰氏。爰、辕一也。涛涂字仲,谥宣,谓之辕宣仲,生选,选子生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颇,为司徒,奔郑。秦末,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

袁姓源出于周朝 伯辕 的后代。他的孙儿涛涂,以祖父名去掉车旁为“袁”姓。古时“袁”和“爰”相通,故袁姓和爰姓是同宗。又据《新百家姓》:“靖伯庚的九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名命氏,后代就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古代袁、爰、辕、援因音同,相互通用。”袁氏发祥于汝南郡、彭城郡,因名“汝南堂”,也有用“彭城郡”的。永嘉之乱,袁氏南迁,散居江、浙、闽、赣诸省,宋末入汀州,明代南迁上杭,清初迁梅州、潮州等地。

三、袁、陈3000年前是一家人 Yuan and Cheng from One Family

胡公满,是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则认真推溯起来,陈、袁两氏在3000年前岂非本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准阳县一带,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2000年以前,便一直在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庄伯--伯辕--涛涂--选--(长子)声子 (次子)突 突--(长子)惠子 (次子)雅 雅--颇(长为侨,失考)--买--告--政--生--元--干--良,良---(长子)昌 (次子)漳,昌的世系和漳的世系也是经很多人研究了的!!!道光八年(1828年)著的<<袁氏世考>>上说的很详细了!庄伯为一世祖,那政就是十世了。

袁陈的共同祖先: 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惽,惽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宣仲生选,选生声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颇,奔郑, 秦末,裔孙告辟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此录自《新唐书》卷七四下 表第一四下:仲尔金父一作仲尔金甫。选--(长子)声子 (次子)突 突--(长子)惠子 (次子)雅 声子突是一人名 惠子雅也是一人名也,不是2个人 。

袁氏遍布中国,陈胡公满不仅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且还是袁姓家族的始祖,具体讲,袁氏的得姓始祖是涛涂,而立姓始祖则是秦末的袁政。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今河南的淮阳一带,而袁姓家族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但是袁姓家族,至西汉,发展迅速、地位显赫,其子孙世代任大官僚。袁政传至10世孙袁斡,封贵乡侯,居承郡,为著姓,此郡实为袁氏立姓后最早居住的地方,时间大致在西汉初,由于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至晋代属陈郡,故号称陈郡袁氏。各地的袁姓多为陈郡袁氏分支,至东汉,“汝南袁氏”成为当时特别有名望的世家大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袁姓子孙或因做官,或因避祸逃难,四散分居北方广大地区,并有袁氏散居江南许多地方。经过漫长的繁衍,袁姓逐浙又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陈留、宜春等郡望,而这些支系又多出自陈、汝南两望族后裔。从历史上看,隋唐以前,袁姓的显赫名人也多出于这些地方。袁姓南迁大约于唐代以前,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渐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姓入闽也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另外,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姓氏中,袁氏也是大姓。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点些处进入陈氏家谱简介......

袁姓与汤氏: 轩辕氏,又称玄元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简化为袁邑。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轩辕氏有一支后代,乘着轩辕氏发明的高车大辕,世代游牧于草原,被称为高车族,因其族是轩辕氏后裔,则以袁纥氏为部落名称,后则为酋长名称,袁纥氏在隋史中称“韦纥”,唐史中称“回鹘”,今称“维吾尔”,随着民族的融合,汉化的袁纥氏,已简化为袁氏。

妫姓有虞氏舜后裔胡公满在周初时,被周武王封于陈(河南淮阳),史称陈胡公。陈胡公的儿子陈申公有个儿子叫靖伯庚,因是庶子,另辟公族。靖伯庚的八世孙妫诸,字伯瑗,他的孙子涛涂,则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瑗氏。因瑗与辕、袁同音通用,而其族又居于轩辕氏之墟,历史上又称其为辕涛涂、袁涛涂,其子袁选,其孙袁颇、袁侨均为陈国上卿,因而袁氏为春秋战国时的名门世家。

西汉时,爰盎在七国之乱时以奏请诛晁错而知名,后因其以直谏冒犯汉文帝,而被贬为庶民。爰盎之后为避祸,以同音字分为袁、辕、援、爰、榬、溒等六大氏族,随着历史发展,姓氏的融合,今辕、援、爰、榬、溒等五大氏已成为罕见姓氏,多已融于袁氏,回归祖籍。袁氏郡望为汝阳(河南商水)、阳夏(河南太康)、彭城(江苏徐州),汝阳商水县袁氏在东汉时垄断朝政,袁安是汉和帝朝司徒,因其正直不阿,敢于外戚窦氏相抗衡,所以名满天下。袁安的儿子袁敝是汉章帝朝司空,袁敝的儿子袁汤是司徒,袁汤的长子袁逢是司空、次子袁隗是司徒,因而有“四世五公”之誉,天下士大夫无不出自袁氏门下。袁汤的孙子、五官中郎将袁成之子袁绍,因反董卓,被推为18路诸侯盟主,后割据河北、河南、山西、山东为一代霸主。袁汤的孙子、司空袁逢之子袁术则割据淮南,在寿春称帝。

袁氏在历史上名人辈出,晋有文史学家袁宏,唐有宰相袁智弘,宋有史学家袁枢,明有军事家袁宗焕,清有文学家袁枚,中华民国成立,河南项城人袁世凯,出任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氏世为门阀大族,在宋代被列为第59位门阀世族,当代袁氏排在第33位人口大姓,在台湾则位居第94位大姓。

江苏吴县袁氏亦是名门, 袁珪 后裔 袁盘 ,字德铭,幼时流落到姑苏,由 汤儒 收养,因而改姓汤,史称“ 汤盘 ”,明嘉靖10年(1531年)中举人,任富阳县知县。汤盘有个儿子 汤曾 ,明恩贡,任南宁府通判。汤曾因思祖之功,又改为袁姓,但汤曾这支袁氏为不忘汤氏养育之恩,称始祖为“汤一公”。袁盘改汤氏,其后成为汤氏的一支。

历史上有许多姓氏,因朝代的更迭,被迫改变姓氏,改为汤姓的。据统计,汤氏一共有20多种姓氏改为汤氏,其中最大的杨姓改汤氏,温姓改汤氏,唐朝的唐改汤氏,更姓改汤姓,韩姓改汤姓,这些姓氏改为汤姓后,又大多从新修订了家谱。

(清寒斋汤学良1994年稿)

四、当代世界上的袁氏联谊 Yuans all over the globe unite

濮阳县申办世界舜裔联谊大会成功

近日,在泰国芭提亚举办的第十七届世界舜裔联谊大会上,濮阳县代表团经过不懈努力,一举击败广东东莞舜裔联谊会、香港袁氏宗亲会等众多竞争对手,以绝对多数票获得2006年第二十届世界舜裔联谊大会主办权。

据史书记载,濮阳县是上古时期五帝之一舜帝的出生地。为弘扬帝舜文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该县从2001年起积极申办2006年第二十届世界舜裔联谊大会。从2001年以来,该县积极组团参加了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举行的第十五、十六、十七届世界舜裔联谊大会,广泛宣传、推介濮阳,积极开展联谊活动和申办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一举获得成功。 《濮阳日报》

香港广东袁氏知名人士到汝南寻根 驻马店新闻 中国·驻马店网( 2004-10-29 )

“天下袁氏,根在汝南”。近日,香港、广东两地袁氏代表人士一行68人回到祖居地——汝南县,参加汝南县第二届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艺术节及袁氏宗亲联谊活动。市委副书记段腊梅,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霍好胜,副市长赵焕之接见了袁氏知名人士,并出席了联谊座谈会。

这次来汝南的人士,有香港汝南堂袁氏宗亲会理事长袁雄昆先生,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团团长袁武先生和广州、深圳等各界袁氏知名人士。两天里,他们参加了汝南县第二届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艺术节,参观了袁氏村落,参加了袁氏知名人士联谊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副市长赵焕之、汝南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驻马店市情和汝南县情,推介了《驻马店市对外招商引资项目》。联谊座谈中,袁氏知名人士表达了对祖居地的热爱和深情,表示海内外袁氏后裔一定不忘祖居地,不忘汝南的发展,为汝南的腾飞尽心尽力。通过两天时间的考察,有部分袁氏经济界人士表示了到驻马店投资兴办粮油加工企业的意愿。 《驻马店日报》

香港罗湖袁氏宗亲会会长袁景煜一行到深圳罗湖区访问 。罗湖区侨务部门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双方就如何加强沟通、增进联系等事宜进行了座谈。据了解,香港罗湖袁氏宗亲会1986年在香港成立,其会员全部是现居住在香港、澳门及海外的原罗湖村村民。香港罗湖袁氏宗亲会会员一贯秉承爱国、爱港、爱乡的传统,在联系两地乡亲、促进深港两地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此次正值该会刚刚换届,新任会长袁景煜表示,希望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罗湖乃至深圳的联系。 《深圳侨报》 作者:梁文生

五、史记故事 Historic Stories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

相传,早在人类的洪荒时代,黄帝作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他有子昌意,昌意有子高阳。黄帝死后,葬于桥山,高阳继承帝位,这就是颛顼帝。颛顼的儿子穷蝉时失去帝位,家道中落。穷蝉子敬康,敬康子句望,句望子桥牛,桥牛子瞽叟,都地位卑微,只是普通百姓。瞽叟子有虞氏舜,名叫重华,冀州人。曾经在历山种过田,在雷泽捕过鱼,在黄河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多种手艺,又在负夏赶集做过小生意。舜的父亲瞽叟瞎了眼睛,舜的母亲死后,瞽叟续弦娶了后妻生了象。瞽叟心不向善,喜欢后妻所生儿子。他的后妻也讨厌舜,象在父母的宠爱下,变得狂傲骄纵。他们都虐待舜,甚至想置他于死地。而舜每到大难临头时,都能逢凶化吉。事后,他顺从父母不失子道,待兄弟友善,一天比一天诚笃小心,从不懈怠。 舜20岁时,有孝顺之名。30岁时,主持中原部落联盟事务的陶唐氏帝尧,已在位70年,年事已高,就向四方诸侯领袖让贤。四方诸侯领袖觉得他们德行不高,难担重任。尧就让他们尽量推荐贤人。四位向尧推荐虞舜,尧说:“我听说过此人,他到底怎么样呢?”四位都说:“他是盲人的儿子,父亲心不向善,母亲言不及义,弟弟倨傲无礼,他却能够和睦孝顺,把一个家庭处理得井井有条,没有什么差错。”帝尧答应试试他。

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观察他怎样治家;又使9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怎样处世。舜住在妫水转湾处,家居行为认真不苟,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身份高贵而骄傲,侍奉舜的亲人,能遵守为妇之道;尧的9个儿子也都更加友爱。舜在历山耕种,历山的人能让出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上的人能让出自己的住所;在黄河岸边做陶器,黄河沿岸出产的陶器没有粗制滥造的。一年之后,他所在的地方成了村落,两年后便成城邑,三年便成都市。尧于是赏给舜细葛布衣和琴,又为他建筑仓库,送给他牛羊。瞽叟和象并不因舜成为帝尧的贵婿而有所收敛,仍然想法设法谋害他,以夺取其家产。可是舜都巧妙地摆脱了灾:难,仍然孝顺瞽叟,友爱弟弟。尧对舜十分满意,就让他用心宣扬五种伦理,这五种伦理都为人民所乐为。尧又使舜担任各种公职,他把事务都处理得井然有序;使他在国都四门接待宾客,四方的宾客如归,一片和睦,从诸侯国远道而来的宾客都肃然起敬;尧又使舜进入原始山林川泽之地,在暴风雷雨中,舜能够不迷失方向。尧经过3年之久的考察,认为舜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足以托付天下,就着意栽培他。20年后他从帝位上退下来,使舜代行天子之事,巡视天下。舜30岁时被重用,替尧办事20年,50岁时代行政事。8年后尧去世,舜为尧守丧 3年。

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贤,不能把天下交给他,于是一反常道,传给了舜。尧在世时权衡了很久,这样说道:“把天下传给舜,天下便都可得到好处,只有丹朱痛苦;传给丹朱,天下便都痛苦,只是丹朱得到好处。总不能拿全天下的痛苦,去造福一个人。”帝尧三年丧过后,舜为了要让位给丹朱,走避到南河的南方。诸侯来朝见天子的,不去朝见丹朱而去朝见舜;打官司的,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歌颂政德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吧。”于是回到首都,登上天子之位,这就是有虞氏帝舜。舜61岁时,正式登上帝位,在位39年,到南方巡狩时,死于苍梧之野(今湖南、广西、广东交界处)。葬于长江之南的九嶷山,这就是零陵。

舜的儿子商均也不贤,舜于是早作打算,立禹为继承人。禹登帝位后,封商均为诸侯,封于虞(今属河南),以供奉先人祀典,其服饰、礼乐都独自拥有,并用客人的身份朝见天子,天子也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臣下,表示不敢专有天下。由于舜曾在妫水边居住,其子孙便以地名为氏,形成妫姓。夏朝时,夏王曾封舜之后虞思、虞遂官爵。到商朝时,已湮没无闻。虞遂的后代投奔周部族,任陶正(负责陶器的烧制),生下儿子名满,他是帝舜的嫡系子孙。到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大封宗族子弟和异姓功臣,并追封五帝时名君、名臣之后时,就把妫满封到古陈氏部落故地,建立陈国,都宛丘 (今河南淮阳),让他承袭帝舜的祭祀、香火,并把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就是陈国的开国始祖,史称陈胡公。

陈胡公卒后,子申公犀侯继位。犀侯嫡子突又承袭国君之位,是为陈孝公,犀侯庶子靖伯庚成为陈国卿士。靖伯庚的9世孙,也即陈胡公的第11世孙名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宣仲涛涂因功受封阳夏 (今河南:太康),成为卿士,就以祖父的字为氏,形成爰姓。由于在上古时,爰、袁、辕、(氵+袁)、榱、援同音通用,后来因传写不同,一姓分为6家,爰姓也作袁、辕、渍、榱、援姓,相互混用。如涛涂字仲,死后被追谥为宣,故称宣仲涛涂。但当时人又把袁姓始祖称做辕宣仲、辕涛涂,《左传》中把辕涛涂的儿子写成袁选,孙子写成袁侨,即是证明。《北史》载,北魏人李绘同南朝梁大臣纵论姓氏,袁狎道:“未若我本出自黄帝,在十四姓之限。”李绘道:“兄所出虽远,当是共车千秋分一字耳。”

鲁僖公四年、陈宣公三十七年(前656年),诸侯霸主齐桓公为独霸中原,率鲁、卫、宋、郑、陈、曹、许等诸侯联军击溃蔡国军队后,进兵讨伐楚国,兵驻召陵(今河南郾城东),辕涛涂率陈国军队从征。楚国在严加防范的同时,派使臣屈完到联军帐中与齐桓公当面理论。齐桓公被驳得理屈辞穷,又见楚兵防守严密无隙可乘,便与楚国订立盟约。诸侯国联军罢兵回国,将经过陈国和郑国边境,辕涛涂怕齐军过境给陈国增加物资供应方面的负担,就与郑国领兵将领申侯商量,最好让齐军绕过陈、郑边境,从东夷部落穿过。申侯当面答应,背后为了取悦齐桓公,把辕涛涂出卖了。申侯提醒挤桓公说:辕涛涂的计策不可行,经过几番征战,大军已经很疲惫了,如果兵出东道,一旦遭到敌人进攻,恐怕要受损失,不如从陈、郑两国边境经过保险。我们郑国愿意供应粮草,保证大军平安归国。齐桓公听后,觉得此计甚妙,为嘉奖申侯,就把齐国以前侵占的虎牢之地归还郑国。他认为辕涛涂不忠于霸主,就把辕涛涂抓了起来,押送齐国。第二年,齐国又指使鲁国的叔孙戴伯率诸侯军队讨伐陈国,陈宣公被迫屈服请罪并订立和约,齐国这才把辕涛涂放回。

辕涛涂为了国家利益而受此磨难,使陈宣公深受感动,任命他的后世子孙代代为陈国上卿。鲁哀公十一年、陈(泯+曰)公十八年 (前484年),涛涂裔孙辕颇为陈国司徒 (官名。掌土地和人民,负责田地管理和征发劳役),因事被国人驱逐,逃往郑国,随他同时逃难的还有其族人辕糠。郑被韩国所灭,辕颇裔孙又为韩国人。秦灭韩后,他们又为秦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辕颇的裔孙辕告率众避难于河洛之间 (黄河、洛水之间地区,今河南洛阳、偃师、巩义一带)。到了汉代,辕告的少子辕政,将“辕”去掉“车”旁改从袁姓,因此有人把袁政奉为袁姓的立姓始祖。

六、袁氏世系考 Lineage

袁姓独立前: 虞舜-(陈)胡妫满-申公犀侯-靖庚-季子阍-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

-郑叔-郑仲金父 10代

袁姓过渡期: 庄伯-诸(字伯爰)-?(王父爰)-涛涂(辕宣仲)-选-声-(突)惠-雅-颇 9代

袁姓独立后: 颇之少子政(颇的小儿子袁政),真正立“袁”为氏。 (有袁姓后的第十代)

袁政以后 : ( 兰色 为这一辈的传人,/为其同胞兄弟,即叔祖)袁政生袁固,

袁固 为袁氏一世祖---袁固传二世祖袁哙/ 袁盎--- 袁盎传三世祖袁種/ 袁焘 /袁寿---袁焘传四世袁敬/袁效/袁秦/ 袁恭-- -五世 袁良--- 六世袁夔/袁英/袁兰/ 袁 昌 /袁璋---七世 袁安 /袁滂/袁林----八世 袁京 / 袁环/袁敞/袁赏----九世 袁彭 /袁汤/袁乔/袁隗----十世 袁贺 /袁平/袁逢/袁成----十一世 袁绍 /袁术/袁基/ 袁闳 /----袁谭/袁熙/ 袁尚 /袁干/袁耀/袁买/ 袁广

(袁资友根据民国33年版《袁氏家谱之袁氏一脉长江万里图》整理,然后各地分枝不同。)

*古代家谱书籍,通常省去“袁”字,为了尊称而在后面加上“公”字。由于现代白话文读起来方便,本家谱一般都用姓名的全称,请老辈尊者们、先人们、前辈们见谅!

*各地修谱,皆修名人后代。其实非名人后代怎么办?只好在后来朝堂亲叔祖上靠。例如下面的贵州和江西湖北的,中间不同,后来却在唐朝又相同了。这就造成了后代续谱中前面始祖相同,中间有些地方不一样,后代又相同的真正原因。比如:袁盎还有个哥哥叫袁哙,他的后代呢?

*比较一下下面的异同吧,我们还有什么话说呢?最重要的就是搞准现在!

各地参考资料:

1、广东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璋公---滂公---涣公---准公---冲公---耽公---贤公---豹公---洵公---觐公---昂公---君正(又为君臣)---颖公---恭公---频公---子温---士政---伦公---知元---晔公---滋公---宝公---济刚---又馀---信芝---在朝---宜正---甫襄---承恩---公瑜---常恃---聪芝---少一---志君 (39世公祖)

2、贵州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英公---安公---京公---准公---逢公---绍公---尚公---闳公---宏公---恩光公---灏公---盛公---淑公---灿公---昂公---元广公---聿修公---枢公---朗公---天纲公---客师公---恕己公---履谦公---二师公---中仁公---晔公---武仲公---厥公---富春公---孟翁公---礼公---身公---添平公---凤竹公 (39世公祖)

3、江西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英公---安公---京公---彭公---贺公---闳公---广公---焕公---淮公---冲公---宏公---恩公---豹公---洵公---顗公---昂公---元公---宪(繁体写作“憲”)公---承公---天纲公---客师公---恕己公---履谦公---二师公---中仁公---象先公---诠公---承宽公---修明公---文仲公---应彦公---世贤公---显/德公---熹/贵/聪公---汉烈/千亿/五十五公(40世公祖)

4、湖北袁氏:固公---盎公---焘公---恭公---良公---昌(家谱皆为“英公”)公---安公---京公---彭公---贺公---闳公---广公---焕公---淮公---冲公---宏公---恩公---豹公---洵公---顗公---昂公---元公---宪(繁体写作“憲”)公---承公---天纲公---客师公---恕己公---履谦公---二师公---中仁公---象先公---诠公---承宽公---修明公---文仲公---应彦公---世贤公---显/德公---熹/贵/聪公---汉烈/千亿/五十五公---袁璞/袁谟(为王字旁莫)/袁六四/---袁全/袁清/袁仲七 (42世公祖)

七、袁氏早期家谱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做玉牒。谱牒是家族与玉牒的合称,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

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属湖北)袁姓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姓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考察潜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姓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姓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姓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姓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卒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卒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八、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

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如湖北阳新县戊辰年在民国33年基础上编修了《袁氏家谱长江万里图》资料颇为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