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明史.关于小袁营的记载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16
标题: 明史.关于小袁营的记载
二十四史系列之:明史  卷三百十九
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流贼
十四年正月攻河南,有营卒勾贼,城遂陷,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汋王血,杂鹿醢尝之,名“福禄酒。”王世子由崧裸而逃。自成发王邸金振饥民,遂移攻开封。时张献忠亦陷襄阳,戕襄王翊铭。王开封者周王恭枵,闻贼至,急发库金募死士,与巡抚都御史高名衡等固守。自成攻七昼夜,解去,屠密县。贼魁罗汝才、土寇袁时中皆归自成。时中众二十万,号小袁营。汝才即曹操,与献忠同降复叛去者也。
  作者:清·张廷玉等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24
标题: 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流贼


盗贼之祸,历代恒有,至明末李自成、张献忠极矣。史册所载,未有若斯之酷者也。永乐中,唐赛儿倡乱山东。厥后乘瑕弄兵,频见窃发,然皆旋就扑灭。惟武宗之世,流寇蔓延,几危宗社,而卒以扫除。庄烈帝励精有为,视武宗何啻霄壤,而顾失天下,何也?明兴百年,朝廷之纲纪既肃,天下之风俗未浇。孝宗选举贤能,布列中外,与斯民休养生息者十余年,仁泽深而人心固,元气盛而国脉安。虽以武之童昏,亟行稗政,中官幸夫,浊乱左右,而本根尚未尽拔,宰辅亦多老成。迨盗贼四起,王琼独典中枢,陆完、彭泽分任阃帅,委寄既专,旁挠绝少,以故危而不亡。庄烈帝承神、熹之后,神宗怠荒弃政,熹宗暱近阉人,元气尽澌,国脉垂绝。向使熹宗御宇复延数载,则天下之亡不再传矣。斋
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主
自唐赛儿以下,本末易竟,事具剿贼诸臣传中。独志其亡天下者,立李自成、张献忠传。古

○李○李自成 张献忠斋
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父守忠,无子,祷于华山,梦神告曰:“以破军星为若子。”已,生自成。幼牧羊于邑大姓艾氏,及长,充银川驿卒。善骑射,斗很无赖,数犯法。知县晏子宾捕之,将置诸死,脱去为屠。天启末,魏忠贤党乔应甲为陕西巡抚,硃童蒙为延绥巡抚,贪黩不诘盗,盗由是始。斋
崇祯元年,陕西大饥,延绥缺饷,固原兵劫州库。白水贼王二,府谷贼王嘉胤,宜川贼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等,一时并起。有安塞马贼高迎祥者,自成舅也,与饥民王大梁聚众应之。迎祥自称闯王,大梁自称大梁王。二年春,诏以杨鹤为三边总督,捕之。参政刘应遇击斩王二、王大梁,参政洪承畴击破王左挂,贼稍稍惧。会京师戒严,山西巡抚耿如?巳勤王兵哗而西,延绥总兵吴自勉、甘肃巡抚梅之焕勤王兵亦溃,与群盗合。延绥巡抚张梦鲸恚死,承畴代之,召故总兵杜文焕督延绥、固原兵,便宜剿贼。古
三年,王左挂、王子顺、苗美等战屡败,乞降。而王嘉胤掠延安、庆阳间,杨鹤抚之,不听,从神木渡河犯山西。是时,秦地所征曰新饷,曰均输,曰间架,其目日增,吏因缘为奸,民大困。以给事中刘懋议,裁驿站,山、陕游民仰驿糈者,无所得食,俱从贼,贼转盛。兵部郎中李继贞奏曰:“延民饥,将尽为盗,请以帑金十万振之。”帝不听。而嘉胤已袭破黄甫川、清水、木瓜三堡,陷府谷、河曲。又有神一元、不沾泥、可天飞、郝临庵、红军友、点灯子、李老柴、混天猴、独行狼诸贼,所在蜂起,或掠秦,或东入晋,屠陷城堡。官兵东西奔击,贼或降或死,旋灭旋炽。延安贼张献忠亦聚众据十八寨,称八大王。古
四年,孤山副将曹文诏破贼河曲,王嘉胤遁去。已,复自岳阳突犯泽、潞,为左右所杀,其党共推王自用号紫金梁者为魁。自用结群贼老回回、曹操、八金刚、扫地王、射塌天、阎正虎、满天星、破甲锥、刑红狼、上天老、蝎子塊、过天星、混世王等及迎祥、献忠共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聚山西。自成乃与兄子过往从迎祥,与献忠等合,号闯将,未有名。杨鹤抚贼不效被逮,洪承畴代鹤,张福臻代承畴,督诸将曹文诏、杨嘉谟剿贼,所向克捷,陕地略定。而山西贼大盛,剽掠宁乡、石楼、稷山、闻喜、河津间。知

五年五年,贼分道四出,连陷大宁、隰州、泽州、寿阳诸州县,全晋震动。乃罢巡抚宋统殷,以许鼎臣代之,与宣大总督张宗衡分督诸将。宗衡督虎在威、驾人龙、左良玉等兵八千人,驻平阳,责以平阳、泽、潞四十一州县。鼎臣督张应昌、颇希牧、艾万年兵七千人,驻汾州,责以汾、太、沁辽三十八州县。贼亦转入磨盘山,分众为三:“阎正虎据交城、文水,窥太原;邢红狼、上天龙据吴城,窥汾州;自用、献忠突沁州、武乡,陷辽州。斋
六年春,官兵共进力击。自用惧,乞降于故锦衣佥事张道浚。约未定,阳和兵袭之。贼怒,败约去。会总兵官曹文诏率陕西兵至,偕诸将猛如虎、虎大威、颇希牧、艾万年、张应昌等合剿,屡战皆大克,前后杀混世王、满天星、姬关锁、翻山动,掌世王、显道神等,破自用、献忠、老回回、蝎子塊、扫地王诸贼。其后,自用又为川将邓?射杀之。山西三大盗俱败。初,贼之破泽州也,分其众,南逾太行,掠济源、清化、修武,围怀庆。官军击之,贼遁走。别贼复阑入西山,大掠顺德、真定间。大名道卢象升力战劫贼。贼自邢台摩天岭西下,抵武安,败总兵左良玉,河北三府焚劫殆遍。潞王上疏告急,兼请卫凤、泗陵寝。诏特遣总兵倪宠、王朴率京营兵六千人,与诸将并进。贼闻之,欲从河内走太行。文诏邀击之,不敢进。贼之败于山西者,亦奔河北合营,迎祥、自成、献忠、曹操、老回回等俱至。京兵蹙其后,左良玉,汤九州等扼其前,连战于青店、石冈、石坡、牛尾、柳泉、猛虎村,屡败之。贼欲逸,阻于河,大困。贼素畏文诏、道浚,道浚先坐事遣戍,文诏转战秦、晋、河北,遇贼辄大克,御史复劾其骄倨,调大同总兵去。贼遂诡辞乞降,监军太监杨进朝信之,为入奏。会天寒河冰合,贼突从毛家寨策马径渡。河南诸军无扼河者,贼遂连陷渑池、伊阳、卢氏三县。河南巡抚玄默率诸将盛兵待之,贼窜入卢氏山中,由间道直走内乡,掠郧阳,又分掠南阳、汝宁,入枣阳、当阳,逼湖广。巡抚唐晖敛兵守境。犯归、巴、夷陵等处,破夔州,攻广元,逼四川,所在告急。知
七年春,特设山、陕、河南、湖广、四川总督,专办贼,以延绥巡抚陈奇瑜为之,以卢象升抚治郧阳,为奇瑜破贼延水关有威名,而象升历战阵知兵也。于是奇瑜自均州入,与象升并进,师次乌林关,斩贼数千级。贼走汉南,奇瑜以湖广不足忧,引兵西击。始,贼自渑池渡河,高迎祥最强,自成属焉。及入河南,自成与兄子过结李牟、俞彬、白广恩、李双喜、顾君恩、高杰等自为一军。过、杰善战,君恩善谋。及奇瑜兵至,献忠等奔商、雒,自成等陷于兴安之车箱峡。会大雨两月,马乏刍多死,弓矢皆脱,自成用君恩计,贿奇瑜左右,诈降。奇瑜意轻贼,许之,檄诸将按兵毋杀,所过州县为具糗传送。贼甫渡栈,即大噪,尽屠所过七州县。而略阳贼数万亦来会,贼势愈张。奇瑜坐削籍,而自成名始著矣。已,洪承畴代奇瑜,李乔巡抚陕西,吴甡巡抚山西。大学士温体仁谓甡曰:“流贼癣疥疾,勿忧也。”未几,西宁兵变,承畴甫受命而东,闻变遽返。迎祥、自成遂入巩昌、平凉、临洮、凤翔诸府数十州县。败贺人龙、张天礼军,杀固原道陆梦龙。围陇州四十余日,承畴檄总兵左光先与人龙合击,大破之。会朝廷亦命豫、楚、晋、蜀兵四道入陕,迎祥、自成遂窜入终南山。已而东出,陷陈州、灵宝、汜水、荥阳。闻左良玉将至,移壁梅山、溱水间。部贼拔上蔡,烧汝宁郛。乃命承畴出关追贼,与山东巡抚硃大典并力击,贼侦知之。知
八年正月,大会于荥阳。老回回、曹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及迎祥、献忠共十三家七十二营,议拒敌,未决。自成进曰:“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宜分兵定所向,利钝听之天。”皆曰:“善。”乃议革里眼、左金王当川、湖兵,横天王、混十万当陕兵,曹操、过天星扼河上,迎祥、献忠及自成等略东方,老回回、九条龙往来策应。陕兵锐,益以谢塌天、改世王。所破城邑,子女玉帛惟均。众如自成言。先是,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惧贼南犯,请加防凤阳陵寝,不报。及迎祥、献忠东下,江北兵单。固始、霍丘俱失守。贼燔寿州,陷颍州,知州尹梦鰲、州判赵士宽战死,杀故尚书张鹤鸣。乘胜陷凤阳,焚皇陵,留守署正硃国相等皆战死。事闻,帝素服哭,遣官告庙。逮漕运都御史杨一鹏弃市,以硃大典代之,大征兵讨贼。贼乃大书帜曰古元真龙皇帝,合乐大饮。自成从献忠求皇陵监小阉善鼓吹者,献忠不与。自成怒,偕迎祥西趋归德,与曹操、过天星合,复入陕西。献忠独东下庐州。古
承畴方驰至汝州,命诸将左良玉、汤九州、尤世威、徐来朝、陈永福、邓?、张应昌分扼湖广、河南、郧阳诸关隘,召曹文诏为中军。文诏未至,?以兵乱死。迎祥、自成从终南山出,大掠富平、宁州。老回回、献忠、曹操、蝎子塊、过天星诸贼,闻承畴出关,先后皆走陕西,焚掠西安、平凉、凤翔诸郡。承畴亟还救,分遣诸将击老回回等,令副总兵刘成功、艾万年击迎祥、自成于宁州。万年中伏战死,文诏怒,复击之,亦中伏战死。群贼乘胜掠地,火照西安城中。承畴力御之泾阳、三原间,决死战,贼不得过。献忠、老回回等由他道转突硃阳关,守关将徐来臣军溃死,尤世威中箭遁。于是群贼皆出关,分十三营东犯,而迎祥、自成独留陕西。斋
时卢象升已改湖广巡抚,总理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诸军务。诏承畴督关中,象升督关外。贼亦分兵,迎祥略武功、扶风以西,自成略富平、固州以东。承畴遣将追自成,小捷,至醴泉。贼将高杰通于自成妻邢氏,惧诛,挟之来降。承畴身追自成,大战渭南、临潼,自成大败东走。迎祥亦屡败,东逾华阴南原,绝岭,偕自成出硃阳关,与献忠合。冬十一月,群贼薄阌乡,左良玉、祖宽御之不克,遂陷陕州,进攻雒阳。河南巡抚陈必谦督良玉、宽援雒阳,献忠走嵩、汝。迎祥、自成走偃师、巩县,略鲁山、叶县,陷光州,象升击败之确山。古
九年春,迎祥、自成攻庐州,不拔。陷含山、和州,杀知州黎弘业及在籍御史马如蛟等。又攻滁州,知州刘大巩、太仆卿李觉斯坚守不下。象升亲督祖宽、罗岱、杨世恩等来援,战于硃龙桥,贼大败,尸咽水不流。北攻寿州,故御史方震孺坚守。折而西,入归德,边将祖大乐破之。走密、登封,故总兵汤九州战死。分道犯南阳、裕州,必谦援南阳,象升援裕,令大乐等击贼,杀迎祥、自成精锐几尽。贼复分兵再入陕,迎祥由郧、襄趋兴安、汉中,自成由南山逾商、雒,走延绥,犯巩昌北境。诸将左光先、曹变蛟破之,自成走环县。未几,官军败于罗家山,尽亡士马器仗,总兵官俞冲霄被执。自成执复振,进围绥德,欲东渡河,山西兵遏之。复西掠米脂,呼知县边大绶,曰:“此吾故乡也,勿虐我父老。”遗之金,令修文庙。将袭榆林,河水骤长,贼淹死甚众,乃改道,从韩城而西。时象升及大乐、宽等皆入援京师。孙传庭新除陕西巡抚,锐意灭贼。秋七月,擒迎祥于盩啡,献俘阙下,磔死。于是贼党乃共推自成为闯王矣。是月,犯阶、徽。未几,出?、陇,犯凤翔,渡渭河。斋
十年,犯泾阳、三原。蝎于塊、过天星俱来会。传庭督变蛟连战七日,皆克,蝎子塊降。自成与过天星奔秦州。入蜀,陷宁羌,破七盘关,陷广元,总兵官侯良柱战死,遂连陷昭化、剑州、梓潼、江油、黎雅、青川等州县。剑州知州徐尚卿、吏目李英俊、昭化知县王时化、郫县主簿张应奇、金堂典史潘梦科皆死。进攻成都,七日不克,巡抚王维章坐避贼征。主
十一年春,官军败贼梓潼,自成奔白水,食尽。承畴、传庭合击于潼关原,大破之。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其年,献忠降,自成势益衰。承畴改蓟辽总督,传庭改保定总督。传庭以疾辞,逮下狱。二人去,自成稍得安。总理熊文灿方主抚,谍者或报自成死,益宽之。主
十二年夏,献忠反穀城。自成大喜,出收众,众复大集。陕西总督郑崇俭发兵围之,令曰“围师必缺。”自成乃由缺走,突武关,往依献忠。献忠欲图之,觉,遁去。杨嗣昌督师夷陵,檄令降,自成出谩语。官军围自成于巴西、鱼复诸山中,自成大困,欲自经,养子双喜劝而止。贼将多出降。刘宗敏者,蓝田锻工也,最骁勇,亦欲降。自成与步入丛祠,顾而叹曰:“人言我当为天子,盍卜之,不吉,断我头以降。”宗敏诺,三卜三吉。宗敏还,杀其两妻,谓自成曰:“吾死从君矣。”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自成乃尽焚辎重,轻骑由郧、均走河南。河南大旱,斛谷万钱,饥民从自成者数万。遂自南阳出,攻宜阳,杀知县唐启泰。攻永宁,杀知县武大烈,戕万安王采钅轻。攻偃师,知县徐日泰骂贼死。时十三年十二月也。古
自成为人高颧深<幽页>,鸱目曷鼻,声如豺。性猜忍,日杀人斮足剖心为戏。所过,民皆保坞堡不下。杞县举人李信者,逆案中尚书李精白子也,尝出粟振饥民,民德之曰:“李公子活我。”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信逃归,官以为贼,囚狱中。红娘子来救,饥民应之,共出信。卢氏举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成军为主谋,潜归,事泄坐斩,已,得末减。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金星又荐卜者宋献策,长三尺余,上谶记云:“十八子,主神器。”自成大悦。岩因说曰:“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自成从之,屠戮为减。又散所掠财物振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岩复造谣词曰:“迎闯王,不纳粮。”使儿童歌以相煽,从自成者日众。主
十四年正月攻河南,有营卒勾贼,城遂陷,福王常洵遇害。自成兵汋王血,杂鹿醢尝之,名“福禄酒。”王世子由崧裸而逃。自成发王邸金振饥民,遂移攻开封。时张献忠亦陷襄阳,戕襄王翊铭。王开封者周王恭枵,闻贼至,急发库金募死士,与巡抚都御史高名衡等固守。自成攻七昼夜,解去,屠密县。贼魁罗汝才、土寇袁时中皆归自成。时中众二十万,号小袁营。汝才即曹操,与献忠同降复叛去者也。古
自成初为迎祥裨将,至是势大盛。帝以故尚书傅宗龙为陕西总督,使专办自成,别敕保定总督杨文岳会师。宗龙驰入关,与巡抚汪乔年调兵,兵已发尽,乃檄河南大将李国奇、贺人龙兵隶部下,亟出关。文岳率虎大威军俱至新蔡,与自成遇。人龙卒先奔,国奇、大威继之,宗龙、文岳以亲军筑垒自固。夜,文岳兵溃奔陈州,宗龙与贼持数日,食尽,突围走,被执死。自成陷叶县,杀副将刘国能,遂围左良玉于郾城。乔年代宗龙总督,出关,次襄城,自成尽锐攻之,乔年与副将李万庆皆死。自成劓刖诸生百九十人。遂乘胜陷南阳、邓州十四城,再围开封。巡抚名衡、总兵陈永福力拒之,射中自成目,砲殪上天龙等,自成益怒。古
自成每攻城,不用古梯冲法,专取瓴甋,得一砖即归营卧,后者必斩。取砖已,即穿穴穴城。初仅容一人,渐至百十,次第傅土以出。过三五步,留一土柱,系以巨纟亘。穿毕,万人曳纟亘一呼,而柱折城崩矣。名衡于城上凿横道,听其下有声,用毒秽灌之,多死。贼乃即城坏处用火攻法,实药甕中,火燃药发,当者辄糜碎,名曰放迸。斋
十五年正月,城半圮,贼用放迸法攻之,铁骑数千驰噪,伺城颓即拥入城。城故宋汴都,金人所重筑也。厚数丈,土坚,火外击,贼骑多歼,自成骇而去。南陷西华,寻屠陈州,副使关永杰、知州侯君擢皆骂贼死。归德、睢州、宁陵、太康数十郡县,悉残毁。商丘知县梁以樟创死复苏,全家歼焉。已,复攻开封,筑长围为持久计。诏起孙传庭为总督,释故尚书侯恂命督师,召左良玉援开封。良玉至硃仙镇,大败,奔襄阳。诸军皆屯河北,不敢进。开封食尽。山东总兵刘泽清亦奉诏至。传庭知开封急,大会诸将西安,亟出关来救。未至,名衡等议决硃家寨口河灌贼,贼亦决马家口河欲灌城。秋九月癸未,天大雨,二口并决,声如雷,溃北门入,穿东南门出,注涡水。城中百万户皆没,得脱者惟周王、妃、世子及抚按以下不及二万人。贼亦漂没万余,乃拔营西南去。知
先是,有马守应称老回回、贺一龙称革里眼、贺锦称左金王、刘希尧称争世王、蔺养成称乱世王者,皆附自成,时号“革左五营。”自成乃西迎传庭兵,遇于南阳,传庭军溃走,豫人所谓柿园之败也。是时大清兵南侵,京师方告急,朝廷不暇复讨贼。自成乃收群贼,连营五百余里,再屠南阳,进攻汝宁。总兵虎大威中砲死,杨文岳被杀。自成乃胁崇王由樻使从军,遂由确山、信阳、泌阳向襄阳。左良玉望风南走,自成入襄阳。分徇属城及德安诸州县,皆下,再破夷陵、荆门州。自成自攻荆州,湘阴王俨钅尹遇害,烧献陵木城,穿毁宫殿。主
十六年春陷承天。将发献陵,有声震山谷,惧而止。帝掠潜山、京山、云梦、黄陂、孝感等州县,皆下。先驱逼汉阳,良玉走九江。攻郧阳,抚治都御史徐起元及王光恩力守不下。光恩,贼反正者也。斋
自成自号奉天倡义大元帅,号罗汝才代天抚民威德大将军。分其众,曰标营,领兵百队;曰先、后、左、右营,各领兵三十余队。标营白帜黑纛,自成独白鬃大纛银浮屠;左营帜白,右绯,前黑,后黄,纛随其色。五营以序直昼夜,次第休息,巡徼严密。逃者谓之落草,磔之。收男子十五以上、四十以下者为兵。精兵一人,主刍、掌械、执爨者十人。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单布幕。绵甲厚百层,矢砲不能入。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军止,即出较骑射,曰站队。夜四鼓,蓐食以听令。所过崇冈峻坂,腾马直上。水惟惮黄河,若淮、泗、泾、渭,则万众翘足马背,或抱鬣缘尾,呼风而渡,马蹄所壅阏,水为不流。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攻城,迎降者不杀,守一日杀十之三,二日杀十之七,三日屠之。凡杀人,束尸为燎,谓之打亮。城将陷,步兵万人环堞下,马兵巡徼,无一人得免。献忠虽至残忍,不逮也。诸营较所获,马骡者上赏,弓夭铅铳者次之,币帛又次之,珠玉为下。知
自成不好酒色,脱粟粗粝,与其下共甘苦。汝才妻妾数十,被服纨绮,帐下女乐数部,厚自奉养,自成尝嗤鄙之。汝才众数十万,用山西举人吉珪为谋主。自成善攻,汝才善战,两人相须若左右手。自成下宛、叶,克梁、宋,兵强士附,有专制心,顾独忌汝才。乃召汝才所善贺一龙宴,缚之,晨以二十骑斩汝才于帐中,悉兼其众。古
自成在中州,所略城辄焚毁之。及渡汉江,谋以荆、襄为根本,改襄阳曰襄京,修襄王宫殿居之。改禹州曰均平府,承天府曰扬武州,他府县多所更易。主
牛金星教以创官爵名号,大行署置。自成无子,兄子过及妻弟高一功,迭居左右,亲信用事。田见秀、刘宗敏为权将军,李岩、贺锦、刘希尧等为制将军,张鼐、党守素等为威武将军,谷可成、任维荣等为果毅将军,凡五营二十二将。又置上相、左辅、右弼、六政府侍郎、郎中、从事等官。要地设防御使,府曰尹,州曰牧,县曰令。封崇王由樻襄阳伯、邵陵王在城枣阳伯、保宁王绍圮宣城伯、肃宁王术?受顺义伯。以张国绅为上相,牛金星为左辅,来仪为右弼。国绅,安定人,尝官参政。既降,献文翔凤妻邓氏以媚自成。自成恶其伤同类,杀之,而归邓氏于其家。六政府侍郎则石首喻上猷、江陵萧应坤、招远杨永裕、米脂李振声、江陵邓岩忠、西安姚锡胤,寻以宣城丘之陶代振声为兵政府侍郎。其余受伪职者甚众,不具载。古
使高一功、冯雄守襄阳,任继光守荆州,蔺养成、牛万才守夷陵,王文曜守澧州,白旺守安陆,萧云林守荆门,谢应龙守汉川,周凤梧守万禹州。于是河南、湖广、江北诸贼莫不听命。自成既杀汝才、一龙,又袭杀养成,夺守应兵,击杀袁时中于杞县。献忠方据武昌,自成遣使贺,且胁之曰:“老回回已降,曹操辈诛死,行及汝矣。”献忠大惧,南入长沙。当是时,十三家七十二营诸大贼,降死殆尽,惟自成、献忠存,而自成独劲,遂自称曰新顺王。集牛金星等议兵所向。金星请先取河北,直走京师。杨永裕请下金陵,断燕都粮道。从事顾君恩曰:“金陵居下流,事虽济,失之缓。直走京师,不胜,退安所归,失之急。关中,大王桑梓邦也,百二山河,得天下三分之二,宜先取之,建立基业。然后旁略三边,资其兵力,攻取山西,后向京师,庶几进战退守,万全无失。”自成从之。主
传庭之败于柿园而归陕也,大治兵,制火车二万辆,募壮士,使白广恩、高杰将,欲俟贼饥而击之。朝议日督战,不得已出关。以牛成虎、卢光祖为前锋,由灵宝入洛。高杰为是中军,檄广恩从新安来会。河南将陈永福守新滩,四川将秦翼明出商、洛,为掎角。前锋败贼渑池,至宝丰,再拔其城。次郏。自成率万骑还战,复大败,几被擒。会天大雨,道泞,粮车不进。自成遣轻骑出汝州,要截粮道。传庭乃分军三,令广恩从大道,令高杰亲随从间道,迎粮,令永福守营。传庭既行,永福兵亦争发,不可禁,遂为贼所蹑。至南阳,传庭还战,贼阵五重,官军克其三。已而稍却,火车奔,骑兵亦大奔。贼纵铁骑践之,传庭大败。自成空壁追,一日夜逾四百里,官军死者四万余人,失兵器辎重数十万。传庭奔河北,转趋潼关,气败沮不复振。古
冬十月,自成陷潼关,传庭死,遂连破华阴、渭南、华、商、临潼。进攻西安,守将王根子开东门纳贼。自成执秦王存枢以为权将军,永寿王谊曈为制将军。巡抚冯师孔以下死者十余人,布政使陆之祺等俱降。自成大掠三日,下令禁止。改西安曰长安,称西京。赐顾君恩女乐一部,赏入关策也。大发民,修长安城,开驰道。自成每三日亲赴教场校射,百姓望见黄龙纛,咸伏地呼万岁。诸将白广恩、高汝利、左光先、梁甫先行后皆降。陈永福以先射中自成目,保山巅不敢下,自成折箭为誓,招之,亦降。惟高杰以窃自成妻走延安,为李过所追,折而东,渡宜川,绝蒲津以守。古
自成兵所至风靡,乃诣米脂祭墓。向为军所发,焚弃遗骴,筑土封之。求其宗人,赠金封爵以去。改延安府曰天保府,米脂曰天保县,清涧曰天波府。凤翔不下,屠之。始,自成入陕西,自谓故乡,毋有侵暴,未一月抄掠如故。又以士大夫必不附己,悉索诸荐绅,搒掠征其金,死者瘗一穴。榆林故死守,李过等不能克,自成大发兵攻陷之。副使都任,总兵王世国、尤世威等,俱不屈死。乘胜取宁夏,屠庆阳,执韩王亶?脊。移攻兰州,甘肃巡抚林日端等亦死。进陷西宁,于是肃州、山丹、永昌、镇番、庄浪皆降,陕西地悉归自成。又遣贼渡河,陷平阳,杀宗室三百余人。高杰奔泽州。诏以余应桂总督三边,收边兵剿贼,然全陕已没,应桂不能进。斋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以牛金星为之。增置六政府尚书,设弘文馆、文谕院、谏议、直指使、从政、统会、尚契司、验马寺、知政使、书写房等官。以乾州宋企郊为吏政尚书、平湖陆之祺为户政尚书、真宁巩焴为礼政尚书、归安张嶙然为兵政尚书。复五等爵,大封功臣,侯刘宗敏以下九人,伯刘体纯以下七十二人,子三十人,男五十五人。定军制。有一马儳行列者斩之,马腾入田苗者斩之。籍步兵四十万、马兵六十万。兵政侍郎杨王休为都肄,出横门,至渭桥,金鼓动地。令弘文馆学士李化鳞等草檄驰谕远近,指斥乘舆。是日,大风霾,黄雾四塞。事闻,帝大惊,召廷臣议。大学士李建泰请督师,帝许之。知
时山西自平阳陷,河津、稷山、荥河皆陷,他府县多望风送款。二月,自成渡河,破汾州,徇河曲、静乐,攻太原,执晋王求桂,巡抚蔡懋德死之。北徇忻、代,宁武总兵周遇吉战死。自成先遣游兵入故关,掠大名、真定而北。身率众贼并边东犯,陷大同,巡抚卫景瑗、总兵硃三乐死。自成杀代王传?齐,代籓宗室殆尽。犯宣府,总兵姜环迎降,巡抚硃之冯死。遂犯阳和,由柳沟逼居庸,总兵官唐通、太监杜之秩迎降。斋
三月十三日,焚昌平,总兵官李守鑅死。始,贼欲侦京师虚实,往往阴遣人辇重货,贾贩都市,又令充部院诸掾吏,探刺机密。朝廷有谋议,数千里立驰报。及抵昌平,兵部发骑探贼,贼辄勾之降,无一还者。贼游骑至平则门,京师犹不知也。十七日,帝召问群臣,莫对,有泣者。俄顷贼环攻九门,门外先设三大营,悉降贼。京师久乏饷,乘陴者少,益以内侍。内侍专守城事,百司不敢问。主
十八日,贼攻益急,自成驻彰义门外,遣降贼太监杜勋缒入见帝,求禅位。帝怒,叱之下,诏亲征。日暝,太监曹化淳启彰义门,贼尽入。帝出宫,登煤山,望烽火彻天,叹息曰:“苦我民耳。”徘徊久之,归乾清宫,令送太子及永王、定王于戚臣周奎、田弘遇第,剑击长公主,趣皇后自尽。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不守,呜钟集百官,无至者。乃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太监王承恩缢于侧。古
自成毰笠缥衣,乘乌驳马,入承天门。伪丞相牛金星,尚书宋企郊、喻上猷,侍郎黎志升、张嶙然等骑而从。登皇极殿,据御座,下令大索帝后,期百官三日朝见。文臣自范景文、勋戚自刘文炳以下,殉节者四十余人。宫女魏氏投河,从者二百余人。象房象皆哀吼流泪。太子投周奎家,不得入,二王亦不能匿,先后拥至,皆不屈,自成羁之宫中。长公主绝而复苏,舁至,令贼刘宗敏疗治。斋
已,乃知帝后崩,自成命以宫扉载出,盛柳棺,置东华门外,百姓过者皆掩泣。越三日己酉,味爽,成国公硃纯臣、大学士魏藻德率文武百官入贺,皆素服坐殿前。自成不出,群贼争戏侮,为椎背、脱帽,或举足加颈,相笑乐,百官慑伏不敢动。太监王德化叱诸臣曰:“国亡君丧,若曹不思殡先帝,乃在此耶!”因哭,内侍数十人皆哭,藻德等亦哭。顾君恩以告自成,改殓帝后,用兗冕祎翟,加苇厂云。大学士陈演劝进,不许。封太子为宋王。放刑部、锦衣卫系囚。知
自成自居西安,建置官吏,至是益尽改官制。六部曰六政府,司官曰从事,六科曰谏议,十三道曰直指使,翰林院曰弘文馆,太仆寺曰验马寺,巡抚曰节度使,兵备曰防御使,知府州县曰尹、曰牧、曰令。召见朝官,自成南响坐,金星、宗敏、企郊等左右杂坐,以次呼名,分三等授职。自四品以下少詹事梁绍阳、杨观光等无不污伪命,三品以上独用故侍郎侯恂。其余勋戚、文武诸臣奎、纯臣、演、藻德等共八百余人,送宗敏等营中,拷掠责赇赂,至灼肉折胫,备诸惨毒。藻德遇马世奇家人,泣曰:“吾不能为若主,今求死不得。”贼又编排甲,令五家养一贼,大纵淫掠,民不胜毒,缢死相望。征诸勋戚大臣金,金足辄杀之。焚太庙神主,迁太祖主于帝王庙。古
时贼党已陷保定,李建泰降,畿内府县悉附。山东、河南遍设官吏,所至无违者。及淮,巡抚路振飞发兵拒之,乃去。自成谓真得天命,金星率贼众三表劝进,乃从之,令撰登极仪,诹吉日。及自成升御座,忽见白衣人长数丈,手剑怒视,座下龙爪鬣俱动,自成恐,亟下。铸金玺及永昌钱,皆不就。闻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兵起,乃谋归陕西。斋
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三桂惧,乞降于我大清。四月二十二日,自成兵二十万,阵于关内,自北山亘海。我兵对贼置阵,三桂居右翼末,悉锐卒搏战,杀贼数千人,贼亦力斗,围开复合。战良久,我兵从三桂阵右突出,冲贼中坚,万马奔跃,飞矢雨堕,天大风,沙石飞走,击贼如雹。自成方挟太子登高冈观战,知为我兵,急策马下冈走。我兵追奔四十里,贼众大溃,自相践踏死者无算,僵尸遍野,沟水尽赤。自成奔永平,我兵逐之。三桂先驱至永平,自成杀吴襄,奔还京师。主
时牛金星居守,诸降人往谒,执门生礼甚恭。金星曰:“讹言方起,诸君宜简出。”由是降者始惧,多窜伏矣。自成至,悉镕所拷索金及宫中帑藏、器皿,铸为饼,每饼千金,约数万饼,骡车载归西安。二十九日丙戌僭帝号于武英殿,追尊七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礼。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诘旦,挟太子、二王西走,而使伪将军左光先、谷可成殿。古
五月二日,我大清兵入京师,下令安辑百姓,为帝后发丧,议谥号,遣将偕三桂追自成。时福王已监国南京,大学士史可法督师讨贼。自成至定州,我兵追之,与战,斩谷可成,左光先伤足,贼负而逃。自成西走真定,益发众来攻,我兵复击之。自成中流矢创甚,西逾故关,入山西。会我兵东返,自成乃鸠合溃散,走平阳。斋
李岩者,故劝自成以不杀收人心者也。及陷京师,保护懿安皇后令自尽。又独于士大夫无所拷掠,金星等大忌之。定州之败,河南州县多反正,自成召诸将议,岩请率兵往。金星阴告自成曰:“岩雄武有大略,非能久下人者。河南,岩故乡,假以大兵,必不可制。十八子之谶,得非岩乎?”因谮其欲反。自成令金星与岩饮,杀之,贼众俱解体。主
自成归西安,复遣贼陷汉中,降总兵赵光远,进略保宁。时献忠以兵拒之,乃还。八月建祖祢庙成,将往祀,忽寒栗不能就礼。自成始以岩言,谬为仁义,及岩死,又屡败,复强很自用,伪尚书张第元、耿始然皆以小忤死。制铜镆,官吏坐赇,即镆斩。民盗一鸡者死。西人大惧。主
顺治二年二月,我兵攻潼关,伪伯马世耀以六十万众迎战,败死。潼关破,自成遂弃西安,由龙驹寨走武冈,入襄阳,复走武昌。我兵两道追蹑,连蹙之邓州、承天、德安、武昌,穷追至贼老营,大破之者八。当是时,左良玉东下,武昌虚无人。自成屯五十余日,贼众尚五十余万,改江夏曰瑞符县。寻为我兵所迫,部众多降,或逃散。自成走咸宁、蒲圻,至通城,窜于九宫山。秋九月,自成留李过守寨,自率二十骑略食山中,为村民所困、不能脱,遂缢死。或曰村民方筑堡,见贼少,争前击之,人马俱陷泥淖中,自成脑中鉏死。剥其衣,得龙衣金印,眇一目,村民乃大惊,谓为自成也。时我兵遣识自成者验其尸,朽莫辨。获自成两从父伪赵侯、伪襄南侯及自成妻妾二人,金印一。又获伪汝侯刘宗敏、伪总兵左光先、伪军师宋献策。于是斩自成从父及宗敏于军。牛金星、宋企郊等皆遁亡。古
自成兄子过改名锦,偕诸贼帅奉高氏降于总督何腾蛟。时唐王立于闽,赐锦名赤心,封高氏忠义夫人,号其军曰忠贞营,隶腾蛟麾下。永明王时,赤心封兴国侯,寻死。知
张献忠者,延安卫柳树涧人也,与李自成同岁生。长隶延绥镇为军,犯法当斩,主将陈洪范奇其状貌,为请于总兵官王威释之,乃逃去。斋
崇祯三年,陕西贼大起,王嘉胤据府谷,陷河曲。献忠以米脂十八寨应之,自称八大王。明年,嘉胤死,其党王自用复聚众三十六营,献忠及高迎祥、罗汝才、马守应等皆为之渠。其冬,洪承畴为总督,献忠及汝才皆就抚。已而叛入山西,偕群贼焚掠。寻扰河北,又偕渡河。自是,陕西、河南、湖广、四川,江北数千里地,皆被蹂躏。当此之时,贼渠率众无专主,遇官军,人自为斗,胜则争进,败则窜山谷不相顾。官军遇贼追杀,亦不知所逐何贼也。贼或分或合,东西奔突,势日强盛。古
八年,十三家会荥阳,议敌官军。守应欲北渡,献忠嗤之,守应怒,李自成为解,乃定议。献忠始与高迎祥并起作贼,自成乃迎祥偏裨,不敢与献忠并。及是遂相颉颃,与俱东掠,连破河南、江北诸县,焚皇陵。已而迎祥、自成西去。献忠独东,围庐州、舒城,俱不下。攻桐城,陷庐江,屠巢、无为、潜山、太湖、宿松诸城,应天巡抚张国维御之。献忠从英、霍遁,道麻城,合守应等入关,会迎祥于凤翔。已,复出商、洛,屯灵宝,以待迎祥。迎祥至,则合兵复东。总兵官左良玉、祖宽击之,献忠与迎祥分道走。宽追献忠,战于嵩县及九皋山,三战皆克,俘斩甚众。献忠恚,再合迎祥众还战,复大败。迎祥寻与自成入陕西,而守应、汝才诸贼,各盘踞郧阳、商、洛山中,不能救,献忠亦遁山中。斋
明年秋,总督卢象升去,苗胙土巡抚湖广,不习兵。于是献忠自均州,守应自新野,蝎子塊自唐县,并犯襄阳,众二余万。总兵秦翼明兵寡不能御,湖广震动。献忠纠汝才、守应及闯塌天诸贼,顺流东下,与江北贼贺一龙、贺锦等合,烽火达淮、扬。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操江都御史黄道直、总兵官杨御蕃分汛固守,安池道副使史可法亲率兵当贼冲。贼从间道犯安庆,连营百里,巡抚国维告警。诏左良玉、马爌、刘良佐合兵援之,遂大破贼。贼走潜山之天王古寨,国维檄良玉搜山,良玉不应,寻北去。贼乃复出太湖,连蕲、黄,败官军于酆家店,杀参将程龙、陈于王等四十余人。会总兵官牟文绶偕良佐来援,复破贼。贼皆遁,献忠入湖广。是时,河南、湖广贼十五家,惟献忠最狡黠骁勍,次则汝才。献忠尝伪为官兵,欲给宛城,良玉适至,献忠仓皇走,前锋罗岱射之中额,良玉马追及,刃拂献忠面,马驰以免。会熊文灿为总理,刊檄抚贼。闯塌天者,本名刘国能,与献忠有郤,诣文灿降。献忠创甚,不能战,大恐。斋
十一年春,侦知陈洪范隶文灿麾下为总兵,大喜,因遣间赍重币献洪范曰:“献忠蒙公大恩,得不死,公岂忘之邪?愿率所部降以自效。”洪范亦喜,为告文灿,受其降。巡按御史林铭球、分巡道王瑞栴与良玉谋,俟献忠至执之,文灿不可。献忠遂据谷城,请十万人饷,文灿不敢决。时群贼皆聚南阳,屠掠旁州县。文灿赴裕州,益大发檄抚贼。汝才以战败乞降于太和山监军太监李继改。明年,射塌天、混十万、过天星、关索、王光恩等十三家渠帅,先后俱降。陕西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复大破李自成,自成窜崤、函山中,朝廷皆谓贼扑剪殆尽。古
献忠在谷城,训卒治甲仗,言者颇疑其欲反。帝方信兵部尚书杨嗣昌言,谓文灿能办贼,不复忧也。夏五月,献忠叛,杀知县阮之钿,隳谷城,陷房县,合汝才兵,杀知县郝景春。十三家降贼一时并叛,惟王光恩不从。献忠去房县,左良玉追击之,罗岱为前锋,至罗犭英山,岱中伏死,良玉大败。古
嗣昌已拜大学士,乃自请督师,帝大悦。十月朔,嗣昌至襄阳,集诸将议进兵。时群贼大掠,贺一龙、贺锦犯随、应、麻、黄,与官军相持。汝才及过天星窜伏漳、房、兴、远,献忠踞湖广、四川界,将西犯。嗣昌视东略稍缓,乃宿辎重襄阳,浚濠筑城甚固,令良玉专力剿献忠。古
十三年闰正月,良玉击贼枸坪关,献忠遁,追至玛瑙山。贼据山拒敌,良玉先登,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大败之,斩首千三百余级,擒献忠妻妾。湖广将张应元、汪之凤追败之水右坝。川将张令、方国安又邀击于岔溪。献忠奔柯家坪,张令逐北深入,被围,应元、之凤援之,复破贼。献忠率千余骑窜兴、归山中,势大蹙。斋
初,良玉之进兵也,与嗣昌议不合。献忠遣间说良玉,良玉乃围而弗攻。献忠因得与山民市盐刍米酷,收溃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时汝才及过天星从宁昌窥大昌、巫山,欲渡江,为官兵所扼。献忠至,遂与之合。献忠虽累败,气益盛,立马江岸,有不前赴者,辄戮之。贼争死斗,官军退走。贼毕渡,屯万顷山,归、巫大震。已而汝才、过天星犯开县不利,汝才东走,过天星复轶开县而西。诸将往复追逐,献忠乃悉众攻楚兵于土地岭,副将汪之凤战死。遂陷大昌,进屯开县,张令战死,石砫女土司秦良玉亦败。汝才复自东至,与献忠转趋达州。川抚邵捷春退扼涪江。贼北陷剑州,将入汉中。总兵官赵光远、贺人龙守阳平、百丈险。贼不得过,乃复走巴西。涪江师溃,捷春论死。献忠屠绵州,越成都,陷沪州,北渡隐永川,走汉川、德阳,入巴州。又自巴走达州,复至开县。知
先是,嗣昌闻贼入川,进驻重庆。监军万元吉曰:“贼或东突,不可无备,宜分中军间道出梓潼,扼归路。”嗣昌不听,拟令诸将尽赴沪州追贼。斋
十四年正月,总兵猛如虎、参将刘士杰追之开县之黄陵城,贼还战,官军大败,士杰及游击郭开等皆死。献忠果东出,令汝才拒郧抚袁继咸兵,自率轻骑,一日夜驰三百里,杀督师使者于道,取军符,绐陷襄阳城。献忠缚襄王翊铭置堂下,属之酒曰:“我欲借王头,使杨嗣昌以陷籓诛,王其努力尽此酒。”遂杀之,并杀郧襄道张克俭、推官邝曰广,复得其所失妻妾。又去,陷樊城、当阳、郏。合汝才入光州,残商城、罗山、息县、信阳、固始。分军犯茶山、应城,陷随州。伪张良玉帜,入泌阳。再攻应山,不克,去。攻郧阳,守将王光恩力战,始解。又拔郧西,群盗附者万计,遂东略地。献忠自玛瑙山之败,心畏良玉,及屡胜,有骄色。秋八月,良玉追击之信阳,大破之,降贼众数万。献忠伤股,乘夜东奔,良玉急追之。会大雨,江溢道绝,官军不能进,献忠走免。已,复出商城,将向英山,又为副将王允成所破,众道散且尽,从骑止数十。时汝才已先与自成合,献忠遂投自成。自成以部曲遇之,不从。自成欲杀之,汝才谏曰:“留之使扰汉南,分官军兵力。”乃阴与献忠五百骑,使遁去。道纠土贼一斗谷、瓦罐子等,众复盛,然犹佯推自成。先是,贼营革、左二贺陷含、巢、潜诸县,欲西合献忠,以湖广官兵沮不得达。及汴围急,督师丁启睿及左良玉皆往援汴,献忠乘间陷亳州,入英、霍山中,与革、左、二贺相见,皆大喜。 明年合攻,陷舒城、六安,掠民益军。陷庐州,知府郑履祥死。陷无为、庐江,习水师于巢湖。太监卢九德以总兵官黄得功、刘良佐之兵战于夹山,败绩,江南大震。凤阳总督高斗光、安庆巡抚郑二阳逮治,诏起马士英代斗光。是秋,得功、良佐大破贼于潜山,献忠腹心妇竖尽走蕲水,革、左二贺北投自成。已,献忠复袭陷太湖。会良玉避自成东下,尽撤湖广兵自从。献忠闻之,又袭陷黄梅。主
十六年春,连陷广济、蕲州、蕲水。入黄州,黄民尽逃,乃驱妇女铲城,寻杀之以填堑。麻城人汤志者,大姓奴也,杀诸生六十人,以城降贼。献中改麻城为州。又西陷汉阳,全军从鸭蛋洲渡,陷武昌,执楚王华奎,笼而沈诸江,尽杀楚宗室。录男子二十以下、十五以上为兵,余皆杀之。由鹦鹉洲至道士洑,浮胔蔽江,逾月人脂厚累寸,鱼鳖不可食。献忠遂僭号,改武昌曰天授府,江夏曰上江县。据楚王第,铸西王之宝,伪设尚书、都督、巡抚等官,开科取士。以兴国州柯、陈两姓土官悍勇,招降之。题诗黄鹤楼。下令发楚邸金振饥民。蕲、黄等二十一州县悉附。主

时李时李自成在襄阳,闻之忌且怒,贻书谯责。左良玉兵复西上,伪官吏多被擒杀。献忠惧,乃悉众趋岳州、长沙。于是监军道王?质、沔阳知州章旷、武昌生员程天一、白云寨长易道三皆起兵讨贼,蕲、黄、汉阳三府皆反正。献忠遂陷咸宁、蒲圻,逼岳州。沅抚李乾德、总兵孔希贵等据城陵矶拒战,三战三克,歼其前部。献忠怒,百道并进,乾德等不支,皆走,岳州陷。献忠欲渡洞庭湖,卜于神,不吉,投珓而訽。将渡,风大作,献忠怒,连巨舟千艘,载妇女焚之,水光夜如昼。骑而逼长沙,巡按刘熙祚奉吉王、惠王走衡州,总兵尹先民降,长沙陷。寻破衡州,吉王、惠王、桂王俱走永州。乃拆桂府材,载至长沙,造伪殿,而自追三王于永。熙祚命中军护三王入广西,身入永死守,城陷见杀。又陷宝庆、常德,发故督师杨嗣昌祖墓,斩其尸见血。攻道州,守备沈至绪战殁,其女再战,夺父尸还,城获全。遂东犯江西,陷吉安、袁州、建昌、抚州、永新、安福、万载、南丰诸府县。广东大震,南、韶属城官民尽逃。贼有献计取吴、越者,献忠惮良玉在,不听,决策入川中。知
十七年春陷夔州,至万县,水涨,留屯三月。已,破涪州,败守道刘麟长、总兵曾英兵。进陷佛图关。破重庆,瑞王常浩遇害。是日,天无云而雷,贼有震者。献忠怒,发巨砲与天角。遂进陷成都,蜀王至澍率妃、夫人以下投于井,巡抚龙文光被杀。是时我大清兵已定京师,李自成遁归西安。南京诸臣尊立福王,命故大学士王应熊督川、湖军事,兵力弱,不能讨贼。献忠遂僭号大西国王,改元大顺,冬十一月庚寅,即伪位,以蜀王府为宫,名成都曰西京。用汪兆麟为左丞相,严锡命为右丞相。设六部五军都督府等官,王国麟、江鼎镇、龚完敬等为尚书。养子孙可望、艾能奇、刘文秀、李定国等皆为将军,赐姓张氏,分徇诸府州县,悉陷之。保宁、顺庆先已降自成,置官吏,献忠悉逐去。自成发兵攻,不克,遂据有全蜀。惟遵义一郡及黎州土司马金坚不下。斋

献忠献忠黄面长身虎颔,人号黄虎。性狡谲,嗜杀,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诡开科取士,集于青羊宫,尽杀之,笔墨成丘冢。坑成都民于中园。杀各卫籍军九十八万。又遣四将军分屠各府县,名草杀。伪官朝会拜伏,呼獒数十下殿,獒所嗅者,引出斩之,名天杀。又创生剥皮法,皮未去而先绝者,刑者抵死。将卒以杀人多少叙功次,共杀男女六万万有奇。贼将有不忍至缢死者。伪都督张君用、王明等数十人,皆坐杀人少,剥皮死,并屠其家。胁川中士大夫使受伪职,叙州布政使尹伸、广元给事中吴宇英不屈死。诸受职者,后寻亦皆见杀。其惨虐无人理,不可胜纪。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当是时,曾英、李占春、于大海、王祥、杨展、曹勋等议兵并起,故献忠诛杀益毒。川中民尽,乃谋窥西安。知

顺治顺治三年,献忠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率众出川北,又欲尽杀川兵。伪将刘进忠故统川兵,闻之,率一军逃。会我大清兵至汉中,进忠来奔,乞为乡导。至盐亭界,大雾。献忠晓行,猝遇我兵于凤凰坡,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于是我兵擒献忠出,斩之。知
川中自遭献忠乱,列城内杂树成拱,狗食人肉若猛兽虎豹,啮人死辄弃去,不尽食也。民逃深山中,草衣不食久,遍体皆生毛。献忠既诛,贼党可望、能奇、文秀、定国等溃入川南,杀曾英、李乾德等,后皆降于永明王。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31
标题: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第六章第六...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第六章

第六章 张献忠、罗汝才重举义旗和杨嗣昌督师的惨败



第一节 剿饷延期和加派练饷




崇祯十年,朱由检在加征剿饷的诏书里曾经说过:“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一年很快就过去了,杨嗣昌的“三月平贼”(十年十二月,十一年正月、二月)计划却无法兑现。农民起义的烽火虽暂时受到了遏止,但距离统治者希望的“荡平”还远得很。设想明廷会恪守诺言从此放下屠刀是不可能的,要继续用兵就要继续征饷。朱由检忸怩作态地表白一番不愿“失信”于民之后,就在“勉从廷议”的幌子下决定剿饷延期⑴。

到崇祯十二年,明王朝在军事上的形势仍然没有多大起色。廷臣们归咎于兵虽多而不精,提出了抽练边兵的建议。在杨嗣昌的主持下,决定了抽练各镇精兵的具体方案:“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兵十七万八千八百有奇;三总兵各练一万,总督练三万,以二万驻怀来,一万驻阳和,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五镇,兵十五万五千七百有奇;五总兵各练一万,总督练三万,以二万驻固原,一万驻延安,东西策应,余授巡抚、副将以下分练。辽东、蓟镇兵二十四万有奇;五总兵各练一万,总督练五万,外自锦州、内抵居庸,东西策应,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汰通州、昌平督治二侍郎,设保定一总督,合畿辅、山东、河北兵得十五万七千有奇;四总兵各练二万,总督练三万,北自昌平,南抵河北,闻警策应,余授巡抚以下分练。”⑵按照这一方案,抽练总数为七十三万多名。朱由检一想到手头将有这么一大批精兵,实现“制虏灭寇”的宿愿自无问题,于是欣然报可。



这时,副总兵杨德政又想出了一着高招。他认为“流寇”之所以难平,是因为他们出没无常,流动不居;要想“灭寇”,关键在于加强地方武装。因此,他建议地方政府实行“裁练”,具体说来就是府裁去通判,设练备一职,品级相当于官军的守备;州裁去判官,县裁主簿,添设练总一职,相当于把总级别。练备、练总隶属于知府、知州、知县,专门负责训练民兵(或称乡兵);民兵的任务是捍卫乡土,不得调往他处。并且规定数额,每府练民兵一千、州七百、县五百。这个方案得到朝廷的欣赏,杨嗣昌提议先在畿辅、山东、河南、山西实行,然后推广到其他地方⑶。



为了练兵,朝廷又决定加征练饷。有的官僚耽心赋税有增无已,势必导致农民逃亡增多,甚至“驱民为盗”。杨嗣昌却鼓动如簧之舌说道:“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二、四钱,稍抑兼并耳。”⑷崇祯十二年六月,朝廷正式下令加派练饷七百三十多万两。



就实行的效果而言,七十三万精兵和各府州县的民兵不过是纸上谈兵,各地方无非虚报一个练兵数字,然后就借“练饷”之名拼命搜括⑸。“催科急者书上考,督责严者号循良,不肖而墨者以束湿济其饕餮”⑹。结果是“饷加而田日荒,征急而民日少。”⑺崇祯十三年,全国性的大灾荒固然同气候有关,但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朝廷加赋迫使农民大批逃亡,耕地荒芜。巨额兵饷的增加,并没有改善官军士卒的待遇,不过使将帅扩大了财源,“盖各边将士视米豆如泥沙,止欲金钱而已。”⑻明清之际就有一个封建文人深以加饷非策,他指出:“古来师行,粮食未有不用本色而用折色者。剿贼之饷,纯用折色,已不得宿饱。……于是,师之所至,在在打粮,而楚、豫之苦兵甚于贼矣。”⑼



继剿饷之后又加派练饷,充分显露了朱由检之流的凶残和昏庸。他们以为可以通过无穷无尽的榨取,豢养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用反革命的屠刀杀出一个天下太平。孰不知越是狠命把老百姓的裤带勒紧,套在他们自己脖子上的绞索也就拉得越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句言简意赅的俗语道出了一个真理:反动统治者总是利令智昏,迫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起来反对自己。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32
标题: 第二节 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再次起义...
第二节 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再次起义




明廷的残酷榨取,使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客观上的革命形势正在不断成熟。到崇祯十二年春天,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农民军同明政府之间的关系已经相当紧张,双方暂时维持着的“抚局”,象飘荡在风雨中的蜘蛛网一般随时可能破裂。农民军在严密地戒备、仔细地观察着四方的动静。明谷城知县阮之钿在四月间写下了绝命辞,房县知县郝景春拼命向上司请求援兵。这时,明廷正策划着一场阴险毒辣的反革命围剿。四月下旬,兵部尚书杨嗣昌和五省军务总理熊文灿密谋,准备趁“边氛暂敛”的时机,抽调大批军队秘密向郧阳、襄阳地区集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歼灭张献忠起义军。为了实现这个肮脏计划,他们一面派人摸清“献忠营内人众若干,强弱、虚实、向背情形”⑽,一面檄调入卫京师的甘镇总兵柴时华部、宁镇总兵祖大弼部以及京营禁旅南下湖广,同时命新任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出师关,洛,趋会郧襄,与理臣合兵夹击”;四川巡抚傅宗龙统川兵入郧;配合熊文灿标下的总兵左良玉、张任学、陈洪范、龙在田等部齐头并进⑾。


就在明廷计谋已定,忙于调兵筹饷之时,张献忠或许得到了密报,或许从迹象中感到了迫近的危险。他果断地决定先发制人,在崇祯十二年五月初九日率部重新起义⑿。起义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谷城县城,阮之铀服毒自尽。张献忠把曾向他勒索金钱的明政府官僚的名单和得钱数目,逐一写在墙上,公之于众,既揭露了明朝反动统治的黑暗,也从一个角度申述了重新起义的正义性。为了避免被明政府军包围,张献忠决定西进房县,同罗汝才等部会合。五月二十三日,张献忠部义军到达房县,罗汝才、白贵、黑云祥等三部立即响应,从二十四日起联合围攻房县县城。明知县郝景春等负隅顽抗,到二十八日,城上已经没有招架之力了,明郧阳卫指挥张三锡打开北门投降,起义军遂占领房县,郝景春被处死。


谷城、房县起义之后.在均州一带“受抚”的王光恩、王国宁,惠登相、常国安、杨友贤五营首领聚集在一起商议何去何从。王光恩说:“大丈夫各立门户,今献忠反,吾辈亦反,是出其裤下,吾不为也。”当场咬破手指,歃血定盟,并上书熊文灿表明他的反动立场,请求明政府“分顺逆”⒀。王光恩大言不惭地说什么“大丈夫各立门户”,拒绝同张献忠、罗汝才等一道重举义旗,实际上他并没有立什么门户,不过是钻在豪门犬窦当中充当一只看家狗罢了。后来,被王光恩挟持的一些“受抚”首领降叛无常,而王光恩却始终没有回头,在保卫明王朝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到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起义军由河南南下湖广,他盘踞郧阳,抵死抗拒,博得了地主阶级的齐声喝采。


谷城再起,象一声春雷宣告了明政府招抚政策和偷袭计划的破产。熊文灿感到大祸临头,慌忙下令给总兵左良玉,叫他率兵进剿。左良玉认为这一带尽是大山,路途险阻,运粮不易,难以追赶。熊文灿自知无法向朝廷交代,希冀侥幸取胜可以减轻罪责,坚持要进兵。左良玉只好同河南副将罗岱率领部众冒着炎暑进兵。他让罗岱打前锋,自己跟在后面。七月十五日从襄阳起程,只走了两天粮食就接济不上,士兵饥肠辘辘,沿途采摘山中野桃、枣子为食,有的把军马杀了吃,有的甚至吃树叶.直至七月二十五日才赶到房县。张献忠、罗汝才在播箕寨两山之间设下埋伏,故意“佯败二阵”,诱敌深入。官军进入埋伏圈后,义军一声令下,把官军全部包围。官军情知中计,乱成一团,副将罗岱被杀,左良玉拚命突围,大败而回,连总兵官的关防也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士卒死者一万多人,丧失军资器械不计其数。左良玉逃回房县清点人数,剩下的还不到一千人⒁。


张献忠、罗汝才重新起义的消息刚刚传到北京,左良玉的败讯就接踵而至。崇祯皇帝气急败坏,下令把总理熊文灿、河南总兵张任学革职⒂,左良玉降三级图功自赎。随令各督、理分任责成,合力扫除,“立限十二月成功,延违一体参处。”⒃


谷城和房县的再度起义,对明朝廷是个沉重的打击,而对其他各支农民军则是个有力的鼓舞。特别是在这以后约一年半的时间里,张献忠和罗汝才部是反抗明王朝的主力,吸引和拖住了明政府的大批官军,这就为其他农民军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崇祯十四年以后明末农民战争的进入高潮同他们的斗争业绩是分不开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32
标题: 第三节 杨嗣昌奉命督师 ...
第三节 杨嗣昌奉命督师




杨嗣昌夺情视事以后,一直担任兵部尚书。崇祯十一年六月,他和程国祥、方逢年、蔡国仕、范复粹同时入阁任大学士,“仍带管兵部事”⒄。崇祯十二年八月,新任兵部尚书傅宗龙抵京。杨嗣昌移交部务后,上疏请罪。朱由检在二十二日批示:著杨嗣昌“回阁佐理”。杨嗣昌为了表示自己的谨慎小心,再次上疏请罪。尽管疏中毫无自请督师的意思,朱由检却在二十五日批示道:


“辅臣屡疏请罪,诚恳愈如,尤见守法振玩至意。目今叛寇猖獗,总理革任,以辅臣才识过人,办此裕如,可星驰往代,速荡妖氛,救民水火。凯旋之日,优叙隆酬。仍赐尚方剑督师,各省兵马自督、抚、镇以下俱听节制,副、参以下即以赐剑从事、其敕印等项,速与办给。”⒅


这是明廷命杨嗣昌出京督师的第一个文件。三天以前,朱由检还手诏杨嗣昌回阁佐理,转眼之间却派他出马督师,而且连权限范围以至颁给剑敕等具体事务都作了明确规定,使杨嗣昌毫无推托的余地U庹?侵煊杉斓奶厥庥?轮?馈?/FONT>

经过几天的准备,杨嗣昌被授予礼部兼兵都尚书、东阁大学士的官衔就任督师,简称督师阁部或阁部。九月初四日召对时,朱由检说:“剿贼事前已面谕,又有敕书,还有一事要紧,特召卿来密谕。”密谕的内容就是强调,“张献忠曾惊祖陵,决不可赦,其余剿抚互用”⒆。朱由检的“密谕”对杨嗣昌督师期间的军事部署规定了根本方针。这是因为他考虑到明政府手中的兵力有限,要同时对付各部起义军显然力不从心。至于集中力量打张献忠部,是由于张献忠谷城再度起义,打破了明廷的抚局,使他恨之入骨。同时也因为张献忠部是当时义军中最强的一支,如能够把张献忠部歼灭,其他各部就比较容易对付了。至于说张献忠“曾惊祖陵”因而决不可赦,只不过是一种饰词而已,否则就无法解释准许张献忠在谷城“受抚”。


朱由检对军事部署作了指示以后,又说道:“辅臣督师,事不常有,今写数字赐卿。”回头命太监捧过他的亲笔题诗赐给杨嗣昌,诗云:


“盐梅今暂作干城,上将威严细柳营。一扫寇氛从此靖,还期教养遂民生。”⒇


杨嗣昌感激涕零,于九月初六日离开北京前往襄阳。十月初一日到达襄阳,即同革任总理熊文灿、太监刘元斌、巡抚方孔炤、总兵左良玉、陈洪范等人会商军务。


杨嗣昌的出任督师,表面上气派很大,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良谋奇策,不过按照朱由检的剿抚兼用的“密谕”行事而已。他调兵遣将,一心想打垮张献忠部,而对于包括罗汝才在内的其他各支起义军则尽量施展招降诡计,妄图分化瓦解。当时李自成的部众很少,去向又不明,杨嗣昌并不把他看在眼里。为了达到剿灭张献忠部义军的目的,杨嗣昌认为必需集中兵力,改变过去进止不一的局面。因此,他在十月初五上疏,建议任命左良玉为“大将”,挂“平贼将军印”,赋予指挥其他参与镇压农民起义的各镇总兵的权力。他说:“必立大将一员,总统诸部,听其指麾,共臣谋画,转行调度。而后以威众则无不服,以用众则无不调,以杀贼则罔不摧,以平贼则罔不效。臣之不材,不敢方古裴度,而行间李愬,则良玉亦或庶几。”(21)杨嗣昌推荐左良玉为大将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他自己尽管位高势重,毕竟是文官,为了防止武将跋扈,调度不灵,需要笼络一员实力最强的将领充当助手。而左良玉在当时诸将中比软能打仗,声望也比较高。杨嗣昌希望通过破格重用,使左良玉感激用命,同时依靠左部兵力挟制其他将领。由于左良玉在播箕寨战役中丢失了总兵关防成了无印之官。杨嗣昌向崇祯建议,把藏在内府的“平贼将军印”颁发给左良玉,并赐给敕书一道,明确规定左良玉的权限。朱由检言听计从,一一核准。


在部署军事围剿的时候,杨嗣昌还展开了一场政治攻势。他在崇祯十二年十二月,刻榜悬赏通缉张献忠,榜文上画着张献忠的头像,书《西江月》一首,词云:


“此是谷城叛贼,而今狗命垂亡。兴安、平利走四方,四下天兵赶上。


逃去改名换姓,单身黑衣逃藏。军民人等绑来降,玉带锦衣升赏。” (22)


榜尾大书赏格:“能擒张献忠者赏万金,爵通侯。” (23)榜文在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到处张贴,张献忠看到以后,笑道:“营中有获嗣昌者赏银三钱” (24),对这个位极人臣的督师阁部表示了极大的轻蔑。





第四节 玛瑙山之役




张献忠、罗汝才等获悉杨嗣昌出马督师后,预感到将有一场恶战,就把队伍带进深山。杨嗣昌在襄阳筹划进剿时,张献忠部已由湖北西进,转入陕西、四川交界地区,罗汝才、过天星等部则活动于南樟、房县、兴山、远安一带。杨嗣昌秉承朱由检关于集中力量首先打击张献忠起义军的指示,于崇祯十三年闰正月檄诸道进兵,命陕西总督郑崇俭率领副总兵贺人龙、李国安的军队从汉中西乡入川。他估计围剿开始以后,张献忠将率部折入陕西,因此命令左良玉以主力驻于陕西兴安(今安康)、平利,另遣偏师三千人入蜀参加追剿。左良玉不同意这个部署,认为把主力留在兴安、平利,只遣偏帅追剿,未必能够奏效,而张献忠部未必会北入陕西,万一向西进入四川成都平原就难以控制。因此,他拒绝执行杨嗣昌的命令,在二月初一日带着部下兵卒由渔渡溪进入四川。杨嗣昌对左良玉擅自违反自己的节度很不满意,把左良玉的申文转报崇祯皇帝,意思是立此存照,打了败仗也同自己无关。


二月初七日,左良玉所统主力和陕西官军,同张献忠部义军在四川太平(今万源县)玛瑙山遭遇。义军据守山顶,准备迎敌。左良玉由于新受命为大将,求功心切,在察看了地形险易后,下令由他自己统率的军队担任中路和右路,陕西兵为左路,以击鼓为号,同时发动进攻。起义军虽然拚命反击,终因力量不敌,被官军攻上山头,老营也遭到袭击。献忠大败,部卒牺牲了三千五百多人。他自己用的镌有“天赐飞刀”字样的大刀,刻有“西营八大王承天澄清川岳”字样的虎符、镂金龙棍,令旗、令箭、卜卦用的金钱以及妻妾敖氏、高氏等七口都被官军掳获。十反王杨友资投降。献忠的军师潘独鳌躲在树林里也被官军搜获。杨嗣昌命令把敖氏、高氏和潘独鳌关进襄阳监狱,飞章向朝廷报捷。朱由检得报后欣喜异常,除了颁发赏银等物以外,还命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制定将领立功赏格,催促杨嗣昌乘胜进军(25)。


三月初九日,陕西官军贺人龙、李国奇部在韩溪寺(26)又大败张献忠起义军。起义军阵亡一千三百人,献忠部将左营一条龙(薛成才)、右营顺天王(贺国现)领着两千多人投降。次日,官军追到盐井,起义军又损失六百五十一人,前营二隻虎带着一千多人投降。但这时张献忠部仍有相当实力,在西撤途中将四川官军张令部六千人包围在柯家坪,直至湖北官军赶到后,献忠才解围而去。三月十五日,陕西官军又追杀起义军于木瓜溪,义军战士牺牲了一千二百多人。张献忠在连遭重大挫折以后,领着残兵败卒进入荒山野岭,躲过官军的追剿。


就当时的形势来说,张献忠的处境是十分险恶的。杨嗣昌毫不掩饰自己洋洋得意的心情,多次在给朝廷的奏疏和给其他官僚的信函里,预言张献忠的被“擒斩”已经指日可待。然而,同他的预料相反,张献忠部义军终于度过了难关,在崎岖的征途上又胜利前行了。这里的原因有三,一是张献忠和他的忠实部下,没有因为敌人的强大和自己的屡遭挫折而悲观失望;二是山中的老百姓给了义军以很大的帮助,他们不仅拿出了食盐、粮草等生活必需品支援起义军,还对官军封锁义军的行踪,帮助起义军探听官军的动向;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逐渐激化,使他们不可能齐心合力地追剿起义军。


前两个原因比较明显,这里着重谈谈第三个原因,即统治集团内部文官武将之间矛盾的激化。玛瑙山战役以后,左良玉神气起来,认为自己在这次战役中立下大功,是违背杨嗣昌的部署才取得的,从此就不把杨嗣昌放在眼里。杨嗣昌命他乘胜追击,他偏按兵不动。杨嗣昌亲笔写信给他晓以利害:


“圣意所重,全在逆献一人。深箐四壁,险峻难逃。将军在彼,严督穷搜,断可必得。今云十二日引兵而还,何耶?想穷谷无粮,大兵难驻。将军必不得已而为此。或张应元、汪云凤亦能办此则幸矣。万一不能,而逆献终逃不获,将奈之何?将军万万再画必然之策,勿胶奇正之言,果大兵回兴,须驻彼调度,期擒渠而止。毋令旁观忌嫉之夫谓贼在掌握而复纵逸为患也。”(27)


左良玉对此置之不理,仍然“高卧竹溪、屡檄不动,不肯协心穷搜深箐。”(28)杨嗣昌本来就性情偏狭,不能忍受别人的轻视,更主要的是急于抓到张献忠以便向朝廷请功,因此对左良玉大为不满。他在愤懑之中写信给兵部尚书陈新甲,商量用陕西总兵贺人龙代替左良玉挂“平贼将军印”。陈新甲即据以入告,取得了朱由检的同意。朝命下达之后,杨嗣昌又犹豫起来,他知道临阵易将,兵家所忌,何况无论在声望上还是在实力上,贺人龙都不能同左良玉相比。于是又请求朝廷收回成命。这种用大将如儿戏的做法,反映了明廷内部的重重矛盾。左良玉闻讯之后,对杨嗣昌极为反感;贺人龙因为杨嗣昌透露过将任命他为大将正满心高兴,不料杨嗣昌出尔反尔,事情中途变卦,也怀恨在心。这样,由于杨嗣昌心地偏狭和行事笨拙,大将没有换成,反而弄成两面不讨好,便他操纵的这部反革命机器,愈来愈运转不灵了。张献忠充分地利用了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率领部众偃旗息鼓从山间小路返回湖北兴山、房县地区。


这年七月,罗汝才、白贵(小秦王)、武自强(混世王)等部在兴山县丰邑坪被京营官兵和湖广官兵击败,阵亡士卒三千三百人。十三日,白贵、武自强、张自秀(张胖子)率部众四千人于羊角寨投降。罗汝才感到兵单势孤,乃于十九日同张献忠部合营于白羊山(29)。两人商议后认为官军生力云集湖北,只有进兵四川才有前途。于是,两部义军合力向四川挺进。杨嗣昌得到报告,决定自己亲赴四川,“压贼折楚,一鼓可完。”(30)不料川军方国安部由于前任总兵罗尚文“虚冒剥削”,以致士兵“衣甲器械蓝缕朽蔽,全不堪战”。起义军进抵大昌,杨嗣昌檄调方国安部“迎头截击”,方部未至而义军已渡过昌江进抵净堡。这里原有川将张奏凯领兵五千据守,听说义军到来吓得魂不附体,避上高山,使义军不战而过。杨嗣昌闻讯后气得连声抱怨川兵“毫无足恃”,以致“山川绝险”而起义军却“如履坦途”(31)。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33
标题: 第五节 张献忠、罗汝才部转战四川...
第五节 张献忠、罗汝才部转战四川




崇祯十三年秋,张献忠、罗汝才两部起义军为了摆脱困境,决计联合入川。九月初九日,进抵大昌城下。明四川巡抚邵捷春领着官兵在这儿据守。起义军便绕过大昌,向开县、新宁(今开江县)、梁山(今梁平县)行进。十七、十八两日,张、罗二部在达县地区作战不利,又转回大昌、大宁(今巫溪县境)。本月底,起义军在达县尤溪口击败追袭而来的总兵方国安、参将罗于莘部官军,趋势进取巴州(今巴中县)。十月初三日,在巴州同敌副将张奏凯部作战。十一日,过广元县,渡嘉陵江。十三日,攻剑州(今剑阁县),破城后杀署印官。占领剑州以后,张献忠、罗汝才曾打算北上广元,经宁羌(今宁强)入陕西汉中,由于明陕西当局深恐义军重返陕境,派总兵赵光远,贺人龙统重兵扼险于川陕交界的朝天关。张、罗见入陕有困难,即于十六日从剑阁起营向南攻克梓潼县。十九日于庙垭击毙明副将罗万象、韩光荣、刘贵、谭绎等。二十一日又败陕西官军贺人龙、李国奇部,活捉并处死了叛徒张一川(即扫地王),随即进抵绵州(今绵阳)。


起义军在剑州、梓潼的胜利,迫使杨嗣昌向朝廷请罪。他在疏中说:


“窃臣入ǘ浇耍?粲晒阍?⒄鸦??冀V荨㈣麂??涤谑?露??娜兆粤荷较兀ń窳浩剑┌菔枭衔拧3技闯迥嗝坝辏?诙??呷赵绶⒘荷剑???笞悖ǖ笔谴笾瘢?⒐惆病⒃莱兀?劣谒城欤ń衲铣洌?G准?嫘胁奖?仙嬷?啵?砺獾顾鹬?啵?家嘈挠巧聿。?俱仓Ю耄?薷慈死恚?贾?竦乐?压?延诘翘煲病H胀?俦?徽街?荩?彀芸穹妫?局?姿馈F衿谑癖??啵??熘?蓿?敛豢把浴8檬鹫蚍焦?睬猜尥蛳螅ㄔ?髀尥蚣遥?螅?⒑?馊佟⒘豕蟮龋?焕S诮V葜?险嫫蹋桓С忌劢荽呵惨?舾摺⑺锓晔ァ⑽兰卧觥⒆廾?龋?倮S诿嘀葜?合闫蹋ㄋ?樽鞒料闫蹋?=孕形奚谔剑?刮抻?荩?蚊窝扇缪俺W呗罚?舯垩?危??咳挥鲈簦?炔饺肫浞?小<纯徒?罟?妗⒑赜隆⒄庞υ?胧鹫蚍焦?驳辱麂?徽剑?嗖?/I>隄防贼‘打倒番’,而先胜后败,得不偿失。臣在中途闻之,拊心顿足,仰天嗟吁。何区区二孽,若是其凶且狡,而我兵未能得志也。”(32)


杨嗣昌把围剿的失败归罪于四川当局的疏于防范和陕西官军的挟饷譟归。四川巡抚邵捷春竟因此革职逮问,论罪弃市。巡抚一职由监军道廖大亨接替。陕西总督郑崇俭也被革职,由丁启睿继任。


十一月,义军经中江破什邡县,进至汉州(今广汉县),又经绵竹、金堂、简州、资阳进至安岳、乐至一带。杨嗣昌和监军大理寺评事万元吉见官军进止不一,处处被动,乃拔总兵猛如虎为总统,张应元为副总统,负责组织各部官军追剿(33),由于四川当局腐败已极,无力组织有效的阻击,起义军一到往往不攻而下,加上张献忠、罗汝才采取了“以走致敌”的战术,使追剿官军疲于奔命。在当时的官军士兵中传布着“想杀我左镇,跑杀我猛镇”的“流言”。他们留恋左良玉的按兵不动,而对猛如虎驱迫他们一味跟在起义军后面穷追不舍深为不满。


十二月初一日,起义军破隆昌县.初五日破泸州,杀了途经该城赴任的明松潘道黄谏卿(34)和泸州知州苏琼。初七日,攻克南溪县;十一日又克荣县(35),进围井研。十四日克仁寿县,杀知县刘三策。十六日清晨,起义军到达成都东门外,见官军守御严密,即绕城北上,再次攻克德阳。此后又继续北上,于昭化县境渡过嘉陵江,二十九日夜间以骑兵诈称杨阁部差兵赚开巴州。这样,张献忠、罗汝才起义军自崇祯十三年九月入川之后,在四个月里拖着官军在四川腹地来了个千里大游行。他们既然已经把督师杨嗣昌、监军万元吉和相当一批官军牵进了四川,下一步的文章就是如何抢在官军的前面打出四川,到湖广地区去开创新局面了。起义军战士们胜利实现了“以走致敌”的方针,不禁心情激荡,“饮酒鼓掌而歌,以诋嗣昌曰:前有邵巡抚,常来团转舞;后有廖参军,不战随我行;好个杨阁部,离我三天路。”(36)歌词表达了起义农民对反动统治者的鄙视和对未来充满着胜利的信心。



第六节 张献忠、罗汝才部的出川和攻克襄阳




崇祯十四年正月初四日,张献忠、罗汝才部义军从巴州起营,攻克通江县,取道达州,打算沿进川时的旧路东出湖厂。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一面命令总兵猛如虎等加紧追击,一面连续九次檄调驻扎在湖北郧阳地区的左良玉部进川堵截。正月十三日,起义军进至开县黄侯城(37)时,被猛如虎所统官军追上。当时官军业已“人马困乏,多不能前”,有的将领主张休息待次日再战。猛如虎和参将刘士杰求功心切,认为好不容易才追上义军,如若耽搁一天起义军又走远了难免贻误战机。于是,不顾士卒疲惫,下令直前搏战。双方战况非常激烈。张献忠登高一望,见追上来的官军数量不多,没有后续部队,乃挥众冲杀而下,把官军包围在内。义军战士人人勇气百倍,呼声震天,冲锋直前。官军抵敌不住,乱成一团,参将刘士杰被击毙,猛如虎溃围脱逃,其子猛先捷、侄儿猛忠矢尽弦折,拔刀自刎。官军经过这场恶战之后,元气大损,再也无力追赶了。而奉调入川夹剿的左良玉却由于对杨嗣昌积恨甚深,对发来的九次檄令置若罔闻。待义军即将由四川东出湖广时,他竟拉起队伍开往陕西兴安,‘若相避者”(38)。张献忠、罗汝才部义军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顺利地出夔门(今奉节县)经巫山进入湖北。正月二十五日攻克兴山,杀官军守将吴国懋、知县刘定国(39)。东进至当阳县时,探得襄阳城内官军守备单薄,乃定计奇袭。张献忠亲自率领轻骑一日一夜奔驰二百里,到达襄阳附近,命部将率二十八骑伪装成官军,拿着缴获来的杨嗣昌调兵文书混入城内(40)。二月初四日夜半,埋伏在城内的义军将士放火为号,趁乱袭击驻防官军,城内顿时鸡飞狗走,鼎沸起来。天明以后,起义军主力一到,即占领了襄阳。明襄王朱翊铭被活捉。献忠坐于襄王宫中殿上,给朱翊铭一杯酒,说道:“吾欲斩嗣昌头,而嗣昌远在蜀,今当借王头使嗣昌以陷藩伏法。王其努力尽此一杯酒。”(41)把他拖到襄阳西城楼上处斩,又杀襄藩贵阳王朱常法等。义军打开监狱,救出了玛瑙山战役中被俘的军师潘独鳌和献忠妻妾。献忠下令没收襄王宫中的全部财产,“发银五十万以赈饥民。” (42)



张献忠、罗汝才部义军的出川和攻克襄阳,同不到一个月前李自成部义军的攻克洛阳,是明末农民战争史上划时期的里程碑。它们标志着明廷组织的反革命围剿已经全盘破产,战争的主动权开始转移到起义农民方面。那位显赫一时的督师、大学士杨嗣昌,这时也已经完全绝望。他在给湖广巡抚宋一鹤的信中哀鸣道:“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仆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43)三月初一日,杨嗣昌死于湖北沙市徐家花园(44),结束了他的反革命生涯。



农民起义的勃兴,在统治集团内部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明廷官员如兵科都给事中张缙彦、吏部尚书李日宣,左都御史王道直等纷纷上疏,“极言枢辅之恶”(45),要求追究杨嗣昌的责任。朱由检因为杨嗣昌是自己力排众议,特简夺情委以重任的,大小臣工的群起责难,有损他的“明主”形象。于是,他把六部九卿、科道等官召进宫内,宣称“杨嗣昌系朕简用,用兵不效,朕自鉴裁;况尚有才可取。”接着他训斥上疏的臣工是“大家排斥,意欲沽名。……本该重治,尔等又说朕庇嗣昌,姑饶这一遭。”(46)廷臣们见皇帝护短,只好缄口不语。不久,杨嗣昌的死讯传来,朱由检接受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建议,任命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替督师,起用因事下狱的原兵部尚书傅宗龙继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追剿农民起义军。此后虽多次易马,却再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杨嗣昌那样得到朱由检的信任了。





注释


⑴四川道御史卫周胤在崇祯十五年四月的疏中说“剿饷原暂行一年,次岁又复催征二百八十万,吸尽百胜之膏血,实杨嗣昌流毒于天下也。”(见《清代档案史科丛编》第六辑,第九七页)后来,钱肃乐在《论恢复疏》中说:“往者,辽事起而有辽饷,诏书有言,暂累吾民一年,已而为定倾矣;及剿寇而有剿饷,诏书如前,已而复为定额矣;杨嗣昌请抽练九边之兵以制虏灭寇,诏书复如前,已而复为定额矣。”(见《甬东正气集》卷一)


⑵《明通鉴》卷八六。


⑶从湖广巡抚宋一鹤的题本中可以看到,崇祯十三年湖广各郡县都已着手裁练。题本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地方上遵命裁练的情况。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第八三页至八六页。


⑷《明通鉴》卷八六。


⑸明亡前夕,大学士蒋德璟在一次召对时说:“既有旧饷五百万、新饷九百余万(指崇祯三年增加的辽饷和十年加派的剿饷),复增练饷七百三十万。当时部、科难辞责。且所练兵马安在?蓟督抽练兵四万五千,今止三万五千;保督抽练三万,今止二千五百;保镇抽练一万,今止二三百。若山(山海关)、永(永平)兵七万八千,蓟(蓟州)、密(密云)兵十万,昌平兵四万.宣(宣府)大(大同)、山西兵,陕西三边兵各二十余万,一经抽练,将原额兵马俱不问,并所抽亦未练,徒增七百三十万之饷耳。民安得不困?”朱由检听得刺耳,大发脾气。蒋德璟退出后上疏重申自己的意见:“臣因近日边臣每言兵马,皆以抽练之说或数千、或数百,抵塞明旨,而全镇新旧饷兵马数万概不言及。是因有练饷而兵马反少也。又近日直省各官每借练饷名色,追比如火,致百姓困苦,遇贼辄迎,甚至未见贼先迎。虽三饷并急,不止练饷,而练饷尤急。盖至外无兵,内无民,且并饷亦不能完,故追咎于议练饷之人。”(见李清:《三垣笔记》《附识》卷中)孙承泽也说:“杨嗣昌在兵部议加剿饷一(当作二)百八十万,欲练兵十二万为剿贼之用。饷既加,陕、豫、江、楚报兵八万,然仍旧籍之兵也。又议加练饷七百余万,将宣、蓟边兵抽而练之,集成劲旅。营制纷纭,出彼入此,仍旧籍之兵也。剿不成剿,练不成练,而四海之困穷已甚矣。”(《春明梦余录》卷三五,《赋役》。)


⑹《明通鉴》卷八六引给事中王家彦疏。


⑺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三五,《赋役》。


⑻《三垣笔记》,《附识》卷中。


⑼《野老漫录》。


⑽杨嗣昌崇祯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密奏疏》,见《杨文弱先生集》卷三二。


⑾杨嗣昌崇祯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二十八日《密奏疏》、《再奏疏》,见《杨文弱先生集》卷三二。


⑿《平寇志》卷三,记张献忠重新起义的日期为六月初一日,又说七月初一日“献忠焚谷城,西走房县合曹操。”时间都不对。这里是根据王鳌永《抚郧疏稿》、《郝太仆褒忠录》以及《杨文弱先生集》,三书的作者都是当事人,应属可信。


⒀《平寇志》卷三。


⒁王鳌永:《抚郧疏稿》,崇祯十二年八月初二日题本《为塘报贼情事》。


⒂张任学原为御史,后改武职,任总兵。副将罗岱部即拨交他统率的军队。


⒃《明清史料》乙编,第九本,八七七页。


⒄《杨文弱先生集》卷四三,《戊寅六月八日召对》。


⒅同上书,卷三五。


⒆同上书,卷四四。


⒇朱由检亲笔题诗当时曾立碑文庙,现在西安市陕西省博物馆内还保存了一块(北京图书馆有拓片),诗后书“赐督师辅臣嗣昌,崇祯十二年九月”。有的书记载这首诗的文字略有出入,如首句中“今暂”二字作“暂借”,应以碑文为准。杨嗣昌到襄阳后树起“盐梅上将”的大旗,他的直属标兵称为“上将营”,都是以这首“御制诗”作标榜。


(21)《杨文弱先生集》卷三五;杨山松:《孤儿吁天录》。


(22)谈迁:《北游录》,《纪闻上》,《榜购一词》条。按:此条首云“总督杨文岳嗣昌出师,榜辑剧寇张献忠”,杨嗣昌字文弱,淡迁误为文岳,又称之为总督,遂与明保定总督杨文岳混为一人。杨复吉《梦阑琐笔》载此事时更写成“保定杨文岳出师榜缉张献忠”,均误。又杨氏所载词中“兴安、平利走四方”一句作“兴安、平利走东乡”。李馥荣:《滟滪囊》卷一所载杨嗣昌榜刊《西江月》词句为:“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或系杨嗣昌所刊另一榜文。


(23)见《滟滪囊》卷一。崇祯十二年十一月杨嗣昌在《备述献贼孤穷,亟宜悬赏购缚疏》中酌议“有生擒张献忠者赏银五千两,加升玉带,荫锦衣卫指挥世袭;斩首来献者赏银二千两,加升玉带,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其他分别给赏。此议于十二月初八日经朱由检批准(见《杨文弱先生集》卷三七;又见杨山松《孤儿吁天录》卷十二)。按:杨嗣昌在朝廷面前历来谨小慎微,他在榜文中公布的赏格不大可能同朝廷认可的规格相抵牾,所谓“赏万金,爵通侯”疑是传闻之辞。但他在《飞报玛瑙山大捷疏》(疏尾云崇祯十三年三月初五日奉圣旨,上奏时间当在同年二月二十日左右)中说:“臣于两月之前,恐其潜踪远窜,业已画刻图形,遍布湖广、河南、陕西、四川等处,高悬赏格,预备擒拿。”既云“两月之前”当在崇祯十二年十二月间,同上引两个材料相符。可知榜文上确已列出赏格,标准应是经朱由检批准的规格。


(24)见《滟滪囊》卷一。按:此事在《平寇志》等书中,都记载于杨嗣昌追击张献忠入川之时,还说在杨嗣昌的衙门里到处贴着“有斩阁部来降者赏银三钱”,嗣昌“疑左右皆贼”。参考上引原始材料,恐系传闻之误。


(25)玛瑙山故役中,张献忠大败的主要原因,是这时左良玉感恩图报,肯于打硬仗。杨嗣昌决定暂时放过其他各部义军,集中左良玉部和陕西、四川、湖广官军专一打击张献忠部,力量对比上占了绝对优势。暂时获胜是毫不奇怪的。戴笠、吴殳在《怀陵流寇始终录》里,对左良玉等部取胜的原因表示怀疑,说:“献,剧贼,丧败至此,必有意外之变”,因而采取了左良玉遣降将刘国能挑选一批精兵伪装成打粮归来的义军将士混进营盘,突然内外夹攻,献忠猝不及防,以致大败的说法。彭孙贻《平寇志》卷三、孙之騄《二申野录》卷八,也持此说。其实,这个传说是不可靠的。据现存左良玉出师时的报告,刘国能和李万庆当时留守郧阳,不在行间。另外,玛瑙山战役的经过,在杨嗣昌当时的参疏里有详细的描写,可资参考。


(26)《绥寇纪略》卷七、《国榷》卷九七写作寒溪寺,此据《杨文弱先生集》和《孤儿吁天录》。


(27)《杨文弱先生集》卷四九。


(28)杨山松:《孤儿吁天录》卷十一。《绥寇纪略》卷八说,张献忠派部将马元利携带重宝去见左良玉,说:“献忠在,故公见重。公独不之思乎?公听所部多杀掠,而阁部猜专,无献忠即灭不久矣。”左心动,实纵之去。这一说法不知可靠与否。但明后期官场上重文贱武的风气十分盛行,左良玉等反动将领出于个人考虑,采取保存实力,“养寇自重”的办法,当系事实。


(29)据光绪十年《兴山县志》,白羊山又名白羊寨,在县城西偏北。


(30)《杨文弱先生集》卷五三。


(31)同上书,卷五二。


(32)《杨文弱先生集》卷四一,《独请臣罪疏》。按:张献忠、罗汝才部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连续击败四川官军(即主兵)和奉调入川的陕西、湖广官兵,使杨嗣昌组织的围剿遭到重大挫折,战果是相当辉煌的。但是,无名氏作《纪事略》载,“梓潼一战,累骨如山,十三省大兵丧殁殆尽。”过分地夸大了这一战役的规模。


(33)《国榷》卷九七。杨嗣昌的选拔猛如虎、张应元为正副总统同左良玉、贺人龙不听调遣有密切关系。


(34)《杨文弱先生集》卷四二,《再报蜀疆失守州县疏》。


(35)《杨文弱先生集》卷四二。《嗒史》作营县,误。


(36)《滟滪囊》卷一,邵巡抚指原任四川巡抚邵捷春;廖参军指接替邵捷春的廖大亨。


(37)《绥寇纪略》卷七,作“我师追贼及于开县之黄陵城。”《杨文弱先生集》卷四二与《孤儿吁天录》卷十四,作“追及于开县之葫芦颈黄后城。”据乾隆十一年《开县志》《古迹》:“黄侯城,在县东五里,五代时土人黄、侯二家避兵于此。”可见,正确的写法应是黄侯城。


(38)《杨文弱先生集》卷五三,《与宋楚抚一鹤》。


(39)《孤儿吁天录》卷十四;光绪十年《兴山县志》卷二一,《人物》。


(40)《平寇志》卷四,说这位部将是刘兴秀,可备一说。崇祯十四年八月奉敕往勘襄阳失事情形的司礼监策笔太监王裕民的题本中,除了说到起义军有“假充阁部差官,安置公署”者以外,还谈到有“奸细伏于平日”以及从前安抽在樊城的“降丁”“盈千盈百,往来城中,不知是贼是兵”,又说监禁在襄阳监狱内的献忠妻妾和军师潘独鳌也暗通线索。(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第八九页)总之,张献忠为了奇袭襄阳,事先是作了周密布置的。


(41)《平寇志》卷四。按,余瑞紫《流贼陷庐州府纪》(收入《野史无文》卷十四)载献忠与襄王的对话较详。此书作者虽自称得自亲身见闻,然核之以现存明档(《明清史料》乙编,第一○本,九二四页)等原始材料,作者所言多有失实之处,如攻克襄阳之日,可断定为崇祯十四年二月初四日,余瑞紫却记于崇祯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因此不取他的说法。


(42)《明季北略》卷十七。《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四作“发银十五万以赈饥民”。


(43)《杨文弱先生集》卷五三。


(44)关于杨嗣昌之死,《绥寇纪略》卷八云:嗣昌自川“返荆州,将谒惠邸。王命阍者谢曰:先生愿见寡人者请先朝襄王。嗣昌惭,乃缢。”同书卷七又云:“嗣昌闻襄阳破,遂不复食。及闻李自成陷洛阳,于是抚膺大恸曰:无面目见上。伏毒死焉。”《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四云:“嗣昌败后,左良玉以平行牒文侮之。嗣昌惭愤,乃仰药自杀。”嗣昌子杨山松于《孤儿吁天录》中力辨其诬,云其父乃病死。按:据杨嗣昌死前书函及在嗣昌左右之监军万元吉所作《筹军录序》可知嗣昌时已病重,疾中获悉福、襄二藩相继告陷,惊悸转剧,虽曰死于病,实亦死于时局也。嗣昌殁时方五十余岁,尚在壮年,距襄阳之破不足一月,相传自尽,不为无因。然在疑似之间,未可据为定论。


(45)张缙彦:《依水园文集》前集卷二。


(46)《依水园文集》前集卷二。李清《三垣笔记·附识》中所记文字略有不同。



1楼首段:设想明廷会格守诺言从此放下屠刀是不可能的,要继续用兵就要继续征饷。——(格)守?
6楼首段:张献忠亲自率领轻骑一日一夜奔驰二百里,到达襄阳附近,命部将率二十八骑伪袋成官军,拿着缴获来的杨嗣昌调兵文书混入城内(40)。——伪(袋)?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33
标题: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第七章,请审阅,谢...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第七章,请审阅,谢谢

第七章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的大发展


第一节 李自成起义军挺进河南




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年)是明末农民战争进入高潮的一年。这年初,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阳,张献忠起义军奇袭襄阳,标志着起义军同明官军之间的力量对比开始发生了变化,从此义军所向无敌,明王朝的覆灭已成定局。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李自成部义军的攻克洛阳和在河南的大发展,并非侥幸或偶然而得。从崇祯十一年到十三年的两年时间内,李自成部义军往来活动于湖北、四川、陕西三省交界地区,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崇祯十三年夏,明王朝调集的官军逐渐向这一地区集中,对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义军的压力不断增大。李自成就在这年的六、七月间,由湖北房县地区出发,取道陕西平利、洵阳、商州进入河南的淅川、内乡一带⑴。


这里有必要叙述一下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明末农民战争大发展的背景。根据许多地方志中保存的材料,崇祯十三年的灾荒是特别严重的,几乎遍及全国,不少地方竟至于颗粒无收,饥民大批死亡。灾荒的形成,除了这年气候恶劣,连续几个月干旱、蝗虫为害以外,明廷的加派剿饷、练饷迫使农民逃亡,造成农业生产的急剧萎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举例来说,崇祯十四年武安(当时属河南彰德府,今属河北省)知县窦维铭在疏中报告:“本县原编户口一万三十五户,今死绝者八千二十八户;原编人丁二万三百二十五丁,今逃死者一万八千四百五十丁。通计本县正派条银、新、旧、练三饷共银四万四千七百九十五两,漕米二千三百四石,辽米豆共一万二千五十三石,临清仓米六百八十八石,禄米八百四十二石。加以三年压欠,应征不下十余万。”以残存的二千户、一千八百余丁,承担这样巨额的赋税自然是不可能的,其他的农民除了死掉的以外,“居他乡者,只惧粮差重累,不敢承种田亩。即来岁丰稔,有土无民,依然荒芜。”⑵关于灾荒的严重性,由于材料太多了,这里只着重谈谈河南省的情况。


河南是明帝国的腹心地区,也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最尖锐的地方之一。明王朝在这一个省里分封了七个藩王,加上官僚地主的巧取豪夺,造成了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如牛负重。在明末多事之秋,频繁的军队调动、官差的往来,更使河南这块四通八达之地首当其冲。连年的大旱、蝗灾,把河南变成了赤地千里。明政府在这样大荒之年,仍然毫不放松追逼钱粮。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农民,除了奋起反抗之外没有任何出路。


保存下来的一些记载可以构成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画:


“至己卯(崇祯十二年)旱、蝗,自秋至明年不雨。其年庚辰(崇祯十三年)又蝗,仅能种而禾实不稔。斗米直可千钱,民间素所藏蓄者一时搜掠都尽。瓜果枣柿不待□而残,渐及草根、木皮、糠秕、山蔬,侈云富贵家粮也。十月之交,环辉山皆盗,以人为粮。千夫长擒来戮诸市,人争啖之。至二之日大寒,人益困,有父母食子女者,子女食父母者,夫妻、兄弟、朋友、乡邻互相食者。余人之衣冠动静犹昔,性情惊疑为豺狼。过岁春事益奇,人死已归土,丘垅欲乾,取厌朝饥;未成人孺子转盼不见,则已在釜中矣。孀妇单丁,诱杀充食者无宁日。辉之四围,村落并无,居人十存一二者皆住郊关。每中夜徬徨,或闻呼号啼救之声,皆奸人用计噬人,人每不敢救。食肉多爨人骨,间亦有以人头颅灰作面同人汁噉者,余骨弃野外。首骨如东陵瓜垒垒无算,特少蔓耳。胁臂小骨,狼藉于道,每郊行,足履于上,搰搰有声,如在麻秸上。伤心酸鼻,尝不忍过。”⑶


一个当时在乡的反动官僚描写那时河南的情况说:


“今流亡满道,骴骼盈野。阴风惨鬼燐之青,啸聚伏林莽之绿。且有阖门投缳者.有全村泥门逃者,有一日而溺河数百者,有食雁矢、蚕矢者,有食荆子、蒺藜者,有食土石者,有如鬼形而呻吟者,有僵仆于道而不能言者,……有集数千数百人于城隅周道而揭竿者。”⑷


郑廉在《豫变纪略》里,比较集中地叙述了贫苦无告的农民怎样转化成地方性的起义队伍:


“……岁乃大饥,人益不敢粜谷,谷以踊贵。米麦斗值钱三千,禾二千七百。人相食,有父食子、妻食夫者,道路无独行之客,虽东西村亦不敢往来。其颠顿死于沟壑者群聚而刲割之,顷刻而骨骸相撑矣。官吏捽而捶杀之垒垒焉,不能禁也。其桀黠不逞者遂相率为盗。于是鼠窃狗偷千百为群者不可胜数,如一条龙、张判子、宋江、袁老山之属,众皆万许。而临颍一条龙、寿州袁老山,其徒尤众,斩木折钧,往来梁宋之郊无虚日,日以益多。”⑸


类似的记载在地方志和当时人士的文集里屡见不鲜,说明崇祯十二、三年时河南各地已经布满了乾柴,自发斗争之火业已点燃。李自成部义军之进入河南,很快就把这些星垦之火联成一片,化作熊熊之焰。

李自成部义军初进河南时,兵力相当有限,大约不到一千人。经过短期的休整和准备,李自成在十月间率兵北上,同当地的起义农民一斗谷、瓦罐子等联合,有众数万人。十二月,“连破鲁山、郏县、伊阳三县。”⑹于二十一日攻克宜阳,“不杀平民,唯杀官。”⑺接着,乘胜进攻永宁(今洛宁县)。破城后,义军把抓获的明万安王朱采钅轻和地主豪绅一百多人,带到县西关“过堂”,审讯后处决,为当地人民解了心头之恨⑻。此后,义军又连克偃师、灵宝、新安、宝丰,为攻取洛阳作了准备。


随着起义军力量的兴起,少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投身到农民起义中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牛金星和宋献策。牛金星是宝丰县人,天启七年中了举人⑼,为人慷慨不羁,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倾轧,被革去功名遣戌充军⑽。参加起义军后,成为李自成的主要谋士。史载“金星通天官风角诸书,亦颇讲孙吴兵法。”⑾从后来的情况看,牛金星主要是在制定规章制度、招揽人材和建立政权方面发挥了比较大的作用。大约在差不多的时间里,江湖上以算命占卦为业的宋献策也投入了李自成起义军。他的籍贯有河南永城等说法。见面的时候,宋献策向李自成献上了“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⑿,利用白莲教在民间散布的李氏当兴的舆论,说李自成上膺天命。李自成很高兴,尊他为军师。在史料当中,我们并没有见到宋献策在军机进止方面提出过什么超见卓识,只有一些他用占卜预测胜负的记载。然而李自成对他一直十分信用,常常带在身边征询意见。宋献策的进身和受到重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落后性的一面。他们即便是觉悟到起来同封建统治者相对抗时,也还不可能摆脱“天命”、“神授”之类的迷信思想。他们不能正确地估计自身的力量和所从事的事业的正义性,就只有借助于高于君权的神权,作为自己推翻旧王朝的思想武器。就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而言,无论他们个人的品质和识度多么杰出,也不可能把起义取得的成就,如实地看作千百万群众奋斗的结果,而常常误认为这些胜利证明了上天对自己的眷顾。从根本上来说,天命思想既是地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理论依据,又是地主阶级一旦需要换马时,实行改朝换代的方便舆论。封建时代的农民既然不可能得到先进的社会革命思想的指导,他们在利用现成的天命思想向统治阶级发起猛攻时,却不自觉地成了这种思想的俘虏。起义农民在军事上可能取得胜利.甚至决定性胜利;在思想上却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注定要一败涂地。这种情况就决定了每一次农民革命都避免不了悲剧性的结局,不是被淹没在地主阶级反革命围剿的血泊当中,就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⒀。


史籍中关于李岩的记载很多,好些书都说这时(崇祯十三年底)有一位出身贵宦的杞县公子李岩参加到李自成起义军中来,对起义军后期的发展关系甚巨。清初河南归德府人士郑廉和《杞县志》的编纂者都指出过李岩是“乌有先生”。笔者经过查考认为,在明末农民战争中确实不存在李岩这个人物,有关的记载或是出于讹传,更多的是出自小说家的编造,被清初某些文人误采入史籍,根本不能相信。由于已经另行撰文探讨⒁,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节 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洛阳




古都洛阳乃豫西重镇,是明朝福王建藩之地。福王朱常洵是明神宗的宠姬郑贵妃所生。子以母贵,朱常洵自然受到神宗的特别偏爱。在万历后期围绕着立太子的一场激烈斗争中,朱翊钧拗不过朝野舆论,被迫同意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立爱子常洵的初衷既不能实现,他和郑贵妃就多方在经济上给常洵以优遇,不仅大量赐给宫中积累的财物,而且对于福王请乞的庄田、行盐、商税等也无不“朝报而夕可”。朱常洵就藩洛阳,同明初以来分封的诸王相比在时间上虽然要短得多,但拥有的财物却是“富甲天下”。福工在洛阳所过的穷奢极侈的生活,同当时河南人民所受的灾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道福邸宫墙隔出了两个世界:墙内是纸醉金迷,说不尽的豪奢糜费;墙外却是凄凉愁惨,无异鄷都地狱。这种人世间极端不合理的丑恶现实理应结束,它果然在起义农民铁拳的打击下结束了。



李自成起义军在攻克宜阳、永宁、卢氏、偃师、灵宝、新安、宝丰、鲁山、郏县、伊阳等县的过程中,不仅扫清了洛阳的外围,也使大批新参加义军的战士得到了初步的作战训练。义军在豫西的发展,使统治者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当时居住在洛阳的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在给福王的一封信里对形势的危急有如下一段描述:



“三载奇荒,亘古未闻。村镇之饿死一空,城市皆杀人而食。处处土贼盘据,加以流贼数万阴相结合,连破鲁山、郏县、伊阳三县,又六日之内,连破宜阳、永宁二县。贼势汹涌,窥洛甚急。无坚不破,无攻不克。且饥民之思乱可虞,人心之瓦解堪虑。况抚台大兵无一至,虽有操、义二兵,亦无粮饷,及城头垛夫又皆鬼形鸠面而垂毙者。城中一无可恃,有累卵朝露之危。”⒂



他一方面建议福王,敦促幽涎哺Ю钕煞缂迸删?永绰逖艏忧砍欠溃涣硪环矫嬗种赋龉俑?獠厝缦矗??蟾M跷?约旱纳砑倚悦?畔耄?贸銮?唇饩鼍?拥牧糕谩B牢?魈乇鹁俪鲆搜簟⒂滥??潜黄鹨寰?テ频氖伦魑?俺抵??A阶?抢锏淖谑夜偕穑?坝朴坪龊觯?刻於热眨?怀锊换??磺?簧幔?谎圆惶??袼涫善辏?岛渭耙印!雹韵M?斐d?灰?涞毖酃舛糖车氖夭婆??詈舐涞绞善晡藜暗牡夭健?墒牵?斐d??歉霭?迫缑?娜耍??咎?唤?ァ?/FONT>

崇祯十四年正月十九日,李自成部义军进抵洛阳北门,开始攻城。守城的官军知道福王府库里的金钱财物堆积如山,却叫自己饿着肚子去守城,一个个愤愤不平。有的士兵公然在路上大骂:“王府金钱百万,餍粱肉,而令吾辈枵腹死贼乎?”⒄当李自成兵临城下时,守城的官军士兵以至一部分中下级偏裨都毫无斗志,迅速地转到了起义军方面。二十日晚,总兵王绍禹的部卒在城头起义,逮捕了明兵备副使王胤昌,大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进城⒅。二十一日凌晨,义军占领洛阳全城。福王朱常洵和世子朱由崧慌忙逃出王宫,躲进迎恩寺。在义军搜捕时,朱常洵被活捉,世子朱由崧钻空子逃脱,这就是后来在南京登极的弘光皇帝。明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也被俘获。当押解这批吸血鬼向起义军领袖献俘时,朱常洵向吕维祺大叫:“吕先生救我!”吕维祺也哀叹:“我命亦在顷刻。”他从封建纲常出发,劝朱常洵别忘了自己是当今皇上的亲叔,“毋自屈”,得装出个样子来⒆。可是,贪生怕死的朱常洵一带到李自成面前即吓破了胆,“色怖,泥首乞命”⒇。李自成端坐殿上亲自审问这位朱明王朝的亲王,怒斥道:“汝为亲王,富甲天下。当如此饥荒,不肯发分毫帑藏赈济百姓,汝奴才也。”(21)命左右打他四十大板,枭首示众。当审讯吕维祺时,李自成不无讽刺意味地说:“吕尚书今日请兵,明日请饷,欲杀我曹,今定何如?”下令处死了这个反动官僚(22)。接着,响亮地向洛阳的贫苦群众宣布:“王侯贵人剥穷民,视其冻馁,吾故杀之,以为若曹。” (23)李自成的话鲜明地表达了他所领导的起义军的革命宗旨,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同朱明王朝作拼死的搏斗是个有力的号召。



在经济方面,起义军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发布告示大赈饥民,令饥者远近就食,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史载:



“远近饥民荷旗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是而后,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诸将皆望风走。即秉钺者以名节自许,不过以身予敌而已矣 ”(24)



除了开仓济贫以外,起义军还把大批金钱物资运往山区,充作军用。剩下的金银财物,李自成在准备移兵攻取开封时,委派原洛阳的一名书办邵时昌为副将,用以募兵守城。同时授官的还有洛阳生员张旋吉、梅鼎盛等人(25)。邵时昌等受命后,即“募人为兵,月给银五两。饥民趋如鹜。简五百人,用贼旌旗列营城上。”(26)二月,明河南巡抚李仙风探听到义军已经转移,才领兵来攻洛阳。城破,邵时昌等为李仙风所杀。



李自成指定人员募兵设守洛阳,是义军在占领区内建立政权的尝试。顺治《河南府志》说:“贼置官留银,妄意作开国始基。”(27)李自成攻克洛阳时,虽然不一定就有了开国建号的计划,但是这个措施至少说明义军已经开始注意到了建立自己地方政权的问题。人们或许会说,任命一个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吏员,负责洛阳这样重要城市的防守事宜,未免有同儿戏。李自成部义军的实力当时还相当有限,兵员虽有数万人,但骨干部分只有千人左右.不可能分派主力部队担任防守。李自成等起义军领导人何尝不希望自己能有一块立足之地,既可安置随军家属,又可取得比较稳定的人力、物力补充。无奈主观愿望拧不过客观上强弱异形的力量对比,只有继续通过反复的运动战歼灭官军的有生力量,才有可能在地方上站住脚跟。洛阳失守以后,李自成清醒地估计到自己的力量,所以直到崇祯十五年秋,战局发生根本变化以前,再也没有勉强去做自己的力量达不到的事情(28)。他“破城下邑,弃而不守”,每次部队转移之前,都下令将攻克城池的城墙拆毁,叫做平城,目的是防止官军再度据以抗拒(29)。历史已经证明,李自成的这种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张献忠起义军在这段时间里,也采取了“夷其城”的措施,表明张献忠对客观形势同样地作了清醒的估计),它保证义军能够集中兵力,灵活机动地夺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如果不带先入为主的偏见,真正从历史实际出发,找们就不能不承认,没有这一阶段的流动作战,也就没有崇祯十五年冬季以后,李自成、张献忠在大面积土地上建立农民革命政权的局面。



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的连克洛阳、襄阳,具有重大的意义。它表明经过十几年的斗争锻炼,起义军已经成长壮大起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斗争经验,力量对比的优势和作战的主动权正在逐步地转到起义农民手中。崇祯十三年以前,各部起义军都没有攻占过大城市(凤阳是一个特殊的例外,而且凤阳虽是明朝中都,政治地位很高,城市规模却并不算大),明朝的藩王也没有被俘杀的。而在崇祯十四年初的一个月之内,起义军连克洛阳、襄阳两城,杀福、襄二藩。战役的胜利,不仅缴获了大批金钱财物和军械,增强了起义军的实力,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所造成的深远影响。一方面,它使起义者进一步认识到了自己的力量,提高了胜利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明朝貌似强大、实际却虚弱不堪的本质。朱由检得到洛阳被攻破、福王被杀的消息,在召见阁臣和礼、兵二部、科臣时,大哭道:“朕不能保一叔父。”(30)“御袖为湿”(31),诸臣只好俯伏请罪(32)。史料又载,此后的一天,朱由检去朝见其庶祖母刘太妃,坐下不久就打瞌睡,一觉醒来感到有失体统,忙向太妃道歉说:“神祖时海内少事,至儿子苦枝梧多难。两夜省文书未尝交睫.心烦懑,辄废餐。自以年才逾壮,为国事磨耗,蚤困劣。在太妃前惽然不自持一至此。”“太妃为之泣下,上亦汍澜者久之,诸宫人莫能仰视。” (33)这个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在起义农民的打击下,明王朝最高统治者已经陷入了极大的苦闷之中,昔日的美好安宁成了不堪回首的往事。他们建筑在劳动人民血汗和白骨之上的乐园已经动摇,欢笑的日子确实不多了。





第三节 李自成起义军首攻开封和项城战役




李自成部攻克洛阳时,明河南巡抚李仙风正领着游击将军高谦所部官军,在黄河以北的怀庆地区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开封城守副将陈永福获悉洛阳失守,火急率兵往援。开封的守御力量因而非常单薄。李自成得到这个情报,决定奇袭开封。二月九日,他带领精兵三千、部卒三万从洛阳地区出发,急行军三昼夜,于十二日中午时分到达开封城下,立即大举攻城。明河南巡按御史高名衡等唯恐重蹈洛阳覆辙,落个失城陷藩的罪责,急忙把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统统赶上城去固守。封在开封的周王朱恭枵和其他嗜财如命的藩王们有点不同,他奉行的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保命哲学。在起义军兵临城下时,他一狠心把府中累朝积攒的银子搬出一部分,“下令民间,有能出城斩贼一级者赏银五十两,能射杀一贼者赏银十两,射伤一贼或砖石击伤者赏十两。”(34)这一举措果然生了效,开封城内一批亡命之徒纷纷上城同义军为敌。尽管义军攻城非常勇敢,“射终日,箭插城如猬”(35),但是,原来设想的以奇袭方式夺取开封的计划却未能实现。这时,前往洛阳赴援的陈永福听说起义军乘虚进攻开封,连忙带着军队两昼夜兼程赶回,十六日由水门入城参加防守。


由于敌情发生了变化,李自成在十七日亲自到城下观察形势,以便决定下一步的攻城方法。不料行踪不密,被城上的官军射中左眼(36)。后来伤口虽经治愈,左眼却从此失明。当时,起义军的领袖负了重伤,又有消息说左良玉的军队和保定总督杨文岳所统官军正向开封进发。只有“精兵不过三千,胁从之众不过三万”(37)的义军首领明白,一旦明政府的援军到达,自己就可能陷入内外夹攻的境地。于是决定停止进攻开封,主功向西转移到登封、密县、嵩县一带。李自成部义军的首次进攻开封,遂以自动撤围而告终。


崇祯十四年七月,罗汝才由于与张献忠不和,率领部众到河南淅川,同李自成部义军联合作战(38)。当时,李自成部已经成为各支起义军中实力最强的队伍,罗汝才虽然比李自成年纪大,却待以兄长的礼节,以示尊重。史载“自成之兵长于攻,汝才之兵强于战,两人相须如左右手。”(39)李,罗的联营,使活跃在中原地区的农民军力量显著增强,成为明王朝反动统治的最大威胁。


李自成和罗汝才联营之后,由豫西经唐县进入湖广枣阳、随州地区,准备攻取承天(40)。陕西三边总督傅宗龙唯恐承天祖陵有失,带领总兵贺人龙、副总兵李国奇部于八月上旬赶往承天。李自成,罗汝才探得承天的守备相当严密,陕西官军又将赶到,乃决定改变计划,取道应山返回河南。傅宗龙见起义军不战而走,误认为是胆怯的表现,就带着军队尾追不舍。至九月初,傅宗龙指挥的贺人龙、李国奇所部二万人进至河南新蔡,同保定总督杨文岳率领的总兵虎大威部会合,然后齐赴项城,打算围歼李自成、罗汝才联军。起义军得到消息后,立即部署作战方案,决定把精锐部队埋伏在松树林里,另外派出一支队伍西渡颍河(41),制造移师汝宁的假象。官军果然中计,以为义军主力已经渡河西去,就在孟家庄结营休息。官军士卒纷纷散入村落搜括百姓的粮食草料,几无部伍可言。隐蔽在树林里的义军乘机发起进攻。官军将领慌忙集结军队,可是仓促之际军心己乱,抵敌不住。贺人龙和虎大威径自拉起队伍向沈丘逃窜,李国奇见势不妙也跟着逃跑。剩下傅宗龙、杨文岳两总督,带着直属标营陷入了起义军的重围。当晚,杨文岳在副将张某的保护下逃往项城、陈州。傅宗龙无可奈何,一方面命令直属标营兵丁挖掘濠堑,妄图坚守待援;同时又派人持亲笔信催贺人龙、李国奇火速来救。贺,李两人正私自庆幸逃脱了义军的包围,哪里肯再钻进来,他们以“此书从贼中来,庸知非伪耶”作借口,拒绝回军援救。傅宗龙部在起义军的包围圈中一筹莫展,几天以后粮食、骡马都吃光了,靠组织突击队将战场上的尸首拖来充饥。最后,箭枝和弹丸俱已用尽,傅宗龙知道难以顽抗下去,遂于十八日晚领着残兵六千人突围。在义军的截击下,士卒星散。次日中午,傅宗龙带着一些散兵游勇,在距离项城八里处被义军追上,当了俘虏。义军将士把他带到项城下大喊道:“我秦督官兵也,请启门纳秦督”,准备相机夺取项城。傅宗龙却坚持反动立场,向城上大喊自己已经当了俘虏,身旁都是起义军,不能开门。诈取项城的计谋未能实现,义军战士一怒之下,当场处死了傅宗龙(42)。


傅宗龙、杨文岳纠集数万官军进行的围剿,就这样以惨败告终。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夺得了大量衣甲器械,收降了一批傅宗龙部的陕西兵士,声势越来越盛。据说,李自成在项城战役之后,曾“令人撰《九问》、《九劝》诸词,号召诸盗,勾引饥民,号为闯王。”(43)可惜直到目前还没有看到《九问》、《九劝》的原词。如能发掘出这些珍贵的文献,对于研究起义军当时的纲领、政策和宣传口号等,必将大大推进一步。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34
标题: 第四节 李自成、罗汝才联军二攻开封...
第四节 李自成、罗汝才联军二攻开封




项城战役以后,李自成、罗汝才联军乘势攻克了商水、扶沟、洧川、许州、长葛等豫中州县。十月间,义军包围了叶县。奉命在这里镇守的是北舞渡副将刘国能,此人原是农民军的一位重要首领,绰号闯塌天,崇祯十一年投降官军后就死心塌地充当明政府的鹰犬,以忠臣孝子自命。义军围攻七昼夜,刘国能眼看难以据守,便自己缒下城墙进入起义军营垒,装出一付悲天悯人的样子,向李自成、罗汝才声称:“凡所以防守之具皆吾自为之,与叶民无涉。今吾力已竭,不忍城破尽毙此民,特来请死”。李自成劝他投降,他却说:“吾大逆人,受朝廷厚恩,不敢负”(44),自刎而死。十一月初四日,义军攻克南阳,总兵猛如虎、刘光祚均被击杀,唐王朱聿镆也被处死(45)。接着,义军又攻克邓州、然后回师北上,在十二月间进攻襄城。襄城守将李万庆也是农民军叛徒,原先的绰号为射塌天。他同刘国能一样,在投降官军之后堕落成了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义军破城,李万庆被处死。与此同时,义军还攻克了镇平、新野、唐县、泌阳,舞阳、汝州、许州、禹州、新郑、鄢陵、尉氏、通许、陈留等大批州县,再次进抵开封城下。


刘国能、李万庆都是明末农民战争前期的著名首领人物。他们背叛农民群众的利益,弃明投暗,终于受到了历史的惩罚,成为朱明王朝的殉葬品。明廷在他们死后,又是赠官,又是立祠,树为“改邪归正”的典型,指望借此对起义军将领进行分化。然而,此时形势已经不同了,朱由检之流的这种手腕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封建史籍中专门为刘国能、李万庆立传,不过为后世留下了两名反面教员,告诉人们应当怎样选择自己的道范?选?p>


十二月下旬,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开始了第二次进攻开封的战役。二十三日,义军到达城下,李自成的指挥部设在土堤外应城郡王的花园里,罗汝才设指挥部于城外繁塔寺。开封城外原有明督师丁启睿从南阳调来的三千官军,义军一到,这些毫无斗志的士兵便全部投降。由于城内的官绅组织反革命势力拼死抵抗,义军的进攻受阻。双方相持到次年正月十三日,义军决定以火药炸城,派勇士冒矢石,在事先选择的地点把城墙墙砖挖掘下来,然后掘成深丈余,广十丈余的大洞,用布袋装火药数十石填塞其中,牵出引线。又于洞口布置了骑兵和步兵,准备城墙炸塌时一举突击进城。不料开封的城墙特别坚固,火药引爆后山崩地裂一声,城墙没有炸塌,城外的义军战士反被横飞的土石击伤不少。第二次攻城失利,义军只好再次撤退。这次进攻开封虽然仍未能得手,但可看出义军的攻坚战术已经具有相当水平。





第五节 襄城之役和三攻开封




项城之役中傅宗龙兵败身死后,明廷于十一月间提升陕西巡抚汪乔年为陕西三边总督,令他火速准备,东出潼关,同左良玉部夹剿义军。汪乔年奉命后“即飞檄各边调集兵马,戴星治械措饷”(46),积极筹备提兵入豫。发兵前,他感到李自成羽翼已成,气候大非寻常,于是便想出一条“奇计”,密令米脂县知县边大绶把李自成的祖坟掘毁,以为这么一来风水既破,李自成必败无疑。这帮迷信愚昧的家伙,除了把他们的仇恨尽情地发泄到李自成先人的枯骨之上以外,还把墓中捉到的一条小蛇视为即将化龙之灵物,极尽渲染铺张之能事(47)。崇祯十五年正月,汪乔年在西安登坛誓师,“斩蛇以徇”(48)。二月间,他率领总兵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张国钦、张应贵等统兵三万出潼关。陕西官军进抵洛阳时,李自成、罗汝才部义军下把左良玉部官军包围在郾城。江乔年认为这是同左良玉会师合击义军的大好时机,就把步卒留在洛阳,领着二万骑兵兼程前进。汪军到达襄城时,一小撮受到起义农民打击的地骱郎鹪兜览从???蠊倬???歉闯穑?⒏嬉云鹨寰?男槭怠M羟悄甏笪?咝耍?衿?钕值厮担骸霸粼谖崮恐幸印6??占涞蔽?昃?ǖ丛舴眨?樵?兹珈捶垡病!?49)他下令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三总兵各领所部,分作三路进至襄城以东四十里,同被困郾城中的左良玉部遥为声援。自己则率领总兵张应贵部四、五千人入屯襄城。李自成等侦知汪乔年的军队已经到达襄城,立即撤出包围郾城的部队,西向迎击来援的陕西官军。二月十三日,义军于襄城东面初战告捷,明总兵张国钦被击毙。贺人龙,郑嘉栋、牛成虎都不战而走,迳自奔回陕西。左良玉在义军主动解围后.不仅没有西向夹击义军,反而乘机带着部众向东溜走。总督汪乔年遂成了光杆司令。义军再次进攻襄城,到十七日攻克(50),明总兵张应贵被炮火击毙。汪乔年亦被活捉,带到城北韩家庄经李自成亲自审讯后处决。



义军粉碎汪乔年的进攻以后,乘胜连克豫东大批城镇。三月二十二日,克睢州,“入城搜掠财物,未杀一人。”(51)二十七日攻克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四月中旬,李自成、罗汝才部义军同河南的一支农民起义武装袁时中为首的小袁营会合。本月十六日占领杞县。这样,李自成等部义军就扫清了开封的外围,为最后拿下该城创造了条件。



五月初二日,义军第三次进攻开封。李自成设指挥部于阎李寨,罗汝才屯于横地铺。明廷急令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和总兵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率领大批军队来援。官军总敌多达十八万,号称四十万,连营河上,摆出了同义军展开决战的阵势。五月十三日,官军前锋到达朱仙慎,起义军暂时撤离开封,集中力量打击来援的官军。为了防止开封城内的官军出城追袭,使义军陷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地位,李自成派人持伪造的左良玉部令箭到城下大呼道:“贼旦夕成擒矣,但恐其潜遁入城,汴兵无多,当严守,不可轻出。”(52)城内的明朝官僚果然中计,闭门不出。由于丁启睿统御无能,官军内部各将领之间又矛盾重重,朱仙镇一战,官军主力左良玉部七千人首先避战而逃,其他将领也不战而溃。丁启睿借口追回左良玉,经许州逃往光州、固始;杨文岳仓皇窜往归德。义军大获全胜,俘杀明总兵姜名武(53),收得降卒数万名,骡马七千匹(54)。五月二十五日,义军復围开封(55)。朱由检获悉援军溃败,丁启睿在狼狈逃窜时竟把督师的敕书、印、剑都丢失一空,愤恨不已,下令把丁启睿逮捕下狱,杨文岳也革职候代。左良玉虽然倡逃在先,由于他兵多势大,朝廷有所顾忌,只把另一总兵杨德政作个“法头例首”,予以处斩。



开封城内的明朝文武官员见救兵溃散,守城的官军力量又单薄,不足以同起义军相抗衡,就以共同的阶级利害来动员地主豪绅,组织反动武装负隅顽抗。六月二十六日,明开封府推官黄澎在曹门竖起一面大白旗,上面写道:“汴梁豪杰,愿从吾游者立此旗下。”这一著棋果然收到相当效果,开封城内的上层人物,“郡王、乡绅、士民、商贾无不愿入社。”(56)这些地头蛇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地位,强迫自己控制下的劳动人民参加地主武装,在短期内就集结了一支上万人的队伍。被指派为头目的都是明宗室、乡绅和富商大贾(57),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开封城内的守御力量。但是,人民群众是心向着起义军的,甚至在明政府的严密控制下,仍然有贫苦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投奔义军。如开封城里一位名叫孙忠的锻工,便私自打造了几百个箭镞,写下手摺一个,内称义军为“天兵龙爷”,拟趁开封当局放饥民出城采青的机会混出城去。不幸被把门的军士搜出,结果被惨无人道地用长钉将四肢钉在城门上,壮烈地牺牲了(58)。



起义军首领们总结了两次进攻开封失利的教训,决定改用长期围困的策略。除了把主力用于包围开封以外,还“分党四出,势如破竹”(59),两个月内就攻克附近三十多座州县,使官军据守的开封变成了汪洋当中的孤岛。为了争取城内明朝文官武将停止抵抗,义军曾以李自成的名义,写了一件文告用箭射入开封城里。告示原文如下:



“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将军李示:仰在城文武官吏军民人等知悉。照得丁启睿、左良玉俱被本营杀败,奔走四散。黄河以北援兵俱绝。尔等游鱼釜中,岂能当(长)活?可即开门投降,一概赦罪纪功,文武官员照旧录用,断不再杀一人以干天和。倘罪重孽深,仍旧延抗,本营虽好生恶杀,将置尔等于河鱼腹中矣。慎勿沈迷,自贻后悔。”(60)



这件告示很值得注意,它不仅表达了李自成等起义军领导人力图减轻双方军队的伤亡和城中百姓的苦难等愿望,也反映了义军在政治上的更臻成熟和在组织上的变化。李自成长期沿用的“八队”(或老八队)营号,这时已经改为“奉天倡义营”,他自己的闯将称号也随之改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将军”。这说明到崇祯十五年五月以后,原来时分时合的各支义军开始走向统一,李自成的领袖地位逐渐形成。“奉天倡义”的营号,明显地具有号召各路义军和广大群众共同推翻明王朝的意义。告示中命令开封城内的明朝官僚立即投降,并且宣布“照旧录用”,表明义军已有建立政权的明确意向。



李自成发布的文告,给开封城里的明朝官僚指明了出路,然而,这批家伙阶级本性不改,仍然把希望寄托于明廷调集兵力把他们解出重围。他们对义军的文告置之不理,继续负隅顽抗,从而给开封城内的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围城,城内的粮食所余无多,普通居民大批地饿死,明官僚却趁机大肆搜括。他们强行摊派民户交粮,无粮的折银交纳。开初每石食粮折银八十两,后来增加到一百三十两。交不出粮食和银钱的就“先捉幼男女以大针数百刺其肤,号叫冤惨。”(61)甚至有的富室交纳了上万两白银仍不免于拷掠而死。守城的官军持巡抚的令箭闯入民家搜粮,除郡王以上的府第外,无处不搜,“掘地折屋破柱以求”(62)。市上粮价飞腾,“米粟百金一斗,青菜千钱一斤”(63);后来完全断市,有钱也买不着食物。城里粮食告绝后居民们吃牛皮、皮袄、药材、水草、瓦松、马粪、胶泥等以求苟延时日,最后竟至于出现人吃人的悲惨局面。官军更公然以人为粮,“将军密计抚军颔,肥瘠皆堪充军食。”(64)



到崇祯十五年九月间,明官僚见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开封城的陷落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逃避失城陷藩的罪责,他们竟丧心病狂地决定把黄河大堤决开,企图放水淹没开封和围城的义军,自己则事先打造好船只准备逃命。九月十五日夜,官军决堤,大水如山崩而至。除了一小撮反动官僚拥簇着周王朱恭枵登舟逃出以外,整个开封城和附近的居民都被淹没。义军战士急忙移到大堤等高处避水,被洪水冲走的仍有一万多人。时人陈之遴写了一首《汴梁行》说“守臣登牌但垂泣,面若尘土心寒灰。绣衣使者出奇算,中夜决堤使南灌。须臾盈城作鱼鳖,百姓尽死贼亦散。九重闻报空痛心,缙绅万舌缄如暗。”(65)揭露了明官僚决河灌汴的黑幕。



明官僚的水淹开封,充分暴露了剥削阶级仇视人民的反动本性。事后,在朝廷上虽有一些官僚上疏,要求追查开封城守官员自行决堤淹城的责任,朱由检却认为他们在起义军三次进攻开封时始终负隅顽抗,表现了效忠明王朝的反革命气节,因此不仅不予处罚,反而“念其劳苦”,奖励有加。黄河大堤的被决开,给附近州县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葬身鱼腹者不计其数,侥幸逃生者也因田地屋舍被水淹没而号泣呼天,颠连无告。明朝廷对此竟熟视无睹。到崇祯十七年正月,这个罪恶的王朝即将受到最后的清算时,兵部尚书张缙彦等人竟然异想天开,提出派人去开封扮取水中沉银。崇祯皇帝听说有银可捞,立即食指大动,催促火速进行。大学士蒋德璟等人会商后回奏说:“至枢臣所奏汴城捞银一事,其名不甚雅。欲专责抚按,又恐别有漏卮。察得工臣周堪赓见在河工,即以汴城修复之举,权令相度而去其积水,捞出余银,借修城之名而收助饷之实,似亦事理之可行者。”(66)朱由检欣然批示:“其汴城捞费一事,宜专官密行。”(67)明末开封一城变迁的首尾,集中地表现了朱由检之流推行的反人民政策,暴露了他们是一伙口诵“爱民如子”,实则光顾一己私利的蟊贼。严酷的现实教育了人民,人民觉悟了,明朝的灭亡也就为期不远了。



剥削阶级总是擅长于栽赃陷害的,在决河灌汴的问题上,他们又一次施展了颠倒黑白的伎俩,按照开封城守官员编造的谎言,把罪责推到起义军的头上(68)。某些史籍的作者则采取各打五十板的方式,说明朝官僚决朱家寨大堤,起义军则“反决马家口”(69),企图让义军为明朝官僚分担罪责。这种诬蔑之词不仅根本违反事实,在情理上也说不过去。经过长期围困之后,开封城已象熟透的果子一样,眼看就要落到义军于中,李自成等人怎么可能去决堤淹城,使胜利果实付之东流呢!



从崇祯十四年初到十五年九月,李自成等部义军先后三次进攻开封,特别是第三次集兵数十万围困了四个多月,期在必拔,原因究竟何在呢?封建史籍中往往夸张开封的富庶,把义军的全力攻汴说成是为了掠得子女玉帛,这种解释是荒唐的。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开封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当李自成第三次围攻开封时,明汜水县知县周腾蛟上言:“职之痛哭哀吁者,非为汜水也,非为汴城也,亦非为周藩天潢宜轸、百万生灵宜恤也。独念汴城系河南枢纽腹心、南北咽喉也。……汴城不守是无河南,河南不保是无中原,中原不保则河北之咽喉断,而天下之大势甚可忧危也。”(70)明安庐池太巡抚郑二阳是河南鄢陵人,他也指出:“中原为天下腹心,开封又中原腹心,闯贼耽耽窥犯为谋甚狡。虽幸固守无意,然属邑丘墟,则开封亦块然孤城。倘一旦沦陷,天下事尚忍言哉!”(71)后来的事实证明,自从开封陷没之后,明廷在河南就再也没有一个强固的据点。千里中州的易手,使李自成起义军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地位,而明廷则由于咽喉被扼,腹心内溃,却处于半瘫痪状态了。





第六节 侯恂督师和起义军一败孙传庭




崇祯十五年夏天,李自成、罗汝才联军在河南境内所向克捷,剩下周藩所在的开封孤零零地处于义军的重围之中。朱由检眼见农民起义在中原地区有如烈火燎原,无法收拾;返顾官军的状况,几年以来武将拥兵自重,逐渐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突出地表现为调动不灵,或者即便奉调而来,一遇劲敌就丢下督师的文臣各自逃命。当时明政府用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军中,实力最强的是屯驻于河南、湖北的左良玉部和所谓援剿总兵贺人龙等统率的陕西兵。这两人都骄横跋扈,不为朝廷所用。贺人龙于崇祯十三年曾从四川“譟归”陕西,不肯为追剿张献忠、罗汝才部起义军卖命,后来两次随陕西总督出关都不战而溃,把朝廷的方面大员傅宗龙、汪乔年先后丢给了义军。左良玉在杨嗣昌督师时就不服调遣,丁启睿继任督师后对他更是一筹莫展,“往来依违其间,为良玉调遣文书,未始自出一令。时人谓之‘左府幕客’。”(72)在这种走狗不走的局面下,朱由检知道无法把农民起义镇压下去,遂决定分别采取措施,力图改变现状。


由于贺人龙问题更严重,朱由检密令新任陕西总督孙传庭将他处斩,借以杀一警百。这年四月间,孙传庭檄调各总兵会集于西安,在筵席上突然逮捕贺人龙,宣布罪状后立即斩首示众。接着部署善后事宜,以贺人龙部兵丁分隶诸将,提升贺人龙手下的农民军叛徒、副总兵高杰为总兵,借以稳定军心(73)。


对于左良玉,明廷考虑到他麾下兵多势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他收罗来的义军叛徒所统的部队,如果处置不当很可能一哄而散,依旧变为“流寇”。因此朱由检采取了结之以恩的办法。左良玉年轻时曾犯下抢劫军装罪被削去官职,屈身走卒之列,后来被侯恂看中授以兵权,在援辽战役中崭露头角,从此一帆风顺位至大将。由于有这一番遭遇,他对侯恂自然怀有好感。崇祯帝知道个中原委,认为可以利用侯恂同左良玉的关系加以笼络。崇祯十五年六月.他特旨把当时因事下狱的侯恂放了出来,任命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保定、山东、河北军务,并辖“平贼”(指挂‘平贼将军印”的左良玉)等镇援剿官兵,让他组织官军南北合击以解开封之围。侯恂是河南归德府人,对家乡情况比较了解,接任以后就上疏朝廷,对用兵方略提出了一个全盘计划,疏中说:


“寇患积十五年而始大,非可一朝图也。由秦入豫,一败汪乔年,再败傅宗龙(74),而天下之强兵劲马皆为贼有矣。贼骑数万为一队,飘忽若风雨,过无坚城,因资于兵。官军但尾其后问所向而已,卒或及之,马隤士饥。甚且以赐剑之灵,不能使闭城之县令出门一见,运一束刍,馈一斛米。此其所以往往挫衄也。今贼氛告迫,全豫已陷其七八,藩王告救,望若云霓。然自他日言之,中原为天下腹心;自今日言之,乃糜破之区耳。自藩王言之,维城固重;自天下安危大计言之,则维城当不急于社稷。臣为诸道统帅,身任平贼,岂可言舍汴不援?但臣所统七镇,合之不过数万之卒,而四镇尚未到也。冯河而前,无论轻身非长子之义,亦使群贼望之测其虚实,玩易朝廷矣。……故为今计,苟有确见,莫若以河南委之。令保定抚臣杨进、山东抚臣王永吉北护河;凤阳抚臣马士英、淮徐抚臣史可法南遏贼冲;而以秦督孙传庭塞潼关,臣率左良玉固荆襄。凡此所以断其奔逸之路也。臣乡自贼中来者皆言百万(指起义军入数),今良以人五十万,马十万计,人日食一升,马日食三升,则是所至之处日得八千钟粟也。中原赤地千里,望绝人烟,自兹以往,安所致此哉。目今兵强无过良玉。良玉为臣旧部,每对臣使涕泣,有报效之心。三过臣里,皆向臣父叩头,不敢扰及草木。私恩如此,岂肯负国?但从前督、抚驾驭乖方,兼之兵多食寡,调遣为难。诚使臣得驰赴其军,宣谕将士,鼓以忠义,用三楚之粮养全镇之兵,臣不就度支关饷,陛下亦不必下军令状责取战期。机有可乘,即东出与孙传庭合,群贼腹背受攻,饥扰驰突无所,不相屠戮,必自降散。舍此不图,而欲急已溃之中原,失可阨之险要,蛇豕肆衅,恐其祸有不止于藩王者。此社稷之忧,而非小小成败之计也。”(75)


侯恂的奏疏表明,统治集团内部一些人,也开始认识到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处于劣势的明政府已经不能主动地寻求义军主力作战,只能扼险据守,等待时机。因此,他反对廷议以援救开封作为当务之急,主张责成陕西、保定、山东、凤阳、淮徐各督、抚固守本境,他自己不是按朝廷的意旨调左良玉部北上解开封之围,而是前往湖北坐镇于左良玉军中相机行事。他指出当时河南已是赤地千里,粮食窘绝,义军近百万之众集中在这里,过不了多久就会出现粮食危机。到那时他再督率左良玉部由湖广北上,会同陕西总督孙传庭夹攻起义军于河南。就昏愦的明廷来说,这可算是有点战略眼光的主张。不过,侯恂的建议即便为朱由检所采纳,也未必能收到多大的效果。因为以李自成为首的数达百万的义军固然会碰到粮食困难,但决不会像侯恂一厢情愿地设想的那样蹲在河南挨饿。侯恂提出的责成与河南接境的各省督抚保境自守,“断其奔逸之路”,不过是杨嗣昌“十面张网”的翻版。这里的关键在于,当起义军决策所向时,担负防堵的督、抚能否顶得住。一旦防堵失败,首当其冲的方面大员势必成为侯恂的替罪羊,这正是侯恂狡猾之处。


侯恂的建议一提出,立即被朱由检所否决。他不顾实际情况,坚持首先必须力解开封之围。侯恂无奈,只好下令调左良玉部北上。左良玉明知自己不是义军的对手,全军北上有可能被义军围歼。为了敷衍侯恂的面子,他派部将金声桓带五千士卒先行报到,充作护卫侯恂的亲军,同时附上一信说自己将亲统大军三十万随后来会。左良玉部额定兵员只有两万五千名,他通过招降纳叛拼凑起来的大批军队,都是用就地打粮等法子自行筹饷的。这次他满口答应倾巢出动听从侯恂调遣,弦外之音是以三十万人马的粮饷数字,示意使侯恂知难而退。侯恂也明白左良玉的用意,连忙回信说无法解决三十万人的粮饷,请他不必北来(76)。朱由检企图利用侯恂笼络左良玉,达到在河南击败义军以解开封之围的设想,就在这样一阵勾心斗角的官样文章中全盘落空了。


这年九月,明河南官僚在救援无望的情况下,挖开黄河大堤淹没了开封。同年闰十一月,侯恂也罢去官职,重新关进了监狱。


下面再谈陕西官军的动向。新任总督孙传庭原是陕西巡抚,崇祯十年十月和总督洪承畴一道奉调率领陕西官军勤王,洪承畴被任为蓟辽总督,孙传庭为保定总督。不久由于他同杨嗣昌等人矛盾激化,耽心祸及,便自称耳朵聋得连大炮声都听不见,请求解任。崇祯帝发觉他假报病情,一怒之下,把他关进监狱。崇祯十五年汪乔年兵败身死,朱由检想起他过去在陕西镇压农民起义相当卖力,又再次起用。召对时问他需要多少兵?孙传庭在班房里蹲了三年,对外面的情况不了解,以为起义军的力量还同当年一样,随口回答有五千精兵就够了。朱由检大喜,正式任命他为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接任以后才发觉,世事的变化早已超出他的预料,立即上疏说“非练兵二万,饷百万不可。”(77)朱由检认为他出尔反尔,在奏疏上批示道:“原议练兵五千可以破贼,何以取盈二万?且百万之饷安能即济?但得饷一月,便当卷甲出关,共图歼荡,不得过执取咎。”(78)孙传庭无可奈何,在诛杀总兵贺人龙整饬军纪后,就加紧练兵,准备以三边兵力出关同义军决战。这时,开封已经岌岌可危,崇祯皇帝急不可耐,下诏以巡按御史苏京监延绥、宁夏、甘肃、固原四镇兵,催促孙传庭出关。孙传庭上疏说兵是新募来的,缺乏训练,不能打仗。朱由检拒绝考虑他的意见。孙传庭被迫出师,于是年九月以总兵高杰为中军,另调总兵左勷、白广恩、郑嘉栋、牛成虎等部大举出潼关。途中得到开封已经陷没的消息,就领兵向南阳进发。李自成和罗汝才带着义军西向迎敌。十月初一日,两军在郏县地区大战。战前,孙传庭命总兵郑嘉栋、高杰、左勷等部设下埋伏,由总兵牛成虎领兵出战。兵刃既接,牛部伪装战败向后撤退。李自成部义军中计追入伏中,官军伏兵尽起,牛成虎部也回头死斗。义军大败,向东撤走。官军在后面紧追,见起义军丢下的甲仗物资很多,纷纷争着抢东西。罗汝才部义军当时驻扎在名叫香山的地方,望见李自成部失利,官军争夺财物乱成一团,就抓住战机出击。官兵措手不及,左勷、萧慎鼎部首先溃败,他部也立脚不住跟着逃窜。义军转败为胜,杀官军士卒数千名,将校七十八人,夺得大批战马。孙传庭收拾败军退入潼关,把萧慎鼎斩首示众。左勷因为是宿将左光先的儿子,只罚他赔偿两千匹战马抵罪。孙传庭上疏自劾,朱由检无可奈何,只好责成他立功自赎(79)。


陕西官军退入潼关以后,义军乘势收复河南州县,十月二十五日再次占领洛阳(80)。至此,黄河以南河南境内的官军,就只剩下据守在明崇王封地—汝宁府的保定总督杨文岳部了。





第七节 革、左五营同李自成部义军的联合作战和攻克汝宁




崇祯十年以后,活动在中原地区的各支义军经历了一个时分时合的过程。后来,一部分集中在湖北郧阳、襄阳附近,形成了以张献忠、罗汝才为核心的集团;另一部分活动于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交界地区,最后形成了以老回回马守应、革里眼贺一龙、左金王贺锦、治世王刘希尧、争世王蔺养成(81)五营联合作战的比较稳定的集团,这就是所谓“革、左五营”。


革、左五营的实力相当可观,当时任明朝安、庐、池,太巡抚(简称皖抚)的郑二阳在奏疏中说过,“革、左之狡横不下于献、操,善战者不止数万。”(82)他们主要是依托大别山脉(史称英霍山区)开展斗争。这里形势险要,且在战略上占有重要地位:东面对明王朝的陪都南京构成威胁,东北方向则是凤阳皇陵,西面同张献忠、罗汝才等部义军相距不远,可以收到相互呼应的效果。五营作战机动灵活,使官军常常处于被动。史载:“回、革善购土人为间谍,星肥蟹分?鞫辔??谩9俦?嘣虼芊??僭蛴?小K焉角逡霸蛲怀鼋脊兀?傲姓笃皆?指合丈铙洹T粑?鳎??次?停?且远喟堋!?83)明廷为了保卫南京和凤阳、泗州祖陵,指定朱大典、史可法等人集结军队加意防守。这就牵制了官军的力量,客观上对其他各支义军是个有力的支援。


崇祯十三年冬,当杨嗣昌集中兵力追击张献忠、罗汝才等部义军的时候,朝廷拿不出足够的兵力来对付革、左五营。明监军道杨卓然就亲自跑到潜山、太湖山区,面见五营领袖,企图以口舌之功诱使他们接受朝廷的招降。五营领袖回答说:“吾等皆有绝世之才,朝廷无所用,余故皆因饥荒为盗。若国家处置得宜,焉知不可为忠义之士乎?且吾闻刘国能、李万庆十余营前后归诚,为国家效死,戮力行间,顾余独不能乎?但吾众且十万余,置之何地?而主之何人?饷从何出?而以何等官爵待吾也?”(84)杨卓然答应一面转报朝廷,一面指定黄州府属山区为革、左五营的安插地,以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广济、蕲州加派的新饷给之,号曰“新民”(85)。双方一度暂时停止了军事行动。


到崇祯十四年,明廷因种种顾忌,在招安问题上犹豫不决;李自成和张献忠部义军又在这年初取得了攻克洛阳、襄阳的惊人战果,农民战争业已转入高潮。革、左五营领袖才又重整旗鼓,开始了主动出击。《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四说:“革、左称降,劫掠自如。杨卓然每掩覆之以自解。及襄阳、洛阳皆破,闯、献并横,革、左大肆攻剽。诏谕兵部:革、左肆毒,扫荡无期,必分地责成,庶克底定。今命刘元斌扼光山、固始,卢九德控潜山、太湖,宋一鹤截蕲州、黄州,郑二阳驻庐州,牟文绶防凤阳、泗州,钱中选护承天,张懋爵往来颍州、寿州、亳州、宿州稽核功罪,杨卓然赞画搜剿,朱大典进总督,节制各路抚镇等官进兵英山、霍山,专理督剿。”


崇祯十五年,革、左五营一度向东进军,连克巢县、含山、全椒等县,兵锋直指南京。后来又同张献忠部义军配合,攻取六安、霍丘、无为、庐州等府州县。明安庐巡抚郑二阳、凤阳总督高斗光因此被革职逮问。这年十月,李自成和罗汝才联军粉碎了孙传庭的进攻之后,已经在河南站稳了脚跟。革、左五营乃决定离开安徽,北上河南同李自成、罗汝才联营。史籍中保存了五营移往河南时的一些情况,如《新蔡县志》记载:革里眼“引兵数万来投闯贼,经蔡城北,甲兵精骁,自卯至酉,行营未尽。”(86)《沈丘县志》也说:“十月初三日,流寇老回回、左髻王、格料雁、一斗谷等由固始、新蔡而来,如风雨骤至。”(87)这些描述说明五营的兵力是相当雄厚的。他们来到河南同李自成、罗汝才部汇合,是明末农民战争中各支义军由分散作战,走向统一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粉碎孙传庭部的进剿以后,李自成等人曾经准备乘胜尾追,夺取陕西。革里眼贺一龙却提出,汝宁的兵马还很多,不可轻视。李自成也“恐诸军议其后”(88),于是决策向汝宁进兵。闰十一月初七日,李自成,罗汝才、革、左五营分道由上蔡、舞阳向汝宁进发。十三日,义军完成了对汝宁的包围,开始攻城。杨文岳以保定兵守西城,监军孔贞会以四川兵守东城。明崇王朱由樻知道起义军势大难守,唯恐落到福王和唐王的下场,主张开门投降,被杨文岳阻止(89)。十四日,起义军战士用门板遮蔽矢石,直逼城下,四面立云梯如墙,一鼓百道并进,攻克了汝宁府城。明保定总督杨文岳、监军孔贞会都当了俘虏。李自成亲自审问杨文岳,杨坚持反动立场,破口大骂。自成大怒,命人缚至城南三里店用火炮轰毙。明崇王朱由樻及他的弟弟河阳王朱由材、世子朱慈辉投降(90)。自成封朱由樻为襄阳伯,不久,连同他的亲属一起处死于河南泌阳。


这样,从崇祯十三年秋季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到十五年闰十一月,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义军不仅基本上扫灭了河南境内的官军(明政府所能控制的地方只剩下黄河以北的怀庆、卫辉、彰德三府和豫东少数州县),而且多次粉碎了明廷调来的精锐援军,从而为尔后彻底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战果是极其辉煌的。


汝宁战役之后,起义军确立了对河南大面积土地的有效控制,在政策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开始了“守土不流”的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一、义军对占领地区不再弃而不守(91),而是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和屯田,同时派设地方行政官员。二、在流动作战阶段,起义军将士的家属随军行动,给作战带来一定困难;这时开始把家属留在某些城镇(92),从而提高了义军的作战能力,也加强了它的正规化。三、在知识分子的问题上,过去只需要为数不多的文人充当顾问、军师,参与谋划和办理文书事宜;建立地方政权以后则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充当官吏。有的史料说,李自成在河南时已举行了科举,“自水渰汴梁,援兵覆没于朱仙镇,乃蓄大志,假仁义愚天下,禁杀掠,谕民归业,选士用人,……先期榜示曰:‘有不预试者屠其家。’不得已皆出。试之日,有愤激为文大骂者,有感伤为文痛哭者,有畏祸勉应故不成章者。自成怒曰:‘我剪尔辈如刈草,但我方施仁义,且杀之不武。只杀其骂与哭者,其故不成章者皆裁去耳鼻,俟一统开科禁锢终身。’”(93)从几个月以后,李自成在湖北襄阳、荆州、承天,德安四府派设的地方官员有许多是河南籍的举人、生员来看,可以证明义军领导人在河南时已经注意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四,随着守土政策的提上日程,许多新的问题都迎面而来,如恢复社会生产和解决农民生活问题,政府和军队的经费与粮饷问题,等等。从有限的材料当中可以看出,李自成等起义军领导人在这些方面都采取了一些措施,只是事属草创,难以划一。“守土不流”局面的出现,是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改变的结果,不能单纯地归结为义军领导人在政策上的变化。历史早已证明,当客观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即使在理论上设想出最完美的政策,也只能是无济于事的空谈。上面我们已经指出,早在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克洛阳时就“置官留银”,募兵设守,结果碰了钉子。这以后总结教训,改为破城下邑拆毁城墙的策略,使义军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了运动战的威力。军事上的一连串重大胜利,创造了建立地方政权的可能性,义军领导人不失时宜地抓住了这种时机,从崇祯十五年底开始在河南派设地方官员,为此后不久襄阳政权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34
标题: 第八节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凯歌行进的原因...
第八节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凯歌行进的原因




李自成起义军为什么能够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几次粉碎官军的大规模围剿,把明王朝的腹心地区河南变成起义军的前进基地呢?除了这里的阶级矛盾极度尖锐,崇祯十三、四年的严重灾荒以及起义军经过长期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因素以外,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李自成起义军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它的宗旨是反对地主阶级的暴虐统治和残酷压榨,以解民倒悬为己任。因此,他们能够得到河南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


当时,河南遭受连年大灾,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起义军所到之处,废除了明政府的逼比钱粮,提出了“不当差,不纳粮”的口号,同时“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94),使贫苦群众能够安心生产。义军对贪官污吏和豪强富室实行“籍其家以赏军”(95)的政策,既打击了官僚地主,也弥补了军队的食用。在起义军内部从上到下实行了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度,同心同德地度过难关。“所掠金帛、米粟、珠贝等物俱上掌家,凡支费俱出自掌家,但报成数。请食不足,则均短之。人不能囊一金,犯者死”(96)。精兵是作战的主力,每天吃三顿饭;其他士卒和家属只吃两顿。连李自成这样的统帅人物,也在饭食上“粗粝与众共之”(97),穿著方面“衣帽不异人”(98),混在战士当中都使人难以识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平均主义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种自发的反应,就其本身而言,是革命本能的简单的表现。”(99)从李自成初起事时“率本地少年挖人藏粟,散粮于众”(100),到崇祯十四年以后攻克洛阳,义正词严地斥责福王朱常洵等“王侯贵人剥穷民”,“富甲天下”而“不肯以一丝一粒赈济百姓”,处死福王后大开福邸仓囷“令饥者以远近就食”,对其他“贪污吏及豪强富室”也“籍其家以赏军”(101),都体现了农民们要求铲除被剥削者同剥削者之间极其尖锐的贫富对立的平均主义思想。千百万农民正是在这种当时“最革命的思想”(102)鼓舞下呼啸前进,向吃人的封建统治阶级展开了拚死的搏斗,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否定和贬低封建社会中起义农民的平等、平均思想,不论其主观动机如何,实际上都必然导致抹煞农民革命的正义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辩护士。其二,起义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也体现在起义军内部的供给制度方面。他们所采取的原始共产主义分配方法是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既然农民们憎恶社会上的贫富悬殊,他们要求在自己的队伍当中把生活上的差异缩小到最低限度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起义军的鲜明阶级属性还表现在它纪律严明,严禁抢掠民间财物、随意杀人和调戏妇女。张岱记载说,起义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自成下令曰:杀一人者如杀吾父,淫一女者如淫吾母。”(103)进攻开封时,李自成也发布过命令:“窝铺内藏匿妇女者斩。”(104)义军作战时的军令也极其严格,令行禁止,“临阵无得反顾”,“前者死,后者继进。”(105)攻城时为了实施爆破或拉崩,命令军士派人冲往城下凿取三块墙砖,完成任务的回营休息,不足数的正法。尽管城上矢石交下,战士们仍然奋勇攻城。


起义军的这些优良作风同明王朝官军的无恶不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河南人民从事实当中认识到李自成起义军是自己的真诚保护者,由衷地欢迎和支持起义军。如史籍所说:


“朝廷方急献贼,竭天下之兵马钱谷专向一献贼。贼自成乘间养势,势遂大。又能假仁愚百姓,百姓当他贼过,人畜巢卵靡有孑遗,即官兵过亦不下贼。惟闯贼过则家室完好,亩禾如故。百姓竟德之,竟多归附,势益大。”(106)


“贼令严明,将吏无敢侵略。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甲为墟。而有司供给军需,督逋赋甚急,敲朴煎熬,民不堪命。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桨,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由是远近欣附,不复目以为贼。”(107)

封建文人的笔下能出现这样接近实录的描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它清楚地表明,李自成起义军其所以能所向无敌,根本原因是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朱明王朝自居正统,把起义军斥之为犯上作乱、十恶不赦的盗贼,老百姓却基于自己的亲身感受根本不信这一套。他们的心是向着起义军的。史籍中保留了一些河南人民支援起义军的片段记载,例如:“初,贼之至他邑,有候于途者,有饷之粮者,有贻之弓箭者”(108)。崇祯十四年十二月十六日,左良玉所统官军“冒雪行抵裕州”,当地“士民皆潜伏女墙,浇水冻城,为贼坚守,即粒粮根草呼之不应,与价亦拒。”(109)由此可见,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的扩展决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某些封建史籍中以“虚声煽动”等诬蔑之词所能解释的。它归根结底反映了李自成起义军,是农民阶级为了反对地主阶级及其政权的压榨而组织起来的革命武装,表达了人心所向。





注释


⑴关于李自成起义军是从什么地方出发、经过什么路线进入河南的问题,请参看拙稿《李自成起义军究竟从何处入豫?》(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至于到达河南境内的具体时间,由于所见材料有限,还不能作出结论。目前所能肯定的是,一般史籍记载的时日都偏迟了一些。例如,郑廉在《豫变纪略》卷二中记崇祯十三年十一月“甲午,流贼李自成出商洛入豫,哨至淅川。”是月朔在戊寅,甲午为十七日。根据康熙《内乡县志》卷一○《兵事》的记载,李自成在这年十月二十二日就曾经“潜率五百骑攻内乡县东北乡薛家寨(一名天宁寨),守严不克。二十七日退去。”又当时任明政府河南游击将军的高谦,在其所撰的《中州战略》里,也记载他在崇祯十三年“仲冬(即十一月)上旬”接巡抚李仙风谕帖说:“近据宝丰、鲁山塘报,皆云闯贼哨马四出,老营不动……。”当时高谦统兵在外,考虑到宝丰,鲁山塘报送到省城开封和李仙风谕帖送达高谦的时间,帖中所言李自成部的动向最晚不能迟于十月。何况,宝丰和鲁山距陕豫交界处已有相当一段路程。另据《嵩县志》记载:崇祯“十二年(当系十三年之误),闯贼李自成败亡,仅数百骑遁入嵩、卢深山。冬月,由南山出,攻破万安、田湖、新庄及樊店盘龙砦、西崖山砦,掠万人,连破宜阳、永宁等县,饥民从者已十余万。”(见康熙三十一年《嵩县志》卷一○,《杂志·灾祥》附录“被兵始末”;又见乾隆三十一年《嵩县志》卷六,《星野》附祥异)这说明,李自成起义军入豫以后,还曾经在嵩县、卢氏一带深山里休整。依据这些材料,作出李自成起义军在崇祯十三年秋天已经进入河南的判断,大概是可以成立的,至少可以证明《豫变纪略》所说十一月十七日入豫不符合事实。

⑵康熙五十年《武安县志》卷一八《艺文》,《崇祯十四年乞免钱粮疏》。


⑶康熙二十九年《辉县志》卷十八。


⑷吕维祺:《明德先生文集》卷十二,《复劝倡义赈荒疏》。


⑸《豫变纪略》卷二。


⑹《明德先生文集》卷十五。


⑺《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三。


⑻乾隆五十五年《永宁县志》。某些史籍把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宜阳和永宁的时间前后倒置,实际上攻克宜阳是二十一日,克永宁是二十七日。


⑼郑廉《豫变纪略》卷二,记牛金星是“乙卯举人”,乙卯为万历四十三年;耿兴宗《遵汝山房文稿》卷七《牛金星事略》云:金星“天启辛酉举于乡”,辛酉为天启元年。可是,康熙三十四年《汝州全志》卷五下《选举》、乾隆八年《重修宝丰县志》卷三《选举》、嘉庆二年《宝丰县志》卷五之《选举表》,都说牛金星,字聚明,“天启丁卯科”举人。嘉庆县志还说:“崇祯三年香山塔记,碑阴载金星崇祯丁卯科举人。案:是时天启丁卯七年八月帝崩,庄烈帝(即崇祯)立,犹未改元,依志称天启丁卯为是。”赵士锦在《甲申纪事》中,述大顺军队长姚奇英之言,亦谓牛金星“系丁卯科举人。”可以断定:牛金星在天启七年中举,其他的说法都不对。


⑽《国榷》卷九七,记崇祯十二年四月启七日“河南贡士宝丰牛金星有罪戍边。”关于牛金星被革去功名下狱论戍的原因和投入李自成起义军的过程,各种史籍的说法略有不同,可参见赵士锦《甲申纪事》、郑廉《豫变纪略》、耿兴宗《牛金星事略》、康熙或雍正《陕西通志》中所收《石可砺传》、《卫桢固传》、康熙五十六年《城固县志》卷七,《石可砺传》。


⑾《豫变纪略》卷三。


⑿关于谶语“十八子主神器”的来由和流传情况,沈定平同志在《明末“十八子主神器”源流考》(见江苏人民出版社《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一文中,山东曲阜师范学院杨绍溥同志在收入第一次清史讨论会的《关于李自成自称十八子的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和农民起义》论文中,作了详细的讨论,可资参考。《明史》卷一一八载,朱元璋之子谷王朱橞觊觎大宝,“伪引谶书云:我高皇帝十八子,与谶合。”李清《三垣笔记》下卷载,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极后,御史张孙振云“皇上御讳为十八,所云‘十八孩儿与胡战者’,非谶乎?此万年祚也。”说明在有明一代,“十八子”当主神器的传说不绝如缕,不仅在民间流传得很广,在统治集团中也颇有市场。


⒀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四卷合订本第五八八。


⒁请参看《李岩质疑》,载《历史研究》一九七八年第五期。《再谈李岩问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


⒂吕维祺:《明德先生文集》卷十五,《上福藩启》。


⒃同上。


⒄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九;《绥寇纪略》卷八;孙之騄:《二申野录》卷八。


⒅一说王绍禹部卒用绳索汲引义军上城,见《明德先生年谱》。


⒆《谈往录》卷中;《昆山王源鲁先生遗稿》,《残明前编·杂传·吕维祺》。


⒇《平寇志》卷四;《国榷》卷九七;《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八。吴伟业大概是认为福王“泥首乞命”有失大体,在《绥寇纪略》里竭力加以掩饰,记作“福王趺坐于地,贼逼之,王闭目摇首不语,已而大骂,因遇害。”


(21)徐树丕:《识小录》卷二,《襄福二藩陷没》条;同书卷四《福藩之变》条,记李自成之语作“汝在藩王,富甲于天下,当此兵荒,汝不肯以一丝一粒赈济百姓,汝奴才也。”文字略有不同。


(22)《昆山王源鲁先生遗稿》,《残明前编·杂传·吕维祺》。又,吕维祺之子吕璜在《吕太傅忠节述乞言》中,记李自成诘责语为:“吕尚书今日请兵,明日议剿,何逼人太甚?”见顺治十八年《河南府志》卷二五,《艺文》。


(23)《绥寇纪略》卷八。


(24)《豫变纪略》卷三。


(25)文秉:《烈皇小识》卷七记:“李自成以邵时昌为河南伪知府。”其他史籍一般只说以邵时昌“总理城守”,不说授何职。这里是根据当时随李仙风领兵重占洛阳的明游击将军高谦所作《中州战略》。


(26)《平寇志》卷四;《绥寇纪略》卷九。


(27)顺治十八年《河南府志》卷三,《灾异》。


(28)崇祯十五年二月,李自成起义军攻克河南宝丰县,当地武生陈四对、居民何英“持牛酒往献。自成喜,署四对为游击将军、何英为守备。”(乾隆八年《重修宝丰县志》卷五,《兵燹》)这种例子是比较少见的,反映了当地居民自发地支持起义军;作为一项政策来说,李自成这时还没有部署地方官吏,更没有分拨军队留守地方。


(29)崇祯十五年十月二十日,陈泰来在《上河南沦陷安集讨贼疏》中说:“臣闻贼之蹂汴也,破一城即尽其城而毁之。其无大志、奸谋,于此毕见。故臣昨冒昧具疏,以为非贼之利。然贼之设心,以为城郭不存,则守令不能露处,无守令而民散,虽欲不从我不得也。”(见《陈节愍公奏稿》卷上)。陈泰来听说起义军每攻下一个城镇都把城墙拆毁,以为这表明起义军领导人胸无大志,其实是误解了起义军的战略意图。


(30)陈洪绶:《备陈一代兴亡疏》,见《甲申朝事小纪》二编卷二。据当时参加这次召对的兵科都给事中张缙彦记载,朱由检说:“亲叔不保,皆朕不德所致云云,言讫大痛,掩袖流涕。”(见《依水园文集》前集卷二。)


(31)花村看行侍者:《谈往录》卷中。


(32)张缙彦:《依水园文集》前集卷二。


(33)《烬宫遗录》卷下;又见《绥寇纪略》卷八。


(34)李光壂:《守汴日志》。


(35)同上。


(36)究竟是什么人射瞎了李自成的眼睛。史籍中有不同说法。有的说是陈永福射的,崇祯十六年陈永福投降李自成时还说过“亲集矢于王目”的话。《守汴日志》、《豫变纪略》等书则说是陈永福的儿子陈德(时任明军守备)射的。还有的史籍说是官军士卒所射,陈德据为己功,向朝廷请赏。周在浚《大梁守城记》说:“究不知为何人所射,陈总镇遂攘为其子陈德之功,以守备擢游击。”又根据一种传闻,说是谢三所射,“三名不显,故为陈所掩云。”


(37)《守汴日志》。


(38)李自成、罗汝才两部起义军开始联合作战的时间,《国榷》记于九月,《怀陵流寇始终录》记于八月,《平寇志》、《豫变纪略》记于七月。据《明末农民起义史料》三三六至三三七页所载《兵部为塘报邓宛枣随等处贼情事》,崇祯十四年七月间,李自成与罗汝才二部已在河南唐县联合作战,故取七月说。


(39)《绥寇纪略》卷九。


(40)今湖北钟祥县。明嘉靖皇帝入继大统之前的旧邸在这里,他的父亲兴献王(后追尊为帝)的陵寝也在这里。


(41)按,颍河流经项城东南,项城的西面有泥河,在项城和汝宁之间,可能河名有误。


(42)顺治十六年《项城县志》卷八《灾祥志》记:“崇祯十四年九月有大星陨。总制傅宗龙剿贼至城南火烧店。连战十三日,援兵不至,死之。余兵统城安营,贼不敢窥。”同书卷六《人物志·名宦》附《总督傅公全项纪略》有更详细的叙述,也说双方作战地点在项城南火烧店,没有提及起义军赚城事,而说傅宗龙死后,“余兵抵城下,遇贼至辄挥泪奋击,无不以一当十者,项赖以全。”看来,《平寇志》卷四、《国榷》卷九七,记起义军“遂攻陷项城,屠之”,是靠不住的。


(43)见《平寇志》卷四。这条史料说明李自成起义军非常注意宣传鼓动工作,《九问九劝》之祠估计是用问答方式通俗地阐明起义军的宗旨和政策,揭露明王朝的罪恶,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关于李自成称闯王的问题,由于史料既芜杂又缺略,不易弄清。清初许多史籍说李自成原是高迎祥部下,崇祯九年高迎祥被俘牺牲以后,李自成即继为闯王。这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因为在崇祯九年以后,明政府任事官员(如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的奏疏中,提到李自成时仍称之为闯将。崇祯十四年以后确实有不少材料把李自成称作闯王。按我个人的浅见,闯王和闯将本来都是绰号,没有高低之分,不存在由闯将晋级为闯王的问题。李自成直到崇祯十六年统一了除张献忠部以外的各支起义军时,被推举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元帅,也还没有称王。看来,李自成的“闯王”称号有可能是在他的威信迅速上升以后,中原百姓和起义军士卒感到称他为闯将不雅,改呼闯王以示尊敬。李自成本人未必会把绰号闯将改为闯王,也未必曾经把闯王作为自己称王的名号。正如崇祯八年起义军东下安徽等地时,民间呼起义军首领为千岁一样,李自成对百姓和部卒等称他为闯王没有必要加以制止。这种解释是否恰当,仍有待于研究。


(44)张永祺:《偶然遂纪略》。乾隆十一年《叶县志》卷八,《杂记·纪事》将起义军攻克叶县,误记于崇祯十五年,与同书卷一《祥异附兵荒》所记“十四年十月,流贼李自成陷叶,副将刘国能、知县张我翼死之”,自相矛盾。郑廉《豫变纪略》卷三,记起义军攻破叶县于十二月乙卯(十四日),误。又顺治《南阳府志》卷三,《祥异》记起义军攻克叶县的时间是崇祯十四年十月十四日。


(45)朱聿键在崇祯五年袭封为唐王,至九年秋京师戒严时擅自提兵勤王,加以他事被废为庶人,圈禁凤阳高墙。其弟朱聿镆承袭唐王,为李自成起义军攻克南阳时所杀。朱聿键在弘光帝登级于南京时遇赦得出高墙。后来即位于福州,即南明隆武皇帝。郑廉《豫变纪略》卷三记,“十一月,流贼破南阳府,唐王走”,似未深考。


(46)《汪忠烈文行录》卷上。


(47)顾炎武《明季实录》、边大绶《虎口余生记》所载,边大绶掘毁李自成祖、父墓的塘报中说,“贼墓已破,王气已泄,贼势当自败矣”;汪乔年的回札亦云:“接来札知闯墓已伐,可以制贼死命。他日成功,定首叙以酬。”《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五云:“闯贼破洛阳后,声势日张,或奏其祖墓宜有异,下旨乔年密察之。”如果这个说法可信,那么掘墓的初谋就出自明朝廷,录以备考。附带说一下,崇祯十六年冬李自成占领西安以后,亲自率领李过、刘芳亮部大军攻陕北,途经家乡米脂。米脂士民因发墓事惴惴不安,谣传将要屠城;李自成只处决了一个参与策划并且积极探访墓地所在的生员,其他一概不问。后人有诗云:“李王一怒返梓乡,恸削先茔恨莫赎”“农夫走说毫无犯,士女闻言喜欲狂。”(见民国《米脂县志》卷九下,《艺文·诗词》。)从这件事里也可窥见李自成的胸襟是多么开阔的了。


(48)《国榷》卷九八。


(49)《汪忠烈文行录》卷上。《豫变纪略》卷四亦载此语,但较简略。


(50)顺治八年《襄城县志》记:“十五年壬午二月十三日,闯贼李自成围督师汪乔年于襄城,攻五昼夜,城破,乔年死之。”(卷七,《杂忠·灾祥附变乱》。)


(51)《守汴日志》。


(52)《豫变纪略》卷四。


(53)康熙四十九年《保德州志》卷十一,《艺文》中,卢宣:《表忠记》。


(54)《绥寇纪略》卷十一附纪《豫抚陈益吾与同年许霞城书》中说:“朱仙镇之败,良玉以七千之众率先倡逃,致十八万人马一齐溃散,而中原之事遂不可复问。”


(55)朱仙镇之役,《国榷》卷九八记于崇祯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平寇志》卷五、《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五,记于是年七月初一日;《石匮书后集》卷一载于七月,时日均误。这里是根据李光壂《守汴日志》、周在浚《大梁守城记》和郑廉《豫变纪略》。


(56)《守汴日志》。


(57)在开封战役中,富商大贾们站在明政府方面,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李自成当时尚未提出“平买平卖”的保护商业政策;二是开封巨商主要是为藩府和官绅服务的,具有很大的依附性。参看佚名:《如梦录》。


(58)白愚:《汴围湿襟录》。李光壂《守汴日志》中也谈到,有霍卖婆“假采菜出城”为起义军提供城内消息,李自成赏以金银六锭,入城时被搜出,明政府“遂禁妇女出城”。


(59)康熙十四年《香河县志》卷十一,《艺文志》,《奏疏》,《明崇祯十五年河南开封府汜水县知县周腾蛟揭帖》。


(60)郑廉:《豫变纪略》卷四。白愚:《汴围湿襟录》也记载了这件告示,文字有出入。如郑廉所记说,明朝文武官员如果“仍旧延抗”,起义军破城后将严惩不贷,“置尔等于河鱼腹中”,白愚文本却说:“本营不日决黄河之水,恐尔辈尽葬河鱼腹中矣!”看来,有可能是白愚在明政府决河灌汴之后,为了嫁祸于起义军,私自偷换了文告的文字。


(61)《守汴日志》。


(62)《守汴日志》。又,马士骘《汴城围陷述》中记:“乃又有一二职官借养兵之名,倡搜粮之举.而不肖绅衿如杨铨、张尔猷辈,挟城狐社鼠之奸,恣狼贪虎噬之计。逐门挨户,掘地排闼,不为人留一糠粃,犹然曰搜粮以养兵也,乃竟轰入富室,拷夹仆婢,金珠银钱,无不卷去。甚至按家派粮,指名发营,无论绅衿巨室,昼则铁其项,夜则绳其足,罄家所有,以饱贪弁。”


(63)马士骘:《汴城围陷述》,见顺治十七年《河南通志》卷四一,《艺文》。


(64)王紫绶:《大梁宫人行》,见郑廉《豫变纪略》;又见康熙《开封府志》卷三四,《艺文四》;《河南通志》卷七三,《艺文二》,文字略有不同。按,将军指总兵陈永福,抚军指河南巡抚高名衡。马士骘《汴城围陷述》中也说:“壬午夏初,卷土重来,粮尽援绝,掘罗无计,晨饭杀男,午炊煮女,百姓之死于饥者凡几,死于杀而相食者凡几。哀此残黎,向之十存一二者,今百无一二矣。”


(65)陈之遴:《浮云集》卷四。按,决河灌汴是明河南高级文武官员串通密谋的结果,具体执行人为河南巡按御史严云京。崇祯十六年正月,兵科给事中李永茂在《治河击奸疏》内说:“今覆按其自供狡贼坐困一揭,及臣同官刘昌与总漕史可法各疏,始知周藩迁徙,汴民惨死,新漕梗塞,泗陵震憾。皆云京一决为之。即寸磔其身,尚不足以抵偿诸罪。”(见李永茂《枢垣初刻》)。陈之遴诗中所云,出奇算之“绣衣使者”即指严云京。崇祯十七年正月给事中光时亨在《王言更新疏》中,要求朱由检下罪己诏,也把决河灌汴列为明政府所犯罪过之一。他说:“孰凿挖河堤以致汴城亿万化为鱼鳖,反开冒功幸赏之门,为亲藩避地之始者乎?”(孙承泽:《天府广记》卷十三,《纠劾》。)


(66)蒋德璟:《愨书》卷十一,《回奏议调宁兵及汴城捞银揭帖》。


(67)同上。关于明亡前夕明政府的“汴城捞银”,薛所蕴有《汴中曲》云,“省括昨日下州府,提取丁夫城汴土。汴城土厚十余丈,云有昔人藏金所。一日挖掘才一尺,干粮用尽无气力。略倚铁锹定喘息,长官鞭扑风雨急.长跪长官莫楚毒,掘得金银将身赎。熬来万苦与千辛,不见朱提见石骨。”(乾隆四年《祥符县志》卷二○,《艺文·七言古诗》。)


(68)开封淹没后.崇祯帝曾召问开封府推官黄澍,“澍利口,诿凿渠事于李自成。”两天后虽有给事中陈燕贻劾“黄澍决水灌城之失”,朱由检却包庇“不问”(见《国榷》卷九八)。此后封建统治阶级多沿袭此说,例如康熙四十六年爱新觉罗·玄烨巡视河工时曾说:“自明末流贼李自成决坏黄河之后,一经靳辅修筑,至今河堤略不动摇,背其功也。”(见《清圣祖实录》卷二二九;《清史列传》卷八《靳辅传》也有类似记载)。


(69)这种说法充斥于封建史籍,如《明史》卷二六七《高名衡传》云:“会有献计于巡按御史严云京者,请决河以灌贼。云京语(高)名衡、(黄)澍,名衡、澍以为然。……我方凿朱家寨口,贼知,移营高阜,艨艟巨伐以待,而驱掠民夫数万反决马家口以灌城。”


(70)康熙十四年《香河县志》卷十一,《艺文志·奏疏》。


(71)郑二阳:《郑中丞益楼集》卷四。


(72)侯方域:《壮悔堂文集》卷五,《宁南侯传》。


(73)许多史籍记载说,起义军得到贺人龙被杀的消息后“酌酒相庆,曰,贺疯子死,取关中如拾芥也。” 这种把贺人龙描绘成义军劲敌的说法未必可靠。彭孙贻在《平寇志》卷五中评论说:“夫开县之溃,陈州之逃,谁则为之?谓其勇猛为贼惮者,伪也。”


(74)按时间顺序,起义军歼灭傅宗龙部在崇祯十四年,击败汪乔年部在十五年。疏中颠倒了次序。


(75)《国榷》卷九八;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76)《石匮书后集》卷二五,《左良玉列传》云:“良玉欲率其军三十万,觐督师于河北。督师知粮无所出,乃谕之曰:‘将军以兵三十万称盛,然止四万在额受粮,实又未给度支,今远来就我固善,第散其众则不可,若悉以来而自谋食,咫尺畿辅,将安求之?’卒不得与良玉军会。”


(77)《绥寇纪略》卷九。


(78)《国榷》卷九八。


(79)这次战役因官军被击败的地方名叫冢头,有的史籍称之为“冢头之败”。《怀陵流寇始终录》又有另一种称呼:“当传庭出军,天大雨,粮车不进,采青柿以食,士卒冻饥,故甚败。豫人谓之‘柿园之役’”(卷十五)


(80)乾隆十年《洛阳县志》卷一○,《祥异》。又见顺治十八年《河南府志》卷三,《灾异》。


(81)《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五,记左金王为蔺养成,争世王为贺锦。《平寇志》卷六也说“左金王名蔺养成”。当时明朝安庐池太巡抚郑二阳在给淮抚朱未孩、淮按张修其的信中说:“在楚,革、左三营借口于粮路不通,移营就食。皖之争、治两营,犹自恭顺如初。”在给佥院徐蓼莪的信中谈到同一事件时又说:“革、回之众,启衅粮路,又虑其与贺、刘二营合。”(见《郑中丞益楼集》卷四)这里“争、治两营”和“贺、刘二营”是同义词,看来说争世王为贺锦、左金王为蔺养成不是没有根据。但一般的说法贺锦的名字左边为金宇故称左金王。在未取得确证前,暂从通常说法。


(82)郑二阳:《郑中丞益楼集》卷一。


(83)《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三。明皖抚郑二阳给兵部尚书陈新甲、侍郎吴甡的信中也说:“迩来逃死饥民,往往奔趋贼营,乐为效用。我之一举动、一号令,贼皆得讠冏知,岂不令人愤懑欲绝?”(见《郑中丞益楼集》卷四)


(84)戴名世:《孑遗录》,见《南山集》卷十五。又见《甲申朝事小纪》卷三,《桐城纪事》。


(85)《蕲黄四十八砦纪事》卷一,《鄂砦篇》引《张仁熙致杨卓然书》。


(86)康熙三十年《新蔡县志》卷七,《杂述》。


(87)顺治十五年《沈丘县志》卷十三,《丛纪志·灾祥》。按,左髻王即左金王,格料雁即革里眼。


(88)康熙元年《汝宁府志》卷一○。


(89)康熙《汝宁府志》卷一○,《武备·军功》记:“十四日晨,有通谋崇王中贵,矫王旨议降。或以告文岳,文岳大怒,举刀砍柱,厉声曰:有敢言降者手刃之。至午,贼自西北门入城。”


(90)《平寇志》卷五,记崇王名朱由桧,河阳王误书为河南王。《国榷》卷九八,记世子名为朱慈焲。这里是根据《明史》卷一一九。但《明史》卷二六二《杨文岳传》,亦记起义军“虏……河南、怀安诸王以行。”按情理.明封郡王不应以河南为号。


(91)直到崇祯十五年十月二十五日,李自成起义军再克洛阳时,仍然采取了拆毁城墙的措施,“因忿城中驻兵与彼作难,遂令伪将驱其男女平城。”(顺冶十八年《河南府志》卷三,《灾异》)汝宁战役以后,史籍中不再见有平城的记载(指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张献忠部因实力较小,直到崇祯十六年三月攻克湖北蕲水时仍然平城,同年五月占领武昌以后才改变策略,据城设守,开始建立大西政权),而代之以派遣地方官员,如十二月“发精兵千余骑,送襄阳徐秀才往邓州上任。”(李永茂:《枢垣初刻·襄阳再陷疏》)。


(92)《绥寇纪略》卷九,记崇祯十六年九月孙传庭统兵出潼关,侦得起义军“老营在唐县,精锐屯襄阳”,乃派游击折增修领兵间道潜攻唐县。结果唐县被攻破,起义军“辎重俱尽,妻子细口被杀”。这虽然是半年多以后发生的事情,但起义军把安置家属和辎重的老营另行屯驻,不再随精锐部队迁徙大概要早一些。


(93)康熙三十三年《武强县志》卷六,《列传》。张星法:《李令尹列传》。按:李令尹即李模,河南郏县人。据传中所说,李模当时也参加了考试,“鼻耳皆截去”,大概是属于故意不成章者。顺冶年间,李模中了进士,殿试时清世祖当面询问过那时的情况。


(94)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六三。


(95)同上。


(96)查继佐:《国寿录》卷一,《徐一源传》。


(97)《怀陵流寇始终录》卷十六。


(98)《国寿录》卷一,《徐一源传》。


(99)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二二二页。


(100)费密:《荒书》。


(101)出处均见上引。


(102)列宁:《社会民主党在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引自《列宁全集》第十三卷,第二一七页。


(103)《石匮书后集》卷六三。


(104)《守汴日志》


(105)《平寇志》卷十一。


(106)李长祥:《天问阁集》卷上,《甲申廷臣传》。


(107)《石匮书后集》卷六三。


(108)康熙五年《许州志》卷十四,《碑记》,吴尔壎:《许昌全城死节冢碑记》。


(109)《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第三四四页。




  2楼倒数2段:  李自成指定人员募兵设守洛阳,是义军在占领区内建欢政权的尝试。  建欢?  只有继续通过反复的运动战歼灭官军的有生力量,才有可能在地方上站住脚根。 脚根?(好象也可以这样说)  5楼3段:  朱由检获悉援军溃败,丁启睿在狼狈逃窜时竞把督师的敕书、印、剑都丢失一空,愤恨不已,下令把丁启睿逮捕下狱,杨文岳也革职候代。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34
标题: 第八章 李自成起义军南下湖广和襄阳政权的...
第八章 李自成起义军南下湖广和襄阳政权的建立



第一节 李自成等部南下湖广




在河南境内的明军主力基本上被扫荡干净以后,李自成、罗汝才和革、左五营的领袖们决定移师南下湖广。作出这一决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寻求歼灭官军有生力量,扩大战果,为彻底推翻明王朝创造条件。当时明政府可以用于镇压农民起义的兵力,主要是孙传庭统率的陕西三边军队和屯驻于湖北襄阳一带的左良玉部。如果义军西入潼关攻打孙传庭部,敌左良玉部必然乘机北上河南,对农民军的后方造成严重威胁。而南攻湖广,先打左良玉部,则孙传庭所统陕西官军刚从河南郏县败回,元气大丧,需要一段休整时间补充兵员、马匹、器械、粮饷,在短期内不可能出兵河南追蹑义军。第二个原因是河南连年灾荒,在粮食等物力上无法供应李自成、罗汝才和革、左五营庞大队伍的需要。湖广是盛产粮食的地方,当时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夺取湖广为基地,显然比陕西有利。何况就地理环境来说,湖广同河南一样,都是四通八达之地。先取湖广,对于尔后农民革命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李自成等部义军主力四十万人由河南南阳入湖北,向襄阳进军。据守襄阳的左良玉部由于招降纳叛,部众多达二十万,号称三十万,而朝廷按名籍给饷的只有二万五千。超过饷额的兵卒全靠向当地居民任意搜括来维持供应,这就给襄阳地区的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起义军南下湖北时,左良玉毫无斗志,正在襄阳大造战舰。准备一旦形势紧张就顺汉水向东逃窜。襄阳的老百姓对左军恨入骨髓,暗中放火把左良玉打造的船舰烧毁一空。左良玉闻讯大怒,抢掠了一批商船装载军用物资和掳来的妇女钱财先行运走,自己则领着军队据守襄阳、樊城,妄图阻滞起义军前进。然而,襄阳地区的人民听说农民军快要到来,纷纷“焚香顶礼,牲酒远迎。”⑴有的人更主动充当向导,带领义军绕过左良玉设防的地方,从白马洞口渡过汉水。“又复抵死为贼抬架铳炮,协拥大队过滩。”⑵呈现出一派人民群众为解救自己的家乡而奋勇支援义军的动人景象。连左良玉本人也不得不在揭帖中吐露,“此时民情响应,势若沸羹。”⑶十二月初三日,左良玉拔营东遁,所过之处“焚庐舍,夷井灶,鸡犬无所留,千里一空。”⑷次日,义军进入襄阳。消息传到荆州,明惠王朱常润、偏沅巡抚陈睿谟以及“文武诸司,于初八日夜相率潜逃,城门无一卒。”⑸十四日,农民军占领荆门州,向荆州挺进。荆州士民杀猪宰羊,举着旗帜欢迎义军。十六日,义军进入荆州,杀明湘阴王朱俨钅伊全家。李自成随即分兵连下枣阳、宜城、谷城、光化等县。



义军占领襄阳、荆州之后,继续向承天进军。承天,今湖北钟祥县,明代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杭封在这里。明武宗死后没有儿子,朱厚熜入继大统。钟祥被看作“龙潜之地”,又是献陵所在地,因此升格为承天府,设立承天、显陵二卫防守。在明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席卷大地的时候,朝廷又移本省总兵驻防,另调他省援剿总兵协防,令本省巡抚和巡按坐镇承天保护陵寝⑹。尽管这里有重兵镇守,却拧不过人心所向。当义军先头部队乘船抵承天时,本地居民有的在大门上书写“恭迎王师”。有的打开西关城门准备迎接义军进城⑺。



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日,义军攻克承天,明湖广巡抚宋一鹤自杀,巡按御史李振声被俘⑻,总兵钱中选被击毙,钦天监博士杨永裕投降。李自成下令改承天府为扬武州。这意味着朱明王朝承天继统的地方,已经化为起义农民耀武扬威之所。同时派人拆毁兴献陵享殿并发掘献陵⑼。



占领承天以后,义军继续东进。正月十五日攻克汉川县。这里距省会武昌只有一百二十里,又依濒汉水顺流可达。左良玉带着部众由襄阳逃到武昌,脚跟还没站稳只好顺江逃往九江。“十六日掳两岸船几尽。先是小民不能自置舟者,辄挈室托于粮艘,凡数千家,以粮艘可恃也。至是概掠之。一卒登舟,百人请命,刀声人语,鱼乱水飞,可怜哉!十八日,全师东下,樯帆蔽江,酸泣之音,十里相接焉。两郡(指汉阳、武昌两府)方幸得稍苏息。”⑽左良玉部逃跑后,李自成起义军取道刘家隔,于正月十八日攻克了汉阳府,缴获船只四、五千号。十九日,渡江进攻武昌。由于江水湍急,部队又不熟悉水性,许多船只被风浪打沉。李自成决定暂时停止渡江,于二十一日起营经云梦县返回襄阳⑾。



在此期间,李自成起义军向黄州挺进时发布的《剿兵安民檄》,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民革命文献。檄文说:



“为剿兵安民事:明朝昏主不仁,宠宦官,重科第,贪税敛,重刑罚,不能救民水火;日罄师旅,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本营十世务农良善,急兴仁义之师,拯民涂炭。令定承天、德安,亲临黄州。遣牌知会:士民勿得惊惶,各安生理。各营有擅杀良民者全队皆斩。尔民有抱胜长鸣迎我王师,立加重用,其余毋得戎服,玉石难分。此檄。”⑿



这篇檄文笔墨不多,却旗帜鲜明。它直截了当地斥责明朝当今皇上朱由检是不仁的“昏主”,并且历数他的罪状,指出绝对不能指靠他救民于水火。这对于朱由检多次下诏所说“爱民如子”之类的空话,是个有力的揭露。接着,李自成声称自己“十世务农良善”,同广大贫苦群众具有共同的悲惨遭遇,为了“拯民涂炭”,才“急兴仁义之师”。表达了李自成和他领导的起义军将士,为了贫苦农民的利益,决心同朱明王朝奋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其次,檄文针对明廷把血腥镇压农民起义说成是“剿贼安民”、“不得已而用兵”的反革命宣传,李自成等义军领导人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明政府官军,“掳掠民财,奸人妻女,吸髓剥肤”,是真正的盗贼;响亮地提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这个口号一提出,立即就得到了备受官军蹂躏的人民群众的热烈支持。明末著名官僚堵胤锡,在崇祯十六年给朝廷上的《救时二十议疏》中,反映了当时群众的这种心理:“自‘贼梳兵篦’之谣兴,而民怨兵入骨。于是猾贼创为‘剿兵安民’之说以愚黔首,所到之处翕然从之。”⒀堵胤锡在疏中还说了一句老实话:“臣知驱天下之民而从贼者,尽兵之为也。”⒁当然,他的意思是要求朝廷认真整饬军纪,同起义军争夺民心,最后达到把农民起义镇压下去的目的。但我们却可从中看到,李自成发布的《剿兵安民檄》是符合人民愿望的,为动员群众起来斩断朱明王朝的爪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檄文也反映了李自成在各部起义军中,业已享有领袖的地位。他自称“本营”,下文却宣布“各营有擅杀良民者全队皆斩”,表明到崇祯十六年初,李自成同罗汝才、革、左五营之间的关系,已从联营作战向建立一支以李自成为首的统一农民军过渡了。





第二节 起义军的走向统一和“罗、贺事件”




同许多史籍的记载相反,明末农民起义军在组织上的统一,是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逐渐实现的。大量的原始材料令人信服地证明,那种把高迎祥描绘成前期的各部义军的共同领袖,在他牺牲以后李自成又被推举为“闯王”、继承领袖地位的说法,根本违反事实。直至我们在这里所述说的各部义军建立统一领导之前,各部之间只有偶尔的协同作战,而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统一领导。然而,统一毕竟是大势所趋。从崇祯十五年夏天起,经过长期时分时合流动作战的各支起义军,终于在李自成的周围逐渐走向统一。攻取开封时,李自成已被推举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将军”。到南下湖广襄阳等地区时,李自成的威望进一步提高,被推为“奉天倡义营文武大元帅”,从而出现了百川分流,同归于海的兴旺发达局面。当时,除了张献忠部以外,各支起义军都听从李自成的号令。罗汝才在实力和威望上仅次于李自成,被推为“代天抚民德威大将军”,但不得向全军发布号令。统一号令是义军实现统一的一个重大步骤,但是统一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保守性。各营领袖长期习惯于各掌各的盘子,遇事自作主张,现在要转到遵命而行;原先是平起平坐的战友关系,各营之间是合则留,不合则去,保持着行动的完全自由,现在却要改为严格的上下级从属关系。这对于具有小生产者狭隘性的农民领袖来说,是相当困难的。特别是象罗汝才和革、左五营中的马守应、贺一龙这几位实力最强的领袖来说,更不容易做到放下架子,听命于人。从李自成和罗汝才的称号中,就预示着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一个称“奉天”,一个称“代天”,天岂可代?这种不稳定的统一终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爆发为公开的对抗。最终不得不以李自成处死罗汝才、贺一龙的方式来解决统一过程中的这个矛盾。


罗汝才和贺一龙被杀的经过,由于是起义军最高领导层中的内部斗争,确凿情况不易为外界所知。各种史籍的记载因消息来源不同而分歧甚大。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三月初,李自成以设宴为名,请罗汝才、贺一龙到老营赴宴。罗汝才心怀疑惧,借故谢绝;贺一龙却应邀而至。席间,李自成即命埋伏在左右的士卒把贺一龙处死。次日清晨,李自成亲领精骑一百余人来到曹营,说是有重要事情同罗汝才商量,进入罗汝才的卧室后即将罗杀死。接着向曹营的将士宣布罗汝才“通敌”的罪状,说明处决是迫不得已⒂。


在李自成领导下实现起义军的统一,适应了形势发展的要求,具有历史的进步性,是应当肯定的。为什么在统一过程中采取的手段竟是如此激烈,以至于演出了一幕幕血光剑影的场面呢?除了农民阶级本身的局限性以外,地主阶级的插手,多方施展反间计也是个重要的原因。崇祯十五年八月,明督师侯恂在《论中原流贼形势疏》中说到,“贼中联营各部,如曹操一支,窥李自成有兼并之心,阴相猜贰。”说明明政府早已侦知李、罗之间存在隔阂的情报。他们当然不会放过机会去扩大和加深义军领导人之间的矛盾,挑起义军内部的火并。侯恂在疏中就建议,应该“伺隙设间,溃其腹心,贼必变自内生。”⒃在这以前,大学士薛国观为朱由检起草的诏书,就曾经“谕河南总兵左良玉、陈永福,以数千金行反间,使自成杀汝才。”⒄崇祯十五年义军围攻开封时,河南巡抚高名衡即伪造了一封给罗汝才的“覆信”,信中说:“前接将军密书,己知就中云云。及打仗时又见大炮苗头向上,不伤我兵,足见真诚。一面具题,封拜当在旦夕。所约密机,河北兵马于九月初三日子夜由下口渡河,专听施行。”送信时故意让它落到李自成手里。“闯信之,后解围,于襄阳遂杀曹。书稿得于西门公馆书箧内,人始知公计也。”⒅吴伟业在《绥寇纪略》卷九中,也记叙了一个黄州生员陈某,混入义军后在李自成、罗汝才之间游说离间,企图“以口舌令二贼相图,可并灭也。”他先“说自成曰:‘汝才必为变。’自成不应。过汝才曰:‘将军苦人以恶马易善马,盍以字烙之,令识别自为群耶?’汝才曰:‘善,生其为我行之。’陈生故分‘前’、‘后’,‘左’、‘右’烙马字,而先烙其左为一群。报自成曰:‘罗营东通良玉,马用左字为号矣。’自成侦之而信,遂杀汝才。”这些事实说明,起义军内部斗争的激化,同明政府的反间计是有密切关系的。


罗汝才、贺一龙的被杀,在起义军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存汉录》说:“汝才部下初多不服.自成百计笼络,半月始定。”《平寇志》说,汝才被杀后“一军大譁,闯贼以大队兵胁之,七日始定。”这些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在罗汝才被处死以后,他的部将杨承祖、王龙等同李自成结下了怨仇,竟率所部向明陕西总督孙传庭投降。明大学士蒋德璟在这年五月初三日的揭帖中说:“顷见秦督孙传庭驰报曹操部将杨承祖投降一疏,内称其敢战多谋,为操骁将。操既被闯杀害,其部下哨目精兵与闯自相携贰,真天欲亡闯一机。惟加衔都司出自该督给札,似当即下兵部径以实衔与之,庶益知感奋用命。其余部混天狼及刘副将军,皆可乘机招致。自此贼势益孤,便易为力。……”⒆蒋德璟的揭帖,反映了明廷妄图利用罗、贺事件削弱义军的侥幸心理,也证明义军中曾经出现过局部混乱的事实。我们在分析“罗、贺事件”时,必须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既要看到地主阶级从中插手,挑拨离间;也要看到它主要反映了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和动摇性。决不能为了歌颂李自成,就把罗汝才、贺一龙说成是农民革命中的叛徒、分裂主义头子。甚至违反事实地把罗汝才、贺一龙被杀后一度出现的混乱,描绘成全军欢腾,一致拥护李自成的果断措施。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封建社会中原来互不统属的各支起义军走向统一的时候,不可能按照近代的民主方式来实现,而往往是依据实力的大小、采取火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也不能因为李自成在实现农民军统一的过程中采用的手段过于激烈而多所指责。


在一些史学论著里,把罗汝才同李自成之争说成是路线分歧,认为罗汝才是“流寇主义”的典型代表,而李自成则是着手克服“流寇主义”的错误,双方在应否“专土”的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争执。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吴伟业的一段记载:自成“置酒燕,语挑之曰:‘吾与汝起草泽,不自量至此。今当图关中,割土以分王。’汝才粗疏,时又醉,张目答曰:‘吾等横行天下为快耳,何专土为?’自成意色大忤。”⒇罗汝才是否满足于“横行天下为快”,反对“专土”,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目前所见到的材料来看,在崇祯十五年底到十六年初,李自成积极延揽人材建立地方政权的时候.罗汝才依靠他的重要谋士玄珪,也在从事着同样的工作。如崇祯十六年正月十三日,罗汝才部占领湖北安陆后,“用絃圭为考试官,遍拘诸生。”(21)攻克承天活捉明钟祥知具萧汉后,罗汝才也曾劝他投降:“吾知汝清官,能降我,当不失富贵。”萧汉顽固不化,“伪参谋絃圭者又诱之曰:守死者腐儒之迂谈,行权者达人之妙用。”(22)由于罗汝才、玄珪不久就被处死,我们对罗汝才部义军在占领地区的设施了解不多。但从这些片段的史料中,可以说明罗汝才也是重视地方政权建设的。


革、左五营的另一位著名领袖老回回马守应。在“罗、贺事件”发生时正率部向澧州(今湖南澧县)进军。李自成授予他“永辅营英武将军”的称号,颁给四十八两重的金印一颗(23)。马守应推辞不受,意在保持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李自成几次调他带领部众回襄阳,马守应不想蹈罗、贺的覆辙,把队伍拉到长江以南的松滋一带地方(24),与李自成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甲申年春天,张献忠义军由湖广入川,马守应在彝陵病死,部众随张献忠入川。五营的其他三位领袖即贺锦、蔺养成、刘希尧则成了李自成的部将,在推翻明王朝的宏伟事业中作出了贡献。


经过一个很短时间的动荡之后.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原来各支独立的队伍,终于在李自成的领导下统一起来。张献忠虽然在行动上仍然我行我素,但也曾在一段时间里于名义上承认李自成的领袖地位。他在湖广直至入川后的战斗中,从战略上都有力地配合了李自成起义军。


“罗、贺事件”发生后不久,李自成又平定了袁时中的叛乱。


袁时中,河南滑县人,崇祯十三年在开州聚众起义。十四年渡过黄河转战下河南、安徽、江苏的部分地区。由于河南原先有袁老山为首的矿民起义队伍,所以袁时中的队伍被称作“小袁营”。在河南府县的地方性农民起义中,小袁营是流动性最大也是发展得最快的一支。崇祯十五年,李自成部已在各支义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袁时中也应邀同李自成等部联合作战。在李自成的部署下,他所率领的小袁营立下了一些战功。当李自成、罗汝才和革、左五营南下湖广时,袁时中部仍然留在河南。由于袁时中本人的不坚定,经常动摇于起义军和明政府之间,明朝地方大员也多次拉拢他,希望把他拉过去搅乱李自成部的后方。李自成发觉了他同明政府的勾结以后,曾经派扶沟庠生刘宗文向他提出劝告。袁时中却自以为羽翼已成,李自成的主力远在湖广荆襄一带,鞭长不及马腹,奈何他不得,竟然把刘宗文逮捕送往明河南巡按御史苏京处,借以表明心迹。接着他又袭击李自成部义军的游骑数百人,除杀死一半外,被俘者也送往苏京处杀害。这种背信弃义的举动,激起了李自成的极大愤概。他只好派出部将,领兵急速驰往袁时中驻地河南睢州,在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日左右,出其不意地一举击破小袁营。袁时中被擒处死,部众除散去一部分外都参加了李自成起义军(25)。


袁时中的被擒杀,同‘罗、贺事件”相隔只有两个多月,它们虽然同样都加速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统一过程,但在性质上是有重大区别的。“罗、贺事件”已如前述,是以特殊形式解决农民起义在客观上需要统一的问题;而消灭袁时中,则主要具有镇压叛乱的性质。它防止了袁时中威劫所部起义军投靠明政府,对于稳定李自成起义军对河南地区的控制起了良好的作用。






第三节 襄阳政权的建立




崇祯十五年冬,李自成等部起义军已经稳定地控制了河南省的广大地区,开始派遣地方官吏,建立同明政府相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起义军南下湖广,使其占领的地方越府跨省,取代朱明王朝的形势逐渐成熟。再加上起义军本身实现了统一,就为建立中央政权创造了条件。崇祯十六年春,起义军改襄阳为襄京,建立了中央机构,同时在政治上、军制上和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建立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上,主要是普遍地建立各级政权。中央政权设立于襄阳,暂名为“昌(倡)义府”(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府的简称)(26)。李自成以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的名义担任最高领导人(27)。这时还没有建国号,也没有改元,文移布告俱以干支纪年(28)。中央机构中设丞相一人,以牛金星任之(29)。设吏、户、礼、兵、刑、工六政府,分理政务。各政府置侍郎一人,以喻上猷为吏政府侍郎,萧应坤为户政府侍郎,杨永裕为礼政府侍郎,邱之陶为兵政府侍郎(30),邓岩忠为刑政府侍郎,姚锡胤为工政府侍郎。待郎之下有从事等官。



地方政权设置的情况是:由于当时所占领的地区只有河南省的大部和湖北省的一部,所以暂不设省一级机构;在原来明朝道一级的管辖地区,取消分守道和分巡道的名称,设防御使一人,主管该地区的行政和治安。各府设府尹,另据事务的繁简,酌情设立府同、府判等官;州设州牧,大州增设州同;县设县令、主簿等官。各级官员都分别颁给印信或札付,逐步走上正规(31)。为了镇压地方上反革命势力的叛乱和其他破坏活动,除在军事要地部署劲兵驻守以外,还在县一级以上地方设立都尉、掌旅、部总、哨总等武职官员,统领地方武装。过去一般史籍中,只注意李自成派设的地方文职官员,便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大顺政权及其前身不重视巩固地方,除孤零零一两名文职官员外没有什么护卫力量。这是不正确的。在地方志和一些文献里,可以查到不少大顺政权地方武装的记载。到崇祯十六年五月,李自成的襄阳政权派设官员的地方,已经北至黄河南岸,南达湖南的澧州、安乡、华容(32),可以说是颇具规模了。



大规模地建立政权机构,需要大批知识分子。李自成便通过征聘和调集诸生考试,以选拔人材。如占领荆州后,在崇祯十六年正月考试诸生,题为《三分天下有其二》。参加考试的共九千人,中式者七名。首名赏三百两银子,其余六名赏一百两;未中式者也赏给十两以资鼓励(33)。在河南,也移文“防御使考取生员,一、二等者送伪吏政府选官,又提调府州县在籍乡绅,量材擢用。”(34)



在军制方面,随着起义军组织上的统一而作了重大的整顿和改革。其主要措施是:一、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把起义军划分为担负攻城野战的五营和镇守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的地方军;二、授予各级将领以正式的职称。



先说五营。按照吴伟业在《绥寇纪略》中的记载,可知其大致情形如下:权将军二人:田见秀、刘宗敏(35)。据说田见秀“为人宽厚”,能得众心,所以命他“提督诸营事”(36)。刘宗敏的主要职责是,充当李自成的左右手,并指挥总部的直辖部队—中权亲军(37)。



中权亲军:在刘宗敏之下有帅标正威武将军张鼐(38),威武将军党守素副之;帅标左威武将军辛思忠,果毅将军谷可成副之(39);帅标右威武将军李友;帅标前果毅将军任继荣;帅标后果毅将军吴汝义。



左营:制将军刘芳亮,左果毅将军马世耀,右威武将军刘汝魁(40)。



右营:制将军刘希尧(当作袁宗第)(41),左果毅将军白鸠鹤(42),右果毅将军刘体纯。



前营:制将军袁宗第(43),左果毅将军谢君友,右果毅将军田虎。



后营:制将军李过,左果毅将军张能,右果毅将军马重僖。



贺锦也被任为制将军,“在诸将之右”(44)。



以上就是吴伟业所说的“五营二十二将”(45)。五营是肩负攻城野战的主力,随着农民革命的迅猛发展,起义军占地日广,许多原属五营的将领也转变成了镇守地方的大将。《绥寇纪略》说,“凡进战,视中权所向,四营制将军各率其偏裨以从”,不符合事实。当时李自成起义军兵员已达百万,各营在作战时基本上是独当一面,不是什么“视中权所向”一哄而上。彭孙贻记“百万之众,惟闯马首是瞻”(46),也反映了类似的错误。下面通过对起义军进军情况的叙述时,将继续阐明这一点。



再谈分镇地方的军队和主将的情况。由于李自成起义军当时占地日广,设立了各级地方政权;在兵力对比上也已经占了压倒的优势,早先的随占随弃的流动作战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于是李自成便开始部署将领统兵镇守地方。襄阳时期,受命分镇地方的情况在《绥寇纪略》中是这样说的:



“其次则分地以定卫帅。自成在中州所略城辄烧夷之,无意守。既渡汉江,长驱入荆,念天下莫予难者,谋先守荆襄,次守承天、德安,渐以及于汝宁。而增置卫帅十有三人。襄阳者,贼之腹心根本地也,设襄阳卫,左、右威武将军高一功、冯雄,各领三千人为久戍(原小字注:又有杨彦昌守襄阳)。荆州,襄之上游,设通达卫,用任光荣为制将军,配以六千人守荆州。彝陵,楚蜀之门户,分通达卫左、右威武将军蔺养成、牛万才兵千四百人,佐以都尉张礼水师六百人共为守。守荆门者,都尉叶云林,本郏县诸生,所将止六百人,则以荆门有彝陵为之蔽也。马守应于已贰,改用威武将军王文耀,配以荆州兵六千守澧州。承天特置扬武卫,以果毅将军白旺守安陆。而献陵,我师所必争,即左营都尉马世泰为分驻。又以威武将军谢应龙守汉川,防左帅之泝流而上也。汝宁卫威武将军韩华美守信阳,北扼孔道。均平卫果毅将军周凤梧守禹、郑二州,西备关中。”(47)



这段记载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也有不少遗漏,但是基本上勾画出了李自成在襄阳时期为巩固地方所作的军事部署。后来的事实表明大顺军在湖广和河南屯驻的镇守军队,对于官军的进犯和当地官绅地主的叛乱活动,是一支有效的威慑力量,保卫了农民革命的胜利果实,基本上稳定了后方的局势,从而保证了大顺军主力在西北、华北的胜利进军。直到一六四五年李自成在优势清军的攻击下从陕西败退时,这些地方仍然处于大顺政权的管辖之下。事实证明,那种认为李自成等起义军领导人不重视巩固地方的观点,是违反历史真相的。



在经济方面,起义军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两项:一是取消明政府的横征暴敛,为农民安心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起义军出示安民,宣布“不催科”(48),“三年不征粮”(49)。二是采取切实步骤保护和恢复农业生产。对于缺少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起义军及其政府为之提供耕牛、种子,还规定了保护耕牛的政策。崇祯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明给事中李永茂在题本中说:起义军“禁杀人,偿命;且约杀牛一只,赔马十匹。” 又说,“贼以禁杀课耕,张官设吏,簧惑民心,立定根脚。”(50)同年二月明湖广郧阳府监纪推官朱翊 奏本中亦说:“贼又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牲,务农桑,为久远之计”,出现了“民皆附贼而不附兵,贼有食而兵无食”的局面(51)。起义军还在一些地方实行屯田,除了“募民垦田”以外,义军战士还直接占领明宗室、官僚地主以及无主荒地进行屯种,借以解决部分军需,免除或减轻群众的负担。上引李永茂题本中就说到:“刘、贺二贼,将南阳迤南并西北楼寨庄田俱已占完”,又说起义军“占襄阳地土耕种”(52)。《平寇志》卷六,也记载当时明政府有人得到消息说,起义军“欲取河南、河北牛只,屯田皖(宛)、叶。”(53)



历来剥削阶级的史家及文人,对于起义人民所作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总是噤若寒蝉,竭力抹煞,甚至颠倒黑白。只是在他们的内部谈论到革命风暴之可畏,需要采取对策的时候,才偶尔透露一点他们所获得的情报。这就使后来的人在探讨历史上群众革命时期创造的业绩造成了材料上的困难。只有了解这一点,才能明白封建史籍中保存下来的零星记载,有如吉光片羽,是何等的珍贵。透过它们才使我们多少能够看到一点历史的真相:起义军建立的农民革命政权是非常注意恢复社会生产,重视解决民生疾苦的。由于文献资料之不足,我们对于李自成起义军所实行的保护和恢复农业生产的规模与效果,已无法作更具体的叙述。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在拥有百万大军的大顺政权所管辖的地区里,军民生活是有保证的。除了地主阶级的叛乱事件以外,没有看到贫苦农民由于饥寒所迫而起来反抗农民政权的记载。在明末社会生产凋敝已极,大规模用兵之际,能够既保证兵员的供给,又使农民感到“安舒”,应当承认是个奇迹。这同明廷控制地区内极目荒凉的衰败景象,适成鲜明的对比。崇祯十六年五月,明保定巡抚徐标入对时说到他的见闻:“臣自江淮来,数千里见城陷处荡然一空,即有完城,仅余四壁,蓬蒿满径.鸡犬无声,曾未遇一耕者。土地、人民,如今有几?皇上亦何以致治乎?”崇祯皇帝听了也为之“欷歔泣下”(54)。正因为历史事实如此,所以我们才无法同意那种指责起义军不重视生产,只是象游牧部族逐水草而居一样,今天把这里吃光了明天又到别处去吃的所谓“平均主义”而导致“流寇主义”的错误说法。





注释


⑴《明清史料》乙编,第一○本,九八○页。


⑵同上。


⑶同上。


⑷《豫变纪略》卷五。


⑸顺治十六年《绛县志》卷下,《艺文》,胡在恪:《撖君赐传》。


⑹乾隆六十年《钟祥县志》卷八,《兵防》。


⑺同上书卷二○,《杂记》。


⑻关于李振声被俘以后的政治态度,诸书分歧很大。许多史籍都说他投降了起义军,出任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兵政府侍郎,甚至说他曾经随大顺军进入北京。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实际情况是,李振声是陕西米脂县人,和李自成同乡同姓,在明末官场中以清廉自许,颇得虚誉。被起义军俘虏后,李自成曾经把他留在营中,呼之为“大哥”,一再劝降,并要他上表朝廷代李自成“讨楚、豫、秦、蜀四省”作为议和条件(参看《巡视陕西茶马御史徐一抡题本》,见《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第四一二页)。由于李振声始终顽冥不化,甚至利用李自成的宽厚待遇,密议策动叛乱,妄图同明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勾结,李自成才下决心将他处死于河南裕州(见《明乡资湖广巡按米脂李公表忠录》所载李上林、陈明圣在顺治年间写的《见闻侍御李公节烈录》)。民国《米脂县志》卷九,《艺文》,收有李振声《贼中见伪檄感题》诗,诗前小序云:“崇祯癸未八月,时陷贼中,寓襄阳擅溪寺。一日忽传伪檄授兵政府侍郎,投檄于地,感忿题此。”如果这首诗不是后人伪托的话,那么李自成确实曾任命他为兵政府侍郎,但他没有接受。同书同卷还收入了康熙二十九年清圣祖《赐湖广巡按李振声从祀乡贤敕》,说明到康熙年间已经弄清楚了李振声并没有投降李自成。


⑼据乾隆六十年《钟祥县志》卷二○,《杂记》载,发掘献陵时,适逢“雷雨大作。击死数人,遂止。”一些封建史籍却添枝加叶,竭力神化,如邹漪《明季遗闻》中说:“贼遣伪将王克生挟献陵求宝,伪阳五知县(当作扬武州)张联奎多备锹锄,献策求欢。贼方举事。歘风雷大作,昼晦。联奎见金甲将手持金瓜当顶一击,即昏迷跌地,口鼻流血,一夜而死。……闯大惧,不敢动。曹贼罗汝才闻之,以天命未改,潜谋归顺,欲杀自成献功。”说得神乎其神。其实,张联奎是河北滦县人,康熙《续滦志》有传,云其逃回故里卒。可见均属谎言,不可信。


⑽魏赏廷:《竹中记》。


⑾《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第四一二页。


⑿《平寇志》卷六。


⒀堵胤锡:《堵文忠公集》卷一。


⒁同上。


⒂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二,《流贼》条,记李自成于三月初七日设宴,趁贺一龙醉后将其拘捕,“初八日五鼓,即统兵薄曹营,曹贼无备,亦被闯所杀。”李自成进京时,孙承泽投降了大顺政仅,被任为四川某地防御使,他一贯留心掌故,所记时日很可能得自大顺军将士或较早参加大顺政权的人,比较可信。钱

甹只在《甲申传信录》卷六里,也有相同的记载。《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八记,三月“癸卯,李自成袭杀革里眼(即贺一龙)、左金王(即贺锦),并其众。”“夏四月,李自成杀罗汝才,并其众。”这里至少有两点错误,一是左金王贺锦并没有被杀,相反在“罗、贺事件”中他站在李自成一边,为善后工作出了不少力,后来在李自成整编军队时被任命为制将军。二是谷应泰把处死贺一龙记在三月初十日(三月初一为甲午,癸卯即初十日),杀罗汝才记于四月间,这是不大可能的。因为罗、贺当时的处境差不多,如果杀贺一龙后不在罗汝才未得到消息之前动手,罗汝才势必提高警惕,或是率部他往,或是加强防范,李自成的计划就难以实现了。《平寇志》所记时间与《明史纪事本末》大致相同,于三月初十日下,记酒宴上杀“革、左,……曹、回慑服不敢动。革里眼名贺一龙,左金王名蔺养成。”又于四月初一日下,记闯杀曹操。这里的错误除了与谷应泰相同者外,又误以为蔺养成也被处死。其实蔺养成同贺锦一样,并没有披李自成所杀,后来也成为李自成部下的大将。马守应当时不在襄阳,并没有出席宴会,所谓“慑服不敢动”不过是好事者增饰之辞。


⒃康熙四十四年《商邱县志》卷一五,《杂著》,又见侯方域:《壮悔堂集》。


⒄乾隆四十九年《韩城县志》卷六。


⒅周在浚:《大梁守城记》。按,白愚:《汴围沾襟录》也记载了这件事,文字略有不同,如高名衡的伪书作:“前接将军密札,已悉转祸为福之举,及见对阵打炮向上,不伤我军,已见真诚。本院已密题,首功元勋,无出其右,封拜当在旦夕耳。所约密札,河北兵马于八月二十九日子夜由朱家寨南渡会合,专听举行。”⒆蒋德璟:《愨书》卷三,《处置曹操部将投降及救援各土寨揭》。按,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一九,《李自成杀罗汝才》条记:“汝才死,所部多散亡,部将杨承祖素骁勇,率众尽走郧阳,投守臣徐起元。起元守郧数年,处强敌之间,竟保残疆无恙,皆罗兵力也。”这段记载失实的地方比较多。杨承祖、王龙等是投降于陕西总督孙传庭,不是郧阳知府徐起元。明郧阳道高斗枢、知府徐起元赖以抗拒起义军的,是叛徒王光恩等人,并不是罗汝才的部将。


⒇《绥寇纪略》卷九。


(21)康熙五年《德安安陆郡县志》卷一,《兵事》。


(22)康熙六年《安陆府志》卷三二下,《艺文志》,李起元:《钟祥邑侯萧公殉难记》。


(23)孙承泽:《春明梦余录》卷四二,《流贼》。又见钱甹只《甲申传信录》卷六。


(24)康熙三十五年《松滋县志》卷八,《战守》。


(25)一般史籍都说袁时中是崇祯十三年聚众起义的,但是,乾隆十九年《淮宁县志》卷十一《杂志·兵寇》载:“十一年,开州贼袁时中领万众掠陈。兵备道关永杰领官兵捕剿,遁去。”顺治十七年《陈州志》卷十一《事纪》也说:“十一年,开州贼袁时中领万众拥陈。兵道关领官兵堵剿,退去。”很可能袁时中起义的时间早于通常说法。至于李自成攻杀袁时中的时间,《平寇志》、《怀陵流寇始终录》、《国榷》、《明史纪事本未》,都载于崇祯十六年五月丙辰日(二十四日)。可是,崇祯十六年六月保定巡抚徐标题本中说,五月二十三日据大名道副便朱廷焕塘报:“袁时中为闯贼杀死,侦探甚确。”《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第一二四页》可证诸书之误。袁时中之被攻灭.必在五月二十三日以前。平定的地点和经过,据康熙三十二年《睢州志》记载:“十六年癸未,袁时中盘据新河南岸常岡等处,李自成遣其伪将白姓者领千众骑突至,擒时中磔之,余众皆散。”(卷七,《存遗·兵寇》)《平寇志》卷六未叙明事件发生地点,仅云:“闯贼大怒,以步骑二万攻时中,擒而杀之,小袁营遂灭。”《豫变纪略》卷五,记袁时中的被袭杀于崇祯十五年九月,肯定是错误的。


(26)《巡视陕西茶马御史徐一抡题本》,见《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第四一二页。


(27)许多书上都说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时,自称“新顺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可靠的直接史料能够证明“新顺王”之说。上引徐一抡题本中说,自成在襄阳“盖房,伪名昌(倡)义府”,并不是“新顺王府”。康熙四年《续修商志》卷九记载:崇祯“十六年,延安米脂县巨寇李自成混名闯将,……背品钐斐?逦奈浯笤?В?撬昃旁拢?芮囟剿锕?诤幽希??鲁跹?牍刂小!笨滴酢断棠?刂尽芳窃兀??晔?吕钭猿山?胛靼彩保?俺品钐斐?宕笤?В?萸馗?!保ò矗?棠?堑笔蔽靼哺?礁龈焦?刂?唬?髑赝醺?挥谙棠?毓芟椒段е?冢┘热恢钡匠珈跏??晔?拢?钭猿善鹨寰??肷挛饕院螅?讨莺臀靼捕既猿扑??胺钐斐?逦奈浯笤?А保?蠢础靶滤惩酢钡乃捣ê芸赡苁且恢侄锎?S郑?镀娇苤尽肪砥咚担?悄昶咴鲁跻蝗眨?钭猿伞霸谙逖粜薜畈煌辏???怀桑?兑荒笔浚灰蚴跏拷地烙小?猿刹皇钦嫣熳印?洌?手镏?W猿晌拮樱?⒀?铀?参??樱???榛?!币刹豢煽俊5笔泵挥懈脑??允裁茨旰胖??兀苛⒗钏?参??邮乱材岩灾眯拧@钭猿傻笔被姑挥谐频郏?兰撇换崃⑻?印?p>


(28)如崇祯十六年十月山西巡抚蔡懋德题本中,报告起义军在陕西韩城县芝舡镇贴出布告说:“为抚安万民事:芝舡官民人等已顺矣,骡马献矣,此后人马不许进城。为此特示。癸未年芝舡镇张挂。”(见《明末农民起义史料》第四一六页)又现存李自成在西安时颁发的“辽州之契”,背上有“癸未年十二月日造”宇样,次年正月建国大顺以后颁发的符契,就都用“永昌”年号了。


(29)不少史籍说,李自成的襄阳政权以张国绅为上相,牛金星为左辅,来仪为右弼。看来不可靠。张国绅之投靠李自成,是在起义军攻占西安以后。谈迁在《国榷》卷九九中记:崇祯十六年十月,“前漕储道参政安定张国绅居西安,自成召见。称殿下。语次,自成大悦,曰:‘予不喜得陕西,喜得先生。’授刑政府侍郎。”参考其他材料,有相当的准确性。因此,张国绅不可能在襄阳时期出任上相。据康熙十三年《山东通志》卷四二和康熙十一年《临朐县志》卷三,来仪是山东临朐人,崇祯十四年任河南兰阳知县。李自成攻克该城时,来仪被俘,他坚持反动立场不肯同义军合作。后来在河南荥泽逃走,依旧投入明政府怀抱。谈迁《北游录·纪邮下》的记载稍有不同:来仪在起义军中没有受任官职,“李自成陷襄阳,令来教诸生四十余人,称先生或称师。从下河南,同保宁王逃入京,奏贼始末。”可见说来仪在李自成襄阳政权中任右弼,很可能是一种讹传。


(30)《绥寇纪略》卷九说,李振声为兵政府侍郎,邱之陶初任兵政府从事,“寻改为兵政侍郎”。李振声事前面已经说过。大概自成初意,如果李振声肯降,则任之以兵政府事。后来劝降未成,才把李振声处死,以邱之陶升任侍郎。


(31)《明清史料》乙编,第一○本,九六三页。


(32)崇祯十六年《兵部为寇报交驰防河孔亟事题本》中,引保定巡抚徐标的报告说:“据顺广道副使宋权塘报,五月二十一日.闯寇回至洛阳,凡府、州、县俱另安官。又报大寇在汴梁朱仙镇等处逼近黄河,……二十三日据大名道副使朱廷焕塘报,流贼安设伪官已至红土铺,濒河二十余里。”(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一二四页)李自成在湖南澧州、安乡派设官员的情况,可参考《澧州志林》和《安乡县志》。


(33)顾炎武:《明季实录》附录《苍梧兄酉阳杂笔》。


(34)康熙三十二年《内乡县志》卷一○,《兵事》。


(35)《国榷》卷九九作:“提营总督权将军田见秀,帅标权将军刘宗敏。”


(36)据乾隆五十年《绥德直隶州志》卷八,《杂记》,田见秀为绥德县福乐里人。他在李自成起义军中地位很高,原因大约是追随李自成较早,为人又宽厚。但是,他的战功见于记载的并不多,后来在抗清斗争中,他的动摇变节给大顺军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37)吴伟业在《绥寇纪略》卷九中说,李岩是中营制将军。实际上中营即中权亲军,由刘宗敏统率,直到进入北京时仍是如此。杨士聪说:“余睹其衔云:中吉营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甲申核真略》)。中吉营就是中营,为李自成西安建国时改定的名称(见康熙十二年《延绥镇令》卷五之四,《僭国列传》)。但是,刘宗敏的权限并不仅是统率中营,在中营和他营共同承担一项战斗任务时,也往往由他指挥。关于刘宗敏参加起义以前的情况,目前知道得很少。《绥寇纪略》说他是蓝田县人;王世德在《烈皇帝遗事》中,说是陕西商南县人(见《野史无文》卷三)。赵士锦《甲申纪事》中说:“宗敏者,冶夫也,苍颜骨脸,目不识丁,为贼冠军将军。”其他史籍,也多说刘宗敏是铁匠出身,比较可信。


(38)据我的初步查考,张鼐很可能就是李双喜。张鼐是本名,李双喜是李自成收他为养子后改的名字,永昌元年正月在西安大封功臣,有的书记张鼐被封为义侯,有的则说义侯是李双喜;李自成牺牲后,明督师何腾蛟给隆武帝的奏疏内称之为张双喜,都透露了其中的一些蛛丝马迹。


(39)这条记载可能有错误,因为果毅将军高于威武将军。另外,谷可成就是谷英,几个月之后被封为蕲侯,在大顺军里地位相当高。说他在襄阳时期充当威武将军辛思忠的副手,似乎不大合于情理。


(40)《绥寇纪略》卷九,在刘汝魁的名字下面,加了个小注说“称灶营”其实当作“皂营”。因为这个营的旗纛规定为黑色。康熙二十五年《滑县志》卷一○。《丛志》《荒乱纪略》内,两次提到“贼将皂旗刘汝魁”,可资证明。


(41)根据右营经过的一些州县的地方志,右营制将军肯定是袁宗第,而不是刘希尧。


(42)《绥寇纪略》和《见闻随笔》写作“白鸣鹤”,《平寇志》写作“白九鹤”,均误。


(43)上面已指出袁宗第是右营副将军,前营制将军究竟是谁,还弄不清楚。吴伟业把刘希尧列为制将军之一,是否将袁宗第、刘希尧两人的营别弄错了,也存在疑问。就目前所见史料而言,左、右、后营的制将军刘芳亮,袁宗第、李过,都曾经独挡一面领兵作战,贺锦也曾统兵负责平定甘肃、青海,而刘希尧却没有这类事迹的记载。《果榷》卷九九,记刘希尧为“左营副制将军”,录以备考。


(44)据《国榷》卷九九,贺锦为“帅标制将军”帅标也就是中营。从后来贺锦统军西征甘肃、青海的情况来看,他指挥下的党守素、辛思忠都是中营将领,与此相符。


(45)按照吴伟业开列的名单,包括田见秀、刘宗敏在内,恰符二十二将之数。可是,他在这个名单前面又加上了李锦、高必正、李岩、李牟四个人名。我们知道,李锦就是李过,高必正是后来大顺军联明抗清时隆武帝给高一功改的名字。吴伟业在下文里说高一功守襄阳,可见他在李过、高一功的问题上都误一人为两人。吴伟业网罗史料用力甚勤,可惜不注意考订核实,以致真伪莫辨。他搜集到的五营二十二将的名单,虽然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大致是可靠的。由于博采诸家说法,不注意鉴别,结果画出了四条蛇足。所谓“李岩”任中营制将军之说,只见于《绥寇纪略》,为他书所不载。即按吴伟业的说法,“李岩”既然是中营制将军,应该排列在中权亲军将领之首,而不致于脱离其他四营制将军,而在两名权将军的前面单独挂上一笔。何况加进“李岩”就多出了一人,同“五营二十二将”的说法也不相符。《平寇志》关于襄阳时期李自成部将的记载是:“亲信大帅二十九人。中权大帅四人:田见秀、刘宗敏、党守素、张鼐;中权标将四人:谷可成、任继宗(荣)、吴汝义。左营大帅五人:刘芳亮、马世耀、贺锦、刘希尧、王良智;右营大帅三人:袁宗第、白九鹤、刘体纯;前锋大帅一人田虎;后军大帅六人:李过、骆应标、贺兰、马重喜、张能、高一功;分汛地将领五人:杨彦昌守襄阳,任光荣守荆州、白旺守承天、周凤梧守郑州、马守应据澧州、罗戴恩在标下。”所记虽不如《绥寇纪略》准确,也有可供参考的地方。其中明显的错误是,在左营大帅中列出王良智的名字。据查考,王良智原名王根子,是明朝西安守将之一,李自成起义军进攻西安时他开门投降,襄阳时期他还不在李自成部下。


(46)《平寇志》卷六。


(47)《绥寇纪略》卷九。


(48)崇祯十六年三月明郧阳抚治李乾德的奏疏中说:“盖因连年大旱,百姓逃亡,十存四五,仅留皮骨。而官府以粮饷紧急,尽力追呼。将领以虎狼牙爪,无端掳掠。小民痛恨,深入骨髓,汹汹思逞,已非一日。贼固明于此也,因其所恶,与之以好,假为不杀掳,不催科,较(即校字,避明熹宗讳)士安民,种种愚弄,故所到之处,望风迎顺。”(《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六辑,一一四页)


(49)康熙二十四年《荆州府志》卷四○。《平寇志》卷八记工科给事中彭琯的奏疏说:“往者逆贼犯楚,实由人心惑于‘三年免征,一人不杀’之伪示耳。”


(50)李永茂:《枢垣初刻》,《襄阳再陷疏》。


(51)《明清史料》乙编,第一○本,九六三页。


(52)《枢垣初刻》,《襄阳再陷疏》。


(53)宛指河南省南阳地区,叶即叶县。


(54)《平寇志》卷六。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30 23:35
标题: “罗、贺事件”发生后不久,李自成又平定了...
“罗、贺事件”发生后不久,李自成又平定了袁时中的叛乱。 袁时中,河南滑县人,崇祯十三年在开州聚众起义。十四年...他只好派出部将,领兵急速驰往袁时中驻地河南睢州,在崇祯十六年五月二十日左右,出其不意地一举击破小袁营。袁时中被擒

(?—1643) 明末滑县(今属河南)人。崇祯十三年(1640),率饥民起义,夺取开州。次年,进入开封、商丘地区,活跃于豫东南、皖北,号称小袁营。十五年,与李自成合营,为攻打开封前锋。不久突然拔营出走,徘徊于归、毫间,动摇不定。十六年...

李自成 第3卷-内容简介 李自成破洛阳以后,声势大振,几次在河南击溃和歼灭明朝的主力部队,三次进攻开封。本卷着力写第二次和第三次开封战役,以及从属于第三次开封战役的朱仙镇大战。每次战役,各具特色,深刻表现了朝末大军野战和攻城战的真实情况。 曹操离开张献忠,与闯王合营,奉闯王为盟主。在本卷中进一步写了闯、曹、献三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深化了曹操的性格。 李自成在本卷中由于地位的变化,作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本身弱点有了较多的暴露。他的事业正在向高峰发展,同时也明显地孕育着失败的因素。 整个《李自成》是一部大悲剧,而本卷的悲剧气氛已经相当浓厚。几十万人口的开封,百姓在围城中大批饿死,最后被黄水淹没,逃出来的很少。慧梅被强迫出嫁袁时中,后来又帮助闯王杀死自己的丈夫,然后自尽。这些悲剧故事,都使不忍卒读。 清朝入关前的重要人物,当进满族社会的风俗制度,明、清间的战争等,在这一卷中开始作正面描写,并塑造了皇太极(清太宗)和洪承畴两个典型。
作者: 袁袁    时间: 2007-8-31 18:51
这是很经典的故事。。。。好!!!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3-3-25 20:42
有所启示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