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关于袁氏起源(转自陈氏网) [打印本页]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2-12-5 22:21
标题: 关于袁氏起源(转自陈氏网)
http://www.chens.org.cn/xs/news/?2377_2.html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传说,黄帝轩辕氏就曾经活动于山西南部,神农教民稼穑于长子,后稷种植百谷于稷山,嫘祖养蚕于夏县,都在山西;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也都在山西。舜裔十姓,即舜的子孙后代所取的十个姓氏:虞、姚、胡、陈、田、袁、孙、车、陆、王,不论得姓于何时,也不论得姓于何地,追根溯源,他们都是舜的后裔,他们的祖根都在山西。
袁氏系出有虞。周封舜后胡公满于陈。满十一世孙讲字伯爰,其孙涛涂为陈大夫,食邑阳夏。以王父字为辕氏。辕爰古字同音。后又去车为袁。涛涂子选,选子突,突子雅,雅子颇,皆陈大夫。颇裔孙告,秦末避难居河洛闲。告少子政,政十三世孙干,干汉贵乡侯,复居陈郡阳。夏干八世孙良,汉明经成武令。良次子璋,璋子滂,字公熙,东汉司徒。滂子涣,曜乡魏良中令兼御史大夫。涣四子准,字孝尼,晋给事中。准子冲,字景玄,光禄动冲。
胡公满,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则认真推溯起来,陈、袁两氏在三千年前岂非本是一家人?同时,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淮阳县一带,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两千年以前,便一直在我国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袁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三,在台湾排名第八十九位。袁姓出自妫姓,是古帝王舜的后代。舜的裔孙妫满被封于陈,死后谥号陈胡公,因此又叫作胡公满。胡公满的后代中有一个叫诸的,字伯瑗。伯瑗的孙子涛涂,用自己祖父的字作为自己的姓,因此姓瑗。因为瑗与袁同音,经过一断时间的演变,产生了袁姓。发展与演变:袁姓得姓以后,开始主要在其发源地,河南发展,有一部分发展到了江苏。三国时,袁姓由于战乱而分布到山西,湖北,陕西等地,唐朝时开始迁入福建,南宋时期,袁姓开始迁入广东,并于清代迁徙到台湾。袁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汝南,汝阳,陈郡,阳夏,彭城,淮南,安陵,扬州,寿春,河东,东光,襄阳,京兆,华阴等。
1.袁氏姓源主要出自妫姓,即为古帝王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所载,""袁""亦作""辕""、""爰""。陈胡公之裔。十八世孙庄伯生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称""爰涛涂""。亦作袁涛涂。世代为陈上卿。其后有""袁""氏 。史称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与陈郡袁氏。陈郡袁氏从周朝就已世居我国北方,从魏晋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经南迁,出自陈郡、汝南两望族后裔早已散居江南许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许多显赫名人已出现在江南地区。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及全国。
2.出自轩辕黄帝,轩辕以土德得天下。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其族善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因是轩辕氏发明,世称""行辕""。轩辕氏初都有熊之墟(郑州或开封),所居之地,有以辕为名之邑,后称为袁邑。上古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意同,轩辕氏革炎成功,代炎帝而当天子,号黄帝。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这就是河北袁氏。
3.出自少数民族。据《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种,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有小异,其种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无都统大帅,当种各有君长,为性粗猛,党类同心,至于寇难,翕然相依,斗无行阵,头别冲突,乍出乍入,不能坚战,其俗蹲踞亵黩,无所忌避,婚姻用牛马纳聘以为荣。俗无俗,不作酒,迎妇之日,男女相将,持马酪熟肉节解,主人延宾,亦无行位,穹庐前丛坐,饮宴终日,复留其宿,明白将妇归。颇讳娶寡妇而优怜之,其畜产自有记识,虽阑纵在野,终无妄取。俗不清洁,喜致雷震。其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其中,张臂引弓,佩刀挟槊,无异于生,而露坎不掩,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牛羊畜产,尽与蠕蠕同,唯车轮高大,幅数至多。""高车之种有六:狄氏、袁(韦)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又有十二姓:一曰泣伏利氏,二曰吐卢氏,三曰乙旃氏,四曰大连氏,五曰窟贺氏,六曰达薄氏,七曰阿仑氏,八曰莫允氏,九曰俟分氏,十曰副伏罗氏,十一曰乞袁氏,十二曰右叔沛氏。""(见《北史·高车传》。)六种之袁纥氏,袁韦形近,韦回同音,实乃回纥部族。《唐书·回纥传》云:""回纥,其先匈奴之裔,在后魏时号铁勒部落,依托高车,臣属突厥,近谓为特勒,自突厥有国,东西征讨,皆资其用,以制北荒。""此回纥,即高车六种之袁纥氏。在以回纥为本核心的漠北十五部大联盟,其中就有蒙古土默特的先族和图瓦共和国的先民。唐谓之""都播""或""都波"",《蒙古秘史》写作""秃马敦""、""秃巴思"",《元史》写作""吐麻""、""秃马""。第十一姓乞袁氏,实即成吉思汗之始祖""乞颜氏"",或称""乞引氏""。袁、颜、引,大致同音,是史官按自己的方言所注音。乞袁氏与""元朝""中的""元""是一定根据的,其后裔自谓出自蒙古族王公显贵乞袁氏家族,随后人以袁为姓。
4.出自拓跋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皇姓拓跋改为汉字元姓,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姓。其后分不清元、袁二姓,故此支袁氏流传至今。
袁姓的得姓始祖是春秋时期陈国的大夫袁涛涂。
袁涛涂是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满的十三世孙,祖父名诸,字伯爰。根据当时盛行的一种做法,涛涂以祖父的字为氏,称爰氏。在当时,爰、辕、溒、榬、援五个字都和袁相通,是比较少见的六字相通。因此,涛涂在不同的史料中,前面冠以的姓氏也常常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写法逐渐统一到了“袁”字上。袁涛涂也因此被袁氏后人尊为袁姓的得姓始祖。
作为春秋时期的中原小国陈国的大夫,袁涛涂的人生不可避免的充满了悲情。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年代,也是诸侯兼并日趋激烈的时代,中原小国几乎毫无尊严可言。小国的臣子,也只能做一些委屈求全的事情。
公元前656年,齐楚两国中原争霸,中原小国各自选择大国相随。陈国选择的是北方大国齐国。但是,由于齐楚有些势均力敌,两国打了几仗之后便决定谈和退兵。虽然免去了兵戈之灾,处于齐兵回国道路上的陈国却多了一丝担忧,因为他们需要负担起齐国经过时的一切军需和费用。因为齐兵同时也会经过郑国,袁涛涂便和郑国大夫申侯一起商议对策。申侯同意了袁涛涂的意见,决定一起去游说齐桓公,请他绕道东行,而理由就是可以顺便耀武扬威一番,以洗伐楚不利的郁闷。
计策完美的实施了,齐桓公决定绕道。但是,申侯却悄悄向桓公告了个密,他指出,齐军劳师远征,已经十分疲惫,不如借道郑国,由郑国来为齐军补充一下给养,让齐军做一下休整。齐桓公是个聪明人,一下子就明白过来袁涛涂的本意。大怒之下,齐桓公抓走袁涛涂,关押到了齐国。陈国也因此多次遭遇齐国挑起的刀兵之灾,最终被迫签订和约。至此,袁涛涂才得以回国。
这位害了国家的爱国者回国之后受到了什么待遇,史书的记载并不十分清楚。但是,自此之后,袁涛涂也开始消失于历史的舞台。袁姓的得姓始祖就这样悲壮地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去世之后,袁涛涂被赐谥号为宣,因此,他又被称为袁宣仲。他的后代据说世居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代代为官。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宋代,政治格局为之一变,士族门阀制度彻底被扫荡干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在这个历史转折中,自东汉末年至唐代,兴盛了几百年的陈郡袁氏早已湮没无闻。此后的袁氏子弟再也没能凭家族关系、无任何功劳即获取重要官职,沦为寻常百姓的袁氏家族成员,很快适应了社会变迁,靠着个人努力和机遇,在社会上出人头地。
据有关资料,袁姓位居中国大陆地区第33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4%。在北方,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所占比例很高。总体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过北方。在台湾省的百家姓中,袁姓居第94位,他们大多是清朝时期和1949年左右从中国大陆迁居来此,主要聚居在台北、新竹、南投、嘉义、台南等地。在国外,袁姓侨居地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及欧美一些国家;袁世凯的后代侨居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袁  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商水西南)人,东汉名臣。少承家学,举孝廉。曾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 ,政号严明,断狱公平,在职10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后历任太仆、司空、司徒。和帝时,窦太后临朝,外戚窦宪兄弟专权操纵朝政,民怨沸腾。袁安不畏权贵,守正不移,多次直言上书,弹劾窦氏种种不法行为,为窦太后忌恨。但袁安节行素高,窦太后无法加害于他。在是否出击北匈奴的辩论中,袁安与司空任隗力主怀柔,反对劳师远涉、徼功万里,免冠上朝力争达10余次,京师肃然,名重朝廷,为时人称道。其后代多任大官僚,汝南袁氏成为东汉有名的世家大族。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家谱俗称族谱或宗谱,又称家乘、支谱、世谱,皇族的家谱称做玉牒。谱牒是家族与玉牒的合称,它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氏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朝袁氏也有家谱传世。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湖北潜江)袁氏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朝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氏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考察潜江袁氏世次,自袁使君上溯十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氏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十一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氏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氏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氏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逝世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逝世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现今传世的袁氏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如: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袁若启等纂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木刻活字印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宗臣堂木刻活字印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袁妙生纂,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袁耘纂修,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袁右督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丹徒袁氏支谱,袁敏榕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修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如:浙江东安袁氏宗谱十二卷。浙江钱塘袁氏族谱两卷。浙江石门袁氏宗谱一卷。浙江慈溪竹江袁氏宗谱。湖南袁家桥袁氏续修家谱四卷、首一卷。湖南袁氏七修族谱七卷,首两卷。湖南中湘百井袁氏七修族谱。湖南百井袁氏九修族谱十七卷。湖南新窑袁氏四修族谱六卷,首两卷、末二卷。四川监邑袁氏麟亭宗谱。四川袁氏族谱一卷。四川袁氏家谱一卷。湖南袁氏三修族谱九卷,首两卷。湖南汝城上流袁氏族谱不分卷。湖南永兴板桥敦本堂袁氏族谱共分十卷,1994年重修。资料有待补充。

作者:彭全民  来源:百姓源流网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3-5-10 20:26
胡公满,是中国陈姓的始祖,而袁姓又源自胡公满的第十三世孙
作者: 剑    时间: 2013-5-11 14:52
妫满为陈、袁共同的始祖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