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陕西袁家村出4个省委书记没一个姓袁的

[复制链接]
资友 发表于 2014-8-30 09: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欢迎注册登录后浏览更多内容!谢谢!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Wb0910C.JPG
袁家沟村委会的活动室,当年毛主席在这里写下了《沁园春·雪》。


    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村是一个只有1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然而这里却因为出了4位省委书记而远近闻名。原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原陕西省委书记白治民和现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都是这个村子出去的人。

    “陕北‘闹红’比较早!”
  
    “这里白氏出高官的原因是陕北‘闹红’比较早!除了袁家沟出了‘大官’以外,其实袁家沟附近的几个村落也出了不少白姓高官。不过,与袁家沟的这4位高官相比,他们的职位要略低一些。就是在我们袁家沟,县团级的官员也有很多。” 从袁家沟村走出来的清涧县人大办公室主任白鹤东说。虽然清涧县的白氏官员人数众多,但其中的大多数只是“同姓不同祖”的老乡,很少有“亲戚”关系。而在血缘关系之外,这些白姓官员大多还有同窗之谊。当时陕北地区是一个贫困地区,往往邻近的几个村子才会有一所小学,他们在年幼的时候便相互熟识了。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参加了革命。
  “清涧县是仅次于江西瑞金的第二个将军县。”据清涧县1985年的调查,当时还在位的从清涧县出去的省军级干部就有62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冬天的袁家沟里,除了枣树和齐头柳树的枝杈坚硬地挺立着外,就是满目的黄土了,给人一种冬天的苍凉和悲壮感。由于地处黄河西岸,和山西隔河相望,在陆路交通不便的时候,靠近黄河的这一区域便利的水上交通成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对于袁家沟的历史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很多村民的说法是“我们是从大槐树移民来的!”记者在《清涧县志》上看到有一处记载: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本境劳作、生息。相传,这里曾有原始部落五龙氏的足迹。有一处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山西汾州、平阳、泽州、潞安之民迁移河西“任土垦田,世业其家”。对于有水有山的这个袁家沟,白姓家族的先祖们从什么时候开始躬耕生活的则没有一个具体记载。
  村党支部书记白江思是个厚道朴实的陕北人,他说:“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这是当地村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它形象地说明了袁家沟的地形,村内沟壑交错,有两条无名小溪一年四季无论干旱还是雨涝从不干枯,村民叫它“常流水”。白家祖辈居住的袁家沟分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个沟,有两条小溪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村民们在沟里沿着山势,在散乱的黄土层中挖掘窑洞居住,吃的水就是这两条小河源头的井水。“在袁家沟务农难,难在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春天背出去,秋天背回来;难在所有的植物都是靠天吃饭。”由于山路崎岖,全是羊肠小道,所以这里的村民种植农作物很少能用得上牲畜,所有的东西都靠人背。春天把种子和化肥背到山上去耕种,到了秋天再把丰收的果实一捆捆背下山来。“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红枣、黄豆,一年下来人均收入500元吧!”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代代白姓人以顽强的毅力坚韧地生存着,他们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延续着生命、创造着未来。
  “现在留在村里的人有一半、在外做事的有一半。” 党支部书记白江思说。袁家沟现有人口500多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2个、80岁以上的有4个、70岁以上的老人有26个。

    两个老师和8个学生
  
    在明代和清朝的时候,距袁家沟不远的高杰村出了200多个举人,当时高杰村里私塾云集、文风浓厚。受高杰村的影响,袁家沟不少家庭也十分重视教育,袁家沟不少人把孩子送到高杰村就读私塾。在距袁家沟10公里的高杰村,60岁的白树海告诉记者,他们是白姓前九家,在他们村里还有白姓又九家,袁家沟是白姓五家。
  在袁家沟,去任何一个人的家里都没有平坦的大路。顺着蜿蜒的小路来到位于前沟东坡上的袁家沟小学,远远就能看到有两排整齐的10孔窑洞分上下两层排列着,七八个孩子正在窑洞前的空地(做操场用)上跑操。这是袁家沟里一个极为少见的平整之地,村民用它修建了学校,可以看出村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学生们不会做广播体操,所以体育课和早操就是让他们跑跑步、活动活动!”老师李光辉介绍说。
  这所学校有2个老师和8个学生,在8个学生中,4个就读三年级、4个上五年级,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无法开课就被迫转到邻村的邓家洼去了。
  其实,袁家沟小学是在1926年成立的小学,是清涧县设立的第二所小学,当时有十多个学生,老师是一个外乡的李姓人。在120多年前,袁家沟就有了私塾,当时是村子里比较富裕的家庭请来先生给孩子教授古文,而老师的工资就是几斗谷子或者豆子。袁家沟小学最辉煌的时候有300多人,不但有小学,而且还有初中,附近村子的孩子都来这里上课。如今,52岁的李光辉和52岁的白荣兰两个老教师带着8个学生,每人包一个班的语文和数学。上完课,学生放学回家,他们就自己动手做饭。两个快退休的老头子给孩子上课凭的是良心,他们的工作没有人监督。
  现在学校的10孔窑洞学校只用了3个,一个被村委会当成了计划生育活动室、一个是村上的治安活动室,其他的几个有被村民暂时借用的,而有的则闲置着。

    600年前的家谱
  
    据《清涧县县志》记载:崇祯十年(1643),《清涧县白草一里又九家白氏族谱》首修问世。在袁家沟,记者见到了另外一本修于明代的五家白氏族谱——《袁家沟家谱》。
  “这个家谱是我冒着危险留下来的,‘文革’的时候破四旧,不允许留呀,把村子里的好多古书都给烧了。这个家谱现在是‘宝贝’,这也是清涧县最老最全的家谱!”在67岁的白炳凡老人家里,他拿出自己珍藏的《袁家沟家谱》共三本,其中一本是用绢纸装订的册子,蓝色的硬皮封面里发黄的颜色上清秀流畅的毛笔书法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本家谱是由明代洪武年间的贡生白严生主持修的,它记载着“白姓五家”这一家族的兴衰荣辱。在家谱里,白姓族人每个人的名字都是按照金、水、木、火、土五世一轮回排序的,而对现在在外工作的人的名字则没有按此要求。在上家谱的时候,就会按辈分顺序另取一个名字,在旁边夹注现用名,载入家谱。
  据族谱记载,在袁家沟的历史上,明代曾经还出了一个副督御史,有皇帝钦封的檄文,他的夫人也受到了皇帝的嘉赏。据说,当年一位风水先生在袁家沟山头转了几圈之后连呼:好!太好了!接着他神秘地说:袁家沟要出三斗三升菜籽官!
  另一个说法是,在明朝初年,一位宰相看到袁家沟的风水富有灵气,断言要出9个皇帝!便向皇帝进言,在距袁家沟20公里的高家洼修建一座玉皇大帝庙,破了袁家沟的风水。就这样,在袁家沟的白姓中没有出过皇帝,只出了几个省委书记。
  其实在明清时期,袁家沟不但出了许多秀才,还出了几任贡生。在近代,袁家沟的人思想十分活跃,白崇熙1928年时任袁家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后来参军官至国民党冯玉祥部任师长。
  “咱村里也变了,沟宽了、墙跨了!”
  几位从袁家沟走出去的省委书记,在不同的时期大多回过家乡。对于1984年冬天白如冰的归家,村里的老人记忆尤为深刻。白如冰上世纪30年代离开故土,直到从山东省委书记的位子上卸任后才回家探亲,整整50多年没回过家。到了清涧县,他把随行的警卫员留在了县城,自己简装回到了阔别半个世纪的袁家沟。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一路颠簸着来到家里,白如冰从汽车里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咱村子也变了,沟宽了、墙跨了!”他当初离开袁家沟的时候,村子里通往沟外的是羊肠小道,最宽的地方只有50多厘米。
  回到家乡的白如冰十分简朴,他住在自己的嫂嫂家,许多乡亲听说如冰回来了争相前来拉话(叙旧),白如冰十分客气地让大家到炕上坐,大家落座寒暄之后,相熟的白荣富首先说:“四哥,你看咱这油灯行不?”
  白如冰说:“行啊!很好嘛!咱祖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嘛。”
  白荣富说:“山东人有钱,你给咱村弄俩钱,把这路给修修、把电给拉上吧!”
  白如冰说:“山东再富,那钱也是国家的。咱村子很穷,但有咱当地政府呢!”
  “我回到了村子就是一个普通党员,我一切行动听支部书记的。再说,这次回家咱只谈家事不谈国事。”虽然白如冰没有给村民带来实惠,但从乡亲们的谈话中明显能感觉出他们对这位老革命、老省委书记的敬佩和爱戴:“他是一个党性很强的人!”
  分别时,支部书记白江思欣喜地说:“明年我们村就能修上柏油马路了,现正准备把土路的路面进行加宽呢!”
    从党史的角度来说,陕西的历史主要是陕北的历史,这一点对于理解陕北地区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白氏高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陕北“白氏”就在中国地方政坛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时至今日,老一代“白氏”的后代们,正逐步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仍是一支重要力量。
    当人们探求他们成功的原因时,往往着眼其背后的关系或背景,而忽视他们个人的努力与奋斗。事实上,他们之所以有如今的成就,既有个人的能力与奋斗,也有自身的造化。
  
一个袁家沟村,四个省委书记
   
    据史料记载,白姓最早发源于陕西、河南一带。如今,陕西的白氏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其中尤以绥德县和清涧县居多,因此白姓高官也以这两县出身的居多。据清涧县委宣传部印制的县情简介上显示,单单一个袁家沟村,就向新中国前后输送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白恩培四位省委书记”。作为一个拥有众多白姓人口的地方,清涧县的白氏无论是为官人数,还是在地方政坛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了陕西的其他地方。白如冰与白栋材分别官至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曾任福建省委书记,后来他就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正部级干部;白恩培是现任的云南省委书记。
    其实,袁家沟附近的几个村落亦出了不少白姓高官。如老舍古村的白成铭、白炎波,后山里村的白向银,高杰村的白寿康、白炳勋等等。不过与袁家沟的这四位高官相比,他们的级别略低一些。据清涧县委办公室副主任白晓强说,白治民是白恩培的嫡亲叔叔,白栋材的妻子与白成铭是同一个祖先。虽然清涧县的白氏官员人数众多,但其中的大多数只是“同姓不同祖”的老乡,很少有“亲戚”关系,“本家”的则更少。而在血缘关系之外,他们大多还具有同窗之谊。当时陕北地区非常贫困,往往邻近的几个村子才会有一所小学,因此他们在年幼的时候便相互熟识了。考虑到上述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参加革命成为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事实上,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生于1897年的白明善是有史可查的最早参加革命的白姓人。白明善是清涧县高杰村人氏,早年曾到黄埔军校任教官。1927年,白明善参与发动指挥了全国第三次武装起义——清涧起义。1932年,他被军阀井岳秀绞杀于榆林。
白明善年纪较长,参加革命的时间也很早,白如冰正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当时白明善不断从广州、西安等地寄革命刊物给他。其他几人则又在白如冰的影响之下相继走上革命道路。
   “这是历史环境造成的。”清涧县委宣传部一位韩副部长告诉记者,“清涧县是仅次于江西瑞金的第二个将军县。”正因为出去参加革命的人比较多,所以活下来任职的也比较多。据清涧县1985年调查,当时还在位的从清涧县出去的省军级干部就有62位。
   
    绥德师范:“陕北革命的策源地”
   
    除了清涧县,陕北其他地方的白姓也走出不少高级官员,如绥德县的白介夫、白纪年,靖边县的白坚、白克明父子,米脂县的白云腾。按照年龄划分,上述白姓官员基本属于两代:白克明、白恩培、白云腾等人年纪较小,可划分为第二代,均在建国以后参加工作;其他几位的年龄几乎都相差无几,都是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参加的革命。
    从党史的角度来说,陕西的历史主要是陕北的历史,这一点对于理解陕北地区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白氏高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个时候受压迫太深,受进步影响,同村人一同或相继参加革命的例子很多。幸运的是,他们经过那么残酷的战争后幸存了下来,并且都卓有成就。诚如陕西省社科院文史研究所郭林所长所言,他们确实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纵观陕北地区“闹红”的历史,教育机构对于革命观念的传播、党组织机构的建立可说是居功至伟。当时有个绥德师范,不仅在陕西,而且在全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清涧出去的高级干部中,大多为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绥德师范学校的毕业生。
    据绥德师范学校副校长张杰先生介绍,绥师的前身,即1923年创立的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是当时陕北地区为数不多的高等学府之一。那年,统治陕西的冯玉祥意欲在全省范围内创建几个师范学校,一批陕西籍的留京学生积极奔走,将其中一个争取到了绥德县。192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李子洲出任校长.李子洲是当时党的外围组织共进社的负责人,他受中共北方局和李大钊的派遣回到陕北从事革命活动。就任四师校长后,李子洲随即到北京招聘了一批进步青年到四师任教,并相继在四师创立了党团组织。后来大名鼎鼎的刘志丹当时虽在榆林中学读书,但他的组织关系却隶属于四师。
    由于距离西安路途遥远,陕西省教育厅事实上基本丧失了对四师的管辖权,此时的四师完全是在共产党控制之下的一个学校。李子洲等人将马克思主义知识的ABC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他的领导下,四师很快成为“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因此,精研绥师校史的张杰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的绥德师范在中共建党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陕北白氏官员中的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白介夫、白纪年等人均毕业于该校。由于当时的师范是穷人的学校,学生会得到县政府一定的资助,客观上支持了穷人家孩子的深造。另外,袁家沟出来的人也跟这个村的传统有着很大的关系。据袁家沟的老人讲,他们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再穷也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书,因此这里很早就有人去北京、上海上大学,新思想、新文化的接受比较早。
  
    “白氏”的代际更替
   
    上文说过,除了清涧,陕北绥德、靖边、米脂等地白氏,也涌现了一批高级官员。这里列表如前:
    到了今天,陕北老一辈的白氏人由于年龄原因相继退出了政治舞台,其中几位业已谢世。而年轻一代的白氏人正逐步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现任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和现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便是个中翘楚。
    白克明祖籍靖边县,其祖父白文焕是陕北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反清的哥老会首领。白文焕1941年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并被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白克明父亲白坚,建国前曾任中共辽宁省委书记,建国后曾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白克明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弹道式导弹飞行射击原理飞行试验专业,此后一直就职于行政机关。2001年,白克明出任海南省委书记。2002年11月任现职。白恩培乳名珍琦,清涧县袁家沟村人氏。在本村读完小学,十几岁时离开清涧家乡。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水下兵器系鱼雷专业。在陕西省军区独立师农场经过两年的劳动锻炼后,白恩培来到当时刚刚创办的延安市柴油机厂。从1972年到1983年的11年时间,白恩培从车间调度员一直干到厂长。此后半年时间担任延安当年最大企业延安卷烟厂的厂长。
    80年代初全国干部年轻化时,很多企业出身、有学历、懂技术的年轻厂长被作为“梯队”培养对象选拔到各级党委、政府任职。白恩培很幸运地赶上这次机遇,于1983年9月出任延安地委副书记,1985年又升任地委书记。1990年,白恩培出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1999年6月担任青海省委书记,2001年10月任现职。
    试想一下,大学毕业后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这个位置,路途中想必也充满了艰辛与坎坷。这一点是我们应该看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4-8-30 09:3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家沟,位于陕北清涧县城东60多公里的高杰村北10多公里处,山大沟深,它的东面10多公里是黄河,西面5公里多是无定河。这里地处黄河西岸,与山西隔河相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资友 发表于 2014-8-30 09: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qycx.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袁保险 发表于 2014-9-1 19: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袁家沟的始祖看来永远成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