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各姓寻根游路线图 [打印本页]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2
标题: 李姓(1)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
 李姓(1)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李氏发源地、老子故里)——陕西省咸阳市(唐朝李氏皇陵)——湖北省利川市柏杨镇(李氏宗祠群)
  游线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苍坡村)——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李火德祠)——广东省化州市长歧镇(华山李氏大宗祠)——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李氏宗祠)
  游线三:四川省都江堰市(李冰父子遗迹)——四川省江油市(李白故里)
 王姓(2)
  游线一:山西省太原市(发源地)——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王家大院)
  游线二: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王羲之墓、王氏宗祠)——浙江省温州市(永昌堡)
  游线三:贵州省贵阳市锦屏县(隆里古镇、王状元墓)
 张姓(3)
  游线一: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发源地)——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台骀庙)——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张良庙)——四川省间中市(张飞庙)
  游线二: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古镇)——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德远堂)
  游线三: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张谷荚村)
 刘姓(4),
  游线一:河北省保定市唐县(发源地)——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县(陵山汉墓)——河南省偃师市(发源地)——陕西省汉中市(古汉台)——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刘文彩庄园)
  游线二: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刘邦祖陵、汉皇后裔聚居地)——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刘基故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水嘉郡祠)
  游线三: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刘氏宗祠)
 陈姓(5)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发源地)——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县(陈胜墓)——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皇城相府)
  游线二:浙江省宁波市鄞县(走马塘村)——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芙蓉村)——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陈嘉庚故居)——店东省广州市(陈氏书院)
  游线三:云南省个旧市石屏县(郑营村)
杨姓(6)
  游线一: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发源地)——河南省开封市(天波杨府)——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杨令公祠)
  游线二: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杨家祠堂)
  游线三: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芷溪万人古村)——福建省泉州市(杨阿苗宅)
 赵姓(7)
  游线一: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发源地)——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藏山)——河北省邯郸市(赵国遗迹)——河南省巩义市(北宋皇陵)
  游线二: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赵家堡)——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银塘村)
  游线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渔村)——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赵状元坊、百岁坊)
 黄姓(8)
  游线一: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发源地)
  游线二: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罗田村、水南村)——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上洪村)一——福建省福清市闽清县(宏琳厝、黄氏六叶祠)一福建省石狮市(锦铺村)——福建省泉州市(檀樾祠)——福建省南安市丰州镇(黄氏家庙)福建省邵武市(和平古镇、黄氏宗祠)——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芷溪村黄氏宗祠)
 周姓(9)
  游线一:胰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发源地)
  游线二:江苏省淮安币(周思来故居)——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三雕博物馆)——江西省九江市(烟水亭)——浙江省绍兴市(鲁迅故里、周恩来纪念馆)
 吴姓(10)
  辩践一:河南省禹州市(吴道子故里)
  游线二:湮苏省无锡市(泰伯庙、发源地)——江苏省苏州市(三山岛)
  游线三: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石邮村)——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吴家坊培日村)
 徐姓(11)
  游线一: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发源地)——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徐达墓)——江苏省江阴市 徐葭客故居)——浙江省绍兴市(徐渭青藤书屋)
  游线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徐悲鸿故居)
 孙姓(12)
  游线一:河南省濮阳市(发源地)——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发源地)——陕西省铜川市耀县(药王山)
  游线二:山东省淄博市广饶县(孙武祠)——江苏省南京市(梅花山孙权墓)——浙江省富阳(龙门镇)
 朱姓(13)
  游线一:北京市(明十三陵、故宫)——山东省邹城市(发源地)——河南省开封市(朱仙镇)
  游线二: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明孝陵)
  游线三:江西省上饶市婺【音同“误”】源县(朱熹故里)——福建省武夷山市(朱子理学摇篮)游线口:云南省建水市(朱家花园)
 高姓(14)
  游线一:河南省新郑市(发源地)——河北省邯郸市(高肃墓)
  游线二:浙江省乐清市(高友玑墓)
 林姓(15)
  游线一:河南省卫辉市(林姓发源地、比干庙)
  游线二:浙江省杭州市(放鹤亭)——福箨省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福建省莆田市(湄州岛妈祖庙)——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菽庄花园)
 何姓(16)
  游线一:广东省番禺市(留耕堂)
  游线二: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发源地)——浙江省武义市(郭洞村何氏宗祠)——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沫峰村何氏宗祠)
 郭姓(17)
  游线一:河南省登封市(发源地)——陕西省成阳市礼泉县(郭子仪墓卜一四川省内江市隆昌
县(云顶寨)
  游线二:北京市(汇通祠)
 马姓(18)日
  游线一:河北省邯郸市(发源地)
  游线二:陕西省汉中市勉县(马超墓祠)
  游线三:广东省雷州市(伏波祠)
  游线四:云南省昆明市(马家祠堂)
 胡姓(19)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宣州市绩溪县(胡氏聚居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浙江省杭州市(胡雪岩故居)
 罗姓(20)
  游线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呈坎村)——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发源地)——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县(罗荣桓故居)
  游线二: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罗贯中故里)
 梁姓(21)
  游线一:陕西省韩城市(发源地)
  游线二:江西省吉安市(美陂[音同“美碑”]村)——广东省佛山市(梁园)——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株市兴业县(庞村古建筑群)
 宋姓(22)
  游线一:河南省商丘市(发源地)
  游线二:海南省文昌市(宋氏祖居)
 郑姓(23)
  游线一:河南省新郑市(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郑村)——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郑氏宗祠)——福建省宁德地区周宁县(浦源镇郑氏宗祠)——福建省南安市(郑成功墓)——广东省三水市(大旗头村)
 谢姓(24)
  游线一:河南省南阳市境内(发源地)——河南省洛阳市首阳山(伯夷墓)
  游发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蓬溪村)——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谢氏宗祠)
 韩姓(25)
  游线一:陕西省韩城市(发源地)——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韩氏宗祠)——河南省新郑市(发 源地)——河南省盂州市(韩愈墓)——北京市(爨底下村)
  游线二:江苏省苏州市(韩世忠墓)
  游线三:广东省潮州市(韩文公祠)——福建省漳州市(韩氏古村)
 唐姓(26)
  游线一: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发源地)——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唐叔虞祠)——河南省濮阳市范县(丹朱墓)
  游线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灌阳县(月岭村)——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唐氏宅第)
 冯姓(27)
  游线一:河南省荥阳市(发源地)——河南省新郑市(发源地)——山西省大同市方山县(永固陵)——山东省泰安市(冯玉祥墓)
  游线二: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冯子材故居、墓址)
 于姓(28)
  游线一:河南省沁阳市西万镇刊邰村(发源地)——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音同“型”】县(于家石头村)
  游线二:浙江省杭州市(于谦墓祠)
 董姓(29)
  游线一: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发源地)——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发源地)
  游线二: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村)——福建省福州市(董氏宗祠)
 萧姓(30)
  游线:江苏省丹阳市(齐王陵)——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发源地)——湖北省襄樊市(昭明台)——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唐贤坊村)
 程姓(31)
  游线一:陕西省成阳市(发源地)——河南省洛阳市(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屯溪镇)——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瑶里镇)
 曹姓(32)
  游线一:山东省荷泽市定陶县(发源地)——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曹植墓)——浙江省金华市(曹宅镇)辨裳二:北京市(曹雪芹纪念馆)——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曹家大院)
 袁姓(33)
  游线一:河南省太康市(发源地)——北京市(袁崇焕墓、祠)
  游线二:广东省揭阳市(袁氏家庙)
  游线三:云南省红河自治州石屏县(袁嘉谷故居)
 邓姓(34)
  游线一:河南省邓州市(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广安市(邓小平故居)
  游线三:广东省广州市(邓世昌纪念馆)——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邓氏宗祠)
 许姓(35)
  游线一:河南省登封市箕山(发源地)——河南省许昌市(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唐模村)——浙江省东阳市(许氏宗祠)
 傅姓(36)
  游线一:河南省安阳市(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义乌市(杜门书院)
 沈姓(37)
  游线一: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发源地)——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古镇)——浙江省嘉兴市(茅盾故居)——浙江省余姚市(沈家村)
  游线二: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沈从文故居)
 曾姓(38)
  游线一: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曾家大院)
  游线三: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曾国藩故居)——广东省深圳市(曾氏大宗祠)
 彭姓(39)2日5
  游线一:江苏省徐州市(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彭祖故里) ——贵州省贵阳市(香纸沟)——湖南省湘西吉首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王村老司城)——广东省揭阳市(彭园)
 吕姓(40)
  游线一:河南省南阳市(发源地)——河南省洛阳市益津县(邙[音同“忙”]山吕祖庙)
  游发二: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吕氏宗祠)
 苏姓(41)
  游线一: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
  游线三:江苏省苏州市(沦浪亭)
 卢姓(42)
  游线一:山东省济南市(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发源地)——浙江省东阳市(卢家宅园)———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卢村)
 蒋姓(43)
  游线一: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奉化市(溪口镇)——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蒋氏宗祠)
  游线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蒋氏宗祠)
 蔡姓(44)
  游线一: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发源地)——陕西省汉中市洋县(蔡伦墓)
  游线二: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蔡氏宗祠)
 贾姓(45)
  游线: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发源地)——陕西省韩城市。(党家村)
 丁姓(46)
  游线一:山东省淄博市(发源地)——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丁村)——山东省龙口市(丁百万庄园)
  游线二:福建省晋江市(丁氏宗祠)
 魏姓(47)
  游线一: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发源地)
  游线二: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魏氏庄园)
  游线三: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下涝村)
 薛姓(48)
  游线一:山东省滕州市(发源地)
  游线二:四川省成都市(望江公园)
  游线三:福建省福安市(廉村)
 叶姓(49)
  游线一: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南屏村)——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渠口村)——浙江省丽水市遂 昌县(独山村)——浙江省龙游市石佛乡(三门源)
  游线三: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叶剑英故居)
 阎姓(50)
  游线一: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发源地)——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阎锡山故居)
  游线二:江西省玉山市(阎立本墓)
 余姓(51)
  游线一: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发源地)
  游线二:贵州省毕节市(余家庄园).
  游线三: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沱川镇、理坑村、思溪村)——江西省修水市(余氏祠堂)
 潘姓(52)
  游线一: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发源地)——河南省巩义市(潘岳墓)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潘氏宗祠)——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潘氏宗祠石碑)
 杜姓(53)
  游线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发源地)——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杜康墓)——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杜康仙庄)
  游线二:四川省成都市(杜甫草堂)
 戴姓(54)
  游线一:河南省商丘市(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溪口村)——福建省漳州市(洪坑村)——广东省潮州市(凤凰村)
 夏姓(55)
  游线一:河南省禹州市(发源地)——河南省淮阳市
  游线二:上海市(夏完淳墓)——浙江省绍兴市(禹王庙、大禹陵、禹陵村)
 钟姓(56)
  游线:安徽省滁[音同“除”]州市凤阳县(发源地)——江西省赣州市赣县(白鹭村)——福建武夷山市(渡州畲族村)
 汪姓(57)
  游线:浙江省杭州市德清县(发源地)——安徽省黄山市(唐模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江苏省苏州市(环秀山庄)
 田姓(58)
  游线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发源地)
  游线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田氏土家族聚居区)——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田家祠堂)
  游线三:重庆市酉阳县(龙头村摆手堂)
 任姓(59)
  游线:山东省济宁市(发源地)——江苏省吴江市(退思园)
 姜姓(60)
  游线一:山东省淄博市(发源地)
  游线二: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姜氏庄园)——陕西省宝鸡市(炎帝之乡)——湖北省随州市 (炎帝诞生地)——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炎帝陵)
 范姓(61)
  游线一: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发源地)
  游线二:江苏省苏州市(范成大祠)——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平山)——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范宅)
 方姓(62),
  游线一:河南省禹州市(发源地)
  游线二:安徽省黄山市(方氏宗祠牌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方孝孺故里)
  游线三:广东省普宁市(方耀故居)
 石姓(63)
  游线一: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发源地)——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石勒墓) 。
  游线二:天津市(石家大院)
  游线三: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石家村)
 姚姓(64)
  游线:山东省菏泽市鄄[音同“倦”]城县(姚姓发源地、历山舜王庙)——北京市(姚广孝塔)
 谭姓(65)
  游线一:山东省章丘市(发源地)——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谭纶墓)
  游线二:湖南省浏阳市(谭祠、谭嗣同故居)
 廖姓(66)
  游线一: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发源地)——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发源地)
  游线二: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廖氏宗祠)——广东省连州市(福山古寺)
 邹姓(67)
  游线一:山东省邹城市(发源地)
  游线二: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古村)——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堡乡)
 熊姓(68)
  游线:湖北省荆州市(发源地)——湖南省岳阳市(屈子祠)——湖南省吉首市凤凰古城(熊希龄故居)
 金姓(69)
  游线一:山东省曲阜市(发源地)
  游线二: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楠溪江岩头村)
 陆姓(70)
  游线一: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发源地)
  游线二:山东省剁音同“烙”]陵市(发源地)——江苏省盐城市(陆秀夫祠)——浙江省湖州市(陆羽墓)
 郝姓(71)
  游线一:山西省太原市(发源地)
 ……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2
标题: 各姓寻根游路线图
《中国姓氏寻根游》从我国现存近22000个姓氏中取前100个常见姓氏( 拥有这100个姓氏的人口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5%),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演绎这 100个华夏大姓的兴衰变迁溯寻血缘和宗族文化的本源 2006升级版资讯更加详实,图片更加精美,以30万字112幅寻根地图、216条寻根游线、397个景点、230幅传世名画314幅摄影作品、579位姓氏名人、48 00余条即时资讯、带给您新的感受,新的关怀。
本书中一切观点属于《中国姓氏寻根游》编辑部,如果与他人的想法或意见不符,我们在此表示遗憾,但并非《中国姓氏寻根游》编辑部的责任。
  虽然本书编辑部已尽最大努力确保信息和资料的准确,而且一切信息都在本书截稿的2005年12月前进行了最后核实,但由于中国的现实发展太快,特别是各地旅游的交通和住宿信息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如果因为本书出版后现实的变化而给读者带来不便,我们深表遗憾。我们将努力收集最新信息,以便我们的在每年的修订版中对这些变化重新核实和修订。

目录:

中国姓氏起源、迁移、聚届地国分布示意图
中国人的始祖——伏羲、女娲
中国人的远祖——神农
中国古代理想的家庭生活
与中国人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的诸神
中国传统的祭祖活动
如何使用本书
特别说明
编者的话
引言
 中国姓氏起源
 中国人共同的祖先——三皇五帝的源
 起和参拜处
 中国家族文化
  1宗法制度
  2家庭形式
  3祖先崇拜的形式
 中国最主要姓氏发源地
 寻找飘泊的起点
 中国传统的聚居形式
  1徽蚋古村落群
  2婺源古村落群
  3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古村落群
  4福建客家土楼群
  5江南水乡古镇群
  6山西大院48—49
 寻根游景点鉴赏常识
  1祠堂的分类及建筑特色
  2不同风格的宅院
   北方四合院
   山西大院
   江南天井院
   云南民居
   福建土楼
  认识家谱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4
标题: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6
标题: 姓氏:陈 祖宗:妫完 分类:以国...
姓氏:陈
祖宗:妫完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郡望:
  1、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陈氏,其开基始祖为齐王建三子陈轸。
  2、广陵郡:西汉置国。此支陈氏,出自汉武帝之子刘胥之后所改陈姓后裔。
  3、河南郡:汉高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匈奴族陈氏。
  4、武当郡:北魏置郡。这一支出自陈寔之后。
  5、冯翊郡:汉武帝置郡。此支陈氏,出自陈宣帝之子沅陵王陈叔兴之后。
  6、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陈氏,出自唐代迁居京兆的陈寔后裔陈忠之后。
堂号: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灭纣后,把黄帝之后封于蓟,帝尧之后封于祝,帝舜之后封于陈。称为三恪。表示他们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们。
迁徙分布
  自陈国内乱后,陈氏有几次外迁,分别为陈留、阳武户牍乡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陈氏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总章二年,朝廷派陈政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獠啸乱\",陈政卒后,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平定局势后,设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后人称为\"开漳圣王\",其子孙称为\"开漳圣王派\"。二是颖川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福建同安,其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
  陈氏入粤,始于南宋。陈氏入台,始于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煚,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传8世13王,历时175年。陈氏移居日本,始于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后有的在琉球群岛落户。明清以后,闽粤等沿海地区的陈氏,有许多人出海谋生。例如,陈臣留率亲族百余人迁居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迁至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和美、英、法、澳大利亚等国家。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6
标题: 姓氏:袁 祖宗:伯爰 分类:以祖...
姓氏:袁
祖宗:伯爰
分类:以祖上为姓
姓氏起源:
  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之袁氏为陈郡袁氏分支,其开基始祖 为袁安。
彭城郡:西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陈郡,为袁生之后。
襄阳郡:东汉时置郡。此之袁氏出自汝南郡,为袁术之后。
堂号:
  “卧雪堂”:东汉袁安没作官的时候,客居洛阳,很有贤名。一年冬天,洛阳令冒雪去访他。他院子里的雪很深,洛阳令叫随从扫 出一条路才进到袁安屋里。袁安正冻得蜷缩在床上发抖。洛阳令问:“你为什么不求亲戚帮助一下?”袁安说:“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大雪天我怎么好去打扰人家?”洛阳令佩服他的贤德,举他为孝廉。这就是“卧雪堂”的由来。
“守正堂”:袁安为人严谨,后来作了楚郡太守。当时楚王谋反,株连了数千人。袁安处理这个案子时,审清问明,释放了4000多 人。后来外戚窦氏擅权,袁安守正不屈,所以又叫“守正堂。”
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 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 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 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7
标题: 姓氏:刘 祖宗:刘累 分类:以邑...
姓氏:刘
祖宗:刘累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一、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二、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 ,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三、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1、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2、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郡望: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 郡:西汉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堂号: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
迁徙分布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 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8
标题: 姓氏:姜 祖宗:未知 分类:由它...
姓氏:姜
祖宗:未知
分类:由它姓所改
姓氏起源:
  出自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亘庭昌唐上元 中准制改为姜氏。”
郡望:
  未知
堂号:
  稼樯堂:神农教民稼樯,所以叫稼樯堂。
迁徙分布
  汉代: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大 族,至西汉作为关东大族迁至关中,此后居天水(今属甘肃)。东汉 还有姜诗,广汉(今四川谢洪县南)人,发展为较为著名的一支。这 说明汉代已有居住于今江苏、四川的。唐代出现了九真(今越南清化 省)姜氏。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8
标题: 姓氏:赵 祖宗:造父 分类:以国...
姓氏:赵
祖宗:造父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周穆王传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到战国初年,叔带的12世孙赵襄自联合魏氏、韩氏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出自他族改姓。如汉朝时有赵安稽,本匈奴人;唐朝时有赵曳天,本南蛮人;五代时有赵国珍,本牂牁(今广西、贵州一带)蛮族人。
郡望:
1、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
2、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3、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4、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秦代,真定人(今河北正定)赵佗任南海郡龙川县令,后为南海尉,于秦末兼并桂林、南海和象三郡,建立南越国,汉高祖时受封为南越王。此后,赵佗的子孙繁衍于今广东、广西一带。东汉末年,京师遭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唐高宗总章年间,中原人赵端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五代时,刘龑在广州建立南汉政权,洛阳人赵光裔、光逢、光胤三兄弟因此而在南海安家;开封人赵廷隐、赵崇韬父子因仕后蜀而在四川成都定居。南宋初,开封人赵用贤随宋高宗赵构南逃,移居江苏常熟,郑州人赵蕃移居江西上饶。南宋灭亡后,宗室赵氏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发展繁衍。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闽、粤赵氏陆续有人迁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布于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9
标题: 姓氏:王 祖宗:系出姬姓 分类:...
姓氏:王
祖宗:系出姬姓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以后便以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随以王为姓。
  2、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
  3、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改姓为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来。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思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王。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09
标题: 姓氏:朱 祖宗:曹挟 分类:以国...
姓氏:朱
祖宗:曹挟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曹姓,是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子叫陆终,生有6个儿子。其中,第5个儿子叫安,姓曹,封在曹(今山西东定陶县西南)。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弟振铎在曹国,称为曹叔振铎;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挟在邾国,称邾子挟,附庸于鲁国邹县。春秋时,传至仪父,见齐桓公称霸诸侯,便附从于齐,进为子爵之国,亦称邾娄。战国时,邾国被楚国所灭,其公族子孙遂以国名\"邾\"为氏,后又有人去邑以朱为氏,称朱氏。
  2、朱虎是舜帝时的大臣,他的后代有以朱为姓的。
  3、宋国的开国君主宋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有裔孙朱晖,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春秋时,诸侯灭宋,其后裔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改宋氏为朱氏。
  4、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浊浑氏、朱可浑氏改为汉字单姓朱氏。
郡望:
  1、吴 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吴县。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2、沛 郡:汉高帝时改泗水郡置郡。此支朱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司马朱诩。
  3、凤阳郡:隋时置郡。此支朱氏,为沛郡一世祖朱诩之后。
  4、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朱氏,主要为北魏时期浊浑氏、朱可浑氏所改的朱氏后代。
堂号:
  \"白鹿堂\":宋朝时大理学家朱熹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所以称为\"白鹿堂\"。
  \"居敬堂\":朱熹讲学时主张\"循序渐进、居敬持志\"八个字的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在教学方法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师不但教书,还要育人;不但言教,还要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所以叫\"居敬堂\"。
  \"折槛堂\":汉代时有槐里令朱云。当时奸臣张禹,欺君害民,作恶多端。但因为皇帝信任他,谁也不敢惹他。朱云却上朝奏本,请杀张禹,这一下触怒了皇帝,立即叫刽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门外去斩首。朱云却面不改色,侃侃地向皇帝摆出张禹的罪恶事实,大讲诛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刽子手来拉他去执刑,朱云却双手攀着金殿的门槛,道理还是讲个不完。刽子手用力拉朱云,朱云就是不放门槛,结果把殿槛扮断了,刽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强权的精神感动得醒悟过来,释放并奖励了朱云,把张禹交大理寺查办。过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槛,皇帝意味深长地说:\"别修了!留着他可以使我时刻检讨自己,也勉励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样敢于向我提意见。\"
  朱氏还以\"凤阳\"为堂号。
迁徙分布
  朱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间地及江苏省境。西汉朱质有二子:朱禹、朱卓。朱禹在东汉后期的党锢之祸中被杀,子孙避难逃到丹阳(今属安徽)。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主要是在今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境内发展繁衍。魏晋以前,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山东、安徽等主要地区。唐末有朱葆光迁居湖南。东晋时有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今属江西),其后朱熹侨寓建阳(今属福建)。朱熹之孙朱铨回迁庐陵*今江西吉安),朱铨的5世孙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乱徙居吉安府安福县(今属江西),后又迁至广东兴宁宁中乡竹丝湖立业,成为朱氏兴宁竹丝派一世祖。朱章甫的三儿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罗浮(今广西东兴各族自治县东)徐田,此后,子孙繁衍,分布于今广西、广东的许多地方。居住在闽、粤等沿海地区的朱氏,从明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朱姓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南方的大姓之一。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0
标题: 姓氏:梅 祖宗:汤王的后裔 分类...
姓氏:梅
祖宗:汤王的后裔
分类:以封地命姓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是汤王的后裔。殷商时,商王太丁封他的弟弟于梅(今安徽毫州东南),为伯爵,世称梅伯。商纣王时,梅伯在朝中任卿士。他忠直敢谏,对纣王的荒唐行径多次提出批评,结果触怒纣王被废黜,后又以酷刑杀死。周武王灭商以后,又封梅伯的后裔于黄梅,号忠侯,其支庶子孙便以封地命姓,称梅姓。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相当今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宛陵堂:宋朝时宣城(古名宛陵)人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工诗,与欧阳修为诗友,著有《宛陵集》 。
迁徙分布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1
标题: 姓氏:杨 祖宗:伯侨 分类:以国...
姓氏:杨
祖宗:伯侨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卢氏改为杨氏。
郡望:
  1、弘农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2、天水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3、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人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快滚出去!\"杨氏因以\"四知\"为堂号。
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境,后再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至汉代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在此时,多由湖北、陕西省境迁去。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南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的杨氏,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氏再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为突出,在此时期,多因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和唐代的\"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氏大举南迁。至宋代起,杨氏已广泛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起播迁中心。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于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间地以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又一线。此后便逐渐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直至编及全国各地。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1
标题: 姓氏:韩 祖宗:韩武子 分类:以...
姓氏:韩
祖宗:韩武子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2、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3、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4、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5、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郡望:
  1、颖川郡:秦王政时置郡,治所在阳翟。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置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堂号:
  \"泣杖堂\":汉朝时候,韩伯愈最孝。一次他犯了过,母亲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泪像下雨一样掉下来。母亲很奇怪地问:\"我过去
打你,你都是欢欢喜喜地接受,今天为什么掉泪呢?\"伯愈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对母亲说:\"娘呀!过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亲健康有力,所以喜欢;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点儿感不到疼了,我知道母亲体力衰弱了,所以难过得掉泪。\"
  \"昌黎堂\":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河北昌黎人。他一生从事古文运动,反对骈体文的华而不实,主张恢复秦、汉时的散文体。历史上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姓堂号也为\"颖川\"、\"南阳\"。
迁徙分布
  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颖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子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已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向海外发展,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1
标题: 姓氏:沈 祖宗:晡季 分类:以国...
姓氏:沈
祖宗:晡季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姓,是黄帝的后裔。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沈氏。
  2、出自芈姓,是颛顼帝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之子公子贞被封在沈邑,其后遂以封邑名命姓,称沈姓。
  3、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国为氏。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有人建立沈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子孙遂以沈为氏。
郡望:
  1、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2、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相当于现在河南省颖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
堂号:
  \"梦溪堂\":宋朝时沈括博学能文,累官翰林学士三司使。他对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无所不通。他开始制造了浑天仪、景表、浮漏等天文仪器。开创了隙机、浑圆两术和弧矢、割圆术的先河。著有《梦溪笔谈》。沈氏因以\"梦溪\"为号。
迁徙分布
  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间地。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季载的后代子逞逃奔楚国,其孙沈尹戌,初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世袭作司马,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秦时,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东汉时有沈戎举家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此为沈姓南迁之始。魏晋南北朝是沈姓大举南迁之时。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领军入闽开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迁王。南宋初有吴兴人沈启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辅,随父入闽,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有8子,分居宁化、龙岩、长汀、清流、延平、连城、上杭等地,其后又有人徙居广东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沈姓历代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2
标题: 姓氏:蒋 祖宗:伯龄 分类:以国...
姓氏:蒋
祖宗:伯龄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蒋姓出自姬姓,是周王朝的后代。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伯龄,被封在蒋地(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了蒋国。春秋时蒋遭楚灭,伯龄的子孙即以国名为姓,称蒋氏。后来子孙中有人迁在乐安(今山东邹平),并在那里发展为望族。五代时期,汉代名士蒋诩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日益兴盛,这便是蒋氏的南迁的开始。据考证,天下无二蒋,汉代以后的蒋氏人家,都是出自江苏的宜兴一家,其始祖为山亭侯蒋澄。中国现在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
郡望:
  乐安郡:东汉永元十年(公元96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县高苑镇西北)。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县等地区。三国魏时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省博兴西南)。
堂号:
  \"钟山堂\":后汉时有秣陵尉蒋子文在山中剿匪时牺牲了。他生前说过\"我的骨头轻,死后一定成神\"。到了三国时代,吴国孙权在健康(今南京)建了国都。一天,孙权到钟山堂游览,果然看到了死去了好久的秣陵尉蒋子文,骑着白马,拿着鹅毛扇子,孙权于是就在钟山上给他盖了庙,封他为蒋侯,专门派人奉祀他。蒋氏因以\"钟山\"为号。
  \"九侯堂\":西汉时蒋诩忠于汉室,王莽篡汉后要他做臣子,他坚决不干,就被王莽杀害了。光武帝中兴汉室后,蒋诩已死,光武帝就把他的九个儿子都封为侯。蒋氏因以\"九侯\"为号。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蒋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境内发展繁衍。自楚灭蒋后,蒋氏除部分仍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其中,有一支首先于汉时已迁居陕西省境内,又一支于东汉迁往山东东莱郡。另一支于南朝宋时迁往义阳羡县(今属江苏)。西汉哀帝时,又杜陵人(今陕西长安县东南)蒋翊被封为兖州(今属山东)刺史,其子孙东汉初渡江散居江南各地,其中一支徙居阳羡(今江苏宜兴),一支徙居毗陵(今江苏常州)之滆湖,一支迁至今浙江奉化之三岭。东汉建武年间,蒋横9个儿子避难四方,待帝省悟后,9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颖,会稽(今属浙江 )侯郑,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临湖侯曜、临苏侯浙、浦亭侯巡、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侯默、函亭(今属江苏)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便多散居我国南方的浙江、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苏等地。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河南蒋姓将佐随从,后在福建安家落户。宋代,蒋氏已有移居今广东者,如南宋理宗时进士蒋科为电白人(今广东高州县东北)。元末,永嘉人(今浙江温州)蒋允文避乱移居闽中。元、明时期,福建、广东的蒋氏已发展成为大族。蒋氏入台最早者是明末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蒋毅庵,伺候福建泉州等地的蒋氏又有一些人徙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播海外。蒋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2
标题: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何
祖宗:韩安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相传黄帝是少典之子,本姓公孙,因居于姬水之滨,故而改为姬姓,其后裔后稷被周人尊为始祖。后周成王(周文王之子)弟唐叔虞裔孙韩王安为秦所灭,子孙避难逃亡到江淮一带,当地人因\"韩\"、\"何\"音不分,后误写为何,子孙沿用。
  2、唐代的\"昭武九姓\"之一有何氏。隋唐西域阿姆河、锡尔河流域各氏族统称为\"昭武九姓\",即康、史、安、曹、石、米、何、火寻和戊地。
  3、出自冒姓或赐姓。如汉时有叫何苗的,其本姓朱,冒姓何。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鲜卑复姓贺拔氏为单姓何氏。五代吐谷浑亦有何氏,吐谷浑亦作吐浑,为鲜卑的一支。元末吐蕃宣抚使锁南之子铭入明,被朝廷赐姓何氏,其后也有以何为姓的。
郡望:
  1、庐江郡:秦代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相当今安徽省庐江一带长江以北地区。
  2、东海郡:秦时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
  3、陈 郡:秦时置郡,西汉改为淮阳国,东汉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今河南淮阳)。
  4、郫 县:秦时置郡。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此支何氏,其开基始祖为汝阴(今安徽阜阳)何氏6世孙何比干及平舆(今属河南)汉吏何并。
堂号:
  \"水部堂\":南朝何逊,官尚书水部郎,诗文很有名,著有《何水部集》。
迁徙分布
  西汉至两晋时期,何氏分布于今河南、安徽、山东、江西、四川、广东、湖北、江苏、陕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地方。西晋末年,中原何氏有移居福建者,即永嘉入闽八族之一。唐代,中原何氏又有两次入闽;一是唐高宗时,光州固始人何嗣韩随陈元光入闽,在福建安家;二是唐僖宗时,又有固始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此后,何氏又有多次迁徙。南宋淳佑年间,何逖基由螺阳迁居温陵、浔江,后隐居清源洞。宋代,何氏还有一支自庐江迁往福建、南京、江西,至宋末元初,有一支由武平经江西寻邬、定南、龙南入广东翁源,另一支由武平入广东东蕉岭、大埔、梅县,再分支各地。明末,何斌在台湾担任荷兰人的通事,是为何姓最早入台者。清代,福建何氏又有不少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3
标题: 姓氏:钱 祖宗:钱孚 分类:以官...
姓氏:钱
祖宗:钱孚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钱姓的来源果真与钱有关。相传,钱姓是一个由掌管钱财的官名“钱府上士”而来的姓氏。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将钱氏列入\"以官为氏\"类,说:“颛顼帝曾陆终生彭祖,彭祖裔孙孚,周钱府上士,因官命氏。”因此,这一官职起源于周代,乃是负责钱财的管理和调度。彭祖的子孙孚任职时就拿了官名当作自己的姓,从此就有了钱姓。之后,其子孙后代沿袭了这一称呼,世世姓钱。从钱姓的来源上看,钱姓是由彭姓分化而来,与彭姓有着共同的祖先。钱姓和彭姓常常自认是一家人,曾有着遇难相帮、互不通婚等共同的约定。事实上,钱姓的祖籍地是下邳(今属江苏),与彭姓的发源地彭城(今江苏徐州)并不在一处。但是,钱姓人一向把彭城作为郡望,其原因也正是由于与彭姓同源的缘故。钱姓之人,最早都聚居在下邳一带。下邳位一于现今江苏徐州的附近。徐州古称彭城。下邳、彭城两地非常接近,也一定程度上地证明了钱、彭两姓间的密切关系。后来,钱姓逐渐南迁,分布到长江以南各地区,至今在江南吴兴、武进一带还有许多钱姓人家。广东、福建一带,甚至在海外许多华人聚集的地方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布。
2、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陆终是颛顼的曾孙,他的妻子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三曰彭祖\"。彭祖是有名的大寿星,《世本》说他\"姓笺,名铿,在商为守藏史,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他的后裔彭孚,在西周任钱府上士(钱府,掌管钱财的官署;上士,官名,周代士有上士、中士、下士)彭孚以官职为姓氏,就是钱氏。因西周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彭孚必在京为官,故钱姓形成于陕西。
郡望:
1、下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下邳。辖地北至江苏邳县,南至安徽嘉山,东至江苏涟水、淮安。
2、彭城郡:西汉改楚国为彭城郡,不久复为楚国。东汉时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
3、吴兴郡:三国置郡,治所在乌程。相当今浙江临安、余杭一线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堂号:
“吴越堂”:钱谬是五代吴越开国君王。他在后唐时只是一个偏将。但是他深通兵法,很会打仗,打败了王郢,消灭了黄巢,剿平了刘汉宏。皇帝因他战功累累,升他为镇海节度使。这时董昌造反,他有剿平了董昌,皇帝就封他为越王,后来又封他为吴王。到了梁太祖的时候,封他为吴越王。
迁徙分布
  钱氏早期除部分分布于今山东、河南等省外,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秦朝有御史大夫钱产,子孙居下邳。西汉徐州人钱林,因王莽专政,弃官隐居长兴陂门里。钱逊,因避王 莽乱,徙居乌程。唐初,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有中原钱姓钱姓将佐随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宋元时期,钱氏发展到今广东、四川、安徽、湖南等省。明清时期,今上海、云南、湖北等省市均有钱氏的聚居点。从清代开始,居住在闽、粤及沿海的钱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徙居海外者。
  唐末杭州临安人钱谬,任镇海节度使,896年击败董昌,据有今浙江及江苏西南部、福建东北部地区,于907年被后梁封为吴越王,他自称吴越国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兴修钱塘江及太湖水利工程,有利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吴越国公传5主84年,末代国君为钱谬之孙钱叔,于978年献所拒之地归北宋,被封为邓王。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钱氏政权。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4
标题: 姓氏:陶 祖宗:尧帝 分类:以居...
姓氏:陶
祖宗:尧帝
分类:以居地为氏
姓氏起源:
  来源于居地,上远古时期的尧帝,初居于陶,以制陶为业,后封于唐,为唐侯,故称陶唐。他的子孙有以居地为姓者,相传姓陶。
郡望:
  未知。
堂号:
  晋置济阳郡,现在山东省定陶县。
  《姓苑》记载:“陶姓,陶唐氏之后”。望出丹阳、污阳。
迁徙分布
  未知。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5
标题: 姓氏:魏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
姓氏:魏
祖宗:毕公高
分类:以邑或国名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功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 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 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 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 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 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 治进士,后改姓魏。
郡望: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巨鹿 (今河北平乡西南)。相当今河北白洋淀、文安洼以南,南运河以西 、高阳、宁晋任县以东,平乡、威县以北、山东德州、高唐、河北馆 陶之间地。汉代至北魏因袭沿用。
堂号:
  \"九合堂\":春秋时晋有大夫魏绛。山戎向晋请和,绛向晋君 说和有五利。于是晋便和附近的少数民族山戎等缔结了友好条约。8 年之中,晋国九合诸侯,称为霸主,都是魏绛的功劳。 魏姓因巨鹿为望,故也以\"巨鹿\"为其堂号。
迁徙分布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 分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6
标题: 姓氏:曹 祖宗:振铎 分类:以国...
姓氏:曹
祖宗:振铎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一、起于黄帝姬姓的后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叔振铎被封于曹,建都陶丘,成为始封之君,也就成为曹 氏的始祖。
  二、由邾姓改姓为曹。提起曹氏姓源,往往同朱氏联系起来。这是因为朱姓源于周时的邾国,而邾国本来是曹姓所建。颛顼帝的 玄孙陆终生有六子,其中第五子安被周武王封在邾国。古代邾国贵族一直以国为氏。后来邾被为楚所灭,安的子孙,一部分改姓朱,一部分则改姓曹。这两支曹姓子孙都发源于山东省境内,所以,早期的中国曹姓人都来自山东。
  三、古代曹国人来中国后以曹为姓。古代的曹国,大约在今 乌兹别克共和国撒马尔罕的北方和东北方一带。《北史》、《隋书》等书记为昭武诸国之一。当时,有曹国人来中国,有的以曹为姓,传之后世。
郡望:
  1、曹姓的郡望主要有谯郡、彭城郡、巨野县等。
  2、谯郡是东汉末年从沛郡分出的。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的 灵壁、蒙城、太和、鹿邑、永城之间的地方。
  3、彭城郡是西汉时设置的,东汉时改为彭城国。大约在今天的山东 微山县,江苏徐州市、沛县东南部。
  4、晋时设置了高平郡,在今天的山东独山湖、金乡、巨野、邹县之 间的地方。后来有多次变迁。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早期的曹氏诞生于山东,长期在山东居住和繁衍。至于迁徙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三国以后,原本单纯的曹姓混乱了,不但被曹操冒姓,还有被康 国之后冒姓的记录。
汉时,曹姓已经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这是曹姓一个非常重要 的繁衍时期。
  唐代末年,曹氏大规模南迁江南。久居北方的曹氏先人为躲避黄 巢起义,举家南徙,有的一直展转入闽,迁居漳州一带。后在福建南部也出现曹氏踪迹,都是这次南迁的曹之后代长期繁衍、播迁的结果。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6
标题: 姓氏:丁 祖宗:宋丁公 分类:以...
姓氏:丁
祖宗:宋丁公
分类:以谥号为姓
姓氏起源:
  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谥号为姓氏,称丁氏。
郡望:
  济阳郡:战国时为魏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 。晋惠帝时,将陈留郡之一部分设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
堂号:
  驯鹿堂:后汉丁茂,小的时候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对母亲最孝,母亲死后,他自背了土筑坟,又栽了松柏在墓旁。白鹿从 山上到墓旁守护墓。太守举他为孝廉,拒不受。丁姓又以“济阳”为其堂号。“萃涣”等为堂号。
迁徙分布
  秦汉时期,丁氏的聚居地主要在今山东、江苏、河南省境,同时已有迁至今河北、陕西、广西、湖北等省者。如,秦末项羽将丁公(名固)为薛人(今山东滕县南),刘邦部下丁义起于留(今江苏沛县);西汉时丁宽为梁人(今河南商丘南),丁外人为河间人(今河北 献县东南),丁明为瑕丘人(今山东衮州东北);东汉时丁邯为阳陵人(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丁茂为合浦人(今属广西);东汉末,丁遵任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太守,在当地安家。三国、西晋时期 ,丁氏在江南分布更为广泛。如三国时魏国丁仪为沛人(今江苏沛县),吴国丁諝为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丁览为山阴人(今浙江绍兴 ),丁奉为安丰人(今河南固始东南),后徙家临川(今江西抚州市 );西晋丁绍为谯国人(今安徽毫州),丁义为建城人(今江西高安)。唐初,有丁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北宋,有长洲人(今江苏吴县 )丁谓,任崖州司户参军,其后裔分衍崖州(今广东崖县西北)及广州。丁氏入粤始祖还有:丁允文,南宋时开基潮州;丁肇宪,明初由潮州徙梅州;丁仑,明代徙丰顺。清嘉庆年间,闽粤丁氏有移居台湾者,此后又有人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6
标题: 姓氏:马 祖宗:赵奢 分类:其它...
姓氏:马
祖宗:赵奢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1、战国时赵王有子叫赵奢,以善于用兵著称。因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称为马服君,死后便葬于封邑,其子孙最初以\"马服\"两字为其姓氏,后省 去\"服\"字,遂有马氏。世居邯郸。史称马姓正宗。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 以仕学显,改姓马。
3、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人居临洮狄道(今甘肃省境内),遂以马为氏。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 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亦为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郡望:
  扶风郡:汉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时改扶风 郡,治所在槐里(今光平东北)。
堂号:
  铜柱堂:汉伏波将军马援征阯,胜利后,在交阯立铜柱表功。到了唐朝,马援的后裔马总做安南都护,在原汉立铜柱的地方又立 了两根铜柱,铸上了唐朝的威、德,说明自己是伏波将军的后裔。到了五代时马希范也立了铜柱。
迁徙分布
  赵奢之子牧,亦为赵将,居住在邯郸。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将牧之子迁徙至陕西咸阳。马兴后人马何罗徙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从此,扶风茂陵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扶风茂陵成为望族外,还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甘肃、江苏、浙江等省的一些地方。唐朝末年,王潮、王审之入闽,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许州人马殷,少为木工,应募从军,随秦宗权部将孙儒入扬州,转从别将刘建峰攻取潭州。896年,刘建峰北部下所杀,马殷被推为主,被唐任为潭州刺史,后进武安军节度使,于907年被后梁封为楚王,建立楚国,历时45年。宋代以后,闽、粤地区马姓逐渐增多;至明代,马姓族人遍布福建;至清代,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7
标题: 姓氏:张 祖宗:张挥 分类:赐姓...
姓氏:张
祖宗:张挥
分类:赐姓和避难改姓
姓氏起源: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郡望:
  1、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2、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3、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4、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7
标题: 姓氏:许 祖宗:文叔 分类:以国...
姓氏:许
祖宗:文叔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传说尧帝时许由的后代也称许氏。许由相传是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居住在箕山。他死后被葬在箕山,后人称为许由山。四千多年前活动于颖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
郡望:
  1、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此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秦末隐居不仕的高逸之士许猗。         2、高阳郡:东汉桓帝时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十六国许据的5世孙高阳太守许茂之族所在。
  3、河南郡: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许氏,为文叔直系后裔。   4、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此支许氏,为汝南许氏分支,是东汉末年大名士许劭之后。会稽郡:秦始皇时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此 支许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著名文学家许慎之后。
堂号:
  \"洗耳堂\":尧帝时有一位高士叫许由。尧老时,想把天下禅让给他,他不肯接受,跑到箕山脚下去种地;尧又请他出任九州长,他就跑到颖水边去洗耳朵,认为尧说的话污了他的耳朵。许氏因以\"洗耳\"为堂号。   \"得仁堂\":伯夷、叔刘在周灭商后,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孔子夸他\"求仁而得仁\"。许氏因以\"得仁为堂号。   \"训诂堂\":汉代时有许慎字叔重,博览经籍,当时人夸他说\"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著有《说文解字》,集古今经学和训诂的大成,到现在还是研究文字学必备的工具书。
迁徙分布
  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唐代以后,许姓已大举南迁繁衍于今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等省地。宋末元初,许氏有一支徙居广东。明代,福建人许冲怀、许申移居台湾,此后许氏又多次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移居海外者。迁至湖南、广东、广西、福建的许氏,有的融入侗、壮、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18
标题: 姓氏:秦 祖宗:伯禽 分类:以国...
姓氏:秦
祖宗:伯禽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
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郡望:
  1、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2、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此称\"五礼堂\"。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功,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1
标题: 姓氏:吕 祖宗:大岳 分类:以国...
姓氏:吕
祖宗:大岳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姜姓,以国为氏,其始祖为吕侯即吕尚,又称姜子牙。相传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为姓,称姜姓。后来姜姓羌人发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落的首领在夏时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在今河南南阳)。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今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春秋时,东吕为宋所灭,其后裔也以国为氏,称吕氏。
  2、出自魏氏。春秋时晋国有吕氏,系从魏氏分化而来。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原鲜卑族之代北复姓叱吕氏、叱丘氏改为汉字单姓吕氏。五代后周时又改代北三字姓俟吕陵氏为汉字单姓吕氏。
郡望:
  1、河东郡:秦时置郡。此支吕氏,为春秋晋国大夫吕锜之后。
  2、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县吕氏著称,其开基始祖为吕谦。
  3、东平郡:汉时置郡。此支吕氏以寿张(今谷阳)吕氏著称,大概为吕尚19世孙康公吕贷之后。
  4、金华县:东汉设长山县,隋改金华县。此支吕氏为淮南寿县吕氏分支。
  5、晋江县:唐时置郡。
堂号:
  \"渭滨堂\":商朝末年,吕尚(姜子牙)在渭水滨钓鱼隐居。周文王访贤聘他为宰相。他帮助周文王、周武王打下了周朝八百多年
基业的基础。
  \"东莱堂\":南宋吕祖谦,官著作郎兼国史馆编修,著《东莱博议》,对春秋三传有独到的见解。
迁徙分布
  吕姓播迁频繁,分布比较广泛。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至今湖北蕲春。新蔡吕国亡国后,遗民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南部及安徽北部。齐国吕氏在康公失国前已散居韩、魏、齐、鲁之间,其后子孙有在陕西、甘肃发展繁衍的。两汉时期,吕氏还分布于今河北、山西、内蒙古的一些地方。东汉末年,西阳人吕范,避乱移居寿春(今安徽寿县),
  三国时,蜀汉不韦人吕凯、魏任城人吕虔均有后裔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县西南)。南北朝时,今浙江、江苏的不少地方均有吕姓居民。北宋初,吕氏有一支徙居福建,分布于泉、漳二州,后有部分移居广东。自清代康熙年间开始,闽、粤吕氏有多支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一些人远徙海外,分布于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文莱、越南、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1
标题: 姓氏:施 祖宗:施父 分类:以国...
姓氏:施
祖宗:施父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1、上古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施国(在今湖北恩施县境),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施;
  2、古代春秋时,鲁国有个大夫叫施父,他的后代便以施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后汉置吴兴郡,现在浙江省湖州市。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不详。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2
标题: 姓氏:孔 祖宗:父嘉 分类:赐...
姓氏:孔
祖宗:父嘉
分类:赐
姓氏起源:
  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历史传说时期。远古皇帝时代已经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
  第一、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 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
  第三、另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 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
郡望:
  1、鲁 郡:是在西汉初由原有的秦郡改置而来的,相当于今天的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地。三国魏及晋时改为郡汉朝初年,改右内式置京兆尹,因为其地属畿辅,所以不称郡。相当于今天陕西秦岭以北、西安以东、渭河以南等地。三国魏时改称京兆尹郡。
  2、河南郡:是汉高祖改秦三川而设置的。大约在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 南洛水下游,贾鲁河上游地区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
  3、会稽县: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长江以南, 浙江省仙霞岭、牛头山、天台山以北和安徽水阳江流域以东及新安江、率水流域等地。
堂号:
  有“阕里堂”和“至圣堂”。这两个堂都是因孔子而命名的。孔子生于阕里,是历史上的“大成至圣”。
迁徙分布
  1、孔姓最初的发源地之一应该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到孔父嘉的后代因为避祸逃奔到鲁国,并且在鲁国定居了下来,可以是算是孔氏 的第一次东迁了。这次东迁意义很大,以至后世鲁地竟成了孔氏繁衍 的居住地。
  2、从汉代开始,随着孔子地位的不断提高,孔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显赫的家族。但是,由于官职调遣、战乱等的原因,有许多人从今天的山东、河南向其他省迁徙。
  3、西汉时,孔子襄曾任长沙太守,孔氏还有迁至今陕西的。
  东汉时,河北、河南、广东都有孔氏家族的足迹,东汉末孔潜一 族在浙江绍兴发展为望族。北宋末年靖康之变的时候,中原孔氏有一支随宋氏南渡,赐地衢州。
  4、宋、明时期,北方的山西、辽宁等省,南方的江苏、云南、贵州 、四川等省都有孔氏之族。清代以后,孔氏不仅遍布全国各地,而且有不少人移居海外。今天美国、加拿大以及东南亚、西欧一些国家都有孔姓华人。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2
标题: 姓氏:谢 祖宗:申伯 分类:以国...
姓氏:谢
祖宗:申伯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个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称为谢氏。《诗经·大雅》的“崧高”中曾有这样一段话盛赞申伯的名望(“禀禀申伯,王赞之事,子邑子谢,南国是式。”)当时周天子的都城是在洛邑,谢国的位置正在洛邑的南方,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唐河县之南,因此,谢国被称为“周之南国”。这个地方是谢姓的最早发源地。另外,根据《旧唐书·文苑传》上记载,谢偃的祖先孝政,本来姓直勒氏,后来改姓谢,他的子孙也称为谢氏。
郡望:
  1、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陈 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 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堂号: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 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 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 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 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 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2
标题: 姓氏:邹 祖宗:正考公 分类:以...
姓氏:邹
祖宗:正考公
分类:以邑为氏
姓氏起源:
  邹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传自大约3000年以前春秋时代的邾国(又称邹国),另一支源于同一时期的宋国。第一支邹氏,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邹姓出自邾娄国,是颛顼帝的后代。邾娄国,亦称邾国,是周武王伐纣而得天下之后,封给颛顼帝的后裔的采邑,附属于鲁国,到了战国时期,被鲁穆公改号为邹。邹后来被楚国所灭,颛顼的子孙分散各地,就以故国号为姓氏,有的姓了邹,有的把原来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为姓。因此,3000以前的邹、邾(朱)两姓,都是同一家人。望族出于范阳。邹国的邹姓是发源于现在山东省的邹县东南一带。第二支邹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邹氏出自子姓,他们的始祖是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正考公食采于邹邑,生儿子叔梁纥,就称为邹氏,齐国有邹衍、邹忌。而根据《史记·殷本纪》的记述,宋国则是殷商的后代,他们在纣王立国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汤之祀。后来宋愍公的后代正考公食采于邹,传到叔梁纥的时候,就以国为氏姓了邹,齐国的名士邹衍和邹忌就是这一家的子孙。
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置郡,其治所在蓟县。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堂号:
  1、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2、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着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氏又称“讽谏堂”。
  3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氏人有一支从今山东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迁徙分布
  据邹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邹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即今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他们中的有一支迁至范阳,发展成为望族。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河南邹坊,成为较强的一支。汉代有邹廷任襄阳令,在当地安家,其后裔有一支迁到雍州。西晋有新野人邹湛以才学知名,在朝廷做了国子祭酒、少府,其子孙有一支迁到衡州。东晋十六国时,由于战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邹氏的一部分随之渡江,定居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一些地方。唐初,陈政、陈元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携一部分邹氏随从同往,后在福建安家。又唐德宗贞元末年,邹垣因避战乱,自今安徽迁入福建,其子孙繁衍分居于邵武等县。北宋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这说明北宋时已有邹邹氏居于广东。南宋时期,有泰宁人邹应龙任初权参加政事,他的子孙散居闽、粤,还有迁到广西乐平的。现在台湾的邹姓人及侨居新加坡等国的邹氏华侨,主要是从广东、福建迁去的。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3
标题: 姓氏:喻 祖宗:俞柑 分类:以赐...
姓氏:喻
祖宗:俞柑
分类:以赐为姓
姓氏起源:
  源于俞姓:远古黄帝时代,有个医官叫俞柑,他就是喻姓的祖先 。俞柑的后代相传姓俞,约3000多年到南宋时,俞姓的后代有个叫俞樗,聪明好学,举为进士,精通世故,无所不知,皇帝喜欢他,就将喻姓赐给他,他的子孙就相传姓喻。
郡望:
  未知。
堂号:
  汉置江夏郡,现在湖北省云梦县。
迁徙分布
  未知。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3
标题: 姓氏:韦 祖宗:韦伯 分类:以国...
姓氏:韦
祖宗:韦伯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以国为姓。根据有关历史文献所载,夏朝中兴少康 当政时,封大彭氏的别孙于涿韦,涿韦国又称韦国,商时称韦伯,周襄王时始失国,迁居彭城,子孙以国为姓,称韦氏。史称韦氏正宗。 这就是河南韦氏。由此可见,四千多年前韦氏和彭氏同出一祖。
郡望:
  1、扶阳堂:西汉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 阳侯,是为此号。
2、京兆: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故韦姓有以“京兆” 为其堂号郡望。
堂号:
  京兆郡:汉初元年设置京兆尹,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 所在长安。相当于今之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 以西。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迁徙分布
  韦姓的发源地虽在河南境内,但自称韦氏已居彭城,即今江苏 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 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 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韦 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 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 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登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 。韦氏的大举南迁却是在晚唐以后。唐代以后,韦氏才遍及大江南北 。总之,历史上的韦氏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姓氏。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6
标题: 姓氏:苗 祖宗:贲皇 分类:以地...
姓氏:苗
祖宗:贲皇
分类:以地名为姓
姓氏起源:
  相传春秋时期,有个贵族叫贲皇,逃到晋国,晋国国君待他很优,让他享用苗邑那里的物产,后来贲皇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苗。
郡望:
  未知。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开封一带。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6
标题: 姓氏:黄 祖宗:陆终 分类:其它...
姓氏:黄
祖宗:陆终
分类:其它
姓氏起源:
  黄姓为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其主根在古黄国(今河南信阳地区潢川县),黄姓起源有三支。
  1、出自嬴姓。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郡望:
  1、零陵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黄氏为三国黄盖之族所在。
  2、巴东郡:东汉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蜀将黄权之后。
  3、西 郡:在今甘肃永昌一带,为酒泉黄衍之后。
  4、会稽郡:秦时置郡。此支黄氏,出自东汉黄昌之后。
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 、乡,以广西居多。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7
标题: 姓氏:杜 祖宗:杜康 分类:以人...
姓氏:杜
祖宗:杜康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据传,相传黄帝时候有杜康,他善于造酒。他的后代就已杜为姓。
郡望:
  1、杜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襄阳郡、濮阳郡等。其中,京兆郡最为 著名。
  2、京兆郡是汉太初元年改右内史设置的,执掌相当于郡太守,是三 辅之一。相当于今天的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国魏时改称京兆郡。   
堂号:
  杜氏的堂号主要有“诗圣堂”或\"少陵堂\"。由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 自号“少陵野老”,而历史上称他为“诗中之圣”。   
迁徙分布
 杜姓在今河南境内分布较为普遍,如南阳、内黄、卫辉、登封、 偃师、许昌、林县、邓州、林宝、洛阳、新野等地均有其族人;陕西西安的杜氏比较兴旺。此外,今四川、德阳、彭山、绵阳、成都,山西、永济、太原,安徽庐江霍山,浙江杭州,湖北襄阳,江苏高邮, 河北临漳、正定,山东潍坊、章丘等地,也都有杜姓的聚居点。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7
标题: 姓氏:徐 祖宗:若木 分类:以国...
姓氏:徐
祖宗:若木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相传陷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郡望:
  1、东海郡:秦朝的时候置郡,治所在今天的山东境内。西汉时相当 于今天的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灌南以北 的地区;东魏及隋唐相当于今江苏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的地区。
2、高平郡:今泰始元年改山阳郡置郡,治所在今天山东巨野南部。其后屡有迁居,其中北周时曾改高都郡置高平郡,治所在高都,相当于今天山西晋城、高平等地。
堂号: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迁徙分布
  远古时期若木被封徐国的地方在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北部,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二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宋末,徐姓人再由江西石城迁至福建的上杭、 连城等地。元朝的时候,徐姓主要繁衍于广东的丰顺、梅县、海丰等 地。总之,徐姓在秦氢汉的时候 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河下游地区,尤为山东繁衍得最为旺盛。从魏晋至唐代,徐姓主要繁衍于淮河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宋朝以后,已经分布于广大江南地区了。至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徐氏的大量繁衍就是宋代以后的事了。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8
标题: 姓氏:江 祖宗:伯益 分类:以国...
姓氏:江
祖宗:伯益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裔孙伯益之后。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时就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了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伯益传至十几代,经夏、商,至西周时,伯益的后裔受封于江,春秋时被出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为氏而姓江。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饿支庶子孙受封于 翁山(今浙江省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省翁源县东),后以邑名\" 翁\"为氏。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个儿子,分姓洪、江、翁 、方、龚、汪6姓。其中次子处恭,分姓江,其子孙也姓江。
郡望:
  济阳郡:西汉治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北。晋惠帝 时,置济阳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东晋后此郡废。此下距今河南省境德正阳县不远。此支江姓,其开基 始祖为东汉江德。 淮阳郡: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成帝时相 当今河南淮阳、鹿邑、太康、柘城、扶沟等县地。东汉章和二年(公 元88年)改为陈国。隋及唐又曾改陈州为淮阳郡。 六桂:即为“六姓”联芳德誉称,分布在古时德泉州。泉州 ,隋开皇九年改丰州始置郡,治所在闽县(今福州市),相当今福建 全省。后改为闽州。
堂号:
  忠廉堂:宋时上高尉江灏,因勤王功升建浦丞。因统义兵捕盗有功,历任柳州、象州两州知府,为官又忠又廉。另外还有\"济阳\"、\"淮阳\"、\"六桂\"等堂号。
迁徙分布
  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主要是在河南发展繁衍。亡国后的江 氏子孙,先自正阳向北逃到淮阳(今属河南),又自淮阳继续北迁至 陈留圉县(今河南杞县于镇),后又迁至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另外,还有一部分江国子孙逃到齐(今山东临淄一带)。 唐初,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郡,随行军校又91人60多姓在福建落籍,其中就又河南江姓,这是江姓最早入闽者。宋代由于金兵攻占汴京,中原人数次大规模南流,江氏有一 支自汴京迁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还有一支由江塙率领迁至江西都昌,其后江万抗元殉国,江万之弟及子孙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其后又有徙永定高头乡及平和葛布大溪村。明清之际,有江氏 族人跟随郑成功入台,在台湾定居,后有的又移居海外。清初,又江 文、江榜二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今河南正阳县淮河湾定居,后称其居 地为江家埠(现名江湾)。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8
标题: 姓氏:郭 祖宗:姬姓后裔 分类:...
姓氏:郭
祖宗:姬姓后裔
分类:系自姬姓
姓氏起源:
  出自姬姓,古代“郭”与“虢”字相通,郭氏即为虢氏,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 说虢叔)于东虢。周平王时,郑武公功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此时平王也不得不认可,并名正言顺地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由此,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氏。西虢,亦称成虢,在西周灭亡之后,也向东迁移,建都上阳,史称南虢。后被晋国所灭。西虢东迁时,还有虢国支族留居原地,史称小虢。后被秦所灭。这些虢国的后代,均以郭为姓。
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 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 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 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作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期,郭氏除留居于今河南、陕西、山西省外,已播迁 于山东、河北。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汉代及其以后 的较长时期内,太原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此外,郭氏在汉代 又有居于今内蒙、甘肃、四川、安徽者。三国时吴国有富春人(今属 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闻喜人(今属山西) 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是唐总章年间光州固始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 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一是郭嵩随王审知从弟王想入闽,家于新宁,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1127年,宋高宗南逃,大批中原 人随之逃到江南,居于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福建、两广 ,其中也有不少郭姓人。明末清初,福建郭氏有一支迁居台湾,后散 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后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9
标题: 姓氏:蔡 祖宗:蔡叔度 分类:以...
姓氏:蔡
祖宗:蔡叔度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周灭商后,封文王第5子叔度于蔡,让他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得遗民,称为“三监”。武王死后, 周成王年纪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称周公)因此临朝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摄政,便联合武庚反叛,周公讨伐武庚,事后处死管叔,并将蔡叔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时迁新蔡(今属河南),称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称为下蔡。蔡国传23代,历24君,立国600多年,公元前447年被楚国攻灭,子孙散居楚(今属湖北)、秦(今属陕西)、晋(今属山西)、齐(今属山东)等各国,以国为姓氏,称蔡氏。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郡置郡,治所在济阳。约相当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晋室南渡后废。
堂号: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时跟朱熹学习。才30岁就放弃科举,专攻理学。隐居在九峰,人们称他九峰先生。
龙亭堂: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立了 极大的功,封龙亭侯。
迁徙分布
  今北京、陕西、山东、湖南、湖北、山西境内在战国时已有蔡氏居民。汉代,已有蔡姓人居于今江苏、浙江,如西汉蔡千秋为沛人(今江苏沛县),唐初,有蔡氏族人随陈元光入闽,居于漳州、浦州,又迁念都鸿儒屿,其后子孙繁衍,分 别迁往龙溪、赤岭及广东广州等地。唐末,中原战乱,河南蔡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先居于福建宁华县,二传又迁至广东梅州。明末,郑成功收复台湾,有蔡姓部属随从,后留台湾垦荒,此后,又有大批的蔡姓人从福建、广东到台湾开基,有的又移居东南亚及欧美 诸国。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9
标题: 姓氏:田 祖宗:陈完 分类:为陈...
姓氏:田
祖宗:陈完
分类:为陈氏所改
姓氏起源:
  出自妫姓,妫满之后,为陈氏所改。相传帝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让他们在妫汭河边居住,他们的祖孙有留在妫汭河一带的,就是妫姓。周武王灭周后,建立了周朝,便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为帝舜之子商均的第32代孙)。武王封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陈桓公的 弟弟在陈桓公死后杀死了太子免,自立为陈历公。太子免的两个弟弟欲报杀兄之仇,就趁陈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陈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历公的儿子叫陈完(为妫满的第10 代孙),他同御寇的交情很好,御寇被杀后他怕被株连,便逃到了齐国。齐桓公就将他封于田地。陈完因为逃到了齐国,不愿用原来的国名为氏,遂以采地为氏,改称田氏。传至田和任齐国相国时,他将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成了田氏齐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
郡望:
  1、雁门郡:战国始置郡。此支田氏,其开基始祖为唐太尉田承嗣。
2、京兆郡:汉时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此支田氏,为西汉大臣田蚡之族所在。
3、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田氏,其开基始祖为北宋右谏大夫田瑜。
堂号:
  贫骄堂:战国时候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师,一次子方在路 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车拜见子方,子方不还礼。太子问道:“是 富贵的人可以骄傲?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贫 贱的才能骄傲!诸侯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国;大夫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贫贱的人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合当官的心,说话当官的也不听,就到别的国家去,像丢掉破鞋子一样。富贵的人怎么能和他们一样呢?
迁徙分布
  田氏最初发源地是今山东省境。宋末迁广东海阳,后徙达埔,为大埔开基始祖。明清之际,田姓便播及大江 南北广大区域。总之,从历史上看,田姓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姓氏。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29
标题: 姓氏:高 祖宗:慕容云 分类:出...
姓氏:高
祖宗:慕容云
分类:出自他姓
姓氏起源:
  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 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 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 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郡望:
  1、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 海太守高洪。
2、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以渔水之阳得名。
3、 广陵国:汉时置。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
迁徙分布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 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 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在汉末时,又 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 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0
标题: 姓氏:夏 祖宗:夏禹 分类:以国...
姓氏:夏
祖宗:夏禹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妫姓。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便赐禹以妫为姓。后来,禹治理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 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了三苗之乱,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为了 表彰他的丰功伟绩,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还把帝位传给了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 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3代,16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 道而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 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
堂号: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 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夏姓也以“会稽”为堂号。
迁徙分布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 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唐宋以后,夏姓主要以江南广大地区为其繁衍地,广布于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苏、福建、和广东、广西等省,特别是以浙江的分布最为集中,使得夏姓最终成为了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0
标题: 姓氏:崔 祖宗:季子 分类:以人...
姓氏:崔
祖宗:季子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郡望:
  1、清河郡是汉高祖所设,相当于今天河北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东汉时改为国。
  2、博陵郡在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西晋时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3、汞阳郡是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设的。西晋时也被设置为国,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堂号: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传说唐朝崔颢游黄鹤楼,在楼上题了一首诗,文情俱佳。后来李白也游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便不敢在上面题诗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迁徙分布
  崔氏发源于山东省境内。其后在汉晋南北朝、隋唐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一直称盛于清和、博陵两部之间的武城安平两地。其间,崔氏还繁衍到了河南、陕西、山西、甘肃等省。
  汉末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余避乱入朝鲜,后发展成为朝鲜族大姓;西晋至唐代,崔氏还分布于今山西、浙江、江苏、广西、安徽、陕西、甘肃等省的一些地方;宋代以后,崔氏分布地更广,有的于清代以后移居东南亚一些国家。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1
标题: 姓氏:梁 祖宗:梁康 分类:以国...
姓氏:梁
祖宗:梁康
分类:以国名为姓
姓氏起源:
  周平王执政时,封一位叫“康”的贵族为梁山的首领,康去了以后建立了梁国,那地方就在现今的陕西韩城一带。人们因此称康为梁康,梁康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姓梁。
郡望:
  未知 。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陕西一带。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2
标题: 姓氏:陆 祖宗:名终 分类:以地...
姓氏:陆
祖宗:名终
分类:以地为姓
姓氏起源:
  相传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一带,所以叫陆终。他的后世有的就以陆为姓,称陆氏。这就是山东陆氏。
郡望:
  1、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此支陆氏为陆通的 直系后裔,其开山始祖为西汉时的陆烈。
2、河南郡:汉高帝二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洛阳。
3、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置郡,治所在禹县。此支陆氏为吴郡陆氏的分支,其开山始祖为东汉颍川太守陆闳。
堂号:
  1 忠烈堂:南宋左丞相陆秀夫誓死不降元,立益王于福州。元兵 杀来的时候,陆秀夫从容拔剑将妻子、儿子驱逐下海而死,然后自己也投河自尽。
2 黜霸堂:汉朝时陆贾跟随刘邦灭秦建汉。他的口才相当好,两次出使南越。还曾写了一本《新语》送给高祖,大意是崇王黜霸。
迁徙分布
  陆氏的发源地有多处。从陆氏大致繁衍的历史情况上看,历代 路姓是以今山东、河南、江西、湖北、浙江、江苏六个省为主要分布的地方。分布于这些地方的陆姓多为战国时宣王的儿子陆通之后。陆 姓早就兴盛于江浙一带,据史料记载,陆通有子陆发任齐为大夫,他的子孙后来又有迁徙至荆州、丹徒的。汉末三国鼎立的时候,位于江 东的东吴,陆氏人才辈出,著名的如孙权手下的陆逊、陆逊的儿子陆抗、孙子陆机和陆云,可见当时陆氏在此地的兴旺。到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方各地的陆氏都得到了更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之后,陆氏遍布 全国各地。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2
标题: 姓氏:谭 祖宗:姒姓 分类:以国...
姓氏:谭
祖宗:姒姓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 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 ),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 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 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 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 。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 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 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 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 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3
标题: 姓氏:白 祖宗:季连 分类:以封...
姓氏:白
祖宗:季连
分类:以封邑为姓
姓氏起源:
   出自颛顼帝芈姓后裔。相传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公元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 。他的儿子于公元689年迁都郢,改国号楚。楚平王时,太子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投奔伍子胥 。楚平工的孙子惠王即位后,楚令子西把熊胜招回国,任巢大夫,封在白邑,称为白公胜。可晋国伐郑,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因子西言而无信,发动政变,杀死子西,囚禁惠王,并着手改革朝政以争取民心,但以失败告终。他自杀后,其子孙便以祖辈封邑为氏,称白氏,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以南、霍山以北地区。
2、南阳郡:战国秦昭王35年始置郡。汉时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陨县间地。
堂号:
  治生堂:战国时白圭乐观时变。他曾经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吾治生犹伊、吕之治国,孙吴之用兵。”所有天下论治生 的,推白圭做祖师。
迁徙分布
  白氏早期主要分布于秦、楚、魏等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封其 子白衷于太原,故子孙世为太原人。白仲23世白邕,任北魏太原太守,邕5世孙白建,北齐五兵尚书,因功赐田韩城,因以为家。其曾孙白温,任唐检较都官郎中,迁华州下邽,第六子白鍠,任巩县令,居 郑州,生5子,各以其官散居四方。白鍠长子白季庚,任襄州别驾, 生4子,次子就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晚年居洛阳香山,成为 白氏迁洛祖始其后代分衍今河南偃师、伊州、宜阳、`巩义、郑州、新郑、沁阳等地。此外,白氏在秦汉时期有迁至今山东者,如西汉白 光为东海兰陵人;隋唐时期有迁至今宁夏、甘肃、广西者,如唐代白 孝德微安西人,白耸为马平人;宋、明时期还分布于今浙江、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福建、河北以及东北、西北的一些地方。自清初 开始,闽、粤白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新加坡等国者。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3
标题: 姓氏:叶 祖宗:沈尹戌 分类:以...
姓氏:叶
祖宗:沈尹戌
分类:以邑地为姓
姓氏起源:
  春秋时,楚庄王有一曾孙叫戌,任沈县尹,有称沈尹戌。其后代就有人以沈为姓。沈尹戌后来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敬重。楚昭王十八年战死沙场,昭王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叶公曾平定白公胜 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更获赐为公,后委其事于子,而退休于叶。其后人便以邑地为姓氏,称为叶氏。由上可见,沈、叶本为同宗。是为河南叶氏。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昭王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相当于现在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 郧县间地。
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 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节度使。叶姓还以“南阳”为堂号。
迁徙分布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 终老。秦代叶淑和,迁至长沙任太守;西汉叶宗,在颍川任太守、骠 骑将军;47世叶尤,汉太尉,起于南阳,分为六族\";53世叶望,东 汉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隐居,后于献帝时渡江徙至居阳县(今安徽 省当涂县东北);55世叶琚,因任钱塘(今浙江杭州)令而在当地安 家,后成为当地望族。57世分为三支:叶游,徙福建宁府建安县;叶愿,徙河南新安;叶俭,苍梧太守,徙浙江缙云。77世叶逵,自缙云 迁湖州(今属浙江);79世叶刚,徙居江苏苏州;82世叶庄,居于汴 梁(今河南开封);85世孙叶大经因元兵大举南下,流寓广东梅州曾井,为梅州叶氏始祖,其子孙散居广东、福建的许多地方。福建叶氏 主要有两支:一为仙游古濑叶氏。一为漳州莲溪叶氏。自清代康熙末年开始,闽、粤叶氏陆续有移居台湾者,后又有不少人徙居海外。叶调国(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在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曾遣使到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人有来中国者, 也就以“叶”为姓。他们多分布在东汉时南郡边界外。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3
标题: 姓氏:戴 祖宗:戴公 分类:以谥...
姓氏:戴
祖宗:戴公
分类:以谥号“戴”为氏
姓氏起源: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宋国第11位君主(前799年-前766年),史佚其名,死后被谥为戴公。戴公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其子孙遂以谥号“戴”为氏,
郡望:
  未知。
堂号:
  未知。
迁徙分布
  分布在广东焦岭 县一支戴氏后裔迁往台湾屏东,其后分布于高雄、桃园、新竹等地。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4
标题: 姓氏:黎 祖宗:尧的后代 分类:...
姓氏:黎
祖宗:尧的后代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起源:
  出自帝尧的后代。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末为周文王所灭的黎国,在周武王分封诸侯时,被封给帝尧的后裔,赐爵为侯,并 且仍然沿用黎国的名称。春秋时黎国迁都于山西黎城县东北的黎侯城,后为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所灭,其子孙后以国为氏而姓黎。又据《路史》所载,古黎国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汤后裔于黎国,后有黎侯丰舒,其子孙有黎氏、犁氏。着一支出自帝尧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称黎姓正宗,后来成了整个黎氏家族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为山西黎氏。
郡望:
  1、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 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 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2、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3、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堂号:
  黎氏堂号主要有“载酒堂”。宋朝时,黎子云兄弟家贫好学。苏东坡曾去访问他们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经常载酒(带着酒)去拜访苏轼,向他请教。苏轼在他们兄弟的大门上题了一块匾叫“载酒堂”。
  另外还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号。
迁徙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国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县一带。早在战国 时,黎氏就有向外迁徙的。据《黎氏族谱》所载,战国时“黎氏之族或因官而处,或避难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属陕西)、益(今云南晋宁县),东向青、徐(今属山东、江苏),南迁交、广(今属广西、广东及越南北部一带),北徙燕、冀(今属河北)”。到汉朝时,黎 姓还有迁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战乱,黎姓家 族再次南迁,并在以后的时间里也主要繁衍迁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迁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渐遍布全国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换言之,历史上,黎氏是我国较典型的一个南方姓氏。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4
标题: 姓氏:林 祖宗:比干 分类:以人...
姓氏:林
祖宗:比干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 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 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 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郡望:
  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堂号:
   九龙门: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迁徙分布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5
标题: 氏:胡 祖宗:胡公满 分类:以人...
氏:胡
祖宗:胡公满
分类:以人为氏
姓氏起源: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 虞舜的妫姓后裔。这样说来,其胡姓始祖,应当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由此可见,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并非后来入侵中原的“五胡”后代。
郡望:
  胡氏的郡望,在唐朝元和年间以前主要有安定、新蔡(今属河南)两处,以后又有弋阳(郡治在今河南潢川)定城、义阳(郡治在今河南信阳市)中州、洛阳、户县(今属陕西)、河东等地。
堂号:
  胡氏堂号主要是“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
迁徙分布
  至于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 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 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 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6
标题: 姓氏:龙 祖宗:董父 分类:因祖...
姓氏:龙
祖宗:董父
分类:因祖上荣耀而姓
姓氏起源:
  黄帝,有个曾孙叫董父,传说他最能养龙和驯龙,于是被称为豢龙氏。他的后代很以为荣耀,就以龙为姓,世代相传。
郡望:
  汉置河南郡,现在河南省洛阳市。
堂号: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迁徙分布
  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省境、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之间地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36
标题: 姓氏:翟 祖宗:黄帝 分类:以国...
姓氏:翟
祖宗:黄帝
分类:以国为姓
姓氏起源:
  出自祁姓,是黄帝的后代。上古时候,北方有翟族(后称翟国)。翟国是远古时黄帝的后裔建立的。传到古代春秋时,翟国灭于晋国,后来晋国又灭于韩、赵、魏三国,到战国时,这三国又先后灭于秦国。在这长期战乱中,翟国人都以原国名为姓,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狄\",迁居 南方者读\"宅\"。
郡望: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堂号:
  \"传诗堂\":汉朝时翟辅,四世皆传授《诗经》,征拜教郎, 迁侍中,策试第一,官拜尚书。安帝宠信外戚,翟辅极力上谏。宠臣 虽然厌恶他,但又怕他,所以又叫\"宠畏堂\"。
迁徙分布
  未知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3-21 13:41
标题: 屠(Tú)源出有三:1、出自九黎族,...
屠(Tú)源出有三:
1、出自九黎族,是蚩尤的后代。相传,上古时代,黄帝与炎帝 两个部族联合起来,在涿鹿与九黎族大战,擒杀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遂将其部族人收入自己的部落。其中一部分人愿意归顺的,就迁到邹、屠两地定居,形成邹、屠二姓,均以居住地名为姓。邹、屠二地均在今山东境内。
2、出自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裔。商朝建立之后,分封同姓诸侯,其中一支封于絃国。絃国灭亡后,其族人遂以国名命姓,为絃姓,后来又去邑为屠,称屠氏。
3、以职业技术命姓。古人有屠宰为业者,其后便姓屠,称屠氏。

二、迁徙分布
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远古氏族社会时候有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叫蚩尤,他的部落崇拜牛图腾,是勇猛好战的部落。相传有一次蚩尤的部落和黄帝的部落在河北逐鹿一带决战,最后蚩尤被打败。黄帝为了防止蚩尤的族人以后还会做乱,就把他们分散在各地居住。其中有的被迁居到屠和邹的两个地方去。这些人中有的就以居住的作为自己的姓氏,分别称为屠氏和邹氏。而屠氏就是今天屠姓的最早起源。屠姓还有另一支起源。春秋时候,有一种官职叫作屠人,是专门负责牲畜屠宰的官职。屠人的后代中有的以官职名作为姓氏,称为屠氏,是今天屠姓的又一来源。在古代,屠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广平。

三、历史名人
屠 隆:字纬真,一字长卿,明朝戏剧作家、文学家,浙江省鄞县人。历官吏部主事,有异才。常招名士饮酒赋诗,游历大山名川,而政务不误,著作颇丰。著有《昙花记》、《修文记》、《彩毫记》等。其中《彩毫记》写李白生平,刻画诗人气质较成功,但掺有神仙虚妄色彩。
屠 侨:字安卿,明代吏部尚书,滽再从子也,正德六年进士,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武宗遣中官李嵩等捕虎豹,侨力言不可,世宗时,历左都御史。卒赠少保,谥简肃。
屠叔方:明代监察御史,秀水人。万历进士。有《建文朝野汇编》等传世。
屠本畯:字田叔,号豳叟。浙江省鄞县(今宁波)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海洋动物学、植物学。屠本畯出身于书香门第。曾以父荫任太常寺典薄、礼部郎中、两淮运司同知,后移福建任盐运司同知。他鄙视名利,廉洁白持,好读书,到老仍勤学不辍。屠本畯曾说:“吾于书饥以当食,渴以当饮,欠身以当枕蓆,愁及以当鼓吹。”明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中国有一些知识分子,由于深入实际考察和研究,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较重大的成就。屠本畯就是其中之一。他通过调查研究,著有《闽中海错疏》、《海味索引》、《闽中荔枝谱》、《野菜笺》、《离骚草木疏补》等书。内容涉及植物、动物、园艺等广阔领域。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制陈留郡。在今河南省开封地区。
广平郡:汉景帝置。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
2、堂号(缺)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3-2-22 21:00
很有参考价值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