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安徽各新地方志上的袁氏资料
[打印本页]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6-1-16 21:07
标题:
安徽各新地方志上的袁氏资料
02长丰县志
袁术古堆位于小孤堆乡蔡圩村阎家小集,俗称袁氏孤堆。面积为南北52×53米=2756平方米,高7.5米。墓表长满荆棘,脚下葬有许多近代小坟包。其西1公里为瓦埠湖畔。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合肥市志
袁宏谟
袁宏谟(1828~1886),字荫普。合肥(今属肥西县)人。出身农家,幼读私塾,喜爱击剑摔跤。咸丰年间在江苏投太平军李秀成部,累升至将军。在杭州守城时,曾拒绝妹夫周盛传的劝降要求,并复函老母,申明大义。太平军失败后,潜回家乡,在合肥西乡紫蓬山西庐寺出家为僧,佛名通元,俗称袁二和尚。此寺毁于咸丰兵火,袁决意募捐重修西庐寺殿宇百余间,光绪九年(1883)又迎得北京《龙藏全经》一部,运归紫蓬山西庐寺。晚年移驻合肥城,重修明教寺。光绪十二年,以微疾逝世,僧众于紫蓬山建“通公塔”,供奉其骨灰牌位。
清咸丰三年(1853),明教寺毁于战火。其后,太平天国遗将袁宏谟(肥西县人),有感于“英雄气短、佛海春长”,慨然出家到肥西紫蓬山西庐寺,取法号通圆。通圆参禅到明教寺,见寺宇破残不堪,发愿恢复旧观,经10多年四方云游,苦行募化,终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实现复建明教寺的夙愿。今明教寺的大殿和后殿,仍保留原建风貌。
三河商民武装 20世纪20年代成立三河商装队,团部辖4个中队,约300人。团长先后为袁斗枢、张子权、李汉三、曹云露等人。民国21年,缩编为三河特别保安独立大队,近200人。抗战期间,改称三河商民抗日自卫队(简称商抗队)。抗战胜利后,改称商民警察队。以后合肥县政府接管三河商民警察队,改组为合肥县三河区警察所。
袁斗枢支队
袁斗枢为清末庐州总团练长,曾参加光复合肥的斗争。民国28年初组织民团抗日,9月,被国民党安徽省保安司令部委以支队司令的头衔,率部在合肥地区活动,其余情况无考
肥西县志
袁宏谟
袁宏谟,字荫普,1828年(清道光八年)生。农兴乡袁圩人,出身农民家庭,祖居将军岭乡袁家店,后迁紫蓬山北,兄弟3人,排行第二,少年读过几年私塾,喜爱击剑摔跤。成年后身体高大,在家农耕,生活贫因。有年灾荒,全家没有饭吃,性命难保,他的妹夫周盛传当时也很贫困,宏谟与周商量,忍痛将妹别嫁,得聘金共分,两家人因而得活。后来周盛传发迹,才将袁氏赎回完聚,其子周家驹即袁氏所生,为宏谟外甥。
袁宏谟性格任侠,好抱不平。清咸丰初年某日,他本族有人欺侮邻居,宏谟看不过,就去劝说,不料那人蛮不讲理,反而大骂宏谟。宏谟气愤过度,竟抓住那人,一顿拳脚,把他打死了。宏谟自知闯祸,再加上对社会黑暗早不有满,便把母亲托给妹夫周盛传照看,自已仗剑出走江南,投到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部下。秀成看袁宏谟能文能武,推心任之。宏谟随李秀成转战南北数千里,因战功卓著,升至将军。其时,周盛传在家办团练,后编入李鸿章淮军,成为“盛字营”主将。
袁宏谟任杭州守将时,淮军进攻浙江,周盛传利用亲戚关系,进城劝说宏谟投降官军,跟他一起干。宏谟大怒,说:“士为知已者死,怎能贪图爵禄财富而不顾大义?再说满清朝廷腐败,民不聊生,其寿命定不会长,人所共知。就是你们竭力为其卖命,也不过使它苟延数十年罢了,今天看在私谊份上,我不作难你,明天请以干戈相见”!周盛传气得拂袖而去,次日亲率大军来攻,宏谟备战迎敌,先按兵不动,以逸待劳,待淮军疲惫,才带领太平军从城中突然杀出,击败淮军。周盛传退军几十里,知宏谟孝顺母亲,又叫袁母去信劝降。袁宏谟回信说:“儿既为太平军之忠臣,即不能作慈母之孝子。”周盛传气恼地把回信撕得粉碎。
太平天国失败后,袁宏谟潜回家乡,到离故居数里的紫蓬山西庐寺出家为僧,佛名通元,俗称袁二和尚。此寺毁于咸丰兵火,仅剩李陵殿3间,宏谟与几僧人挤住一起,乞讨为生。有一天宏谟往山村中乞食,忽然遇到一个人拉着他说:“你不是当年杭州的袁将军吗?为何在此?”原来这人是宏谟老战友,也是个太平军名将。宏谟对他说:“我因老母在家,未能远去,只好暂时出家在此。”袁宏谟看寺庙残破,决心修复,以供流浪民众安居。他到处奔走、募化数年,重修西庐寺殿宇百余间,1871年(同治十年)竣工。又移住合肥城内明教寺,重修殿宇数十间,作为西庐寺下院。两寺中安排不少太平军流散将士。1883年(光绪九年),宏谟打包北上,从北京购得《龙藏全经》一部,运归紫蓬山西庐寺,盖藏经楼珍藏。并先后举行两寺的传教仪式,此为合肥佛教界一大盛事,袁宏谟被尊为“中兴始祖”。1886年(光绪十二年),他以微疾逝世,僧众特于紫蓬山建“通公塔”,供奉其骨灰牌位。
袁宏谟无子,过继侄从仁为嗣。长孙袁先奎,字斗枢,清末任庐州总团练长。辛亥革命时起义光复合肥,任革命军旅长。后晋升中将。1931年病逝于袁圩。次孙袁先杰,字仲轶,民国初年为合肥青帮首领,后到芜湖开帮收徒,为堂主。1934年,土匪张大鼻子攻陷桐城,逮走县长贴票。袁先杰受人请托,以青帮师徒关系写信给张,张才将桐城县长放回。南京国民政府因此派军将袁先杰秘密逮捕枪杀
袁得胜字应之,1841年5月(道光二十一年四月)生,将军岭乡人。同治年间入淮军,升至游击。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赴新疆平定叛乱,袁得胜奉命率军驻关外支援,升副将。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战争中,调守辽东盖州,诸军皆溃,袁得胜独领500人出战,日军疑有埋伏退走,得毅军统帅宋庆嘉奖,升记名总兵。回驻山西,率军士挖河兴水利,灌田数千顷。1897年3月(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去世。
高刘镇花大塘《袁氏宗谱》:“元末,自江西饶州浮梁县瓦屑坝迁至舒合,祠堂在新仓”。
辛亥革命时,袁宏谟之孙袁斗枢等曾率军光复庐州。
濉溪县志
袁大钦
袁大钦(?~1938),小名袁三,本县临涣镇人。长兄袁大化住涡阳县殷庙,清末新疆督军,二兄住孙疃集。三家都是家产万贯,土地数千亩,从临涣到南坪浍河两岸有袁氏寄庄10多处。袁三乘兄长之余荫,巧取豪夺,鱼肉乡民,称霸一方。数口之家,竟使用奴婢25人,养家丁30余众。还养个瞎骡子专留踢穷人。
民国10年(1921年)邻居马光蛋(乳名)折了他地里的五个秫穗充饥,袁三知道后,指使家丁将马光蛋吊在门口的桑树上,用马鞭抽打,直打得遍体鳞伤,又关押了一夜。第二天,马光蛋身上血迹凝粘,衣服已解脱不下,甘认罚款五吊才被放回。马光蛋因无力偿还罚款,逃出家门,永无下落。
袁三的婢女春荣长得有几分姿色,二儿子袁幼侯要强占为妾,春荣宁死不肯。袁三便将春荣吊起拷打,春荣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袁家的佃户陈品荣夫妇怜借春荣的处境,偷偷地将她放走。春荣逃出火坑后,袁三便把陈品荣绑起吊打,又用瞎骡子踢,致使陈品荣多日卧床不起。随后袁三将菜园地抽回,赶走陈品荣夫妇。
邻居王德才的嫂子走袁三地里经过,袁三硬说她偷庄稼,吊打之后罚小麦5石,约2000斤。王氏无力偿还,便领着儿子外逃,死在异地。
佃户刘德成因欠租未还,袁三便令手下人将刘德成绑到马棚下毒打一顿,又用瞎骡子踢个半死,最后被逼得倾家荡产,还是没还清,只好携家带眷远走外地去逃生。当时临涣群众流传有这几句活:“过了袁三门,身子矮三寸。棍棒身上打,瞎骡子踢断筋。”简短几句道出了袁三的滔天罪行。
袁三有财有势,仗势欺人。他买穷人的地,不量路,不量沟河,不过银米,不请四邻,实是吸人血汗的毒蛇猛兽。民国22年的一天,袁三的几条狗咬刘庄的一只狗,眼看就要咬死。刘庄刘兆文看了火冒三丈,立即持抓钩将袁三的狗打死一只。袁三知道后,要刘兆文为狗出殡,打幡摔老盆,建坟立碑,不然就要把刘兆文绑来严刑拷打,用瞎骡子踢后再罚款。如无钱交付,就要砍断刘兆文脚后跟大筋。这些逼命的条件,刘兆文难以应允,便外出乞讨为生。
民国27年日军占领临涣时,袁三领着妻子儿女,手持日旗,箪食壶浆出镇迎接,乞求得到“皇军”保护,不久得重病死去。
宿州市志
袁县长智杀王孝山
民国12年(1923),袁励宸(字体明)任宿县县长。他为官清廉,每坐堂审案,平民百姓可入内观看。是年,新编安武军一个姓靳的帮统(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副团长)驻宿城。该军军纪涣散,为害地方。靳帮统的一个亲戚名叫王学山,依仗帮统之势,作恶多端,民愤极大。县长袁励宸决计要除掉他。
一天,王学山又去袁县长处诈骗,索要钱财。袁县长一面满口应承,留他吃酒,一面暗中布置。酒后,王学山告辞,袁县长说:“学山慢行,我给你掖掖领子。”王学山见情况不妙,欲逃,至院内,被埋伏人员用乱刀砍死。事后不久,靳帮统也撤离宿城。群众编了一首歌谣,以志其事:“天下第一营,九哨十八棚,杀了王学山,吓跑靳帮统。”
夏 邱 怀 古清•袁履方
(一)
数亩高原古夏邱,兴来凭眺独登楼。
虞廷玉帛酬庸日,淮浦风云拜命秋。
香水久传脂粉气,呗声遥带磬钟流。
春光荏苒闲中度,坐对垂杨听粟留。
(二)
独上高楼眺大荒,三山重叠绕红阳。
星连奎胄占分野,地接徐淮识旧疆。
井邑殷繁新气象,人民朴厚古冠裳。
来 社祈年侣,箫鼓声中乐未央。选自《泗虹合志》
袁汝霖 字天泉,清乾隆年间人。原为萧城张大院理发仆人。性情豪荡不羁,尤爱习画。一日东家张基良见他画的山水画扇面,甚为惊奇,遂令其面试,果然可喜,便拿出家藏珍品督其临习,其画娟秀曼丽,大有王石谷之风韵。后张太平将其延揽家中授以古法,纵游豫东山水,博览各家真迹,刻意求索,画艺大进。《墨香居画室》《清朝画家笔录》皆有记述。
利辛县志
袁广智(1919-1981),祖籍阚疃区八里乡袁家湾,出生于河南省沁阳县。
1916年,广智母亲带着孩子逃荒到沁阳,两年后广智出世,未满两周岁时,父母双亡,遂回原籍依靠外祖父生活。
1937年广智在屯溪汽车大修厂做电工时,开始结识共产党领导下的太湖剧社负责人林枫,1939年11月在岩寺兵站参加新四军,194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皖南事变”,新四军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遭到预先埋伏的国民党第三战区8万余军队的包围和袭击。广智这时在新四军3支队5团3营任副官,率领3营全体勤杂人员,冲过13道封锁线,战斗7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在押解上饶途中,广智机警地与敌周旋,于2月8日脱逃,几经周折,于4月中旬辗转来到苏中找到新四军1师。
1943年10月,广智到路西8分区任参谋长,带领2个大队,活动在永城、砀山边区,不断打击日伪军。
1944年12月的一天,敌保安队700余人,以10多里宽大正面向边区刘庄进袭,广智指挥迅速消灭敌人一个连的兵力。自此,永砀边区和夏邑、砀山驻守的敌人一听说袁大个(广智绰号)回来了,便抖瑟龟缩在据点,不敢妄动。
1945年11月,在消灭敌30团夜间战斗中,广智头部负伤,牙齿被打掉10颗,仍顽强坚持指挥到天亮,仅住3天医院,就裹着绷带返回战场。淮阳战斗,广智任35团参谋长兼火力队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率2个连攻上城,指战员伤亡甚重,广智亦身负重伤,此次战斗歼敌千余人。广智因伤入院手术,身体从此垮下来,经常头疼欲裂,本人长期认为是手术时吃麻醉药留下的病根,直到病故火化时,才发现头部留有四五块炮弹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广智身经百战,亲自指挥70余次战斗;40余年的革命生涯,历任营长、团参谋长、处长、团长、总后青藏办事处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受了各种环境的锻炼和考验。1981年9月30日因肝硬化于陕西省西安市病逝。
蒙城县志
袁德性(1898—1986年)字寿亭,吕望乡袁庄人。民国4年(1915年),陕西督军陆建章在蒙募兵,他应募入伍。后任西北军旅长、师长、军长等职。1986年病故。
涡阳县志
袁大化
袁大化(公元1851年至1935年),字行南,今涡阳青疃区大袁庄人。进学入廪后,不甘寂寞,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往关东投效。当时负责外事的吴某,曾派袁往伯力、海参崴、双城子等地,侦察俄军情况。后到额木尔河沿岸,勘察漠河金矿,提出采金方法,受李鸿章赏识,委以重任,并为袁大化特捐“同知”衔,派充漠河总办。经营8年,每年盈余万计,被晋升为二品衔道员,戴花翎。因户部尚书翁同和与李鸿章政见不合,劾奏袁大化帐目不清,将其撤职。后查无实据,以原官派直隶委用。
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十一月末,袁大化请假回涡阳省亲,适逢刘朝栋起义,聚众数千人,先后攻破曹市、龙山、石弓山、丹城、义门等15个集镇和70多个圩寨。清政府命徐州总兵刘青熙带兵镇压。袁大化为刘青熙出计,应速战速决。刘青熙依计。袁大化率其警卫队投入战斗。事后,袁大化禀请李鸿章和安徽巡抚筹办粮米豆饼,以资善后。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李鸿章任两广总督,袁大化随赴粤省。当时,义和团在北方以“扶清灭洋”相号召。袁大化建议李鸿章保护商教(外商和传教士、教徒),可为将来有转圜之地。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李鸿章派袁大化暂署清河道,镇压义和团。《辛丑条约》签订后,俄国欲盘踞东北,与匪首林七、田立本等相勾结,以辽阳为巢穴,四处侵扰。袁大化任东边道,设伏尽歼匪叛,与俄酋周旋不屈。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袁大化被起用为新疆巡抚。是年,武昌起义,民国建立。新疆革命党人刘先俊,在迪化(乌鲁木齐)组织武装起义。袁大化接叛徒告密,捕杀革命党首领刘先俊等4人。公历11月19日,伊犁宣布独立,杀清将军志锐。拥广福为都督,袁大化悍然不为共和所动,一面派兵进剿,一面向宣统请旨讨伐。与义军相持于果子沟、大河沿、四棵树、精河一带,互有伤亡,公历12月25日,北京诏告清帝宣统逊位,袁大化称病辞职,北京复电慰留。袁大化竟又组织兵力,继续进攻伊犁,在云子庙、黑山、沙泉、塔桥等地与起义部队相峙。北京电令其停战议和,袁大化又以焉耆、库本、轮台三地义军戕害长官为口实,出兵镇压巴里坤回民起义,杀死驻地官员。袁大化又赴哈密督战。嗣后,革命军进攻迪化,袁大化夜半逃遁,离开新疆。在途中寄友人诗中,有句云:“……转瞬山河都改色。”自称:“耿耿丹心照大清,东山空起负苍生,天公不老月常在,惟尔能教黑白明。”
袁大化离新疆后,蛰居天津。民国初年,张勋复辟时,曾授他“议政大臣”之位。当时,已兴学校,袁大化以学校课本是革命党人所编为由,不准孙儿入学,在家另设私塾。30年代初,“满洲国”成立,日本关东军遣人邀袁大化去长春,袁大化答道,“一臣不事二主”,拒之。1935年,殁于天津。
和阳县志
袁新民(1902—1930),安徽省立第三师范毕业,任教阜阳县立高级小学。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任霍邱县委宣传部长,当年8月去阜阳任教,担任中共阜阳县城关区委委员,1929年4月,在散发传单时遭国民党警察逮捕,解送安庆饮马塘看守所,牺牲时仅28岁
金寨县志
袁皋甫(1898~1931) 又名袁成进,古碑人。出身于地主家庭,先后入笔架山蚕科学堂和六安第三农业学校读书。民国15年(1926)春毕业后,与桂月峰、桂伯炎等同时执教于七邻湾笃本学堂,在他们的影响下,师生思想日益倾向革命,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17年,他打进六保自卫团任团长,与共产党员何子凡一起,在自卫团内部秘密发展党员,伺机举事。立夏节起义后,在红三十二师的支援下,他策动六保自卫团起义成功,所部编入红三十二师补充团,任团长,后任红四军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三十三团政委,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民国20年10月“肃反”时,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8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乎反昭雪。
袁继安(1901~1931) 又名袁成席,化名汪洪涛,七邻湾人。自幼随父读私塾,民国13年在笔架山乙种蚕科学堂读书时,积极参加“青年读书会”和学生运动,思想进步较快,民国1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蚕科学堂毕业后,奉命与桂杰生等在七邻湾、金家寨一带组建农民协会,改造“青帮”、“大刀会”,策动地方民团起义。立夏节起义后,先后任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委员、六安六区工农民主政府主席、区委副书记、书记等职。他与桂月峰、桂伯炎、桂杰生等共同起草了六区苏维埃条例、选举法、土地政纲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进行土地分配试点,把经验推广到皖西各苏区。
民国19年袁继安调任中共霍山县委书记。民国20年冬“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错杀于河南光山白雀园。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袁汉铭(1902~1931) 又名袁成耀,南溪袁家湾人。少年时随姨父詹谷堂就读于河南省固始县志成小学,与蒋光慈等进步同学结为挚友。民国10年春,考入武汉中学,亲聆董必武、陈潭秋等革命前辈教诲,次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由团转党。
民国13年奉命回乡,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党组织,并创办“商城书社”和“商城学会”。嗣后,在家乡通过办贫民学校、识字班等活动,组建农民协会,发展农民武装。民国18年,他参加立夏节起义的准备和领导工作。起义后,任商城县总工会干事,不辞辛劳,奔走于城乡,筹建基层工会,动员青年参加红军。民国19年,当选为中共商城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同年夏,调任红一军二师五团政治处主任,民国20年元月改任红四军三十五团政委。同年冬因“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改组派”,活埋于英山县城。1982年7月,中共金寨县委予以平反昭雪。
袁大桂(1893~1932) 女,七邻湾人。清宣统二年(1910)嫁至燕子河金坪岭。民国18年,燕子河地区武装暴动后,参加农民协会、妇女会工作,翌年被选为霍山县六区苏维埃
常委。她积极组织妇女做军鞋,慰问红军,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县、道区模范工作者。民国21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主力红军转移,她在掩护伤病员时被捕,受尽酷刑,誓死一字不吐,最后被敌人用烧红了的火钳捅入腹部,壮烈牺牲。
袁大鹏(1914~1945) 古碑人。民国18年(1929)参加红军。翌年春攻打金家寨时,立二等功。7月攻打英山时,被师部授予“红军勇士”称号。民国20年2月,攻打双桥镇时,任敢死队尖刀班长。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参加攻打黄安战斗。民国23年10月,随红二十五军长征,任二二三团三营副营长。12月,在陕南余家湾保卫战中,表现英勇,受到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的表扬。
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成立。大鹏随叶挺军长到皖南军部,任教导队队长,负责训练新四军营连干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指战员大部牺牲,袁率教导队学员突围,与敌进行了7天7夜的殊死搏斗。后至江北指挥部,任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参谋长、师教导队大队长。民国32年春,任师部独立团副团长。在对日、伪、顽作战中,全身多处负伤,仍坚持在前线指挥战斗。同年11月下旬,日、伪4个团的兵力向巢湖、无为根据地进攻,独立团在第十六团一、二营配合下,于岱山地区与敌展开白刃格斗,血战一天,将敌击溃。民国34年初,任第五十六团副团长,率全团固守无为周家山一线,与日、伪4个团兵力对峙,保卫师、旅及行署等首脑机关安全。后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
白涛(1915~1948) 原名袁怀义,河南省内乡县人。民国26年(1937)投身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共产党北方局交通科长、辽西区委书记。
民国36年秋,随刘邓大军南下。县境解放后,任金寨县县长,11月调任金东县委书记兼县长。在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建立区乡政权和地方武装、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革命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37年5月,白涛率领革命武装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突围时走散,遭土匪黄英部包围被捕。同年7月7日,英勇就义于金家寨。
袁化民(1913~1948) 又名袁如为,古碑人。民国20年(1931)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连长、指导员、联络员。他常化装为民夫、货郎传递情报。抗日战争时期,他与李中元、张经川等在丁家埠地区组织2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打击地方反动武装。金寨县民主政府成立后,任城关区民兵游击大队长,率部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镇压反革命和清剿余匪的斗争。民国37年2月,袁化民率部与国民党军第四十八师激战时,不幸被捕。7月7日,与县长白涛同时就义于金家寨。
六安六区苏维埃政府驻址 位于七邻湾乡王湾村袁氏祠,民国19年(1930)4月中共六安六区区委在此召开六安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民主政府。1979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县志
袁容寿州人。其父袁洪以开国功臣,官都督。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选为燕王府仪宾,配永安郡主。燕兵起,他有战守功。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进郡主为公主,他为驸马都尉,封广平侯。宣宗时卒,赠沂国公,谥忠穆。
袁子金(1878—1960年)名家声,寿县梨树乡人。幼读私塾,24岁中秀才。目睹清廷腐败,投笔从戎,考入安庆武备学堂,团结联络有志青年组织了“同学会”,秘密宣传革命,抨击清廷腐败,因被发觉受到阻挠。后参加柏文蔚等组织的“岳王会”。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又加入同盟会。由于经常登台演说,影响很大,被安徽巡抚侦知,下令开除,他又回到寿州。
次年,张汇滔由日回皖,在家乡一带宣传革命,他和汇滔等在寿州组织了“信义会”。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拟乘四顶山庙会之机举行起义,不料事泄中止。时熊成基起义失败,信义会组织暴露不存。后与州人孙旨美联络,组织了农会。值安徽成立“咨议局”,寿州推王庆云为省议员,经王要求寿州成立团防局,王任局长。省拨给毛瑟枪700支,军事指挥由袁子金负责。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寿州光复,旋即成立“淮上起义军”。王庆云为总司令,他和张纶、汇滔为副总司令。兵分三路挺进江淮各地,他任一路总指挥,直逼风阳等地,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一路克凤阳、蚌埠等地,与张勋部激战,大挫张部士气。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8月,柏文蔚任安徽都督兼第一军军长,他任第七旅旅长,驻扎蚌埠、怀远一带。次年,袁世凯窃据总统后,各地军阀卷土重来。安徽军阀倪嗣冲穷兵黩武,企图消灭淮上起义军。子金率部固守于凤台平顶山,与倪军展开激战,屡挫敌军。后因众寡悬殊,伤亡惨重,奉命撤退。行至芜湖,被倪捕获,受尽酷刑,正拟枪杀,幸被旅长张永正迫以兵力,未遭毒手。释放后避居上海,旋东渡日本,继续研究军事,鼓吹革命。
10年,他由日本回国,同廖梓英在安庆创办《建设日报》。13年秋,复到上海与柏文蔚、岳相如联络,在柏的支持下同岳相如回皖,组织“淮上人民自卫军”。他到家乡袁家湖,动员戚族募集经费,号召青年参军,一时投笔从戎、弃农参军者数以千计,由袁少仪率领,开往淮北高皇寺一带驻扎,与凤台岳相如、廖梓英所募的淮上军合并,共3000余人,他任总司令。集中训练,以待北伐。这支部队遭到安徽督军马联甲的仇视。马与柏文蔚商量,资助该部军饷3万元,移防河南,驻扎于永城、夏邑一带。次年,他率部移防山东济南,投靠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与军阀张宗昌激战,直达河北怀来,尔后回师湖北罗田。15年,柏文蔚任国民革命军三十三军军长,他任一师师长。同年,奉军杨树藩旅驻扎寿县正阳关,柏令调第一师收复正阳关。他接令后,星夜赴皖,指挥湘军叶开鑫一团,由淠河登岸,开赴正阳前线,与杨部屡战不克,伤亡惨重。他令炮营以三八式野炮向杨部排击,奉军全线崩溃,全部被俘。
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三十三军奉命出征,他率第一师由皖经豫至鲁,与军阀张宗昌残部边打边行,节节胜利。不久又奉命开往六安一带,扫荡军阀余孽。他率部穷追,直把孙传芳残部全歼于山东滕县。
16年,蒋介石排除异己,贻误北伐,军民共愤。三十三军全军将领集体签名通电,敦促蒋下野。他率领一师首先签名。次年北伐战争结束,南京召开编遣会议,他被委为旅长。18年,他退居安庆等地休养。不久,携眷返里,闭门谢客,礼佛诵经,钻研梵学。1952年到合肥文史馆工作。1956年应邀至北京出席全国佛教会。回皖后,担任安徽省佛教会会长。1960年因病逝世于合肥。
袁氏源于妫姓,帝舜的后裔。周武王克殷纣,求其后以奉祀帝舜,得妫满,封之于陈,为胡公。胡公卒,子申公犀侯立。犀侯十世庶孙名诸,字伯爰。伯爰之孙涛涂以祖名为氏即爰氏;爰袁相通,乃有袁氏。或曰,陈公子有为大夫食采袁乡者,因自别为袁氏。寿州袁氏,据明初《袁洪先茔碑记》:其祖先来自齐鲁,后有仕于宋者,世居三沟村。袁洪,从明太祖征战有功,进荣禄大夫,后军左都督,并赐钞锭饰其先茔,即袁家老坟。今顾家寨、梨树店、枸杞园广袤十余里间,为袁氏聚居处,其西北为袁家湖。
袁家老坟
袁家老坟在梨树乡袁圩村,古地名寿安乡三沟村。坟系明开国元勋沂国公袁洪的曾祖、祖、父母之坟。明太祖追封袁洪三代所建,坟地今残存石羊、石狮、石将军等石刻,皆朝廷公帑所建。袁洪次子容,永乐元年以仪宾为驸马,卒封泾国公,亦葬于此。袁容为驸马后,每年正月十五偕公主回籍祭祖,远近乡人来墓前一睹公主丰采,日久成会,且渐演变为贸易市场与新春娱所,摆摊售货,玩灯唱戏,颇为热闹,成为游览胜地。墓前原立明人唐志淳撰书《大明敕赠袁氏三代先茔之碑》,虽断为两节,仍为文物之珍。
袁维富(1919—1986年)原籍江苏省宿迂县,后定居寿县。家系中农。幼读私塾,及长,经营小商维生。民国30—32年(公元1941—1943年),担任中共村长。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乡队长。34—37年,担任太行山区中共民兵干事、组织干事、宣传科长、中共华中工校支部书记兼队长。是年,随刘、邓大军南下,任中共寿合县蜀西区委副书记。1949—1984年,任中共寿县下塘区委副书记、区长、堰口区长,寿县总工会主任、中共寿县监察委员会主任、纪检会副主任、寿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共寿县委员会政法部副部长、党组书记、政法部长、监委副书记、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等职。1986年患病,医治无效,于2月2日逝世。
青阳县志
六泉秀水由五溪南行4公里,至六泉村。村中有一清泉,滃仰出地表,且出水丰盛,久旱不涸。此泉甘冽味美,清澈见底。村中居民围水成池,池方圆不足2丈,内有6个泉眼。
六泉曾为历代古战场,明徐达率军痛击陈友谅,其大将常遇春精选勇士万人,埋伏于此,陈友谅部溃不成军。至此,六泉又有太平寨之称。此地环境幽美,为古人喜游乐道之地,清代诗人袁旭东来此一游写下:“山钟九华秀,水爱六泉清”的诗句。明清两代,游人不绝。
六泉泉水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现庙前乡在此开办矿泉水厂,生产优质矿泉水,销往全国各地。
庐江县志
袁 袭 (生卒年不详)是唐代庐州剌史杨行密的得力参谋,为杨献计料事屡胜,死时,杨为之痛哭失去股肱。
袁乃英 (1919——)南闸乡南闸村人。中共党员。任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袁永康
袁永康(1943~1981),滁州三官乡人。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连续7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8年,转业到江苏省江阴县水上派出所任民警,1981年5月15日在一次执勤时与歹徒搏斗而牺牲。
袁永康在江阴县水上派出所期间,在黄田港口执勤中,先后抓获流窜犯200多名,截获被盗自行车200多辆。并为上海、无锡等地破获了一批案件,被群众誉为“神奇的眼睛”、“港口的哨兵”。1980年12月22日经江苏省公安厅批准,荣立三等功,新华日报社、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相继报道了他的事迹。袁永康在荣誉面前居功不骄,再接再厉,更加刻苦地为党和人民努力工作。1981年1至5月间,他又抓获流窜犯罪分子28名,截获被窃自行车28辆。
5月15日上午10时左右,袁永康在黄田港执勤时,一个手推51型凤凰自行车行迹可疑的人引起他的注意,经盘问后即将此人带到值班室审查。讯问开始不久,这个歹徒突然用拳头猛击袁永康的太阳穴,他赤手空拳、奋不顾身与犯罪分子进行搏斗。歹徒又取出尖刀对他头部、颈部和身上乱刺。他临危不惧,全身负伤24处,倒地后仍三次站起来与罪犯搏斗,并厉声警告歹徒:“你逃不了!”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后经公安部批准,授予袁永康革命烈士和公安战线英模称号。
凤阳县志
袁文新《凤阳新书》八卷
袁文新,字又日,福建瓯宁人,万历四十七年由举人知凤阳县。康熙府志、乾隆县志[名宦]均有传。
天启元年,袁文新《凤阳新书•自序》说:
凤之志,张公(云翔)创之,万公(嗣达)饰之。……县为高皇帝汤沐邑,不可以凡属县例之,……于是厘旧志,仇讨成帙,题曰《凤阳新书》。……是书之成,余不佞总其事,……分其任(者)……凡二十有二人,各执一篇而录次引证焉。而余友柯子仲炯裁成之功居多。……八越月……而事成。
《凤阳新书》简称《凤书》,共八卷。卷首有详细的《凤书目录》和《中都内境山川、城池、陵寝、坟墓、第宅形势总图》。
繁昌县志
荻港灯下闻笛二首(清)袁枚
一
荻港灯残夜色深,一枝风笛远愔愔。
分明九曲长江水,都作回波上客心。
二
如诉如啼水一涯,江风何处落梅花。
此声只可衰翁听,业已萧萧两鬓华。
南陵县志
次青弋江访友不值
〔清〕 袁启旭
青弋江头一叶舟,山光云影共沈浮。
门前多是桃花水,未到春深不肯流。
宣城县志
【袁一清】(1871—1930) 字昌余,又名澄甫。世居北乡金宝圩坊桥前苏庄(今裘公乡境),幼时家贫,但勤奋好学,清光绪间中举,享有声望。民国纪元后,曾任安徽省参议员。擅长诗词,著有《桥苏文稿》,1924年曾刻印问世。
他热心乡梓教育事业,光绪卅三年(1907),同兄一灏、弟一治捐资创办宣北四区、宣宝区学及袁氏东园族学。金宝圩距城70余里,学生进高小读书困难,袁氏兄弟乃于民国9年(1920),捐资创办私立礼耕高小。民国10年,扩建教室,增设私立礼耕国民小学,袁亲任校董,主持校务外并亲自授课。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在赴省参加会议期间,要求高级班学生每人写一篇作文寄给他,一方面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一方面对学生作文详加批改,以励进步。该校毕业生先后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中学和师范学校者达数十人。自光绪卅三年至民国12年,袁氏兄弟3人共12次捐资办学,计3618元(银元),获得国家教育部“捐资兴学褒奖”(奖授三等奖章3枚)。1924年礼耕学校因故停办。他虽近晚年,仍关心乡里子弟学业,1926年,聘请塾师在原礼耕校舍设馆,并捐款购买课本供应学生。其热心教育的精神,一如往日。1930年病逝于舍。袁一清出身于科举,不慕仕途荣利,热心乡梓教育,兴水乡圩区一代学风,后人常怀不忘。
【袁广慕】(1906—1967) 字仰山。世居本县北乡金宝圩三坊桥,父辈弟兄3人,长房与3房在金宝圩内各有良田数千亩,在水阳镇上开设几家粮行、油坊,为宣北巨商富户之一。其父为2房,家道一般。因长房无嗣,广慕8岁时过继于伯父为子,并入学读书。稍长,先后求学于省立宣城八中、上海法政专科学校。
广慕性格豪爽,为人开朗,喜爱结交,不畏强暴。21岁时,因家产问题,不甘宗族势力统治,趁祠堂祭祖之时,举凳怒击族长,只身逃往芜湖。经同乡挚友汤志先(本志有传)引荐,赴安庆与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七军军长王普洽谈,愿自筹军费,组建队伍充任该军别动队第一团团长。王普认可后,袁回乡变卖田产近半数,招募士兵700余人,购置长短枪300余支,计花去银元11万。队伍组成,自任团长,自给军响。时有民谣:“袁仰山,当团长,花的大洋用船装”。同年秋,全团奉调至江苏高淳,由第六军第十九师接收,增拨步枪300余支,改编为该师新兵团。为时不久,该师师长胡文斗获悉袁家产殷富,借机限期袁筹集15万银元资助师部军响。袁将团务暂委团参谋长杨云青全理,独自返乡筹款,因数额较多,一时难齐。限期至,袁未归,胡以“擅离职守”为名,下令通缉。经汤志先斡旋辗转至程潜的参谋长处,面陈详情,请求解职。终于以程部名义电告第十九师,予以撤职了事。他不甘受此屈辱,1928年自费东渡日本,经友人介绍入日本千业县步兵学校学步兵,1930年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骑兵。1931年夏归国回乡,时值家乡遭受特大洪灾,金宝圩溃决,受灾乡民嗷嗷待哺,他率先在水阳镇将自家粮仓打开,发放大米,蒸制馒头,接济灾民。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他决然取消赴日深造的念头,经友人相约,赴湖北麻城国民军第二十七师李孜明部任参谋。1933年回县任保安司令部参谋兼军训教官。1935年任沈光武(本志有传)部上校参谋,并被派往上海“考察新式武器”。讵料被南京卫戊司令部以“共党嫌疑”扣押并被指控为“伪造证件、冒充军官”,多次进行审讯、逼供,后经同学吴波(解放后曾任国家财政部长)为其多方奔走,加之同乡好友章祥斋(本志有传)转请黄兴夫人徐宗汉出面协调,乃被释放回乡。
回乡后,闭门不出,寄兴田园。不久,自费创办水阳小学,施教家乡子弟。1937年冬,日军侵陷水阳镇,有一日本军官曾与袁在日本士官学校同学,特派人寻访袁的下落,并许以翻译兼维持会长之职。袁获息后,连夜携眷属逃避至南乡周王村,并投身于国共合作抗日运动,同时加入国民党,先后任宣城县抗日运动委员会付主任,地方自卫队参谋长及县财务委员会主任等职。“皖南事变”发生后,曾多次相机掩护过中共地下工作者(如江干臣等)及新四军游击队战士。又在山区金牌坑创办简易小学,招收贫家子弟读书。
抗战胜利后,举家返回金宝圩定居高垾村,雇工种田,有时亦亲身劳动于田间。对雇工、佃户颇具同情,对四邻贫家,常予周济。其家居宅较大,时有国民党地方武装人员来往于前庭,亦有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食宿于后院。在袁的协应之下,均相安无事,各行其务。他平生有两大爱好,一为书法,一为京剧,两者均颇具造诣,他常以此自乐其中。人称“袁大先生”。
1949年4月下旬,宣城全境解放,当人民解放军进驻水阳镇时,因地处水乡圩区,军用柴草供应不及,地方区委相商于袁,望予协助解决。他当即亲自领人将自家占地五亩的祖坟地上数十年的大树全部锯倒,劈成柴块,运送至解放军驻地以供急用。同年秋,皖北遭大水,地方政府组织大批灾民迁来本县境内渡荒。水阳区人民政府号召本地群众捐献寒衣,赈济皖北灾胞。袁不仅率先捐出许多衣物,而且协助政府奔走于四周乡镇,发动募捐。在雁翅镇的一次群众募捐现场,他一面宣传,一面四方揖拜并当众下跪叩谢募捐者,在场群众无不深受感动,交口称赞:“袁大先生真是个热心人,慈善家”。土地改革刚开始,他主动将家中田地房产契据及全部财物,悉数登记造册,亲呈水阳区人民政府验收,并说:“这些都是来自人民的,今天应该归还给人民了。”同时带领全家老幼,仅携随身衣被搬进于村头两间破旧农舍,临出大门时,特地请来地方农会人员检验清身,并将所有门窗贴上封条。地方政府和农会依照政策给予必需生活用品及部分财物以维持其全家基本生活。土改运动中,他被暂时关押,地方群众纷纷向地方党和政府要求保释。经中共宣城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列为开明士绅,将其释放,免予斗争。并安排至金宝圩堤管会工作。1950年7月,被邀请为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5年被选为县政协委员,次年被调任县政协驻会常委。在政协工作时达10年。曾被举送安徽省行政学院学习,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兼任民革宣城通讯组长。他晚年在中共宣城县委领导下,尽心尽力,广泛联络各界人士,为党的统战事业作出积极贡献。1967年3月28日,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本县医院。终年62岁。
袁鹤声 别号清溪居士。著有《鹑居集》;收录于《四库全书》。袁保鲁 号坦岩。著有《少可集》、《别有集》、《偶然草》、《蕉下尘谈》、《诗文集》各1卷;袁启旭 字士旦,号中江。著有《中江纪年稿》;袁友韩 字唐伯。著有《四书补注》、《五经增疏》、《春秋正释解》、《古文稿》各1卷;袁谷芳 字慧相,号实堂。著有《秋草文随》10卷、《后集》8卷、《归田诗稿》、《知困斋课艺》、《震泽月课文》、《道德经老学真铨息存稿》、《竿木编》、《白下词学》、《语篇》、《跃如集》、《香山诗选》、《庐山纪游》;
饮澄江亭
明•袁中道
分砂漏石爱清流,泛宅人同练上游。
他日有缘来住此,未营居室且营舟。
(注:“澄江亭”位于北市区内三汉河西岸)
康熙《宣城县志》 知县袁朝选主修,宣人詹宇、梅文鼎等纂,成书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凡33卷。卷首列序言、修纂姓氏、凡例、目录、图考。卷1疆域(形势附)。卷2建置沿革。卷3星野(祥异附)。卷4城池(防御附)。卷5山川(关津桥梁附)。卷7户口。卷8田赋(物产附)。卷9、10职官。卷11、12选举。卷13公署(铺舍附)。卷14学校(书院附)。卷15祠祀。卷16古迹(丘墓附)。卷17名宦。卷18人物(名臣、宦业、儒林)。卷19人物(忠节、文苑、武烈、懿行)。卷20驰封。卷21孝义。卷22烈女。卷23流寓。卷24隐逸。卷25仙释。卷27艺文(赋诗)。卷28艺文(诗)。卷29艺文(表、疏)。卷30艺文(记、书)。卷32附记。
作者:
立量
时间:
2006-1-16 21:08
标题:
郎溪县志 袁楠 袁楠(146...
郎溪县志
袁楠
袁楠(1466—1542),字伯材,号北庄,建平袁村(今姚村乡)人。平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正德四年(1509年)大水,袁楠慷慨捐稻300担赈济灾民。由于他的倡导,富户纷纷捐纳,受到当道的表彰。贫苦人向他借贷,都能如愿以偿,高兴而去。钱粮既已借出,他从不要人偿还。有人到他家买粮,他均以低价出售,秤平斗满。他家晒稻,收场时,他告诫场中人说:“场中晒稻。旁边的不要扫,以免砂砾掺入,不能出售。”村邻某人家境贫寒,受人诬告,被坐株连入狱。袁楠即命次子到官府为其辨白,并为他花费钱财,使其冤屈伸雪而被释。此人出狱后,准备卖妻偿还。袁楠知后,急招他来,对他说:“我花钱与你失妻孰轻孰重?卖妻之事不要再提,请勿再言偿还。”有人与他田地相邻,常常侵占他的田头地边,旁人相告。他说:“由他占吧!”侵占者认为有机可乘,逐渐蚕食扩大。别人多次奔走相告,他也终不追究,直至侵占者后悔致歉。由此可见其宽大仁厚。
袁文寰
袁文寰(1573—1663),讳文启,字开甫,建平县南乡袁村人。生于明万历元年,自幼刻苦好学,读书乐道。夜晚学习达旦,习以为常。袁文寰博览群书,涉猎经史诸子百家,尤好理学,精于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人著述。自甘隐逸,不求仕进,悠游山林,不修边幅。慨然以人伦风教自任,毕生以教书为业。四方学子纷纷前来求学,一遇袁文寰讲学,虽值风雪大雨,前来求学者双脚走起血泡重趼,都能如期赶来聆听教诲。所著《易略》等书,均足以阐述圣贤之微旨,论证诸家之谬误。平生乐善好施,和睦邻里,排难解纷,赈荒济贫,从无吝色。一生主持乡里教学60余年,且以鹅湖、白鹿洞、景贤书院之传奖进人材。捐资集社办学,开发后进,泽被广大学子。现今江村、长溪之间的讲堂、学田仍在。清康熙二年因病卒于袁村,享年92岁。袁文寰一生著述甚富,著有《易略》上下二卷、《太极说理》、《学宗源几》、《善恶辨》、《性说命说》、《崇儒辟佛论》、《夕惕斋杂记》等。
袁应藻
袁应藻(1591—1675),建平袁村(今姚村乡)人。年轻时有胆气,果断刚毅,而且膂力过人。平时沉默寡言,遇事一笑置之。然而遇到错综复杂难办之事,或以强欺弱的事,别人袖手旁观,而他却挺身而出。他为人排难解纷,有以一当十之勇,而且足智多谋,遇有难题一经指点,迎刃而解。
明末时,袁应藻已经年迈。有一武官,借捕拿土匪之名,肆意掳掠财物,百姓敢怒而不敢言。有一次,将农民放牧的耕牛掳去一百多头。当时,武官带有步骑兵一千多人。乡里人人害怕,不敢前去讨还。袁应藻怒气冲冲,大声说:“耕牛被夺走,明年如何耕种!”就单身一人追上武官,勒住他的马缰,大声呵斥,双眼圆睁,须发尽张,大有“曹沫登坛”、“毛遂劫盟”之风。武官恐惧,将所掳耕牛全部交袁应藻带回。袁应藻卒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享年84岁。
袁焕
袁焕,字愚耕,清康熙年间建平人。袁焕村居南湖之滨,水灾频繁,便自筹钱款购买木石筑堤。堤岸坚固,水患减少,因此获得丰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秋收时大水,圩堤溃决,圩田黄稻都被淹没,十室九空,村村无炊烟。袁焕先尽自己所有散给灾民。不足时又往绩溪华阳,向施家借来大米100多担赈济灾民。第二年,带了银钱往华阳施家偿还,临行时嘱咐家人,不要使受赈的人知道。后来,湖岸因受水侵蚀而坍塌剥落,袁焕又自筹资金补筑,较前更为坚固。
袁励宸
袁励宸,字体明,京兆宛平(现属北京市)人。江南高等学堂毕业,民国7年(1918年)任郎溪县知事。袁到任后即四出走访,调查县情。他深感郎溪人民历年遭受水患之苦,决心大力兴修水利。他根据前人治水经验,制定了“全面修筑,重点加固,消除隐患,确保安全”的办法,动员圩民修圩,并亲自上圩督工,动员下圩帮筑上圩,团结协作治水。由于圩区群众协力奋斗,所有圩堤都进行了全面整修,增高加固了堤身。
郎川河北金锁圩是全县第一座万亩大圩,圩东之丁字埂(旧称丁公池埂)扼数十圩之咽喉。丁字埂不保,则洪水顺流而下,各圩都将溃决。民国8年(1919年)夏,洪水泛滥,丁字埂出现险情。袁励宸即率民工抢堵。他奔走于狂风暴雨之中,和民工一起挑土运料参加抢险。从朝至夕,他浸泡在没膝的泥水之中,忍饥挨饿,一连数日。当东门埂大堤多处发现崩塌渗漏时,袁当机立断,即令卸下城内东门至丁字街(现十字街)所有店铺的槽门板,运至崩塌处抢堵。由于措施得力,抢堵及时,保住了金锁圩和县城,同时也保住了下游各圩。事后对所征用的槽门板都折价赔偿,奖励了有功人员,惩治了失职人员。涛城圩由于圩董懈怠轻慢,大水冲倒圩埂数十丈。水退后,袁即发动民工抢修,并坐镇指挥。同时将两名失职圩董枷在工地,以儆效尤。直到圩埂修复后才将他们释放。
袁励宸经常外出了解民情。在定埠私访时,夜晚路过高家,听说一贫妇分娩,丈夫外出,家中断炊。袁即差人送去鸡蛋、粮食、糖和布,产妇婆媳感激涕零。有一次路遇花轿,袁励宸即根据礼俗吩咐衙役停轿,让花轿先行,受到沿途群众的称颂。
袁励宸在任政绩甚多,完成并铅印了《郎溪县经济调查》,清查后重新编定保甲。兴办学校,设立劝学所与实业局,发展蚕桑事业。他在公余时,利用县公署左右隙地设立苗圃,亲自培育树苗,命四乡保董与粮户领回栽植,不取分文。鉴于县志已中断近二百年未续修,他设立了修志局,配备了编修和劝捐员,并聘请傅筑岩(清末进士)主纂,后因他调往定远县而未果。
袁励宸去任之日,县民纷纷摆香案,陈明镜,盛清水夹道送行。之后又派人送“万民伞”到定远。民国9年(1920年)五月,县民又在丁字埂为他立《去思碑》,以颂其德。
袁姓是宋室南渡后由杭州迁来。
泾县志
清袁枚(字子长,钱塘人,乾隆巳未进士,由庶吉士改知县)
琴溪相传是琴高骑鲤处
琴溪山,若待人,终朝鹤立向水滨。
琴溪水,清可弄,穿出中桥十一洞。
洞中丹书不可识,乱引寒烟摇石壁,
溪草溪花秋复春,仙人一去无消息。
我笑琴高子,毕竟非仙才。
但骑鲤鱼去,不骑鲤鱼来。
当涂县志
李白祠
明•袁中道
浅水云根系钓槎,芳溪诘曲逐江斜。祠前绿树犹唐世,户外青山即谢家。忽有好声难辨鸟,乍闻香气不知花。遥看怪石都无路,松里参差驳雾霞。
铜陵县志
五松山 距县城南2公里处(今市天井湖宾馆一带),古时山岗隆起,松柏满坡,山上“有一苍鳞老干五枝古松,黛色参天。”唐天宝十三年(754年)和上元二年(761年)秋,李白两次来铜陵游此山,并为其命名“五松山”。此后历代有众多名士来五松山胜游和凭吊李白。唐至德年间,在五松山右侧建太白书堂,后又在书堂侧建谪仙亭。元代邑伊方俊重葺书堂,改称太白祠,元季兵毁。明洪武三年(1370年)邑人袁思琼又重建太白祠。清康熙年间县城江边太白楼移建于五松山竹林庵后。五松山的祠宇楼院至清末尽废。建国后,铜陵市在五松山一带建公园和宾馆,辟有“五松胜游”、“夜吟闻轩”等游览景点。
黄山市志
中国人民大学黄山学术交流中心。位于市北雾山南麓,东临龙门水库,西接河海大学黄山培训中心。为徽式建筑,2幢4层,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投资300万元。由黄山市建筑设计室设计,铜陵市有色金属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85年5月开工,1987年1月竣工。“中国人民大学黄山学术交流中心”门额为国家计委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袁宝华手书。
歙县志
紫霞山试茶
明•袁启旭
阮公溪畔是仙家,山山旗枪带石霞。
谷雨过时堪小摘,洞云深处有灵芽。
烹来活火三春侯,坐傍浓荫一树花。
莫道卢全偏好事,天香未许世人夸。
桐城县志
袁宏 字德宏,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任户部主事,升郎中。曾任湖广督粮,仅一月,任务圆满完成,时人叹服他办事敏捷。
望江县志
袁爱吾
袁爱吾(1906~1934),县城人。家贫,从小在东至县汪村一带要饭,人称“袁花子”。民国23年,汪村成立红军团。袁在团部当侦察员。同年9月,汪村受敌人围剿,袁随部队转移。后奉派回原地侦察敌情,行至檀家塝不幸被国民党保安团抓获,解至东至县三区区公所驻地栗埠口,英勇殉难。
袁士镡
袁士镡(1889~1945),字溉民,号剑星,袁祖光长子。太学生。京师法律学堂毕业后,奖副贡。历任安徽怀宁、歙县、芜湖、陕西长安地方审判厅推事、天津高等检察厅检察官、湖北高等审判厅简任推事。继任福建闽侯高二分院首席检察官。后调任湖北高二分院院长。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任湖北高二分院院长时,前任多年积案,他莅任不久,即悉予办毕,多次获奖。卒于湖北住所,出殡时,枝江百姓夹道哀泣。
潜山县志
明刻
“山谷——雩都袁庆祥书宪宗成化十九年”(山谷”两字,各大约1米见方。)
古洞何年有寒溪卧石牛虫沙应技巧山水自悠悠知县邹守典史袁爵同游”
太湖县志
袁祖光
袁祖光(1868—1930),字晓村,别号瞿园,县南袁家下门人。光绪二十年(1894)举人,二十九年进士。在进士馆学习政法3年,毕业后,历任吏部文选司主事、直隶候补知州、湖北候补道尹。光绪三十一年赴日本考察政治,经许士英介绍加入同盟会。民国初年回安徽选为议员,任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后调豫鄂皖三省帑捐局局长。晚年定居安庆市,在小南门袁氏寓馆病故。
著有诗文集《瞿园诗草》、《缘天香雪簃诗话》、《端木诗》、《摘星诗杂》、《古今齐谐》等,杂剧《一线天》、《金华梦》、《望夫石》、《暗藏莺》、《仙感》、《藤花梦》、《长人赚》、《玉津园》等。
作者:
袁崇礼
时间:
2007-8-4 23:56
标题:
《史记》列传第一百三十二记载:...
《史记》列传第一百三十二记载: 袁化中,字民谐,武定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知内黄、泾阳,有善政。 泰昌元年擢御史。时熹宗冲龄践阼,上无母后,宫府危疑。化中上疏劾辅臣方从哲,报闻。天启元年二月,疏陈时事可忧者八:曰宫禁渐弛,曰言路渐轻,曰法纪渐替,曰贿赂渐章,曰边疆渐坏,曰职掌渐失,曰宦官渐盛,曰人心渐离。语皆剀切。出按宣、大,以忧归。服除,起掌河南道。 杨涟劾魏忠贤,化中亦率同官上疏曰:“忠贤障日蔽月,逞威作福,视大臣如奴隶,斥言官若孤雏,杀内廷外廷如草菅。朝野共危,神人胥愤,特陛下未之知,故忠贤犹有畏心。今涟已侃词入告矣,陛下念潜邸微劳,或贷忠贤以不死。而忠贤实自惧一死,惧死之念深,将挺而走险,骑虎难下,臣恐其横逞之毒不在搢绅,而即在陛下。陛下试思,深宫之内,可使多疑多惧之人日侍左右,而不为防制哉?”疏入,忠贤大恨。 锦衣陈居恭者,忠贤爪牙也,为涟所论及,亦攻忠贤自解。化中特疏劾之,落其职。毛文龙献俘十二人,而稚儿童女居其八。化中力请释之,因言文龙叙功之滥。忠贤素庇文龙,益不悦。崔呈秀按淮、扬,赃私狼籍,回道考核,化中据实上之,崔呈秀大恨。会谢应祥廷推被讦,化中与其事,呈秀遂嗾忠贤贬化中秩,调之外。已,窜入汪文言狱词中,逮下诏狱。呈秀令许显纯坐以杨镐、熊廷弼贿六千,酷刑
拷掠,于狱中毙之。崇祯初,赠太仆卿,官其一子。福王时,追谥忠愍。 袁化中墓位于惠民县清河镇乡袁家村东南,死后归葬故里。
作者:
袁冠烛
时间:
2007-8-5 22:52
标题:
好帖!值得一阅!
好帖!值得一阅!
作者:
袁达军
时间:
2007-8-7 13:19
标题:
立周总能在必要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资...
admin总能在必要的时候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资料!佩服!
作者:
袁齐
时间:
2009-4-9 15:23
我的高祖父崇(或从?)字辈是从肥西新仓镇(现丰乐镇)逃难至舒城柏林,不知祖辈原址是哪里?
我们辈份为:崇(或从?)、先、传、家、中、孝
有知道的宗亲请告之。13381199661,QQ:284444600
作者:
自游行涯
时间:
2009-4-22 07:28
各地都有自己的袁氏资料.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3-2-25 20:17
寻亲继续
作者:
yxybz
时间:
2015-7-3 16:18
袁齐 发表于 2009-4-9 15:23
我的高祖父崇(或从?)字辈是从肥西新仓镇(现丰乐镇)逃难至舒城柏林,不知祖辈原址是哪里?
我们辈份为 ...
祖辈原址就在新仓,新仓原本是有个袁家祠堂的(日军侵华毁于战乱或文革期间破四旧被拆毁),具体也不清楚,家人说过记不清了,我太爷爷原本是祠堂保长,为德(也就是中字辈),现在原本新仓的袁姓那一支大多数都搬到了新仓河对岸的,今为舒城县千人桥镇黄城村一带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