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明朝安南卫武职调入与卫军来源
[打印本页]
作者:
袁文献
时间:
2015-5-2 20:52
标题:
明朝安南卫武职调入与卫军来源
明朝安南卫武职调入与卫军来源
孟凡松
(安顺学院政史与法律系,贵州 安顺561000)
卫所制度对于明清西南历史的建构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学界对明清西南卫所的研究 ,集中在卫所的建置 、移民与屯田等方面。然而 ,由于缺乏对 《 武职选簿 》等实证性质极强的档案史料的充分利用 ,对一些具体 问题的研究难以深人 。《 武职选簿》翔实地记录了卫所武职的家世履历,除了台湾故宫博 物院、日本东洋文库所藏部分选簿外 ,尚有百余卫所的选簿档案保 留在 中国第 一历史档案馆 。2001 年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组织 出版《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选簿档案及辽宁省档案馆所藏卫所档册收入其 中,极大便利了武职世袭制度研究 。本文利用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0册所收安南卫武职选簿资料,对武职调入该卫的时间、籍贯与该卫军的来源进行研究 ,希望通过该卫的个案研究 ,对明代贵州卫所移民研究有所助益 。
一、 武职调入时间
安南卫的前身是尾洒卫,系洪武十五年 (公元1382 年) 初平定云南梁王残元势力 以后,开置贵州都司的产物。尾洒卫最初选址江西坡 (今普安县境东部江西坡镇),但设置并不成功 ,后乃改徙尾洒堡地方重新立卫 ,易名安南卫,即今晴隆县城所在。在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决定开设尾洒卫之后 ,曾由“指挥使张麟统宝庆土军立栅江 西坡屯守”,嗣后二十三年 (公元1390 年) ,六安侯王志之子王威亦以谪官身份任安南卫指挥使。张麟与王威 皆以明初开国侯爵之子任职安南卫,参与安南卫的筹建工作,并没有注籍安南卫 ,故该卫选簿不得载之。又有梁海者,原系军,历功升指挥 同知。据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 ,梁海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 1390 年) 领军开创安南卫,二十七年 (公元1394年)卫城迁徙 ,于新址开建卫城城垒公署 ,劝督有方。尽管该志载安南卫筑城江西坡及迁徙尾洒堡的时间与《明太祖实录》有异,然梁海前后皆参与其事是可以肯定的。
通过对选簿资料的考察,大体可知 ,武职调入安南卫是一个历时性的事件。以选簿明确记载了调入始祖姓名的 10 名指挥一级的武职为例。其中,洪武问 (笔者按 :文章所指洪武间,也包括选簿所谓 “革除年间” ,即建文元年至四年) 调入者只有宋钺与罗奎有明确的时间记载,宋钺于洪武二十三年 (公元 1390 年) 袭安南卫指挥佥事,其父原系安陆卫阵亡指挥佥事。 而卫镇抚罗奎则在二十五 (公元 1392 年 ) 年七月调入安南卫 。其他还有 3 名也系洪武间调入者 ,分别是梁海、姚愚与寻诚。梁海在安南卫改徙尾洒堡之前已经调入 。卫镇抚姚愚在洪武三十一年 (公元1398 年) 前调入,具体时间不详。寻诚当在革除年间调入。
另外 5 名指挥一级的武职系洪武以后调入的,其中 3 名有明确时间,2 名不能确定具体时间。可以确定具体时间的 3 名武职是李定、刘昊、陆忠:李定于宣德六年 (公元 1431 年) 以指挥同知身份调入;刘吴于正统二年 (公元 1437 年)四月调入 ,为指挥使;陆忠成化元年 (公元 1465 年) 调入 ,为指挥佥事。指挥使吴海与指挥佥事萧斌虽不能确定调入安南卫的具体时间, 大体在永乐至正统间是 可以肯定的。从调入安南卫始祖系指挥职级的武职看,洪武间调入者相对较多,但并不集中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嗣后永乐 、宣德 、正统、成化年间,亦有陆续调入者 ,武职调入安南卫 ,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过程。
或许,卫所指挥级武职由于职级较高,不具有代表性,这里再以调入时为安南卫左所千、百户的武职为例进行说明。在左所,调入始祖为尉千户者有李兴、吴隆等 2 名 ,吴隆洪武二 十三年 (公元1390 年) 调安南卫左所叫雯桂坨,李兴于洪武二十九年 (公元 1396 年) 三月袭父职时调入安南卫左所。在百户中,刘德系洪武二十三年(公元 1390 年) 调入,蔡清在正统四年(公元 1439 年) ,潘全在正统十三 (公元1448 年) 年十一月调入,可以确定系洪武间调入但不知道具体时间的还有百户邹曾、刘盛与所镇抚李忠。此外,实授百户巢县李清、试百户兴化县吴贤、巴县李坤等,其始祖调入安南卫的时间与身份皆不得而知 ,既可能是百户 、试百户一级的低级武职 ,也可能是总旗、小旗、军等充役者。洪武间调入安南卫左所的武职 ,有 5 名可以确定时间,其中 2 名 为洪武二十三年 (公元 1390年),而其他 3 人亦系洪武年问调入。
安南卫选簿共登载了 114 名武职官名的有关信息 ,其中仅 41 名明确记录了其始祖调入的时间。其中,洪武二十三年 (公元 1390 年) 及以前调入者有 15 名 ,二十五年 (公元 1392 年) 调入者 9 名(卫镇抚 1 名,中、前 、后所各 1、2 、3 名,尾洒站 2 名) ,二十七年 (公元 1394 年) 1 名 ,二十九年 (公元 1396 年) 1 名,三十二年 (即建文元年,公元 1399 年) 1 名 ,三 十三年 (即建文二年 ,公元 1340 年) 2 名 ,共计永乐元年 (公元 1403 年)以前调入者达 29 名 。在永乐元年以后陆续调入的12 名中,宣德六年 (公元 1431 年) 调入 1 名,正统间调入 9 名 (正统二年至六年问共 调入 8 名 ),成化元年 (公元 1465 年) 调入 2 名。
可以肯定的是,洪武时期 ,包括建文元年至四年,是安南卫武职调入的重要时期 。具体而言 ,洪武二十三年 (公元 1390 年) 调人者构成了安南卫武职的主体 ,而二十五年 (公元 1392 年) 则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时期,此后仍有陆续调入者。永乐以后至成化年间,特别是正统二年 (公元 1437 年)至六年 (公元 1441 年),是武职调入的另一个高峰期 ,这当与补充该卫官军在麓川的战争中的减名有关 。成化元年以后,或仍有武职的调入 ,但已成为个案现象 。
二、武职籍贯
在选簿登载的 114 名武职官名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调入时只是总旗、小旗与军等 “ 充役”者。排除这部分“ 充役”者及籍贯不明者,调入安南卫时具有武职身份而籍贯明确者共有 74 名。其中,南直隶 30 名 ,占 42 之多 ,而来源州县涉及到合肥、定远 、滁州、寿州 、凤阳、江都、武进、六安、山阳、巢 县、盱眙、和州、泰州、如皋、颍上、丰县、啥山、兴化、溧阳、上元、太湖、常山、泗州等州县,其中定远 、合肥 、直隶滁州 、寿州、凤阳、山阳、武进等州县皆在 2 名以上,总体上风 阳府与滁州、庐州府 、扬州府等府州占了较大比例 。
湖广布政司 11 名,约占 15 ,调入安南卫的职级整体较低 ,其中除了 2 名来自江夏县,其他来自宁远 、浏 阳、蕲州、长 沙、荆门州、汉阳、光华 、湘潭 、澧阳等州县的皆仅 1 名,湖广武昌、长沙等府地方较为集中,这当与这些地方曾是明开国前后朱元璋、陈友谅势力交锋的战争地有关 。
山东布政司 6 名,涉及到蒲台、堂邑、莒州 、安丘、曹县、冠县等地 ;河南 6 名 ,汝阳、遂平 、祥符、杞县、汲县 、唐县各 1 名;北直隶 5 名,各来 自涿州、宛平、定兴、乐亭、迁安等州县 ,另外还有来 自山后者 ;浙江 5 名,黄岩县 2 名 ,他如安吉、长兴、衢州府亦各 1 名;此外 ,江西庐陵县有1 名。北直隶 、山东籍贯的武职尽管数量少 ,但数名参加过靖难之役的都来 自这些地方,他们同南直隶来源的武职一样 ,洪武、永乐时期调入安南卫之际任指挥 、千户等较高职级者 占有较大比例。
三 、卫军来源
武职选簿系卫所武职承袭 的专门档案资料 ,获得冠带总、小旗或试百户以上身份者才有资格立簿 ,登载入选簿 。相当一部分人在调人卫所之初 只是 “ 充役”者,当他们或他们的后裔 日后立功成为卫所武职阶层 中的一名时,也就有了追述武职由来的必要。选簿在追述立功人武职 由来的时候 ,有意无意间也就留下了一些关于卫军来源的信息 。
安南卫武职选簿 ,跟其他卫所选簿一样 ,一张完整的选簿 由脚辈贴黄与各辈选条两部分组成 ,脚辈贴黄除了记载各辈承袭的基本信息外 ,也追述了始祖立功的基本情况。而那些脚辈贴黄缺失或 “ 辈数未全” “ 年远事故”的选簿资料 ,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用回溯的方法考察那些调入安南卫 以后才逐渐在总旗、小旗或军的基础上获得武职身份的人 ,仍可 以在很大程度上获知卫军来源概貌 。
统计安南卫武职选簿 ,明确记载调入始祖身份为总旗、小旗或军者仅 15 名 ,其 中军 3 名 ,小旗1 名,其他皆系总旗。在这些 总旗、小旗 和军 中,除了 1 名总旗来 自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1 名来 自滁州来安县,1 名来 自庐州府合肥县 ,1 名系应天府溧阳县总旗充军 ,1 名来 自浙江台州府黄岩县 ,另有 2 名军 因年老除授试百户者 ,分别来 自江都县和合肥县,系洪武间调入安南卫尾洒堡的,而其他有 8 名皆来 自湖广宝庆府武冈州 、邵阳县或新化县 。这似乎表明,安南卫 “ 役”的主体来 自宝庆地区,而南直隶也是较为重要的来源地。
我们先来考察安南卫武职选簿中关于宝庆武冈、邵阳、新化籍武职始祖的描述 :
夏通 ,武冈州人 。祖夏必富 ,洪武二十二年充安南卫左所军。
王宪 ,邵阳县人 。祖王伯三,洪武二十二年充总甲,二十三年 并充总旗。
胡文 ,新化县人。始祖胡成信,洪武二十二年垛集安南卫后所, 二十三并胜,实授总旗。
刘雄, 年五十三岁, 新化县人 。高祖刘卯一 , 洪武二十二年编补小甲, 二十三年并枪充小旗。
来自武冈州的还有黄益、唐武、戴文聪、罗高叟、贺申子等,来 自新化县的还有刘卯一。
显然 ,上述来自武冈州 、邵阳县 、新化县等宝庆府所辖州县地区的安南卫武职 ,其入黔始祖都有一些共同的经历,即二十二年 (公元 1389 年) 被垛集为军 ,或充总甲、小甲,二 十三 年 (公 元1390 年) 调安南卫 ,或并枪充总旗 、小旗 ,或系阵亡军。统计选簿所载宝庆籍——具体即武冈州、邵阳县、新化县籍的武职,分别有 13、6、4 名,达 23 名之多 。
在选簿中,有部分宝庆籍武职并没有追述其调入始祖的情况。那么,它们又给我们透露出怎样的信息呢? 以选簿所载另外 3 名邵阳籍武职为例 ,在试百户胡宾的选簿中,前三辈的基本信息是缺失的,只知道在二辈胡诗保时获得总旗功次 ,至四辈胡碹才获得试百户功次 。胡宾选簿之五辈选条载:胡碹 “ 原系未并枪总旗户丁 ,调征麓贼获头功”,升中所试百户。实授百户李可登的选簿 ,贴黄与前四辈选条皆付诸“缺”字 ,五辈选条李芳名下,追述了四辈李庆的基本行迹,“原系总旗,调征麓贼有功”,升试百户。在“辈数未全”的前所试百户陈雄的选簿中,记载了陈春获升试百户的缘由,“安南卫前所试百户陈春,户名陈亨” ,“系未并枪总旗户丁,调征麓贼获头功贰次” ,升试百户。邵阳县 3 名武职,其先皆系总旗户丁 ,因征麓川获功升授试百户、百户等较低职级的卫所世袭武职 。考察武冈州 、新化县其他没有对调入始祖的时间和身份作明确记载的武职,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以总旗 、小旗或军的身份正统间征麓川获功而获得试百户 、百户等较低级别的卫所武职— —即使间有不同,但并不影响整体判断。这个整体的判断就是,宝庆籍武职 ,其调入安南卫的始祖都有一些共同的经历,那就是洪武二十二年 (公元1389 年) 垛集为军 (有的选充总甲或小 甲),在宝庆卫短期寄操 以后 ,于二十三年 (公元 1390 年)被调往安南卫 ,在安南卫 ,有的仍作军 ,有的通过并枪选充为总旗或小旗。从宝庆地区垛集而来 的军(包 括并枪 充作 总旗、小旗者),分 布安南 卫左、右、中、前 、后五所 ,成为安南卫军的主体。
探讨明初贵州卫所军 的来源,《 明实录》等史籍的记载虽然宽泛但仍颇有指导性参考价值 。《 明太祖实录》在追述安南卫设立过程时提到 ,指挥使张麟率“宝庆土军” 在江西坡立栅屯守。洪武二 十三年十二月癸未此“宝庆土军”之“土”字至少可以说明二点 :第一 ,宝庆或者说宝庆卫,并不是这些军来到安南卫之前的中转地,这些军来源于宝庆府各属土著 ;第二,这些军并没有参加过明朝早期的开国战争——无论是陈友谅还是朱元璋一方,他们是安南卫移治尾洒堡之后,从民丁中垛集而来的。
那么,安南卫是否还有宝庆以外地区来源的军呢? 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尾洒堡试百户原籍江都县张福成,就是以老军身份除授试百户的,表明其原系江都县调至安南卫尾洒堡的军。然而,这是尾洒堡的情况,洪武二十三年(公元 1390 年)安南卫迁址以后 ,尾洒堡的建制是仍然存在的,并非安南卫五所的情况。对安南卫五所而言,宝庆籍以外的总旗 、小旗 、军 ,他们或他们的后辈渐升至武职阶层的案例 ,属于极少数 的个案 。如原籍长沙府安化县的于乔儿,洪武二十二年 (公元1389 年) 被垛充为长沙卫前所总甲,旋充总旗,在经历一系列复杂的调动和经历后 ,于永乐四年(公元 1390 年) 调安南卫后所 。这里想说的是,从武职选簿资料 回溯的情况看,宝庆府以外地区可能也有一定数量的军直接调入安南卫,但所 占的比例是相当有限的。
四、分析 与总结
首先 ,明代卫所武职调入贵州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并非一个时间点 。对武职人黔的时间,不能以“ 洪武征南”一言蔽之 。仅就洪武时期来看 ,洪武十五年 (公元 1390 年) 是 奠基 时期 ,二十二年(公元 1389 年)、二十三年 (公 元 1390 年 ) 是高潮 ,二十五 年 (公元 1392 年) 是重要补充时期 ,此后仍有一个延续的过程。洪武时期以后,在永乐至成化年间,仍时有武职调入贵州卫所 。
云贵地区广为流传的“调北征南”叙事 ,往往笼统言洪武十四或十五年,随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征云南 ,战后遂落居滇黔云云。这种说法作为民间社会追述祖先业绩的集体记忆在西南族群认同建构过程中作用巨大,影响深远。但是,如果将之当成一种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则未免偏颇 。话语建构的历史与历史真实的发生过程,二者不能直接划等号,更不能相互替代。
其次,贵州卫所武职主要来源于南直隶、湖广、北直隶 、山东 、河南、浙江等地,也有少数武职来 自四川 、江西、福建、陕西 、山西等其他省区。北直隶、山东籍贯的武职中,有相当一部分因参加靖难之役获功而升除相应职级 。湖广籍武职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参加过明初开国战争的,一类是垛集 民丁充军而在调入卫所历功升授武职的。此外 ,各卫所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武职,属于明政府安插蒙古、女真等民族降附势力的结果。
再次 ,在屯戍滇黔的卫所军中,自应有相 当一部分是洪武十四年 (公元 1381 年)、十五年 (公元1382 年) 平定云南之后就近留戍 的。但随着洪武二十一年 (公元 1388 年)、二十二年 (公元 1389年) 东川蛮、普安 阿资、湖广九溪蛮的陆续讨平 ,为稳定西南局势 ,明廷命开国诸将 “分屯湖广 、四川,防西南蛮,垛集湖广等地民丁补充滇黔原有或新设卫所屯戍力量遂成为其重要举措 。在此背景下 ,安南卫从宝庆地区垛集了大批民丁编入军伍 。可以初步判断的是,广泛流传于西南地区的“洪武征南”的传说,在经历了洪武二十二年 (公元 1389 年)、二十三年 (公元 1390 年)大规模垛集湖广等地民丁编伍的事件以后,才真正具有了民间叙事的群众基础——此次垛集民丁而来的军,是滇黔卫所军最不可忽视的主体。至于垛集的民丁是如何编人各地卫所的,安南卫卫军主体来源于宝庆地区的个案虽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要对此作出全面回答的话,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5-5-10 17:44
要的是心血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