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采访“破锅袁”专辑 -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袁家河支 [打印本页]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8-11-27 12:53
标题: 采访“破锅袁”专辑 -湖北省丹江口市官山镇袁家河支
袁家河

  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官山镇袁家河支,旧称大平村,位于武当山南坡下。2008.8.月,电话采访袁官均。官均1967年生,原村主任。官均说:“我们来世袓啥名不知,准确首迁时间不知。只听说是‘破锅袁家’,有说一锅分三片也有说分四片,兄弟各执一片以后好相认。说是从陕西大槐树迁来,来世祖第一站迁在‘新楼庄’,那里现有两座袁家老坟无碑。因新楼庄地全是鹅卵石收成不好,住了几年就二迁到‘红石岩’。在‘红石岩’又住了若干年三迁到现在的‘袁家河’,‘红石岩’现有坟几十座,少数有碑。”关于袁家河的情况,官均说:“袁家是最先迁到‘袁家河’的,后是梁家。刚来时象原始森林,先住山顶慢慢向山下发展。传说迁到‘袁家河’后第二年大修武当山。还有一传说是洪武一年迁来,二年修武当山。当年袁、梁两姓上武当山吃住都是不要钱的。” 谈到近年情况时,官均说:“目前袁氏外迁的不少,现今住此地的只有200余人。我们的派字是: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奇贤富和守,子孝父心宽。这里现世最高辈为‘心’字辈,最晩为‘民’字辈,相望五代人。说到派字,有一个故事:袁顺才是我族长辈,解放前在乡保安营任排长负责镇寨河一带治安,均县镇寨河袁家店人关系好,解放初他回来动员族人与袁家店袁姓合谱,本地从‘官’字辈等同袁家店的‘启’字辈,以后就用袁家店的派字。影响了一、两代,这几年我又把他改过来了。”

分析与结论:

  一、从陕西迁来。在明、清大移民时期陕西本身也缺人,不存在政府强制外迁。产生此说的原因是:

    1、‘山西’、‘陕西’读音不准,山西大槐树变成陕西大槐树了,后来人云亦云造成的。

    2、当地最早可能有从‘陕西’迁来户,后迁来者跟着人云亦云造成的。

    3、对‘破锅袁’而论起初是为了避开“白牛反朝政治事件”,后来袁氏人不了解真相跟着人云亦云。

  二、“传说洪武一年迁来,二年修武当山”是不可信的。

  1、从洪武的角度看,他刚立政权国内外要处理解决的事情之多是可想象的。他要在立国的第二年去修武当山,本人精力不可能、财力更不能有,百废待新样样要钱。二年修武当山是不可能的!

  2、从历史的角度看,明朝修武当山是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开始修建。若是这个期间迁来不大可能,其一,从明永乐年间到现在历时六百年,正常情况可繁衍二十余代人,人口至少要过千。凡红石岩属下袁氏人数才三、四百人。其二,与周围的“破锅袁家”说时间相距太远。

  三、迁到‘袁家河’后第二年大修武当山,是可取的

   1、清朝修武当山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开始大规模修建。以后康熙二十三年、二十九年又小修,共三度重修。

   2 、袁家河支“破锅袁”源于红石岩,他们的迁移过程是:第一站是新楼庄,因田地差没住几年就迁到红石岩。第二站红石岩,至今还有袁氏在此居住,有坟墓几十座,红石岩可算这支“破锅袁”的真正主迁地点。

   3、 在红石岩住十多年后,有部分袁氏又第三次搬迁到现在的袁家河。即公元1661年迁到袁家河,公元1662年修武当山。

   4、 当时武当山没多少居民,修武当山的管理者完全有可能常到袁、梁二姓家坐坐、借点东西或占用了袁、梁二姓开的土地或袁、梁二姓为修武当山出过大力等原因,才有“当年袁、梁两姓上武当山吃住都是不要钱的”说法。

  四、袁家河袁氏始迁祖袁志,真正始迁时间为公元1642

    1、康熙元年(公元1662)开始大规模修建武当山时,袁家河袁氏已在新楼庄、红石岩此居住近二十年,红石岩有坟墓几十座可以为证。

    2、河南邓州白牛反朝事件后,“破锅袁”源发时间为公元1642年春。此时间距康熙元年(公元1662)开始大规模修建武当山时,相距二十年。这不是巧合,而是史合。


  3、袓碑为证始迁祖袁志。

  
  五、袓坟、袓碑


    1始迁祖坟在新楼庄,始迁祖来时岁数较大,
在第一站‘新楼庄’没住几年,卒后就地安葬,现在还有两座无碑的袁家老坟便可证明。年青一代认为新楼庄田地差,就二迁到‘红石岩’。

  2
、红石岩现有袁氏祖坟几十座,其中一座有碑。其碑上有碑帽,下有碑座,高1.5米,宽0.6米,厚0.15米。碑正面刻有:碑帽下自左至右横书“佑我后人”四个大字,其下又横书“供奉”两个大字。碑正面左侧竖书,刻有很多小字象诗文,内容可能是始祖何时、何地、为何因迁徒到此地或派字歌,因石质差已分化无法辨认。碑正中竖刻两列大字:左侧,“故始袓袁志二世祖袁成三世…”(因石质差已分化无法辨认,此列文字与右侧文字对照只用了右侧文字一半的距离);右侧,“黄清待赠袁氏历代宗祖之位”(此列‘黄’字紧接碑“供奉”下写,‘位’字紧挨碑座)。碑正面右侧中下竖书,“裔孙国成、太、明…”(成、太、明三字为从左至右并列,其下还有许多字因石质差已分化无法辨认)。碑的最右边竖刻,“大清咸丰十年(1861年)季月三日”

  3
、解读红石岩祖碑

  此碑是“国”字辈所立(同时期的太山庙功徳碑上,有袁国太捐钱记录),碑正中竖书两列大字,左侧的“故始袓袁志二世祖袁成三世…”只用了右侧,“黄清待赠袁氏历代宗祖之位”一半距离位置,刻了三代祖。说明在这三代祖之下还刻有三、四代祖,才可称“袁氏历代宗祖”。若只有三代祖,碑中间两列大字完全可以并为一列书刻,位置是足够用的。

  用白牛
破锅袁”逃难时间1642年推算,立碑时间为公元1861年三月三日,两者相距1861-1642=219年。219年用代间隔糸数30年进行匡算,可繁衍多少代人?219÷30=7.3个代间隔,括两头应有八代(世)。
  
   即:一世袁志-二世袁成-三世?-?-?-?-?-八世国太-正字辈…,三世以后因石质差已分化无法辨认,从排列世系看应还有三、四世祖名。


  六、袁家河支与习家店小柏营支和袁家店支是破锅袁” 四兄弟之一。


  1袁家河袁氏支有“破锅袁家”说,不知其他几片在何处,可能是袁家河袁氏支口耳相传遗漏。此支有一个特点:只认本宗是当地“破锅袁家” ,其他的袁氏一慨不是正宗的
破锅袁家” 。故他们不愿了解、打听破锅袁其他几家。

  2、此地破锅袁家”兄弟四人,河南厚坡袁营支过远除外,习家店小柏营支和镇寨河村袁家店支异地同声,都说袁家河支是“
破锅袁家”四兄弟之一。

  七、袁家河支与习家店小柏营支和袁家店支对应派字

    1、“袁顺才在解放初动员族人与袁家店袁姓合谱,本地 ‘官’字辈等同袁家店的‘启’字辈,以后就用袁家店的派字。”袁顺才能如此统一派字,肯定有道理,不然他也说服不了族人,统一的新派字,也不会沿用几十年,影响一、两代。

   2官山镇袁家河支的始迁袓袁志的“志”字与习家店小柏营支“自”字辈始迁袓的“自”字是同音,世糸排位也对应。

    3、以上条为依据,袁家河支的“心”字辈对应袁家店支的“先”字辈、习家店小柏营支的“守”字辈;袁家河支的“民”字辈对应袁家店的“良”字辈、习家店小柏营支的“义” 字辈。

  
  八、目前情况

  官山镇袁家河支,外迁的不少,现今住此地的只有200余人。原村主任袁官均和族人正积极走访调查当地袁氏资料,编修家谱。

老派字为:志、民、?、士,

破锅后派字为:?、?、?,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奇贤富和守,子孝父心宽。

  这里现世最高辈为‘心’字辈,最晩为‘民’字辈,相望五代人。

  九、河南邓州白牛镇袁营“反朝事件”

  邓州白牛镇袁营,是“破锅袁”河南源发地。源发时间为明末崇桢十五年(1642年)。起因是:明末清初天下大乱之际,崇桢十二年(1639年)明朝担心襄阳失守,便派襄阳住军仝练总领兵18人,以狩猎为名潜入邓县白牛刺探军情。仝练总曾是南阳太守属下白牛驻军头目夏云峰的旧部,夏曾令仝向襄阳送情报,仝冒险而去则一去不返。仝练总带着兵士们一起去夏云峰那里歇脚叙旧,谁知夏云峰多疑,觉得来者不善,表面热情备至让袁文杰、袁文秀设席于南寨,暗地里安排兵士准备斩草除根。误杀襄阳王府之军队十七人,只一人逃跑。过三年(崇桢十五年春,1642年),襄阳王派大军前来袁营报仇,声言铲平袁营杀光所有人。明军到后将没跑或没来得及逃跑的袁营袁氏,无论男女老少见了便杀,现“杀人坑”遗址即是见证。在大军包围袁营之前,军中有袁营人袁享是押运军粮的小官,弃粮跑回袁营报告。袁营的袁姓人各房支以破锅片为记,自择路逃跑。调查得知:其逃难路线为,以白牛为中心向西沿湖北、河南两省交界线呈扇形分布分。
  十、据有破锅说、迁移时间、十五世、地理分布几项条件论,符合白牛镇“破锅袁”之源发地的情况范围。


作者: luofeng    时间: 2008-11-27 14:29
酉哥,您又有杰作了!真是厉害,谢谢你。
作者: luofeng    时间: 2008-11-27 14:29
我强烈为你顶起!你简直是我的偶像啊,支持你~~~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8-11-28 09:33
luofeng宗亲你好?
  谢谢支持。“杰作”谈不上,只是几篇采访而已。
作者: luofeng    时间: 2008-11-28 10:28
呵呵,酉哥您客气了!多谢你的资料啊。
作者: 冬雷    时间: 2008-11-28 11:37
拜读了!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