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袁 天 禄 传 (袁铎供稿) [打印本页]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08
标题: 袁 天 禄 传 (袁铎供稿)
(袁天禄研究会的组成中,袁姓人不太多,这是一般学术研究会的特征)
袁天禄,又名智,字礼文,号东山,福建福宁州柘洋(今柘荣县城)人,元至顺二年(1331)出生。兄弟5人,他排行第四。父袁隐君,勤劳致富,乐于扶贫济困。在乡间颇有声望。当时,常有“寇盗”骚扰乡邻,隐君组织乡兵2000人,守护乡里。天禄身材魁梧,小时从名士黄宽读书,年青时以文武双全而知名 。元至正十二年(1352) ,福州路池细领导的红巾军攻打松溪、政和、宁德等地,福宁州尹王伯颜檄召袁天禄,命他训练“义兵”,与周显卿等同守州境。同年十一月,黄善率领的红巾军攻占福安县城。袁天禄率“义兵”将其击败,追至穆阳龙首桥而返,受到王伯颜赏识。
至正十三年八月,袁天禄的三哥袁安文在家乡组织“泰安社”武装。他与大哥、五弟都加入。同年,福宁州城第二次被红巾军攻陷,袁氏兄弟率领“泰安社”,会同七蒲张子文率领的“安宁社”夹攻占领州城的红巾军,杀死其首领江二蛮,收复州城。袁天禄被元政府授为福宁州主簿,其兄弟也分别授为巡检等职。
至正十四年,浙江泰顺人郑长脚率领千余武装袭扰福宁州,“泰安”和“安宁”二社奉命联合出击,把郑长脚打败。至正十七年元政府升袁天禄为福宁州同知,并升其长兄德文为福安县尹,三兄安文为福宁州尹。
至正十八年七月,福建行省令福宁州出兵伐福安官塘农民起义军傅贵卿部。八月,袁安文、袁天禄率师分水陆两路进发,水师在黄崎龙被傅贵卿击败,而步兵则攻占官塘,焚其寨棚而归。元政府又提升袁安文为昭信校尉兴化路治中军前,袁天禄为福宁州尹随摄福州路同知。至正十九年二月,元福建行省参政观音奴亲率军民攻打傅贵卿部,反在官塘被击败;“泰安”和“安宁”二社往援,也被打败,袁安文战死。同年,朱元璋、陈友谅等部迅速发展,朱元璋挥师南下,取婺州、处州,浙东温、台、庆三州也相继归附。袁天禄看到元朝行将灭亡,朱元璋可能取而代之,遂于六月密遣古田县尹林文广,携带福宁州地图,向朱元璋归降。此时袁天禄不仅控制了福宁州,而且古田、连江、罗源亦属其势力范围。十一月,朝廷为了笼络他,国公火耳赤提升袁天禄为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十二月,天禄率兵到达福州听调,福建行省平章韩留举又升他为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至正二十年二月,林文广到达集庆(今南京),晋谒朱元璋。朱对袁天禄的归附大加赞赏,对林文广“厚赏之,遣还招谕①。”翌年三月,袁天禄向朱元璋纳款后,便托词母老向元福建行省乞归奉侍,因未获准,他便缴还金牌,私自率兵回柘洋。十月,他征集社兵,在柘洋柳营砌石为城,于二十二年冬竣工。城周长八百六十一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是闽东建筑最早的一座石头城。袁天禄以此为根据地,发展武装力量。次年灭“安宁社”,控制福宁州。二十六年十一月,福安人卓仲溪计擒傅贵卿,向天禄邀功,天禄乃杀傅贵卿,以报杀兄之仇。至正二十七年正月,朱元璋召见袁天禄。天禄于四月到达集庆,十月被授为江西行省参政。但尚未赴任,即于同年十一月十六日暴卒于集庆,年仅三十七。其妻郑氏扶榇归里安葬。袁天禄以归附之功,名列明朝开国功臣之中。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称帝,改元洪武。随即分兵二路进军福建。因福宁州早已归附,明军不入福宁州,福宁民众得以免受战争之苦。袁所筑城墙在明朝抗倭斗争中也起重要作用。
天禄生前著有《东山集》,未刊行,今已散佚。

─────────────────────────
①《明实录》卷8。
②《皇明开国功臣录》卷26。     摘自《柘荣县志·人物》

袁 左 丞 年 表           金振淑元至顺二年(1331年)四月廿四日,天禄生于福宁州柘洋上里。幼年聪明,机智过人,少年授业于福鼎翁潭名士黄宽,工诗词,写松竹,明韬略。
元至正六年(1346年)十六岁,应福宁州尹王伯颜召募帐下。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十二岁,福宁州尹命其团练“义兵”,与周显卿同守州境。
十一月,黄善率义军攻占福安,天禄领“义兵”将其击败,追至穆阳龙首桥而返。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十三岁,与大哥、五弟参加三哥安文组织的“泰安社”武装。
奉州尹之命,率“泰安社”会同七蒲张子文“安宁社”夹攻并杀死江二蛮,收复州城,因有功授为福宁州主簿。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十四岁,福宁州又为泰顺人郑长脚千余武装袭击。天禄又受命率“泰安”和“安宁”二社“义兵”反击,击败郑长脚。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二十七岁,天禄被授为福宁州同知之职。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二十八岁,福安官塘傅贵卿率义军起义。天禄奉命出击,攻占官塘,焚其营寨。天禄提升为福宁州尹随摄福州路同知。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二十九岁。傅贵卿部兵力强大,打败元政府福建行省参政观音奴之军。“泰安”和“安宁”二社往援,亦败,天禄三兄袁安文(时任昭信校尉兴化路治中军前之职)被傅败杀。是时,朱元璋挥师南下,天禄看到元统治即将灭亡,密遣古田县尹林文广携图向朱归降。而元国公火耳赤,为笼络天禄,授予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是年底,天禄抵福州听调,为福建行省韩平章留任,升为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之职。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十岁,林文广抵集庆(南京),朱元璋对天禄归附大加赞赏,“天禄乃能明炳几先,归于有德以自全,初,不使计穷势蹙而始屈。鸣呼,俊杰固如是哉!”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卅一岁,托词侍奉老母,向元政府辞官,未获准,袁交还金牌,返回故乡。十月,征集八乡社民建造石城堡,次年冬竣工,此为闽东最早城堡。  元至正廿三年至廿六年(1363──1366年)卅三岁至卅六岁,先后削平福宁州内与他抗衡的地方武装,巩固和壮大自己的实力。  元至正廿七年(1367年)卅七岁。年初,朱元璋召见天禄,四月抵集庆,十月授为江西行省参政,未赴任,十一月十六日卒于集庆,年仅三十七岁。  明朝赐予“开国功臣”。


(作者系原柘荣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柘荣县志》主编)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09
标题: 论袁天禄的历史功绩及其他李正午...
论袁天禄的历史功绩及其他
李正午袁天禄出生和成长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比较激化的年代,现今应该如何用科学的历史唯物观点恰到好处地评价其功过,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要正确评价袁天禄,必须弄清的几个观点。
为了正确地反映复杂的历史现象,为了科学地说明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必须以科学的历史唯物观点来分析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我认为要正确评价袁天禄这个历史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首先必须弄清以下几个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主流上取得共识。
其一,对杰出的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持“求全心理”。既不要求全责任历史人物,但也不要“为亲者讳”和“为圣者讳”。因为这两种倾向,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其二、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脱离历史人物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因为一切历史人物都是时代和社会的产儿。
其三、不能孤立地与群众活动绝对隔离开来考察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杰出历史人物往往与群众汹涌澎湃的斗争不可分开。
其四,杰出历史人物的出现和消失可加速或阻碍历史的发展,但绝不可能改变客观历史发展的规律。如过高估计杰出人物的作用,就会形成英雄造时势的误导。
其五,对杰出人物的推崇和赞扬,必须从历史条件和群众创造历史的原则出发,在肯定的同时,也要指出其错误和历史的局限,否则会损害历史的科学性和人物的真实性。“科学所以叫做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为此,恰如其分地评价和分析杰出的历史人物的功过,给他以一定历史地位,这对培养青年的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考察事物的辩证方法都有重要的意义,否则会误导。
二、袁天禄的历史功绩是主要的,过失是次要的。
1、袁天禄的见识和胆略过人,袁天禄曾应福宁州尹王伯颜的招募,带领社兵镇压过红巾军,因平“反”有“功”,升任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后又升授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由于他的见识过人,一方面他洞察到元朝统治集团日趋腐败,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人民群众奋起反抗,元王朝大势已去,行将灭亡;另一方面,他又观察到农民义军中,唯朱元璋所领导的义军,在集庆建立了政权,改名应天府,势力强大,控制了长江中下游。“良擒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袁天禄眼看元朝行将覆灭,他顺应历史潮流而动,派古田县尹林文广,携带福宁州地图,向朱元璋归降。袁天禄由于归附有功,名列明朝开国功臣之一。由此可见,袁天禄的见识和胆识犹如其智勇过人一样。
2、惩贪为民除害,安民免遭兵祸。
袁天禄掌权期间,为政颇为清廉,也曾惩治贪官污吏和欺压残害人民群众的恶霸豪绅,此举深得民心。
袁天禄所处的年代,闽东盗匪四起,冒充起义军。勿庸讳言,一部分红巾军纪律差,也有抢掠奸淫等扰民之事,是时盗匪和起义军确实难以分辨,闽东各地皆受其公害,而唯独柘洋境内比较安定。究其原因,这与袁天禄兄弟组织“泰安社”、团练社兵,保境安民不无关系。再说袁天禄顺应历史潮流归附朱元璋,使闽东版图归属明。因此明洪武元年,明军入闽,西由浦城直取延平(今南平),东路军不经闽东,而由明州(今宁波)经水路直下福州,加快了进军的速度,减少了兵力消耗,闽东人民也因此免受兵祸之苦,对闽东人民也是一件幸事。
3、筑城防盗、抗倭保民的历史功绩。
袁天禄调社兵建造柘洋石头城堡,方圆三里,围八百六十余丈,高一丈五,厚一丈。造城用石,他规定“遇桥亭道路不毁,若古庙墓冢有石,咸皆毁拆搬运”,此举起了保境安民的积极作用,因为这一巨大工程,难免劳民伤财,百姓也有些怨言,在明嘉靖年间,倭寇转攻柘洋城,天禄后人袁怀德等为首组织城里壮士乡民,赖城堡固守。倭寇转攻十二日未克,败退,可见筑城堡对乡人安全有利。
4、袁天禄曾镇压过农民起义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作为历史人物的袁天禄曾两次应福宁州尹王伯颜的招募,带领社兵参加官军镇压红巾军,据资料记载,从公元1353年至1359年的6年间,袁天禄先后以元朝主簿、州同知、州尹领福州路同知之职,与兄弟多次带领社兵征剿红巾军,说明了他有奉元朝之命也镇压过农民起义之过。此外,袁天禄的部下由于管教不严而瞒着他私自向老百姓敲诈勒索之事,他也不能不负管理不严、事发后失察之过。
总之,袁天禄在历史上的功是第一位的,过是第二位的。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都有功过,包括岳飞、戚继光、林则徐也不例外。
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现实意义。
杰出的历史人物,只有当他们正确了解社会发展的条件,了解应如何改进这些条件的时候,才能在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这一道理是不能否定的,然而当讨论具体人物时,又常常违背这个道理。因此正确反映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科学的阐明来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特别是功大于过的历史人物,对于进行爱国、爱民、爱乡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历史名人优秀道德品质的宣传弘扬,对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传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对历史名人的纪念和研究,对增进人文景观,发展日益兴旺的旅游事业也不无积极作用。

(作者系福州大学纪委书记、研究员)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09
标题: 袁天禄军事活动及在闽东的历史作用...
袁天禄军事活动及在闽东的历史作用        金振淑
元末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和阶级双重压迫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统治者的种族岐视,穷兵黩武,好大喜功,荒淫昏暴,战事延绵,内讧不断,致使生产破坏,经济萧条,广大人民负担沉重,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人民群起反抗,举旗斗争此起彼伏,这是残酷压迫和剥削的必然结果。元末明初文学家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三“醉太平小令”,有这样一段内容:“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这是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写照。  袁天禄是在民族和阶级斗争激化,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出生和成长的。他生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兄弟五人,排行居四。幼时聪明,师从名士黄宽,青年时就以文武全才而得名。元至正六年(1346年)16岁,就为福宁州尹王伯颜所赏识,召募帐下。22岁,州主命其团练“义兵”,与周显卿同守州境,其时就控制了州城的军事主权。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福宁州城第二次被宁德人江二蛮带领的起义军攻陷,天禄兄弟奉州主之命,率“泰安社”,会同“安宁社”,夹攻义军,杀死江二蛮,并收复州城,天禄因有功授为州主簿。至正十四年(1354年),福宁州又受泰顺人郑长脚的千余武装袭击,“泰安”和“安宁”二社受命反击,打败了郑长脚。至正十七年(1357年),天禄被授为福宁州同知之职,时年27岁。至正十八年(1358年),福安官塘傅贵卿率义军起兵,天禄奉命出击,攻占官塘,烧其营寨,天禄被提升为福宁州尹随摄福州路同知。翌年,傅贵卿所部力量强大,打败元福建行省参政观音奴所率之军,“泰安”和“安宁”二社前往援战,亦败,天禄之三兄袁安文(时任昭信校尉兴化路治中军前)即在此时被傅贵卿部败杀的。是时,陈友谅占据浙江,方国珍鏖兵福建,朱元璋也在此时挥师南下,并占据浙江之婺、处二州,温、台、庆三州也相继归附。袁天禄看到元将灭亡,朱元璋将取而代之,遂密遣古田县尹林文广,携福宁州图,向朱归降。而元国公火耳赤,为笼络袁天禄,授予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是年底,天禄抵福州听调,为福建行省韩平章留任,升为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之职。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林文广到达集庆(南京),朱元璋对袁天禄归附加以赞赏。天禄向朱元璋归降纳款后,于次年,托词母老侍奉,向元福建行省当局求归,未准,便交还金牌而返回家乡。当年十月,征集社民建筑城堡,第二年冬竣工,此为闽东最早的石城堡──柘城。元至正廿七年(1367年)初,朱元璋召见袁天禄,四月抵集庆,十月授为江西行省参政,未赴任,于十一月卒于集庆,时年仅三十七岁。
袁天禄在世卅七个春秋,戎马生涯不过二十来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短暂。后人对他的功过是非,褒贬不一,既有肯定的一面,也有非议的部分。应该说,袁天禄向朱元璋归降纳款,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而不是逆历史而行之,“识时务者为俊杰”,可能就是这个含义。处在当时的历史年代,天禄能有此举,这不能不说是最佳的选择,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在连年战火中挣扎熬煎的愿望和企求。袁天禄走了这一步,为闽东人民解脱了一场兵祸之苦,因为朱元璋率师南进,取得浙南后,闽东是他进取福建的必经之路,由于天禄归降,朱元璋进攻福建,就改道由浙西南而攻取闽北,这就为闽东人民减轻了抓夫派款的沉重负担,也避免了因战事而造成无谓的生命牺牲,这在闽东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天禄辞官回乡后,为了防御外来侵犯,保卫自己的力量,大量征集社民,构筑城堡,其规模之大,时间之短,但在仅用一年时间完成如此规模的工程,所采用的毁田占地、拆屋砍树、移坟迁庙、搬石挖土等等,因而在人民群众中怨言甚多,这是可想而知的。柘洋城堡的建成,对于明嘉靖年间倭寇的侵犯和以后多次匪盗的攻城,都起到防御的作用,使柘荣人民大众免遭屠杀和劫掠。
(作者系原柘荣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柘荣县志》主编)
对元未明初的袁天禄的试评
——社会变动时的人物对形势的判断和取向
           牛康

一 引   言
从前的学生,现在在闽东柘荣县文化馆工作的林承木同学来电告知,柘荣拟召开一次有关当地历史名人的研究讨论会,所研究的历史名人就是元末明初的柘荣当地名人袁天禄。承木同学同时托人带来有关《袁天禄研究》资料,希望我能写一篇研究袁天禄的文章。
毕业后师生天各一方,大家工作繁忙,多年师生不见,现在来电求文,自然是无法推辞的。
对于袁天禄,以前了解不是很多,仅仅知道他是历史上保护福建闽东一带,免遭元末明初社会动荡巨大冲击的地方官员、著名士绅。《八闽通志·人物》中,袁天禄无传。在何乔远的《闽书》卷124《英旧志》中有“袁天禄,以武功荐授主簿。至正十七年,擢本州同知。屡获大功,官至江西行中书省参政,不之任,惟团义兵守州境。至正十八年,太祖(朱元璋)亲帅师取婺,天禄知天命有在,纳款降,赐书褒誉。”(1)的记载。其余资料绝大部分被收集在此《袁天禄研究》资料中,此次静下心来,将《袁天禄研究》资料仔细地阅读了数回,对元末明初社会背景和袁天禄的行为举动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 地方武装的自保行为与袁天禄
元末明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民族矛盾、阶段矛盾尖锐地交织在一起,社会动荡起伏,民不聊生。长期的战争绵延千里,许多民众背井离乡,村庄处处了无炊烟。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到了明朝建国初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等省,千里无人烟。明朝政府为此从山西征发民众,大规模迁徙至缺乏居民的地区,山西洪洞县的老愧树下就是此次移民的中转站。至今许多地区的居民依然指认山西洪洞老槐树为自己的家乡,就是十四世纪元末明初社会变动带来大量移民行动的余音。
每一次的社会剧烈变动,统治集团为了给自己夺取政权创造条件,不惜以流血战争、生灵涂炭为代价。
在元末明初的变动时期,身处东南沿海的闽东山区的乡绅袁天禄是怎么考虑的呢?又是如何准备应对这一形势的呢?
面对动荡的局势,如何保护闽东地区的地方平安,将兵火的损害降低到最少程度,应该是袁天禄当时考虑最多的问题。保护自己,再扩大到保护乡邻的平安,这是他高人一筹的眼光。唇亡齿寒,而且只有乡邻民众的凝聚,加以良好的组织,形成强有力的自保力量,才不至于在动荡的局势中被动挨打、生死难卜。
天真而且单纯等待虚弱无力的政府来保护地方的社会安定,无异于置民众于死活而不顾。此时有识之士则不是坐等待毙,拱手让地方生灵涂炭,而是沿袭几千年来的传统,建立地方民团武装,据险自守。
袁天禄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他主动组织地方民团,发展壮大,对抗外来的红巾军和其他势力,并且组织民众建筑柘洋城,成为闽东地区的第一座坚固的石头城堡。《八闽通志》中提到:“柘洋巡检司城在州西北,元末袁天禄筑。国朝(明朝)正统六年,改为巡检司城,高一丈五尺,阔一丈,周围二里。”(2)这座城堡后来在抗倭时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北方的山寨、坞堡,甚至福建闽西南、广东东北部、江西南部的生土建筑楼群,都是地方民众聚力自己主动建筑的小型堡寨。
地方民众自发武装起来,维护一方平安。是政府管理地方治安的一种补充。
从西汉王朝时期,中原就有相当的地方势力,称为地方豪强,拥有庄园、部曲和自有武装。东汉王朝就是刘秀联合南阳地区的豪强势力为主建立的。正因为豪强在地方有如此大的影响,中国两千年来的历代王朝,地方豪强势力始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尤期在社会动荡时期,更显示出它们的重要性。
福建地方长期就有地方民众沿袭中原传来的风俗——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官府无法保护乡邻治安的稳定,民众只有组织自己的地方武装,拥兵自保这一条路。
依照今天的目光来审视和评价闽东元末袁天禄组织民众所建筑的柘洋城,我们并不单纯地将目光仅仅放在柘洋城上,应该从中国历史上的地方民众自我保护的传统来看待这一现象。

三 对元朝政权和朱元璋政权的取舍
袁天禄是闽东地区元末明初的地方势力的主要领导者,正因为他的成功,得到了元朝地方政府的嘉许,委任以元朝的官职。
元朝的官职并不是袁天禄的行动动力,他的活动范围仍然是局限在闽东地区,目标仍然是保护当地社会的平安。
元末明初,天下动荡不安,元朝统治集团已经无力控制全国的局面。官逼民反,民众起来抗争,红巾军影响波及各地。朱元璋初期也没有投身红巾军,但是红巾军的目标和纪律最终未能和朱元璋夺取天下的雄心不谋而合,因此,红巾军仅仅是朱元璋的暂栖身之所,借红巾军旗号而着意发展经营自己的地盘和势力,在时机成熟后,断然脱离红巾军,自立门户。
群雄并起,朱元璋采纳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并未以此为结束,而是选择适当时机,走向红巾军的对立面,并以铲除红巾军为已任。势力迅速膨胀,蒸蒸日上。
袁天禄初期组织地方武装,拥兵自重,并以此做为自己的资本,势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何去何从,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对比朱元璋的政权如日中天和元朝政权的日薄西山,权衡利弊,以定期自己的去向,有人劝他自立门户,做诸候割据,占山为王。他却认为:“殊不知我之日夜营为,正欲保境以安民已也,深愧疏昧,不足以全民之生,况可召衅以速民之死乎?”(3)袁天禄毅然作出正确选择——不继续战争,弃元而归顺朱元璋,派人前往南京向朱元璋图纳款,顺应历史潮流。对于元朝的高官厚禄置于不顾。
这一方面是保护地方和民众;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历史潮流。同时也保护了自己的一切。

四 袁天禄功过的评价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极其容易按照今天的评价者所处的环境、地位以及形势的需要去看待历史人物的言行。关键是我们今天的人如何去看待历史上的人,是否要求他具备今天的现代意识,或者是要求他做出今天人方才可能作出的举动。任何超越历史人物时代、环境以及个人的人文背景的苛求都是极不合理的,不客气的说,只能证明下结论者的缺乏对历史人物评价应有的客观态度。
对于袁天禄这个人物的评价,历史上从古至今有许多对他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肯定者有,否定者也有,大都集中在仕元和归明、镇压红巾军的事实上。
我认为,处于那样一个历史时期,一个人的思想很难说是一贯的,如果他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判断和取向就非同寻常。袁天禄的所作所为,归根结底,为自己,也为乡邻地方的平安,应该说是比较有眼光的。顺应历史潮流,不计较个人得失。闽东地区和当地民众平安地度过元末明初这一动荡时期,不能不说袁天禄的功不可没。从这一点出发,我认为评价袁天禄是可以客观公正的,而不至于失之偏颇。孤陋寡闻。请各位专家指正。

注释:
⑴《闽书》卷124《英旧志》福建省人民出自动社1995年版,第3732页。
⑵《八闽通志》卷13《地理》福建人民出生社1989年版,第253页。
⑶袁了凡《时事直记》《袁天禄研究》资料第29页。
(作者系福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10
标题: 浅述袁天禄的忠君、保境、安民思想及...
浅述袁天禄的忠君、保境、安民
思想及其功绩 张时勉
元至正十九年(1359)三月,朱元璋挥师浙东诸郡,势如破竹,民众闻风归附,江山渐趋一统。袁天禄看元朝大势已去,知天命有在,遂与兄弟深文、达文等商议归附朱元璋之事。有人劝他独树一帜,割据一方,天禄微笑着缓慢地说:“……若汝所言,无乃诲我以不忠,而陷我以无君之罪乎?殊不知我之日夜营为,正欲保境以安民已也,深愧疏昧,不足以余民之生,况可召衅,以速民之死乎?”一语道出袁天禄忠君、保境、安民的思想。
兹就袁天禄的忠君、保境、安民思想形成的社会环境和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所作所为及其功绩,浅述于下:  (一)自元世祖忽必烈及其继承者入主中原,征服江南后,在汉族地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支持与帮助下,一定程度上执行了封建文化的政策,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袁天禄弱冠时,元朝建成已六、七十年。汉族人民中有相当部分已习惯了蒙古族的统治,甚至有为维护元朝的封建统治流血捐躯的。当时福宁州尹王伯颜在红巾军袭击中坚守城池,寡不敌众,结果他和他的儿子、儿媳都死在红巾军手里。袁天禄“在柘闻知,痛其一门死节,遂为之挽云:‘为国亡家孝与忠,更兼忠烈贯长虹。吾侯却整纲常担,屹立乾坤不世功’。”后来,袁天禄提升为左丞,追念州尹王伯颜殁于非命,还请他的老师黄宽为“王公盛德镌刻碑石,以发潜德之幽光,抑亦劝将来之忠义。”袁天禄对他的老师黄宽更是崇敬。黄宽是福宁州名士,是个秉性耿介,不妄交,寡言笑,好学问,孝亲敬兄的人。家贫穷,因避兵乱,而致失业的名儒。天禄说:“吾赖黄先生之贤,受益良多。”黄宽死时,还备衣裳棺椁以殓之。可见,袁天禄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是极其深刻的。袁天禄的尚武精神,除了他具有聪颖机灵,魁伟英武的素质外,还受到他父亲袁邦宁的影响,他父亲尝组织乡兵2000人,镇压寇盗,保护乡里。为维护元朝的统治,保一方平安,他仿效其父作法,团练义兵,参与组建“泰安”社,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二)元末,政治腐败,君臣失道,纲纪废坏,贪污纳贿,横行霸道,更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袁天禄在忠君、保境、安民思想的指导下,尽心竭力为岌岌可危的元朝东征西战,屡立战功,接连升擢。  元至正十二年,天禄21岁时,福州路池细领导的红巾军攻打松溪、政和、宁德等地,福宁州尹王伯颜檄召天禄,命他训练“义兵”,与周显卿同守州境。同年十一月,黄善率领的红巾军攻占福安县城。袁天禄率义兵将其击败,受王伯颜赏识。  至正十三年八月,天禄与大哥、五弟参加三哥袁安文组织的“泰安社”武装。同年,福宁州第二次被红巾军攻陷,袁氏兄弟率领“泰安”社,会同七蒲张子文率领的“安宁”社夹攻占领州城的红巾军,杀死其首领江二蛮,收复州城。袁天禄被元政府授为福宁州主簿。  至正十四年,“泰安”、“安宁”二社奉命联合击败郑长脚千余武装。  至正十八年七月,“泰安”、“安宁”在出击福安官塘农民起义军傅贵卿部中,步兵攻占官塘,焚其寨棚。元政府提升袁天禄为福宁州尹,随摄福州路同知。  至正十九年,袁天禄已控制了闽东,连江、罗源亦属其势力范围。元政府提升他为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旋即又升他为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元帅、行省左丞。  至正廿一年三月 ,参谋薛麒对天禄说 :“宜团练其民,以为护卫之计。”天禄采纳他的建议,挑选精灵民众为先锋义兵,白日里练习武艺,夜晚间巡逻守更。没当上先锋义兵的随时听候委派差役。民众受扰,生产废弛,痛苦不堪。天禄了解详情后,责令薛麒遣散义兵,不许团练害民。民众都很感激。  至正廿三年,袁天禄昔日同僚周德辅等侵占民众田亩。有个姓庄的老头见产业被占,扶着拐杖到田间勘视,被巡哨者囚禁。德辅要他筹供三天军饷方能释放。庄老的儿子不肯筹供军饷,几个月后庄老被杀害。天禄听到庄老无罪被杀害,起兵征讨,活擒其党徒五十余人解州斩首。  至正廿四年,袁天禄的参谋等四处拘禁海舟,凡遇客商经过,尽夺其货,对反抗者即行斩杀。厥后,天禄知道此事即行禁止。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三)袁天禄有许多过错不能否认,但其功绩亦不可抹杀。明成化年间为《东袁左丞传序》的林琦说:“古来英雄弗克无疵。若袁左丞当日行军治安,部下虽有一二人办事欠当,祗是白璧微瑕,究难掩其彪炳武功与夫其异盛德也。”参知游朴在《袁氏宗谱序》中,也说元末纷乱,“城池尽废,家室无有完壁,非袁氏兄弟戮力靖难流毒何有底止?”  至正二十年(1360)春,天禄遣古田县尹林文广往金陵纳版图礼款,归顺朱元璋。朱元璋赐书褒嘉:“天禄乃能明炳几先,归于有德以自全,初,不使计穷势蹙而始屈,呜呼!俊杰固如是哉!”这一举动结束了福宁州兵燹混战的纷乱局面,此为保境安民第一功。  至正二十一年十月,天禄征集社兵,在柘洋柳营砌石为城,于二十二年冬竣工,是闽东建筑最早的一座石头城。他所筑的城墙在后来抗倭斗争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此为保境安民第二功。  城筑成之后,在城东沿溪,从北至南营造防护林,既起防风防水作用,又美化了环境,使城里老百姓世世代代得以安居乐业。此为保境安民第三功。  至正二十五年正月,“泰安”、“安宁”两社都民鉴于两社连年交兵,祸乱频仍,遂向上陈说,要求以敦旧好,两社头目允从,于是订立盟书。两社认为“泰安”、“安宁”同为股肱之良,相依唇齿之辅。为国尽忠,下民有益。福安士庶见袁天禄已归附大明,二社又和好,遂同缙绅先生并农工商贾人等同归附,遂使福宁州得以安宁。此为保境安民第四功。  至正廿八年(1368),朱元璋称帝,改元洪武。随即分兵二路进福建。因福宁州早归附,明军不入福宁州,福宁民众得以免受战争之苦。此为保境安民第五功。


(作者系原柘荣县人大副主任、《柘荣县志》编审)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10
标题: 袁 天 禄 功 过 论...
袁 天 禄 功 过 论        刘 公 谨  人总是生长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历史人物一生的言行事迹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分清是非功过,然后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袁天禄生于元至顺二年(1331)的福建行省福宁州柘洋里地方的一个富裕之家。元朝统治者把全国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元朝统治者和各族地主阶级紧密勾结,残酷压迫各族人民。“南人”受压最重,因此,也最先激起反抗。然而,柘洋地处南方偏僻山乡,距离元朝统治中心大都路途遥远;距离元朝基层统治所在地的福宁州也有一百二十华里的路程。“山高皇帝远,”统治阶级鞭长莫及。在这统治阶级统治力薄弱的地方,就是在太平盛世,也是盗匪出没连年不断;如果天下大乱,则容易成为农民起义的根据地。  袁天禄家庭当时所处的社会地位是柘洋望族,曾祖仕顺昌县尹,父为乡社首领,手下有乡兵2000多人,兄弟五个皆“智勇过人”。在元末天下大乱的社会背景中,袁家为保境安民,同时也为保护身家性命、财产,有三种选择:一是帮助元朝统治阶级镇压农民起义,藉以立功加官;二是参加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统治;三是组织力量,称霸一方,观察时势,决定去向。根据袁天禄的社会背景先是选择第一种道路,而后看到大势所趋,则改为第三种道路。  袁天禄的功过是在他走过的道路上展现的,主要从他成年后参加社会活动的所做所为分清是非功过。  元至正六年(1346)和至正十二年(1352)袁天禄曾两次应福宁州尹王伯颜的召募,带领社兵参加官军镇压红巾军。  从元至正十三年至十九年(1353~1359)的六年间,袁天禄先后以元朝主簿、州同知、州尹领福州路同知之职,与兄弟等多次带领社兵征剿红巾军,杀死红巾军多人。以上事实可以说明袁天禄奉元朝之命镇压过农民起义。  至正二十年(1360)春,袁天禄因平反有“功”,升任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后又升授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袁升列元朝高级官员之后,由于站得高,看得远,看到了元朝统治集团腐败无能,民族矛盾和阶级压迫激起人民反抗,天下大乱,大势已去,行将灭亡;又看到农民起义军中,唯朱元璋所领导的红巾军攻占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在那里建立了政权,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的军队,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势力最强。“真命天子”正是其人。在“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和“识时势者为俊杰”的思想指导下,他毅然弃暗投明,遣古田县尹林文广前往应天府向朱元璋纳版图礼款。这是他明智的选择。朱元璋赐书褒奖他说:“当天禄请降,兵虽临越,然未入闽。自昧者视之,犹可安枕肆志。天禄乃能明炳几先,归于有德以自全,初不使计穷势蹙而始屈。呜呼!俊杰固如是哉?”于是天禄以母老请归侍奉为由,辞官谢职,回归故里,等待时局的变化。  袁天禄掌权当政期间,也曾惩治害民的贪官污吏恶霸豪绅,为民除害,有利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但他的部下参谋人员也有瞒袁向民敲诈勒索之事,袁有失察之过。  当是时,闽东各地盗匪不断。一部分起义的红巾军纪律差,亦有抢掠奸淫烧杀等扰民之事,起义军与盗匪很难区分。闽东各地皆受其害,而独柘洋境内比较平安。这全赖袁天禄兄弟组织泰安社,团练社兵,保境安民之功。  至正二十一年(1361),袁天禄调社兵建造柘洋石头城堡,方圆三里,围八百六十余丈,高一丈五,厚一丈。造城所用石头,“遇桥亭道路不毁,若古庙茔冢有石,咸皆毁拆搬运。”他为保境安民,完成了一项伟大工程,少数受到损失的人有怨言在所难免。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倭寇围攻柘洋城。天禄后人袁怀德、袁廉七为首组织城里壮士乡民,依靠城堡坚守,杀死、杀伤敌寇无数。倭寇围攻十二天未克而败退。袁天禄所造城堡为闽东最早的石头城堡,不但当时起到防盗保民之功能,即在一百多年后,还能使柘洋民众凭藉城堡免遭倭寇祸害。而后“乡人始知有城堡之利,而沿海五十七堡次第创筑。”  至正二十七年(1367)三月,朱元璋召袁开禄至应天府辅弼,十月授袁天禄为江西行中书省参政,未到任。十一月,袁天禄病逝于应天,终年三十七岁,后被明廷封为开国功臣。  由于袁天禄归附朱元璋,闽东已属明的版图。明洪武元年,明军入闽,西路由浦城取延平,东路军不经闽东,而由明州(宁波)经水路南下直取福州,加快了进军速度,减少了兵力消耗。闽东人民也因此而免遭兵战之灾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历史上多少英雄人物,哪一个能一生无过错?“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看他一生的功过多少而定,还要看他是前功后过,还是前过后功,即所谓“盖棺论定”。宋岳飞、明戚继光都曾为统治阶级镇压过农民起义。但岳飞一生最大的功绩还是抗击金兵。戚继光也以抗击倭寇为民立功。因此,人民推崇他俩为民族英雄。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亦曾为清廷镇压贵州少数民族起义,难道能否认他抗英禁烟的大功吗?傅作义将军一生带甲数十万,长期参加军阀混战,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他身任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指挥几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残杀革命人民,名列战犯。待解放军兵临城下,大势已去时,乃能弃暗投明,接受和平解放的道路,为保全古都北京,为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作用,其功不容抹杀。  袁天禄暂短的一生,在他成年以后,参与社会活动的二十年中,由于时代的局限和社会环境影响,先是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做了错事;而后能看准大局,认清形势,弃暗投明,向朱元璋纳降,不愧为大明开国功臣。

(作者系柘荣一中高级教师、《柘荣县志》副主编)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11
标题: 袁 左 丞 造 城 的 功 绩...
袁 左 丞 造 城 的 功 绩  陶 孝 通  1956年以前保存完整的柘荣县城(简称柘城、柳城、下城),柘人皆知是元末袁天禄创筑的。当时,天禄以武功累官福建行中书省左丞,因此人们就以官代名而称道“袁左丞造城”。元政府在至正二十年(1360)十二月授予天禄左丞官职时,尚未察知天禄归顺朱元璋已将一年。天禄为保存实力,等候朱元璋进军福建,乃于至正二十一年三月托词母老乞归奉侍,未获准许,便将元授金牌奉还谢职,从省垣率兵返柘;十月,征集八个都的各处社兵,在柘洋柳营(即今柘荣县城关)他自己诞生地砌造石城。对征集的社兵“分派以丈数,限期造成”,造城的土石方,主要是取用溪畔的鹅卵石,不足时,“遇桥亭,道路不毁,若古庙,冢茔咸皆拆毁搬运”充用。历时一年,至翌年冬,一座城周八百六十一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⑴的石头城便告竣工,成为福宁州(闽东)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座石城。民间故事传说,袁左丞造城进度之快,连上天神仙都估计不到。起初,上天神仙闻知天禄要造城时,曾派了一批仙子下凡,在柘洋东山“仙人锯板”⑵山头(海拔1400米)锯石块,以帮助天禄用石之急,锯了一年多的石块还未来得及撵下山,而城墙已经砌好,这堆锯下来的石块便被搁在山上,至今仍停在那里,供游人观赏。  天禄造城究竟动用多少人力、物力,除在《袁左丞传》记载“起八都各处社兵”七字外,别无数据。但民间传说却很生动,相传在造城开工的一天黎明之际,天禄一声令下,只消个把时辰,参加造城的社兵们就把整座城周墙基砌好,然后才吃早餐。又说,当时参加造城的各处社兵,他们吃饭和吃点心用的筷子,都用簟 木皇 来装的。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动员人数之众与物资储备的雄厚。  元末,兵连祸结,生产凋敝,民生涂炭。群雄割据互相兼并,“棋局”瞬息万变。天禄审时度势,“归于有德”,选择环境比较稳定的家乡,集中人力物力,抓紧时机,只用一年时间奇迹般地筑成一座石城,屹立在海拔660米的山间盆地,俯视福宁、福安一州一县控制整个闽东局势,其卓见不能不令人为之叹服。  天禄既造石城之后,发挥石城的优势,从至正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先后削平福宁一州二县境内与他抗衡的地方武装,进一步巩固壮大了自己实力,维护了州属社会安宁,为至正二十七年应召而前往集庆晋谒朱元璋,并荣获朱元璋授予江西行省参政创造有利条件。  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称帝,分兵两路进军福建,一从明州(今浙江省宁波)的海道直抵南台,攻克福州,一从浦城陆路径取南平,从而推翻了元朝在闽的统治。明师入闽不经福宁州县,福宁人民得免一场战祸,这未尝不是天禄归顺大明和造城保境安民的实效。  在明一代,倭寇为害,福建沿海各县几无宁日。嘉靖年间(1522-1564),宁德、福安、寿宁等县先后沦陷,人民遭殃,独嘉靖三十八年(1559)八月初一,倭寇围攻柘城一役,由于城内人民凭借城墙之利,敌忾同仇,同心同德,经十一天日夜抗击,终于击败敌寇,保卫了全城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福宁州西北树立屏藩,大大地鼓舞了福宁州人民抗倭斗志,从而次第建筑沿海五十七座城堡。  尽管天禄筑城之时,周围某些人对造城持有异议,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总的说,造城是时代需要,是功大于过的。流传的《东山筑城谣》云,对天禄造城有所非议,那不过是白圭微瑕,掩盖不了造城的历史功勋,这是无庸置疑的。     
[附注]  ⑴清袁健《柘城志》,清袁万青《修柘城志》、《富溪袁谱》等记载对城厚均作一丈七尺,《柘荣县志》城厚作5.1米,这是柘城在明嘉靖间抗倭时经修建加厚后的厚度,与本文厚度并不矛盾。  ⑵“仙人锯板”这个山头,原来是没有命名的,就是在这次仙子帮助“袁左丞造城”锯石块的故事发生后,才取这个名称的。
(作者系《柘荣县志》副主编)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11
标题: 发扬袁天禄尊师重教热心办学的优良传统...
发扬袁天禄尊师重教
热心办学的优良传统
?  刘公谨
  明朝开国功臣袁开禄,自成年以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带领社兵参加闽东各地的征战,在战争生涯中渡过了一生。但是,对于教育,他是非常重视的,他尊师重教,热心办学的精神,一直传给他的子孙后代。自明、清直至今天,袁氏族人尊师重教,热心办学的风尚代代相传,成为远近传扬的佳话。
  袁天禄少年时师从名儒黄宽先生,饱读“四书五经”,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对“天地君亲师”非常尊敬。至正二十二年(1362),袁天禄辞官回家后,闻知恩师黄宽病殁,未娶无子,悲伤地说:“吾赖黄先生之贤,受益良多,不为之收殡,何以劝未来乎?”于是备办衣衾棺椁,为他殡殓,还写挽联来悼念他。挽词说:“哲人其萎泰山颓,猿鹤萧萧唤不回。诗礼莺花春寂寞,文章星斗夜光辉。飘蓬隔断家千里,芳草斜阳土一堆。百代衣冠如仰止,为传玉树此中埋。”次年,又买石坝地方向阳之地一块,把老师连同他父母兄嫂的骸骨一起安葬了。
  至正二十五年(1365),袁天禄倡议在家乡柘洋城里创办学馆,请举人陈子昌前来教学。从他倡议办学的《启文》中,可以看出他热心办学用心。他认为“今见龚遂之贤,称物须献于权衡,成器实资于陶冶,区区数年羁旅,仕宦一介书生。”所以他宁愿“箪食豆羹,食无求饱,筚门圭窦,贫无怨难。惟大人之有容,恕童子之将命。”他希望通过办学,能够“一州二县之民俱瞻三纲五常之系所在,进以礼,退以义,伯夷伊尹何如;诵其诗,读其书,曾子子思同道。伏望济民生于涂炭,苏饿莩于穷途。”然后达到“三年有成,一变至道。”
  从此,袁天禄尊师重教,热心办学之风在柘洋传流不息,为柘洋培养了不少人才。明万历年间,柘城袁栖创办家私,聘请长乐名师前来教学子弟,使袁家培养出几位在外县担任训导、教谕的官员。清乾嘉年间,柘城新厝里袁泰池、袁汝魁父子先后聘请省城名士前来讲学,一时学风大振。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科乡试,霞浦县中举二名都是柘洋人。咸丰九年 (1859),福宁府生员考试,霞浦县考取十八名,其中九名都是柘洋人, 盛传“霞浦好柘洋,考取半爿榜。”1992年,香港僧人悟光法师( 柘荣富溪镇人,俗名袁承容)捐资20万元,兴建富溪中学教学楼,取名“思乡楼”,促进了柘荣教育事业的发展。1997年他又捐巨资为柘荣县育才协会增设“悟光育才助学基金”。他虽身在佛门,仍心系桑梓,捐资兴学,奖励后生,不遗余力。
  今年5月30日(农历4月24日)是袁天禄666周年诞辰, 柘荣县委书记林旭荣、县长林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旺平、文化局局长林剑荣、原县委书记沈玉山、各界知名人士及袁氏子孙召开座谈会以示纪念。到会人员踊跃发言,畅谈袁天禄的功绩和成立袁天禄研究会的意义。原中共柘荣县委书记沈玉山说:“我们研究古人,要古为今用。”中共柘荣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旺平说:“袁天禄尊师重教,热心办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大力发展柘荣的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振兴柘荣作出贡献。”

(作者系柘荣县一中高级教师、《柘荣县志》副主编)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11
标题: 保境安民护社稷、审时度势一俊杰...
保境安民护社稷、审时度势一俊杰     ——浅谈研究、宣传袁天禄的现实意义
霞浦 ● 陈永迁 ●袁建金
袁天禄是一位对社会有功的人,其功主要在保境与安民。他在走上社会的二十年时间里,驰聘疆场,身先士卒、浴血奋战,为福宁一境之安宁而不遗余力。他少年意气风发,青年以且接连擢升,是他脚踏实地,靠真本领博取的。袁天禄在至正廿一年三月,曾采纳参谋薛麒的建议,团练民兵,护卫乡里。因各都乡壮汉白日练武,夜间巡境,生产废弛,民受其扰,困苦不堪,天禄察知详情后,即责令薛麒遣散义兵,不许团练害民,民众甚是感激。至正二十三年,袁天禄察觉同僚周德辅等侵占民田,杀害无辜,便起兵征讨周德辅。至正二十四年,袁天禄参谋林天成居州西六禅巷,逼贫子营(犹今养老院)老人远徙,不能徙者皆自缢而死,林天成遂拆营房据为已有。袁天禄知情后,将林天成一家一并抄戮,不留寸草,以示惩戒。同年袁天禄的参谋赵震掌理煎硝磺事,赵震部下余伯美藉官势,不拘人家,穿堂入室,借机敲诈,并惊死产妇陈氏。袁天禄得到报案后,即差人拘拿伯美,斩首示众,以惩前毖后。至正二十六年,袁天禄命林文琛为总督官,整点安宁社新附地盘,设立保甲,整率义兵,收纳月米粮。文琛营私舞弊,天禄知悉禁止,不许刻剥民间。由此可看出袁天禄是一个深明大义、知错必改、不姑息养奸之人。
至正二十年,方步入而立之年的袁天禄位居福建行省参政,军权在握,见元政腐败,群雄逐鹿,唯朱元璋部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力量最强大,知天命有在,遂决定归附朱元璋。当时有人劝他:“当今元政不纲,群雄共逐,犄角之势已成,岂可与他人得之!设使未能大集一统,亦可方乎六国,愿请图之。”袁天禄莞尔而笑徐徐答曰:“神器自有在,不可以智力求也!若汝所言,毋乃诲我以不忠,而陷我于无君之罪乎?殊不知我之日夜营为,正欲保境以安民已也!深愧疏昧,不足以全民之生,况可召衅,以速民之死乎?”在当时袁天禄掌握不小的军权,拥有福宁州一州之境及古田、连江、罗源等县地,完全可以象陈友谅、方国珍等辈拥兵出击,称王称霸,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弃暗投明,不愧为明智之举。他的这一选择,也是广大民众在连年战中挣扎煎熬的愿望和企求,正如金振淑先生在《袁天禄军事活动及在闽东的历史作用》一文中所说的:“袁天禄走了这一步,为闽东人民解脱了一场兵祸之苦,”“为闽东人民减轻了抓夫派款的沉重负担,也避免了因战事而造成无谓的生命牺牲。”足见袁天禄是一个识时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俊杰”。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袁天禄有镇压农民起义、对部下失察和滥用武力杀害无辜、毁灭赤岸古村等过失,但其功绩是不可抹杀的。明成化年间庚子科举人魁峰林琦所撰的《东山袁左丞传序》中说的:“古来英雄弗克无疵,若袁天禄当日行军治安,部下虽有一二人办事欠当,只是白壁微瑕,究难掩其彪炳武功与夫奇异盛德也。”袁天禄与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人一样,有过更有功,瑕不掩瑜,是一个值得后代人们纪念的历史名人。
我们今天研究袁天禄的生平事迹和思想及历史地位,应当宣传他忠于职守、保境安民、脚踏实地、身先士卒、深明大义、知错必改、明炳几先,发扬光大,造福今世及后人。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12
标题: 建造闽东最早的石城堡 刘公谨...
建造闽东最早的石城堡  刘公谨  元朝末年,柘洋有个能人名叫袁天禄,兄弟五人皆智勇过人。他们组织泰安社,团练社兵,奉命征剿红巾军。十几年间,他的势力遍及闽东及连江、罗源、古田等县,成为闽东最大的地方势力集团。因他平乱有“功”,元朝政府封他为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后又升授中顺大夫、福建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后人习惯地称他为袁左丞。  元至正二十年(1360)春,袁天禄看到元朝统治阶级腐败无能,民族矛盾和阶级压迫激起人民反抗,天下大乱,元朝行将灭亡。在各路起义军中,唯朱元璋率领的一支红巾军力量最强。他攻占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后,又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的军队,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来取元而代之非此人莫属。于是他毅然决定弃暗投明,派遣古田县尹林文广携带闽东地图户籍等前往应天府向朱元璋归降,得到朱元璋的嘉奖。以后朱元璋还召他到应天府,授他江西行省参政,死后封他为大明开国功臣,此是后话。于是,他就以母年老请归侍奉为由,辞去元朝的官职,回归故里,等待时机。  袁天禄回到柘洋后,为了确保地方安宁,巩固自己的根据地,计划在柘洋建造石头城堡。他请了个外地的风水先生来柘洋察看地形,选择建城地址。根据柘洋地形,龙溪从东北向西南流经盆地中间,溪东窄而溪西宽,把城建在溪西较为适宜。在城西平原之中,有一小山丘独立,如果能把这小山丘围入城中,成为全城的制高点,登山顶举目瞭望,城内城外尽在眼下,一目了然。于是先生说:“城要尽西。”传话的人听错了,就传说:“城要尽溪。”一字之差,改变了城址。以后袁天禄就把城的东墙紧靠龙溪,而把仙屿落到西门外。  建造石头城堡,需要大量的石头。光采用溪滩上的石头还不够。当时城区内有很多乱坟堆。袁天禄认为既造城,城内只许活人居住,不许人鬼混杂。于是他下令:“遇桥亭道路不毁,若古庙茔冢有石,咸皆毁拆搬运。”所以城区内的古庙、坟墓都被拆除,把石头用来造城。  造城时要用很多劳动力,除了调用社兵外,还征用一部分泥石工匠和民工。据传说每餐吃饭的筷子要用打稻的簟 木 皇 来装。造城经费除了统筹外,还要城区各姓氏居民分摊煮点心。据说当时城区姓彭的人家较少,因负担不起点心费,而宁愿迁居到彭家岙去住家。  经过一年时间,柘洋石头城堡建成了,方圆二里,围八百六十余丈,高一丈五,厚一丈,上有步兵巡行道和女墙。当时只开四个城门:东曰宣寅门、迎宾门;南曰纳福门、通福门、正厦门;西曰拱仙门;北曰迎龙门。以后因出入不便,又在北门与西门之间再开一个小北门,共五个城门。南门本来只有一道城门,后因城门朝向不对,偏离正字,所以又在城门外再造一重门,成为瓮城。  由于城东紧沿龙溪,每年夏秋之间山洪暴发,洪水对城内居民威胁很大。因此,袁家人决定,城内东边除留一条通东门的大路外,全部种植树木,作为防风防洪的风水林。当时“泰安社”的社兵分前营(南)、后营(北)两部分,所以种植的风水林南边的就叫前岚,北边的就叫后岚。  柘城建成后,依城防卫,的确比较平安。以后有人建议袁姓子孙:光凭孤城防守,还不牢固,如果敌人众多,把四城围困,没有外援,不出多久,城内食尽,不攻自破。城外四周有几个小山冈,森林茂密,又有田地,若能将族人分出一部分迁居到四周小山冈,平时可以开山造田,发展生产,若城里遭到敌人围困时,又可以组织族人与城里形成犄角之势,内外合力,破除围城之敌。所以袁姓族人以后就分出一部分迁居到城外的西山冈、福基冈和太阳冈,一直传流到现在。

(作者系柘荣县一中高级教师、《柘荣县志》副主编)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12
标题: 为国功勋 历世重光...
为国功勋 历世重光        ——记袁天禄归明经过
黄 农     袁天禄,字礼文,号东山,元至顺二年(1331)四月廿四日生于福宁州柘洋柳营(今柘荣县城)。天禄祖父世南,又名隆,南宋时明经入选,任顺昌县尹。父寅二由柘洋库溪(今柘荣县富溪镇)入赘柳营陶家,遂定居柳营。天禄兄弟五人,在其父亲练武保境思想影响下,均以武功授元爵。  天禄身材魁梧,性极聪明,少年时受业于福鼎翁潭之元末逸士黄宽。天禄工诗词,曾写松竹以明志。其咏竹云:“写竹两琅王干 , 移来茅屋间,八风吹不动,一任雪霜寒。”  元末政治蠢乱,官吏苛虐。农民与统治者之间矛盾日益加剧,斗争也日益激烈。农民义军,纷纷四起,动摇了元朝统治阶级。江南张士诚、陈友谅、陈友定等也各树一帜,各占一方。乡间出现你争我夺现象,闹得民不聊生。  天禄正在这时,“集乡人练团勇,灭匪奸,保家乡”。  至正十一年(1351)福州路红巾军池细等统兵二千余人攻松溪、政和、宁德等县,上司行文福宁州备兵卫民,是时州尹王伯颜恐民寡难敌,悉袁天禄、张子光、周显卿、周德辅等人智勇出众,便以“壮士”召至麾下,并募集武士三百余人,同守州治。②  至正十二年(1351)江西路红巾主帅黄善率江二蛮先后攻克福安县城、福宁州城。县尹赵执中被擒,州尹王伯颜被执死。③天禄同其兄弟“率兵赴福安追击红巾军陈六七至穆阳还,又举兵复福宁州城”。④由于护元屡建军功,兄弟各授元爵。袁天禄被元任为福州路同知。  至正十九年(1359)福建元国公火耳赤到任,企图消灭红巾军影响,稳定福建局势,并阻挡朱元璋大军向西挺进,闻福州路同知袁天禄智勇,又因其功绩大,遂授以福建行省参政,掌握军权,为元效劳。  这时袁已清楚看到,朱元璋取婺州;十九年三月方国珍以温州、庆元、台州三郡献朱;十一月朱将领又攻下处州七邑。⑥“知势不利”。⑦乃以献州纳款之策与兄弟相议,兄弟均表赞同。  当时有人劝袁:“当今元政不纲,群雄共逐,犄角之势已成,岂可与他人得之!设使未能大集一统,亦可方乎六国,愿请图之。”袁天禄莞尔而笑徐徐应曰:“神器自有在,不可以智力求也!若汝所言,毋乃诲我以不忠,而陷我于无君之罪乎?殊不知我之日夜营为,正欲保境以安民也!深愧疏昧,不足以全民之生,况可召衅,以速民之死乎?”遂决策归附元璋。  至正廿年(1360)遣古田县尹林文广往金陵纳版图礼款以归附。皇明赐书褒嘉之曰:“夫元季之乱,群雄割据,以昧于理势,妄自尊大,而取祸败者踵相接。当天禄请降,兵虽临越,然未入闽,自昧者视之,犹可安枕肆志。天禄乃能明炳几先,归于有德以自全。初不使计穷势蹙而始屈。呜呼!俊杰固如是哉?”  时元国公火耳赤不知袁已暗附元璋,以照会升袁为中奉大夫福建行省参政。又升授中顺大夫义兵征行元帅行省左丞。袁托故乞养老母,归家乡柳营。旋创建城堡(柘荣县下城),保卫乡隅。袁天禄筑城堡后,于外围设三处据点护卫城池即:西山岗、畚箕岗、太阳岗。均聘请著名武功师传授该据点村民,不论男女,均须参加训练,故西山岗有未出阁闺女袁英练成九把飞刀,在百步之外杀敌头首落地,速如闪电。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廿九日,倭寇破桃坑寨,(柘洋巡桥司所管辖),杀守寨十一人,直至柘城。柘洋人民恃有城堡之利,倭寇连攻不克,死伤甚多。八月十二日寇拔寨去。”于是都人始知有城堡之利,而沿海五十七堡咸相效筑。”此于当时沿海澳区平靖寇腥,保卫乡民,发挥了重大作用。  洪武元年(1368)正月汤和与副将廖永忠自明州由海道乘风攻福州,因袁早已州归,故我福宁、福安、宁德三郡安堵如故,(时明军故不从福宁州经过)。实由袁民归明之故,故沿途未受兵燹之劫。  至正廿七年(1367)正月,朱元璋于金陵召天禄进京谒见,十月授“江西行省参政”。廿八年一月十六日卒于金陵,年三十七,钦赐水陆脚力搬榇归,葬于湄洋南窗北山之麓。


           参考资料

注:⑴《中国区域志福建省柘荣县调查表》
⑵⑷⑸⑹⑼⑽⑿《霞浦县·志大事记》⑶《元史》第十五卷《王伯颜传》
⑺《皇明资治通鉴纪校正标题》袁了凡著
⑻《时事直纪》黄宽著
⒀⒁柘荣城内《后营袁氏宗谱》    (作者系退休教师)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13
标题: 柘 洋 七 星 亭 追 记陆 宝 英...
柘 洋 七 星 亭 追 记
陆 宝 英   
柘荣民间有句古谚:“天上七姑星,柘洋七星亭。”这句谚语的含义是:天上最明亮的星是七姑星,柘洋(今柘荣)最热闹的亭是七星亭。人们大多知道,“天上七姑星”即北斗星,是大熊星座中最亮的七颗星,因先民信奉其是七位仙女的形象而得名。“柘洋七星亭”如今已鲜为人知,因为它们早已荡然无存,而且史书又未曾记载。
日前,笔者满怀发掘家乡历史遗产、弘扬家乡历史文化的热望,专题查访了袁郑连(68岁)、袁承里(77岁)、袁维枝(77岁)和陶孝本(82岁)等柳城父老,查阅了《柘荣县志》和《柘荣交通志》历史资料,考察了七星亭遗址。现将调查采访记录整理如下,供读者和有关部门参考。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福建行省参政袁天禄率领兵民在柘洋(今柘荣)龙溪西岸修筑城堡,称柘城(今称下城,亦称柳城)。城里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长约千米,宽5-7米,石块铺路,称城里街。后来,柘城居民相继捐资在城里街沿街建了七座亭,统称“七星亭”。其中,五座跨在街道上,通称“骑街亭”;两座立在街道旁,通称“街边亭”。(详见附图)
“七星亭”又各有雅名俗称。按街头至街尾顺序,第一座亭雅名憩仙亭,俗称后营亭;第二座亭雅名迎福亭,俗称半街亭;第三座亭雅名醉丰亭,俗称仙亭;第四座亭雅名钟德亭,俗称大帝爷亭;第五座亭雅名拦街亭,俗称街头亭;第六座亭俗称葡萄亭;第七座亭雅名聚芳亭,俗称真武帝亭,也叫下街尾亭。
“七星亭”石木结构,制作精良。圆木为柱,拱瓦铺顶,内有亭凳(有的亭还设有神龛),外有围墙。一座亭十六根柱,柱子兼当凳腿,既省工省料,又结实牢固。有一次,两头大水牛闯进仙亭,斗得头破血流,仙亭却毫不动摇,至今传为美谈。
“七星亭”是柘洋(今柘荣)最热闹的亭群。一年四季,行人络绎不绝,常有过客在亭中避雨、歇息;逢年过节,常有少年儿童在亭内玩耍,亦有民间艺人在亭中说书、演木偶戏;盛夏酷暑,又常有老年人在亭里纳凉、聊天。老年人聊天,话题广泛,内容丰富。柘荣民间有句古谚:“后营亭听攀讲,固赢**村读书”(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即“后营亭攀讲,还赢**村读书”)。它寓意是;在后营亭听老人家攀谈,可以学习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七星亭”现已荡然无存。据柳城父老追忆,葡萄亭毁弃于民国以前,具体时间和毁弃原因不详。1981年城里街(今柳城东路)改造拓宽时,亭基还在。据史料记载,憩仙亭、迎福亭、醉丰亭和钟德亭于1955年城里街(今柳城东路)改造拓宽时拆除;拦街亭和聚芸亭于1981年城里街(今柳城东路)改造拓宽时拆除。  附:七星亭分布示意图(作者系退休干部、《中国谚语集成·福建卷·柘荣县分卷》执编)
作者: 资友    时间: 2006-9-25 19:14
标题: 袁 天 禄 诗 词 拾 遗咏...
袁 天 禄 诗 词 拾 遗

咏  竹
写竹两琅玕\,移来茅屋间; 八风吹不动,一任雪霜寒。

挽王伯颜诗
为国亡家孝与忠,更兼忠烈贯长虹;吾侯却整纲常担,屹立乾坤不世功。

其    二
海上传闻驿报停,居然剧寇入门庭;
出帅未雪君王耻,死义宁知子妇并;
沧海悠悠千古恨,泰山皎皎万年名;羯胡乱纪今何在,特写新诗诔杲卿。

葬 州 尹 王 伯 颜
(至正廿二年正月 祭文)
公昔来兮天一方,佩明月兮奉饭浆;
厥子妇兮疾愈康,升盐使兮诏促装;
驾言归兮民泪滂,公不归兮我心藏;
虎豹噬啮兮封狐跳梁,人民当生兮臣子当亡;
身虽屈兮节愈刚,子死孝兮父德彰;
妇死节兮夫义扬,立三纲兮正五常;
寿则短兮名则长,蒸肴蔬兮升公堂;
灵斯兮烂未央,子来飧兮归来尝;
千秋万载兮神无我忘。
挽 师 黄 宽

哲人其萎太山颓,猿鹤萧萧唤不回;
诗礼莺花春寂寞,文章星斗夜光辉;飘蓬隔断家千里,芳草斜阳土一堆;
百代衣冠如仰止,为传玉树此中埋。


奉召有感

西风吹起凌云志,未许南阳学卧龙;
兹诚庆其真主出,治而道有可达者。

赴集庆咏怀

十载驰驱障海滨,期将忠孝报君亲;
而今跃马朝天去,民物山河一统新。








元 明 时 贤 咏 赞
贺大参奏凯受恩
   其 一    黄 宽
相国姓名彻九重,安边有策立奇功;
貔貅勇气摩天远,蜴虺腥尘扫地空;
榆社山安回泰运,薇垣星现照精忠;
新承圣泽深如海,洒作甘霖六合中。

其二    梅月贺临汝家声浃政声,八闽总制让英名;
功高北阙五云表,心爱西湖一鉴清;
夜月满城严虎卫,春风四野乐蚕耕;
相门杰出为时用,合厕钟彝秉大钧。

贺大参破贼回

其一  黄 宽 戎车整整出江千,箭擘黄云落羽翰; 虎队啖威河岳振,龙泉飞焰斗牛寒; 绿林小丑群宗殄,渤海苍生一枕安; 净洗甲兵收汗马,九重听奏凯歌还。

其二   郑子期 军中奏凯报佳音,日月旌旗扫绿林; 千里折冲寒贼胆,八闽按治慰民心; 阵前金甲功何大,天上丹书恩更深; 接武 龙资廓略,余波沛作四方霖。
  贺左丞宣授金牌福建征行都元帅守护省治
  元福建行省  韩平章
位登枢要总兵机,十万雄师属指挥;
暖日旌旗貔虎啸,春风城市燕莺归;
棣花香蔼薇花省,仙草根盘萱草闱;
收拾江山付吟眺,枫宸班诏下天扉。
其  二綮戟遥临总八闽,位高职重莅军民;
秦川山水须眉秀,渤海风霜政令新;
志在济时劳汗马,功成盖世绘麒麟;
看看彩凤云间下,衣染天香觐紫宸。
其  三
盖世功勋汗马奔,历登枢要总三军;
熊旗拂动关河影,龙剑披开天柱云;
花锦满城饶富庶,薇香入院洒清芬;
济时大展为霖手,南国溪山草木香。

贺大参承宣左丞       黄 宽
一寸丹衷宰相心,辕门迭送凯歌音;
久谙律令兵争锐,不动锋尘贼被擒;
天地古今昭大义,关河风月付清吟;
片帆东载君恩重,来逐海南云气深。

贺 大 参 上 寿 
      恭审月维建已,天佑生申。光射蓬弧,喜遂四方之志;恭陈箕范,荣膺五福之畴瑞蔼乾坤,欢腾闾里。贺等每思寒陋,久在巾并巾蒙,僭以微吟,敬为椿祝。高增寿域,峙同镇海之三山;叶赞皇图,屹立擎天之一柱。冰兢无任,台察为荣。诗曰:

其 一       梅月贺
萤收一荚麦秋天,瑞蔼皇朝产世贤;
喜近虹流呼万岁,应知岳降寿千年;
熊旗威肃兵枢重,豹略功高相印悬;
一辨心香颂难老,东山高耸碧云边。

其 二        陈德存
首夏尧冥留七叶,天生梁栋壮邦家;
胸罗星斗文多态,神爽水壶目有华;
紫殿通斑荣玉笋,慈闱旌节灿金花;
寿民寿国乾坤久,早副恩除草制麻。

其 三      郑子期
国家元气应纯阳,初度欣逢宴寿觞;
盘儡冰桃和玉菜,袍穿紫绶映金章;
辉联华萼登枢要,荣侍萱花喜寿康;
早挽天河洗兵甲,化为霖雨泽遐方。
其 四           周清溪
汝南远派接天流,当世英雄出上洲;
涵养乾坤一元气,调和风月八闽秋;
锦云郁郁开初度,玉佩珊珊萃十洲;
寿峙东山同不老,姓名指日复金瓯。

袁天禄出兵福安得胜           明化知高淳县事 林 琦
           
其 一
维彼袁公,万福攸同;英雄迈众,仁智兼隆; 东南锁钥,西北屏风;官感才智,民赖巾并巾蒙;
志坚为国,一心忠群。        

其 二
       
穆洋寇如蜂,欲来争刀锋;
遇着豪杰士,一扫便成功。






挽左丞东山袁公长歌
吴元丁未礼部左侍郎 江右人 钱习礼江南将军威如虎,资善名勋腰金紫;
亭亭赤面炷丹砂,插戟虬须健如弩;
鹰扬志气千长虹,龙泉三尺飞霜羽;
十年汗马日夜驰,倾慕武威卫神宇;
闽关四海人争趋,嚣尘不到秦川路;
往时镇守在江南,赐爵加封位侯五;
金戈铁马立战功,富贵乐在故乡土;
循环天道属明君,顿使乾基耀夷虏;
秋风扶病赴金陵,举母全家拜天子;
龙颜一见还自伤,三召国医无足补;
可怜英雄睡不醒,瞬息不闻钟山鼓;
钟山万骑万人行,昆季犹加心上杵;
旌旗无光赤马嘶,悲叹将军已如许;
将军将军不复生,左右胸填别离苦;
皇恩一恤寡妇身,买舟龙湾赐归去;
金风不动河水平,陌尘满眼迷红雾;
焦桐丝竹变雅音,露泣湘筠动毫素;
乔松空忆丁令威,长嗥不知在何处;
柳营甲第起连云,行人谓是将军府;
堂前鹤发不忍看,玉帐朱颜罢歌舞;
湄洋云暗东山青,红轮常挂峰头树; 予生哀告公后人,留取丹青照今古。  

左丞郑氏夫人金陵剪发陈情
上嘉其志节以礼送搬榇归诗        钱习礼

其一  赠郑氏夫人

秦川郑氏少居孀,天地无情也断肠;
四壁悲风身是客,一轮明月望回乡;
守贞剪发非陶母,涉远扶灵异孟姜;
路上行人三叹息,袁门千载有余光。

其二 挽左丞袁公

新筑城池土未干,回头又见朔风寒;
万年相业功成在,三郡人民仰枕安;
正拟乘桴浮海上,岂期束带立朝端;
来年二月金陵道,杜宇声声诉不还。

挽 左 丞 袁 公      吴中立 国家九有沸如糜,独负英豪振主威。 汉贼大明诸葛表,华夷已判谢玄师。 勤王事业归真主,抚世功名勒鼎彝。 恩信结人人景慕,至今堕泪读峨碑。

左丞袁天禄公像赞

元运既终,群雄并起;毛发丝粟,角逐比比;生民流离,孰为纲纪?
惟公奋然,保障三地,贼莫觊觎,民安砺砥;淮甸龙兴,太祖创始;
莫邪一呵,群丑丧匕;奄甸九有,遂有神器;惟公见机,挈款就邸;
丕承圣休,江西赞理;夫人陈情,获归故里;律之古人,可谓曰智。

时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岁次孟夏 福宁州庠生游光岳拜赞  

赠左丞府天禄袁公   
江西大方伯、前左丞袁公天禄,当元季失鹿,群雄犄角之时,讨平乱贼以伺真主,乃筑城保民,有功社稷,民到于今称之。予于弘治甲寅,以坑冶事,奉檄来临兹土,进宿其家,见其风流,余韵犹有存者,况当时亲炙者乎!敬献俚吟,以示不可谖兮之意,其诗曰: 地覆天翻虏运倾,国家万里倚长城; 昌黎勇夺三军帅,老范胸藏数万兵; 挽起天河洗腥秽,揭开云雾见黎明; 南都参政南闽将,山海无人敢盗名。

其二 拜左丞袁公遗像咏 国家九有沸如糜,独负英豪振主威; 汉贼大明诸葛表,华夷已判谢玄师; 勤王事业归真主,抚世功名勒鼎彝; 恩信结人人景慕,至今堕泪读峨碑。

时皇明弘治七年甲寅岁次二月六日 知福宁州事周 鉴

谒袁左丞像引

前资善大夫,左丞袁公天禄,以天下乱,奋起草莱,举义兵削平祸乱,筑城御侮,以俟治平,幸哉!我太祖高皇帝泛扫胡元,混一区宇,公诣金陵以谒上。
上嘉纳之,拜官参政。未几以疾卒于金陵。缙绅哀之,士民慕之。今百五十年矣,予因奉敕分巡建宁,公出过其门,宿其家,拜其像,询其出处。有五世孙袁泓者,出其先世所藏制作志铭哀些之类。乃知公之实绩非虚举也,走原籍金坛。先世祖与公同时出处亦相似,先祖死于非命,公得以保全,因而感伤,诗以挽之,一以录其祖,一以痛吾祖云。
其   一
有元失鹿已蒙尘,拨乱高材利用宾;
草昧笑他名号僭,龙飞知我帝王真;
窦融土宇还归汉,王猛中心岂事秦;
资善大参勋绩旧,硕肤闻望重金陵。

其   二
夷混中元九十秋,陆沉遗恨在神州;
英雄日起争孤鹿,睿知天生应八牛;
尔祖有名登汗简,我公无分到封侯;
昭哉男孙多嗣服,宜籍清风占上流。
钦差整饬兵备分巡建宁道、福建按司佥事 段 敏拜撰


奉赠左丞府联      吴中立
白日贯忠贞,祖德长留郡志;
青云悬器业,书香远振家声。

袍笏朝恩,夸祖武位登藩府;
诗书世泽,课儿曹步陟云衢。

羽檄定闽南,日月重光千岛靖;
文旌过岭北,溪山全胜万家春。


又赠陶太夫人旌节坊大门联       吴中立

开 国 功 臣 裔
本 朝 参 政 家
作者: 袁光军    时间: 2006-9-25 20:04
标题: [audio02] 什么地方的朋友
[audio02] 什么地方的朋友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