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对于收集资料:我想首先只要我们没有加于杜...
[打印本页]
作者:
袁胜贵
时间:
2007-7-8 23:23
标题:
对于收集资料:我想首先只要我们没有加于杜...
对于收集资料:我想首先只要我们没有加于杜籑,不管是什么样的家谱资料,是不是经得住推敲,我们都应该收集,不管汉是有一个袁良也罢,两个袁良也罢,甚至是三个袁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理也都是用书来说书,只有把资料收集得较为丰富的时候,才能更好的说明这些问题,所以现在应该是收集资料为先.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7-7-9 01:31
标题:
清朝编修的《汝南袁氏联宗谱-卧雪堂》是现...
清朝编修的《汝南袁氏联宗谱-卧雪堂》是现存最全的一本联修谱,主要为四川等地的资料,资料很珍贵,具有重要收藏价值。可以说是够得上和《袁氏世考》《数典不忘》等袁氏论著具同样的历史意义的书!
从该书的总世系来看,可以反应出在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袁氏族谱的传承性,对研究袁氏的来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此谢谢上传者、扫描者剑桥,也谢谢收藏者袁由遂先生!
作者:
袁铎
时间:
2007-7-9 08:24
标题:
即使是“糊拉汤”少数人不喜欢,也不能否认...
即使是“糊拉汤”少数人不喜欢,也不能否认它的价值,大多数人是喜欢的!
作者:
袁鹏飞
时间:
2007-7-11 22:50
标题:
只要是重视袁氏家谱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资料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更何况《汝南袁氏
只要是重视袁氏家谱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资料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贵的,更何况《汝南袁氏
作者:
袁铭
时间:
2007-7-13 18:48
标题:
我想《汝南袁氏联宗谱-卧雪堂》还是剑桥兄...
我想《汝南袁氏联宗谱-卧雪堂》还是剑桥兄费了一翻苦心的,不应该这样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如果哪位宗亲有更好的更准确的拿出来呀,如果没有你就不能妄加指责.[audio03][audio03][audio03]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7-7-18 15:49
标题:
剑桥宗亲:请将《汝南袁氏联宗谱-卧雪堂》...
剑桥宗亲:请将《汝南袁氏联宗谱-卧雪堂》完整的传一份我,行吗!
我的邮箱:yuanguanzhu@126.com让你费心了!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7-20 08:33
标题:
出访12天回来,看了一遍坛子,我认...
出访12天回来,看了一遍坛子,我认为有三点可以商榷:
1、剑桥传过来的由遂的资料确实很好,内容博大,纵横交错,可以挖掘的线索头绪很多,必须得完整地放到坛子上分享;历史的东西只是供我们研究和查线索来的,不是叫我们照搬照套来的,如果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我们就无法跳出原有的套路,创造出精品来。
2、如启的特点就是从资料中找毛病,以让我们袁姓的资料更完善,只是说话方式上有时不好让我们接受。看了原帖,“糊拉汤”一词出在上帖,并非出在解读《汝南袁氏联宗谱-卧雪堂》中,只是在两帖中都用到了“自称为”一词。希望如启尊者下次能适当照顾一下劳动人民的感受。同时凡是做实事的人,都应该有让别人挑刺的心态。正象这个论坛,如启也说了,字太小了,看不见,得照顾照顾老年人;这个坛子用起来还是有些不方便。我初一听恨不得把坛子停了,好一个“改版”,头都大了。但换位一思考,说我们不完善的人正是希望我们更完善的人!
3、大家看看不同分支的家谱世系,确实存在第一个始祖和第五个始祖姓名相同,而中间变来变去各不相同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是对不住我们的祖先! 作为看了多部家谱的谱痴就没有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明白吗?我认为不是,是怕得罪人吧?现在政策形势很好,各地都在修谱,如果我们不及时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将又一次地成了历史的罪人,“袁氏研究”成了空谈。 总之,大家要认识到时间的紧迫性,认识到做为袁姓一分子的责任,不要空喊和空谈。实实在在地做事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做实事? 象剑桥这样上传大家感兴趣的资料,象如启这样善于发现资料中的问题,象冠烛这样拍几部片子,象荣程这样行万里路,象小达这样能从纭纷的世象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象在田这样默默无闻地做几件让大家都能分享到的精品,在《家谱共享》栏目中提供资料的每一位宗亲,都是做实事的范例。 能够牵头一方,整修家谱,拜祭先祖,如孟敕;能够出门跑一跑,象卧龙深处一样摸摸家谱,实地调查是上好。能够把本人或他人祖传资料变成共享的东西是上好,如巨高兄弟为慈林家谱所做的贡献。能够博览史书,创一家之言,是上好,如明辉、明启。能够关注家事,热心参与是上好。如宜春年轻的军晖。能够为我们家谱工作提供线索,让我们省去了许多盲目,是上好。如远在新疆的天星夫妇、友平夫妇。 感谢坛子上每位露过脸或没露过脸的宗亲,感谢每位关心我们的姓袁或非姓袁的朋友。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网站的今天;没有你们的一如既往的支持,就不会有网站的明天! 用句商业俗语结尾:把您的满意带走,把您的意见留下!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7-7-20 14:12
标题:
观点鲜明,态度端正。中肯而不失准则,挑剌...
观点鲜明,态度端正。中肯而不失准则,挑剌而不忘宗旨。是为真诚!资友的帖子意见正确。我们只要实实在在的行动,不要指桑骂槐的清雅。时刻牢记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是我们应把握的方向。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7-21 21:19
标题:
剑桥宗亲好: 看来误会不小,到...
剑桥宗亲好: 看来误会不小,到了有不愿将余谱上传的想法 。你将得到的各种资料,经过一翻努力上传到网,实是大功一件。其目的就是要让更多的袁氏了解她吗。胜贵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袁氏的资料于网上。你们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值得全袁氏学习的。解读家谱同样是为了让更多的袁氏了解众家谱。我们可否算殊途同归呢? 说到家谱,顺便谈点个人见解,不知对否,望指正。 一 目前所见到的袁氏家谱,基本上是宋朝及以后所修,清、民版本较多。 二 家谱中记录的宋朝以后的人和事,特别是明朝以后的人和事是应当相信的。她是当时人记当时事。 三 有众多的家谱记述了涛凃下顺世系。关建在于这个世系不是一说,而是一谱一涚。 四 个人认为:袁氏家谱没有对错之分,实缺一致之合!(另贴专说) 五 袁无二姓,当袁无二谱。 现袁氏家谱众涚纷云。能否找到:一本家谱为对,其她众家谱为错的家谱吗??不知剑桥宗亲有同感否?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7-22 09:51
标题:
没关系的,不必再论了,都是为袁姓的历史和...
没关系的,不必再论了,都是为袁姓的历史和将来的繁荣而“战”嘛,不存在其它的。
谢谢二位的执着和无私![audio49]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7-22 16:13
标题:
剑桥过谦。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为一个共同...
剑桥过谦。让我们在不同的地方,为一个共同的目的,为袁氏。专一回、家一次吧!
作者:
袁灏邦
时间:
2008-1-20 14:22
这问题LZ说得对!
作者:
袁鹏飞
时间:
2008-7-4 17:52
谁有袁氏记录片<卧雪风韵>传给我看看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8-7-4 18:31
本论坛的《家谱共享》栏目中有下载。
作者:
休闲
时间:
2008-7-7 16:04
看了以上各位宗亲的议论,我也谈点个人看法:
1、追求一本“完全统一”的家谱,这是袁氏宗亲的美好愿望。这个愿望虽好,但实在难以实现。因为,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他都要受到历史局限性的约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啊!对他们的不足之处,不要完全否定,要宽容地提出修正意见,你提出的这个修正意见,也要欢迎别人评说。
2、对已经问世的各种家谱,一是要尊重著谱者的历史功绩,二是要正视他们的不足,甚至是错误(包括违心的错误)。对于目前各人发表的看法,要提倡百家争鸣,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不要对别人有过高的期望和苛求。比如,如启讲:关键在于世系的不一致,是一谱一说。“一谱一说”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在各地都在修谱,各地占有的原始资料也不一致,谁能作到“众谱一说”呢?就是袁氏文化历史研究会的袁氏通谱编委会也办不到,也只能作一个比较为大家公认的版本,仍然会有不少说不清楚的问题留给后人的。剑桥问得很实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肯定带有个人色彩,这是当时历史限定了的,司马迁绝对不是既博古、又通今(指当时)的完人。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这也很正常。我们期望的是求同存异,有争论,是好事,但不是漫骂,结论会愈争愈明。人云亦云,不加分析的态度不可取,即是不负责任,当然,不反对引用正确的结论。
3、还在编写或者正准备编写的,一定要有充分的参考资料,在广泛搜集资料的时候,无论是正史、野史、以及没有入任何史册的民间抄本和祖先们的传说,我们都要采取认真学习和仔细分析的态度,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件事说起容易做起难啊!比如,历史上叫袁 良这个名字的祖先仅是一个呢还是有几个?袁良还有其它的名字吗?如启把袁 良碑称为《袁氏的史记》,这是如启个人的见解,要袁氏宗亲都认可袁 良碑是《袁氏的史记》这个结论,就太难了。如启又在贴子上讲:“袁无二姓,当袁无二谱”。袁无二姓是确定无疑的,但只是指我们这个“袁姓”啊!据我知:还有姓“原”和“苑”的,那又另当别论了。“当袁无二谱”,我理解是:袁家不能有两种谱,要是这样去理解的话,谁能指定只能出一种谱?这一种谱又由谁来编写?我认为:如启的想法是好的,这也是编写《中华袁氏通谱》的初衷,能否成为袁氏宗亲的共识,这就要袁氏宗亲们去仔细思考了。
4、这里提到了袁 良。关于袁 良,我有如下一些困扰,请有关袁氏宗亲指引迷津。
(1)在《浠北袁氏续修宗谱》记载是:固之子:哙、盎。盎之子:焘、寿、铸。焘之子:恭、泰、秦。恭之子:良,字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妣王氏,子三:夔、英、蘭。英之子:安。安之子:京、厂(敞)、赏。……
(2)在《汝南袁氏联宗谱》上记载是:固之子:哙、盎。盎之子:焘、寿、铸。焘之子:恭、泰、秦。恭之子:良,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妣王氏,子三:夔、英、蘭。英之子:安。安之子:京、彭、阳(应是汤)。……
(3)在习水《袁氏家志》记载为:固之子:盎。盎之子:寿、焘、铸。焘之子:敞、敏。敞之子:夔、英、蘭。英之子:安。安之子:恭、泰、秦。……
(4)在《袁氏世考》上:干之子:良。良之子:昌、璋。昌之子:安。安之子:赏、京、敞。……
(5)在《中华袁氏族谱》上:干之子:良。良之子:昌、璋。昌之子:安。安之子:赏、京、敞。……
从(1)和(2)对照看:安之子,名不统一。从(1)和(3)对照看:可能袁 敞就是袁 良,因他们的儿子都是夔、英、蘭。那么,袁 敞,字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妣王氏,子三:夔、英、蘭。不就顺过来了吗?但在(1)中,袁 良是固祖的第五代孙,而在(3)中,袁 敞则是固祖的第四代孙,在(4)中袁 敞又成了袁 安的儿子了。再看(4)和(5),袁 良的父亲不是袁 焘,也不是袁 恭,而是袁 干,而寿、焘、铸在(3)中,被列为袁 安的儿子,在(1)中是固祖的第三世孙,而在(3)中则成了固祖的第七代孙了。而在(4)中,袁 敞又成固祖的第七代孙了。
有了上述这些不一致,如何办?
我个人认为:
1、尽可能从各种历料中去追根溯源,能有统一的论证和结论最好,这就为袁氏后代子孙破了不解之谜,省得他们继我们之后又去冥思苦想。
2、不能统一时,不要勉强去统一,你可以坚持或保留个人的看法,但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人,可以把不同的论点加以疏理说明,不妨碍文章的发表和专著的问世。
我想:在编写《袁氏通谱》时,建议编委会采取这种态度。
袁开榜 2008-07-07
作者:
休闲
时间:
2008-7-7 16:07
看了以上各位宗亲的议论,我也谈点个人看法:
1、追求一本“完全统一”的家谱,这是袁氏宗亲的美好愿望。这个愿望虽好,但实在难以实现。因为,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他都要受到历史局限性的约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啊!对他们的不足之处,不要完全否定,要宽容地提出修正意见,你提出的这个修正意见,也要欢迎别人评说。
2、对已经问世的各种家谱,一是要尊重著谱者的历史功绩,二是要正视他们的不足,甚至是错误(包括违心的错误)。对于目前各人发表的看法,要提倡百家争鸣,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不要对别人有过高的期望和苛求。比如,如启讲:关键在于世系的不一致,是一谱一说。“一谱一说”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在各地都在修谱,各地占有的原始资料也不一致,谁能作到“众谱一说”呢?就是袁氏文化历史研究会的袁氏通谱编委会也办不到,也只能作一个比较为大家公认的版本,仍然会有不少说不清楚的问题留给后人的。剑桥问得很实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肯定带有个人色彩,这是当时历史限定了的,司马迁绝对不是既博古、又通今(指当时)的完人。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这也很正常。我们期望的是求同存异,有争论,是好事,但不是漫骂,结论会愈争愈明。人云亦云,不加分析的态度不可取,即是不负责任,当然,不反对引用正确的结论。
3、还在编写或者正准备编写的,一定要有充分的参考资料,在广泛搜集资料的时候,无论是正史、野史、以及没有入任何史册的民间抄本和祖先们的传说,我们都要采取认真学习和仔细分析的态度,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件事说起容易做起难啊!比如,历史上叫袁 良这个名字的祖先仅是一个呢还是有几个?袁良还有其它的名字吗?如启把袁 良碑称为《袁氏的史记》,这是如启个人的见解,要袁氏宗亲都认可袁 良碑是《袁氏的史记》这个结论,就太难了。如启又在贴子上讲:“袁无二姓,当袁无二谱”。袁无二姓是确定无疑的,但只是指我们这个“袁姓”啊!据我知:还有姓“原”和“苑”的,那又另当别论了。“当袁无二谱”,我理解是:袁家不能有两种谱,要是这样去理解的话,谁能指定只能出一种谱?这一种谱又由谁来编写?我认为:如启的想法是好的,这也是编写《中华袁氏通谱》的初衷,能否成为袁氏宗亲的共识,这就要袁氏宗亲们去仔细思考了。
4、这里提到了袁 良。关于袁 良,我有如下一些困扰,请有关袁氏宗亲指引迷津。
(1)在《浠北袁氏续修宗谱》记载是:固之子:哙、盎。盎之子:焘、寿、铸。焘之子:恭、泰、秦。恭之子:良,字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妣王氏,子三:夔、英、蘭。英之子:安。安之子:京、厂(敞)、赏。……
(2)在《汝南袁氏联宗谱》上记载是:固之子:哙、盎。盎之子:焘、寿、铸。焘之子:恭、泰、秦。恭之子:良,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妣王氏,子三:夔、英、蘭。英之子:安。安之子:京、彭、阳(应是汤)。……
(3)在习水《袁氏家志》记载为:固之子:盎。盎之子:寿、焘、铸。焘之子:敞、敏。敞之子:夔、英、蘭。英之子:安。安之子:恭、泰、秦。……
(4)在《袁氏世考》上:干之子:良。良之子:昌、璋。昌之子:安。安之子:赏、京、敞。……
(5)在《中华袁氏族谱》上:干之子:良。良之子:昌、璋。昌之子:安。安之子:赏、京、敞。……
从(1)和(2)对照看:安之子,名不统一。从(1)和(3)对照看:可能袁 敞就是袁 良,因他们的儿子都是夔、英、蘭。那么,袁 敞,字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妣王氏,子三:夔、英、蘭。不就顺过来了吗?但在(1)中,袁 良是固祖的第五代孙,而在(3)中,袁 敞则是固祖的第四代孙,在(4)中袁 敞又成了袁 安的儿子了。再看(4)和(5),袁 良的父亲不是袁 焘,也不是袁 恭,而是袁 干,而寿、焘、铸在(3)中,被列为袁 安的儿子,在(1)中是固祖的第三世孙,而在(3)中则成了固祖的第七代孙了。而在(4)中,袁 敞又成固祖的第七代孙了。
有了上述这些不一致,如何办?
我个人认为:
1、尽可能从各种历料中去追根溯源,能有统一的论证和结论最好,这就为袁氏后代子孙破了不解之谜,省得他们继我们之后又去冥思苦想。
2、不能统一时,不要勉强去统一,你可以坚持或保留个人的看法,但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人,可以把不同的论点加以疏理说明,不妨碍文章的发表和专著的问世。
我想:在编写《袁氏通谱》时,建议编委会采取这种态度
袁开榜
2008-07-07
作者:
休闲
时间:
2008-7-8 10:04
看了以上各位宗亲的议论,我也谈点个人看法:(前两贴有错,请资友删掉!)
1、 追求一本“完全统一”的家谱,这是袁氏宗亲的美好愿望。这个愿望虽好,但实在难以实现。因为,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他都要受到历史局限性的约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啊!对他们的不足之处,不要完全否定,要宽容地提出修正意见,你提出的这个修正意见,也要欢迎别人评说。
2、 对已经问世的各种家谱,一是要尊重著谱者的历史功绩,二是要正视他们的不足,甚至是错误(包括违心的错误)。对于目前各人发表的看法,要提倡百家争鸣,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不要对别人有过高的期望和苛求。比如,如启讲:关键在于世系的不一致,是一谱一说。“一谱一说”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现在各地都在修谱,各地占有的原始资料也不一致,谁能作到“众谱一说”呢?就是袁氏文化历史研究会的袁氏通谱编委会也办不到,也只能作一个比较为大家公认的版本,仍然会有不少说不清楚的问题留给后人的。剑桥问得很实在,司马迁写的《史记》肯定带有个人色彩,这是当时历史限定了的,司马迁绝对不是既博古、又通今(指当时)的完人。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结论,这也很正常。我们期望的是求同存异,有争论,是好事,但不是漫骂,结论会愈争愈明。人云亦云,不加分析的态度不可取,即是不负责任,当然,不反对引用正确的结论。
3、还在编写或者正准备编写的,一定要有充分的参考资料,在广泛搜集资料的时候,无论是正史、野史、以及没有入任何史册的民间抄本和祖先们的传说,我们都要采取认真学习和仔细分析的态度,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件事说起容易做起难啊!比如,历史上叫袁 良这个名字的祖先仅是一个呢还是有几个?袁良还有其它的名字吗?如启把袁 良碑称为《袁氏的史记》,这是如启个人的见解,要袁氏宗亲都认可袁 良碑是《袁氏的史记》这个结论,就太难了。如启又在贴子上讲:“袁无二姓,当袁无二谱”。袁无二姓是确定无疑的,但只是指我们这个“袁姓”啊!据我知:还有姓“原”和“苑”的,那又另当别论了。“当袁无二谱”,我理解是:袁家不能有两种谱,要是这样去理解的话,谁能指定只能出一种谱?这一种谱又由谁来编写?我认为:如启的想法是好的,这也是编写《中华袁氏通谱》的初衷,能否成为袁氏宗亲的共识,这就要袁氏宗亲们去仔细思考了。
4、这里提到了袁 良。关于袁 良,我有如下一些困扰,请有关袁氏宗亲指引迷津。
(1)在《浠北袁氏续修宗谱》记载是:固之子:哙、盎。盎之子:焘、寿、铸。焘之子:恭、泰、秦。恭之子:良,字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妣王氏,子三:夔、英、蘭。英之子:安。安之子:京、厂(敞)、赏。……
(2)在《汝南袁氏联宗谱》上记载是:固之子:哙、盎。盎之子:焘、寿、铸。焘之子:恭、泰、秦。恭之子:良,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妣王氏,子三:夔、英、蘭。英之子:安。安之子:京、彭、阳(应是汤)。……
(3)在习水《袁氏家志》记载为:固之子:盎。盎之子:寿、焘、铸。焘之子:敞、敏。敞之子:夔、英、蘭。英之子:安。安之子:恭、泰、秦。……
(4)在《袁氏世考》上:干之子:良。良之子:昌、璋。昌之子:安。安之子:赏、京、敞。……
(5)在《中华袁氏族谱》上:干之子:良。良之子:昌、璋。昌之子:安。安之子:赏、京、敞。……
从(1)和(2)、(3)对照看:安之子,名不统一。从(1)和(3)对照看:可能袁 敞就是袁 良,因他们的儿子都是夔、英、蘭。那么,袁 敞,字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妣王氏,子三:夔、英、蘭。不就顺过来了吗?但在(1)中,袁 良是固祖的第五代孙,而在(3)中,袁 敞则是固祖的第四代孙,在(4)中袁 敞又成了袁 安的儿子了。再看(4)和(5),袁 良的父亲不是袁 焘,也不是袁 恭,而是袁 干。而恭、泰、秦在(3)中,被列为袁 安的儿子,在(1)中恭、泰、秦是固祖的第三世孙,而在(3)中恭、泰、秦则成了固祖的第七代孙了。而在(4)中,袁 敞又成固祖的第七代孙了。
有了上述这些不一致,如何办?
我个人认为:
1、尽可能从各种历料中去追根溯源,能有统一的论证和结论最好,这就为袁氏后代子孙破了不解之谜,省得他们继我们之后又去冥思苦想。
2、不能统一时,不要勉强去统一,你可以坚持或保留个人的看法,但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人,可以把不同的论点加以疏理说明,不妨碍文章的发表和专著的问世。
我想:在编写《袁氏通谱》时,建议编委会采取这种态度。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8-7-8 11:15
开榜教授的“不能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人”的说法我十分赞成,因为在研究处理袁氏历史遗留问题上人人是平等的。
开榜教授用五种不同地区的家谱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很能说明问题。出现如此混乱现象,正如上贴所言均因“各地占有的原始资料也不一致”“都要受到历史局限性的约束”。因此结论就是:以家谱论家谱是没有出路的!只有 以《左传》、《二十四史》为主线,其他古资料为辅补,是研考辕涛涂下衍世系关系的基石,是纲、是法宝! “司马迁写的《史记》肯定带有个人色彩”这是个不成问题的问题,这是作书者的共性。我们总不能因为“书”都帯有个人色彩而全盘否定吧?这也是问者不希望见到的。
“袁无二姓,当袁无二谱”,这里的“袁”是特定指向,这里的“无二谱”是指袁氏家谱的前部分,按常理应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若“袁氏家谱”经过这次全国性的大统修后,还是象上贴中所例五种那样,身为袁姓人还觉得脸面有光吗?!“谁能指定只能出一种谱?这一种谱又由谁来编写?”这太滑稽了,即然“袁无二姓是确定无疑的”,在袁氏家谱前部世系上应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这不需要谁指定,而是自发参与;谁来编写?当然是网络时代现今的袁氏族人或袁氏族人的代表。是历史负于的责任!别忘了袁姓人己经有了自己的组织-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如启把袁 良碑称为《袁氏的史记》,这是如启个人的见解。”这话不错。因为这是袁氏至今为止,查到的最早的有关袁氏自身的族传记录。袁良碑文可以与《史记》比美,她比《史记》晚面世二百余年,距涛涂立姓曰袁,也只有790年,它比《元和姓纂》早面世678年,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早面世926年,距今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良公碑文确定了袁氏之根,之姓源,之涛涂上溯世系,是袁氏最早的历史史料记录。称之为袁氏的史记也当之无愧!即便是今后出现了更早的袁氏自身的族传记录,袁良碑文也还是袁氏的史记之一。奇怪的是:对宋朝以后出现的“家谱”一经发现便视为珍宝,对“袁良碑文”却视而非信?其中个理心知肚明。
“谁能作到“众谱一说”呢?就是袁氏文化历史研究会的袁氏通谱编委会也办不到,也只能作一个比较为大家公认的版本”。此说正表明统修《中华袁氏通谱》之困难程度。在如此之困难面前需要全袁团结一心;献计献策;忘掉本家谱中不适部分。当前需要的是支持邦助,不要内散冷水。
作者:
剑
时间:
2008-7-8 12:16
引用:
“谁能作到,也只能作一个比较为大家公认的版本”。此说正表明统修《中华袁氏通谱》之困难程度。在如此之困难面前需要全袁团结一心;献计献策;忘掉本家谱中不适部分。当前需要的是支持邦助,不要内散冷水。
个人观点:
一、“众谱一说”就是袁氏文化历史研究会的袁氏通谱编委会也办不到,看起来是用困难,而且难度还很大,但大家宗旨就是想(或者要)“办到”,办不到也要在求同存异、采纳多数资料、多数人的思想观点来进行整理、编修、编纂。
二、《中华袁氏通谱》统修,困难肯定很多,但大家基本上是团结一心的。
三、不论历史的、本家的(家谱)任何一部分都不能随便(或轻易)忘掉,如果那样,是对历史(或祖宗)不负有责任,是不可取的。
四、当前统修《中华袁氏通谱》,大家的积极性、热情都是很高的,大家都是处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献智的状态,都投身其中,没人“散冷水”,我还想说:也没人敢“散冷水”!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8-7-8 15:25
“当前统修《中华袁氏通谱》,大家的积极性、热情都是很高的,大家都是处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智献智的状态,都投身其中,没人‘散冷水’”我赞成剑桥 的看法。
设想每位(支)家谱的持有者,都坚持认定自己的谱没有不适的。那“通谱”将如何通呢?
为了《中华袁氏通谱》还是忘了自家(本支)编写的涛涂公下衍几十代世系吧(若有此世系)。让我们来杯热茶可好?
作者:
剑
时间:
2008-7-8 17:49
理念上就出了问题,修《中华袁氏通谱》是为了更好的把自家(本支)的谱编好,而不是“忘了”!
热茶还是我请吧!哈哈哈!!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8-7-8 18:04
“忘了”的前提是:有些不合适的。并不存在“理念”,别混淆了。
作者:
剑
时间:
2008-7-8 18:29
就是,一定“别混淆了”!
作者:
休闲
时间:
2008-7-9 18:12
读了如启和袁健的见解后,我再补充一下:
写出一套《中华袁氏通谱》,是袁氏宗亲一致的愿望,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愿望,才有《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的诞生,才组建一个“《中华袁氏通谱》编辑委员会”来规划、指导和实施这项工作。如何写好《中华袁氏通谱》,我也给荣程提岀过一些建议,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要有坚定的领导核心;二要有分工合作,将各分卷分配到具体的编写集体或个人;三要和谐团结;四要搜集、研讨各种资料;五要有定期的督促检查。目的是想集众多的智慧率先写出一个《通谱》的首卷,或者说是一册统率全谱的世系卷。
鉴于过去史料的千差万别,对一些较有影响的祖先,其记臷\又极不一致,这项工作启动后,还可能发掘出一些从不见经卷的史实来。研讨中,肯定会有争论,争论不能统一时,只能求同存异,这就叫不把个人观点强加于人吧!比如,枣强人家的《袁氏溯源》中,又提出:昌意的儿子是韩流,韩流的儿子才是颛顼,如果韩流的存在是事实,原来的世系都得变。又如袁良,他仅是一支,他即使是独子,那他还有堂兄、堂弟呀!目前找不到确切记载,焉知我们在广泛搜集资料时,又发现一个类似韩流的记载来呢?所以我才有出不了“众谱一说”的躭忧。才有求同存异,不影响出版的设想。
不是我们没有信心,也不是我们没有勇气,也不是我们怕失面子。更不怕别人笑话我们有如此一个很“权威”的“《中华袁氏通谱》编辑委员会”,在如此“权威”的《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领导下,还做不出能“权威”性的统一《通谱》来呢?
我主张实事求是地探索,我不反对任何人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更希望能看到一次成功而又言之有据《中华袁氏通谱》。但我坚信事物是发展的,我们今天认为是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可能会反映出我们当初认识的不足。只有空前,没有绝后,这是真理。我宁可看到自己的不足,并用自己的不足去追求相对正确的结果。因为,前人积累的资料,浩如渊海,没有哪一个人可以全部读完,我们的知识永远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袁开榜
2008-07-07于重庆大学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8-7-10 09:42
上贴实在中肯。
开榜教授的“我们今天认为是正确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可能会反映出我们当初认识的不足。只有空前,没有绝后,这是真理。”这句话反咉了人们在总结事物发展时所存在的普遍性。人类的历史不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对世界万事万物进行不断认识、总结,再认识、再总结循环无止的进程中走过来的吗。
研究袁氏历史,统一袁氏家谱前三、四十代世系是开袁姓以来没人也没机会来做。现非昔日:袁姓人有了自己的组织-中华袁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时遇网络时代;政通和达,袁氏人材济济。现今的袁氏人有能力也有责任来共同完成历史负于的重任的。大家齐动手,你研究、我研究、他研究;你写一篇、我写一篇、他写一篇最后汇总,选出好点的形成共识,事业是一定能成功的!不要怕因现在认识不准被后来人笑!要象开榜授所说“我们的知识永远是片面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去做。
《中华袁氏通谱》讲的是“通”字,是通谱,是通用之谱。通谱的另种叫法有近二十种,如:全谱、统会宗谱、统谱、开族统汇图谱、联宗统谱、大同谱等等。而《中华袁氏通谱》涵盖辕涛涂衍下所有袁族―宗族―支族―家族。同时也包涵其它形式加入本袁氏的族人。“通谱”旨在指从辕涛涂(约公元前701年生)下衍至四十二世袁谊(约公元645年生)为全袁各宗族、支族的共同世祖,称之为总世系。从唐初至宋末六百余年时间,二十余代祖,则为袁氏各宗族、支族作相应衔接。仅是个人观点。
从《新编袁氏家谱》可知,开榜教授对从黄帝-辕涛涂间的历史是很有研究的。可否写一大作(序言)以壮《中华袁氏通谱》之神色?
作者:
休闲
时间:
2008-7-10 10:40
我手中资料欠缺,难以担当写《序言》之重任。近日得知:正心老先生主动写了一个序言,我将与他讨论,促进他写得更加符合《中华袁氏通谱》的格局。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8-7-10 14:28
教授过谦。
《中华袁氏通谱》我觉得至少有十篇或若干篇《序言》从不同角度对袁氏进行整体全面阐述,以正视听、良育子孙。还是动动笔好。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