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也谈《关于衡阳袁氏上溯至浙江宁波袁氏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袁酉
时间:
2011-8-2 13:28
标题:
也谈《关于衡阳袁氏上溯至浙江宁波袁氏的思考》
转文
也谈《关于衡阳袁氏上溯至浙江宁波袁氏的思考》
-崇煌公二十四代孙袁松荣
近读“袁氏研究网”上发表的衡阳县袁永存宗亲(崇煌公第二十九代孙)的《关于衡阳袁氏上溯至浙江宁波袁氏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我们认为袁永存宗亲积极参与袁氏文化研究、大胆探索的精神是 值得赞赏的。然而,细读该文,我们觉得多有疑惑,现特提出几点看法,与各位宗亲共同商榷。
一、文章标题“衡阳袁氏”指代不明,缺乏概括性
从文章内容看,此处的“衡阳袁氏”应为衡阳袁氏崇煌公支系。
文章标题中“ 衡阳袁氏”究竟是指衡阳县袁氏还是指衡阳市(地区)袁氏呢?指代不明确,缺乏概括性。如果是指衡阳县袁氏,则外延不足。因为崇煌公的后裔已跨衡阳、衡南、常宁、耒阳四个县市聚居。如果是指衡阳市袁氏,则概括不全。衡阳市(地区)袁氏,据粗略统计有十余支系,其中常宁市袁氏人口最多有五支,衡东县衡山县(含南岳区)有五支,衡阳县至少有二支,衡南县至少有二支,耒阳市至少有二支,祁东县至少有一支。这十余支系,有的来自江西某地,有的来自浙江某地,有的来自湖南资兴,有的来自湖南安仁。用一个支系来指代整个“衡阳袁氏”是不科学的。
所以,此文标题宜用《关于衡阳袁氏崇煌公支上溯至浙江宁波袁氏的思考》。
二、《源流序》中的“豫章”决不是低于县级的小地名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崇煌公第十七代孙袁添诏作《源流序》,文中写道:“鄞人天与治春秋,登进士,有文武才,德祐丙子三月,元将至鄞,天与气节是尚,卒为忠臣。是时也,运会变迁,我祖崇煌公,亦厕生其间,欲为明哲计,因由豫章迁楚,卜居永州祁阳怀德坊,此吾族居楚鼻祖,则自崇煌公始也。”
《思考》一文的考证点一:豫章地名。
文章引述了很多材料考证豫章地名的沿革(材料不一一赘述),由以上材料可知:
1、唐朝贞观年前就不存在豫章这一地名了。
2、唐朝安史之乱后,也就是公元762年以后,江西省被称为江西,历时一千二百余年未变。
3、崇煌公所处年代即南宋德祐丙子(丙子即德祐二年,1276年),江西已经叫了五百多年了。崇煌公时称它为江南西路或江西行省。
推论一:崇煌公所处年代绝不可能叫它豫章的,而叫江西。
再由此进入考证点二:豫章级别
由上段文字(略)可知:
1.迁楚时,崇煌公已成年,且能作出明哲之举,说明是明智之人,永州祁阳怀德坊地名可谓详细之极,由州到县再到县级以下。而豫章呢,如果是省的话,那要叫江西的。市县一级的,那要叫隆兴或龙兴。可以推测豫章是小于县一级的小地名,崇煌公之所以列出来让后人铭记,就是因为地方小而名气不大,恰恰是崇煌公的祖辈居住地。
2.现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还存有豫章桥一地。
推论二:我祖崇煌公是来自浙江宁波的一个叫豫章的地方。
从作者的两个考证点到推论出的两个结论,其意思不难看出:崇煌公不是从江西来湖南的,而是从浙江宁波的一个叫豫章的地方来湖南的。
我们认为,无论从语法结构上讲还是从历史沿革上讲,《源流序》中的“豫章”都不是一个小于县级的地名。
先从语法结构上分析。“由豫章迁楚,卜居永州祁阳怀德坊”,“豫章”和“楚”从结构上讲应是意义同级并称的关系。再看历史沿革。“楚”为西周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主要疆域为湖南、湖北一带,后人经常用“楚”指代湖南湖北,文中的“楚”指代湖南无疑。宋朝分全国为路,湖南分属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崇煌公南迁时,湖南也早已不叫“楚”了。无论新地名产生于何时,好听与否,古人都习惯于用古地名,一是行文简练,二是略显文采。这种情况在“家谱”中常见,从江西迁出者谱中多有写从“豫章”迁出。就连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正史均在不同场合用“豫章”指代江西南昌地区。尽管崇煌公南迁时江西早已不叫“豫章”,“叫江西已经叫了五百多年了”,但任何人也不能阻止古人在行文中用“豫章”指代江西,就像任何人也不能阻止古人在行文中用“楚”指代湖南一样。难道硬要将此句写成“由江南西路或江西行省迁往荆湖南路或湖广行省”才好吗?所以说“豫章”和“楚”一样,分别指代的都是省级行政区域名,绝不是小于县一级的小地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豫章桥。“豫章桥”是无法替代“豫章”的。
《思考》的作者可能在无意间忽略了与《源流序》同年写就的另一篇序言《宗谱原序》。崇煌公第十八代孙袁安侃在《宗谱原序》写道:“尝思家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无史无以考一代之盛衰;家无谱无以稽世系之源流。谱与史相通所关不期重哉。我鼻祖崇煌公由吴适楚,遂止于永州祁阳之怀德坊。”这里的“由吴适楚”中的“吴”、“楚”均为春秋战国时的国名。吴国是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立国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姬姓,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南昌一带)。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安侃先生在这里用古地名指代新地名,没有产生任何歧义,而且行文简练富于文采。将“由吴适楚”和“由豫章迁楚” 比较一下,还有人说“豫章是小于县一级的小地名”,是“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豫章桥一地”吗?
这里还可以引用崇煌公支六修族谱的文稿来说明这个问题。
“是时,因宋运衰寝,皇室更替,我鼻祖崇煌公亦厕身其间,欲为明哲计因,遂于南宋德佑年间(1275-1276)由豫章(今江西南昌市)迁荆湖南路永州零陵郡,卜居祁阳县怀德坊。”(崇煌公二十四世孙袁基韬字振新《六修概述》1997年仲冬)
“到了南宋,因朝廷衰寝,皇室更替,我鼻祖崇煌公亦厕身其间,欲为明哲计因,遂于南宋德佑丙子三月(公元1276年)由豫章(今江西境内)迁楚,旦落永州零陵郡,卜居祁阳怀德坊。”(崇煌公二十八世孙袁声菱字新春《六修概述》2001年冬月谷旦)
大胆假设的同时,还需小心求证。轻易否定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已成定论,除了勇气之外,还需大量的令人信服的证据。主观臆测推论是很难站得住脚的。
三、硬将崇煌公与袁镛的世系联系在一起缺乏足够的证据
《思考》一文考证点三:源流序中时间、地点、人物
在引述了袁镛等资料(略)后,作者认为:
由材料可知:
1.崇煌公与袁镛是同一时代之人,极有可能在宁波与袁镛共谋其事。
2.时间相符:德祐丙子年就是德祐二年,即1276年。景炎元年也是1276年。
3.地点相符: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有豫章桥一地,而袁镛抗元也是宁波。
4.年龄相仿、事实相应:德祐丙子三月,元将至鄞,天与(袁镛)气节是尚,卒为忠臣。是时也,运会变迁,我祖崇煌公,亦厕生其间,欲为明哲计,因由豫章迁楚,卜居永州祁阳怀德坊。
于是---推论三:崇煌公应该属于浙江宁波袁氏一脉,且与袁镛相识,迁楚是为了逃亡。
对于“崇煌公与袁镛是同一时代之人”,我们表示赞同;袁镛的英勇牺牲和崇煌公的避难迁楚,这两件事是在同一年(德祐丙子年即1276年)发生的,我们也无可非议。但对于“崇煌公应该属于浙江宁波袁氏一脉,且与袁镛相识”、“ 极有可能在宁波与袁镛共谋其事”的推论,我们则不敢苟同。
《源流序》从溯源“我族肇自妫姓,由陈胡公满”至“我祖崇煌公”,是分时段并以各时段的代表人物进行综述统写,所列诸袁氏名人之间很少有上代人与下代人的关系。《源流序》中所列的三十多位袁氏人物,是添诏本人对袁氏的了解,所写之人是添诏心中崇敬的袁氏名人,这些名人间很少存在直接的世系关系。
对袁镛的叙述也是综合笼统的描述,毫无特殊之处。袁崇煌是紧接着袁镛叙述的,若袁崇煌与袁镛有直接世系关联,相互间当有称谓,这里没有,就象《源流序》中前面所写的名人一样,都是综述统写。
也许有人会说,袁镛在元代是属于被打压对象,崇煌公避难逃出后不敢说明与他的关系。我们应该注意到,袁镛在明朝永乐年间已被其曾孙袁珙推为国家和家族的英雄并得到朝廷认可。在明清两代,拥有袁镛这样的民族英雄的家族是应该感到自豪的。崇煌公与袁镛如有世系关系,应有只言片语流传于后世。可是,我们所知的(指撰文)离崇煌公最近的添诏先生,在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一修作《源流序》时,却丝毫没有提到这种关系。如果崇煌公与袁镛确实有某种世系关系,添诏先生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写出来,而用不着再闪烁其词。
“是时也,运会变迁,我祖崇煌公,亦厕生其间,欲为明哲计,因由豫章迁楚,卜居永州祁阳怀德坊。”可理解为:就在袁镛于公元1276年牺牲之时,宋朝国运将尽、社会变迁、朝代更替,时局动荡,我祖崇煌公也生活在这个社会里。他为了袁氏的繁衍而保身,由豫章(江西)迁至荆楚(湖南)。选址居住在永州祁阳县怀德坊。我们不能忽视“运会变迁”这句话,它指的是社会动荡这个大环境。有这句话和没有这句话其意思是不同的。“厕生其间”, 这个“其间”应该具有更为广阔的社会性,不用理解得那么小,也不能狭义的理解为“参与其中”甚至“极有可能在宁波与袁镛共谋其事。”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崇煌公是从江西迁楚,那《源流序》为何舍近求远,只叙述浙江宁波的袁氏名人而不叙述江西的袁氏名人呢?好像这也是一条崇煌公与袁镛有世系关系的有力证据。其实不然,南宋末年,元军势如破竹,过长江占临安陷宁波,兵锋所指,大有旗卷中国南方之势。宁波鄞县的袁镛恰恰是抗击元军英勇牺牲的英雄,宁波与南昌相隔不远,南昌又是江南重镇,这个消息是很容易传过来的。南昌的陷落也只是迟早的事。于是乎,崇煌公英明决策,留得青山在,为保存袁氏一脉,走为上策,作出了明智之举。由此可见,袁镛的牺牲与崇煌公的南迁有着因果关系,但还不能说这就是世系上的接续传承关系。《源流序》写道 “此吾族居楚鼻祖,则自崇煌公始也”,自崇煌公以后,世系关系昭然,也可说明这个问题。
将崇煌公放在袁镛之后并列叙述,还有一个意义是不难理解的,那就是为始祖崇煌公歌功颂德。南宋末年,兵燹战乱绵延,人民流离失所。崇煌公携妻赵孺人、幼子明一,辗转千里,饱经风霜,来到祁阳定居,终于为生存争得了一席之地,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确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始祖那坚毅果敢、开疆拓土、吃苦耐劳、自强不息、敢与命运抗争的优秀品质和精神,是何等的令人景仰和钦佩!你看,我们的始祖(其后裔已有数万余众)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英雄!这样的英雄难道不能与前文所列的袁氏名人放在一起歌颂吗?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宋末元初之际,崇煌公是从江西南昌某地为避战乱而迁楚的。
如果说《思考》一文的三个推论经不起推敲,已然站不住脚了,那么,对于全文的总结论“据年代与史料分析,崇煌公不是来自江西豫章,而是来自浙江宁波的某个叫豫章的地方。崇煌公应该属于浙江宁波袁氏,且与同时代的袁镛相识。”我们还有置喙的必要吗?
2011、7、28、
(作者简介:袁基烜字松荣,60岁,大专文化,袁崇煌公二十四代孙,湖南衡阳人。市惠丰化工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兼书记,多次被评为衡阳市优秀企业家,1990年10月荣获国家发明专利。)
附: 关于衡阳袁氏上溯至浙江宁波袁氏的思考
-湖南省衡阳县 袁永存
考证点一:豫章地名
材料1:豫章沿革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豫章”。
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王莽新朝的建国元年(公元9年),将豫章郡易名九江郡。
东汉、三国、晋、南北朝,以郡名则为豫章,以郡治所名则为南昌。
隋开皇九年(589年)罢豫章郡置洪州,治南昌县。
唐才子王勃在其《滕王阁序》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所谓豫章郡,即今江西省, 这也是广义而言的豫章概念。狭义而言,豫章指今南昌地区一带。
唐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名改称章郡。
唐朝贞观年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了江南道,公元733年唐玄宗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历经演变,现在已是江苏安徽两省。
江南西道治洪州,领宣、饶、抚、虔、洪、袁、郴、江、鄂、吉、岳、潭、衡、永、道、邵、连诸州,共17州。辖境包含今江西、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等地区。安史之乱后(755-762年),湖北南部设鄂岳道,湖南设湖南观察使,江南西道只剩今江西省。从此江西省被称为江西,历时一千二百余年未变(宋朝称江南西路、元朝称江西行省、明朝称江西布政使司、清朝称江西省)。江南西道则以江西之名延续了下来,进而也逐渐取代了“豫章”作为江西地区的行政名称。
豫章: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115.htm
江南西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903852.htm
由以上材料可知:
1.唐朝贞观年前就不存在豫章这一地名了。
2.唐朝安史之乱后,也就是公元762年以后,江西省被称为江西,历时一千二百余年未变。
3.崇煌公所处年代即南宋德祐丙子(丙子即德祐二年,1276年),江西已经叫了五百多年了。崇煌公称它为江南西路或江西行省。
推论一:崇煌公所处年代绝不可能叫它豫章的,而叫江西。
考证点二:豫章级别
材料1:源流序
是时也,运会变迁,我祖崇煌公,亦厕生其间,欲为明哲计,因由豫章迁楚,卜居永州祁阳怀德坊,此吾族居楚鼻祖,则自崇煌公始也。
材料2:南昌市历史沿革
南昌之名始于西汉,寓“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池多次变迁兴废,城名数易,别名诸多,其中汉称“豫章”、隋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并设南昌县为附郭县,属扬州,南昌之名始此。莽新改豫章郡为九江郡。东汉复故。晋属江州。南朝梁称豫章王国,陈复为豫章郡。隋开皇九年(589年)罢郡置洪州,大业三年(607年)复为豫章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复为洪州,贞观初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洪州为豫章郡,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更名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称洪州。
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宋开宝八年(975年)复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属江南西路,隆兴元年(1163年)为隆兴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隆兴路,二十一年更名龙兴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昌、新建2县同城而治。
1914年为豫章道。1926年撤道,析南昌、新建县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辖。
南昌市:
http://www.xzqh.org/html/show.php?contentid=9702
由上段文字可知:
1.迁楚时,崇煌公已成年,且能作出明哲之举,说明是明智之人,永州祁阳怀德坊地名可谓详细之极,由州到县再到县级以下。而豫章呢,如果是省的话,那要叫江西的。市县一级的,那要叫隆兴或龙兴。可以推测豫章是小于县一级的小地名,崇煌公只所以列出来让后人铭记,就是因为地方小而名气不大,恰恰是崇煌公的祖辈居住地。
2.现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还存有豫章桥一地。
推论二:我祖崇煌公是来自浙江宁波的一个叫豫章的地方。
考证点三:源流序中时间、地点、人物
材料1:源流序
……鄞人天与治春秋,登进士,有文武才,德祐丙子三月,元将至鄞,天与气节是尚,卒为忠臣。是时也,运会变迁,我祖崇煌公,亦厕生其间,欲为明哲计,因由豫章迁楚,卜居永州祁阳怀德坊,此吾族居楚鼻祖,则自崇煌公始也。再传明一公,元延祐间讲学衡州,遂占籍太平都陡陂町,三传千三公,则生福、禄、寿、星四房。
译文:鄞人(浙江宁波人)袁镛(字天与)治学《春秋》,登举进士,有文武兼备的才能,德祐丙子(1276年,丙子即德祐二年)三月,元兵快要攻到宁波,袁镛崇尚民族气节,军前遇害殉国,死为忠臣。此时,国运变迁时局动荡,我派鼻祖崇煌公,也置身其中,为明哲计,想保全身家性命,因此由豫章迁往楚地,选择居处在永州祁阳怀德坊,这就是我族居住楚地的鼻祖,从崇煌公开始。第二代单传为明一公,元朝延祐年间(1314-1320年)讲学衡州,于是上报户口入籍定居太平都陡陂町,第三代单传至千三公,就诞生了福、禄、寿、星四大房。
材料2:袁镛 (?~1276) 字天与,宋元际鄞县人。1271年(咸淳七年)进士,授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因居丧未仕。元军南下,宋宗室赵孟传以沿海制置使镇守庆元,将作少监谢昌元寓居城厢,镛与两人交往甚密,誓以死殉国。1276年(景炎元年)三月九日,元兵至慈溪车厩(今属余姚),先遣游骑18人,进驻鄞县城西资教寺。赵、谢谓镛,你先去,晓以大义,我等即率兵前往。镛遂奋然独往,遇元兵骑将,开陈大义。次日,元大军继至,赵、谢惧,于车厩献图降。镛被困,候援不至,挺身与元骑兵战,终被执。元将劝降,他怒斥:“吾为宋臣,决不降!”元将怒,取竹箕穿洞,架于其颈,点火焚烧,发须燃尽,犹厉词怒骂,继以刀刺,骂声益烈,终被害。时值清明节,镛一家人在扫墓归舟中,闻恶耗,一船17人投水死。唯6岁次子润祖被仆人救起。
袁镛:
http://www.nbdaj.gov.cn/dandt/ysrw/sc/200712/t20071226_6169.html
http://zjtz.zjol.com.cn/05zjtz/system/2005/12/13/006401328.shtml
材料3: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元至元十三年,是年正月,元兵破潭州,湖南各城多降。张世杰等率军离临安。文天祥以右丞相入元营谈判,被扣留。二月,伯颜攻克临安。封存南宋内府秘书监所藏经籍图书、书画等物。三月,伯颜虏宋全太后、帝 [显] 等北归,留诸将平定南方。五月,益王 [ 日正 ] 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
http://baike.baidu.com/view/1115158.htm
由材料可知:
1.崇煌公与袁镛是同一时代之人,极有可能在宁波与袁镛共谋其事。
2.时间相符:德祐丙子年就是德祐二年,即1276年。景炎元年也是1276年。
3.地点相符: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有豫章桥一地,而袁镛抗元也是宁波。
4.年龄相仿、事实相应:德祐丙子三月,元将至鄞,天与(袁镛)气节是尚,卒为忠臣。是时也,运会变迁,我祖崇煌公,亦厕生其间,欲为明哲计,因由豫章迁楚,卜居永州祁阳怀德坊。
文中“厕生其间”应为厕身其间,如果“厕生”意为出生则不好理解,更与后句“欲为明哲计”相矛盾,试想刚出生之童能作出如此明智的打算吗?况且古文中也没“厕生”这一词汇。而“厕身”就是侧身,也就是置身于其中、参与其中的意思。
“欲为明哲计”就是想要明哲保身,保全身家性命。此时成年的崇煌公为应对事变而计划迁楚,实为逃亡,才于情理上推敲得过去。
“卜居”就是选择居处,含有小心谨慎之意,他是宋末灭朝的逃亡者,理当如此。
“占籍”就是上报户口入籍定居,此时已隔三十多年,崇煌公之子又换了居地,到了衡阳,时局也基本上稳定下来,所以才正大光明地上报官府入籍。
推论三:崇煌公应该属于浙江宁波袁氏一脉,且与袁镛相识,迁楚是为了逃亡。
归纳观点:据年代与史料分析,崇煌公不是来自江西豫章,而是来自浙江宁波的某个叫豫章的地方。崇煌公应该属于浙江宁波袁氏,且与同时代的袁镛相识,迁楚是为了逃难。
2011-7-15
作者:
袁绪中
时间:
2011-8-16 13:13
标题:
也谈《关于衡阳袁氏上溯至浙江宁波袁氏的思考》
感谢永存宗亲和松荣亲长的争论,关于始祖崇煌公的豫章籍问题,以现有资料,还是以江西或南昌为好,盼有更多资料发现佐证。从《衡阳六修家谱》中的惇本堂线索,和西袁氏的敦本堂,还有江西高安市太平门的敦本堂,这些点滴线索,多找找,或许有新的收获。
另外,重庆《袁氏重修家谱世系總圗》:
一世祖
袁通宇:行一,进士出身,参议士居宜春,通宙之兄也。
袁通宙:行二,宋淳祐四年自江西袁洲府宜春县紫竹廷迁湖广武昌府蒲圻县西凉湖独廷山迁泽西冲,生于宋嘉泰二年壬辰岁三月初七,高寿七十岁,葬家北岸细坟林。娶杜氏,生于嘉泰四年甲子九月初八日申时,葬鄧地畔南岸大坟林,生一子明二。
二世祖
袁明二:字元易,生于宋宝庆二年丙戌正月十二日寅时寿八十二岁,葬大泉山祖居左卯向,娶刘氏,生于宝庆元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时,葬于大泉山祖居左巳向,生一子咸俊。
三世祖
袁咸俊:字惟高,生于元天德三年丁酉岁,殁于洪武六年癸丑,寿七十七,葬大泉山明二坟左,娶雷氏,生于元成宗时国号天德五年已亥年,八十一,葬大泉山雷家岭竹园下乙向,生四子长次幼倶逵西川,第四子咸俊,世居蒲邑。
从中可以发现袁明二,而我祖先中有袁明一,二者是否有联系?我认为: 一、单从时间上看,两者无联系;二、这毕竟是更接近始祖年代的可贵资料,愿广大宗亲能提供袁通宇的更多信息为盼,谢谢啦!我希望以更多资料来佐证这一假设:通宇之子为袁明一,而我们崇煌支前几代世系待考,理由是:衡阳六修谱中卷二录入了首修家谱时的两篇序,其中一篇中有“崇煌公以宋德祐年间隶籍永州,二世 明一公由永迁衡,越四世而生福禄寿星四公”,另一篇中有“余披阅世系,其谱以宋德祐间 崇煌公来自豫章,卜宅永州祁阳县,为居楚鼻祖,二世 明一公讲学衡州遂占籍城南陡陂町,再传 千三公则生福禄寿星四公派衍四大房”。从首修家谱的两篇序言看,前几世有不明确的地方,至少当时有没弄清楚的地方,所以,有必要在有依据的情况下考证和订正,若没依据,我们也无权更改!!!
------------崇煌裔二十六代孙袁绪中(友字辈,兴乔支房四川支系)
作者:
袁酉
时间:
2011-8-17 12:17
哦!原来绪中宗亲属祟煌支下。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