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分铜锅图初解
[打印本页]
作者:
袁酉
时间:
2019-5-16 13:47
标题:
分铜锅图初解
本帖最后由 袁酉 于 2019-5-16 13:50 编辑
分铜锅图初解
分铜锅流传较广,实乃江西九岗裔又一次自然分家破锅行动。九岗始迁祖袁鳌,字巨卿,道迅次子。辕涛涂下第五十三世孙。生于五代十国之南吴顺义三年癸未(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十五日于南昌蓼州,卒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三月十二日卯时,享年七十七岁。登南唐保大十四年丙辰(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进士,拜南唐长沙府尹。归宋后任原职,不受重用归隐自保,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因龙滚基再徙三十七都山家源(今静居寺)创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公元977年),以双亲年老辞位不许,诏以本职出吉州刺史。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公元983年)回蓼州丁父忧,继丁母忧,后去职复居山家源。北宋仁宗庆历三年癸未(公元1043年)以孙鹏平赵元昊功受封,特追赠为枢密院正卿,护国佑民大夫。夫人陈氏押衙女,生子九:瓘、珮、班、珊、琯、珰、瑞、琰、琛,皆中进士,时有“父子十进士”之美誉。八子琰,琰子善,善子德,德字有才,号渔隐、韶江,居丰城袁坊妻万氏生子四:荣、明、贵、聪。聪字显仲,号东效、玉司,玉司四子衏迁鄱阳双港。
目前常见的分铜锅有都昌双溪、安徽宣城、鄱阳酒坊前三地分铜锅图,这三地互相是关联的。鄱阳有个自然村叫袁家墩,都昌双溪、安徽宣城、鄱阳酒坊前三地袁氏都是从袁家墩外迁的(安徽宣城支袁氏也可能是彭泽县迁岀)。接下来就以都昌双溪、安徽宣城、鄱阳酒坊前三地分铜锅图进行对照解读。
一、都昌双溪支铜锅誌原文(公元2005年乙酉谱)
且瓜盛瓞绵,足见功德之茂;源清流晰,乃为考核之详。显其朝者,纪其官。遯其野者,载其字。有夫妇而后有父子,女必与男并书。有祖孙而即有尊卑,幼亦附长而递誌。我祖功垂史册,……,丕振鸿猷堪羡一门登九第。钦赐铜釡至宝传家,分徒粟岗拫基稳厚。先分九岗,居九子。后有双港复双溪。螽斯蛰蛰,麟趾振振。故纂辑世系五世一提,十世再提,循环相接,一脉千秋。于是纪世系而记铜锅焉。
一、都昌双溪铜锅图(公元2005年乙酉谱)
下图是都昌双溪老家谱中的铜锅图
铜锅图原文抄录于下:
(一)中心(五块)原文(正下方始,依顺时针方向排序)
1.当日分铜锅一块,兴进士袁文明,现任湖广麻城县知县,计重五斤五两。
2.(江西鄱阳)比田袁家墩袁文显,分收铜锅一块,计重五斤。
3.(江西鄱阳)比田袁家墩当林坞袁文辉,分收铜锅底一块,计重五觔(斤)。
4.(江西)鄱阳十都比田袁家墩当林坞,共铜锅三块,计重二十斤。分出六十三斤,共八十三斤。
5.(江西鄱阳)比田袁家墩坞口新迁,分收铜锅一块,计重三斤。
(中心五块计重38.05斤)
(二)周边(十三块)原文(正下方始,依顺时针方向排序)
1.(江西鄱阳)比田袁太八,分收铜锅计重三斤五两。
2.(江西鄱阳)四十一都利阳镇袁太五,分收铜锅计重三斤。
3.(江西九江)彭泽县楼下袁太十五,分收铜锅计重三斤。
4. (江西鄱阳)十一都析兴袁甫仲,分收铜锅计重三斤十两(十六两为一斤)。
5.(江西都昌)十八都石岭袁兴一,分收铜锅,计重四斤三两。
6. 三十四都小阜袁松三,分收铜锅,计重四斤十三两。
7.(江西都昌)十八都港口嘴袁太二远仲、远轻,分收铜锅计重三斤七两。
8.(江西彭泽县)六都黄花坂袁元仲,分收铜锅计重四斤三两。
9.(江西鄱阳)芝城茶调巷袁太十二,分铜锅计重五斤六两,内分一斤九两与南门袁太六收领 。
10.(江西鄱阳)六都涌塘坂袁一生二,分收铜锅计重三斤三两。
11.(江西鄱阳)十一都新田袁一生五,分收铜锅计重二斤七两。
12.(江西鄱阳)四都四十里袁荣十三,分收铜锅计重二斤。
13. 都昌袁十一,分收铜锅,计重二斤二两。
(计重44.11斤)
注:据上统计:分铜锅十八块,38.05+44.11=83斤(解放前十六两为一斤制),称铜锅八十三斤。
二、安徽宣城铜锅图
三、鄱阳酒坊前袁氏铜锅图
名为yuanguocheng发贴:我是江西鄱阳县破锅袁氏一脉,族谱里说,我族发自本乡一个叫袁家墩的地方,太爷有遗训:本家族世代需团结一致,无论人口多少大家都要一口锅里吃饭不得分家。繁衍至大约元末明初家族人口众多,为了满足族人吃饭问题把煮粥的锅不断加大。有一次吃饭时在锅里捞出了小孩骨头,因小孩顽皮失足跌入煮粥的大锅,出此大事,长者们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决定破锅分家。当时将锅打破成十八块,把人也分成18支,每支派出一个代表蒙眼摸锅片,摸到锅底的留下,摸到锅弦的远迁,这就是我们这里破锅袁由来。
鄱阳酒坊前袁家谱原图文抄录于下:
(一)中心(五块)原文(正下方始,依顺时针方向排序)
1. 比田袁家墩袁文显,分底一块,五斤七两。
2. 比田当林坞袁文辉,分底一块,五斤八两。
3.(江西)鄱阳十都比田袁家墩当桂坞,共底一块,十九斤九两。底四块三十四斤六两,弦十四块四十八斤十两。
4. 比田袁家墩迁酒坊四万公分底四斤;
(中心四块计重34.08斤)
(二)周边(十三块)原文(正下方始,依顺时针方向排序)
1. 彭泽县楼下袁太十五,分弦一块三斤。
2. 十一都祈兴袁甫仲,分弦一块三斤十两(十六两为一斤)。
3. 十八都石岭袁兴一,分弦一块四斤三两。
4. 二十二都小阜袁松三,分弦一块四斤十两。
5. 十八都港口嘴袁太二远仲、远轻,共分弦一块三斤七两。
6. (江西彭泽县)六都黄花坂袁元仲,分弦一块四斤二两。
7. 芝城茶调巷袁太十二,分弦二块五斤六两,内一块一斤九两与南门袁太六。
8. 六都涌塘坂袁笙二,分弦一块三斤三两。
9. 十一都新田袁笙五,分弦一块二斤七两。
10. 四都四十里袁荣十三,分弦一块二斤七两。
11. 都昌袁十一,分弦一块二斤二两。
12. 袁文明,官拜湖广麻城知县,分锅弦一块四斤。
13. 比田袁太八,分弦一块三斤五两。
14. 四十都利阳镇袁太五,分弦一块三斤。
(计重48.14斤)
注:据上统计:分铜锅十八块,34.08+48.14=83.06两(解放前十六两为一斤制),号称八十三斤。
四、据铜锅图解读
(一)九岗袁氏老家谱无钦赐铜釡说
综观九岗袁氏发源地崇仁、乐安谱,及丰城、掲阳等地家谱均无“钦赐铜釡”说。九岗袁氏始迁祖鳌公及九子与三世袁鹏随范仲淹平赵元昊乱有功,授封授兵部侍郎,进谏得力加太子少保,追赠鳌公为枢密院正卿,护国佑民大夫。没有“钦赐铜釡”说,否则这么重大的事,老谱中不可能不记录。在九岗袁氏顶盛时期没有“钦赐”,没发现以后的九岗袁氏人谁有如此能量受帝王“钦赐”。
(二)钦赐铜釡为误传
都昌双溪谱称钦赐铜釡实为误传,鄱阳酒坊前袁氏名为yuanguocheng说,家族人口众多,为了满足族人吃饭问题把煮粥的锅不断加大。此说合情合理,也是客观的。
(三)鄱阳袁家墩为分铜锅地
从铜锅图可知:铜锅破成十八块,参加分铜锅袁氏有十八支。有十三支属鄱阳县,鄱阳毕田袁家墩就有五支。说明当时袁家墩之袁氏人很多是集居地,在集居地分铜锅是很自然的。
(四)分铜锅大至时间
1. 都昌双溪新老家谱均未明确分铜锅时间;
2. 鄱阳酒坊前袁家分铜锅时间大约元末明初(1368年);
3. 安徽宣城分铜锅时间为明朝朱棣年间(即明永乐1403-1424年);
用上述两个时间取中,即明建文二年(1400年)可能性较大。自玉司四子袁衏公元1110年前后迁鄱阳到公元1400年,历时近300年繁衍十余代人,毕田袁家墩人口众多,未分家用特大锅做饭是可能的。因锅大死了人,砸锅分家也就顺其自然了。其实早在这次分家之前,从袁家墩迁至外县者在18支中已有都昌3支、彭泽县2支、麻城县1支,从袁家墩迁至县内者也有。
综合研究发现:九岗始迁祖袁鳌公门下,破锅说源发地明显的有三次。首次是鳌公九子分九岗发生在江西崇仁乐安,大约时间在公元995~1005年,分居后以铜锅片为凭认祖,这是一次四世同堂旺族家庭的自然分家。第二次是鳌公第八子琰之曾孙聪号玉笥公四子衏字德宝号月屋迁居鄱阳,十余世未分家,用大铜锅做饭,小孩死于铜锅中,砸锅分家,大约时间在明建文二年(1400年)。第三次是鳌公第八子琰之曾孙荣字华仲号耕云公之曾孙大兴迁南昌,大兴之十一世孙袁仁公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从南昌朱巿巷迁居河南邓州白牛,明崇祯十二年夏,白牛袁营人遵命误杀襄阳王侦察兵18人(逃走一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春襄阳王军前来报复坐罪袁营,幸得义士相救,各门支破锅自逃。时过三百六十余年,经破锅族人后十佘年走访查询,找回河南省内逃难者十多处,逃至外省县者十多处。目前邓州白牛破锅袁家已基本重圆,白牛破锅袁家总谱重圆堂业已告竣。
公元二0一九年五月一日 谷旦
仁公十三世裔孙湖北襄阳姓氏学者袁如启字尚海 敬撰
作者:
袁酉
时间:
2019-5-16 14:01
资友:怎么图片上传不了?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