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转】读古文的方法 [打印本页]

作者: 袁文献3918    时间: 2013-4-1 17:17
标题: 【转】读古文的方法
本帖最后由 袁文献3918 于 2013-4-1 17:18 编辑

读古文的方法
 
作者:陈江彬
 
  选古文时每个人都有自己解的方法,我读古文也有自己的方法。
  其一,读的方法。
  一般开始读第一遍时,认真去通读,不求甚解,但求通览全文。然后放下不管他,沉一两个月,而后复读,再读时放松,一句话读一遍停一下,再读、再停、再读、再停(停的时间与读的时间基本相等)三遍之后,再读下一句。读完全文,而后求解。

  其二,解的方法,用验、做、考、参。
  所谓验,即验之过去。用某句《论语》的原理,验证在历史中,谁按此做成功,谁不按此做失败,验之以自己的周围。谁成功,谁失败,他们怎么运用这句原理,要用事以验理,理正方可学,理歪则不可学。用过去已发生的事去证明。
  所谓做,自己按此原理去做,去实习。以心去体会此原理,而不是人云亦云,方是真。正如这样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知冷暖方可谈。古人的学说更多的是按此理去做,而不是空读。
  所谓考,考之于文内,每个字都怎么讲,每句话怎么讲。因为同一本古文出自同一人,所以文内前后必定呼应,我们考之于文内;另一个方法是以文解文,如《论语》中以"三人行必有吾师,解无友不如己者,"说明的是要发现周围每个人长处,并予学习,而不是单解无友不如己者,或单解三人行必有吾师。
  所谓参,参之于历史背景。作者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的,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议论与看法,对解古文非常有好处。

  其三,解的种类,有许多种理解,大概分为:正解、随解、误解、偏解、曲解等。
  正解。正人而解为正。像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了一把斧子,怀疑邻家小孩偷的,他怎么看,邻家小孩象小偷。第二天他发现了自家的斧子,原来是自己忘了放的地方,他再看那个小孩,怎么看怎么也不象小偷了。所以,我们要把心放正而解,那么我们解的结果就是正解了。
  随解。随解就是随着自己的想法而不考虑任何事情而解,为随解。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大多数人都这么说,学习而后复习,不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这样讲了,那么孔子就称不上孔子了。至于这么怎么正解,下面会有讲的,再此,不再讲了。
  误解。大多数人不想出现误解,但误解却会时时出现,因为解的人学识、见地不够,知识不广,极个别人在某种场合为了维护面子而不得已讲错。只要虚下心做功夫,有足够的知识,误解是可以避免的。例如:心宽体胖,许多人把胖(pán)读成胖(pàng)胖的原意是安泰舒适,而非(胖pàng)。
  偏解。为人为事本来就偏激。不注重内在修养,为欲所牵,所以,此类人讲起来,就会出偏。另外,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自以为是,而对其他看法或意见听而不闻,视而不见。精神处于亢奋的状态下出偏,偏解的人要改为正解很难,另外出偏原因,因其智略差,例如:有人认为儒家讲孝,孝就是一味顺从,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等,而后又有人以此为准,反过来批儒。这两批人都是偏激代表。儒家讲父慈子孝,父有错子要诤等,这才是儒家正根。
  曲解。歹毒之徒为己某种不良目的,有意歪曲原文。最明显的末过于清王朝的文字狱。例如:有首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此文作者因此而入狱,原因诗中有“清”,硬说作者暗指清朝,侮辱清王朝,政府没文化。
  随解。先是取己所需,而后拍脑门而知。例如:在文革中许多人都引用《毛泽东语录》,只不过因己所需引用一句或一段,而不是全文分析完之后再用,他们在乎的是那一句或一段对自己有利,而说这句话的是伟人,而后随了己心,满足了自己,此类为典型的随解。
  正解是正己而解。
  随解是取己所需的一部分,而在在意其真正内涵。
  误解是无知的人解的。
  偏解是自以为是的人解的。
  曲解是用心歹毒的人解的。

  其四,读的态度不同,所得结果亦不同。
  当我们读古文态度越恭敬,越虚心,我们所得亦丰厚。所谓恭敬,与其说是恭敬原作者,不如恭敬自己。你读书时,只有书与你,并无其他,古文作者早已作古,恭不恭敬对其不会造成任何意义,但一旦学习恭敬,那么好处只有读者本人自领了。所谓虚心,实为自得,古代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找一位得道高僧求道,高僧与年轻人面对而坐以后,高僧为年轻人倒水,水满了高僧还未停手,一直倒水从杯里流出,流到桌面,流到地下。此时,年轻人忙说:“水已经满了”,高僧说:“我给你倒水”。水在哗哗流着,突然年轻人说:“我明白了”,高僧说:“明白什么了”,年轻人说:“只有空的杯子才能接水”,何尝不是。如果我们学习什么东西要有所得,空了我们的心,不带任何偏激的观点认真接受,又后再评价,就更近真实,所谓“空心”就是“虚心”。
  就一本书而言,到底值多少钱,会因读者的心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价值。有人视书为生命,那么书就会对他生命产生无与伦比的作用。例如:玄奘法师取经,最大受益者是玄奘。因为玄奘法师看这些经书比自己生命还重要,所以他从书中所得就非常人所能得,只有他才能创立“唯识宗”。
  现在我们经常讲价值,十几元一本,你如果这么看,那么它就值十几元,而如果你手底下这本《论语》是仅存于世的一个孤本,而世界上只有这一本《论语》,那么这本书到底值多少钱,恐怕没有人会估计出来,价值连城也不为过,如果我们用仅此一本书的观点去学习,那么也就产生价值连城的作用。
  所以,读古文是否有所得,那就看自己了。

  其五,要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其中的道,而不是拘泥于文字。
  就《论语》而言,不过是孔子与其弟子谈话记录,而这个记录又按照一定的规律和次序编排出来,那么《论语》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
  现代人看书、做事,喜欢按一、二、三、四......规规矩矩去说事,言必有出处,一切规律是死的,不可改变的。
  而古人则不同,孔子在《论语》中讲的道,则是根据不同的人,而讲道也因人而不同,是可变的,那么孔子到底得的道是什么?《论语》中没有直说出,也正是“言难尽其意,书难尽其言”。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得到孔子留给我们这个道,只有靠我们用心去读,去具体的去体察每句话的时间、地点、人,在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再通过这些答案的影射推出其焦点,而后以此为心向外去推,推出自己的想法而后去用生活去体验其中的道。例如:“性本善”出自儒家孟子而“性本恶”出自儒家荀子。孟子、荀子都各得其道,在孔子那里都会得到认可。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3-4-1 19:18
有道理,顶起下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3-4-1 19:47
顶起!学习!
作者: 袁勤    时间: 2013-6-7 22:13
我是将简体字本与繁体字本同时读百次,略有自己的领悟.
作者: 剑    时间: 2013-6-8 09:25
{:soso_e100:}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