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袁山贝村 [打印本页]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6-1-17 12:26
标题: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袁山贝村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袁山贝村

温塘袁氏世居虔州信丰。宋太宗淳化(990一994年)间,袁仍来莞,居温塘。后桑园、石碣、袁山贝之袁氏,皆其族,明袁崇焕为其族人(据《琴轩集...袁氏先世居南雄。宋绍光(1131—1162年)间,袁祯迁东莞茶园,以后子孙繁盛,遂为名宗。

袁山贝村现辖十个村民小组,分别为:第一村民小组(东刘屋)、第二村民小组(上刘屋)、第三村民小组(北门巷)、第四村民小组(大圈)、第五村民小组(南门)、第六村民小组(新围)、第七村民小组(大岭)、第八村民小组(新地园)、第九村民小组(荔枝墩)、第十村民小组(崩江)。
  ①东刘屋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西南约2公里,位于袁山贝村西北部,紧接东阳路,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十个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约220多人,耕地面积为100多亩,现以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农作物为主,办有毛织厂和商场等多家个体企业;居民多数居住在旧区,部分富裕村民已迁往新区居住,以2-5层混凝土楼房为主。
  东刘屋约在450多年前立村,初时以刘姓人为主聚居该处,房屋多向东面,故称东刘屋。百多年后,袁姓人丁日繁,刘姓人口减少,被迫迁移别处或并归袁姓。
  ②上刘屋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西南约2公里,位于袁山贝村北部,紧接东刘屋,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十个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278人,耕地面积约300余亩,现以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果树;村民居住以2—4层混凝土楼房为主,办有制衣、毛织等多家个体企业。
  上刘屋约在450年前立村,当时主要由高姓人聚居该处,旧称高氏楼,因其位置在古刘屋村(现在的2队)上面,故改称上刘屋。百多年后,袁姓人丁日繁,高姓人口减少,被迫迁移别处或并归袁姓。
  ③北门巷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西南约2公里,位于袁山贝村北部,紧邻袁氏宗祠,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十个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170多人,耕地面积约100多亩,现种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农作物;村民以居住旧式楼房为主,办有制衣厂、毛织厂等多家个体企业。
  北门巷是袁山贝村最早的居民点之一,由于*近古时袁山贝村北门,故称北门巷。
  ④大圈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约2.5公里,位于袁山贝村中心地带,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十个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250多人,耕地面积约100多亩,主要种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农作物;大部分已迁出豪苑新村居住,主要居住2—5层混凝土楼房,办有个体毛织厂、五金厂等多家企业。
  大圈是袁山贝村最早的居民居住处之一,距今约450年前立村,周围有东、南、西、北四个围门,从四个围门来看,围成一个圈,故称大圈。
  ⑤南门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约2.5公里,位于袁山贝村中心地带,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十个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300多人,耕地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农作物;大部分村民已迁新区居住,以2—5层混凝土楼房为主,办有毛织厂、五金厂、塑胶厂等多家个体企业。
  南门是袁山贝村最早的居民居住处之一,距今约450年前立村,紧临袁山贝村南门,故称南门。
  ⑥新围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西南约2.5公里,位于袁山贝村中心地带,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十个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201人,耕地面积约100亩,主要种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农作物;大部分村民主要以居住2—5层混凝土楼房为主,办有多家个体毛织厂、百货商场和来料加工厂各一间等企业。
  新围位于袁山贝村中心位置,约在400年多前由旧围分出,故称新围。后来由于该村人口较为稠密,大部分居民于200年前迁出崩江居住。
  ⑦大岭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西南约2.5公里处,位于袁山贝村南部,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十个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670多人,耕地面积约400亩,主要种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农作物;大部分村民居住2—5层混凝土楼房,办有毛织、五金、塑胶厂等多家个体企业和涉外企业。
  大岭(包括门口埔)约在150多年前从旧围分出,由于其分村居民点位置在一座岭头边,故称大岭。
  ⑧新地园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西南约3公里处,位于袁山贝村西部,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十个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260多人,耕地面积约250亩,主要种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农作物;大部分村民主要居住2—3层旧建筑为主,办有多家个体毛织厂、外资电脑绣花厂等企业。
  该村约在120多年前从旧围分出,由于是最晚分迁的居民居住处,故称新地园。
  ⑨荔枝墩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西南约3公里处,位于袁山贝村西面,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210多人,耕地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农作物;大部分村民主要居住2—3层旧建筑为主,办有多家个体毛织厂、制衣厂、皮革厂等企业。
  该村约在120多年前从旧围分出,是较晚分迁的居民居住处,由于紧*荔枝园,故称荔枝墩。
  ⑩崩江经济合作社位于市城区东南25公里处,距常平镇区西南约3公里,位于袁山贝村西部,袁山贝大道、常平镇环城路在此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属常平镇袁山贝村管辖的十个自然村之一,现有人口800多人,耕地面积约500亩,主要种植蔬菜、荔枝、龙眼树等农作物;大部分村民主要居住2—3层旧建筑为主,办有多家个体毛织厂、纸箱厂、宝石厂等企业。
  该村在约200多年前从新围(六队)分出,建村于岳潭江边(在五十年代以前属寒溪河河道,后因改道而废弃)。在历史上,由于岳潭河堤常年失修,每下一、两场大雨,便一片汪洋,好象要崩堤一样,故称崩江。
  袁山贝开村始祖为东阳公,南宋末年自本市温塘桑园迁来,以养鸭为生,立村员岭,初名员山贝,建国后改名袁山贝。据以前建在围岭斜对面的新庙(供奉观音菩萨与洪圣公即南海广利王神像)匾额“员山福地”看来,员岭即是围岭。
  袁山贝原有刘、叶、高、尹等大姓聚居,而东阳公父子三人,丁寡势弱,不久,被迫西徙莲花山下的颜屋村谋生。其后,刘叶等大姓互相械斗,排除异己,争斗水己,刘姓为争取外援,劝说东阳公父子重回员山贝定居。百多年后,袁姓人丁日繁,其他各姓人口日少,或被迫迁徙别处,或归并袁姓。从此,袁山贝成为袁氏一姓的村落。
  袁山贝初时村落规模不大。据约建于450年前之东、西、南、北四个围门位置看来,当时村中心是现在祠堂前之三角市,而村舍则分而在三角市周围的刘屋(原为刘姓旧地)、高氏楼(原为高姓旧地)、马巷(原为尹姓旧地)、长房厅厦、二房厅厦等地。后来人口不断增长,旧村就日感逼狭,势必来个分支、分村,才有利于派衍生聚,有利于远地耕作。
  所谓分支,指按世系开房分派,即分别奉祖祭祀。据《袁氏族谱》记载:“至六世祖始开房派,各衍源流,后乃各修家谱。”袁山贝五世祖为承祖公,所生四子为:长恭福、次恭孙(读“逊”音,作“顺”字解)、三恭保、四恭仪,此四者为六世祖,即袁氏开始分派开房的第六代。查恭福生于明朝正统已巳年(公元1449年),终于明朝嘉靖甲申(公元1524年),是则东阳公后代开房分支约在公元1500年左右。
  所谓分村,指从始祖所立旧村(即习惯称旧围)迁出,另建新村。我村习惯把现在村委会所在地称为新围(即六队),可知“六队”新围是从旧围着个分出之自然村。这正如族谱所载:“淡乐公与真子逸夫始迁居新围。”又据族谱所载:“逸夫公之次女婿吴文石,乃横沥镇之石涌村人,精湛舆术”。袁山贝旧围之东、南、北三道围门,以及新围淡乐公祠(七十年代改建为六队队部)前之水井,其方向与位置均为吴文石所勘定。
  随着新围分建,其后从旧围或新围先后分出各自然村如下: 
  ①:崩岗——约200年前,从新围分出。
  ②:大岭——包括门口埔,约150年前,从旧围分出。
  ③:荔枝墩、新枝村——约120年前,从旧围分出。
  ④:鹧鸪岭——约70年前,从崩岗、新围分出,建国初已拆毁,建糖寮。
  ⑤:大岗新围——约50年前,部分从大岭迁出,部分从大朗镇之袁屋迁来。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3-9-20 18:13
没有发现关联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4-4-5 11:52
崇焕之后!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