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原创]我心目中的袁氏统谱 [打印本页]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6-12-2 20:16
标题: [原创]我心目中的袁氏统谱
中华袁氏大统谱

    作为中华袁氏统谱或中华袁氏大统谱,她必需具备如下四性:
    1 绝对的权威性
    2 良好的广泛性
    3 精捍的专著性
    4 通俗的可读性
一 绝对的权威性
    权威的树立,不是,也不可能是光靠咀上说说、纸上写写,自己定的。她要经得起族内、族外和历史的检验的。数据准确,才能保证权威。
就目前在网上网下所看到的家谱,总体上是不错的。特别是近代、专修的,都是当时人记录当时事,应是可信可取的。但,在对待老先祖的排序、相互关系上则不太尽人意。这不能有什么责怪的。祖先们在修谱时,由于资料贫乏、视也窄和历史的局限性等原因,出现一些张冠李带、辈序不确,甚至某些攀附、名人罗列等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对于这些些,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利用现代资料多且广、视也开阔、联糸快捷等现代人的优势,大胆而科学的进行一次总剖析、总梳理。取其精华,调整不足,为子孙后留下一个满意的交待。特别是有名气、有官位的人,有朝代制约。有了时间限制,谁要张冠李带,乱为祖宗派座,就会出笑话。若是这样,还谈什么权威呢!! 例如,袁盎,据史记上说,盎父是‘故’为群盗,盎有兄‘哙’,兄有子‘种’,而在一些家谱里是,盎父是‘固’,是独生子。在古时咬文嚼字的年代‘固’与‘故’不可能不分清。再如,袁聿修,《袁氏世考》中说:‘聿修字叔德,翻子继弟跃后七岁遭丧',‘子知礼隋大业初太子舍人’。是北齐后主时代人。有家谱说聿修父是元广,子枢 ,是后唐时散骑常待。同是一人相差这么大。所以在修统谱时应将老谱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几位网站主有条件、也有能力力将这事理顺一下。当然 ,有条件,又原意参与编修统谱的人士同样可以做这项工作。

二 良好的广泛性
    所末广泛性就是全袁都参与,形成一个团。把统谱修成一棵树,树枝表达族支。各地修善好的支谱可直接接轨。难就难在那些不知迁移始祖是谁,首迁地是哪的分支。更有甚者连自族派字排行都不知的这部分人。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得想个办法让这一批袁氏与统谱接起耒。
三 精撼的专著
中华袁氏大统谱应是以辨尊卑,讲族规,联族性,明历史变迁、世系繁衍、人口变化、住居迁徒、婚姻状态、及族人在科举、官封、名谥、政治气围中的地位、事迹为目的。因此,序言、说明、族规、家训、世系、名人录等是少不了的。对名人要有个新概念、新标准
。名人录应重点记录大名家,象对人类贡献大的、对国家贡献大的、对袁氏贡献大的,在职位上至少要省级,在学历上至少也是导士生、院士,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关健人等。其他的象
地县级、教授、工程师、名气小点名人等,可通过列表形式登录一下。不要弄成会做菜的弄个莱谱、会唱歌的弄首歌、会写诗的弄首诗(要看文学价值、流传程度)、会开矿的弄个厂房上去等等,各种专业的大杂烩。若是这样,就失去了族谱的概念,变成袁氏大全了。这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四 通俗的可读性
    这是编修人员的拿手戏。本着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字、公元时。古代人用古代字
,在用古代时时应注明公元时。我们的读者是全方位的。

希望大家积极查资料、找问题、谈看法,共同研究。
作者: 袁警铠    时间: 2006-12-3 04:08
标题: 嗯,我太激动,你的想法和我一致!
嗯,我太激动,你的想法和我一致!
作者: 袁警铠    时间: 2006-12-3 04:10
标题: 顶!!!!!!!!
顶!!!!!!!!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6-12-4 19:54
标题: OK[audio06]
OK[audio06]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6-12-4 22:57
标题: 哈哈!这样的书真好!我读书不多,但同...
哈哈!这样的书真好!
我读书不多,但同时具这样“四性”的书尚未见过。
我认为,还是现实一点的好,容易实现。[audio06]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6-12-6 18:51
标题: ...
用时间想问题
  一 盎公资料解读: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徒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见《史记》卷一百零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这段表述四点:  1 盎公字丝,是楚国人。  2 盎公的父亲为‘故’作群盗(《史记·酷吏列传》曰,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大群数千,小群数百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庫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往往群居‘沈命法’曰群盗),家迁安陵。  3 盎公在高后(公元前187--178年,执政8年)时,为吕禄舍人。  4 盎公在文帝即位(公元前179年),由兄长哙提升为中郎。
  “袁盎常引大体荷概。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待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迁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盎伏車前曰:‘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王下英豪。今汉虽乏人,階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流下車。”(见《史记》同上处)  这段表述二点:  1 盎公常受赵同之害。是盎公的侄儿种,为他出了一条主意,并把赵同制服了。  2 说明盎公深得文帝(公元前179年--157年,在位23年)的信任,常在文帝面前走动,官不算小。  “及文帝崩,景帝即位(公元前156年--141年,在位16年),晁错为御史大夫,使史案袁盎受吴王财物,抵罪。招赦为庶人。”(见《史记》)  “上乃召袁盎入见。晁錯在前,及盎请辟入赐间,错去,固恨甚。袁盎具言吴所以反状,以错故,独急斩错以谢吴,吴兵乃罢。其说尽在《吴事》中,使袁盎为太常”。  这段表述二点:  1 文帝崩景帝即位,晁错告状,盎被罚为庶人。  2 平七国之乱后(公元前154年),盎公受到孝景帝信任,被升为太常。  “昊楚已破,上更以元王子平陸候礼为楚王,袁盎为楚相。尝上书有所言,不用。袁盎病免居家。  “袁盎虽家居,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袁盎进说,其后语塞。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然后刺君者十余曹,备之,袁盎心不安,家又多怪,乃之掊生所问占。还,
梁刺客后曹辈果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见《史记》)    这段表述二点:  1 上要袁盎到楚国当楚相,芸反对,罢。盎公称病回家。  2 盎开罪于梁王,梁王遗人十耒次刺杀盎,均躲过。在盎公回到安陵郭们外时遇害。
时间是,‘公元前148年,梁孝王刘武遗人暗杀大臣袁盎等十人’(见《中国历史年表》)  “汉武帝姑馆陶公主,近幸董偃。安陵爰叔者,爰盎兄之子也。与偃善。谓偃曰:‘足下何不白主,献长门园。偃入言之主,主立奏书。献之,上大悦。更名为长门公主。大喜,偃以黄金百金为叔寿。”( 《汉书》袁氏世考 )  这段表述是爰盎的兄长哙,有子叫‘叔’。   现综合一下:  1 盎公,字丝,楚国人  2 盎公,父为‘故’,当群盗,住安陵。兄是‘哙’,侄儿是‘种’、‘叔’。  3 盎公,为三个皇帝效力共用时间=高后只取4年+文帝23年+景帝8年==35年  4 盎公出生(接近时间)时间:    a 从高后公元前184年+23年的生长学习时间=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前后    b 用秦灭楚时(公元前223年)--公元前184年=37岁.这个岁数当‘吕禄舍人’太大了些。(这个时间可能性不大)  5 古记录中对辕盎的父亲、兄长、侄儿、出生地,都作了祥细的记录。连父当群盗都没放过。为什没记录盎公的儿子呢?! 是盎公的儿子没当官?还是官太小,不值一记?显然不是!那为什么呢?盎公可能无子?  
  二 固生公资料解读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国人也,以治《诗》,孝景帝时为博士。与黄生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  武帝(前140年)“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以上所引均是《史记·儒林列传》辕固生为本名!为何用‘固’不用‘生’呢? 其用意是非常明显的。主要目的在于与黄生的‘生\'相区分! 在‘儒林列传’这篇文章中还有多个‘生’,如:韩生,燕人也。伏生,济南人也。徐生,鲁人等。用‘固’便于分清。其本耒名叫辕固生。  ‘姓氏书\'的作者没看《史记·儒林列传》这篇文章,为省事,自以为是的将辕固生写成辕固。致使袁氏后人受害。  现代学者论证:   “〈齐诗〉《诗》今文学派之一。因传授者为汉初齐人辕固生而得名。”《诗经》附录‘诗经学常识’作者程自信,安徽文艺出版社。主编,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
  这几段表述三点:  1 固生公是齐国人  2 固生公,一生都在为收集整理古诗,创作写诗、传授学生而忙,只到武帝时,此时固生公已90岁了,才被封了个荣誉衔  3 固生公,出生(接近时间)时间=为武帝初(公元前140年)十91岁=公元前231年
  三 固生公、盎公两材料对比:  1 固生公,毕生收集、研究、整理、创作、传授古诗。齐国人,子资料上没发现。   故公,做群盗,住安陵,楚国人。有子二哙、盎,哙子种、叔。    2 固生公,生于公元前231年(接近时间)亨年91岁。   盎公,生于汉初(公元前206年)前后,亨年60岁内。
  3 另,“有人袁英齐考证,‘盎其父是楚国人,绿林首领,不是固的儿子’。”(引自开榜整理的网上家谱中的注明)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6-12-6 19:57
标题: 另,“古人袁英齐公考证,‘盎其父是楚国人...
另,“古人袁英齐公考证,‘盎其父是楚国人…………

我只知道袁英齐是加籍华人,50来岁,广东袁氏,博学多才。十分关心袁氏事业,25史中的袁氏资料多是他发的,且都加了较为详细的注解……。
是不是还有个古人也叫袁英齐?
作者: 剑    时间: 2006-12-6 21:08
标题: 另,“古人袁英齐公考证,‘盎其父是楚国人...
另,“古人袁英齐公考证,‘盎其父是楚国人…………

\"是不是还有个古人也叫袁英齐?\"我也想问这个问题.开榜教授给我的系料是没有\"古人\"的.
作者: 剑    时间: 2006-12-6 21:10
标题: 更正:系料应为资料
更正:\"系料\"应为\"资料\"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6-12-8 22:08
标题: 感谢在田、剑桥宗亲的关心。‘古’字应为‘...
感谢在田、剑桥宗亲的关心。‘古’字应为‘有’字,失误。谢谢!
作者: 袁酉酉    时间: 2006-12-9 21:34
标题: ...
让‘代间隔年’说话
  ‘代间隔年’---即上代1岁到下代1岁时相距时间,以年计算。  ‘代间隔年’是把好用的尺子,它能丈量出家谱时间的完整性如何,它能解一些未知的搬迁年代,也可以给某些人于历史时间定位(较接近的时间)。值得一用。  下面解读一下开榜教授整理的“新编袁氏分支家谱”  在读书时,我提倡要站在书上读,不要钻进书里读(指成人)。钻进书里往往容易跟随笔尖转,站在书上则不然。  ‘新编袁氏分支家谱\'初看有两处名显的特点:  1 上从黄帝---下到现今不断代  2 古人的官位写的详细  若要细看则出了古人的遗憾还在继续,与网络时代统谱不同步  我们把‘新编袁氏分支家谱’分为四段。便于解读。  统谱讨论的是‘袁’氏家族谱。理当从开姓祖袁涛塗为第一位。再向上逆,大没必要,
故不列。  一 从涛塗公---固公  二 从固公(一世)---绍公(十世)  三 从绍公(十世)---世明公(三十九世)  四 从世明公(三十九世)---‘开’字辈(六十五世)。此段为当事人或接近当事人记录当时的事。是可信的。  接下来我们为几位关健人,计算出他们的出生接近时间:  涛涂公的出生接近时间  “陈宣公三十七年,齐桓公伐蔡,蔡败,南侵楚,至召陵,还,过陈。陈大夫辕涛塗恶其过陈,诈齐令出东道,东道恶,桓公怒,执陈辕涛涂。《史记》卷三十六。这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依据。陈宣公三十七年,即公元前656年。这时身为陈大夫的袁涛涂至少也接近三十岁了,那么,他的出生接近年当在656+30=公元前686年。  袁绍公的出生接近年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绍兵败后不久于202年病卒。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公元202年绍公当在40---50岁这个样子。那么他的出生接近年当在202-52=公元150年(取整数)  世明公,字思光。淳熙十二年生(源于家谱),既公元1185年。  ‘开’字辈(六十五世),以出生早者计,为1934年  下面就用‘代间隔年’这把尺子丈量一下:  一 从三十九世---六十五世,共27代,共用时间为1934-1185=749年。 749/27=27.7 约=28代间隔年。  二 从绍公(十世)---世明公(三十九世),共30代,所用时间为1185-150=1035年。 1035/30=34.5代间隔年。  三 从十世---六十五世共56代,所用时间为1934-150=1784年。 1784/56=31.85 约=32
代间隔年。  从代间隔年一、二可以看出,近代人的‘代间隔年’小于古人‘代间隔年’数。但用‘代间隔年’一、二分别与‘代间隔年’三比较则都接近。有人说,古代人结婚早,实则是‘三十而立’的人占主导地位。百年三、四代的派年法是可行的。  那么,从开姓祖袁涛涂---绍公,有多少年? 应多少代呢?  686十150=836年  836/32(代间隔年)=26.12 约=26代  这就是说,从涛涂公---绍公,共用836年时间,应有26代左右才为接近代数。  现在耒看看‘新编袁氏分支家谱\'中有几代  袁涛涂---选---声---惠--雅(惠雅当是同一人,下面论)---颇---告---政---固.....到绍共17代。  这与上面算的26代,相差9代人。是‘代间隔年’错了?还是此谱有问题?让我们找找看。  傍徨中,我好象听到几种声音,好似从遥远的太空中雷呜电闪般地冲到地表吼道:“你们还些不孝子孙,怎敢随便按放我的位置!快还我本耒的地方!”又好似从地核深处天崩地坼样的钻出地面呻吟道:“你们这些不孝子孙,我们虽没什么名气,但确实存在哦!怎么把我们全给忘了!?”一声响,猛醒,原来在打盹。定神一看‘颇生告’,细观之:   “袁颇,涛涂裔孙,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为陈国司徒,生子告。”  “袁告,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袁告率众避难于河洛之间。有少子政。  这两段引自‘新编袁氏分支家谱’。所未秦末应是秦二世的(即公元前209---207年)三年。(秦从统一到结束总共才15年)这就告诉我们两个明确时间:  1 袁颇在公元前484年,带族人逃难。  2 袁告在公元前208年,带族人逃难。  看两者时间差,484-208=276年。  我们不讲他们在各自逃难时多少岁,也不计逃到何处。只要稍动下脑子就明白。世界上那有276年才生一个儿子的道理。  276年,能有多少代呢?还是请‘代间隔年’耒发话:  276/32(本谱的代间隔年)=8.625  约=9代  又是一个‘九’代,刚才26-17相差‘九’代。这就是‘代间隔年’的好处。
  在‘新编袁氏分支家谱’里有这样一句话:“秦火之变,十六世失传无考证”。这句应放在颇公后用,不能放在颇公之前用。且不说‘十六’世与‘九世’的差别,那将在另贴讨论。就此家谱而论,差九代,找出九代耒。这不能不算‘代间隔年’的功底。  接下耒再看看,从开姓祖袁涛涂---袁颇之间,应有几代较接近?  “涛涂字仲,谓之袁宣仲,生选,选生声子突。突生惠子雅。雅生颇,为司徒,奔郑。”《古今姓氏书辩证》  “涛涂---选---声子突---惠子雅---颇(奔郑)《袁氏世考》  从这两本资料上看是一致的。‘惠子雅\'是一个人名而不是惠的儿子为雅。不然还有‘声子突’怎解。  我们再耒用‘代间隔年’丈量一下  涛涂公在公元前656年为陈国大夫,改姓袁,岁数至少为30岁。  颇公在公元前484年为陈国司徒,能带领族人逃难,岁数至少也在30岁。计算时两者都不计。  656-484=172年   172/32=5.3 约=5代  从袁涛涂---颇公正好五代。因此可以说,这前五代是可以成立的。至少在这个谱中是可以这样说的。  这个谱,占解读到此。余下的有人或以后有机会再解读。对其他的‘谱’也有解读的必要。希望形成一个解读家谱热。同读同解,以达到统谱之清源正本之要求。
  说明与建议  1 在贴上只是就统谱之根,提出几点看法,想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能得到好的效果。  2 建议试一试‘代间隔代’这把尺子,先在自己的家谱上。  3 建议,有家谱的,把家谱中有名气,有官位的相应公元时间排出耒,只要做了,你必然有所发现。  4 希望所有袁氏,特别是能上网的袁氏,行动起耒,自觉地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书海里,找出点有关袁氏的信息耒,以补谱中之不足。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6-12-9 21:42
标题: 刚才用袁酉两字发不贴子,连三遍。提示要注...
刚才用袁酉两字发不贴子,连三遍。提示要注册三字名,不知何故?是否原注册人都要重新注册?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6-12-10 11:24
标题: 十分赞同袁酉的建议。以上解读很有见地。
十分赞同袁酉的建议。以上解读很有见地。
作者: 卧龙深处    时间: 2006-12-13 21:17
标题: 见解深刻,推论有理。
见解深刻,推论有理。
作者: admin    时间: 2006-12-13 22:02
标题: [QUOTE][b]下面引用由[u]袁酉...
下面引用由袁酉发表的内容:

刚才用袁酉两字发不贴子,连三遍。提示要注册三字名,不知何故?是否原注册人都要重新注册?


   没有设定这种限制。可能是临时性的故障或其它莫名的原因。
      支持大家的学术争鸣!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6-12-17 16:57
标题: 感谢以上各位的参与和支持![audio0...
感谢以上各位的参与和支持![audio07]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6-12-17 17:56
标题: 救教: “秦末,裔孙...
救教:   “秦末,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九世孙袁生,玄孙干,封贵乡候,復居陈郡陽夏。八世孙良,二子:昌、璋。”《古今姓氏书辩证》  “秦末颇裔孙告,避难居于河洛之间,少子政以袁为氏。九世孙袁生为汉高祖功臣,隐居不仕。传生元孙干,封贵乡候。复居陈郡。。阳夏八世孙良,舍人居汝南生二子,昌、璋。”
《袁氏世考》  请教的几个问题:
  1 ‘九世孙袁生’从那里起算?
  2 ‘阳夏八世孙良’又是从那里起算?
  3 ‘玄孙干’、‘传生元孙干’,两者不同,不知‘传生元孙干’是何意?    以上所说,诚请知者告之。谢过!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12-17 21:59
标题: 袁明辉的新作《袁氏源流考》不日将发到论坛...
袁明辉的新作《袁氏源流考》不日将发到论坛上,对此做了详尽的解答。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6-12-20 10:53
标题: 袁酉的《让‘代间隔年’说话》很有见地!...
袁酉的《让‘代间隔年’说话》很有见地!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12-20 15:01
标题: 明辉用同样的方法,确实能有很大的收效.
明辉用同样的方法,确实能有很大的收效.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6-12-22 09:34
标题: ...
统谱中的袁氏流源
  说到姓氏流源,这是全国各个姓氏都关心的,十分重要的问题。这里有三点必须说明:  一 中国人的姓氏特别多,中国人的祖宗则特少。在中国一千多个常用姓氏中,至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姓氏都可以上逆到黄帝、炎帝那。从炎帝、黄帝---胡公满,这段姓代繁沿史是全国各个姓氏都可以研究的。在这段历史时间里,就总的姓氏流源说,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不显得重要。这可不列入袁氏统谱必须研究的主要内容。在此略。  二 妫满受封于陈国后,为陈胡公满。这时才有陈氏之主脉。从陈姓发展分支的姓氏有
24姓(一四川学者考证并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袁姓只是其中之一。故从陈胡公满---辕涛涂,这段时间的流源还是留给陈姓人研究好了。我有百分之百的理由相信,陈姓人有人,也有能力去研究。在此略。  三 陈宣公三十七年,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陈胡公的裔孙,陈国大夫陈涛涂以‘父王字为氏’改姓为辕涛涂。这就有了辕姓开基祖。这是划姓代的重要事件! 从辕涛涂---袁良
,这段时间才是我们袁姓,在袁氏流源研究中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为什是当务之急呢?  据我看到的网上宣传,大家都热心修一个全国袁氏统谱。为此成立的机构不算少,网站也有几家。都想在近年内修成。理清谱之根姓之源就成了当务之急!  为什么是重中之重呢?  全国修谱热已好几年了。就袁氏而论,有的已把当地的、本支的家谱重修了,有的正在开展,这是好现象。但,据我的观查,无论是新修的谱,还是老谱,无论是小支小房的家谱,还是大支大门房的大谱、甚至名谱。大都忽略了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从辕涛涂---袁良,这段时间到底有多少年?没有发现哪个家谱计算过!在这段时间内到底能繁沿多少代呢?没发现哪个家谱计算过!而这恰恰是袁氏这棵大树之根。是袁氏大统谱之主杆。试问,一个连根都不清、主杆也不明的家谱,她的意义有多大呢?所以搞清楚袁氏之根,才是修统谱时的重中之重。这是根本经验验。  在目前众多的家谱中,是如何表述从袁涛涂---袁良的关系呢?仅举几个例子:  浙江宁波---袁氏世序  固-盎-焘-恭-良  天顺原序---袁氏家谱序 九世生曰生,传四世曰干,其八世孙良  浙江奉化---世序   颇-告-政-生-干-良-昌  西门袁氏(民国版)   告-政-政的十三世孙干,夏干八世孙良,良次子璋  袁氏河南祭祖文告(2004年9月9日)  仲宣-突-桥-雅-颇-买-佚名-告-政,政的第60代孙袁昌,居洛阳,昌生袁安  江西七省联修谱2002年版袁氏家谱  庄伯-伯辕-涛涂-选-突-雅-颇(长为桥失考)-买-告-政-生-元-干-良-买-耀(?)  (以上资料見家谱网)  汝南袁氏-  袁颇九世孙为袁生,袁生生子袁玄,袁玄生子袁干。袁生元生袁干在西汉时被封为贵乡候。袁干举家从河洛一带迁徒至陈阳夏。袁干五世孙袁良,西汉平帝时举明经,任太子舍人。  抹乐袁氏----秦末汉初,有袁颇九世孙袁生(生说汉王略)孝武征和三年曾孙囗斩贱囗先勇,拜黄门郎,封内关候,食遗乡600户,薨,子经嗣,经薨,子山嗣。传国三世,至王莽而绝。袁良字囗卿,山之曾孙。讨江贼张路等,威震徐方卒于永建六年,良-璋-滂 (研究网首頁)
  从这八家的家谱可见,有一个共性。就是局限性、自我性、随噫性强了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1 在袁良以前,基本上没有袁姓人记录袁氏家族事。其资料是外姓人记录的。  2 从涛涂---袁良,这之间所列的人员大都是从史料中查找的,而史料并没有把这些人员的互相关糸说清。修谱时噫测的多。  3 袁姓人自己修谱时,由于资料的局限、视也的局限,加上过份的依赖现成的和祖宗定下耒的。  4 忽略了时间慨念。  5 没让‘代间隔年’说话。等等。  为了更好的说明问题,我们选择以良公---绍公为主干的袁氏家谱耒解读。这支袁氏家谱基本上可以说是袁氏官位史,也是正统主支。若这个主支关系弄清楚了,也就是统谱树的主根、主干立起耒了。其它的事也就迎刃而解。  在上面的家谱中,有谱说良是干的五代孙,有谱说良是政的五代孙,还有谱说良是固的五代孙。良公真良,正印了过去的一句熟话‘共产党员是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是个能上能下的好干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为几位公计算下接近出生时间:  1 袁涛涂--公元前656年,立姓时应有30--40岁,他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前690年  2 袁 颇--公元前484年,陈司徒时应有30岁,他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514年  3 袁 告--秦末逃难时公元前208年,此时差不多30岁,他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238年  4 袁 生--“秦末人,隐居河洛之间,高祖三年(前204年),汉王自成皋入关收兵,欲复东
。生话汉王曰:‘汉与楚相距荣阳,数岁汉算困,愿君王出武关,项王必引兵南,是王深令荣阳成皋间”“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袁氏世考》《汉书》这里有个时间慨念,即公元前204年吋袁生还在为汉王出策,他隨汉王征战多年隐仕不出。岁数应有40--50样子,其出生接近年为为公元前254年  5 袁 干--封贵乡候。八世子良,平帝时举明经。干的资料不多至少他是西汉时人  下面耒看看汝南良长子昌系家谱《袁氏世考》、‘袁氏家谱网’
良-昌-安-京-汤-成-绍-熙-谦-宣-达-嵩-玑-天纲-令喜-异宏-恕已-建康-高-德文-进朝-
1       7        14
-忠义-敬初-象先     24
袁良(一世)---“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人。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公元1-5年)
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公元25年)至成武令”。《后汉书》这段说明良在公元1---5年)
时为太子舍人,至多有25岁。那良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元前25年  袁绍(七世)---官渡之战(前200年)战败不久就卒,此时绍应有40---50岁,他的出生接近年为公元150年  袁天纲(十四世)---“益州成都人,尤工相术。初,天纲以大业三年(公元607年)至洛阳,时杜淹、韦子廷就之相。。天纲谓俺曰:‘公兰台成就,学堂宽搏,必得亲纠察,以文藻心’谓王曰:‘公三亭成就,天地相临,从今十年以外,必得五品要职”《旧唐书》从这段述说可以看出天纲在25岁左右,他的接近出生年应为6O7-25=公元582年  袁象先(二十四世)---“宋州夏邑人,自称唐中宗朝中书令,南阳郡王袁恕已之后。父敬初,太府卿,景赠司徒,附马都尉,袁敬初取朱温之妹为妻。袁象先即梁太祖朱温之外甥。象先在宋州十年,大肆授刮民脂民膏,积大量钱财。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象先以疾死于治所,年61岁,册增太师”。《二十五史解读》  从以上得,象先的出生年为924-61=863年  各公的接近出生年有了,我们绐排一下:  袁告---公元前238年,  ‘秦末避难于河洛’  袁生---公元前254年   ‘秦末人,隐居河洛之间’  袁干---公元前210年   干的八代孙良,30×7=210年  袁良---公元前25年  上面这个排列可以清楚的看到:  1 袁告和袁生是同时代人。作一个大胆设想,这两人是否就是同一个人?至少应是兄弟,不存在相隔九代之说!  2 袁生与袁干,用袁生的接近出生年为计算基础。袁干的出生年为254-4×30=公元134年。这个134年满足不了八世孙良的时间要求。134-25=109/7=16代间隔年,平均七代人都在l5岁时结婚生子是不可能的。以袁良出生接近年为计算基础,袁干的接近出生年为30×7+20
=公元230年。这比袁生晚24年近一代人,玄孙说就不成立。  到底是5对? 8对? 还是9对? 还是请代间隔年说话:  我们先解读一下汝南良长子昌系家谱  1 良(一世、公元前25年)---绍(七世、公元150年),共七代。在这个谱中,从良--绍
这一段的几代人都是史书上有名定位的。是完全可信的。25+15O=175/6=29.1代间隔年  2 天纲(十四世、公元580年)---象先(二十四世、公元863年)共11代863-582=28l
281/10=28.1代间隔年  3 良(一世、前25年)---象先(二十四世、公元863年)共24代。863+25=888/23=38.5代间隔年。这个代间隔年时间过大,是怎么回事?  4 绍(七世、前150)---天纲(十四世、公元582年)共8代人。582-150=432/7=61代间隔年。问题找到了。在这个家谱中1、2组段,代间隔年都接近30年,是可行的。第3组段也是总段偏高。问题出在第4段即从七世祖绍公---十四世祖天纲公之间少了七代人。  把差的7代加进总代里去,情况是啥样呢? 863+25=888/(23+7)=29.6代间隔年。约等于30代间隔年。很明显,只要在4组段内加七代人,全谱就通顺了。
  言归正传!还是讨论全袁都关心的重中之重吧。  一 从袁涛涂---到袁良之间有多少年?应有多少代呢?  涛涂(前690年)-良(前25年)=665/30==22代
  二 从涛涂---颇公(前514年)之间有多年?应有多少代呢?   690-514=176/30=5.8代约=6代
  三 从颇公---告公(前238年)之间有多少年?应有多少代呢?   514-238=276/3O=9代
  四 从告公---良公之间有多少年?应有多少代呢?   238-25=213/30=7代
  经过‘代间隔年’说话后,我们的统谱流源在涛涂公---良公之间的,各个时段的‘代’数就清楚了。什么‘八’、‘九’属噫说糸统。  接下来该做什么呢?就是在相应的时段里,请相应的祖宗就坐。这不是个小问题,他是一个根本性的大问题。这不是那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就算的,他需要全袁氏都参加,有条件的都拿出一份谱祖名册耒以便共研究,最后形成一个较为理想接近史实的祖宗辈序耒。  为此建议:  一 有条件的齐动手,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在浩瀚的书海里。先找出在公元前656年---公元元年,这段时间里袁姓人氏来。这是基础。  二 在找出的袁姓人氏中,认真考查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糸,出生接近年。以便请祖宗到他相应的座位上。这是袁氏流源研究之核心。  三 要解放思想,千万不要认为大谱、名谱、祖谱动不得。要有点大刀阔斧的精神,谱中对的部分给于肯定保留,吸收到统谱中耒。明显失误的要坚决给于修正。千万不要迷信名人
专家、古谱之言。经过自已大脑过一遍正确的部分收到统谱中耒,失误的采取不用主义。  四 尽快行动起耒,不能等!这是我们袁氏自己的事,我们自己该动手,与其等待他人研究的成果,不如自己动手来研究。只有这样收获才大,体会才深。  为袁氏统谱早日成功行动起耒吧!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12-22 16:52
标题: 袁氏源流的学术争鸣很好,现在缺的就是具体...
袁氏源流的学术争鸣很好,现在缺的就是具体年代!
商周断代工程就被搞清楚了,我们袁氏始祖的年代有史书正史做铺垫,会搞清楚的。
请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或成果。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哈哈......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6-12-23 08:01
标题: 支持这样细腻的研究,盼望有心人都来做这件...
支持这样细腻的研究,盼望有心人都来做这件事。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6-12-25 19:47
标题: 求教: 《袁氏世考》中的袁...
求教:
  《袁氏世考》中的袁氏世系摘抄“涛涂---选---声子突---惠子雅---颇”
  在上面的世系中,涛涂、选、颇三位在《史记》、《左传》中都有记录,确有其人、其事。是可信的。  声子突、惠子雅两位不知出自何资料? 我查找了几天无收获。诚请知者告知。先谢了。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6-12-28 22:29
标题: 真心希望知者告之。提点线所也好呀。再谢!
真心希望知者告之。提点线所也好呀。再谢!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1-1 10:50
标题: 权作新年贺词 祝全袁氏元旦...
权作新年贺词
  祝全袁氏元旦快乐!

义达、孟敕、资友、冠烛、admin、明輝宗亲好:  今写袁涛涂之文请指证。
          元旦新年开新篇 袁氏流源有新说  考袁氏流源,必考袁涛涂。是共识。  谈袁涛涂,当谈袁涛涂之父。世上没有无父之子。  看此文,得换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  袁涛涂的父亲是谁? 是干什么的? 这是历史之迷。我们用历史耒解开历史之迷。有关袁涛涂的历史文献记录:  《史记》只有陈杞世家中“宣公三十七年,齐恒公伐蔡,蔡败……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诈齐令出东道。”的记录。  《左传》鲁禧公四年与《史记》记录相同。鲁禧公二十九年,“夏,公会王子虎、晋狐偃、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秦小子慗盟于翟泉,寻践土之盟”的记录。无论《史记》还是《左传》均没有有关涛涂世系的记录。  《元和姓纂》记录的涛涂世系是:胡公满--申公犀候--靖伯庚--季子忄昏--仲牛甫--?--?--?--?--?--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录涛涂的世系是:陈胡公满--申公犀候--靖伯庚--季子忄昏
--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庄伯--诸字伯爰--?--仲宣涛涂,赐邑阳夏,以王父字为氏  《通志》记录的涛涂世系是:胡公满--申公--靖伯--?--?--?--?--?--?--?--?--?--?--?--?--?--?--庄伯--诸字伯爰--?--涛涂以王父字为氏  以后诸书大都源于此。《元和姓纂》至宋时已颇散佚,“诞妄最多”,《容斋随笔》洪迈语。虽如此,《元和姓纂》也只记录了涛涂上七世,中间缺六代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照抄了《元和姓纂》中涛涂世系的全部另加噫哙五代人。郑樵字漁仲撰的《通志》与
邓名世撰的《古今姓氏书辩证》是同时代的作品。《通志》赞成《元和姓纂》说,不赞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而《古今姓氏书辩证》则完全赞成《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可信度怎样呢?  还是此书。二十四史.《新唐书.卷七十一下》(中华书局)如是说:“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后,夏禹封舜子商均于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于陈,赐姓妫,以奉舜杞,是为胡公。”这段文字有一点值得注意‘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于陈。’与《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于诸陈。’之语不符。杜预注‘此言以大姬妻遏父而生满,盖误’。  北宋欧阳修著《集古录》中的一篇《汉故三老袁君碑》,撰于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載:“当为陈候,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如果欧阳修信此说,他应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涛涂世系中加上一位陈候。若真在涛涂上四、五、六任何一代上,换一位陈侯的名字。那《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涛涂世系整体都打乱了。因为任何一位陈公只有一位父亲,儿子可以多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涛涂世系中没有采用玄孙说,说明欧阳修也不赞成玄孙说。  难怪(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皆承用逐家谱牒,故多谬误
”。现代人黄永年在古典名著普及文庫《旧唐书》的前言中说:“欧阳修、宋祁修的《新唐书》虽然增补了不少史料,但大部分的记述仍旧是承用了《旧唐书》,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改动,有时还改动的失真。今天我们读这两《唐书》,仍应以《旧唐书》为主,再用《新唐书》补其不足之处。”  涛涂世系,《史记》、《左传》、《汉书》、《后汉书》、《旧唐书》都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全。维《新唐书》有切较全,不能不让人理解为噫哙的,可信度有限。  《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古今姓氏书辩证》在涛涂父亲的问题上是一致的。“诸字伯爰,孙涛涂,以王父字为氏”,这是后书抄前书的结果。要知道涛涂的父亲是谁? 是干什么的? 还得解读一下《史记》中的陈杞世家。  ‘陈杞世家’即是国君世系,也可以看成是陈氏家谱。  在‘陈杞世家’家谱中,从公元前1046年,胡公满受封于陈国为一世祖---陈哀公三十四年十一月陈灭(公元前534年),共512年,产生21位国君,16代人。  在这个家谱里,最早、最准确的时间定位是“陈禧公六年,周宣王即位。”即公元前827
年。陈禧公当在公元前833年即位。  从陈禧公(前833年)---陈哀公(公元前569年),共264年,有15位国君,11代人。这之间的平均代间隔年为:833-568=265/10=26.5代间隔年。  从陈胡公满(前1046年)---陈禧公元年(前833年),共213年,7位国君,六代人。这段时间的代间隔年为:1046-833=213/5=42.6代间隔年。 比平均代间隔年高16.2年,换句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少了两代人。(213/26.5=8-6=2)这是为什么呢? 从胡公满---幽公,这段时间陈氏家族没有设专职人员,严格地记录家族事。属于初立国,没经验打乱仗时段。  从幽公中期,陈氏发现或开始重示,并设专职人员记录自己的国事和家族事。从《史记》陈杞世家中,陈禧公开始---陈哀公三十四年,楚灭陈,每一个环节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就是证明。在‘陈杞世家’谱里,维一不清楚的,就是看不到涛涂“以王父为氏”的‘王父’的影子。让我们来找找看。  “诸,字伯爰,孙子涛涂以王父为氏”。这句话有四个问题值得研究。  其一,诸字伯爰而非辕。《史记》、《左传》都写成辕涛涂。作《史记》之人肯定知道爰、辕通用,即知道那为什么,只写辕涛涂,不写爰涛涂呢? 答案是易见的,涛涂用的是王父的字‘辕’,而非是爷爷的字‘爰’。  其二,‘以王父字为氏’,辕涛涂的父亲,名子为‘王’? 为‘王父’? 字为‘辕’是清楚的。要是这样倒简单了。成为:诸,字伯爰---‘王’或‘王父’字辕---以父字为氏。当然不会这么简单。  其三,涛涂‘以王父字为氏’,这里面有一个十分肯定的定义! 即涛涂的父亲或上几辈必须有一位是陈国的国君,而字必须是辕。涛涂的爷爷,字里虽有‘爰’,但不是这个‘辕’
,更重要的是他没当过陈国的国君。这个‘王父’当然不会是指申公、胡公了。这位陈君是谁呢?这要从涛涂的生活年代找线索。  其四,‘以王父字为氏’,这个王父即指辕涛涂的父亲。这位父亲有‘王’这个职位,又有‘辕’这个字,为什么没有名字呢?是记录人忘记了?显然不是!连想到辕涛涂的改姓,肯定是有人另有用意,或是双方协议的结果。这是很值得研究的。  涛涂的生长年代当从利公元年算起。公元前699年---涛涂改姓(公元前656年),此时涛涂已有40多岁,正是担重任的时期。这期间在涛涂周围发生了些什么事呢?  《史记.陈杞世家》“利公者,桓公子也。利公跃立五月卒。立中弟林,是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是为宣公。”在这短短的七、八年里换了三位国君,而且是兄弟三人。老大名跃为利公,当国君才五个月而卒。老二名林为庄公,当了7年国君而卒。时间最长的属老三,名杵臼为宣公当国君45年而卒。  在陈宣公三十七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春天,齐桓公姜小白会宋、陈、卫、郑、许、曹七国联军攻蔡,蔡败。又南伐楚,和平解决后,联军返回,准备借道陈国时出了问题。“陈大夫辕涛涂恶其过陈,诈令出东道。东道恶,桓公怒,执辕涛涂”。《史记》  “秋,伐陈讨不忠也”《左传.禧公四年》这次代陈是因为辕涛涂不臣服齐国。只因许穆公死在军中,大军返回。  “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候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左传禧公四年》冬天齐国联军再次伐陈,陈国主动求和,从齐盟,齐联军才把涛涂放回。  在陈宣公三十七年发生的这件大事中,辕涛涂、陈宣公各自是如何表现的呢?  辕涛涂身为撑管军队的陈国大夫,在得知齐国联军打算借道陈国时。涛涂没有及时向陈宣公报告,执行国君的命令。而是私下和郑国商议,让齐联军走东道。被申候出卖后,涛涂被齐联军捉去。问题是:涛涂是陈国大夫,知道为臣之道,那他为什么敢小视陈国国君,而自作主张呢? 他把自己当成准国君了。辕涛涂被关在齐国时,照样不臣服齐国,不从齐国盟,遭致秋天齐联军伐陈。冬天再伐陈,直到陈宣公、辕涛涂都求和,从齐国盟,才结束。齐国也是大国之一,又组有联军,有重要事项不去和陈宣公讲,反而看重一个大夫---辕涛涂。在齐国人眼里:辕涛涂已经是个准国君了。  辕涛涂有没有可能成为陈国之君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把辕涛涂的父亲理解为利公跃
,字辕,一切问题就顺应而解了。利公跃即位时岁数不会太大。厉公卒,利公跃立。当年不过22--25之间,(涛涂1岁左右),五月卒,中弟林立为庄公,七年后庄公卒,小弟杵臼立为宣公。此时宣公当在25--28岁左后,涛涂才8岁左右。   在古代,国君卒后,其弟可以接班。但弟接任卒后,必须还位于长兄之子,否则就为大逆不道。就‘陈杞世家’也是如此,“申公卒,弟相公皋羊立,相公卒,立申公子突是为孝公”。这样才能相安无事。兄无子,弟卒后立其子是应当的。  庄公卒时,涛涂只七、八岁,只得立三弟杵臼为宣公。谁知宣公运气好,一干就是四十五年。后来涛涂长大入朝后,他也没办法只有等待。心想当陈君是早晚的事。这正是涛涂敢小视宣公,自作主张的内在原因。也是齐国看中涛涂,大事让涛涂表态的原因所在。  陈宣公为陈国之君。当齐国联军想借道陈国时,先是不知情,等他知道时辕涛涂已被齐国人捉走了。且看宣公是如何处理此事的。  一 宣公不急于解决  在宣公看耒,外国军队想借道,这么大的事,你涛涂也不报告就自作主张,根本没把我这个国君放在眼里。被齐国捉去是你自作自受。涛涂是春天被捉走,一直到秋天,宣公没拿出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耒。到齐联军伐陈时,宣公当利用许穆公卒于师,这个机会从齐盟,改善两国关系救回辕涛涂。宣公没有按照常人想法,‘涛涂是为陈国利益,开罪齐国而受罪,应尽快解救陈国功臣’去做。  二 宣公想借刀  宣公,一个60多岁的国君。他自然知道,涛涂的存在对他本人的国君之位没有大的仿碍
。一想到自己归天后,要把君位传给兄长的儿子涛涂,不能传给自己的儿子。总是不干心。宣公采取按兵不动策略,任你涛涂继续跟齐国作对,假齐人之手。齐国并不想担一个杀准国君的罪名。  三 宣公、涛涂之间可能有某些约定  春天齐国捉走了涛涂。陈宣公没采取营救措,陈涛涂又不臣服齐国。齐国没办法,为了国威,只好在冬天再次组织联军伐陈,以示杀涛涂、灭陈国之态。在大军压境下,涛涂自然会想得到。陈国将灭,当陈君无望。靠宣公救是不可能的,只有臣服齐国,才有生存之路。陈宣公也知道,不从盟齐国,国将不保。只好让一步,和涛涂暗定,只要涛涂放弃继位权,保你不死
,并世袭大夫位。涛涂本耒对姓陈的不救他而生气,为了生存,为了后代,不如以王父字为氏
。彻底消除了宣王的疑心。当众盟国宣布陈涛涂改为辕涛涂。此后陈宣公又干了八年,在这段时间里,他完全有条件,能将陈杞世家有关涛涂部分改写。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也确实需要这样大胆地想!  辕涛涂的父亲---陈跃,利公,字辕。再向上世系为《史记.陈杞世家》世系。

这只是个人之言,请观者指正。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1-1 14:26
标题: 新年第一天就有这样的重量级大作可读,...
  新年第一天就有这样的重量级大作可读,实在可喜可贺!
  学术问题,人人可有新见解、新观点。酉酉这个头带得好。希望关心袁氏起源的同仁们就自己的研究和自己拥有的资料,查证、质疑、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科学和渐臻准确的结论!
作者: 孟敕    时间: 2007-1-1 21:46
标题: 这么复杂的历史悬案,亏酉兄刨根究底,文选...
这么复杂的历史悬案,亏酉兄刨根究底,文选加假设、计算加推断,有了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假说。但要成为结论,还须经历史和学人的考验。不妨作为袁氏远古资料,继续探讨。
对于这样细致的剖析分解,实在需要很大的学术水平和执着精神,还要有对袁氏的热爱对先祖的崇敬!值得所有袁氏兄弟姐妹学习,在此向酉兄表示敬意,并祝新年好!也向广大族亲祝新年快乐!
同样的还有明辉的《袁氏源流研究》一文,同样可敬可佩。
这正是袁氏中兴的希望所在!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7-1-2 09:29
标题: 酉酉这个头带得好。有新见解、新观点。关心...
酉酉这个头带得好。有新见解、新观点。关心袁氏起源是我们的共同心愿.研究资料,查证、质疑、讨论,最后得出一个科学和渐臻准确的结论!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7-1-3 23:10
标题: “王父”的解释在《尔雅·释亲》中是这...
“王父”的解释
在《尔雅·释亲》中是这样说的“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祖,王父也。。。。。。”
从以上可知,“王父”就是祖父,祖父就是“王父”没有任何疑问的!
“以王父字为氏”,这是姓氏的一种重要来源。如:
成氏出自芈姓. 春秋时楚国君主若敖有公子字成虎, 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 即成嘉 . 成熊 . 成得臣之辈;
邸姓得姓始祖邸就郤。邸就郤之后入居内地,以王父名为氏,称邸姓,并尊邸就郤为其得姓始祖;
孔氏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 ; 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其叔为叔梁纥,生子孔丘;
夏氏出自妫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 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子孙征舒,以王父的字「夏」为氏,称为夏征舒。是为陈国之夏氏;
展氏 姬姓周朝(前1046~前256)建立后,武王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其五代孙名“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前?~前769),有季子字子展(或称公子展、夷伯展)。子展之孙曰无骇。公元前715年,无骇卒。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族以祖父字为展氏;
牛氏出自子姓,是商朝开国帝王汤的后裔,以王父字为氏。始祖为宋微子启。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及《唐书·世系表》所载,周朝建立以后,封商朝皇族微子(纣王庶兄)于宋地(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汤王之祀,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人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儿子便以王父字为姓,称牛氏。
从以上可以看出,“以王父字为氏”实实在在只是一个姓氏的来源,没有其它解释。
再者,史上涛涂有“爰涛涂”、“辕涛涂”、“袁涛涂”等写法(各位有兴趣可以去查《公羊传》、《左传》、《史记》等书),涛涂以祖父庄字伯爰之爰为姓,吾以为是非常正确的,不知道诸兄以为何如?
作者: 休闲    时间: 2007-1-4 21:48
标题: 看了立周对王父的解释,心中释然....
看了admin对王父的解释,心中释然.即是说辕涛涂以祖父的字爰或辕为姓是确立的.这种例子较多,而且六个不同的袁字相通,我还是倾向于这种推断.但辕涛涂的父亲是谁?的确是个谜啊1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1-5 09:19
标题: 首先感谢开榜、孟敕、资友、冠烛、...
首先感谢开榜、孟敕、资友、冠烛、达军、在田、剑桥、卧龙深处、admin等宗亲的支持、参与、和邦助。    在袁氏共同关心的问题上,观点可以不同,重在参加。只有通过辩,才能进一步的证。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1-5 15:11
标题: 问题讨论十分重要: 1、王父是...
问题讨论十分重要:
    1、王父是祖父?王父是生父?
    2、辕涛涂的父亲有无史载的姓名?
-------------------------------------------------------------(网上搜索)
孔氏  025
http://www.greatchinese.net/surname/surname.htm
   
历史来源  「孔」源出 ;
一 ; 出自「子」姓,以王父为字氏,据《史记.孔子世家》所载 ; 孔子,宋微子之后。宋襄公弗父何,弗父何生宋父周,周生世子胜,胜生正考父,考父生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孔氏。孔父嘉生木金父,木金父生睪夷,睪夷生防叔。防叔畏华氏之逼,奔鲁。其叔为叔梁纥,生子孔丘。

二 ; 出自「姬」姓,据《姓考》所载,春秋时卫国有孔悝,以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姬姓之孔氏。

三 ; 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有孔宁,王父字为氏,其后有「妫」姓之孔氏。

四 ; 又据《左传》所载,春秋时郑穆公之后有孔张,其支孙以王父字为氏,为郑国的姬姓孔氏。

爱姓
姓氏:爱  
祖宗:爱邪勿  
分类:以王父字为氏
姓氏起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600748.htm
 《姓氏考略》记载:“唐时,回鹘国相有爱邪勿,赐姓爱,名弘顺。”爱姓来自唐代时的回鹘国。1000多年前的大唐声威远播,也许为了布恩树德,曾经把回鹘国的首相爱邪勿赐姓于爱。当时,这是一份莫大的荣誉,所以,爱邪勿的子孙就以爱为姓,称爱氏。所谓回鹘国便是汉代以来就跟中国关系密切的回纥。回纥是一种族,本来是匈奴的苗裔,后来归属突厥,与敕勒同族。到了后魏时,这个种族为高车,或称袁纥、乌护、乌纥;隋朝时,又称为章纥;唐朝时,他们叛离突厥,始称回纥,并且,由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被大唐皇帝赐号回鹘,拥有内外蒙之地,盛极一时。至于这个种族成为中华民族之一分子,也有一段曲折的经过。原来,他们在内外蒙古称盛了没有多久,到了唐文宗的开成二年,国内大乱,其部属四奔,定居于现在新疆东南部之地。宋元之际,他们为蒙古所并,号为畏吾儿,仍然居有天山南路,清代称其地为回疆,至乾隆皇帝时,正式收入版图。所有的回纥人也自此成为中国人。  
郡望:
  西河郡  
堂号:
  不详  
迁徙分布
  不详  
------------------------------------------------------------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1-5 17:19
标题: 立周宗亲:你好? 我认为,...
admin宗亲:你好?
  我认为,袁氏网站有几家是正常的,都是为袁氏服务的一个交流平台。因‘袁氏家谱网’时间早、资料多,有关调查资料的贴子在这发好,有关袁氏问题的研究,在‘袁氏研究网’上发好。但,不知为什么,我发了关于“赶回回”一贴,准备展开探讨时。电脑再也进不去,上不了研究网页。只好在‘袁氏家谱文化网’上开了个专题‘我心目中的袁氏统谱’,便于发贴、探讨。
  首先感谢你能提出观点和看法。下面就你贴中所说,谈谈我的理解:  《尔雅·释亲》曰“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这段文字,我在
发“有新说”前看过,也查了些资料,结论有二。一,‘王父’对家谱或姓氏书而言是个借用词。在姓氏书中都可见到。早书用后,后书跟着用。感觉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用法。
正象开榜宗亲在另贴中讲的:“古人记载也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说法。在同一本书里,前后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 二 ‘王父’在《尔雅·释亲》里是专用词,他有特定含意。‘父为考,母为妣’,他的前提是父死了才为考,母死了才为妣。父健在,就不能言其为‘考’,也不准言其为‘考’,否则为不敬。爷死了,对父而言为考,对孙子而言为爷故世。不能用‘王父\'。‘王父’是针对‘考’而言的,父健在就无‘考’,‘无考’何能用‘王父’!所以‘考’、‘妣’、‘王父’、‘王母’等,均在研究或述说有关死人问题时,在特定的埸所所用的特定词。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下面就你在贴中提到的‘六姓’情况作一下解读:  “成姓出自芈姓。若敖有公子字成虎,其支孙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这个成姓可以算符合‘王父’之理。这和涛涂之父一样没有消息。
  “牛氏出自子姓。宋武公时,游牧民族,长逖进攻宋国。牛父率军抵御,不幸战死。他的
儿子便以‘王父’字为姓,称牛氏。”这个牛氏的‘王父’是父亲。
  “夏氏出自妫姓。陈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子孙征舒,以‘王父\'的字夏为氏。”
‘子孙征舒’,是儿子呢?还是孙子? 夏氏的‘王父’是混合型的。
  “孔氏出自子姓。弗父何---宋父周---胜---正父考---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姓氏)-
----木金父---罩(代用字)夷---防叔(叔梁纥)---孔子。孔氏的‘王父’不知是从说起,是孔父嘉的儿子算起?还是孔父嘉的孙子算起? 或是从孔子算起。按孔氏家谱是以孔子为一世祖的。(说点题外话,孔氏家谱说起耒有二千五百年历史,八十代,三百多万人,算中国第一家。但,就其家谱而论,他始建于宋朝元丰年间。在孔子之前的谱里与袁氏家谱一样,存在着某些带要害问题没解决。有机会,找适当埸所再探讨)
  “邸姓得姓始姐邸就欲(代字)。”前面无引,无法解。展氏之姓是国君赐的,怎么都行。
  “以‘王父’字为氏,是姓氏的一种重要耒源”。这话不假。同时也是巧立姓、立名姓之妙法。对著姓氏书者耒说是一种笔枝。还有一种笔枝,如他在记述某姓氏,某人生某人,突然笔峰一转,某人的第九代(或别的数字)裔孙又生某某。试间这个裔孙前面几位人泥?他无法回答。为了某个目的或想法,在古资料中查找某个需要的字,再用笔枝写个随意性很强的,以
‘王父’字或名为氏。就好象顺理成章的成了,这个字的后人或别的。有不少家谱,不也是
从其此二法吗。只要换个角度想想,就会得出另一种结论。试想一个古人,手里的书不多,资料收集也不会太广,交通条件制约,,信息少还慢,时间有限,靠一、二代个人努力去完成几千或更多姓氏的调查,。难免有错,有弄不清的问题。怎么办?这就得靠笔枝了。现在看得见的姓氏书,都能找出例子耒。  成氏可算是以‘王父’,即祖父字为氏的。  牛氏是以父亲为‘王父’的。  夏氏是以子、孙共‘王父’的。  孔氏是父亲健在,为儿子取太祖父的字为氏的。  展氏是国君赐氏的。
  ‘王父’即是借用词,不是专用词,随意性又大。为什么不能王就是王,父就是父,堂堂正正的用呢!?非要理解成,古人在引经据典。若这样用经用典,就没意义了。  涛涂明知自己的父亲是王,也知其字辕。他为了自己,也为了子孙后代,不争君位,而改
姓。为了纪念父王,为了不忘陈氏之根本。以陈王,父亲的字辕而氏,也是自然的。

  admin宗亲,希把‘研究网’开通吧。也便大家(不论什么观点的人)学习,交流。好吗。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1-12 23:36
标题: ...
         流源新说曰正本 抛弃旧讲谓清源
             改姓  人人都有姓,不是人人都需要改姓。大凡改姓,一般有两大类:被迫无奈而改姓,如陈完改田完,陈涛涂改袁涛涂。对自己有好处而改姓,如子姓改孔姓。今只说陈完、陈涛涂之改姓。  田完----陈厉公佗之子,字敬仲。公元前699年,时任陈国国君的陈厉公在七年前杀死了理应接班的,陈桓公的太子免,自立为厉公。七年后陈桓公的另三个儿子跃、林、杵臼利用厉公好蔡女,用美色杀死厉公。年仅六岁的陈完,便在家人的带领下逃到齐国,改田姓而入。  辕涛涂---陈利公跃,字辕之子。公元前656年春天,齐桓公联合七国军队伐蔡攻楚得胜返回,想借道陈国。陈国大夫陈涛涂,担心大军过境陈国有变。“诈齐令出东道。东道恶,桓公怒,执陈辕涛涂”《史记》。从春到冬涛涂被捉期间,陈宣公,陈涛涂的三叔始终不施救助,有借刀之意。陈涛涂以准国君的身份不从齐盟。齐桓公没法,为示国威,连两次举联军伐陈。秋因故未果,。冬,齐联军围陈,大军压境,陈国国将不保。涛涂担心宣公盟齐杀己,宣公担心涛涂联齐杀己换位,儿孙们当不成国君了,都想给国人留个好名声。齐国并不想灭陈,只想让陈国从齐盟。在这种形势下,宣公、涛涂双方私下达成协义。涛涂放弃国君继承权,宣公确保涛涂后代世袭陈国大夫职,两方共从齐盟。齐国则让宣公继续当国君,让涛涂当大夫并赐封阳夏邑,,而后罢兵。陈涛涂为了自己也为了后代子孙,改姓明志,便以父王字辕为氏为辕涛涂,彻底打消宣公的疑虑。宣公及宣公后世也确实履行了承诺,共六世国君,历时122年,辕涛涂的后代辕选、辕桥、袁克始终为陈国主管军事的大夫。辕陈两家关系处的也不錯,楚笫一次灭陈(前534年)时,将陈哀公杀死。辕涛涂的六世孙辕克冒着生命危险,“杀马毁玉以葬”哀公《左传》,就是证明。  陈完改为田完,陈涛涂改为辕涛涂,他们叔侄俩都是在国将破,家将亡,自己性命不保的情况下,作出的无奈选择。              厉公、利公  陈厉公名佗,陈桓公之弟也。他是靠杀死陈桓公的太子免后,而当上陈国国君的。陈佗奉信的是‘厉’,厉就是磨刀石(说文解字),代表坚硬、猛烈、厉害。他为了当国君而杀死自己的亲侄儿,其心之硬之狠是可知的。这是厉公的本性。厉公的儿子改姓曰田完。完的五世孙田乞升利用国人对他的信任,发动政变废齐景公立悼公,其后裔田和变姜齐国为田齐国,自立为齐太公,历时八代君主,184年。后被秦灭。至田齐王建时,项羽起,建孙安被封为济北王。汉兴,安国失,齐人谓之“王家”,便以王为氏。其后裔王莽篡汉二十年。陈完---田完到田和后到王莽,他们都按受的是陈厉公的‘厉’的遗传。靠的是面对面的杀人,靠的是发动政变,靠的是篡位来达到目的。这是他们遣传的共性,是本质的东西,是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陈利公名跃字辕,陈桓公之子也。他是兄弟三人,“共令蔡人诱厉公以好女,与蔡人共杀厉公而立跃,是为利公”。为太子大哥免报仇后,而当国君的。他信奉的是‘利\' ,利--刀子大小合适,才为利。从和,为利益。(说文解字) 利益的本身有自己的也有众人的。利公报仇是为自己也是为另两个兄弟,是大家的事。体现了共性和尺度。利公的儿子辕涛涂完全是接受了他的遗传。在危急关头,想到自己,想到国家,想到后代子孙,放弃国君位,甘当陈大夫。辕涛涂以后及子孙们也没再争国君事。充分体现了‘利’字的和的一面,仁慈的一面。到后来的袁绍、袁术、袁崇焕、袁世凯,不也是以仁慈主事为多、为主吗 。就是现在的袁姓人,也还是主张与人为善,始于细微。这是袁氏的共性。这是‘利’字本质的决定!信奉是意识的表现,核心还是遣传。正如义达宗亲所论证的那样,“丫染色体是人类遗传过程中最稳定传递的染色体体。姓氏文化记录了中国人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也记录了丫染色体近五千年的进化史”。            姓氏书  姓氏书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目前世面上能见着的,时间早点的姓氏书,当属《元和姓纂》,他是唐人林宝所箸。。再有点名气的算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他是北宋人在嘉佑五年,由皇帝指派欧阳修所主修完成的。这个‘表’虽不能算姓氏书,但他记录的都是大人物或有名气的人物。故名气不小,影响也大。还有一本是《通志·氏族族略》,他是南宋人郑樵字漁仲所箸。这是一本‘影响深远,至今存世’的姓氏书。别的姓氏不议。只看这‘三本书’是如何记录袁氏辕涛涂上溯至陈胡公世系的。  《元和姓纂》记录为:陈胡公---申公犀候---靖伯候庚---季子昏(代用字)---仲牛甫---?---?---?---?---?---庄伯---诸字伯爰---?---涛涂。在这个世系中前五代如何?从陈胡公---仲牛甫是五代人人。按代间隔年30年计,得120年时间,即1046-120=前926年。在公元前926年前《史记·陈杞世家》的记录是怎样呢? 从陈胡公----幽公(前1046--前856年)这段时间,由于刚建国,没经验,打乱仗之时。没设专职人员严格记录国事和家族事。到幽公中期,陈氏发现或开始重示,并设专职人员记录自己的国事和家族事。对幽公以前的事只能靠记忆加传说进行追录。才事过120年,就造成少两代人没记。陈国的主干是这样子,其支系会不会记还成问题。作为《史记·陈杞世家》中没录,事隔400多年的唐人林宝,又是从何处得知靖伯候庚庚、季子昏(代用字)、仲牛甫这三个名字的呢?若有野史,可性度也是问题。  第十一世庄伯和十二世诸伯辕。这两个名字的出现,是在断代五世人后才有的。从这一点就足可证明,陈国专职记录官员,只记录了陈氏主干,没象家谱那样对分支系系也作记录。在那时人们还没有家谱的慨念,三国时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家谱。既然没记录,庄伯、诸字伯爰这两个名字从何而来?又为什么这个时候出现? 单从名字上看似很连贯,伯--伯爰--?--辕。这恰恰正明,庄伯、诸字伯爰这两个名字是从笔枝而来。(笔枝--是新词,也是专用词,既从善意之心出发,为完善或解决某一问题时,而采用的笔尖之枝法)设若陈氏记录官员在记录时,前面纪录几代,中间缺几代,再后面又记两代。要是这个样子,岂不犯了欺君之罪,那是要杀头的,至少这个官干不成了。一个人或一两代人在书中单独出现是常见的,也是正常的。但,一个人或一两代人在姓氏书世系和家谱世系中,单独出现是不可信的。可以想象一个上无父亲,下无儿子的人名,在姓氏世系中能存在吗?!是没有生命力的。林宝这样做其用心是要为辕涛涂找个立姓的依据。  第十三世,即辕涛涂父亲位。《元和姓纂》的作者林宝将其空着或留着。这一点证明他是诚实的。林宝先生至少有两种考虑:其一空着,是怕将耒有人查出涛涂的父亲名字来。(涛涂是名人) 其二留着,是他诚实的表现。反正弄不清楚,留着袁氏们自己查吧。在这个意义上,袁氏族人应当感谢他。首先林宝为袁氏找了个立姓依据,随后他又给袁氏提了个醒(留着),辕涛涂不能没父亲,袁氏族人肯定会研究。假若林宝先生再用笔枝表现一个名字,现在的我们就会深信不疑,也不存在研究了。  第十四世,即辕涛涂。在世系的序位上《元和姓篡》是经过时间的推算的。《史记·陈杞世家》用陈氏世家中的平均代间隔年27年计算,即1046-656=390年/27=14代。这不是巧合而是正合。  从上述,可以证明《容斋随笔》的作者洪迈先生所说:“《元和姓纂》至宋时已颇散佚‘诞妄最多’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就是这样‘诞妄最多’的姓氏书。也被北宋人欧阳修完全照抄在他主修的《新唐书》
中。在抄录的基础上,又用噫哙的办法为辕涛涂上世系新补了《元和姓纂》中所缺的五代
。其名为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这是从别的资料中得来的?显然不是。要是有新资料,其内容绝对不会只五个人名,应还有其它内容。这些内容在当时其他书中也该有反映。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照样没有辕涛涂父亲的名字。他是可以再增加一个名字的
,前面加了五个名,何在乎再加一个。为什么没加泥?当时欧阳修手里有个《汉故国三老君碑》的碑文。其中有一段文字为“当为陈候,至玄孙涛涂以字立姓曰袁”。这段话,欧阳修即信又不信,反复考虑再三。新增一个名吧,不合‘当为陈候’说,添个陈候的名字吧,不论放在任何位置上,新添的陈候名字上头得全部改写。实在没法只有空着。  《通志·氏族略》记录为陈胡公---申公---靖伯---?---?---?---?---?---?---?---?----?---?---?---?---?---?---庄伯---诸字伯爰---?---涛涂。 这个世系中,前两代陈胡公、申公是‘陈氏世家谱’中有的,是可信的。后面,他只认可靖伯一个名字,不认可季子昏(代用字)、仲牛甫两个名字。更不认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金父五名字。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还把辕涛涂定位在二十一世上。看看二十一世的可能性。从陈胡公(前1046年)---辕涛涂(前656年),1046-656=390/20=19.5代间隔年。这与‘陈氏世家谱’中的平均代间27年,相差7.5年。明显的小,与史实是不相符的
。在一个家族里,有一两代18岁结婚生子是可能的,但让这个家族二十几代都这样是不可能的。郑樵的二十一世说是站不住脚的。《通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在这三本姓氏书中,
《通志》是后出的书。郑樵为了有别于其他书,才作了如此两处的处理。至于庄伯、诸字伯爰两个名字。无论是《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还是《通志》的作者林宝,他俩心里清清楚楚,这是《元和姓纂》作者林宝使用的笔枝,是为袁氏找的姓源依据。他俩没有更好的办法时,只有照抄。 三本书代表三个时代,而各具特色。。 《元和姓篡》成书早,是唐朝的产物。由于缺乏资料,又要解决问题,只好采用笔枝为袁氏找了一个临时依据。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因是受皇命,要体现出权威,以至随便加名,反而降低了可信度
。正如《新唐书》在出版说明中所说:“新唐书增加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虽有错漏,他也可以起备查作用”。因此说欧阳修所增加的内容只能起个备查参考作用。  《通志·氏族略》为证明自己在考证,有别于其它书,而噫哙世系。以上仅就袁姓而论。            取名  名个家族都有自已的起名习惯和规律。《史记.陈杞世家》中陈氏世家的习惯用名是以单字表述的。如:满---犀(候)---皋羊---突---围---宁---考---灵---说---燮---圉---鲍---佗---跃---林---杵臼---款---朔---午---弱---吴---柳---越。从陈氏主支名字看,除个别的为双字外,都是单字。这是陈家人的习惯和规律。在一个家族中兄弟间给下一代起名字,差别不会很大。辕涛涂是陈氏世系的,他的上世系的名字与陈氏主干名也不会差的太远。而《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却是,“满--犀候---靖伯候---季子昏(代用字)---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仲尔他父---庄伯---诸字伯爰---
?---涛涂。三字、四字的名字据多,这是为什什么? 就起名而言,这些名字与陈氏起名习惯、规律不相符,是不合情理的。也没多少可信度。            史实  “厉公七年卒(前699年)。利公者,桓公子跃也。利公立五月卒,中弟林立,是为庄公。庄公七年卒,少弟杵臼立(前692年),是为宣公”。宣公三十七年(前656年),陈涛涂被齐联军
捉去。这是大前提!这个前提下有三条值得注意。  一 从公元前699年---前656年,是涛涂生长、生活的时期。  二 公元前699年---前656年,正好是七、八年三换国君,利公跃、庄公林、宣公杵臼三兄弟,按顺序当国君执政时期。  三 姓氏书中没有辕涛涂父亲的名字。  这一个大前提,三个条件。就研究辕涛涂父亲的名字来说,是个互为整体,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辕涛涂是陈利公字辕,之子也。其上溯世系可这样排。  陈胡公满---陈胡公(二)---陈胡公(三)---申公犀候---孝公突---慎公围戎---幽公宁---禧公孝---武公灵---夷公说---文公围---恒公鲍---利公跃字辕---辕涛涂以父王字为氏。  胡公设三位的原因:  一 从胡公----幽公(前1046年---前856年)是6位国君,5代人。按陈氏世家谱的平均代间隔年为27年计,1046-856=190/27=7代,缺二代人。  二 《史记》“慎公当周厉王时,慎公卒。子幽公立”。幽公即位是前856年,慎公卒定位也在此时。慎公是申公的儿子,相公皋羊是申公弟弟,这三人两代向后靠是肯定的。此家谱前段是在幽公时期追记的,时间越远,越记不准。缺的两代,加在胡公与申公之间是合理的。  三 连续用胡公即等于执政时间长(可能为100年)。也是学炎帝之法管520年。


因办年货晚发了两天。





作者: admin    时间: 2007-1-15 18:40
标题: 看来有点眉目了!
看来有点眉目了!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7-1-15 21:24
标题: 说说我的看法:“辕涛涂---陈利公跃...
说说我的看法:
“辕涛涂---陈利公跃,字辕之子”此假设大胆、视野开阔、思维独特,但现宜小心求证。目前就凭假设,而没有证据,建议先以“假设为妥”。
作者: 袁在田    时间: 2007-1-15 22:04
标题: 山东袁氏起源哪里呢?
第一次听说,辕涛涂原来是陈涛涂改的。
看来看书太少了!有点少见多怪。
《袁氏世考》《中华姓氏谱袁姓巻》以及目前看到的家谱记载中,都没有这个说法。
作者: 休闲    时间: 2007-1-16 12:26
标题: 今天上网,看了袁酉宗亲的如下推论: ...
今天上网,看了袁酉宗亲的如下推论:   \"辕涛涂是陈利公字辕,之子也。其上溯世系可这样排。  陈胡公满---陈胡公(二)---陈胡公(三)---申公犀候---孝公突---慎公围戎---幽公宁---禧公孝---武公灵---夷公说---文公围---恒公鲍---利公跃字辕---辕涛涂以父王字为氏。\"  我认为这是一种大胆推测,但愿有更多的史实证明,如果真如推论所得的结果,真是天大的好事,但目前下此结论,似乎属于设想,希望能继续寻根究底!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7-1-16 13:46
标题: 袁酉宗亲的推测似无不可,但在没有史料的情...
袁酉宗亲的推测似无不可,但在没有史料的情况下,最多只能算是一己推度。我的观点与开榜宗亲同:要慎史。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1-17 22:05
标题: 开榜、冠烛宗亲好:...
开榜、冠烛宗亲好:             首先感谢冠烛宗亲对“《让‘代间隔年’说话》很有见地”和“推测似无不可”两处的赞许。  对开榜、冠烛宗亲的‘慎史’观,我是十分赞成的。毕竟是历史,是众袁之事,得大家共同研究。不能一人说了算,要多人都同看。  在贴子中提出十分可能的‘设想、推度’,就是希望袁氏都耒参与讨论、研究。涛涂是利公之子,这一提法,赞同此观点的有之,不赞同的有之,不管如何说的有之,但大多数的还是处于凝虑、观望、等待状态。关健还是发动、再发动,大家都行动,用史实来证明此说的可行性,同样也可用史实耒反证。这是一种审定,也是经历史考验的起步。  这里面有一个如何看历史的问题,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想法:  一 历史   各个民族、国家、团体、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用一位伟人的话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是当时的人生活过程自然形成的,也是后来人所写的。后朝为前朝写史、定史,这是我国不成文的惯例。我国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将来的二十六史都是这样。后朝人根据前朝的资料,按照后朝人的想法、观点、认识论来修的。这就难免出现一点漏写,甚至错写(当时认为是对的,后来又被证明是错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历史,尊重历史,但又不能维历史而历史。应当正视历史。对待姓氏书、家谱史也应当这样。  二 正视历史  正视,就是全面的看待,正确认识历史。坚持正确的,及时修正不适应的甚至错误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作出了榜样。例如:我国‘历史纪元表’的时间。在断代工程前是这样记述的:  五帝,时间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世纪至21世纪初  夏朝,时间约前22世纪末---约前2l世纪初至约前17世纪初  商朝,时间约前17世纪初---约前11世纪  西周,时间约前11世纪---前771年  经过断代工程求证,有了新的表述〈现代汉语词典.5版)  五帝,时间约前30世纪初---约前21世纪初  夏朝,时间约前2070年---前1600年  商朝,时间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时间前1046年---前256年(周武王于前1046年,打败殷纣建立西周,大封功臣和先贤后裔,陈胡公也是其中之一)  我国庄重的向全世界宣布这一新的历史纪元时间,及时改正了过去的历史纪元时间的错误。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了几百年。对姓氏书和家谱里的某些错误或空白也应有这种正视态度。  三 修复历史的遗憾  历史是当时人的正常活动,历史的遗憾往往是后人在记述过程中有意无意间造成的。现谈修复历史遗憾,是针对袁氏世系上的遗憾。如何修复这一遣憾呢?  1 不能等  袁氏袁涛涂的世系主要源于姓氏书中的不全记录。这些书的作者有的是好心用笔枝,有的是照抄加噫哙得来的一些名字。对一些没法证实,又明知是噫哙的名字,只能采取不用主义。对被历史假象所蒙蔽,必须揭开假象,还历史一清楚。怎么还?只能靠全袁氏共同努力,有条件的提点设想,供大家研究。不能光坐那等,等到那一天突然出现一个原始‘陈氏家谱’耒?  2 自己请  袁氏古世系上大多是外姓人为我们按派的。与其让外人为袁氏按人名,不如我们自己请祖宗回位。袁氏所请之人,当是有根有据的。就是不十分准,他至少也是我们的叔祖,总比那些用笔枝、噫哙得来的名子要真实的多。  3 树己见  在修复袁氏世系上,要提倡敢树己见。一人提出一个己见,众人提出众多的己见。经过大家的论辩,说得过去的就留用,说不过去的就放弃。这符合修统谱的精神。首先是不要怕,
说出自己的己见。请记住,众多的一致都是源于己见的。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1-18 00:31
标题: 今天形成的学术之风很好,大家各述...
今天形成的学术之风很好,大家各述已见,是我袁氏难得的宝贵财富!  大家从史料的蛛丝马迹中找到考证历史的佐证,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的推论和假设都是合理的、可行的、值得肯定的。这种史学推论法远比哲学家或思想家的推论法要高明得多。  退几步讲:我们都是业余爱好者的推论和假设;即使错了,也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也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最终的结论要由国家级的专家教授们来下。  所以我觉得,大家完全可以放开胆子从史料堆里找东西,完全可以多提出一些想法,完全可以赞同或不赞同酉酉先生的说法。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多看到他推论中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多为他的理论挑挑刺也好。  等大家都充分地发表了意见,我们将综合各种意见,请有关专家权衡定夺;如果有现在定不了的,我们就将它留给以后的研究者们去探讨。  (另:近几天服务器进行扫毒工作,请大家对近日重要新帖做好备份。以前的数据我有备份,不必担心。)
作者: 袁兆勇    时间: 2007-1-19 16:14
标题: 同意酉酉提议。酉酉的观点大胆而有深度。先...
同意酉酉提议。酉酉的观点大胆而有深度。先把观点立起来,引导人们探讨、研究、争论,这本身就是件好事,在学术问题上不怕争论。同意资友的发言,学术气氛浓了,真是可喜可贺。
作者: 袁兆勇    时间: 2007-1-19 16:16
标题: 看了一下午贴子,增长了不少知识。
看了一下午贴子,增长了不少知识。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7-1-19 18:40
标题: 先把观点立起来,引导人们探讨、研究、争论...
先把观点立起来,引导人们探讨、研究、争论,这本身就是件好事,在学术问题上不怕争论。同意资友的发言,学术气氛浓了,真是可喜可贺。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1-23 21:24
标题: ...
代间隔年
  ‘代间隔年’----即上代人一岁到下代人一岁时的相距时间,以年计算。  ‘代间隔年’的作用,是丈量家族发展,家谱完整程度的一把尺子。它能解一些未知的搬迁年代,也可给某些人于时间的定位(接近时间)。值得一用。  使用‘代间隔年’进行匡算时,以30年为好。同时,对各分支的平均‘代间隔年’也起制约或指导作用。一般在加减5年范围,大于或小于这个数,就要查查该分支的情况。  在计算各分支时,则以各分支的平均‘代间隔年’为依据。  ‘代间隔年’为30年的根据:  一 它是集古谱、今谱,大支谱、小支谱,本姓谱、外姓谱而折中的数字。  1 卧龙先生的家谱,平均‘代间隔年\'为27年  2 南漳龙门混通峪家谱,平均‘间隔年’为31年  3 东光世系的‘代间隔年’为28.3年  4 开榜教授的‘新编袁氏家谱’, 平均‘代间隔年’为32年  5 《史记.陈杞世家》的,平均‘代间隔年’为27年  6 外姓,中国笫一家孔子家谱,平均‘代间隔年’为31.96年  不再一一列举,‘代间隔年’为30年是个相对的平均数,它兼顾多方,留有余地。  二 ‘百年三代’说,是古、今研究代与年的关系时常用的、普遍使用的一把尺子。  三 姓氏遣传所决定的。 大凡活体,都是具有顽强的、极端自主性的传递能力。人类是高级动物,他的自我传递能力更强更具排他性。即使有某种改变,也是极其缓慢的。“丫染色体是人类遣传过程中最稳定的染色体。”这是义达宗亲的研究成果。  人类文化,基本上是以姓氏文化展开的。姓氏文化是以父系丫染色体为魂,为根进行传递的。这就是遗传。现代的袁氏子孙,是古代姓氏祖宗们在现时代的表征。即带有古姓氏的本质,又含有新时代的气息。换言之,就姓氏遗传论,现代子孙具有的、适用的,古代祖宗们照样有,照样适用。‘代间隔年’30年,是匡算代与年关系的通用定式。即可用于近代,也适用古代。
作者: 剑    时间: 2007-1-24 10:20
标题: 袁酉宗亲的“代间隔年”研究非常好...
袁酉宗亲的“代间隔年”研究非常好,这也是困扰了我很久的一个问题。  在中国,特别是过去的年代(也包括在没有提倡晚婚晚育的新中国时代),“代间隔年”应该没这么长吧,当然,有书、有谱为证,这就是困扰我的原因,我们总不能去推翻它吧!也正因如此,我把我们的家谱传给了资友,想让他给看一看,其主要目的就是想弄明白其中的“代间隔年”,我认为我们这个谱的“代间隔年”太长了,今天看到袁酉的论文,在很大程度上除去了我的疑问,在此,我要说:我们的“袁氏论坛”是一个很好的交流空间!
作者: 袁庆峰    时间: 2007-1-27 09:50
标题: (附)行 辈 新 编 殷实见真惠...
(附)行 辈 新 编

殷实见真惠   恺悌行乐天   助礼风格尚   仁爱仕博萱
礼仪致敬节   公凭理论全   服膺崇延命   快情泰义现
智勇科睿祀   励精伟俊才   俭樸蹬王勤   书读育英谦
豪爽逞杰志   品性操汝怀   儒雅树超群   民秀震威严
四海通良善   毅力重任担   旺月盈丰气   举旗捍河山
这是我们袁氏新辈分?
真是辛苦你们,我的本家。谢谢了。
我们终于可以天下袁统一辈分了。高兴!
我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其中“汝”‘儒’音相似,且辈分相距太近,祖孙音似,请你们商榷。[audio05]
作者: 剑    时间: 2007-1-27 10:41
标题: 袁庆峰:意见甚好,其他一些宗亲也...
袁庆峰:意见甚好,其他一些宗亲也提过,这也是困扰了我们很久的难题,在很早前就在考虑这一问题,下面这个如何:
        (附)新编行辈
   浩然慎独行○1  厚重温汝宽○2  立身绰典范○3  仁爱智慧渊○4
   礼仪登高尚○5  刚劼越颖川○6  奋励颂儒雅○7  博古逾玖桓○8
   坚弼恪守令○9  神爽快乐娟○10 勤俭胜官爵○11 虎胆悍坤乾○12
   睿哲谋韬略○13 端庄谱管弦○14 逸才冲泰斗○15 英华展威严○16
   龙腾凤翥武○17 逊敏慰椿晗○18 居敬毅夫伟○19 俊豪丰满全

注释:
○1、慎独:《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曾氏家训》“慎独则心安”。
○2、厚重温宽,为人厚重也,《后汉书.王畅传》“温和厚道疾恶严刻,务崇温重”。宽恕容人,《荀子.非十二子》,“遇贱而大者,则修告导宽容之意”。《曾氏家训》“早起、有恒、厚重三者皆为最要之务”。
○3、立身:《论语》立身、立德、立言,《曾氏家训》“立身处事”。绰:音(chuo),抄取、抓取也。《苏氏家训.教子》“绰有典型”。
○4、仁爱,《论语》谓道德规范。《说文.人部》仁、亲也、从人。《礼记.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指人与人互相亲爱。孔子言“仁”,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内容,而以“己所不欲,勿思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实行的方法。《论语.学而》“汎爱众而亲人”。
○5、高尚:谓人的道德品质,《易.蛊》“不是王候,高尚其事”,陶朁《桃花园记》“南洋刘子骥高尚士也”。
○6、刚劼:《苏氏家训》“谨慎、勤勉”。劼(音jie)《书.酒诰》予惟曰:汝劼毖殷献臣,孔传:劼,固也,坚定,用力。
○7、奋励:《苏氏家训》“兄弟子侄当奋励进取”,“风、雅、颂”是儒家《论语》、《诗经》孔子的学术内容。
○8、博古:《辞海》“博古通今”,玖桓:《周礼》,“谓九洲地理”,桓(音huan)。
○9、坚弼:辅助也。弼:音(bi),《书.说命上》“梦帝赉之弼”。
○10、娟:(juan)姿态美好,如娟秀。
○11、爵:音(jue)官位也。
○12、悍:音(han)谓勇猛,《汉书.韩信传》“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汉王”。
○13、睿哲:音(rui)看得深远,聪明过人。韬略:音(tao),《三韬》、《六略》是古代的兵书,后称用兵的谋略为韬略。《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此人胸怀韬略,腹隐机谋。
○14、端庄:《苏氏家训》谓品行、行为、仪表。
○15、逸才:音(yi)谓过人之才,杜甫《醉时歌》“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泰斗,谓泰山北斗。
○16、英华:谓美好《文选.杨雄<长杨赋>》“英华沉浮”,《礼记.乐记》“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品质之美,《汉书.叙传上》“浮英华,湛道德”。
○17、翥:音(zhu),向上高飞。
○18、逊敏:音(xun)《书.说命下》“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未”,谓谦逊好学,时至策就。椿:音(chun)《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大椿指长寿也,后因父母的代称。晗:音(han),谓天将明《见王篇.日部》。
○19、居敬:《论语.庸》谓品行为人,持身居敬,待人处事恭敬谨慎,“居敬而行简,以其民不亦可乎”,《曾氏家训》“吾有志学为圣贤,少时欠居敬工夫”谓处事待人举止端庄敬重。毅:音(yi)坚强、果断。《书.皋陶谋》“扰而毅”,孔传“致果为毅”。伟:壮大、壮美、伟丈夫、盛大魁梧奇伟,《史记.留候世家》“衣冠甚伟”。

作者: 袁天星    时间: 2007-1-28 03:44
标题: 我是新手,出来见见世面
我是新手,出来见见世面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1-30 21:16
标题: 首先感谢剑桥、庆丰宗亲为袁氏统谱...
首先感谢剑桥、庆丰宗亲为袁氏统谱研究的字派歌。在这个问上,我没研究没太多的发言权。有个想法说出耒供你们参考:  1 在一百世中,可否贯穿一种思想或叫主题  2 可否分成若干段,把家风、族规、教子、功绩等结合进去  3 不要联系政治,因两三千年的事,政治怎么变谁也说不准。以民族大义,以中华为基础  4 适当引用古词,特别是那些与家风、族规、结合较紧又具现代气息古词






作者: 袁开造    时间: 2007-1-30 22:59
标题: [audio08]
[audio08]
作者: 袁英齐    时间: 2007-2-1 13:23
标题: 引宗亲酉说:『3 另,“古人袁英齐公...

引宗亲酉说:『3 另,“古人袁英齐公考证,‘盎其父是楚国人,绿林首领,不是固的儿子’”(引自开榜整理的网上家谱中的注明)』



哈哈,不知几时做了活殭尸?
多谢大家。
且容在下更正一下,本人加籍华人,才疏学浅,贱龄今年六十一。
向各宗亲请安。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7-2-1 18:32
标题: 上次有人问我古时是否也有个英奇,我没查找...
上次有人问我古时是否也有个英奇,我没查找,未置端底。想必英奇宗亲对此最有发言权。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2-1 19:03
标题: 英齐宗亲好? 先说一声对不起。...
英齐宗亲好?  先说一声对不起。请不要怪罪,实因打字时出的错,应是‘有’字非‘古’字。我已在贴中进行过更正。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2-2 23:18
标题: 各位袁氏宗亲好? 我在研究涛涂...
各位袁氏宗亲好?  我在研究涛涂以下世系时,遇到些难题今提出来,请大家都耒解一解。权当春节期间的精神食粮。  1 陈宣公----陈哀公之间有几代人?  2 声子突、惠子雅是一句话吗?  3 什么叫群盗?  4 袁故为什么要当群盗?  5 袁盎有后吗?  6 袁固的本名叫什么?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2-11 20:45
标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国人也,以治《诗》...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国人也,以治《诗》,孝景帝时为博士。与黄生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  武帝(前140年)“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以上所引均是《史记·儒林列传》辕固生为本名!为何用‘固’不用‘生’呢? 其用意是非常明显的。主要目的在于与黄生的‘生\'相区分! 在‘儒林列传’这篇文章中还有多个‘生’,如:韩生,燕人也。伏生,济南人也。徐生,鲁人等。用‘固’便于分清。其本耒名叫辕固生。  ‘姓氏书\'的作者没看《史记·儒林列传》这篇文章,为省事,自以为是的将辕固生写成辕固。致使袁氏后人受害。  现代学者论证:   “〈齐诗〉《诗》今文学派之一。因传授者为汉初齐人辕固生而得名。”《诗经》附录‘诗经学常识’作者程自信,安徽文艺出版社。主编,金启华、朱一清、程自信
作者: 袁英齐    时间: 2007-2-11 23:22
标题: 韩愈《博士固,申儒遏黄》,此处既无伏生也...
韩愈《博士固,申儒遏黄》,此处既无伏生也无黄生,他还是把生字给拿掉了。
辕固生,伏生.,黄生的生 = 老师? 他们都有学问嘛。
作者: 袁明晖    时间: 2007-2-12 00:45
标题: 英齐叔的解释好幽默! “王父”...
英齐叔的解释好幽默! “王父”也好,“生”也罢,诸如此类的,应该算是常识性的东西。 要不就是司马迁文化程度不高,尽瞎说。呵呵!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7-2-12 14:26
标题: 袁酉 云:‘姓氏书\'的作者没看《史记·儒...
袁酉 云:‘姓氏书\'的作者没看《史记·儒林列传》这篇文章,为省事,自以为是的将辕固生写成辕固。致使袁氏后人受害。

姓氏书的作者基本上都是饱学之士,不但饱学,一般都精于考证,不会盲目下结论的。

袁酉 云:写碑文的人,不是袁良的同窗,也不是袁良的门生。是一个连《史记》、《左传》都没看见过的人。也可能是外姓人或旁支远孙。如此碑文曰,‘当秦之乱,隐居河洛,高祖破项,实从其册。天下即定,还宅扶乐。盖不知何人也。就是最好的证明。只要读过《史记》的人都会知道是袁生向汉王献策。

“盖不知何人也”是欧阳修说的。欧阳修读过的书比你、我就多得多了。因为他仅知道良碑的局部,所以才说盖不知何人也。说明欧阳修治学非常严谨。

袁酉 云:全后汉文》一百零六卷“国三老袁良碑”文,是清朝人严可均辑的。显然,严可均的袁良碑文,是在欧阳修的‘夏至假书’基础上,噫添的。

国三老袁良碑非为清朝人严可均所噫添,是其辑,从《隶释》六抄下来的,
《隶释》为洪适撰,共27卷,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成书。洪适字景伯,谥号文惠公,宋代饶州鄱阳人,平生酷嗜隶古,曾编写了一系列考释研究汉隶的著作,今仅存《隶释》《隶椟》。 《隶释》二十七卷,前十九卷荟萃汉魏碑碣一百八十九种,每篇依据隶字笔画以楷书写定,继而进行考释其中包括对史实的介绍、碑碣石刻的说明、汉隶文字的考证等等。

袁酉 云:‘三老’是秦汉时期的基层管理人,是人民代表。‘凡举民五十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办善者’均可以被举为‘三老’。每乡举一人,县‘三老’由乡‘三老\'中产生。到后汉时又增郡‘三老’、国‘三老’,均由下向上举。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教化民众‘三老民众之师也’。起一个监督、协助各级政权主管教化民众的。

三老:所谓三老是古代掌教化的乡官。战国魏有三老,秦置乡三老,汉增置县三老,东汉以后又有郡三老,并间置国三老。http://coolgene.blogchina.com/blog/157526.html
可以到这里一起看看三老的作用和贡献。能到\"国三老\"的人应该在全国来说也是为数不多的。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7-2-12 15:12
标题: 《索隐》云“生”者,自汉已来儒者皆号“生...
《索隐》云“生”者,自汉已来儒者皆号“生”,亦“先生”省字呼之耳。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2-14 18:53
标题: 关于辕固生本名问题。还是看看《史...
关于辕固生本名问题。还是看看《史记·儒林列传》为好,这是古权威。至于有不少人引用时出现的错,现代人的我们是有责任给于修正的。有学文的人可以称谓‘生’,有学文的人同样可以名为‘生’。‘生’学生,也是可解的。
“ 姓氏书的作者甚本上都是饱学之士,不但饱学,一般都精于考证,不会盲目下结论的”admin如是说。 他们是否都饱学,饱到什么样,不得而知。他们确实考证过不少事,同样,也确实遇到很多考证不果的事。怎么办?他们不是‘盲目’的,而是习惯的使用笔枝之法解决他没考证清楚的问题。不过,笫一个写辕固的姓氏书作者,可能比《史记》的作者要饱一点。  关于‘三老’的注解源于《中国历代职官沿革史》百花文艺出版社05年10月第2次印刷,陈茂同著。 ‘国三老’也是民意代表,是对国家政府部门的监督、邦助。是管理下属‘三老’的。不可能让他撑管‘符’令的。就碑文中的袁良,当过丞相、国三老,名气该是很大的!查查书,看看有没有此记录? 这是关建!
  《汉故国三老袁君碑》,按admin言,是清朝人严可均抄录《隶释》中的。《隶释》的作者洪适,在公元1166年成书时,是发现了新‘碑文’? 还是旧碑文突然还原? 显然都不是!这个全文当是洪适先生噫添的。洪适比欧阳修晚百把年,连欧阳修都不认可或“盖不知何人”,洪适是怎么弄懂的?  这里考证立碑时间是关建! admin是有此书的。
  欧阳修是如何看此‘良’碑文的。我将专贴说。
作者: 袁英齐    时间: 2007-2-15 03:04
标题: 史记作袁固,汉书作爰固,都无生字。同卷尚...
史记作袁固,汉书作爰固,都无生字。同卷尚有后苍,字近君,无生字:还有韩婴,燕人也。亦无生字,这恐怕不因有黄生伏生而把生字都省去吧?
再看下去,又云:『赵子,河内人也。事燕韩生,授同郡蔡谊。』此处有生字了,据而知其意义上说韩婴老师或韩婴先生甚明。
作者: 袁英齐    时间: 2007-2-15 03:06
标题: 引碑文:『上为三老,使者(阙)(持?...
引碑文:
『上为三老,使者(阙)(持?)节安车亲(阙)(迎?)。几杖之尊,袒割之养,君实飨之。』    上文以现代语:『皇帝以良为三老,派一位臣子拿着皇上的信物,驾着平稳舒服的车来迎接。他得到皇帝赐给一张凭几和一支手杖的尊贵,而且天子还卷起衣袖(袒)为他割肉食,袁君实得到的是多幺的荣宠和享受。』 
    从上文得到认知,陈郡良公的三老荣称,不是乡三老或县三老的教化之官。应是三老五更的高龄三老。古时七十以上的有地位的人,皇帝赐几赐杖,养于太学,皇帝亲身下厨-(应是形式下厨)。古有杖国杖朝杖乡之义,八九十岁的赐与鸠头杖。故此袁良做三老时起码七十岁了。
几是凭几,放在座旁,倦了可靠靠腰,杖是拐杖。若是教化之官则无此等物赏赐。
注:迎,我用迎,是迎入太学,皇帝为之袒割。《后汉书》卷二,孝明帝纪云:尊事三老,兄事五更,安车软轮,供绶执授。侯王设酱,公卿馔珍,朕亲袒割,执爵而酳。祝哽在前,祝噎在后。.....。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2-16 20:42
标题: 英齐宗亲好? 辕固生为本名,出...
英齐宗亲好?  辕固生为本名,出自《史记》中‘儒林列传’。
  辕 固 同样出自《史记》中‘儒林列传’。
  用‘固’不用‘生’的原因,是为同‘儒林列传’中其他名‘生’的人相区分。  这三者同出在《史记》中的同一篇文章。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请看:《汉书》、《后汉书》附录中的‘人名索引’,十三画、十四画(辕固生)。古典
名著普及文庫(湖南岳麓书社)出版。1996年2月。    至于其他书怎么引用,当以《史记》为准。 只需要看看《史记》中‘儒林列传’。
  关于(汉故国三老袁君碑》中的,碑文内容的可信度,这需要更多的证据和立碑时间来证。今天专门到网吧,看了看‘研究网’中的有关此‘碑’的文章。感觉一般,也是各说各的理。有几点感受可以向你一述:   1《水经注》中的袁‘梁’碑,只一句话,有名,扶乐人。没立碑时间和其他内容。  2 ‘国三老袁良碑’也没确定是那年立的。按碑文说:良,当过丞相、国三老、皇帝还赐过几仗。可信吗? 问题在于:这么大的人物,这么高的威望,总该有历史记录吧! 我们的责任不就是查找有关史料吗。至于‘三老’分几级,各级的具体任务《汉书》中有解释。

  看了你部分贴子。有些观点我是赞成的。例如:袁盎不是袁固生的儿子。《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徒处安陵。”这里讲得清清楚楚。为什么古人写谱时不用‘故’呢? 关建在于‘故’当过群盗。一个三朝大官的父亲,当过群盗多不可思义!写进家谱象有点丢人! 他们忘了实事求是。其实‘群盗’又有什么关系,官逼民反,‘群盗’者,群反也。是革命行动!  故公为什么当群盗我将发另贴。
  新年快到了,我提前向你拜个早年。祝全家幸福!万事如意!
作者: 袁英齐    时间: 2007-2-18 14:46
标题: 酉兄好,祝龙马精神 万事胜意!...
酉兄好,祝龙马精神 万事胜意!   
请问《史记》儒林外传在第几卷?《史记》跟随我三十几年,真的不知有儒林外传。
我只知道在《史记》儒林列传有以下的记载:
《史记》卷121
关于袁固公的原文: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 , 齐人也 。 以治诗 , 孝景时为博士 。 与黄生争论景帝前 。 黄生曰 :汤武非受命 ,乃弒也 。 辕固生曰 :不 然 。夫桀纣虐乱 ,天下之心皆归汤武 ,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 , 汤武不得已而立 ,非受命为 何? 黄生曰 : 冠虽敝, 必加于首 ; 履虽新 , 必关于足 。何者, 上下之分也 。今桀 纣虽失道 ,然君上也 ;汤武虽圣 ,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 , 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 , 反 因 过 而 诛 之 , 代 立 践 南 面 , 非 弒 而 何 也 ? 辕 固 生 曰 : 必 若 所 云 , 是 高 帝 代 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 : 食 肉 不 食 马 肝 , 不 为 不 知 味 ; 言 学 者 无 言 汤 武 受 命 , 不 为 愚 。 遂 罢 。 是 后 学 者 莫 敢 明 受 命 放 杀 者 。
    窦 太 后 好 老 子 书 , 召 辕 固 生 问 老 子 书 。 固 曰 : 此 是 家 人 言 耳 。 太后怒曰 : 安得司空城旦书乎 ? 乃使固入圈刺豕 。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 ,乃假固利兵 , 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 。 太后默然 ,无以复罪 , 罢 之 。 居 顷 之 , 景 帝 以 固 为 廉 直 , 拜 为 清 河 王 太 傅 。 久 之 , 病 免 。今 上 初 即 位 , 复 以 贤 良 征 固 。 诸 谀 儒 多 疾 毁 固 , 曰 「 固 老 」 , 罢 归 之 。 时 固 已 九 十 余 矣 。 固 之 征 也 , 薛 人 公 孙 弘 亦 征 , 侧 目 而 视 固 。 固 曰 公 孙 子 , 务 正 学 以 言 , 无 曲 学 以 阿 世 ! 自 是 之 后 , 齐 言 诗 皆 本 辕 固 生 也 。 诸 齐 人 以 诗 显 贵 , 皆 固 之 弟 子 也 。                       
韩生者, 燕人也 。孝文帝时为博士 ,景帝时为常山王太傅 。 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 数万言 , 其语颇与齐鲁闲殊 ,然其归一也 。淮南贲生 受之 。自是之后 ,而燕赵闲言 诗者由韩生。韩生孙商为今上博士 。                       伏生者, 济南人也 。故为秦博士 。孝文帝时 , 欲求能治尚书者 ,天下无有 , 乃闻 伏生能治 ,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 故 朝 错 往 受 之 。 秦 时 焚 书 , 伏 生 壁 藏 之 。 其 后 兵 大 起 , 流 亡 , 汉 定 , 伏 生 求 其 书 , 亡 数 十 篇 , 独 得 二 十 九 篇 , 即 以 教 于 齐 鲁 之 闲 。 学 者 由 是 颇 能 言 尚 书 , 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下略

注意:在每一位儒者的姓、名后面都加上生字。               
至于(三老)袁良公,据碑文说,未曾做过汉朝丞相,如袁盎一样只做过梁国的(相国),是地方上的一位百官之长,若果做过汉朝丞相,在后汉书一定有记载。不是这一块碑,今日您和我都不知历史中有此人。碑无立碑年份不代表是假的,世上极多极多碑就没年份。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2-18 21:31
标题: 谢谢英齐将‘列传’有关内容上贴。...
谢谢英齐将‘列传’有关内容上贴。
  没有‘外传’引不出‘列传’来,‘列传\'是正文。大家都耒读一读。用点语法观之。
  至于‘碑’还是用点时间,尽可能的找出立碑时间来。‘碑’是有的,这没人否定。碑文的可信度是要研究的。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2-27 14:53
标题: 什么叫群盗? 袁故为什么要当群盗?...
什么叫群盗? 袁故为什么要当群盗?   盎公的父亲为‘故’作群盗(《史记·酷吏列传》曰,自温舒等以恶为治,而吏民益轻犯法,盗贼滋起,大群数千,小群数百人。擅自号,攻城邑,取庫兵,释死罪,缚辱郡太守、都尉,杀二千石。往往群居‘沈命法’曰群盗),家迁安陵。《史记·辕盎晁错列传》
作者: 袁小蒙    时间: 2007-2-27 18:11
标题: [audio05]顶
[audio05]顶
作者: 袁胜贵    时间: 2007-3-16 17:05
标题: 王...
王父:尊称父亲

    王父:《汉语大词典》收“祖父”之义,而缼“父亲”之义。其实,“王父”尚可尊称父亲。
   《唐代墓志汇编•李君墓志并序》(1545页):“祖升,王父守一,并不慕时荣,惟崇天爵。”又《唐故周夫人墓志铭》(1912页):“曾王父府君珪……王大父府君归……王父君彦。”《大唐故张府君墓志铭》(1924页):“以至于大父钢,隋千牛卫录事参军,生王父伦,皇朝沙州长史。”《郑府君墓志铭》(1931页):“曾祖亮,皇莫州司马;祖备,泾州四门府折冲;王父泰,游击将军守佐武卫大将军。”《张公墓铭》(1945页):“曾王父朝议郞守檀州司马彻,祖王父朝散大夫妫州长史克明,王父骠骑大将军持节亳州史令晖。公则亳州府君之元子。”《陈群谢氏墓志铭并序》(2429页):“曾祖讳景宣,皇任光州定城县令;大王父讳登,皇试太常寺协律郞充泾原节度掌书记;王父讳观,皇任慈州刺史。”《崔府君墓铭并序》(2487页):“大王父讳好义,皇河南府新安县丞,赠左散骑常侍。王父讳俭,皇汝州长史赐绯鱼袋,赠秘书大监。”《河南郡卫氏夫人墓铭》(2517页):“曾讳蟾、祖讳景、王父讳扶。”
    《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大唐故臧府君墓志铭》(631页):“意以总休钟庆而生君之王祖父随骠骑大将军宠焉;弈诞君之王父银川郡太守善德焉……君即银川府君之少子也。”又《大唐故田府君墓志铭》(885页):“曾祖哲,皇朝仪郎……祖丰,皇朝请大夫……王父广,皇朝散大夫。”《徐公墓志铭并序》(951页):“台州乐安县令讳处悌,公之曾王父……公之祖王父;泾州清溪县尉讳齐初,公之王父。”《常府君墓志铭并序》(1061页):“曾祖讳异,字行能……列祖讳庆冲,字希夷……王父讳睿,字贡宾。”《大唐故郑府君墓志铭》(1130页):“祖讳浑,皇左武卫仓曹参军;王父讳存政,皇试太常寺协律郎。公即协律府君之公子。”
    《江西出土墓志选编•蔡清府君墓志铭》(18页):“曾祖讳殊,祖讳晔;王父皇考讳环。”又《刘氏夫人墓志铭》(19页):“曾祖讳XX,祖讳XX,王父皇考讳祚。”
上述语例均为两代或三代相承,“王父”紧承“祖父”其义显见。又引例中“王大父”、“王祖父”皆指“祖父”,亦可间接证明“王父”为“父”之义。此外,与此相似者有“大王父”、“大门中”和“王考”等词。此三词中,“大王父”既可指“曾祖父”、又可兼指“祖父”分别见张九龄《正平忠宪公裴公碑铭》和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大门中”和“王考”既可指“亡祖”,又可兼指“亡父”,分别见《颜氏家训•风操》和《礼记•祭法》、韩愈《监察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对此,辞书业已术及。
     同理类推,“王父”也可兼此二用。“王父”指称“父亲”时,如同“皇考”、“王考”,“王”、“皇”均有“大”之义。表示对父亲的尊敬。《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礼记•曲礼下》:“祭王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此为通例。清梁章钜《称谓录•亡父》云:“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王考夏卿’,称其父曰王考。案,《礼•祭法》祖称王考庙,而此以称父,亦变例也。”“王父”谓“父”亦可视为此类变例。

作者: 袁胜贵    时间: 2007-3-16 23:22
标题: 上贴内容为转贴,但若是真能作父亲解,又有...
上贴内容为转贴,但若是真能作父亲解,又有何不妥?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3-17 17:20
标题: 以上引证的确不错。胜贵宗亲很费了些精力,...
以上引证的确不错。胜贵宗亲很费了些精力,值得学习。
  从引证中可以看出:“王父”一词的随意性很大,专用性很强。基本上都与‘死’有关,具有特定的埸所。
  姓氏书中的“王父”是借用词,是一个借用不十分贴切的词。其作用是:对无法考证或考证不清的姓源,给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以达到他考证成功之目的。
   

作者: 袁明晖    时间: 2007-3-25 01:21
标题: 大家都在讲袁氏统谱,我关注了一下,...
大家都在讲袁氏统谱,我关注了一下,讨论非常热烈.亦有宗亲以此为己任,力排其他,言必称统谱.
但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有谁说怎么修统谱.比如酉叔这篇<我心目的袁氏统谱>,洋洋洒洒,并从权威性,广泛性,专著性,可读性四个方面加以论述,但遗憾的是,也没有说怎么样编辑统谱,所以我觉得唯缺一性----可操作性.
望能解我之惑.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3-26 23:30
标题: 明輝说的唯缺一性--[COLOR=red...
明輝说的唯缺一性--可操作性。此说很好。可算是对前一段袁氏研究工作的高度总结。

    我说的四性加上可操作性,共五性。说穿了,它们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上的。这个基础就是:全袁氏都自愿参加。(当然有许多种参加方式)

    一个问题出现了,大家都耒谈看法或叫做研考,得到一个基本一致的意见。这本身就是权威性。离开了大家的意见是不行的。

    问题是参与人员不太多,为什么? 没时间、没资料、不懂这算一类。只看看,不发言,不表态,最后以书为准,这算一类。网上讲网上的,只找自己需要的,最好把它变成自己的,这又是一类。专心自己研考,不将成果布公,好一书掠人,这又是一类。等等。

    解决袁氏历史遗留的问题,是我们袁氏每个人应尽的责任!有了这个共同思想点,就有了可操作性。这是一个自觉自愿地群体操作。

    对一些史实明确的,应及时定个调。 对经过讨论观点较一致的,也应定个调。对某个观点,在无法证明为错时也应定个调。定了后,没有充分理由辩倒就算成功或者叫解决了一个问题。谁人的论点经定调后,网站应给于记录,用于谱中。

    起来!起来! 各自研考的人们。发自内心,万众一心,为真正破释袁氏历史遗留的问题,团结一致快进性。
作者: 袁明晖    时间: 2007-3-27 18:33
标题: 我问这个问题的意思是:...
我问这个问题的意思是:
1.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袁氏都参与?
2.编辑的体例,格式,内容是什么?
3酉叔说\"问题是参与人员不太多,为什么? 没时间、没资料、不懂这算一类。只看看,不发言,不表态,最后以书为准,这算一类。网上讲网上的,只找自己需要的,最好把它变成自己的,这又是一类。专心自己研考,不将成果布公,好一书掠人,这又是一类。等等。\"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先问这么多.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4-2 11:26
标题: “全袁氏都参与”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想法。...
“全袁氏都参与”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想法。就目前耒说希望能上网的袁氏都自愿愿参加。

至至于体例、格式这需要能者提出耒。

出现上述情况,说白了是心不齐。有什么办法呢。又缺少一个有资金作基础的统一组织。
作者: 袁嘉章    时间: 2007-4-2 21:09
标题: 旗帜是鲜艳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要顾虑太...
旗帜是鲜艳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不要顾虑太多,要勇敢地走出第一步;我想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完善各种袁氏谱牒!可以创一个版面或一个网站,大家一起来.我希望做一件事不能带有成见,要多了解,要理解,要磨合,要时间,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里面都存在得与失,获得与牺牲失去!我不相信袁氏几前年的历史熏陶,沧海桑田,没有真正的血性人儿?!大家看看各种谱牒,哪个里面不充满着辛酸和血泪!大家请看看各个版面,又有多少心声在呐喊!至于各人本身素质,时间关系,能力问题,奉献精神,那就看各人心态了![audio07][audio05]
作者: 春风雨    时间: 2007-4-10 16:54
标题: 我认为有两块:一是动员全体袁氏族人积极参...
我认为有两块:一是动员全体袁氏族人积极参与,提供本族的资料。因为袁氏族人遍布海内外,基础资料在基层,只有发动大家齐努力齐动手,袁氏统谱或者各种汇编才能有可能。当然了,这里需要的是热心和关心此事的族人。二是集中优势突破原有的资料多出一点成果。这里就需要的是资友、admin、开榜、明晖、袁酉等有能力的宗亲多付出一点辛苦,当然其它人也可以积极参与,各尽所能吧。我认为两腿走路会更好一点。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7-4-17 20:35
标题: 十分赞成两腿走路之法.而要同时走.关...
十分赞成\"两腿走路\"之法.而要同时走.关建在于自觉自愿参与
谢谢春风雨的鼓励
作者: neolion    时间: 2009-3-1 12:16
标题: 陈氏宗亲网上一个关于袁干的小资料
田广明字子公,郑人也(1)。以郎为天水司马(2)。功次迁河南都尉(3),以杀伐为治。郡国盗贼并起,迁广明为淮阳太守(4)。岁余,故城父令公孙勇与客胡倩等谋反(5),倩诈称光禄大夫,从车骑数十,言使督盗贼,止陈留传舍(6),太守谒见,欲收取之。广明觉知,发兵皆捕斩焉。而公孙勇衣绣衣(7),乘驷马车至圉(8),圉使小吏侍之,亦知其非是,守尉魏不害与厩啬夫江德、尉史苏昌共收捕之(9)。上封不害为当涂侯,德轑阳侯,昌蒲侯。初,四人俱拜于前,小史窃言。武帝问:“言何?”对曰:“为侯者得东归不(否)?”上曰:“女欲不(否)?贵矣(10)。女(汝)乡名为何?”对曰:“名遗乡。”上曰:“用遗汝矣。”于是赐小史爵关内侯,食遗乡六百户(11)。

(1)郑:县名。今陕西华县。(2)天水:郡名。治平襄(在今甘肃通渭西)。(3)河南:郡名。治洛阳(在今河南洛阳东北)。(4)淮阳:郡名。治陈县《今河南淮阳)。(5)城父:县名。在今安徽涡阳西北。公孙勇等谋反事在征和三年。(6)陈留:郡名。治陈留(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7)绣衣:汉朝使者所穿之衣。(8)驷马车:四匹马驾的车。圉(yù):县名。在今河南睢县西南。“圉字下疑脱“令”字。(9)守尉:暂时署理的圉县尉。 (10)贵:谓赐爵。(11)小史:即袁干。陈直说:钱大昭据《三国老袁良碑》,考小史即袁于是也。《元和姓纂》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袁氏》云:袁于封贵乡侯,与《袁良碑》亦同,贵乡则为遗乡之误字。

上以广明连禽(擒)大奸,征入为大鸿胪(1),擢广明兄云中代为淮阳太守。昭帝时,广明将兵击益州(2),还,赐爵关内侯,徙卫尉(3)。后出为左冯翊(4),治有能名。宣帝初立,代蔡义为御史大夫,以前为冯翊与(预)议定策(5),封昌水侯。岁余,以祁连将军将兵击匈奴,出塞至受降城(6)。受降都尉前死,丧枢在堂,广明召其寡妻与奸。既出不至质(7),引军空还。下大守杜延年簿责(8),广明自杀阙下,国除。兄云中为淮阳守,亦敢诛杀,吏民守阙告之,竟坐弃市。

(1)大鸿肺:官名。原掌接待少数族等事。后渐变为赞襄礼仪之务。(2)益州:地当今西南广大地区。(3)卫尉:官名。掌宫门守卫,兼掌南军。(4)左冯诩:官名。治所在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5)冯翊:其上当有“左”字。(6)受降城:在长城北,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东。(7)质:指原誓师欲到处之处。(8)簿责:按案牍诘责之。


地址:http://bbs.chens.org.cn/showtopi ... rum_id=55&page=
作者: neolion    时间: 2009-3-1 12:30
标题: [原创]袁绍出生时间的推算
1.绍公少时与曹操为好友,故事颇多,可以看出二者应该年岁相当。
2.曹操生卒年为155年-220年,可以推算绍公出生也在155年左右,其中绍公卒于202年,这个时间应该没问题。
3.百度“袁绍吧”中给的资料为:袁绍153年-202年,不知153年出处为何,但可以参考。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9-3-2 09:26
《后汉书?袁绍列传64》曰:“绍字本初,司徒汤之孙。父成,五官中郎将。初平元年(公元190年),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术、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剌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遥推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绍,自官度之败(公元200年),后发病,七年夏,薨。”
  若曹操155年生是准确的,袁绍出生接近年约为153-157年均可。少时好友不等于同岁。按上引文袁绍当卒于公元202年。

  “陈氏宗亲网上一个关于袁干的小资料”因引证文无出处,难于取信。
作者: neolion    时间: 2009-3-8 13:11
今天回来,查阅了一下,陈氏宗亲网上一个关于袁干的小资料,实际出处在《汉书》,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
作者: 自游行涯    时间: 2009-4-2 21:16
中华袁氏的记录.
作者: 袁酉    时间: 2009-4-3 11:49
在《汉书》卷九十、酷吏传第六十中,没发现关于袁干的资料。
作者: 自游行涯    时间: 2009-4-4 13:40
让我们更多了解袁氏.
作者: 袁东升    时间: 2009-4-4 22:25
功德无量性
作者: zhusheng    时间: 2010-7-7 10:35
标题: 回版主【我心目中的袁氏统谱】
1、先顶一下,支持;
2、看来袁酉宗亲在这方面很有造诣,颇有很有研究吧?
3、本人之见:
其一、编谱首先要弄清楚何为“家、宗、族”谱,在有的地方有几百人就叫“族谱”,我看这样不妥;
其二、内容要清楚和详细,否则还不如一个户口簿;
其三、“统谱”应为“族谱为好(因族谱则代表整个氏族);
其四、世系、始祖”链接要搞清楚;
其五、在编纂统(族)谱前,建议是否编制一个可行性家庭或个人履历表,把各户的祖孙三、四代和家庭现有基本信息登记清楚。
什么时候开始统编啊?期待了!
作者: 袁酉    时间: 2010-7-14 18:43
zhusheng宗亲:您好!
     请关注邮箱。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