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2 21:44
标题:
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一、(高中)文言文通假字集锦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暴:同“曝”暴露,显露。动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同“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与“横相对,“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而:通“尔”;你。人称代词。“某所,而母立于兹。”
反:同“返”返回。动词。“人穷则反本。”
奉:同“捧两手托着。动词。“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名词。“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拂:同“弼”;辅弼。动词。“入则无法家拂土。
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函胡:同“含糊”形容词。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衡:通“横”与纵相对,“外连横而斗诸侯。”
华:同“花”;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混黄华叶衰。”
皇:通“惶”;恐俱,惊慌。形容词。“赢得仓皇北顾。”
皇:通“惶”;恐惧,惊慌。形容词。“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火:同“伙”;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出门看火伴”。
简:同“拣”;挑选。动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见:同“现”暴露,露出来。动词。“图穷而匕首见。”
见: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风吹草低见牛羊。”
景:同“影”;影子。名词。“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具:通“俱”;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具:通“俱”;全,皆。副词。“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距:同“拒”;把守。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累累:通“垒垒”;形容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离:通“罹”;遭遇。动词。“‘离骚’者,犹离忧也。
甿:同“氓“耕田的人。名词。“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俛:同“俯”;低头,表示服从。动词。“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缪:同“穆”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内:同“纳”接纳。动词。“距关,毋内诸侯。”
女:同“汝”;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取:通“娶”;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沈:同“沉”;形容暮霭的程度深。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沈沈楚天阔。”
识:通“志”;记住。动词。“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识:通“志”;记住。动词。“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孰:同“熟”;仔细。形容词。“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说:同“悦”;愉快。形容词。“秦王不说。”
竦:同“耸”;高。形容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汤:同“烫”:用热水焐。动词。“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帖:同“贴”;粘附。动词。“对镜帖花黄。”
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亡:同“无”;不。副词。“河曲智叟亡以应。”
惟:通“唯”;只,只有。副词。“惟陈言之务去。”
文:同“纹”;纹路,纹理。名词。“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邪:同“耶”;呢,吗,疑问语气助词。“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奄:同“晻”;日无光。形容词。“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厌:通“履”;满足。形容词。“暴秦之欲无厌。。
厌:通“餍”;满足。形容词。“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要:同“邀”;;邀请。动词。“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动词。“张良出,要项伯。”
阴:通“荫”;绿荫。名词。“佳木秀而繁阴。”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其级七千有余。”
有:同“又”;再。副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与:同“欤”;呢。疑问语气词“是谁之过与?”
蚤:通“早”;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振:通“震”;震动。动词。“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支:通“肢”;肢体。名词。“四支犹温,一目未瞑,”
知:通“智”;聪明,智慧。形容词。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名词。“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直:通“值”;价钱,代价。名词。“系向牛头充炭直。”
著:同“着”,穿。动词。“著我旧时裳。”
尊:通“樽”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坐:同“座”;座位。名词。“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2 22:10
标题: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通”,意思是通用;“假”,意思是借用。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作为古代的用字的现象,我们在学习中必须掌握它在音、形、意方面的独特的语法现象,从而为我们学习文言文和更好地掌握母语服务。对于通假字的学习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一、在读音中辨析。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例如《鸿门宴》:“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其中“蚤(zǎo)”字通“早”。本来表示“早晨”的zǎo应写作“早”,但这里却写成“蚤”。“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而相通,“蚤”借用了“早”的意义。即“蚤”是“早”的假借字,“早”是“蚤”的假借义。为解决字少词多的问题,古人于是就用了这种同音假借的方法,类似的还有象“颁(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板(版)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毕升《活板》),“被(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虽然通假与假借有区别,但读音上相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当然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所以辨析古文中的通假字,可以利用通假字与本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的意思来辨析,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声求义”的方法。具体作法,就是在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如果发现某个字,其按通常的意义解释不通,就可以用某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以达到辨析通顺、找出本字的目的。如“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一句中,“颁白”二字不成语,不可解,必须知道“颁”是“斑”的借字,意思才通。古音通假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必须以两者古音相通为依据,然后根据字音寻找它所替代的本字。
二、在例证中认知。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这些例子,说明“无”通“毋”非属偶然。还有象“而” 同“尔”(你的,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史记》)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记王忠肃公翱事》)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若欲 死而父,即前斗” (《书博鸡者事》)。再如“反” 同“返”( 返回,归来);“其良人出必餍酒肉而后反。” (《孟子》) “人穷则反本。”(《孟子》)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 “责收毕,以何市而反?” (《战国策》)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另有“见” 同“现”( 暴露,露出来)。“图穷而匕首见。”(《史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路转溪头忽见。”(辛弃疾《西江月》)“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才美不外见。”(《马说》)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自荐》)等。
三、在结构中把握。通假字是古汉语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古人说“训沽之旨,在乎言”,这就是说可以利用字形特点掌握通假字。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其实,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的方法同声训掌握通假字的方法比较,只是强调字形,从字形入手罢了。同音通假的原则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往往音同音近,因此往往相互通假。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形成通假,即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二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如:“被明月兮佩宝璐”。这句中“被”字代替本字“披”。三是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中用形声字“材”代替声旁字“才”。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偏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①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例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直”,在句中按字面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给“直”增加偏旁“ 亻 ”这样就找出了“直”的本字“值”,意义是价值。这种情况的通假字在中学文言课文中有很多。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供);“失其所与,不知”。(知——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授);“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娶)“少益耆食,利于身也子” (耆——嗜 )“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 孰——熟);“距关,毋内诸侯”。( 内——纳 )等。②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如:“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中“说”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我们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 忄 ”,就找到了这个通假字的本字“悦”,按本字的意思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很明确了。这类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较多,举例如下,“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贴), “此小大之辩也”( 辩——辨 ),“距关,毋内诸候”(距——拒),“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政——征)。③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 廻忆后街之事?”句中“ 廻 ”字,去掉“ 廴 ”就找到了本字。这种现象的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不少,举例如下,“使臣奉璧,拜送于庭”(庭——廷),“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敝),“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旨)。 由此,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可行的。掌握通假字的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如果把运用字形特点和语言原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掌握通假字。
通假字是字的临时代用现象,它的出现加深了表意汉字的形义矛盾,并不是汉字发展的方向。所以,通假字虽然在古书中十分常见,但随着语言文字使用的日益规范,它们中的大多数都逐渐消失,恢复本字。我们要从不同的方面透彻的理解通假字,避免主观臆断。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2 22:14
标题:
二、文言文中的常用通假字及注释夹...
二、文言文中的常用通假字及注释
夹(挟) 昏(婚) 贯(惯) 女(汝) 帅(率) 而(汝) 而(尔)
共(供) 说(悦) 被(披) 大(太) 陈(阵) 亢(抗) 形(型)
序(绪) 冯(凭) 辟(避) 取(聚) 禽(擒) 音(荫) 知(智)
竟(境) 取(娶) 能(如) 县(悬) 共(恭) 伯(霸) 见(现)
罢(疲) 单(殚) 父(甫) 曜(耀) 从(纵) 还(旋) 曷(何)
适(嫡) 尔(耳) 柑(钳) 恶(乌) 盖(盍) 与(预) 诎(屈)
暗(暗) 虞(娱) 反(返) 故(顾) 俛(俯) 以(已) 填(镇)
上(尚) 正(政) 卒(猝) 错(措) 闲(娴) 蚤(早) 顺(慎)
萌(氓) 傅(附) 藉(借) 亢(伉) 弟(第) 维(惟) 乡(向)
伐(阀) 厉(砺) 妃(配) 于(吁) 舍(舍) 疆(强) 信(伸)
指(旨) 滋(兹) 内(纳) 圜(圆) 艾(乂) 蜚(飞) 参(三)
罔(网) 连(链) 辟(辟) 薄(迫) 煤(酶) 责(债) 之(无)
义(仪) 与(欤) 畜(蓄) 踶(踢) 何(呵) 俛(勉) 景(影)
鉏(锄) 豫(预) 顿(钝) 要(腰) 著(着) 政(征) 贾(价)
敖(遨) 阳(佯) 素(愫) 湛(沉) 问(闻) 视(示) 讫(迄)
矜(怜) 要(邀) 魏(巍) 予(余) 已(矣) 庸(用) 邪(耶)
其(岂) 销(消) 惠(慧) 汗(污) 两(辆) 归(馈) 涂(途)
衔(含) 羞(馐) 伎(技) 属(嘱) 道(导) 写(泻) 忘(亡)
感(憾) 眩(炫) 油(由) 衷(中) 皇(遑) 华(花) 陇(垄)
计(记) 今(近) 案(按) 钜(巨) 距(拒) 雷(擂) 椎(锤)
善(缮) 炎(焰) 疾(嫉) 员(圆) 衡(横) 卤(鲁) 殴(驱)
翼(翌) 益(溢) 列(裂) 菁(精) 火(伙) 采(彩) 莫(暮)
耶(爷) 陵(淩) 颁(斑) 还(环) 希(稀) 裁(才) 信(伸)
不(否) 孰(熟) 帖(贴) 坐(座) 廷(庭) 熙(嬉) 羊(祥)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2 22:18
标题:
三、按拼音字母顺序,通假字字典...
三、按拼音字母顺序,通假字字典
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里用“蚤”代替同音字 “早”。我们称“蚤”为通假字,“早”为被通假字。“蚤”本指跳蚤,这里借用来表示“早”,“早”便是“蚤”的通假义。
通假字不同于假借字,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说假借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意思是说某一个词义,本来没有字去表示它,只好借用一个同音字去表示。例如,文言文中的句末语气词“耳”,本来是没有表示这个词的字的,只好借用耳朵的“耳”来表示。困难的“难”(繁体写作“難”),本来是一种鸟的名称,后来被借用来表示困难的“难”。这里的语气词“耳”和困难的“难”就是假借字,是一种“本无其字”的假借。这种假借字的借用是永久性的,是固定的,可以独立运用。
我们讲的通假字是一种“本有其字”的假借,一个词义,有表示它的字,可是,使用时没有用上,用的是另一个同音词。这种通假字的借用是临时性的,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前面的“早”和“蚤”就是这样,跳蚤的“蚤”有时用来代替“早”的意义,如前面所举的例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这个“蚤”必须在上下文中才能知道它是“早”字的假借。有时直接用“早”,不要“蚤”来代替,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此外,像“责”假借为“债”,“距”假借为“拒”,“内”假借为“纳”,“倍”假借为“背”,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字都可以任意地通假,只有人们经常使用,并被社会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传下来。因为语言文字必须是约定俗成才能充当社会交际的工具。
古音通假在先秦古籍里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魏晋以后,古文用字逐渐固定,便不允许任意借用同音字了。但是因为秦汉以后的文言多为仿古作品,许多秦汉时代的通假字也随着文言文流传下来了,并且约定俗成了。
通假字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本来是相同或者相近的,因为语音的发展,一部分通假字在现代汉语里的读音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已经不同了,一部分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依然相同。一般说来,通假字应当读被通假字的音。例如,罢,本读ba,借作“疲” 字,应读pí内,本读nèi,借作“纳”字,应读帕。这些,古汉语字典里都有说明,只要留心查阅就不会错。
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不然的话,遇到有通假字的句子就会措手无策。例如《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中,如果不知道“距”“内”分别是“拒…‘纳”的通假字,句子的意思就解释不清。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有古音学方面的知识,要有古汉语词汇方面的知识,要有文字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通假字作出分析、判断。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多读书能触类旁通;遇到句子中解不通的字,查古汉语字典,看它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如果是,就得记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用得上了。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读通假字方面的专门著作,如曹先擢
先生的《通假字例释》。
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242个,供大家学习时查阅。(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 辩→辨
秉→柄
并→傍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能→而、唾、乃、耐
女→汝
O
欧→呕、殴
P
畔→叛
旁傍
Q
齐→脐、济、剂、斋
耆→嗜
诎→屈
趋→促
取→聚
趣→促
泉→钱
阙→缺
R
攘让
人仁
仍→乃
如→与、而
T
谭→谈、覃
田→畋、佃、陈
填→镇
帖→贴
廷庭
涂→途
W
亡→无、忘
罔→无、毋
忘→亡、妄
威与畏
为→谓、伪
唯→惟
尉→慰
谓→为
问→闻
无毋
午→迕
悟→晤、寤、牾
寤→悟、牾
X
昔→夕
希→稀
息→熄
锡→赐、
熙→嬉
戏→麾、呼
→隙
乡—响
飨→享
详→祥、佯
宵→小、肖
邪→斜、耶
写→泻、卸
信→伸
刑→型、形
形→刑、行
畜→蓄
学→教
C
才材裁
财→才、材、裁
仓→苍
厕→侧
曾→层、增
差→瘥
长常尝
倡唱、娼
陈→阵、田
雠→酬、售
疮创
从→纵
错→措
D
大→太、泰
殆→怠
单→殚
当→傥
道→导
得→德
弟→悌、第、伍
度→渡
队→坠、隧
J
几→近、饥、岂、冀
即与则
疾→嫉
棘→戟、急、瘠
假→暇、遐、格
奸→干
柬简
见→现
桀→杰、揭
解→懈
介→甲、芥
景→影、京
径→经
靖→静、旌
静→净、诤
具→俱
距→拒、巨
决→诀、缺
爵→雀
钧→均
K
伉亢抗
苛→呵、疴
可→何
渴→竭
空→孔、窮
扣叩
L
赖→利、懒
雷→擂
累→屡
离→罹、丽
釐→嫠、僖、赉、来
李→理
立→位
厉→砺、励、疠、癞
鬲→隔、膈、轭
栗→凛
两→辆
亮→谅
列→裂、烈
廪→懔、凛
陵→凌
卤→掳、鲁、橹
僇→戮→
旅→膂
罗→罹
S
上尚
尚→掌
少→小、稍
摄→慑
慎顺
生性
失→逸
时→伺、是
矢→誓、屎
仕→事
世→太
式→试、轼
视→示、指
适(適)→嫡、谪、啻、敌
逝→誓
售→酬
抒→纾
属→嘱、瞩
衰→缞
帅率
税→脱
顺→训
说→悦、脱、税
讼→颂、公、容
虽唯
孙→逊
所与许
Y
炎→焰
燕→宴
要→邀
疑→拟(掇)、凝
已以
以→似
义→议
庸→用、佣
由与犹
犹→有
有→或、域、友、为
又有
於→乌
圉→御
元→原
员—圆
Z
振→震、赈
震→娠
正政、征
直→值
植→置、殖
指→旨
咫→则
质→ 、锧
卒→猝 材
*本文参考了曹先擢先生《通假字例释》中的观点。
摘自:http://www.blog.edu.cn/user1/12233/archives/2006/1605134.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2 22:21
标题:
四、常用通假字释例 1.“不”通...
四、常用通假字释例
1.“不”通“否”,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从之璧,可与不?”
⒉“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⒊“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⒋“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⒌“宾”通“傧”,地位不同的礼宾人员,如“设九宾于廷”。
⒍“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临十余君……”
⒎“孰”通“熟”,仔细,如“唯大王余群臣孰计议之”。
⒏“禽”通“擒”,捉拿,如“将军擒操,宜在今日”。
⒐“卒”通“猝”,仓猝,如“五万兵难卒合”。
⒑“炎”通“焰”,火焰,如“顷之烟炎张天”。
⒒“雷”通“擂”,如“雷鼓大震”。
⒓“扣”通“叩”,如“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1. “奉”通“捧”,捧着,如“臣愿奉璧往使”。
2. “庭”通“廷”,朝堂上,如“拜送书于庭”。
3. “案”通“按”,察看,如“召有司案图”。
4. “宾”通“傧”,地们不同的礼宾人员,如“设九宾于廷”。
5. “缪”通“穆”,如“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6. “孰”通“熟”,仔细,如“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7. “禽”通“擒”,捉拿,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8. “卒”通“猝”,仓猝,如“五万兵难卒合”。
9. “炎”通“焰”,火焰,如“顷之烟炎张天”。
10. “雷”通“擂”,擂动,如“雷鼓大震”。
11. “扣”通“叩”,问,如“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12. “内”通“纳”,收藏,如“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13. “贾”通“价”,出钱,如予佐尔贾
14. “阳”通“佯”,假装,如“皆阳应曰:‘诺。’“
15. “识”通“帜”标志,如“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16. “父”通“甫”,人名用字,如“长乐王回深父”。
17. “莫”通“暮”,傍晚,如“至莫夜月明……”
18. “识”通“志”,记住,如“汝识之乎?”
19. “反”通“返”,回去,如“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0. “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21. “知”通“智”,智慧,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2. “生”通“性”,本性,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3. “受”通“授”,传授,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4. “惠”通“慧”,聪明,如“汝之不惠”。
25.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6. “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7. “蚤”通“早”,早点,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8. “倍”通“背”,忘记,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9. “坐”通“座”,座位,如“因击沛公于坐”。
30. “止”通“只”,仅仅,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1. “赀”通“资”,资金,如“敛赀财以送其行”。
32. “曷”通“何”,什么,如“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33. “彀”通“够”,如“几家能彀?”
34. “旁”通“傍”,依傍,如“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35. “雕”通“凋”,凋谢,如“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36. “益”通“溢”,上涨,如“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37. “契通锲,刻,如“其剑自舟中附于水,遽契其舟”。
38. “酤通沽,买,如“酒酤于市”。
39. “芸通耘,耕耘,如“(丈人)植其杖而芸”。
40. 得通德,感激……恩德,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41. 与通欤,如“(齐王)曰:‘可得闻与?’”
42. “直”通“只”,如“直好世俗之乐耳”
43. “差”通“瘥”,病情稍减,如“后虽小差”。
44. “向”通“响”,象声词,如“砉然向然”。
45. “盖”通“盍”,怎么,如“技盖至此乎?”
46. “善”通“缮”,保养,如“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47. “决”通“诀”,离别,如“(公子)辞决而行”。
48. “乡”通“向”,方向,如“侯生果北乡自刭”。
49. “支”通“肢”,如“四支僵劲不能动”。
50. “被”通“披”,穿着,如“同舍生皆被绮绣”。
51. “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52. “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53. “景”通“影”,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4. “棘”通“戟”,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手持棘矜”。
55. “厌”通“餍”,满足,如“暴秦之欲无厌”。
56. “畜”通“蓄”,积蓄,如“故其畜积足恃”。
57. “衡”通“横”,横行,如“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58. “罢”通“疲”,疲惫,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59. “殴”通“驱”,驱赶,如“今殴其民而归之农”。
60. “禀”通“懔”,懔懔:危惧的样子,如“而直为此禀禀也”。
61. “县”通“悬”,悬挂,如“胡瞻尔庭有县獾兮”。
62. “女”通“汝”,你,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63. “被”通“披”,穿着,如“被明月兮佩宝璐”。
64. “羸”通“裸”,赤身,如“接舆参首兮,桑扈羸行”。
65. “取”通“娶”,娶妻,如“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66. “槌”通“捶”,敲打,如“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67. “帘”通“奁”,箱子,如“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68. “直”通“值”,价值,如“昂其直,居为奇货“。
69. “裁”通“才”,相当于“刚刚”,如“手裁举,则又超乎而跃”。
70. “唱”通“倡”,倡导,如“而予三十年前之所主唱三民主义……”
71. “录录”通“碌碌”,平庸无能,如“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72. “辟”通“避”,躲避,如“文王之辟风雨也”。
73. “堕”通“隳”,毁弃,如“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74. “厉”通“砺”,磨砺,如“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75. “而”通“尔”,你的,如“某所,而母立于兹”。
76. “说”通“悦”,高兴,如“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77. “振”通“震”,害怕,如“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78. “员”通“圆”,如“员径八心,合盖隆起”。
79. “还”通“环”,绕着,如“荆轲刺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引自:http://www.52blog.net/user1/41939/archives/2006/516280.shtml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2 22:25
标题:
通假字: 曷--何 熙--嬉...
通假字: 曷--何 熙--嬉
古今异义词 : 方(古:将要 今:方形) 对(古:对上说的话或回答 今:正确) 为(古:相当于“于” 今:作为;做) 坐(古:犯罪 今:坐下) 避席(古:离开座位 今:避:躲开;席:席子) 徒(古:只 今:徒弟) 其实(古:它们的果实 今:实际上) 得无(古:莫非 今:得:得到;无:没有 。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得无”的用法) 病(古:辱 今:疾病)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2 22:26
标题:
如何识别通假字,找出其本字是训沽学家...
如何识别通假字,找出其本字是训沽学家长期研究的问题。清代学者王念孙说:“训沽之旨,在乎言。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发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这说明了语音是通假字和本字联系的纽带,也告诉我们通假字要按照本字的音读,按照本字的意义理解。然而由于声韵的变化,古音与现代汉语的读音有很大的差别,中学生难以把握。能不能帮助学生找到掌握通假字的捷径呢?笔者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认为利用字形特点掌握通假字是适合中学生的。中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特点,熟悉形声结构规律。这为利用汉字形体结构掌握通假字打下了基础。
其实,利用字形掌握通假字的方法同声训掌握通假字的方法比较,只是强调字形,从字形入手罢了。同音通假的原则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往往音同音近,因此往往相互通假。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形成通假,即通假字是本字的声旁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二是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代替形成通假。如:“被明月兮佩宝璐”。这句中“被”字代替本字“披”。三是用形声字代替声旁字造成通假。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这句话中用形声字“材”代替声旁字“才”。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用增加、更换、取消偏旁的方法去辨识通假字,找出本字,从而正确理解文意。下面我分别加以说明和列举。
一、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例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直”,在句中按字面理解不通,可视为通假,给“直”增加偏旁“ 亻 ”这样就找出了“直”的本字“值”,意义是价值。这种情况的通假字在中学文言课文中有很多。如: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供
失其所与,不知。 知——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授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免——娩
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娶
少益耆食,利于身也子 耆——嗜
徐公来,孰视之,自叹为不如。 孰——熟
奉厚而无劳。 奉——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溟
距关,毋内诸侯。 内——纳
二、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如:“学而时识之,不亦说乎”。中“说”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我们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 忄 ”,就找到了这个通假字的本字“悦”,按本字的意思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就很明确了。这类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较多,举例如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贴——贴
此小大之辩也。 辩——辨
距关,毋内诸候。 距——拒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政——征
而摩历之于义。 摩——磨
因之孺子这游者,无不 餔 也。 餔 ——哺
三、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 廻 忆后街之事?”句中“ 廻 ”字,去掉“ 廴 ”就找到了本字。这种现象的通假在中学文言文中也不少,举例如下。
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庭——廷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敝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旨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缦-曼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可行的。学生掌握通假字有规律可循,可以举一反三,至于纯粹以音同音近为原则的通假字,就要根据语音的特点去掌握。如果把运用字形特点和语言原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掌握通假字。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2 22:29
标题:
二十世纪两汉通假字研究综述王彩琴...
二十世纪两汉通假字研究综述
王彩琴
在汉字发展史上,两汉时期的文字处于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完成阶段。1二十世纪以来,关于两汉的文字及用字现象,人们曾经做过不少研究。通假字既是用字现象,也是古汉语文献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与文字训诂、音韵研究、典籍整理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是阅读、整理乃至研究古籍必须弄清的问题,在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上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二十世纪以来关于两汉时期通假字的研究状况作一次回顾,一方面是为了总结以往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为今后继续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传世文献中的通假字研究
通假字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代以后清代以前,研究的重点是在揭示文献中的通假现象;第二阶段是清代,研究的重点是运用古音学的成就纠正前人的失误,探讨通假成因、通假范围,界定通假概念,初步探讨通假的文字学意义等;第三阶段是二十世纪以来,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对通假概念的进一步界定,研究通假在文字发展史上的作用以及通假字的时代层次等等更深刻的问题。
二十世纪专门讨论两汉传世文献通假字的文章很少,目前所能看到的,除了管雄2关于《汉书》用字情况的研究外,大多是在讨论通假字的有关论著中涉及到两汉通假字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有:
1、通假字的时代层次和作用
古敬恒[1]认为通假现象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通假字既有继承,又有变异,有不同的时代层次。并运用《诗经》、《荀子》、《汉书》、《拾遗记》、《韩愈文集》等文献资料,从通假字数量的变化、结构的差异、语音的演变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考察,指出把握通假字的这个特点,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性质,并指出时代层次的区分对探索古音的发展也有帮助。
冯靓芸[2]从汉字发展史的角度,立足于通假字的时代层次,考察研究通假字的矛盾性,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通假字在整个汉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论文重点讨论了上古时期各阶段通假字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演变轨迹。秦汉时期主要以《史记》、《汉书》为例列举通假字表,通过通假字构成比例变化,说明通假字在秦汉时期随文字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和稳定,逐步向形声字转化。就文字发展史而言,通假字在文字体系中的地位逐步让位于形声字了。通假在走向成熟的同时走向消亡。论文在最后指出,通假字有较鲜明的时代层次,每一时代的特征都与汉字发展的矛盾性密切相关。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缘于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解决矛盾的需要,逐步消失也是矛盾解决的必然。通假字在汉字发展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假字自身的矛盾性体现了汉字发展中所特有的矛盾性。由它的发展过程,我们能够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文字规范和简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一)人民使用需求,(二)汉字特征和汉字自身的发展规律。
2、通假字音同原则
周长楫[3]认为一些教科书、辞典、文章提出的双声通假、叠韵通假甚至旁纽双声通假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和“古音通假必须坚持同音替代原则”相矛盾。并用古韵书和今方言中的一些事实材料来论证被认为是双声通假、叠韵通假的一些秦汉时期的通假字,在古代可能是同音替代的通假关系。文章得出的结论是:除一些虚词外,古音通假必须坚持同音替代的原则,这对考订上古音系和古代方音的某些特点,寻觅古方言的分区,对汉语语音史的研究是很有好处的。对待古通假字的同音关系,必须牢固树立语音的时空观念,不能以一个简单的模式去衡量或套用。
二、出土文献通假字研究
简帛文献多通假,这早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据钱玄[4]统计: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字数5500余字,其中通借字320个,约占总字数的6%;帛书《经法》约5000字,其中通借字320个,也占6%。张显成[5]曾对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两种医书《合阴阳》和《天下至道谈》的特殊用字进行穷尽性的统计,结果是二书的通假字、俗字、古今字、异体字、讹误字占全书篇幅的10.93%,其中通假字占8.14%。这样高频的通假字,在传世文献中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简帛通假字自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集中在二十世纪。
1、考订古音
朱德熙先生曾指出:“帛书对于历史音韵学的研究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帛书很多地方是押韵的,又有大量假借字,还有许多和现存古书不同的异文。这些都是研究古音韵的重要材料。”[6]由于简帛文献的特殊用字现象非常突出,所以学者们一开始就发现了这些材料在语音史研究上的价值,并陆续发表了不少成果。主要研究者有裘锡圭[7]、罗福颐[8]、吴九龙[9]、周祖谟[10]、赵平安[11]、赵诚[12]、李玉 [13] 、田明[14]、张儒[15]、时建国[16]以及赵振兴、陈灿[17]等等。综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择其要者简述如下:3
学者们的研究发现,原来传世文献中得出的研究结论,诸如舌头舌上不分,齿头音精组与庄组(照系二等)不分,黄侃的古声十九纽说,等等,在简帛中都得到了有力的验证。
发现秦汉简帛中明显存在着[bl]、[ml]、[kl]等复辅音,但是秦汉简帛中的复辅音与谐声系统相比,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不少复辅音在简帛音系中都没有出现,或虽出现,但只有很少的例子,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复辅音正处于逐渐消失衰亡过程之中。从简帛材料研究中得来的这一结论,既能证明上古汉语的确曾经存在过复辅音,也能昭示复辅音开始消亡的阶段,从而为科学认识汉语的复辅音问题提供了一个方面的科学依据。
在楚简帛中,幽、宵二部常常相通,明显反映出楚方言的特征,这为认识楚方言提供了新的材料。从简帛看,先秦古韵的冬部与东部频繁接触,表明在战国末期就差不多完成了冬部从侵部分化出来独立为一部的音变过程,这为冬、侵二部分立时间的确定提供了客观可靠的依据。在简帛中脂、微两部分立也很明显,这给脂、微在汉代已完全合并的观点提供了反证,说明脂、微合并的时间还值得研究。
依据秦汉简帛材料(包括通假字材料)所进行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语音方面的成果,兹不赘述。这些研究和研究结论都非常可贵,在先秦两汉的语音研究方面很有价值,也为汉语语音史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新成果,值得学术界高度重视。4当然,研究中也有一些值得重视,甚至需要纠正的失误,比如从文字学、音韵学的角度研究银雀山汉简通假字就出现了种种疏失,陈伟武就此作了辨正。5
2、过简帛文献分析两汉时期假借现象普遍的原因。
高亨、池曦朝[18]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古时字少”。这个观点遭到了钱玄[4]的强烈反对,他列举大量例子证明,帛书《老子》使用的通假字在当时多有本字,并认为“秦汉之际用通借字,其主要原因是沿袭旧的用法以及师承关系所致”。赵平安[11]认为,简帛中通假字过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此时形声字的大量出现。陈文杰[19]认为,简帛文献中通假字盛行的原因除了与书写者的文化水平思想认识有关以外,还因“用字标准没能推行。……印刷术的发明是用字标准能够广泛普及的重要因素,一版刻成,可印数十百千本,影响之广实为手抄所不能及。较早时期,由于字少而假借它字。后来本字产生了,但其流传开来要花一定的时间,于是造成了地域上的用字差异;每个新字的掌握和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又造成了时间上的用字差异。这两种差异在文献上均表现为本字存在却有通假字流通。书写材料的原因。简帛是造纸术发明以前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较易得到,所以人们写起来随便一些。刻石材料虽然易得,但整治要花很长时间,况立碑目的又在于流传百世,为人楷模;印玺事关重大,所以这两种材料上通假字就要少一些”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三、结束语
综观20世纪两汉通假字的研究,既应该看到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应该看到还存在不少问题,至少在以下方面的研究是有待深入的:
一是对出土文字材料搜集的广泛性和研究的系统性需要加强。汉代的出土文字资料数量极其庞大,内容也十分繁杂,光是建国以来有关汉代的重大考古发现就有很多,其中文字材料也不在少数。碑刻类的如东汉鲜于璜碑、张景造土牛碑等;简牍、帛书、写本方面的如马王堆西汉帛书;银雀山西汉竹简,居延、武威汉简,新疆吐鲁番文书写本,大通上孙家寨汉简,定县汉简等。这些出土文献中的用字现象非常值得研究,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完整的、集成式的汉代出土文献及其文字资料集。以往的研究大多以一地或两地的材料为研究对象,基本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而对文字理论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探讨则显得相对薄弱:要么分类过于笼统,导致类例不清;要么只是对其中某一种文字现象进行孤立的研究。假如能把目前出土的两汉文献用字作一个全面、系统的调查,并深入进行微观的整理、考订,那么科学归纳两汉用字的实际情况才成为可能。
二是关于考订古音方面,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应该更加开阔。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简帛出土地点在地区上的不同,再结合扬雄的《方言》来考证汉代有关方音的特点。正如赵诚所说:“利用地下材料来研究先秦古音,有利于观察古代方音的特点。一般说来,某地出土的实物,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语音特点。尤其是竹简、载书、帛书、陶文这样一些手写的文字,必然要反映手写者口里的读音。具体而言,临沂这一批竹简的抄写者一般来说应该是齐人,他们常用的通假字当然代表齐方言;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其抄写者一般来说应该是楚人,他们常用的通假字当然代表着楚方言。临沂竹简和马王堆帛书在语音上的异同,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反映了齐、楚这两大方言的差别。” [12]而扬雄《方言》记录了12个方言区的不同方言,其中记录不同方言的字之间有很大一部分存在着音转关系。假如把《方言》中的这类材料全部穷尽,并结合出土的两汉简帛文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归纳,“那么至少将会从三个方面取得重要收获:汉代有关方言与通语之间的语音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汉代有关方言地域之间的语音差异以及差异的程度;汉代某些方言地域内部的语音差异以及据此可能划出的次方言地域。” [20]
参考文献:
[1]古敬恒.《论通假字的时代层次》[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1).
[2]冯靓芸.《通假的发展演变及其在汉字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2,(5).
[3]周长楫.《双声通假叠韵通假说质疑》[J]. 《厦门大学学报》,1986,(4).
周长楫.《通假字“音同”原则浅说》[J].《古汉语研究》,1998,(1).
[4]钱玄. 《秦汉帛书简牍中的通借字》[J].《南京师院学报》,1980,(3).
[5] 张显成.《<马王堆汉墓帛书>两种医书用字现象考》.《研究生论从》[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
[6]朱德熙.《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座谈会上的发言》.《朱德熙古文字论集》[A].北京:中华书局,1995.
[7]裘锡圭.《谈谈古文字资料对古汉语研究的重要性》[M].《中国语文》,1979,(6).
[8]罗福颐.《临沂汉简通假字表》. 《古文字研究》[M].第十一辑. 北京:中华书局,1986.
[9]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 出土文献研究续集》[A].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0]周祖谟.《汉代竹书与帛书中的通假字与古音的考订》[J].《 周祖谟语言文史论集》[A].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11]赵平安.《秦汉简帛通假字的文字学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1991,(4).
[12]赵诚.《临沂汉简的通假字》[A].《音韵学研究》.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
[13]李玉.《秦汉简牍帛书音韵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14]田明.《秦汉竹简帛书的异文别字及其语音系统》[A].《古汉语研究论文集(二)》.(二)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15]张儒.《关于竹书、帛书通假字考察》[J].《山西大学学报》.1988,(2).
[16]时建国.《从临沂汉简、长沙帛书通假字再证古声十九纽》[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3,(6).
[17]赵振兴、陈灿.《<周易>通行本与帛书本异文声母研究》[A].《古汉语研究》,2003,(3).
[18]高亨、池曦朝.《试谈马王堆汉墓中的帛书“老子”》[A].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19]陈文杰.《睡虎地秦墓竹简通假字略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
[20]华学诚.《周秦汉晋方言研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萌)
1、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古今字以小篆为分水岭,小篆及其以前的文字属于古文字,小篆以后的文字则属于今文字。
2、文章首先对《汉书》的版本及流传过程加以概述,然后考查全书,辅以颜注,对《汉书》中的通假字从“声近通假”、“省形存声”、“本字本义”、“古无其字”、“依据古籀”、“罕见为古”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分析、归纳。
3、因上述时贤的成果都已面世,同时为了行文简约,故下文不再一一标明时贤成果出处。
4、参见张显成的《论简帛文献的语言研究价值》
5、陈伟武《银雀山汉简通假字辨议》,《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3期。
二十世纪两汉通假字研究综述
《大学》2004年夏季号 学术综述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7-2 22:33
标题:
一、 通假字1、...
一、 通假字
1、定義 古人在記錄或書寫某一個詞的時候,沒有寫其本字或根本沒有那個詞而用一個音或者音近的詞,這就叫做假借或通假。
2、通假的兩種主要類型 前人把通假字分成兩類:(1)六書原則下的假借,即“本無其字的假借”;(2)“本有其字的假借”。
3、通假字的特點
(1) 假借字與本字古音相同或相近;
(2) 假借字與本字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
(3) 本字與假借字之間一般是單向的,即一般只有假借字代替本字,不能用本字代替假借字。
4、如何辨別假借字
(1) 事理分析;
(2) 以語音爲線索,以上下文的意義爲依據來尋求本字;
(3) 借助字形來尋求本字;
(4) 依靠異文(同一個時事件、同一個意義,在不同的古書中採用的不同表述,這樣的文章就叫做異文)來尋求本字。
(5) 查閱工具書:朱俊聲《說文通訓定聲》、《辭源》、高亨《古字通假會典》、朱星《假借字表》。
作者:
拂晓的原野
时间:
2007-7-3 09:17
标题:
袁氏少年高中生都来看看
袁氏少年高中生都来看看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7-7-3 19:31
标题:
费心了!不光是高中生看,就是我们看看也是...
费心了!不光是高中生看,就是我们看看也是大有裨益。对于读史、读谱不无帮助。
作者:
luofeng
时间:
2008-12-18 20:13
学习了!也是值得学习的。
作者:
luofeng
时间:
2008-12-18 20:14
标题:
费心了!不光是高中生看,就是我们看看也是...
引用第10楼袁冠烛于2007-07-03 19:31发表的 re:费心了!不光是高中生看,就是我们看看也是... :
费心了!不光是高中生看,就是我们看看也是大有裨益。对于读史、读谱不无帮助。
燭哥,说的很对啊!我们也是值得学习的。
作者:
自游行涯
时间:
2009-4-21 20:23
谢谢你带来的文言文.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6-7-16 16:12
这个贴子有收藏的必要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