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河南省扶沟袁氏史考(袁洪勋)
[打印本页]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1-4-15 19:37
标题:
河南省扶沟袁氏史考(袁洪勋)
众所周知,阳夏(太康)是我袁氏始祖的封地和发详地,有些史料记载则更具体写明阳夏扶乐人或大扶城人。以信我深信不疑,但是自2008年我应聘编撰《扶沟县志》(十三修)后,手头的资料让我产生了困惑。因为仅存的清代两部《扶沟县志》中,都记载着境内有“诸袁墓”、“袁三老碑”和乡贤袁良、袁滂、袁涣等人的史料。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九修《扶沟县志》卷二,地理志.坟墓篇记载,在县东大扶城有诸袁墓和袁三老碑,碑宇倾低,虎羊碎折,石兽今在吕潭齐家(大扶城在县东25里,吕潭在县东北20里)。说明在清乾隆年间,墓有,石兽在,碑已不存(详见乾隆《扶沟县志》)。
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一修《扶沟县志》卷二,地理志.坟篇, 同样记载着有诸袁墓和袁三老碑,石兽是否在未说。但批注变成了“惟司徒滂,蜀郡太守腾,博平令光,碑宇所存惟此。”,并考评说,袁良碑和诸袁墓并非在一处。在卷十二人物志.乡贤篇中,有袁滂、袁涣、袁徽列传,袁涣传在此志中占五页850字,绝无仅有。而在卷十一,选举.表.徵辟(举孝廉)中,袁氏先祖有9人,其它姓氏很少见。至清代中后期,在进士、举人、秀才表中,袁氏仍有6人列于表中(详见光绪《扶沟县志》)。
从多史料记载不容置疑,可地方志独树一帜也定有其因。
一是太康和扶沟两县在历史上曾几次分合。扶沟县是汉高祖11年建县,之前县东部为陈郡阳夏管辖。东晋孝武帝年间,撤扶沟县,两部建新汲县,东部并入太康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撤阳夏县,太康西部并入扶沟县。北魏十二年(488年)复置太康县,将扶沟县东部谷平、双陵等乡又划归太康县。隋大业十四年(618年),扶沟迁新县址,复将太康县西部大、小扶城一带划归扶沟县。此后,两县交界数十个村镇又多次变动归属。直到1948年12月,又将崔桥、大新(双陵镇)两镇的39个村庄划归扶沟县。
二是受黄河决口泛滥的影响,豫东的几条河流变迁很多,举涡河为例,隋唐之前曾经扶沟县城东流过,以后遂渐向东变出新河道,清时在扶太交界处,而今已迁入太康县境。两县均以涡河为座标,时间差的很大。应找出《水经注》中的河流图加以确认。
扶沟县志办 袁洪勋 461300 (0394-629198*)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1-4-15 20:08
楼主祖籍:
山西省高平县河西镇新庄村。(高祖兄弟二人,弟东迁30里刘庄)。有同支者请联系!
上十七代高祖叫袁孟和。从这一代起辈份是:
金玉长,永天成。
堂号为“二合堂”。
作者:
袁酉
时间:
2011-4-20 12:26
洪勋宗亲:您好!
阳夏(太康)是我袁氏始祖的封地和发详地,不用置疑。您所担心的是《扶沟县志》说,其实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九修《扶沟县志》卷二和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一修《扶沟县志》卷二有关袁氏碑的内容均是摘抄于
《水经注》。您贴中称“
诸袁墓和袁三老碑”,不知是《扶沟县志》中的原文远还是您所写?值得注意的是:一是始袓辕涛涂与袁滂等相距近三十代,八百多年,人是流动的;二是
“
诸袁墓”不是哪个人的墓,而是指袁氏墓群;三是正如您说地方辖属也是常变的。请看
《水经注》有关原文:
《水经注》卷二十三 阴沟水、汳水、获水曰:“阴沟始乱蒗荡
(注:
狼汤渠、狼湯渠:
古河渠名。故道自今 河南 荥阳县 北引 黄河 ,东流经 中牟县 北,至 开封市东南折而南流,经今 通许县 东、 太康县 西,至 淮阳县 东南入 颍水 。自 战国 至 秦 汉 为中原交通干线。《汉书·地理志上》:“ 滎阳 , 卞水 、 冯池 皆在西南。有 狠汤渠 ,首受 泲 ,东南至 陈 入 潁 ,过郡四,行七百八十里。)
终别于沙,而过水出焉。过水受沙水于扶沟县。许慎又曰:过水首受淮阳扶沟县
蒗荡渠,不得至沛,方为过水也。《尓雅》曰:过为洵。郭景纯曰:大水泆为小水也。吕忱曰:洵,过水也。过水径大扶城西。
城之东北,
悉诸袁旧墓,碑宇倾低,羊、虎碎折,惟司徒滂,蜀郡太守腾,博平令光,碑宇所存惟此,自余殆不可寻
。过水又东南役阳夏县西,又径邈城北。”
作者:
资友
时间:
2011-4-20 20:33
1、是《扶沟县志》上的原文,复印件寄我了。2、指袁氏墓群。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