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天台袁永生家教经验谈

[复制链接]
资友 发表于 2015-10-2 20:10:20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天台袁氏家教“秘诀”
台州日报 2008年02月21日

      天台袁永生家的“三朵金花”,个个成名成家。大女儿袁蓓精通英语、德语、法语,小学三年级就到欧洲各国巡演;二女儿袁莎在中央音乐学院执教,是国内两大权威古筝演奏大赛的双料冠军;小女儿袁莉是上海音乐学院青年古筝演奏家,电影《夜宴》中的古筝独奏就出自其手。女儿们说——

      抓住孩子的闪光点

      袁氏家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充满灵性的,那些闪光点闪了一闪,就看家长能否抓得住、抓得准。

      老大袁蓓刚牙牙学语,跟许多孩子一样,爱跟着广播乱哼哼。袁永生夫妇认为,这就是闪光点,应该紧抓不放。

      袁永生家比较穷,但他舍得在孩子教育上花钱。他从上海买了一台电子琴,让袁蓓摆弄,6岁时请了琵琶老师。

      他不断地鼓励孩子,说她有才华,孩子果然真的有了才华。小学三年级时,袁蓓作为台州十大表演艺术新星之一,参加中央组织的活动,到欧洲各国巡演。那次演出改变了袁蓓的生命轨迹,激发了她对英语的极大热情。

      “情况有变,兴趣有变,计划也要随之而变。”袁永生尊重孩子的兴趣,他又认为孩子在学外语上有才华,调整了袁蓓的培养计划,把她送进英语培训班。后来,袁蓓被保送进天台中学和浙江大学英语系。

      根据老袁的眼光,他又认为老二袁莎有音乐天赋。可音乐殿堂广博浩大,学什么呢?也和老大一样学琵琶吗?老袁和妻子商量着,还是让孩子自己决定。

      老袁带着袁莎往乐器行跑,看她对哪种乐器最有感觉,就跟小孩“抓阄”似的。结果,袁莎“抓”到了古筝。老袁相信孩子,也不断地鼓励孩子。果然,如今袁莎成为国内顶尖的古筝演奏家。

      从来没见这孩子身边有大人

      袁氏家训:要让孩子早自立,培养子女最怕的是心慈手软,家长恨不得事事代办。

      天台地处山区,当时交通很不便利。8岁的袁莎一个星期往返上海28小时,只为了上一堂1小时的古筝课。每到周末傍晚,袁永生便将女儿托付给跑上海长途的货车司机。这段路程对于袁莎太漫长、太痛苦了,她常常一路呕吐,蜷缩着小小的身体,倚在驾驶室后座,一路颠簸到天亮。

      每次回到家,妈妈总是心疼得不得了,说:“我的小袁莎怎么又瘦了一圈。”当时,孩子求爸爸,可不可以不学了。袁永生只是一直鼓励孩子,甚至逼她坚持下去。

      后来,袁莎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要去北京求学了。那时,很多家长放心不下,都去陪读,而袁莎却是个例外,爸爸也就趁开会,来看她几眼,妈妈只来北京看过她一回。“从来没见这孩子身边有大人”,袁莎就是在同学家长这样的议论声中长大的。

      袁永生说,夫妇俩的心情很复杂,也很心疼,但他坚信,这是培养孩子的必经之路。“别人都说我心狠,我想我只是比一般人更执着。”

      必须请专业老师来引路

      袁氏家训:人才不是用钱就能堆出来的,栽培孩子,父母必须做一个细心、耐心的园丁。

      老袁夫妇都是普通工人,当时,袁家经济条件不好,每个月工资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就48元。

      为了节省开支,袁莎第一次去北京由袁永生送,第二次就只身北上了,父亲能做的,也就是把女儿送到上海火车站,拜托列车员照顾。

      生活上可以将就,学习上可不能凑合。“要走专业的路,就必须请专业老师来引路,否则对孩子成才是很危险的。”这是袁永生对女儿拜师学艺的原则。

      但在小小山城,找个出色的专业老师,谈何容易。

      就拿袁莎来说,她最初钟情的是美术和书法,小小年纪就能将字帖上的草书,模仿到以假乱真的地步,邻居都把这个当成奇谈。于是,袁永生开始留心物色绘画老师,最后找到了毕业于浙江美院的张浩。可张老师很快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找不到下一位良师的袁永生,一咬牙,让女儿另投音乐之门。

      到了培养三女儿,袁永生就很有经验了。他果断地让袁莉放弃了正常的学业,送到上海进行培训,一个星期分成古筝、音理、文化课三块学习。

      专业上的事,让专业的老师来教,老袁亲自教的,就是引导女儿背唐诗,参学空灵、静谧、深远、彻悟的古典意境。也难怪,同样曲目、同样乐谱,袁家姐妹总是能轻拢慢捻,指间流淌出悠远的别样韵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