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民间收藏家袁氏兄弟 [打印本页]

作者: 袁忠军    时间: 2006-5-7 21:04
标题: 民间收藏家袁氏兄弟
民间收藏家袁氏兄弟
作者:夏萍 2004年12月04日 来源:海南日报
  海南乐东的小镇佛罗,几株茂盛的黄花梨树掩映着一座民居小楼。笔者走进这个院落,恍若走进一座海南民俗博物馆,这里屋内屋外楼上楼下处处是古董,件件是藏品,从大得罕见的独木器,到巨无霸大秤砣;从花纹奇特的古陶瓷,到年代久远的青铜器;从绝无仅有的四幅织锦龙被,到稀世珍品鹿皮画……海南岛古老的历史在这里无声凝聚,民族民间艺术在这里熠熠生辉。这些就是民间收藏家袁金明、袁金华兄弟的几十年饱受艰辛收集的藏品,而他们对故土的深情对海南民间文化的热爱,更是让人感动与赞叹。

  从寻找一只香炉开始的收藏之路

  袁金华在袁氏兄弟中排行老三,他现在佛罗的邮电部门工作。他告诉笔者,袁家的收藏,源起于寻找一只香炉。袁家祖上是从大陆迁徙过来的,有些传了几辈的纪念物品让老父亲袁熊非常在意。在几十年前动荡的岁月里,袁家被迫从佛罗逃亡到莺歌海,辗转回来之后,便再也寻不见那只祖上传下来的香炉了。老父袁熊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他决心要找回这件家族的纪念物品。袁家人就是在寻找这只香炉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触到海南形形色色的民间收藏品,而这些饱含人类文明印迹的物品,又让袁家人视野大开,使他们对海南的人文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以至于不断倾其所有,收集这些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碎片。

  袁金明是金华的二哥,他现在三亚邮电部门工作。他说袁家崇尚文化热衷收藏,是深受老父的影响。佛罗虽是个不大的镇子,但历史较长,附近的丹村港,很早就与外界有海上贸易往来,这条老街上,曾有祠堂、会馆、文庙、武庙、妈祖庙、土地庙等,这里民俗繁盛,民风纯朴。父亲袁熊早年在这里除了做些酿酒、卖布料、煮槟榔的生意外,更醉心于这里流传的民间土歌,在收集并传唱的同时,也时常试笔写作。出生于1947年的大哥袁金声,刚参加工作时仅二三十元工资,可他却为家里订了十几份报纸、杂志。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袁家人对文化都怀有一份特别的情愫。 袁金华说,袁家的收藏应该说是从收藏本地陶开始的。他还小的时候,就见乐东的镇上、乡村过年过节热闹非常,家家户户把很多坛坛罐罐搬到外边,盛装或晾晒一些食品。他看着这些陶瓷的形状和花纹,有时就入了迷,甚至觉察不到悄悄溜走的时间。当有人把不用的陶器扔掉了,袁家兄弟就捡拾回来,只要是他们喜欢的,就不管它是完好或已破损。再后来,他们就刻意地购买较有特色的本地陶,藏品也就越来越多了。1978年,大哥袁金声不幸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去世。一年后,老父袁熊也撒手人寰。袁氏兄弟经历了这接连的痛失亲人变故后,更加友爱团结,他们继续着父兄未竟的收藏事业。

  每件收藏品都有个难忘的故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老三袁金华接了大哥的班,进入佛罗邮局当上乡邮员,从此也让他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少数民族村寨,接触到更多流散在民间的藏品。袁金华为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收藏方面的专业知识,订了《文物》、《考古》、《收藏家》、《中国民俗》等刊物,在悉心研读的基础上,结合收藏实践,使鉴别欣赏文物的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袁金华向笔者讲述了几个收藏小故事: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在保亭黎村发现了一件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石祖”。袁金华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得不得了,马上叫上二哥,凑了一笔钱,起个大早就往保亭赶。到县城后还要再走十几公里山路,一直到中午才到达目的地。这个重有几百斤的石祖果然不是个寻常物件,在海南极少能见到。这件物品的主人是位70多岁的黎族老人,他无论如何不肯出让。袁氏兄弟一直磨到天黑日落,还是未能如愿。经过多次曲折和反复,他们几次翻山越岭来到黎村,在他们诚意的感召及村人的帮助下,黎族老人才终于同意让他们把石祖带走。还有那张鹿皮画,得到它也费了很多周折。是白沙的朋友告诉他们这个信息的,说一个黎族青年手中有这件珍贵的东西。白沙的山区那时正大雾弥漫,上山下山都很危险。袁氏兄弟心急如焚想收藏到这件珍品,便顶着寒潮和大雾赶往黎寨。袁金华说,当他看到那鹿皮画时非常吃惊,它与大西北的岩画图案很相似,既形象又抽象,这么多年来他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皮画。收藏到珍品的喜悦让他们忘掉了艰辛和困苦,回来的路上,眼中的山山水水都似乎更美了。还有去年的春节,在人们都合家团聚尽享天伦的时候,袁金华与二哥二嫂却是在白沙的深山老林里度过,为收集古老的少数民族生产工具和服饰,他们不能不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假日。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袁氏兄弟的藏品现已有相当规模,总计有3000多件,可分为五大类:黄花梨明清家具及根艺类;陶瓷类;青铜、铁、石类;黎锦及黎族服饰类;民族生产生活用具类。这些藏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历史之久,价值之高,保存之完好,令人震惊,让人赞叹。

  民间收藏家说起孩子们竟满眼流泪

  几十年收藏,几十年付出,袁氏兄弟口袋里的钱都变成了这满屋子的藏品,而他们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却非常简朴甚至拮据。袁金华一提起孩子们跟他们受的苦,这条硬汉不觉眼睛就湿润了。他说,袁家的孩子们在高校读书期间,每个月的花销没有超过300元。孩子们都很懂事,从没有任何怨言,而且品学兼优,让家长感到欣慰。他们也有觉得对不起孩子的地方,比如这几年,二哥金明的小孩已考入日本的一个学校留学,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负担,不得不放弃出国的机会;金华的女儿也为了家里的收藏事业放弃了去美国深造的机会,现已参加工作了。袁金华说,他与二哥有时意见也不那么一致。二哥的想法是,无论如何艰难都要把培养孩子放在第一位;袁金华则是想拼尽袁家所有财力,把能够收集到的藏品尽可能买回来。有些东西现在不收藏,以后或许永远消失了。二哥和全家人其实还都依从了他。

  笔者曾随同袁氏兄弟去乐东乡村看过他们的老房子,这幢清代古民居已有几百个年头了,袁氏兄弟深情地讲述着老房子与他们童年的故事,他们一直在想办法能够长久地保留住这幢极富海南味的老屋,让更多人从中观赏到海南建筑特色和民俗风貌。还有村口那棵酸枣树,疙疙瘩瘩满是结子的树干写着它的年龄。袁金华说这老树也有上千年了,为村人带来无尽的福泽,且不说他遮出的大片荫凉供人休闲,它浑身是宝,果实、树叶消暑祛病,给一代代村人恩惠多多……听他们这样讲着,你能够感受到,海南民间收藏家对这片土地的爱恋是如何深厚,也理解了他们缘何会义无反顾地在这条收藏之路上走下去。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