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各位亲,我是新来的,请多指教 [打印本页]

作者: 过客济南    时间: 2015-10-24 22:45
标题: 各位亲,我是新来的,请多指教
我是山东滨州无棣县人,家中各长辈的字从上至下为:福或增(不知哪个为辈)、圣或胜、景、宝、玉、。。。后面的辈字可能乱了,求哪位亲人指出我们与哪里的宗亲为一源?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5-10-25 09:35
你这字辈与寿光那边差不多。可联系袁景浩。见本论坛网友风采栏目。
作者: 袁志东    时间: 2015-10-29 13:22
寿光袁氏综述

    寿光袁氏,是鲁北枣强袁三支之一。

    据传袁氏言仲、言信、言坤兄弟三人(下称三公),出自汝南,原籍“直隶省枣强县城西南三里许泡庄” 注1,为躲避元朝末年北方战乱,外逃至山西,立足未稳,朱元璋灭元登基,国号洪武,下令向山东移民,并规定移民不准回原籍,袁氏三公于洪武二年随移民大潮从山西某地以洪洞移民之名迁徙山东,分别在长山县焦家桥子、昌邑县道口庄、寿光县北洛庄定居,这三处分别是鲁北三支枣强袁的第一落脚点。

  

    言坤公是寿光袁氏的始迁祖,也是始祖。六百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以北洛为中心向外扩散、辐射阶段。

    言坤公在北洛定居后,育有三子,长子彭友,次子好学,三子尽孝。除尽孝留在身边养老送终外,彭友和好学,在北洛长大成人后,洪武年间陆续迁出,彭友公迁至寿光东北乡百里以外濒临渤海的烟墩庄子,好学公迁到邢姚东边立村,时称袁家庄。这是袁氏定居寿光后首次复迁。

    第二次复迁发生在第三代,时间应在明永乐后期到宣德年间。

    言坤公的孙子共有11人,即:北洛3人(定邦、兴邦、安邦),邢姚7人,烟墩庄子1人(统绶)。邢姚的7支中。有两支迁南张楼,五支留在袁家庄(后来因水灾变为南袁、北袁)。北洛的三支中,兴邦公迁周家疃,安邦公迁南皮台立村袁家庄。注2

    至此,寿光袁氏分散到五个村子。而留在北洛的则只有老三公尽孝和他的长子定邦。清末民初在北洛西北角100米处发现了袁家墓地,其中有3-5座坟,祖孙三代应在其中。该墓地毁于明嘉靖年间的弥河洪水,此时,北洛已无袁氏居住。

    大约在明嘉靖年间,即150年以后,由于弥河水患频频,北洛已不宜人居,定邦公之后人也迁往他乡,迁到何处暂无考。(有一种分析认为,定邦公的后人极有可能迁往周家疃。当时的迁徙以生存为目的,周家疃靠近海边,淤积的海滩有大量的土地可供耕种,更有兴邦公一支早已在此立足,对于定邦公后人而言,周家疃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另有一种分析则认为,就近迁居在东岸某一村庄的可能性大,根据是弥河西其他姓氏很多就是从河西迁到河东的。)                                            彭友公之孙袁习(第四代),也于景泰年间自烟墩庄子迁到周家疃。

    在以后年代里,寿光袁氏分布在周家疃、邢姚袁家庄、南张楼、南皮台袁家庄等四个村子,并继续有人不断的向外迁徙。

    如:南皮台袁氏,安邦公第四代寿临公于明正德年间迁往安丘县洪庄子,第五代勇之公于明嘉靖年间迁往柴家庄子,第七代文绍公于明万历年间迁往昌乐县都昌村。

    又如:南张楼袁氏十世大壮公乾隆26年在立谱时记载:“……吾族有居高庄与济南者,其公支在于蘂祖之上,吾不能叙。吾族有居候镇者,其丁银在我二甲,其为所出无疑。吾族有在陈家庄者,其祖坟在我张楼之东北,岁时来祭,多就食于我二甲。吾族有居袁家庄,更有在临朐,在商河者,来往虽未当无人,但不能详其所出,又安知其所以叙。若临淄、莱芜、禹城三支,皆出自张楼,皆有族谱。” 注3

    大壮公记载的:“……我族有居候镇者,其丁银在我二甲,其为所出无疑……”,所说的候镇,很可能就是周家疃,那时周家疃是个海边小村,隶属候镇。

    其他袁氏村庄外迁状况也大致如此。                                                                                                                二、相对稳定的阶段

    从明嘉靖到清光绪的300多年里,尽管各村袁氏都有人外迁,但从总体上来说还是稳定的,各支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尤其是经过清代康、雍、乾盛世,各地的袁氏和其他姓氏一样都有很大发展,贫富差距也很大,有像南张楼尔敬公那样拥有几千亩良田的大户,也有因生活所迫闯关东、下西洼甚至乞讨的穷人。(西洼指沾化、利津一带海滩洼地)

袁尔敬,寿光县丰城乡张楼庄人,字子斌太学生,生于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娶胡氏生四子,长名勋邑庠生娶贾氏,次名煦太学生娶庞氏,三名熙邑庠生先娶张氏,继娶邢氏,四名烈太学生娶王氏。女三人。长适崔门,次适孙门,三适李门。男孙十三……,女孙十三……。时下田园三仟亩,为人忠厚大度赈济大众,调解民情,雍正十三年获得寿光县知县叶一弘赠匾曰:“乡曲表率”和花翎顶带。乾隆十八年又获得前博兴县知县文武乡试同考官楚南肖应柱题为:“平格永年”。                             由于生活相对安定,也有读书成才者,像袁尔敬一家多名太学生、邑庠生者虽不多,但也有多名举人、秀才等文人。如:

    周家疃袁氏12世袁栋字矜式乃辛酉科举人,十二世袁洪生优庠生,十五世袁选字松乔优庠生,十六世袁一成禀庠生。

    南皮台袁氏11世希贵字冠廷获清封朝议大夫从四品注4,其夫人张氏貤封宜人,其子袁周字瑞轩获清封直奉大夫从五品,光绪庚寅皇上万寿在午门随班祝嘏御赐银牌准给八品顶戴。周之长孙袁桐字梨斋光绪庚寅科试入泮邑庠生。

    安丘洪庄子袁氏九世袁宽邑庠生,九世袁宬字容菴庠生,十一世锡辂乡饮耆宾注5 ,十二世子俊从九品,十三世恒渐邑庠生。

南张楼袁氏七世綸音邑庠生,十世大壮号营室叶儒,十世培元字汉章庠生,十世学诗字肄三嘉靖辛酉科钦赐副举人,十世阁章庠生,十一世锡字纯嘏邑庠生,

?世湘江武举人。                                                                                                                                      在这期间,袁氏在寿光境内的迁徙有向周家疃聚集的趋势,主要是海边谋生相对容易,更有几支袁氏在此立足。这种趋势到“袁孙争地”官司以后达到高潮。那场官司由于焦桥袁氏介入,得到了有利于袁氏的结果,被认为“袁氏有人在京城作官”,从此周家疃袁家名声大振,被誉为“袁家老庄”,寿光境内多支向周家疃靠拢,包括南张楼袁氏也说自己是周家疃迁来。官司结束后,周疃袁氏更加团结,并合并为一支。同时,从焦桥通过青州官员传来“三公”为兄弟三人和十五字排行字序,这在寿光袁氏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                                                                                                                             三、盛世修谱理顺宗支阶段

    解放后,寿光农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互助组、合作社,农民从单干走向集体,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安定,农民逐步走向富裕,社会走向盛世。

    近十几年各地的修谱热潮,正是国家走向盛世的表现。

    寿光袁氏最早是其莘、效孟、景禹等于2002年修好《南袁袁氏家谱》《北袁袁氏家谱》,相荣等修好《南张楼袁氏家谱》。

    周疃袁氏2008年成立明文、景浩等五十人修谱委员会,着手修读《周疃袁氏家谱》。

    《南皮台袁氏家谱》,在恩义、盛林等倡议和族人支持下,也基本完成。

    在修读家谱的过程是敬宗收族的过程,寻根问祖,正本清源,理顺宗支是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加之战乱灾荒,交通不便,通信不畅,地名改变等原因,使各支都有错接误接的现象,造成宗支错乱。通过修谱找回了失散、错接的支系,这在族系发展中是重大的收获。正如相荣在他的谱序中说的:“此次修谱,最大的收获,吾认为是找到了根头。即从好学始祖墓碑上记载南张楼袁氏是由邢姚迁居来的,纠正了过去都认为南张楼袁氏来自周疃的说法”。注6

南皮台袁氏,也到安丘红庄子,找到失散几百年的寿临支,该支在清咸丰六年错接到朱里袁氏,并印制在《朱里袁氏家谱》上。红庄子袁氏也找到并立起“袁氏始祖碑”,这座碑上记载“来自寿光县”,在修谱时回归了正宗。同时,也在昌乐南都村找到了七世文绍支,该支老家谱被诸城一支袁氏拿走未还,1955年修谱时错接到了周疃的一个绝支上。注
到目前为止,寿光三支袁氏的始迁祖、始祖、原籍、始迁地、第一落脚点、始祖墓地以及三支的迁徙路线及形成、世系、排行字序、各地分布等相关问题,都已基本理清,得到了三支代表的认可,为族谱联修打下了基础。寿光袁氏前三世架构图如下:

     一世祖      二世祖      三世祖

                  彭友        统绶————居烟墩庄子

                              文  ----居南张楼一甲(西街)

                              富  ----居南张楼二甲(东街)

                              失讳----居邢姚袁家庄

       言坤       好学        失讳----居邢姚袁家庄

                              失讳----居邢姚袁家庄

                              失讳----居邢姚袁家庄

                              失讳----居邢姚袁家庄

                              失讳----居邢姚袁家庄

                              定邦----居北洛庄

                  尽孝        兴邦----居周家疃

                              安邦----居南皮台袁家                  



注1:见南张楼十三世松乔公《重修祖谱序》

注2 :村名变迁

    邢姚袁家庄,因弥河水患变成了南袁和北袁,北袁又和刘家庄合并,改称袁刘村。

南皮台袁家庄,在清代丹河水患频频,为减免赋税,改村名为丹河屯,民国后又改称台东村。

周家疃现名周疃,隶属潍坊滨海开发区,划为四个行政村,即周一、周二、周三、周四

张楼庄由原隶属寿光县丰城乡改为隶属青州何官乡



注3:见南张楼十世大壮公《迁居族人记》

注4:清制,散字。参加议事,无职权。

注5:清制,每岁由各州县遴访年高有声望的士绅。

注6:见刘家庄子相荣公《重修族谱序》

注7:文绍支现居两处,即:昌乐朱刘街道南都村和寿光稻田镇常流村

注8:寿光袁氏分布

周疃袁氏:

潍坊市滨海开发区周疃村、西周村、新兴村、柳树村、贤村、榆树园子、李家呈子、烟墩庄子、筏子口

寿光洛城街道贤村

莱西县





南袁袁氏:

寿光田柳镇南袁村

寿光营里镇袁刘村

青州何官镇南张楼

寿光文家街道刘家庄子、蔡家营

高庄、陈家庄

临朐、商河、临淄、莱芜、禹城





南皮台袁氏:

寿光候镇台东村、北仉村

寿光洛城街道柴家村

寿光稻田镇常流村

昌乐县朱刘街道都南村

安丘赵戈镇红庄子村、逢王庄村、西仓村、王家庄子村

淄博市络庄村

利津县集贤镇三合村

高密市南集庄

济南市、潍坊市、青岛市。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