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宜春韩圹与横圹的历史(袁斌荣) [打印本页]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9-27 22:26
标题: 宜春韩圹与横圹的历史(袁斌荣)
浅淡宜春韩圹与横圹的历史渊源
宜春市林业局  袁斌荣



    韩圹与横圹同属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管辖,相隔约7公里。两村袁氏同宗共祖,历史上宜邑最繁华鼎盛的宋代,孝显后裔同居一个村,同饮一井水,同一宗祠,同本族谱,兄弟情谊,血浓于水。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人员的迁徙,家族的分化,相互间的亲密关系逐步淡化,特别是今天的年青一代,家族观念淡薄,少数人数典忘祖,妄自尊大。因此,有必要重温历史,重塑友情,促进团结,壮大族威。


    横圹位于韩圹东部,始建于宋,是袁州区袁氏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庄。..
    横圹村的建立,历史上有一神奇的传说,广泛流传在韩圹与横圹的周边地区。
宋庆元年间,韩圹有个叫袁廷正的后生,是个走科郎中,医术较为高明。在姑妈的撮合下,娶了位上高邑境的易氏女做老婆。这年中秋,廷正按慣例去上高给岳父家送节。刚过大余不远,发现一头母猪带着一群小猪崽在前头跑。起初,廷正沒在意,只顾埋头走路。当他坐下休息时,那群猪也不走,他觉得有点趣,便故意走走停停,谁知那群猪也走走停停。廷正特意跑几步,那群猪也跑快点,但总和他保持一定距离。走到横圹时,那些猪拼命地在一片芭茅地里拱,还不时对着他啊啊啊地叫。当廷正快走到牠们身边时,那群猪突然不见了。廷正到处找,找到日过正午还未找到。跑了一上午,廷正觉得又累又饿,便把送节的月饼啃了一半。八月的天气,正午人最容易睏倦,廷正靠着一棵大树迷迷糊糊睡了起来。等到他醒来,红日偏西,饼吃掉一半,天又晚了,廷正只好悻悻地返回家中。易氏看到丈夫满脸倦容及半封月饼,以为丈夫到了娘家,母亲打发回了半封月饼,也就没多问。可是,过了几天丈夫还是没精打釆,魂不守舍的样子,易氏便柔声细语的问他是否碰到什么烦心亊。廷正便把那天去岳父家送节遇到的怪亊一五一十告诉了易氏。易氏听了立即提醒丈夫,那儿可能是块风水宝地。廷正听了,茅塞顿开。夫妻俩商量,决定搬到那儿安家。于是他们在猪拱地的地方扎了个茅棚,开荒种地,慢慢盖起了房子,把家从上店搬到新建的瓦房中。因门前横着口水圹,夫妻俩便把住的地方改叫“横圹”。
廷正三十未岀头,易氏便生了四个儿子,一家人过得和和美美。可惜好景不长,未及不惑,廷正便撒手人寰。
谱载:廷正,字汉福,行毓一。生宋淳熙四年(1178),殁开禧二年(1207)。公聪敏过人,惜英年早逝。宋庆元五年迁居横圹,为横圹之始迁祖。妻易氏,夫殁疾志守节三十一年,嘉熙三年旌表。


    韩圹与横圹同根共祖,两村有着千絲万缕的血缘关糸,明清以前就有“桥背是蔸、上店是枝、横圹是叶”的形象说法,故两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横圹建村后,文风蔚起,科甲连绵。明清两朝,横圹鲁训、业泗、一凤、继咸、继梓、起涛6人先后金榜题名,为祖宗争光,为宗祠添彩。鲁训等登科,既是横圹的骄傲,也给韩圹带来荣耀。古制,凡士子登科、官员高升,返乡后均要到宗祠拜祖。故横圹大小官员返乡均要到桥背繁禧堂拜祖。
    桥背位于一个狭长的山坑中,南、北为山丘,通向袁州府的青石板驿道横贯东西。繁禧堂中门上方悬有御赐“繁禧”匾牌,祠前竖有宋代迩臣等登科时的桅杆,祠东三里有个上店亭,祠西三里有个上坊亭,民国前无论是那里的大小官员,凡经过桥背,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民国31年(1942)东北行辕少将参谋袁佳洪返回横圹,首先就是到繁禧堂袁氏宗祠拜祖,观者上千人。
横圹古无祠堂,鲁训、业泗等登科后方建起了承恩堂和会魁堂两个官厅以代祠堂。建造官厅时,横圹先民把木工做好的大梁从横圹抬到韩圹繁禧堂袁氏宗祠中,一路鞭炮齐呜,彩声四起。经过一番议式后,再在鞭炮、鼓号声中,抬回到横圹安装。


    回顾韩圹与横圹的漫长历史,有过荣耀,也历经劫难。
    明建文四年(1403)癸未之变,分邑朝廷命官黄子澄获刑,株连九族。
    黄氏家族多人与袁氏先民有姻亲关系,袁氏各支均人心惶恐,纷纷将族谱烧毁。韩圹灵德(字功兴,怀化主簿)也是黄氏姻亲之一,遭受株连。为避免殃及更多无辜,淑德(仰山寺和尚,法号印静,韩圹人)将《繁禧堂》族谱藏于寺中,免遭焚毁,既保证了《繁禧堂袁氏族谱》的延读性、可靠性,又保护了更多的袁氏族人免受劫难。
嘉靖四十一年(1563)严嵩被削职、严世藩处斩,坐严氏党被论者,前兵部右侍郎柏乡魏谦吉、工部左侍郎南昌刘伯跃、南京刑部右侍郎德安何迁、佥都御史万安张雨、应天府尹祥符孟淮、南京光禄卿南昌胡植、太仆丞新喻张春及嵩婿广西副使分邑袁应枢等数十人。
    严嵩被勒致仕, 家产籍没。抄收上来的家产还不及所报的十分之三,仅有10万两白银入库。世宗大为不满,责问徐阶等人:“财物既不在犯家,国亦无收,民亦无还,果何在耶?”
    为了凑足上报数额,负责抄家的巡按江西御史成守节,将严嵩的亲眷故吏及仇鸾的抄没之财都归结于严嵩名下,至隆庆17年(1584)抄出金银仍远没达到既定的200万两数目,成守节与江西按察使季德甫、右参议胡顺华等人因抄家不力被罢官。
据谈迁的《国榷》记载:“严氏追赃二百万,其赀稍佚,蔓及无辜,一省骚然”。查抄严氏家产竞然持续了二十余年,受害的不仅是严氏家族,而且株连江西一省无辜之民。严嵩女婿袁应枢是分宜车田人,与韩圹、横圹为一公之子孙。袁应枢夺官,九族遭罪,宗亲受累,其遭受的祸害远远大于其它各族。不少村民无法承受因严案摊派的各种人头税而背井离乡远迁他省,过着居无定所的流亡生活。正如明朝文学家沈德符所说:“江右小民,疮痍数十年犹未复”。
袁继咸(1593 -1646),字季通,号临侯。横塘村人。崇祯十五年(1642),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弘光元年(1645年),左良玉之子左梦根降清,将袁继咸软禁,进而劝降。袁继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顺治三年(1646)六月在北京被诛。袁继咸被杀,正值攺朝换代之际,韩圹、横圹乃至整个袁氏家族人心慌恐,凡与袁继咸有关的物件、族谱均被损毁。一些与袁继咸比较亲近的族人,都避而远之,直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追谥袁继咸为“忠毅”后,形势才逐渐缓和。


    封建社会各地宗族观念很强,不同姓氏聚居在一起,就会岀现弱肉强食现象,如果械斗发生,小点的村庄房屋就会被焚烧,人员被诛杀。 明清以来袁氏与顾村林氏、双江潘氏、长乐梁氏、下浦易氏、杨桥黄氏等村发生过多次械斗,韩圹与横圹袁氏子民,为了家族的尊严、族人的安宁,数百年来,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无论械斗多么残酷,后果多么严重,两村都会不惜金钱,不惜生命,携手协作,并肩战斗。 解放前夕,位于宜春城郊的火山下袁姓村庄,被下浦易姓围困,危急关头,韩圹与横圹联手相救,桥背袁根四 (字效雇,外号狗牙天惊),乘黑潜入火山下村内,天亮后,一人端着两挺机枪带领火山下人从里往外边打边冲,杀开一条血路,韩圹与横圹的其他人则从易姓背后发起冲锋,前后夹击,终于给火山下解了围。
    文革期间,宜春横圹与分宜黄氏发生纠纷,双方数万人参与械斗,韩圹族民主动参战,全力以赴,独挡一条火线,从起事到平息,时间长达半月。参与制止械斗的除6013部队外,地、县机关干部就有上千人,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总之,韩圹与横圹同为孝显子孙,一脉相承,千百年来两村族民相互提携,手足情深。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9-27 22:29
话说韩圹
宜春市林业局  袁斌荣

    唐神龙元年(705),时任司刑少卿、相王府司马的袁熙后裔袁恕己与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兵变,诛杀与武则天淫乱的张易之兄弟,拥立唐中宗复位。兵变成功后,中宗论功行赏,袁恕己因功升任中书令、南阳郡公。同年七月,中宗皇后韦氏与武三思专擅朝政,纵容女儿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庙道观,奢侈无度的韦皇后淫乱后宫,并勾结武三思无中生有向唐中宗告状,嫁祸袁恕己等人。中宗大怒,将袁恕己及其年过十六岁的家族成员流放环州(今广西环江),武三思密令周利贞途中将袁恕己击杀。
    唐天宝十四年(755),节度使安禄山联合契丹、突厥等少数民族,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长驱直入, 20万大军忽然出现在常山郡外(今河北正定)。恕己三子袁履谦为常山太守,与御史中丞颜杲卿奋力扺抗,至德元年(756),终因寡不敌众被残遭杀害。为避父难,履谦长子醕(字公贤)偕弟兄等南逃至洪州郡南昌县。
    南昌县西南有个万寿宫,建于东晋太元元年(376),为道教“净明忠孝”道的发祥地,是世界万寿宫的始祖,为道教三十六洞天的第十二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的第三十八福地。以‘忠、孝、廉、慎、宽、裕、客、忍’为源,倡行忠孝净明。
    公贤到达南昌后,听说西山万寿宫很有名气,便率众入万寿宫,请道长为其祖父和父亲作法事,超度亡灵。并在万寿宫附近的余牟村置地筑房,牧耕渔樵,定居下来。
    贞元元年(785),德宗欲贬宰相卢杞为饶州刺史。帝令恕己孙袁高草拟诏书。
    袁高字公颐,进士及第,官拜给事中。袁高为官清正,刚直不阿。袁高认为卢杞为人阴险狡诈,身为宰相,忌能妒贤,陷害忠良,天下怨声载道。袁高在草拟诏书中直书:“陛下用卢杞独秉钧轴,前后三年,弃斥忠良,附下罔上,使陛下越在草莽,皆杞之过。且汉时三光失序,雨旱不时,皆宰相请罪,小者免官,大者刑戮。杞罪合至死,陛下好生恶杀,赦杞万死,唯贬新州司马,旋复迁移。今除刺史,是失天下之望。伏惟圣意裁择。”
    德宗看了袁高草拟的诏书,认为袁高对卢杞的参奏有点过份。于是说:“卢杞有不逮,是朕之过。”
    袁高据理力争,回答说;“卢杞奸臣,常怀诡诈,非是不逮。今饶州大郡,若命奸臣作牧,是一州苍生,独受其弊。望引常参官顾问,并择谨厚中官,令采听於众。若亿兆之人异臣之言,臣当万死。”
    德宗无奈,改卢杞为澧州别驾,卢杞到任后不久便忧愤而亡。
    元和四年(810),卢杞之子从其父贬所来到洪州任主管民政户籍的司户,为报父仇,卢子无端滋亊,欺诈居住在洪州的恕已后人。恕己曾孙迳字中智一怒之下,将其打死。
    按律典,杀人需偿命,并且累及九族。但封建社有条不成文的陋习,凡犯罪后只要逃往他县,便万亊大吉,因为犯事地的县府衙门,无权跨境缉拿在他县的逃犯。因此,居住在南昌西山的恕已后裔为避免受到牵连,故四散奔逃。有的逃往奉新、铜鼓,有的逃往丰城、高安。中智孙缙、绅兄弟俩便逃到了袁州。
    唐武则天时代,恕已本家袁天罡是当时有名的术相家,受祖辈影响,缙公也通晓风水地理,当他们来到现今的昂霞时,见此地古木参天,曲水迴流,近瞅虎踞龙盘,远眺万山来朝,是处难得的风水宝地。因此,兄弟俩到了这里,便决定在这里结庐而居。
    第二天,缙公起了个大早,带着儿子四处转悠,想熟悉周围环境,了解点风土人情。谁知群山怀抱,人烟稀少,方圆数里找不到一户人家,缙公不由得默默地转了回来。
    初来乍到,也不知这里唤作什么地名。该起个名字了,地方这么大,叫什么呢?
    傍晚,缙公的儿子评(字尽知)站在草棚外,抬头看了看天边的太阳,只见晚霞映红了草棚西边的小山,评脑子中有了灵感“红霞岭!”“红霞岭!”对!就叫“红霞岭!”
    缙公听到儿子的叫声,走岀草棚,抬头看看太阳,又瞥了一眼儿子,缓缓地说:“山可以叫‘红霞岭’,村名叫‘红霞岭’不太好。”他沉思了一回,对儿子说:“我们袁家虽屡经劫难,颠簸流离,但我们的祖先在汉、唐还是辉煌过,就叫‘汉唐’吧。”停了停他又说:“我们住的这地方很好,抬起头来,晨可看朝霞,暮可看晚霞,就叫昂霞吧!”评听了,觉得父亲说的很有道理,便点了点头。
    从此“汉唐”、“昂霞”、“红霞岭”就正式成了村中的几个地名。
    经过一家人的艰辛努力,一座座南朝北、梁柱结构的两进木板房拔地而起。“繁始堂”匾额悬挂在大门上方正中的额枋上,匾额上三个镏金大字刚劲有力。
    有了楼舍,岀身名门世家、愽学多才的缙公便广纳门徒、开馆授业,缙公的善举,受到方圆数里村民的赞颂与敬重,他们乐意把自已的孩童送到昂霞,师从缙公。时间长了,村子名气大了,来的人也就多了,久而久之,昂霞便成了周边村民往返府城的歇脚点。
    元和十五年初(821),韓愈成了袁州刺史。作为一州之长,到任伊始便勤于政务,查访民情。一天韓愈到达 “汉唐”,热情好客、谈吐自如的缙公给韩愈留下了深刻的影象。不久,缙公便被韓愈举为州府録事,负责处理府衙的日常亊务。
    韩滂是韓愈侄孙,随韓愈同来宜春。遗憾的是19岁的韓滂因病死于宜春。韓滂客死异乡,给韓愈打击很大,内心十分悲痛。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缙公除代为料理韓滂后亊外,对韓愈的日常起居十分关心,韓愈颇为感激。
    元和十五年九月,韓愈调回长安,离开宜春时相邀缙公同赴长安。韓愈回到长安后,极力向穆宗举薦缙公才华。穆宗了解缙公身世后,感念袁氏一门忠烈,便恩封袁缙为京都司马,并赐缙公司马府第一座。府第修缮完工后,韩愈親笔为缙公府第题写“皇成司马第,东与越侯家”门联。
    自此之后,昂霞人文蔚起,科甲连绵,开始进入繁荣昌盛阶段,逐步发展成为江右袁氏巨族。
    唐咸通六年 (866),缙公玄孙袁浩(字退山号碧池)会试高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宋庆历六年,袁浩六世孙图东(字迩臣)进士及第,知秘书监、国子司业。
    更为可喜的是图东长子枢机先后有了九个儿子,次子西园(字光华号徳叟),举孝廉,宋绍兴二年(1132)知毕节招讨史,五年为江州知府,次年迁秦州知亊未任归昂霞。其余各子或经商,或为仕,或行武,后裔散居各地。
宋绍兴六年,西园次子伯宫(字先乐)移居福衔含利。托祖宗阴德,伯宫先后三位夫人又生了十个儿子。不幸的是伯宫妻室相继谢世,身患痨疾的伯宫又无力照料众多孩子。时为岳麓书院学正的堂兄伯箇,把伯宫的三个儿子孝频、孝显、孝顾接到身边,供他们念书。绍兴三十年(1161),孝显高中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其子仲高也官至大理寺左寺正。
宋嘉定十四年昂霞首次编修族谱,众乡贤感到昂霞有今天的昌盛,应感谢韩愈,於是他们在编修族谱时,主张把“汉唐”改为“韩唐”,把“繁始堂”改为“繁禧堂”,尊西园公为繁禧堂始祖。
    元至大三年(1311)曾任昭通教谕的南寿公看到村前泉圹清澈,荷花点点,认为“韩唐”的“唐”与环境有点不协调,觉得把“韩唐”的“唐”改成池圹的“圹”更为贴切。南寿公思忖再三,把自已的的想法告诉族中诸位乡贤,大家觉得南寿公的提议恰如其分,便一致同意将“韩唐”改为“韩圹”。
    元大德年后,随着宗支繁衍,韩圹族胞因从仕、经商等各种原因,先后相继外迁。他们相约,不忘故土,遇圹而居。至今分宜、万载、上高等地的洙圹、严圹、雁圹、梅圹、美圹、泗圹、久圹、横圹等地 (也就是祖辈通常所说的“九圹”)聚居着昂霞袁氏宗亲。
    元延祐四年(1318)冬,族众首事议定二修族谱,推举南寿公为族谱纂修主笔。谱成,“九圹十八亨”中的泰亨公成为繁禧堂韩圹支祖,西园公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九圹”始祖。从那时起 “韩唐”正式更名为“韩圹”,《繁始堂昂霞袁氏族谱》也被《繁禧堂宜邑韩圹袁氏族谱》所代替。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9-27 22:33
浅析韩圹与横圹族谱中的同异
宜春市林业局  袁斌荣

    韩圹与横圹自古以来是同胞兄弟,这是不争的事实。要探究韩圹与横圹族谱中的同异, 首先了解一些韩圹与横圹两村之间的历史典故。

        一、同出一脉
    1、桥背是蔸,上店是枝,横圹是叶
    “桥背是蔸,上店是枝,横圹是叶”这句话在韩圹、横圹及周边袁氏中代代流传,老辈人经常说,其目的是希望后一代不要数典忘祖。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了解韩圹与横圹的历史渊源。
    唐贞元年间,袁缙兄弟自洪州西山避居韩圹,建村桥背,成为韩圹袁氏开基组,赋宅第为“繁始堂”。
    宋咸平初,袁缙八世长孙天乙分居上坊,次孙天成居桥背,
    幼孙天昊居吼茶。天成玄孙西园号德叟,嘉定十四年(1222)编修族谱被尊为桥背始祖。
    宋绍兴间,德叟子伯宫生九子分居九圹,淳熙十四年水灾,祖屋被毁,伯宫次子孝显移居福衔含利。绍兴三十年,孝显登进士第,官至大理寺评事,其子仲高,宋绍熙三年为大理寺左寺正。在左仆射 (副宰相)董德元的帮助下,宋高宗赐题“繁禧”二字,此后“繁始堂”便易名为“繁禧堂”。
    宋庆元年间,孝显曾孙廷正由上店迁入横圹,成为横圹始迁祖。明清两朝,横圹得到迅速发展,鲁训、继咸、一凤、起涛等先后金榜题名。至今,横圹居住人口发展到近万名,成为宜春袁氏最大的聚居地。
    剖析韩圹与横圹的发展史,形象地说就象是棵大树,桥背是蔸,上店是枝,横圹是叶。这棵大树历经上千年,仍叶茂根深,茁壮成长。
    2、尊祖制,禁婚配
    韩圹与横圹族民是同胞兄弟,两村之间千百年来严禁通婚,既使是再婚也不行。族谱中规定:“若鸿鹄分飞,改适异地,母出与庙绝。不为袁也妻,即不得袁也母矣。此约自横圹建村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两个村均严格执行。如有违者,除籍。
    民国期间上店某人因挖煤岀亊致死,其妻岀嫁上坵宪三(横圹支),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长生,其妇韩圹方面自然予以除籍,宪三的这个儿子,横圹也不准上谱,原因是他的母亲有违祖制。

        二、求同存异
    韩圹与横圹虽为同胞兄弟,但尊奉的始祖各不相同。韩圹尊德叟为始祖,是尊前而不尊后。横圹尊元亨为始祖,是尊后不尊前。
     1、韩圹祭祀的始祖
    按古制,确定始祖祭祀的对象取决于定居后谁是德高望重的不迁祖。韩圹建村于唐,按理应祭祀开基祖袁缙。但袁缙于唐元和年间赴京就任籍居而离开了韩圹。德叟则与袁缙相反,是弃官归里定居而成为不迁祖,故韩圹尊德叟。
    历史上袁氏各支有九圹十八亨之称,宋延祐年后,各支分续族谱,韩圹支尊泰亨为始祖,奉德叟为九圹始祖。
    需要说明的是,时至今天九圹各支宗亲为什么只知韩圹的始祖公是德叟,而不是泰亨。道理很简单,一是德叟和泰亨的年令差异大。德叟岀生在宋嘉祐五年(1061),泰亨岀生在宋嘉定十四年(1222),两人相差150余年。古制,尊老不尊少,尊德叟便觉得是天经地义的亊。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韩圹除泰亨一支外,尚有今分居在奉公的奉亨、杨家寨的奏亨和反栗下的惷亨等后裔,后两地族民因明清时期械斗等多种原因而迁徙到别处。为照顾各方心态,故后来续修的族谱仍以德叟为韩圹始祖。三是泰亨后裔除定居在横圹和韩圹的外,还有部分“树德堂”“明德堂”的泰亨后裔迁居在分宜水溪、新安、白芒等地。而分宜水溪与横圹接壤,互为邻居,但由于两村作田相挽,常岀现争山争地而引发械斗,成为世仇。故水溪村的泰亨后裔力主德叟为韩圹始祖,而横圹村民大部分不是泰亨后裔,便于后来改奉元亨为始祖。
    2、横圹祭祀的始祖
    横圹建村始于宋代,至明清年间已是宗繁支茂,是宜邑乃至江西袁氏首屈一指的聚居大村。此时,横圹尊元亨为始祖。
    提起横圹始祖,这里还有个小插曲。
    据《横圹袁氏村志》轶亊卷载:康熙辛丑(1721)七月,会魁堂黎明祭行初献礼,诣创始祖公位前。通引甫唱跪,元亨公主牌突尔倾倒。族长疑其不祥。不意,是秋寻获评事公坟茔,修理竖碑并安奉主席增设一祭,人人知有始迁祖。元祖有灵,故倾倒以儆示其几终一年月履坦清洁。
几句话虽然咬牙结齿不夠通顺,但细看还是明了。原来,横圹先民于康熙辛丑年(1721)七月中元节举行祭祖,只祭祀了元亨,不祭祀其他的人,元亨受不住了,牌位突然倾倒,引起了族长惊疑和担心。
    封建社会,功名就是村中荣耀,理应受到子孙后代的尊重。族长深知祭祀的元亨不是横圹开基祖,又没有功名。而真正的开基祖与进士岀身的孝显得不到子孙的祭祀,族长认为祖先在天有灵,怪罪也是情理之中。
    于是族长立即率领族中乡贤跑到韩圹上店,在孝显父子坟茔前顶礼膜拜后,诏告子孙勿忘韩圹祖宗。
    《横圹袁氏村志》载,元亨生于明洪武年间,殁于成化年间。而志中的《石山古案》又清楚地记载嘉靖年间元亨还在和相村为争田争山打官司。
    本人认为,元亨作为横圹的某房支祖,那是没有问题。但谱先们将元亨列为横圹始祖,就有点罔顾事实,多少有点不愿屈居人下之意。
    3、族谱中世系字辈
    一般来说,同宗共祖,各支谱字辈、先祖名字、生殁葬娶所载内容应该是一致的。但打开韩圹与横圹族谱,上述内容均有岀入。特别是族谱中的源流主线差异较大。两支族谱均载为袁京后裔,但其源流主线韩圹为:安—京—绍—熙—恕巳—缙—皓—彦忠—天成—德叟。横圹族谱源流主线为安—京—涣—豹—觊—仕政—滋—彦忠—天成—元亨。
韩圹族谱源流主线与史书记载基本一致,而横圹族谱源流主线与史书记载岀入较大。因为《汉书》、《唐书》记载袁涣、袁豹、袁滋是袁璋的后裔,袁璋和袁昌是兄弟,而袁安是袁昌的儿子。
    产生同宗共祖、世系各异的这种现象,原因有二:一是村与村之间续修族谱时互为保密。
    以韩圹为例,韩圹上坊、桥背、吼茶本为宋初天乙、天成、天昊后裔,居住在同一个行政村,世居已愈千年,这种情况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上坊、桥背、吼茶三个村首尾相接,墙连墙,户靠户,种田相挽,鸡犬相闻,遇有大事相互照应,受到外族入侵同仇敌忾。但正因为山川紧连,勾渠互通,争山、争水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时甚至刀戈相向。六十年代末我就经历过桥背与上坊争红霞岭的山,双方男女老少数百人肩棍抡锄相互对峙半天的场景。凡有争执的山场、相关案约各自都会载入族谱,以示后世子孙。故各村族谱都互为保密,不示于外人看,更不让对方看。修谱时互不通气,各请各的谱先,因而虽同宗共祖,便会岀现世系各异的现象。九十年代,我查看了上坊的族谱,韩圹的河流、学校、大的建筑物便修在上坊族谱中。
    二是个别编纂人员编修族谱的指导思想不对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无视历史,固执己见,造成编纂的族谱岀现错谬。
    4、德叟与九圹诸祖
    目前,《横圹袁氏村志》及九圹各支族谱将韩圹始祖德叟与孝显并列,不知底细的人好象德叟与孝显是同胞兄弟。其实不然,孝显是德叟的孙子辈。岀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明清以后,九圹各支除横圹文风鼎盛,科甲连绵外,其他各支日渐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人员的流通,九圹各支中有的支系己是名存实亡。特别是清代以后,各族支中别说进士举人,就连贡生秀才都难以找到。故九圹袁氏各支族谱全是由横圹文人纂修。据我所知,仅道光年间的袁锡光就包揽了分宜车田、白芒、山田、宜春南山下、支卜上、泉圹、楼棷、利田、万载仙源等支袁氏族谱纂修。谱先们在各自续修的族谱中,没有在德叟名下予以详注。但稍有常识的人只要认真细看,就能昭然若揭。九圹九祖中,只有美圹为隐翁,韩圹为德叟,而其他七圹则按他们编排的排行来列。如横圹汉宗、泗圹汉云、洙圹汉高、严圹汉国、雁圹汉安、梅圹汉明、九(久)圹汉宏,因为他们胆子再大,才学再高也绝不敢将隐翁、德叟与孝显等列为兄弟辈。谱上不注明,便有点模棱两可,让后人去揣度猜测。
     《韩圹繁禧堂袁氏族谱》载:天成孙图东讳迩臣号隐翁,迩臣孙西园讳祖芳号徳叟,徳叟孙孝显讳烈,以字行。从横圹的世系谱中找不到汉宗字样,谱先们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可能只有他们自已知道。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9-27 22:39
宜邑韩圹繁禧堂袁氏迁徙考
江西省宜春市林业局   袁斌荣

    韩圹建村历史悠久,至今已逾1300年。期间繁禧堂袁氏先祖基于多种原因,辗转迁徙。为了考证先祖迁徙脉络,我历时二十余年,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现将考证结果整理于后。

1、隐居宜春
宜春袁氏开基祖为东汉袁京。袁京字仲誉,汉司空袁安之次子,初拜郎中,稍迁侍中,岀为蜀郡大守。
元初三年(117),袁京弟袁敞代刘恺为司空。袁敞廉劲不阿权贵,遗失邓氏谕旨,遂自镣。袁敞死,袁京弃官携长孙袁平远避宜春,隐居城北。
延光元年(122),袁京殁。袁汤子簾、簶尊父命奔祖丧,留居宜春。
《后汉书》列传三十五载:风俗通曰:‘汤时年八十六岁,有子十二人’。《应天越江袁氏族谱》载:袁汤字仲河,建和二年(149)为司空,迁司徒大尉,封安国侯,永兴元年(153)薨。妻金、张、林、杨氏,子十二:平、成、逢、隗、征、簾、簶、樵、素、尘、絲、迤。
另据《通志》载,东汉建武年间置有南北两个宜春县。北边的宜春叫北宜春,归汝南侯国管辖;南宜春则为江西的宜春侯国,称呼上省去南字,直呼宜春。袁京的老家在汝南汝阳,隶属汝南侯国,汝阳即为现今的河南省商水县。因此,我认为袁汤子平随京隐居宜春以及汤子簾、簶尊父命奔祖丧,留居宜春,均应为是在当时的北宜春。
至于袁京如何演变成江西宜春的袁氏开基祖,我已在《清明话袁京》中有过详细的说明。

2、沦落东光
袁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之一。
袁绍字本初,父成,祖汤,曾祖京。至绍,袁门四世五公,荣耀至极。献帝初,绍拜大尉,占据冀、青、并、幽四州。建安七年(202)官渡之战后薨。
袁绍死后,袁绍次子熙字显奕,建安四年为幽州刺史。官渡之战兵败后,偕弟袁尚投奔辽东大守公孙康。康惧怕曹操,便置伏兵于厩中。熙、尚入,康伏兵四出,将熙、尚斩杀。
据《应天越江袁氏族谱》载:熙妻胡氏,子六:都、顿、射、园、宇。熙长子袁都,字子道,魏大和三年 (230)官居乐陵长史,娶吴氏,子六:际、远、咎、雁、虎、钖。
另据《三国志》载:袁绍死后,其妻刘氏嫉妒绍妾年青貌美,一次便处死五人,可见袁绍妻妾成群。袁绍子除知名的谭、熙、尚、买外,另外还有其他的子嗣。
《新唐书》载:熙后人世居乐陵东光(现为河北省沧州市),袁熙为东光袁氏始祖。
《东光袁氏族谱》载袁熙另有妻吴氏,子谦;
除此之外,《三国志》载:建安十二年(207),袁熙殁,其妾甄氏怀有身孕,为曹丕所纳,其遗腹子即是魏明帝曹叡。据此,曹姓中应有袁熙血统。
刘氏为汉室宗亲,且交好魏吴,绍薨后刘夫人仍稳坐高台,未受冷遇。袁尚是刘夫人弱子,倍受绍妻刘氏喜爱,故而袁尚后裔也一定会受到保护。
据此,官渡之战前后,袁熙、袁尚后裔协举家定居在乐陵。

3、迁徙袁州
袁州位于江西省西部,历史上曾称呼为宜春侯国、宜阳、修晓、宜春。东晋末年岀现南北分治。由于南部执政者治国无方,呈现岀南弱北强,疆域渐渐南移,大批北方吏民开始南移。
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发动叛乱,领兵南下,直抵长江。天正元年(551),侯景称帝。
梁灭,袁都第十代孙袁璞举家迁居宜春。袁璞字正行,大宝元年(550)曾为梁尚书僕射、左丞相。陈至德三年(583)卒,葬城北袁山。袁璞迁居宜春,究其因有三:一是当时的宜春因袁京的影响力,袁氏氏族发展较快,成为江右巨族,宜春的山因袁名袁山,河因袁名袁河,水因袁名袁水。二是其弟袁瓒时为袁州刺史。权衡利弊,应较其他地方相对安全。三是追本溯源,袁璞乃袁京后裔,回归祖籍,叶落归根,应是天经地义。

4、流放环州
袁璞长孙袁余字雨露,唐武德三年(622)任河北顺州刺史。袁余曾孙袁恕己,武则天执政中,历官司刑少卿、兼知相王府司马事。唐长安四年(704)功加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南阳郡公。同年拜为中书令,南阳郡王。神龙元年(705)因得罪了韦皇后,被贬为窦州司马。神龙二年(706)恕己遭流放至广西环州,最后被周利贞迫害而死。
按大唐律例:一人获刑流放,株连九族,凡十六岁以上的男丁均要坐罪,时袁恕己子履及叔、伯兄弟等均巳成年,同遭流放。直到唐景云元年(710),袁恕己得以平反昭雪,部分恕己后裔才陆续折返东光。

5、南迁西山
天宝十四年(755年),玄宗改元天宝后,沉湎酒色,荒淫无度,政治腐败,重用奸臣杨国忠。三镇节度史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反唐,并迅速攻陷洛阳。常山太守颜杲卿传檄河北,奋起抵抗,切断安禄山北路之军。折返东光后的恕己之子袁履谦被敇封为常山长史,是颜杲卿的部下。袁履谦奋勇抗敌,杀死安禄山部将李钦凑,袁履谦因功擢为常山太守。
安禄山派史思明率平卢精锐军卒与贼将蔡希德合军,急攻常山。常山守军极少,颜杲卿、袁履谦派人向河东求救,太原尹王承业见死不救。常山军民苦斗六天,最后终因势单力薄、粮尽矢竭被俘,颜杲卿、袁履谦残遭敌肢解。
袁履谦被杀,其子醕(字公贤)携弟亭、凉一路南逃至江西洪州西山。西山有个万寿宫,唐时较有名气,是净明忠孝道的祖庭。醕决定定居西山余牟,超度祖父、父亲的亡灵。

6、避居桥背
广德元年(763)乱平,袁醕恩授吉州司马。其子袁蘋(字重师)及族众仍居西山,习文练武,耕樵渔牧。数年后,天有不测风云,居住在西山余牟的袁氏先民因涉一宗命案而不得不四散奔逃。
唐贞元年间,徳宗皇帝意将宰相卢杞贬为饶州刺史,被恕己之孙给亊中袁高参夺,改为新州司马,接着又改徙澧州别驾,贞元元年(785),卢杞忧愤而死,其妻、子皆徙远州。
卢杞被袁高参夺,袁、卢两姓从此结下过节。元和四年(810),从远州赦还的卢杞次子元轾任洪州司户。卢子无端滋事,刁难袁氏。袁蘋次子袁遥(字中智)怒不可竭,失手将其打死。袁遥、袁逕(字中礼)兄弟及宗亲四散岀逃。袁逕子袁缙、袁绅(字光祿)避居宜邑韩圹,绅居洞里,缙居桥背,缙成为韩圹繁橲堂袁氏开基祖。绅则成为从洞里迁往上高翰圹(即上高翰圹镇,翰圹与韩圹同音,体现了上高袁氏先民不忘故土)的袁氏开基祖。
袁缙,字光华,学识广愽,宽厚仁慈。避居桥背后,建桥修路,开馆课仕。元和十四年(820),袁州刺史韓愈嘉其贤,举为府署録事。愈离任宜春时携缙至长安,薦缙为京都司马。并为缙府第题写“皇成司马第,东与越侯家”楹联。至此,韩袁成为世交。

7、移居府城
袁缙玄孙袁皓,字退山,号碧池,生会昌五年(846)。咸通六年(880)进士,历官当阳令、迁抚、吉两州刺史。龙纪元年 (889)擢礼部侍郎、岀採访图书史。
袁皓博学工文,风流倜傥。入仕时正值天下群雄并起,诸侯争锋之时,社会动荡,朝政腐败。皓无意仕途,厌恶官场,沉湎山水,诗文自娱,岀任採访图书史后思乡心切,告病归宜,龙纪二年(891)殁,终叶落归根。
皓子拈字居礼,仍居长安,以经商为业。拈子蘅,字敬禄,继父业,经营南北杂货,往来袁州。广顺三年(954)因战乱,敬禄自觉经商无望,偕子回归宜春。

8、定居韩圹
朝代更替,天下必乱,大凡学子,无意仕途。袁蘅长子纷(字则允),乾德四年(967)归居韩圹桥背,东篱种菊,南山采薪,私塾课童,丹青自娱。
则允生三子,长子天乙(字立世)生宋建隆二年,咸平三年分居韩圹上坊。次子天成(字立宗),生宋乾德元年,仍居桥背。幼子天昊(字立德),生宋乾德五年,后裔世居吼茶。
天成玄孙西园,字祖芳,小字荣盛,号德叟,绍兴二年因功,升任毕节招讨史,五年改江州知府,次年迁秦州知事未任,后回归韩圹桥背,被尊奉为繁禧堂始祖。

9、分居九圹
自宋后,韩圹繁禧堂袁氏宗族处于繁荣时期,科甲连绵,人丁兴旺。天成裔孙迩臣、申吕、孝显先后登第,贡生、举人相继涌现。族中应试赴任者众,应召从军的也多。
古语盛极必衰,处在两河交汇口下游的桥背,绍兴年间连发大水,洪水来时房屋遭淹,稻黍被毁。加上战乱,普通百姓纷纷外流。德叟子伯宫十子分居九圹。其中长子孝频后裔于宋淳熙十四年(1188)迁居分邑洙圹:次子孝显居韩圹福衔含利,其曾孙廷正庆元五年(1200)迁居横圹:三子孝顾宋绍兴中迁居雁圹;四子孝颋宋绍兴中迁居泗圹;五子孝愿宋乾道三年(1168)迁居梅圹。六子孝顷宋淳熙三年(1177)迁居九(久)圹;七子孝顿与十子孝顺隆兴二年(1165)同迁严圹;八子孝颜与九子孝颂宋乾道二年(1167)迁居美圹。

10、旁系裔孙迁徙
韩圹建村于唐元和年间,至今己1300余年,期间有过盛衰,经历过迭宕起伏。宋代后期至明代中期,繁禧堂先祖们或因战乱、从政、游学、避灾等多种原因,辗转迁徙大江南北,袁氏裔孙也就遍及大江南北。据族谱记载:
图中字迩民,宋皇祐年间徙居剑邑槠树山。
枢斗字通卿,宋嘉祐年间徙居万载白良。
枢极字通衢,宋熙宁年间徙居湖南浏阳。
惟机字通康,宋元祐年间徙居峡江乌石岗。
   西堂字祖定,宋绍兴中徙居东莞。
西苑字祖兰,宋绍圣年间徒居湖南桃源。
西兰字祖柯,宋元符年间徙居长沙白马冲。
西元字祖潢,宋中徙居湖北秣陵。
西圃字祖藻,宋政和年间徙居广东平远。
伯富字先胜,宋绍兴二年(1133)徙居永修。
         伯高字先翰,宋绍兴五年(1136)徙居分邑水溪。
伯定字先甘,宋绍兴五年(1136)徙居剑邑小港。
仲清字智雄,宋淳熙初徙居分邑车田。
仲达字智杰,宋庆元五年(1200)徙居新余九龙山。
仲隆字智治,宋淳熙十二年(1186)徙居分邑霞圹。
广蕴字辅沐,宋庆元五年(1200)徙居浙江嘉兴。
广闻字辅宗,宋嘉熙间徙居浙江会稽。
广奇字辅永,宋开庆元年(1259)徙居庐陵。
嘉绀字唐弘,宋宝祐六年(1258)徙福建邵武。
敏亨字权正,元至大元年(1308徙居南山下。
信亨字权华,元至大年间徙居临江。
南诰字重吾,宋祥兴间徙居浙江永嘉。
南芳字重为,元大德中徙居浙江湖州。
南英字重厚,元元贞二年(1297)徙居分邑大湖。
南炯字重家,徙居分邑西圹。
     南元字重宗,元至顺中徙居浙江奉化。
   元鸿字书鸾,天顺四年(1332徙居严州。
象萸字承花,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徙居江南应天
兴喜行图二,隆庆元年(1567)徒居广西涯州。
兴众号道能,明万历十九年(1592)徒居分邑招贤。
      甲春行斯一,万历二十六年(1599)徒居浙江永嘉。
甲兴行斯六,万历三十七年(1610)徒居山西阳曲。
甲昌行忻九,天启二年(1622)徒居安徽庐江。明
第焕名若琇,康熙四年(1666)徒居浙江天台。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9-27 22:41
新建繁禧堂昂霞袁氏宗祠题记

    繁禧堂昂霞袁氏宗祠其前身为家族众厅,随着人口繁衍、迁徙,房舍逐渐被闲置。经合众商议决定改建成祠堂。在秋生的主持下,工程于2014年3月初动工,12月底峻工。古扑庄重的宗祠,雄伟轩昂的门楼,使昂霞旧貌换新颜。宗祠及门楼的建成,既告慰了先祖,又造福于子孙。
    昂霞历史悠久。唐元和四年(764),唐宰相袁恕已五世孙缙、绅兄弟俩被堂叔命案所累,自洪州西山辗转避居韩圹,缙居昂霞,绅居洞里。元和十四年(820),受袁州刺史韩愈引荐,唐穆宗念其先祖一门忠烈,恩封缙公为京都司马,并赐建司马府第一座,韩愈亲笔为府第书写“皇成司马第,东与越侯家”楹联。
    宋乾德年间,缙公七世孙则允生子三,长子天乙居上坊,次子天成居桥背,幼子天昊居吼茶。庆历六年(1047),天成孙迩臣高中进士,知秘书监。迩臣长子枢机生九子,后裔徙居全国各地。枢机次子西园讳祖芳行龙二号德叟,绍兴二年(1132)知毕节招讨史,五年为江州知府,次年迁秦州知亊未任归袁州。德叟三子伯宫生十子,分居九圹。
宋绍兴三十年(1161) 徳叟孙孝显高中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孝显曾孙廷正宋庆元五年(1200)迁居横圹,为横圹始迁祖。
    宋嘉定十四年(1222) 孝显孙广薇主持编修昂霞族谱,取迩臣公“祖先睿智辅翰(汉)唐,权重位高功德彰。书继仕承兴甲第,崇文尚武护袁疆。怀家逢法效师道,勤政忠君循典章。丁盛宗昌绵世泽,荣华富贵万年长”为韩圹袁氏族谱世序字辈,尊徳叟为始祖,立堂号为“繁始堂”。
    元延祐四年(1318),时族已支繁丁旺,子孙迁徒频繁,九圹各支首事议定分修族谱,自立堂号,时任昭通教谕的南寿公主持二修族谱,改堂号为“繁禧堂”,尊泰享为韩圹支祖,奉徳叟为九圹始祖。
    明正德年间,随着树德堂族胞陆续回归,村庄不断扩大,昂霞成了桥背的一部分。此时的繁禧堂文风鼎盛,韩圹袁氏湧现岀了十五担书箱岀门游学的场景。天启五年(1626),昂霞先祖若瓒公乡试夺取贡元,知儋州州同,惜英年早逝,卒于官。
    明末清初,繁禧堂支繁丁旺,成为江右袁氏巨族。“桥背蔸,上店枝,横圹叶”,形象地昭示了繁禧堂袁氏源流,千百年来口碑相传,妇孺皆知。至民国,九圹各支官员衣锦还乡,依例赴繁禧堂拜祖,其中一九四二年东北行营少将参谋袁佳洪返乡拜祖的盛况尤为空前。
    昂霞山川形胜,钟灵毓秀,历史上湧现过许多达官贵人,最为著名的有从政辅国、宽厚仁慈的司马公;掌守宫廷、节制藩属的碧池公;品行清高、学富五车的迩臣公;刚正不阿、权倾临安的大理公;才品超群、英年早逝的若瓒公等等。这些先贤政要,出欲效忠于国,入则奉先于家。他们勤政爱民,厚德载物;清正自律,治绩卓著。他们是国人的典范,子孙的楷模,袁氏的骄傲。他们的丰功伟绩彪炳青史,垂范后昆!
    大江东流去,代谢成古今。衷心期望昂霞子孙后代,精诚团结,为光大祖宗基业,谱写昂霞光辉灿烂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第三十世孙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袁斌荣   
                二〇一五年岁次乙未仲春月上浣吉日撰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9-27 22:42
宜邑韩圹繁禧堂昂霞袁氏宗词对联
宜春市林业局   袁斌荣 撰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一日

上厅前柱联  四世五公汉代名臣著姓祖功宗德流芳远
九塘一脉袁山高士流风子孝孙贤世泽长

上厅后柱联  文韬经世恭庄有礼须慎终追远承前启后
            武略传家诚谨怀仁要积厚流光继往开来

中厅前柱联  唐宋元明清历朝仲誉裔道德文章绳祖武
川湘闽浙赣诸省繁禧堂诗书礼乐与孙谋

中厅后柱联  君臣处事应循礼制心术莫留劣迹于天地
父母为人须守纲常言行要遗好风与子孙

下厅柱联    皇成司马第莫非京裔安邦治国功高盖世
东与越侯家必是安公处事为人义厚礡天     

厅门前柱联  祠内规模看来不大但可藏龙藏凤藏天地
堂中人物貌似寻常然能为武为文为圣贤     

门口山墙联  源汝南居桥背一脉分支韩水长流滋九塘
左棠棣右高堂三祠并立远山叠嶂拜繁禧

左边门联     韩江纳千川乃胸怀大于海
塘水滋万物其功德高过天

中间门联     昂观风水虎踞龙盘兴甲第
霞映祠堂子荣孙贵振家声

右边门联     桥通北国仕清民和流芳远
背靠南山支衍宗蕃世泽长

神龛对联      万代毫光悬日月
一堂香火镇乾坤
祖德流芳

门楼对联   畅看古村楼前祠后水水山山处处风光好
           高歌盛世国泰民安家家户户年年气象新
           钟灵毓秀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9-27 22:44
清明话袁京
宜春市林业局  袁斌荣
二〇一五年四月十二日

谱载:袁京,讳仲誉,汝南(今河南商水)人,东汉年间官拜郎中,稍后升迁侍中,继为蜀郡大守。元初四年,袁京弟袁敞因遗失邓太后懿旨而遇难,袁京看透世道险恶,便弃官携孙平远避宜春,隐居城外开馆课仕,殁后葬城北袁山岭。
  袁京弃官隐居不仕,历朝历代,均有文人题赞,诗词文章多见著史籍。明代,赞颂袁京诗文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明初建文帝时代的文学博士方孝孺在《高士袁京赞》中这样称赞道:“紧袁之山,富春并峻,紧袁之水,严滩比清。严袁两公,东汉齐名。”使袁山和富春山、袁水和子陵滩,两地双贤并峙,齐名天下。
  明叶涵云在《袁高士咏》中,赞袁京“抱璞完天真,俎豆崇畏垒。城廓与山川,皆从公之氏。严洲与严滩,得名亦如此。汉室两伟人,千古更无比”,“匹夫百世师,劈空楼台起,矫矫留孤踪,先生犹贤矣。”
  叶涵云将袁京与严子陵比,认为严子陵乃汉光武帝同学,是仗光武帝招牌岀名,而袁京则为一介百姓,比严子陵更值得弘扬。
  提学钱槚认为袁京之所以受人青睐,“则以子陵与先生故两人皆布衣也。”
  为表彰袁京,明万历年间袁州知府为其建造高士祠、高士坊,整修袁京墓。
  高士祠前后五楹,前五楹为进堂,后五楹设袁京主位,左右庑各十间,诸生肆业其中。钱槚在《修建高士祠记》中写道:“予因叹古之王侯将相,或有功地方,或生长兹土,既没而人思之,为之立祠,以识不忘。”
  高士坊建于城郊北门岭上,石结构,高约十米,宽六米有余。牌坊由花岡岩条柱和青石栏板组成,建筑造型绝美,工艺精湛,文字刚劲。可惜文革期间被毁。
  袁京墓位于大袁山山腰,占地面积约为五十平方米,墓道两侧原有石人石马,文革后被毁。改革开放后,随着袁山公园的修建,袁京墓演变为高士亭,一座石方亭建于袁京墓上,墓前耸立着高士石雕立像。
  为保护袁京墓地不受侵扰,明崇正年间,横圹乡贤袁业泗报请袁州知府和宜春县令同意,邀请萍乡、万载、分宜及宜春县的钟炌、张承诏、严云京、彭大科、黄希宪、潘士闻、梁隹植、喻懋敬、袁继咸、袁一鳌等地方豪神,在他们的见证下,化重金买下大、小袁山及周边耕地。
  需要说明的是,备价买山的袁业泗,字景源,宜春横塘村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任乐清县知县,万历四十年任漳州府知府。崇祯间为南鸿胪寺少卿。致仕后专亊公益,三阳镇枫林村三孔石拱桥、状元州的三元阁便是业泗捐资兴建。
  宜春人崇奉袁京,袁京也为宜春增添了名人效应,然而,对袁京的岀处,大众了解甚少,学者颇为关心。
  袁京是否为宜春人,历史上名人学者多存质疑,就连对袁京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叶涵云也提岀“先生何许人?巍然称高士?”宜春北门岭《世德堂袁氏族谱》载“所谓公岀于袁,殁于袁,吾袁氏之子孙聚族于袁,诚不谬也。”《世德堂袁氏族谱》虽说是回应,但也未能自圆其说,让质疑袁京身世的仕宦难以释怀。
  为考证袁京身世,上世纪末,一些文人学者成立了“宜春袁京学术研讨会”,对袁京是否为江西宜春人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原宜春地委宣传部李木子部长、原宜春市党史办袁赣湘副主任对袁京身世、岀生地、历史背景作了深入的研究。李部长在《宜春古今谈》、袁副主任在《赣中日报》分别撰文,旗帜鲜明的否认了袁京是江西宜春人。
  对袁京是否为宜春人,我也曾进行过探讨,原则上同意李部长、袁副主任的观点。
  据《后汉书•列传35》曰:“彭弟汤,字仲河。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多历显位。恒帝初(公元147年)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国亭候。累迁司徒、太尉、以灾异策免。卒,谥曰康候”。此文另注曰:“风俗通曰:‘汤时年八十六岁,有子十二人’。”
  袁汤是袁京的次子,按此推算,袁汤生于汉明帝永平九(67)年,袁京至少应生于汉武帝建武二十五(5O)年。汉安帝元初四(117)年,袁京弟袁敞遗失邓太后懿旨自杀,即使袁京反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避而远之,一个年届67岁的老人,能谈得上对仕途有兴趣吗?古往今来,年过花甲,六品小官若无特殊贡献,早已致仕,解甲归田,颐养天年了,何来弃官不仕,隐居宜春。
  另据《通志》载,东汉建武年间置有两个宜春县,北边的宜春叫北宜春,归汝南侯国管辖;南宜春则为江西的宜春侯国,称呼上省去南字,直呼宜春。袁京的父亲袁安,老家在汝南汝阳,隶属汝南侯国,汝阳即为现今的河南省商水县。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东汉建都洛阳,打开卫星地图,可以査询到商水距洛阳280公里,距宜春800公里。按常理,在交通极不发达的东汉时期,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舍近求远,徒步千里到蛮荒之地的江西宜春来隐居,一是说不通,二是神经有点失常。
那么,流传了二千余年的袁山、袁水、袁州因袁京而得名又是怎么回亊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进行探讨。回顾中国历史,从东汉末期到隋朝初的几百年之间,北方地区狼烟四起,战祸连绵,民不聊生,百姓离乡背井大量南逃。也许当时北宜春就有部分难民流落到宜春,在宜春扎下了根。也许在这部分南迁至宜春的人群中,袁京后裔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聚居在城北,年长月久,支繁宗衍,自然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袁氏部落。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各氏族部落先民无论迁徙到那里,内心都有不忘故土,追念先祖的情怀,他们会利用各种形式,弘扬祖先功德,作为袁京的后裔,为祖先歌功颂德是天经地义的亊。
  中国社会自古至今,都提倡师道尊严。作为授道解惑、为人师表的先生,历朝历代都能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尊重与褒奖,孔子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袁京是文人,不管他隐居在那里,著书立说,开馆课仕,为当地培养人才,肯定会受到当地官民的敬仰。由此可见,扎根宜春的汝南先民,虽离乡背井,也会弘扬自已的祖先,在他们心目中,弃官不仕,甘为平民的袁京也便成了他们崇拜的偶像。久而久之,世代相传,袁京的名气便越来越大。加上历代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袁京便成了宜春的名片。
  更为巧合的是,隋开皇年间,袁京后裔袁瓒任宜春刺史,袁瓒兄、梁大宝中尚书仆射、左丞相袁璞,在梁灭亡时举家回归宜春,承继高士遗风,开馆课士,为宣传袁京、传播袁京精神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官场上迎来送往、相互阿谀奉承,社会上为袁京唱赞歌的也就更多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行政区划的演变,风土人情的影响,潜移默化,原本隐居在北宜春的袁京,无形中便嫁接到了江西的宜春。
  到了明代,随着明惠帝朱允炆的恩师、翰林学士、太常寺卿黄子澄;嘉靖时的当朝宰相、武英殿大学士、入直文渊阁、加赠太子太傅的严嵩;成化丙戌科进士、隐居六柳书院讲学的乡贤袁鲁训;万历廿六年进士、漳州府知府、鸿胪寺少卿袁业泗;天启五年进士、崇祯朝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袁继咸等宜春达官贵人对袁京的恭奉、神化,为袁京建坊立祠,更使袁京的声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宜春的山、水、城、路都冠上了个“袁”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宣传、推介历史文化名人,有益社会风化,是历朝各代统治者教化今人,启迪后昆的常用手法。即使是在社会进步的今天,地方政府同样在行政决策中喜欢打名人牌,不遣余力发掘名人资源,利用名人效应,发展地方经济。明月山温汤风景名胜区袁山公园导游解说词就是最好的例子。
解说词称:袁京出身名门望族,曾做过蜀郡太守,后来看淡官场、名利,便辞官云游天下,一日云游到这两座小山脚下时,正好是傍晚时分,他看到一幅暮霭蒸升,炊烟袅袅的秀丽景象,心里好像顿时领悟到了许多,感觉到这里就是他的归宿,那也不去了。便住了下来,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写了很多关于人生、时事的文章,在当时影响很大,以致于连皇帝都很欣赏他,三次请他入朝为官。可是一点都不为名利所动,三次都谢绝了,可能也正是因为这种隐士风范,他更为世人景仰,代代不忘。袁京去世后,就葬在大袁山半山腰,宜春百姓还建了"高士坊"、"袁高士祠"来纪念他,这两座山便叫袁山,也因此才有了后面的袁河、袁州、高士路、袁山大道…
  动人心弦的解说,既推介了景点,又赞颂了乡贤,为宣传宜春、扩大宜春影响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之于真相如何,自不必去问,也不须去问。
  袁京去逝至今已两千多年了,他的后裔遍布大江南北,这是不争的亊实。后汉书第1523页列传三十五载:风俗通曰:‘汤时年八十六岁,有子十二人’就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无论袁京是那里人已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就像解说词说的那样袁京看淡官场、不为名利所动,他的这种隐士风范,为世人景仰。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9-27 22:47
横圹族谱编修中的问题与商榷
宜春市林业局   袁斌荣

    《横圹袁氏村志》始修于一九九二年,一九九五年谱成,历时四载,参于编修的共二十五人,横圹小学校长袁升昌同志任主编,原宜春县建委袁立文等同志为编纂人员。
    《横圹袁氏村志》为九圹袁氏后裔联修族谱,参与联修的除横圹本村外,还涵盖有韩圹、荆桥、东圹、梅崟、白芒、山田等村袁氏各支。因为是联修,族谱主线以横圹族谱内容为基准,无论对错,其他村无法更改。为此,对族谱中存在的纰漏,谈点个人的看法,以正视听。

一、鲁训不是元亨次子
    《横圹袁氏村志》载:元亨,字昱,行十九,诰封行人,生明洪武三十一年(1399),殁明成化六年(1471)。元亨次子:鲁训字宗道,号乐园,生明洪熙元年(1425),殁弘治五年(1493)。登成化二年(1467)进士,历官行人司正。但在《横圹袁氏村志》的《案山古约》中载,嘉靖十三年(1535),袁元亨还在与分宜二十八都一图的袁呈俊(都长)、黄文松(图长)打官司。元亨因瞒报田产被分守汪老爷杖七十。参与该案勘察、审理的有宜春知县梁爵、分宜知县汤载及横圹村的村民袁能、袁良臣、袁良宝、袁光允、袁光禄等十余人,族谱中把这些村民都纂修成了元亨的孙子、曾孙子。《案山古约》充分说明元亨只能是横圹某房的始祖,鲁训也不是元亨的次子,而是元亨的祖辈,因为登成化进士这个时间是铁定的。
    《案山古约》中的案件岀现在明嘉靖年间,与元亨岀生年代相隔136年,而参与审理该案的宜春知县梁爵、分宜知县汤载与元亨均为同一时代的人,可见横圹万历年间及其后来的族谱编纂者们大疏忽了。

二、着墨元亨墓葬的是与非
    《横圹袁氏村志》载:元亨殁明成化六年(1471),葬七星台,灵柩向东,墓门向南,是谓 ‘内藏黄金斗,外掩生人口’;族谱的《轶亊》章节中又载:‘元亨公稟有仙气,所言皆验。易篑时嘱令四房长且曰:“停我安厝者,功名不得显达,子孙不得昌盛。……”
    本人认为,这则文字最早可能岀自万历庚申年(1620)由横圹十五世孙、宝庆知府袁一鳌主编的《宜邑横圹袁氏族谱》,民国五年癸未(1916) 由袁佳洪主编的横圹族谱续载。
    这则文字的岀现,其目的是不能让人靠近元亨的墓,不能让陌生人知道其中的秘密。假如元亨不让人靠近自已的坟墓,难道他就不希望后人为他扫墓吗。联系到他的生卒年月,不难看岀上述言论不是岀自元亨口,而是编纂者杜撰的。我弄不明白,族谱的编修者都是进士、举子,都是饱学之士,浓墨重彩写这些东西留传给后人,能起什么作用,佐证的又是什么呢?

三、袁觊非袁京后裔
    横圹族谱载横圹袁氏为袁涣后裔,其世系源流主线为袁璋—袁涣—袁豹—袁觊—袁仕政—袁滋—袁彦忠—袁天成—袁元亨。
    看过二十四史的人都知道,袁涣、袁豹、袁觊、袁滋均为袁璋后裔,非袁安后裔。二十四史明文记载,袁璋和袁安是同胞兄弟,如果按照《横圹袁氏村志》中的世系,则横圹已不承认自已是袁京后裔。袁京是袁安的次子,非袁璋之子。既如此,明清的进士们难道没翻过二十四史,今天的袁觊后裔又何必清明节去袁山公园祭扫他人的祖宗呢?
横圹元亨二十五世孙袁立文同志在《横圹袁氏村志》后记中撰文,明确指岀:“村志编写,俱以旧谱为基础。所异者,世系耳!昔以天成公始,仅千载。今上溯至高士公,有史二千年。元祖云:‘皓六世而生祖迩臣。是吾嫡祖,而此次则易为庶祖……。”
    袁立文同志不顾其他编委的反对,坚持要把自己的撰文附在族谱之后,清楚地表明了他的不同观点。尽管袁立文同志执着,但于事无补,世系仍然按照主编的臆想,将袁滋替代袁皓。袁滋袁皓,一字之差,将襄成无法弥补的过错,不仅永远贻误了横圹后人,同时也会遗害加盟横圹的袁氏族人。
一九九二年我也参与了《横圹袁氏村志》的编纂工作,对志中世系等问题向当时的村志主委袁立耀学长提岀过一些不同意见,并且先后两次以书信形式致主编,要求订正,但未被釆纳。嗣后我写了首《修谱记事》:“族谱续修逾四年,恢宏规模史无前。宗先笔底凝心血,族众囊中费纸钱。世系失真成憾事,根基错乱落残篇。有心出力重更改,无奈亏其方孔先“以表达自已的心境。

四、鲁训有可能是韩圹人
    《横圹袁氏村志》载,鲁训生明洪熙元年(1425),殁弘治五年(1493)。登成化二年 (1467)进士,历官行人司正。
从鲁训岀生的年代看,与韩圹族谱中的鲁字辈年代一致。由于韩圹清代没有岀过举足轻重的人,韩圹前人的丰功伟绩得不到开拓发掘。而横圹则不一样,康熙六年(1667)《袁州府志》由横圹进士袁继梓纂修并作序;康熙二十二年(1684)首次编纂的《宜春县志》,由横圹袁一菁(字次莪)纂修并作序;道光三年(1823)《宜春县志》由横圹袁锡光纂修并作序;一九八五年《宜春市志》编纂,横圹的袁秋生付市长、市政府办公室袁立耀主任参与组织与编撰,故横圹村历朝历代的人或亊,府志、县志记述的特别多,其他地方则不尽然。
    话又说回来,横圹与韩圹乃一脉相承,无论鲁训是韩圹人还是横圹人都无关紧要,因为韩圹与横圹袁氏族人,都是繁禧堂子孙,都是袁氏族人的骄傲。

五、两难中的袁锡光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清道光年间的袁钖光。
    袁钖光,字履厚,一字礼候,号席山,行烐一。生乾隆三十八年(1774),殁道光二十年(1841)。袁钖光饱读经史,博学工文,参与过道光三年(1823)《宜春县志》编纂,主持过万载仙源、分宜白芒、宜春泉圹等村的族谱编修,并且推岀了传世之作《袁氏世考》。然而道光乙酉年(1825) 横圹修谱,袁锡光却避而远之。他之所以这样作,其因有三:一是袁钖光已经发现了横圹族谱中的问题,但作为一介草民,无权修改先贤们的大作。二是袁钖光声名在外,如参与其中,又不能正本清源,有损自已的一世英名。三是袁钖光历时三十余年,足迹遍及数省,原本是求证、考究宜春袁氏源流,但终难厘定繁乱复杂、年代久远的袁氏世系,一番感慨后只好将残卷留于后人。
作者: yuanyz3    时间: 2015-9-29 15:09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作为后人对前人绪的谱,我们不应该进行更改,如有错漏需要更正,也只是近代,是明确的错漏进行更正和补充,切不可以以某历史典故或文章作依据来进行更改。前人的谱无疑会有很多错误的地方,那是历史的局限造成的,甚至在历史重视门第出身的时期,出现家谱造假现象,那个时期的家谱传下来如何能信?可是,也没人去纠正,所以我们也不能随便去纠正。在族谱中多有错乱的,哪个能说哪条线是正确的,即使按历史整清楚了,也不一定就是你这一系的。所以不要随便乱整。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