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历史问题与认识统一 [打印本页]

作者: 袁酉    时间: 2018-8-10 09:44
标题: 历史问题与认识统一
本帖最后由 袁酉 于 2018-8-10 09:49 编辑

《江西九岗袁氏总谱》前 言
第一章 九岗袁氏总谱联修•历史问题与认识统一

       阅增田袁氏大成谱及九岗袁氏诸谱,主流甚好,确也存在误笔。对九岗一些历史问题说法存异,重大事件与史实不符,从未进行过全面的审校,导致各家谱中各执一词,谱中人:父子相距只六七年的、六七十年的、百余年的均有之,父或母死亡十多年还生子的有之,弟弟比哥哥先出生的有之,上代人之子用名与下代子名完全不相同的有之,一个谱中人有六七个名字号称呼的有之等等。诸如此类,非得下大力气进行一次以史为鉴,统一的、全面的、系统的、逐个人的审校,解决这些问题是第十次联修的目的之一。
       所谓“九岗”,是鳌公九子分家居住九个地方地名的总称,是鳌公父子在特定时间段产生的地名。鰲公九子分九岗的大约时间在北宋至道至景德年间(公元995~1005年),分居后以铜锅片为凭认祖,这是一次四世同堂旺族家庭的自然分家。分家前后袁瓘居乐安谷岗乡谷岗,袁珮居崇仁古楼冈麂岗,袁班居乐安太平巨岗,袁珊居乐安戴坊镇横岗,袁琯居乐安増田平安桐岗,袁珰居永丰鹿岗乡鹿岗,袁瑞居増田苏村镇城岗,袁琰居增田苏村镇迁丰城袁渡镇粟岗,袁琛居乐安增田村背、揭阳长美枥岗。
       九岗袁氏创立家谱较早。综合众家谱说依增田大成谱排序,北宋元丰间(公元1090年)已有图式简谱,北宋绍圣元年甲戌(公元1094年)四月为九岗首修谱,南宋嘉定十一年戊寅(公元1218年)夏为九岗二修,元延祐五年戊午(公元1318年)为九岗三修,明弘治元年戊申(公元1488年)仲春月为九岗四修,明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二月为九岗五修,清康熙十年辛亥(公元1671年)冬月为九岗六修,清康熙二十年辛酉(公元1681年)孟冬月为九岗七修,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公元1720年)孟冬月为九岗八修,清道光十年庚寅(公元1830年)秋月为九岗九修。从道光十年庚寅九修距今又越一百八十四年了,九岗第十次联修势在必行。单岗谱有的已十五、六修了未纳入此列。
       始于公元2014年(人民共和国六十五年甲午)十二月联修九岗袁氏总谱,虽说空前首次也可算九岗大成谱第十次联修。这次九岗袁氏总谱联修,是在袁鳌研究会的领导下,成立九岗总谱十次联修编辑部,编辑部主任袁水根(谷,崇仁),编辑部副主任袁健雄(枥,掲阳)、袁欲忠(桐,乐安)、袁如启(粟,宜昌)、袁泽林(粟,鄂州)、袁飞贤(桐,永丰)、袁乐华(谷,乐安)、袁郁生(桐,永丰)、袁仁辉(粟,丰城)、袁安龙(横,崇仁)、袁  苏(粟,九江)、袁观贵(城,乐安)、袁社兴(谷,临川)、袁乐平(桐,乐安)、袁举胜(桐、乐安)、袁顺海(粟,鄂州)。
       执行总编辑:袁如启。执行副总编辑:袁飞贤、袁乐华、袁国民(谷,崇仁)、袁勇才(谷,崇仁)。编  辑:袁清华(麂岗,乐安)、袁后开(麂岗,崇仁)、袁家寿(巨岗,乐安)、袁生权(巨岗,安顺)、袁书生(桐岗,乐安)、袁全仁(鹿岗,永丰)、袁厚玉(鹿岗,宁都)、袁转耀(城岗,宁都)、袁锡潮(枥岗,潮汕)、袁如娇(女,横岗,乐安)。
以九岗人参加共议共识为宗旨,以清道光十年庚寅九修《乐安增田九岗袁氏大成谱》本为蓝本,集九岗各家族谱互对互校为基本方法,纠历史分歧纳众说,正父子生年间隔查甲子,以期理顺关系,核准时间,统一编辑,出版九岗袁氏总谱为目的。录个人资料采用姓名,字,号,某人子,辕涛涂几世孙,生年,殁年,葬地,简要大事。娶妻氏,妻生年、殁年、葬地、生子、生女等十五项为依次顺序,以横板排列。免去少数老谱中的“谱名”,及老谱中随心编排的个人“行序”。
       九岗增田大成谱虽说括有九岗各岗之谱系,但它以增田平安桐岗家谱为最全,谷岗谱次之,太平巨岗、鳌溪横岗、永丰鹿岗、苏村镇城岗、增田枥岗再次之,珮公之麂岗和琰公之粟岗二支只录三世,瓘传雲之谷岗芙竹、东耆二支无录,增田枥岗琛公七子揭阳熙公支无录。九岗袁氏老谱以各岗自修为多,资料匮乏,各自为阵,一事多说在所难免,诸多问题当心平气和协商解决,统一认识。
       一、崇仁芙竹东耆袁氏和乐安增田平安桐岗袁氏同为雲公裔
       崇仁芙竹东耆袁氏和乐安增田平安桐岗袁氏,属同源共根,同根于袁鳌第四世袁雲。袁雲本是谷岗袁鹏的次子,只因桐岗三世袁凤无子,袁雲入继袁凤公为双祧
嗣子。似按古今惯例约定,雲生长子承桐岗嗣,余子承谷岗本嗣。
       袁雲娶妻肖氏,生长子:袁贤,字士俊,号友回,承桐岗嗣。
       袁雲娶妻熊氏,生子四:贺、贞无子、资无子、宝,承谷岗嗣。
       雲公宋熙宁己酉进士,累国子监祭酒,哲宗绍圣初(公元1095年),两宫构隙,公屡谏不报,故致仕。时妻肖氏已故长子贤已立家,携熊氏及子隐居三十四都芙竹。居住在芙竹的子女,后来只知他们有位大哥叫袁贤,其它情况并不清楚。
       二、袁鳌公长子袁瓘居谷岗、桐岗、巨岗之争
       在九岗谱史上出现过鳌公长子袁瓘居谷岗或桐岗或巨岗之争,究其原因是对九岗袁氏缺乏全面了解,似有争长门之嫌。
      (一)长房袁瓘居谷岗
       长房袁瓘居谷岗,这是史实。众多九岗家谱都有明文记载,如《谷岗袁氏家谱》、《增田九岗袁氏大成谱》、《丰城荷塘第十一修》、《袁渡袁坊第十四修》等均有
明文记载:瓘居谷岗。《崇仁东耆袁氏家谱》写序言时,因袁鳌,字巨卿,把自己说成巨岗,而在介绍长子袁瓘字惟彦生平时(第一册258页)称瓘公居谷冈。
       (二)九岗是特定的人与特定的时间段产生的
       所谓“九岗”是鳌公父子时间段产生的地名名称。“鳌公九子分九岗”的大约时间在公元995~1005年,分居后以铜锅片为凭认祖,这是一次四世同堂旺族家庭的自然分家。分家前后袁瓘居乐安谷岗乡谷岗,袁珮居崇仁古楼冈麂岗,袁班居乐安太平巨岗,袁珊居乐安戴坊镇横岗,袁琯居乐安増田平安桐岗,袁珰居永丰鹿岗乡鹿岗,袁瑞居増田苏村镇城岗,袁琰居增田苏村镇迁丰城袁渡镇粟岗,袁琛居乐安增田村背、揭阳长美枥岗。
       (三)瓘公居桐岗误说之因
       鳌公第十世孙袁铸,字若钟,号淑坚,居桐岗,他于南宋嘉定三年庚午(公元1210年)繤修桐岗袁氏家谱。《桐岗袁氏家谱》是在资料十分匮乏时修的,可能是桐岗袁氏首修。袁铸公繤修族谱有功于后人,也确实存在失误。
       1. 南宋时桐岗人似认为:我们是长房袁瓘之孙袁雲公的传人居桐岗,瓘公自然也就居桐岗了。袁雲是袁鹏次子,原居谷岗,属谷岗人。只因五房袁琯居桐岗传子袁凤无子,立鹏次子袁雲为嗣,袁雲便住桐岗。由于时隔近两百年,修谱时有意无意间隐去了袁雲双祧承凤公嗣说。
       2. 南宋嘉定桐岗袁氏家谱称:“绍先,名雲,字天经,号雨亭”,将袁绍先与袁雲合为一人列入袁鹏之子,实为重大失误。桐岗鳌公三十八世孙袁飞贤写文指出,“雲公与绍先公是两个人,不是一个人,即此雲非彼雲也”,在时间上是行不通的。袁鹏生于公元998年,袁绍先生于公元1122年,两者相距124年。一百二十余岁的老人还生子,乃人生奇谈!124年能繁衍几代呢?用代间隔常数30年进行匡算:124÷30=4.13个代间隔,取整为4个代间隔,括两头5代人。即袁鹏为一世,袁绍先为五世。
       袁鹏为一世,袁绍先为五世。中间有三代人,减去雲公继嗣一代,还缺两代怎么办?可采用桐岗十五修家谱序作者,永丰二中高中历史教师,鳌公三十八世孙袁飞贤在“桐岗袁氏世系谱几处重大错误及其原因探析”中探究之法和瓘传《崇仁芙竹东耆家谱》相结合之方法加于解决。简明世系:鳌―琯―凤―雲―贤号友回―思位―绍先―。这样做理顺了关系,达到三全其美,何乐而不为。
       袁雲因是双祧承凤公嗣,长子承桐岗凤公嗣,余子承谷岗本嗣。雲公在北宋绍圣间致仕,携眷到崇三十四都芙竹隐居,似有隐承凤公嗣之意,在家里很少提及长子事。难怪芙竹袁氏家谱只知雲娶萧氏、熊氏,生五子:贤、贺、贞无嗣、资无嗣、宝,对长子贤(字士俊号友回)的情况不甚了解。
       (四)瓘公居巨岗误说之因
       崇仁芙竹东耆袁氏在明弘治十三年庚申(公元1500年)修家谱时,请了位进士礼部尚书绣谷的徐琼为之写序,他在序中说: “由宋以迄我皇明历年逾五百,乃欲考世系於十一传以前谨存九冈大成谱而已,考世系于十一传以后则唯有巨冈冈谱而已”。从引言可以说明进士徐琼在写序时是知道有九冈大成谱的,若如按他说从鳌公开始“十一传” 存九冈大成谱,芙竹东耆修谱当照抄到十一世,然而没有。原因是桐岗人主笔道光十年修的九冈大成谱中只写到四世鹏公次子绍先名雲入桐岗,后面的全属桐岗人世系,芙竹东耆谱没法抄录桐岗世系当自己的世系,当“获曾叔祖必昌手定草谱”后便另起新章。这只能说明芙竹东耆袁氏没有参加九岗大成谱前四修,故存在与其它九岗谱不同之误说。
       1. 雲公致仕后曾参与绍圣元年九岗首次家谱联修
九岗大成谱四修是明弘治元年戊申(公元1488年),而崇仁芙竹东耆袁氏首修谱是在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比九岗大成四修谱晩十二年,原本一个县两地相距又不远,为何不参加修九岗大成谱联修呢?究起原因:在宗族制度很严的时代,族内是十分重视门规房矩的,可能在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九岗首次修谱时,因雲公入继桐岗风公为嗣,不能再入长房谷岗嗣,只能入五房桐岗而发生争执,那时雲公或刚致仕,他入仕前入桐岗风公嗣没觉得不妥,入仕后似觉得有碍面子想重回长房谷岗嗣,可能交涉无果,一怒之下搬出桐岗而隐居芙竹,不再理采也不再参加九岗修谱的事了。
       2. 九岗大成谱无雲公衍芙竹袁氏世系之因
       时到南宋嘉定十一年戊寅(公元1218年)夏,九岗二修族谱。此时雲公已故近百年,芙竹世传多在九、十世,总共衍生人口数四、五十人,因人少没重视修谱,也没参加九岗修谱;时到元延祐五年戊午(公元1318年),九岗三修族谱。芙竹世传至十五世,总共衍生不足两百人,也因人少没重视修谱,也没参加九岗修谱;时致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九岗四修族谱。芙竹东耆袁氏世传已达二十余世,现世人口达五百余,应当参加九岗四修族谱,因种种原因还是没参加。是不知道他们在修谱,还是其他岗人没通知?显然不是!这正是九岗大成谱中,没有记录芙竹东耆世系的原因之所在。
       3. 芙竹东耆袁氏独立家谱
       在九岗弘治元年四修族谱影响下,芙竹东耆袁氏已重视家谱了,经过十来年的准备,特别是“曾叔祖必昌手定草谱”,到弘治十三年庚申才正式修家谱。所遇难题是居何岗问题,当时人似认为:时隔久远居何岗不详,反正我们是袁鳌公长子瓘传雲公的后裔,既然鳌公字巨卿,就以“巨岗”自称,见于这种情况进士徐琼采用武断假定法在序中直接言到“长子兵马使瓘乃巨冈匕祖”,他用了个即不说根据又直接假定的办法来为芙竹东耆袁氏定岗属,正是因为他的武断假定,导致芙竹东耆历次修家谱照抄此误说。
       芙竹东耆袁氏自明弘治十三年首立家谱,明万历四年二修,清康熙十七年戊午三修,清乾隆十一年四修,清嘉庆二十五年五修,清咸丰四年六修,清光绪初年七修,公元1999年八修,至公元2013年八月崇仁县联修共九修。细阅一至九修序言,基本一个调,即认鳌公为始祖,生九子分居九岗,但对其他八岗无提及;认可长子灌衍芙竹东耆袁氏。灌公居何岗?也是自说不一:弘治首修谱直称“长子兵马使瓘乃巨冈匕祖”, 明万历二修曰“灌都兵马使迁巨岗”, 清乾隆四修曰“长灌居巨岗”, 清嘉庆五修曰“鳌长子灌公卜居芙竹,传公仪”,但在家谱世系中介绍个人生平时称“瓘公居谷冈” (第一册258页)。开始直接“定”,其后是“迁”, 再其后是“居”, 再再其后是“卜居芙竹”,没个定准,诸如此类说显得苍白无力,多不自信。
       4. 没参加九岗联修自立九岗名称
      鳌公九子分九岗,长瓘居乐安谷岗,次珮居古楼冈麂岗,三班居乐安太平巨岗,四珊居乐安横岗,五琯居乐安平安桐岗,六珰居永丰鹿岗,七瑞居増田城岗,八琰居增田苏村镇粟岗,九琛居乐安枥岗,九个岗说法是一致的。芙竹东耆袁氏族谱为了称巨岗,将三房班公居太平巨岗改称‘前岗’;将本属桐岗五房琯公改为‘谷岗’;将本属城岗七房瑞公改为‘桐岗’; 将本属麂岗二房珮公改为‘城岗’,其余岗名与房属对应。为什么会这样呢?说到底是因为芙竹东耆袁氏没参加九岗联修,不太了解众岗名与对应人,自立一谱时靠听说记忆造成的。
       5. 芙竹东耆之巨岗与时间不符
      芙竹袁氏是鳌公第四世孙即曾孙袁雲,隐居芙竹(约公元1096年)后才有的。崇仁东耆袁氏是鳌公十六世孙袁公仪,从芙竹到东耆铁炉桥立家(约公元1342年)后才有的。巨岗产生于袁鳌九子分九岗前后约公元995~1005年,那时芙竹、东耆还没有袁氏人,何来的芙竹东耆巨岗?九岗袁氏人理应坚守鳌公父子时间段产生的地名名称,无需重新起名。九子分九岗前后袁瓘居谷岗,即便若干年后袁瓘迁居它地,人们照样还是称袁瓘居谷岗而不称居它地,何况查九岗系其它家谱均无瓘迁“巨冈”的记录。
       6. 根据衔接人定岗
      看家谱着重要看家谱向上的衔接人,以衔接人定岗。芙竹东耆家谱向上衔接到袁雲,袁雲是长房袁瓘的孙子,瓘公居谷冈是共识。袁瓘孙袁雲双祧承凤公桐岗嗣,即是双祧,长子贤承凤公桐岗嗣,余子承瓘公谷岗嗣亦属古今正常现象。既然家谱衔接到居谷冈的长房袁瓘,在说岗时,后裔们无论迁到什么地方,有多远,也只能称属九岗之谷岗人。不论什么原因,以往的己成过去,现在是九岗大联修本应丢掉一些陈规陋俗,纠正一些失误,使家谱回到本来的面目,这不正是雲公所希望看到的吗,所以芙竹东耆袁氏不要再相信外姓人徐琼个人搞的“瓘乃巨冈祖” 误传五百年的假定了!特别是当下九岗袁氏第十次联修总谱,芙竹东耆袁氏即是参与者又是组织领导者,为统一九岗历史说,九岗人大团结,当名正言顺的理直气壮地回到谷岗中来,况称当地属九岗之谷岗人有何不好呢?不然,只有将家谱向上衔接换个人。
        7. 东耆始迁祖袁仕立
       东耆袁氏家谱有明确修谱时间记录的,在明朝有弘治十三年和万历四年两次。这两次均称东耆袁氏始迁祖,“雲十有三传至仕立,元至正间由芙竹迁城东而。”到清朝乾隆十一年丙寅修谱后改称“居东耆者,自云之十三世公仪公始也”,此后修的谱公仪、仕立两名都用。公仪、仕立属两个人吗?
       芙竹袁氏家谱载:袁公仪,字可象,号逵江,行宜一。东耆袁氏家谱载:袁公仪,名仕立,字可象,号逵江,行宜一。本属一个分支谱的同一个人,两地的记录有明显差异为何?只要细阅东耆袁氏家谱,就会发现每个谱中人都是名下有名,有字,大部分还有号。这里“公仪”是名,那么“名仕立”是何意?若“名仕立”是本身之名,“公仪”则为修谱时创的谱名。极少数人可能有两个大名,谱中人都有两个大名是与史实不合的。为体现东耆袁氏家谱完美性,此次联修将此谱中之“名某某”,改写成“乳名某某”,这样做是为了与大名区别。在古时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姓有名,字与号只是少数人才有的,非读书家庭的人是不可能冠字立号的。
       三、崇仁神溪袁氏属麂岗
       神溪袁氏家谱,首修于明正德十年乙亥(公元1515年)九月。其谱序言载:“有巨卿公者父,由吉州而迁五十二都白茅畲,生子九人分隶九区是为九冈。九冈之长曰瓘,次曰珮,居麂冈,其子祖英(鸳)徒三十五都古楼冈,十四传生宝复迁一都神仙嘏。”明白无误地对族内外宣告:古楼冈袁氏、神仙嘏袁氏属袁鳌公次子袁珮,居麂冈的后裔。其后,二修?,三修于修清乾隆十二年丁卯(公元1747年),四修于清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公元1820年),五修于清同治七年戊辰(公元1868年),六修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都坚持此说。公元2013年联修《崇仁袁氏联修族谱•五卷神溪袁氏》有误说。
       (一)凭一个离奇故事硬将神溪袁氏入城岗
       道听袁富人踢死马童,盲人引小孩母上京告状,明朝皇帝下旨灭了袁富人家的虚假故事;途说古楼冈周围的袁氏怕受株连,隐城岗称麂岗。它这里没指明是明朝哪位皇帝,这个瞎子和小孩母上京后能不能见到皇帝本身就是个问题,再说明朝皇帝会因富人踢死一个极普通家庭的小孩而杀袁富人全家吗,若马童是皇亲国戚倒有可能。这个故事只是反映了穷人对富人的怨恨,宣扬善恶有报的因果理论,劝人为善罢了。古楼冈袁氏中可能有从城岗迁入的,遇修谱时,他们人少便随麂岗袁氏大流了,或他们念城岗又不想明说便戏编“富人踢死马童,全家被灭,怕受株连,隐城岗称麂岗”的虚假故事也未可知。
       (二)根据衔接人定岗
       看家谱着重要看家谱向上的衔接人,以衔接人定岗。明正德十年乙亥(公元1515年)神溪袁氏首修族谱,谱序言明白无误地说,袁鳌次子珮公居麂冈,珮公子鸳又名祖英徒居三十五都古楼冈。修谱吗,不光靠听说故事,更重要的是看如何上接,本谱上接到袁鳌次子袁珮,珮公居麂冈。神溪袁氏本应称“麂冈袁氏”。假设古楼冈袁氏真属城岗,家谱理当向上衔接到七房袁瑞,瑞公居増田苏村镇城岗,何必与二房袁珮衔接!所以应尊重历史,遵守族史,不能随心所欲。
       (三)人人都有谱名
       第五卷神溪袁氏族谱中,个人简介设置:谱名,讳,字,号,为顺序,这可能与联修有关联。用谱名可能古人因避讳而设,事实上避讳之人亡后不再避其讳也是古人之方法,而绝大多数家谱并没设谱名,也没有必要!今修九岗袁氏总谱,将族谱中“谱名”一项删除,直呼其名,名就是本人的表征,是让人叫的。
       四、揭阳袁氏属九岗之枥岗
       (一)历史渊源
        1.当地家谱说
      《潮汕袁氏族谱》82页曰:潮汕袁氏太始祖讳鳌,字巨卿,生卒年不详。由长沙府尹出守吉州刺史。后徙抚州宝塘崇仁县五十二都白茅畬而居。
        2.袁熙定二十字字辈
       揭阳县第一位进士,潮汕袁氏第二代祖袁熙,六十余岁举进士,从仕二十年,致仕归潮,因当时袁姓人少没修家谱,但他以太始祖鳌公字巨卿的“巨”开头,为潮汕袁氏制定了袁氏字辈歌:“巨朝仲廷大,允若肖远源,通彦伯景舜,子庆经卿夫。”袁熙公是北宋中期当时人,肯定听父亲琛公讲过有关江西太始祖鳌公字巨卿的事情,他也是认同的。
       3.千里寻鳌祖
       公元1999年10月29日正式成立潮汕袁氏重修族谱理事会,为寻找广东潮汕袁氏太始祖鳌公古墓,重修族谱理事会委派潮汕袁氏始祖琛公二十八世孙袁钖章和三十一世孙袁响伦两人不远千里从揭阳榕城赴江西南康市袁氏谱局袁某程家。
       公元2000年11月20日由袁某程带领一行三人,清晨出发直奔太始祖鳌公住地江西乐安县,当晚抵达乐安县增田平安村,受到鳌公桐冈房裔孙86岁高龄老人袁光襦宗亲的热情接待。第二天与桐冈房袁光福、袁观贵,谷岗房袁洪德、袁蠗林,横岗房袁松生等交谈了解情况,查证并参观了增田“大本堂”旧址(现增田乡政府所在地),收获颇丰。
       22日由谷岗乘车至鳌溪店源,受到鳌公巨岗房袁顺章及长子村长袁新忠的热情接待。谈及寻找鳌公古墓,顺章父子俩非常高兴并自带铁锹、柴刀引领大家歩行上栢陂。费尽千辛万苦,十一点半到达咸溪五峰山下,顺章向大家介绍五十三年前这里的静居寺和袁氏大宗祠盛况。十二时多奇迹出现了,在五峰山正对面百陂油柞坑一棵大樟树下发现鳌公墓碑基石。经过一番砍除,一个完整的墓地及墓地前小水池呈现在众人面前,人们沸腾了,这就是我们日思夜想,踏破千山万水要寻找的太始祖鳌公古墓址。高兴之余,大家摆好供品,点燃鞭炮,向鳌祖大礼参拜,香烟缭绕,鞭炮声、喜庆声在深山中回响,钖章、响伦两人跪在墓前大声说:太始祖鳌公啊,我们终于找到您了。这是时隔五十三年的九岗人的共祀!
       钖章、响伦两人查阅了当地家谱,得到了有关鳌公及九子情况的谱证,特别是潮汕袁氏祖讳琛,字朝玉,号昆山为江西鳌公第九子的谱证。目的达到收获颇丰,泪别九岗众至亲返回榕城。
       (二)历史新知考
      《潮汕袁氏族谱》曰:我祖讳琛,字朝玉,号昆山,原籍浙江衢州龙游石狮巷。宋庆历间兵部尚书,累官银青光禄大夫,夏官大司马,元丰六年癸亥左迁潮州守,因家海阳云歩。
       逐官分析
       1.宋庆历间兵部尚书(从二品)为虚
       北宋朝前百年不设兵部尚书,宋太祖为巩固江山将势力最大的禁军分别划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司”统领,发兵职权归枢密院。直到神宗熙宁后期才始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
       宋史可证:“宋庆历间兵部尚书”是家谱意断,此处的“兵部尚书”来源于家谱中的“大司马”, 纯属不考证而引用,即不考证时间,又不考证官名属性,往往造成历史笑料。
       2.累官银青光禄大夫(文散官从二品)为真
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版《揭阳县志》载:“袁琛,字朝玉,龙游人,庆历间累官大司马银青光禄大夫,元丰六年左迁潮州,因家于化龙桥港西里,今子孙蕃衍,墓在海阳云步。”
袁琛于宋庆历(公元1041-1048年)间累官银青光禄大夫,揭阳县志这个提法与当地三修家谱有关,源于前谱可信。左迁潮州时间有大问题,下有专评。
       3. 夏官大司马为西周官
      《宋书•百官上》曰:“大司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马,武也。尧时弃为后稷,兼掌司马。周时司马为夏官,掌邦政。项籍以曹无咎、周殷并为大司马。汉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始直云司马,议者以汉有军候千人司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县道官有狱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摄,以汉无小司徒,而定司马、司徒、司空之号并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复置大司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据上述,夏官大司马是西周朝特有的官名,以后历朝虽有“大司马”确无“夏官”一词。再后便有“兵部尚书”,明清后常以“大司马”别称“兵部尚书”。谱中的夏官大司马,显然是偏听误认,不研究的结果。
        4. 元丰六年左迁潮州守不成立
       (1)宋朝潮州最高长官官职名称不是州刺史!也不是潮州守!
        嘉靖二十六年版《潮州府志》卷五、官师志载:“唐为府州刺史:韩愈字退之宪宗元和十四年谪潮州剌史。宋为知州事:刁湛、王汉俱大中祥符间任。书注:自此,天禧(5年)、乾兴(1年)、天圣(10年)、明道(2年)、景祐(5年)、宝元(3年)、康定(2年)、庆历(8年),历八个年号三十六年旧志没载任者。方峤、胡况、李泳、郑伸俱皇祐间(6年)任,陈嘉谟至和二年任,吕璹泉州人、黄本、林稹俱嘉祐(8年)间任,曾楷、杨洙俱治平(4年)间任,许杭、何廷世、洪牧、薛利和、黄稹並熙宁(10年)间任,方蓁、张安雅並元丰(8年)间任,杨巨卿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任,王滌字长源莱州人元祐五年知州事。”
顺治《潮州府志》卷四、宋知潮州军州事,知潮州官任记载与嘉靖《潮州府志》卷五、官师志载相同。
据上引,宋朝潮州最高长官官职名称不是州刺史!也不是潮州守!而叫知潮州军州事。
       (2)元丰六年左迁潮州守时间上是误断
       志书和家谱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宋庆历(公元1041-1048年)间累官银青光禄大夫。庆历总共八年,我们以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任银青光禄大夫计算,到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中间有四十年时间。一个庆历中累官银青光禄大夫从二品的人,年岁少说也有四五十岁,至元丰末年近九十岁的人连个正二品也没升上,四十年白干了,不合情理!也不合官例,时间上是行不通的。
       (3)元丰共八年府志上已有方蓁、张安雅两人知潮州
       上引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公元1547年)《潮州府志》卷五、官师志载:“许杭、何廷世、洪牧、薛利和、黄稹並熙宁(10年)间任,方蓁、张安雅並元丰(8年)间任,杨巨卿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任,王滌字长源莱州人元祐五年知州事。”
       相距一百一十余年的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公元1661年)《潮州府志》卷四、宋知潮州军州事,知潮州官任记载又重申了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潮州府志》卷五、官师志载说。这是无争的史实!某修谱志者为了某种想法,没办法只好将昆山公插队到神宗元丰六年挤一挤。从方志历史角度说,元丰六年左迁潮州是有背史实的!
       (4)元丰六年左迁潮州说源于谱外人的好心办错事
       清乾隆十八年癸酉(公元1753年),族人清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兼管工部事务前提督广东学政加三级溧阳史贻直写序,他在序中误断“始祖昆山公,宋元丰间谪于潮,因籍潮家焉。”史贻直觉得,应为昆山公谪于潮找个事因,家谱称“大司马”即“兵部尚书”, 于是他查宋史职官知,北宋兵部不设“兵部尚书”职,直到宋神宗熙宁后期才始设“兵部尚书”职(从二品)。为圆昆山公为“大司马”说,就将昆山公谪潮时间排到神宗元丰间。正是由于谱外人史公“元丰间谪于潮”的好心误断,后引得元丰六年谪潮,被当地志书抄用,四处泛滥至今!
       (三)明正统元年揭阳袁氏二修家谱早有定论
       明正统元年丙辰(公元1436年)揭阳袁氏二修家谱主撰天河知县袁瑢在序言中明确指出:“昆山公讳琛,宋庆历间(公元1041-1048年)大司马,左迁潮州守,因而拓基焉,乃袁之始祖。”
这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了五层意思:一是昆山公讳琛,二是昆山公在宋庆历间任大司马,三是昆山公在宋庆历间谪潮州,四是昆山公在潮州拓基安家,五是昆山公是潮汕袁氏始迁祖。重点是指明昆山公升任、谪潮、居潮均在庆历间。最大的遗憾是袁瑢没弄清“大司马”的来龙去脉,不加分析,一味抄录。
       (四)庆历新政可参照
       北宋庆历三年仁宗罢吕夷简丞相,起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人皆任高官要职。范仲淹提出“明黜徙、抑挠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重命令”等十项整顿政事的法令,这就是当时具有革新意义的“庆历新政”。 新政得到众人拥护,国子直讲石介精神振奋积极参与并赋《庆历圣德颂》,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人为大奸。
庆历四年夏竦为解切齿之恨打击革新派,命家中女奴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宋仁宗将信将疑,范仲淹等人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放,变法遂告失败。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等人被保守派诬陷搞“朋党”活动,革新派相继罢职外放。
      (五)庆历六年谪潮最相益
       庆历五年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庆历新政” 发起者、组织者相继被处罚。庆历六年,对那些支持、赞颂新政的京官以及保守派看不顺眼的人,借机予降级外放是保守派们最好的机会选择。升任银青光禄大夫不久的袁琛为革新所动,赞赏革新派而遭谪也是情理之中事。
       庆历六年丙戌(公元1046年),袁琛谪潮知潮州军州事。知潮州军州事,是当时潮州最高长官的职称。对当地文武双管的最高官员,人们常常也习惯尊称为“大司马”,彰显敬畏。越九、十一代后人墨、漳首修揭阳袁氏家谱时,他们没弄清历史情况误将尊称口传“大司马”当真,加在琛公头上以示显赫。这可能是清雍正及以后家谱中方志上出现袁琛任兵部尚书之根源所在。
       (六)较早方志看袁琛
       以前较早的几种版本方志中,明嘉靖《潮州府志》和清顺治《潮州府志》它们是以前代府志为底稿编撰的,没有袁熙父亲袁琛的介绍。到了清雍正朝后出版的府志书中才有袁熙父亲袁琛的介绍,且内容越后越详。这与盛世修家谱不无关系。从清雍正九年版和清乾隆周硕勋版将袁琛按排在寓贤、儒寓附中介绍看,编辑者们处在为难之中,免强抄家谱。
       (七)回归本来
       袁琛,字惟宝,又字朝玉,号昆山,鳌公九子。辕涛涂下第五十四世孙。生于北宋乾德五年丁卯(公元967年)五月初七日申时,殁于北宋仁宗皇祐元年己丑(公元1049年)九月十二日亥时,享年八十三岁,葬于海阳县云步乡百丈坪,后迁至揭阳陈侯村望山墓园。祖籍江西崇仁增田枥岗,天圣初徙浙江衢州龙游石狮巷,庆历间复徙居海阳云步。宋真宗景德元年与兄琰并举进士,官拜大理评事,累官银青光禄大夫。宋庆历六年丙戌谪知潮州军州事,时人称大司马,未几诏免职返京,琛愿终老潮州,为江西崇仁九岗迁龙游复迁潮州袁姓之始迁祖。
娶李氏儒人,生于宋乾德四年丙寅(公元966年)六月初二日申时,殁年不详,葬乐安增田马棚嵊上水出水莲花形。裔居江西乐安增田村背枥岗。生子四:鵰、鸞、鹤、鹗出继七兄瑞为嗣。
续娶吕氏,诰封贤德夫人,生于北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公元1002年十月十九日,卒于北宋哲宗绍圣元年甲戌(公元1094年)三月初三,葬东浦下岗山,后同夫迁至揭阳陈侯村望山墓园。裔居广东潮州属枥岗。生子三:鸾、炜、熙。
        五、袁鳌归宋得不到重用而避居抚州崇仁
        九岗家谱大多都说“鳌公遭五代乱避居抚州崇仁”,这个说法不准确。
       (一)何为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唐末至北宋立这段中国大分裂时期,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以时间为序依次更替的:后梁(公元907~923年)、后唐(公元923~936年)、后晋(公元936~947年)、后汉(公元947~950年)、后周(公元951~960年)等五个地方政权。
        十国,是指唐末至北宋立这段中国大分裂时期,在中国中原地区以外存在过的:前蜀(公元907~925年)、后蜀(公元934~965年)、吴(公元902~937年)、南唐(公元937~975年)、吴越(公元907~978年)、闽(公元909~945年)、楚(公元896~951年)、南汉(公元917~971年)、南平(即荆南公元924~963年)、北汉(公元951~979年)等十余个割据政权。
        五代开始于公元907年,止于公元960年,历54年被北宋赵匡胤统一了。
        (二)江西在五代十国
        江西,地理位置在南方属十国范畴,先属南吴,次属南唐,三属后周,最后归北宋。
        (三)袁鳌在五代十国期间
        1. 袁鳌生于五代十国中期
        鳌公生于五代十国之南吴顺义三年(即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十月十五日之江西南昌蓼州。
        2. 鳌公成长在十国之乱世时
        南吴天祚三年丁酉(公元937年)杨溥禅位徐知诰南吴亡,第三年徐知诰复姓李名昪,改国号为唐而南唐立都金陵。南唐升元七年癸卯(公元943年)李昪去世,子李璟继承皇位。李璟积极用兵,于公元945年灭闽,公元951年利用南楚内乱之机将其灭亡。南唐最盛时辖35州,约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
李璟采取联合契丹来压制后周的策略,北方后周世宗柴荣意统天下那里容得。于南唐保大十三年乙卯(公元955年)至交泰元年戊午(公元958年),三度征伐南唐,周世宗柴荣御驾亲征,周军势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南唐军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几乎全军覆没。李璟为自保上表柴荣,自请传位于太子弘冀,请划江为界,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为避后周锋芒,李璟迁都洪州(后称南昌),去帝号,称国主,奉后周正朔用其纪年,至此南唐己成为后周之属国。
后周显德六年己未(公元959年)六月,周世宗柴荣在开封去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显德七年庚申(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领兵抵御北汉和辽的进攻时,在开封东北四十里地的陈桥驿发动了“陈桥兵变”,至此,后周亡北宋立。
        3. 鳌公出仕在十国之乱世末
       南唐,是五代十国中少有的重文行科举的政权割据国家之一,南唐升元前五年开科取士末举进士,升元六年举进士,保大初举过进士,自保大十年后更加重视贡举,即便在后周用兵乙卯、丙辰时段也未间断,后主继位后行贡举就有七次之多。
       约南唐保大十一年癸丑(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游学于袁州居家,登南唐保大十四年丙辰(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进士,南唐保大十五年丁巳(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三十五岁拜南唐长沙府尹,居长沙。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公元960年),后周亡入北宋。北宋太祖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二月长沙归宋,任原职,居长沙。
        4. 鳌公隐退避居、致仕、卒于北宋
       北宋太祖乾德元年癸亥(公元963年)二月长沙归宋,觉非受重用有隐退之意,慕华岳胜境,由长沙徙抚州宝塘崇仁乡五十二都白茅畬三龙岗(今崇仁相山镇朱溪村)。
       约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因龙滚基(泥石流)屋毁,再徙三十七都山家源(今静居寺)创基。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丁丑(公元977年),以双亲年老辞位不许,诏以本职出守吉州刺史,时人尊称大司马。迁家吉州,长子瓘留守山家源基地。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公元983年),回南昌蓼州丁父忧,继丁母忧,后称疾未仕。
       北宋至道三年丁酉(公元997年)八月十七日,夫人陈氏殁,享年七十有六。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三月十二日卯时卒,享年七十有七。夫妇合葬崇仁五十一都柏陂湾袁家坑今名油榨坑,风吹罗带形。
       依以上时间分析,鳌公因入宋后得不到器重想隐退才避居抚州崇仁,与五代乱没有关系。
       六、九岗谱前五世较乱当梳理
       九岗袁氏家谱,修时各自为阵,对个人的生、殁、葬、主要事迹各谱自说,任凭自想五花八门。丰城袁坊、袁渡谱,前十世生殁葬资料没列。为说明问题,以第三世袁鹏为例,列举几谱原文说并分析:
       (一)实录原谱
        1. 增田大成谱
       袁鹏,瓘公长子。字元善,北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六月初二日寅时生,天圣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登武榜进士,后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公元1068年)赵元昊寇边,授兵部尚书,进禦有功加太子少保,解组归家,重修静居寺,元丰四年辛酉(公元108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午时殁,葬本境峡山口官陂上天虹饮水形壬山丙向。公历任绩备载邑志。娶胡氏,宋景德丙午八月初七生,仁宗庆历甲申三月十六日丑时殁,葬乐邑十一都桐岗嶺虎形中穴壬山丙向兼亥巳。继娶谢氏,宋天圣甲子四月初八日亥时生,宋治平乙巳九月二十六日子时殁,葬天虹饮水形。三娶黄氏,宋景祐丁丑十二月初六日寅时生,绍圣丙子五月十一日亥时殁,葬傍谢氏坟左。生子三:霁、雲、霸。
        2. 崇仁芙竹谱
       袁鹏,瓘公次子,字元善,行十九。宋天圣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登武榜进士。明道壬申奉仗江淮,景祐间御寇有功授兵部尚书,皇祐初将故基建祠及净居寺,加封太子少师少保。娶胡氏浩封夫人,继娶谢氏、黄氏浩封夫人,生子二:雲、霸。公卒嘉祐四年己亥(公元1059年),葬三十五都垅湾大源正坑蛇形,夫人俱葬廖桑木马树下金鹅抱蛋肜。(注:崇仁芙竹谱中没给次子袁鹏设生年,但写有长子袁鹄公元948年生;三子袁鹤公元954年生,次子袁鹏似公元951年生)
        3. 谷岗谱
       元善,讳鹏,瓘公长子。北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六月初二日寅时生,天圣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登武榜进士,奉使江淮,仁宗景祐元年甲戌(1034年)赵元昊寇边,授兵部尚书,进禦有功加太子少保,解组归家,重修静居寺,元丰四年辛酉(公元108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午时故,葬五十三都上观官陂上天虹饮水形丙壬向。妣胡氏,宋景德三年丙午八月初七子时生,仁宗庆历四年甲申三月十六日丑时殁,葬龙潭口官陂上木杓形癸丁向,生子一:霁。继娶谢氏,宋天圣二年甲子四月初八亥时,宋治平二年乙巳九月二十六日子时故,葬天虹饮水形,生子一:雲,出继凤为嗣。三妣黄氏,宋景祐四年丁丑十二月初六寅时生,绍圣三年丙子五月十一日亥时故,葬谢氏墓左,生子一:霸。
        4. 荣程九岗谱五六卷
       袁鹏,瓘公长子。字元善,生于北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六月初二日寅时,天圣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登武榜进士,仁宗景祐甲戌(1034年)赵元昊寇边,授兵部尚书,进谏有功加太子少保,解组归家,重修静居寺,殁于元丰四年辛酉(公元108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午时,葬五十三都上观官陂上天虹饮水形丙壬向。妣胡氏,生于宋景德丙午八月初七子时,殁于仁宗庆历甲申三月十六日丑时,葬龙潭口官陂上木杓形癸丁向。生子一:霁字君政。继娶谢氏,生于北宋天圣甲子四月初八亥时,殁于宋治平乙巳九月二十六日子时,葬于天虹饮水形。生子一:雲字君敏,出继堂弟凤为嗣。续黄氏,生于北宋景祐丁丑十二月初六寅时,殁于宋绍圣丙子五月十一日,葬谢氏墓左。生子一:霸字君敬。
       (二)具体分析:
       1. 袁鹏生年
       列举四谱中:增田大成谱、谷岗谱、荣程九岗谱五六卷同说,袁鹏生于北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六月初二日寅时;只崇仁芙竹谱一家说,袁鹏生于公元951年。
       2. 袁鹏卒年
       列举四谱中:增田大成谱、谷岗谱、荣程九岗谱五六卷同说,袁鹏卒于元丰四年辛酉(公元108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午时;只崇仁芙竹谱一家说,袁鹏卒嘉祐四年己亥(公元1059年)。
       3. 袁鹏葬地
       增田大成谱说,葬本境峡山口官陂上天虹饮水形壬山丙向;谷岗谱、荣程九岗谱五六卷同说,葬五十三都上观官陂上天虹饮水形丙壬向;崇仁芙竹谱说,葬三十五都垅湾大源正坑蛇形。前三谱基本相同。
       4. 袁鹏登武榜进士
       列举四谱中:增田大成谱、崇仁芙竹谱、谷岗谱、荣程九岗谱五六卷同说,袁鹏天圣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登武榜进士。四谱一致。
       5. 赵元昊寇边
       (1)列举四谱中:增田大成谱说,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公元1068年)赵元昊寇边;崇仁芙竹谱说,景祐间御寇有功;谷岗谱、荣程九岗谱五六卷同说,仁宗景祐元年甲戌(1034年)赵元昊寇边。
       (2)史书载赵元昊寇边,
       《宋书•本记十仁宗二》曰:“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五月甲寅朔,是月,元昊陷塞门砦,兵马监押王继元死之,又陷安远砦。……八月辛亥,诏范仲淹、葛怀敏领兵驱逐塞门等砦蕃骑出境,仍募弓箭手,给地居之。……九月,元昊寇三川砦,都巡检杨保吉死之。”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春正月辛亥朔,元昊请和。……二月,元昊寇渭州,环庆路马步军副总管任福败于好水川,福及将佐军士死者六千余人。……秋七月丙辰,元昊寇麟、府州。”
        “庆历二年闰月戊戌,元昊寇定川砦,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葛怀敏战没,诸将死者十四人,元昊大掠渭州而去。十一月壬申,黑气贯北斗柄。辛巳,复都部署兼招讨等使,命韩琦、范仲淹、庞籍分领之。”
        “庆历三年春正月庚午朔,癸巳,元昊自名曩霄,遣人来纳款,称夏国。二月丙午,赐陕西招讨韩琦、范仲淹、庞籍钱各百万。……夏四月戊戌朔,癸卯,遣保安军判官邵良佐使元昊,许封册为夏国主,岁赐绢十万匹、茶三万斤。闰月丙午,庆历五年曩霄遣人来谢册命。”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二月癸酉,颁《庆历善救方》。夏国来告曩霄卒。……夏四月己巳朔,封曩霄子谅祚为夏国主。”
       从上引可知:宋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赵元昊自立为帝,率军入侵宋境,在三川口战败宋军,生擒宋大将刘平、石元孙,宋朝边关重镇延州城危急。到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范仲淹临危受命,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延州知州。他到延州任上,便通书于赵元昊,劝其取消帝号,弭兵言和。但因他私焚赵元昊的回书和触犯了“人臣无外交”的条例而受到部分朝臣攻奸,有人甚至主张诛杀他。仁宗皇帝宽宥了他,将他降为耀州知州。全过程没有袁鹏参与的记录,即便参与了袁鹏只是范仲淹的下属。
        6. 袁鹏平乱有功授兵部尚书为非
       查宋史可知:北宋朝前百年不设兵部尚书,宋太祖为巩固江山将势力最大的禁军分别划归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司”统领,发兵职权归枢密院。直到神宗熙宁(公元1068~1077年)后期才始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
       即然北宋朝神宗熙宁前没设兵部尚书职位,袁鹏随范仲淹平乱有功,授兵部尚书说当为虚,属修谱人之误。即然平乱有功,得到提升属正常,不一定是尚书,当改成“袁鹏随范仲淹平乱有功,授兵部侍郎,进谏得力加太子少保。”当时兵部不设尚书,但兵部副职侍郎还是存在的,一个没有尚书的副职侍郎,实质上也是无尚书名的尚书。
       (三)总结
       九岗袁氏家谱说法不一,这次联修九岗袁氏总谱对有分歧的人或事,各谱互相参照,取多谱相同为用;根据情理选择为用;历史事件以史书为重。
       1. 袁鹏生卒年葬地
       采用增田大成谱、谷岗谱、荣程九岗五六卷三家共说:袁鹏生于北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六月初二日寅时,卒于北宋元丰四年辛酉(公元108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午时,葬五十三都上观官陂上天虹饮水形丙壬向。
        2. 袁鹏登武榜进士
       袁鹏天圣八年庚午(公元1030年)登武榜进士,四谱一致。若按崇仁芙竹谱说,袁鹏生于公元951年,到公元1030年登武榜进士,时年已八十岁了,这个岁数还能登武榜进士?若按另三谱说,袁鹏生于公元998年,到公元1030年登武榜进士,时年三十三岁正当年。
        3. 袁鹏随范仲淹平乱
       以史书为据。北宋仁宗庆历二年壬午(公元1042年)赵元昊寇边,袁鹏随范仲淹平乱有功,授兵部侍郎,进谏得力加太子少保。正因为此,才有在北宋仁宗庆历三年癸未(公元1043年)特追赠祖父鳌为枢密院正卿,护国佑民大夫。
        4. 袁鹏娶三氏生子三
       袁鹏娶胡氏、谢氏、赵氏,四谱一致;生子三,三谱相同,崇仁芙竹谱只生雲、霸二子,不知道还有长子霁,当以少数服从多数。相比较而言谷岗谱更细点。娶胡氏,生于宋景德三年丙午八月初七子时,殁于仁宗庆历四年甲申三月十六日丑时,葬龙潭口官陂上木杓形癸丁向,生子一:霁。继娶谢氏,生于宋天圣二年甲子四月初八亥时,殁于宋治平二年乙巳九月二十六日子时,葬天虹饮水形,生子一:雲,出继桐岗琯公之子凤为嗣。三娶黄氏,生于宋景祐四年丁丑十二月初六寅时,殁于宋绍圣三年丙子五月十一日亥时,葬谢氏墓左,生子一:霸。
       七、九岗老谱中鳌公上溯为误导
       增田大成谱:
       安(1世)―京―彭―贺―忠―熙―焕―侃―公晦―子哲―会宗―九宵―拱极―豹―询―顗―昴―君正―枢―朗(20世)―天纲―客师―恕巳―楚客―伯彦―仲几―叔则―敬柔―简易―建丰(30世)―志高―昱(子四:敬、廠、敖、敷)―鳌―九子―
       崇仁芙竹谱
       安(1世)―京―汤―成―绍―熙(6世,子二:焕、敏)―焕―侃―晦(9世,子三:子明、子哲、子纯)―子哲―公宗―冲―星(13世,子二:湛、豹)―豹(子二:洵、淑)―洵―顗(子二:戬、昂)―昂―君政(子三:枢、机、宪)―宪―朗―天纲(21世)―客师―恕己(23世)―楚客―伯彦―仲几―叔则―敬柔(28世,子二:易简、崇简)―易简―建丰―志高-昱(子四:敬、厂、敷、鳌)-鳌(33世)-
       解读:
       (一)芙竹谱从一世袁安至六世袁熙,与史册相符,属汝南支人。大成谱从一世袁安至五世忠与史册相符,袁忠生子袁袐,六世袁熙是袁绍次子。
      《后汉书•列传35》曰:“忠子祕,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祕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祕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扞刀,皆死于陈。诏祕等门闾号曰‘七贤’。”
      《后汉书•列传64上》曰:“绍有三子:谭字显思、熙字显雍、尚字显甫。谭长而惠,尚少而美。绍后妻刘有宠,而偏爱尚,数称于绍,绍亦奇其姿容,欲使传嗣。乃以谭继兄后(谭过继给基),出为青州刺史”。
       (二)七世袁焕、八世袁侃属陈郡支人,袁焕的父亲是袁滂!
      《三国志卷十一》曰:“袁涣字矅卿,陈郡扶乐人也。父滂为汉司徒。魏国初建(公元220年)为郎中令,行御史大夫事。时刘备死者(公元223年)群臣皆贺,涣以尝为备举史,独不贺。居官数年卒。太祖为之流涕,赐谷二千斛。”
       (三)九世晦、子哲、公宗、冲、星(十三世)属家谱创名,史册无名。
       (四)十四世豹、洵、顗、昂、君政、宪、朗(二十世)属陈郡支人
        1. 袁豹的父亲是袁质
      《晋书•列传53》曰:“质字道和,自涣至质五世,并以道素继业,惟其父耽以雄豪著。及质,又以孝行称,官历琅邪内史,东阳太守。质子湛,豹。”
        2. 袁豹有子三
      《宋书•列传12》曰:“湛弟豹字士蔚,好学博闻,善言雅俗,每商较古今,兼以涌咏,听者忘疲。豹代为丹阳尹,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坐使徒上钱,降为太尉咨议参军。九年(413年)卒官,年41岁。子洵。”
      《宋书•列传12》曰:“洵弟濯,扬州秀才早卒,濯弟淑,濯子粲有别传”。
      《宋书•列传30》曰:“淑字阳源,陈郡阳夏人,丹阳尹袁豹少子也。”
       3. 袁朗的父亲是袁枢不是宪
      《旧唐书•列传140》曰:“朗雍州长安人,枢之子。先自陈郡仕江左,陈亡徒关中。陈后主(583-587年)闻之而召入禁中。陈亡,仕隋,为尚书、仪曹郎。武德初(618年)授齐王文学。祠部郎中。贞观初(627年)卒官。太宗为之废朝一日”。
       (四)二十一世袁天纲,二十二世客师属四川城都人,与九岗无直接血缘关联!
      《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二十一相一》引《定命录》曰:“袁天纲,蜀郡成都人。父玑,梁州司仓。祖嵩,周朝历犍为浦阳、蒲江二郡守、车骑将军。曾祖达,梁朝江、黄二州刺史,周朝历天水、怀仁二郡守。”
       天纲上有父玑,祖父嵩,曾祖父达,此谱均未录入。袁天纲与九岗没有直接关联。
       (五)二十三世恕己,属汝南支河北东光人,与九岗无直接血缘关联!
       《旧唐书•列传41》曰:“恕己,滄州东光人。长安中(公元702年)为陵州刺史。……拜中书令,封南阳郡王。曾孙德文,举进士。开成三年(838年)授秘书省校书郎。”
       《后汉书•列传103》曰:“高字公颐,恕己之孙。”恕己的父亲是谁?儿子又是谁?都沒讲清楚。
       《中國历史年表》曰:“恕已,死于公元706年。”此时,当过刺史的恕己约有40岁,约生于公元666年。
       恕己是汝南支河北东光人,客师乃四川成都人,客师无迁到东光去的记录,他们应是两个分支支系。又两者相距七十余年,如何相生。再者恕己之孙高,曾孙德文此谱均未录。袁恕己是汝南支河北东光人,他与九岗没有直接关联。
       (六)二十四世楚客,
      《全唐文卷一百七十六之二》曰:“袁楚客,陈郡人,神龙中官酸枣县尉。”公元707年武三思专权,楚客规魏元忠书规朝廷十失,袁楚客与袁恕己出生年相当,袁恕己如何成了楚客的父亲呢!
      《大唐新语》曰:“开元中,天下无事,玄宗听政之后,从禽自娱。又于蓬莱宫侧立教坊,以习倡优萼衍之戏。酸枣尉袁楚客以为天子方壮,宜节之以雅,从禽好郑卫,将荡上心。乃引由余、太康之义,上疏以讽。玄宗纳之,迁下邽主簿,而好乐如初。”
       (七)伯彦、仲几、叔则史册无名,属家谱创名!
       (八)二十八世敬柔
       《新唐书•列传110》曰:“明日,诏使至,畋召监军袁敬柔以逆顺晓诸将,乃听命,刺血以盟。”
       唐僖宗乾符七年(公元880年),节度使郑畋在梁州为皇帝召募了五百精兵,号称“迅雷兵”,黄巢派使者来劝降,众将都想投降黄巢,郑畋用钱也没按服成功。第二天,皇帝的使臣来了,郑畋召来监军袁敬柔用君臣之义劝告众将,他们才听从了命令,一起取血宣誓。
       (九)二十九世易简
      《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第三》曰:“唐昭宗乾宁三年五月,昭宗遣宦者袁易简诏建罢兵,建收兵还成都。黔南节度使王肇以其地降于建。”
       (十)三十世建丰
      《册府元龟•卷347将帅部佐命八》曰:“袁建丰,自武皇破黄巢时(公元884年)得於华阴,年方九岁,爱其精神爽俊,俾收养之。渐长列於左右,复习骑射,补铁林都虞侯。从破邠州王行瑜,以功迁左亲骑军使,转突骑指挥使。从庄宗解围上党,破柏乡阵,累功加右仆射、左厢马军指挥使。明宗为内衙指挥使,建丰为副。北讨刘守光,常身先士伍,转都教练使,权蕃汉副总管。庄宗入邺,以心腹干能,选为魏府都巡捡使。破刘鄩下卫、磁、洺三郡有功,加检校司空,授洺州刺史。於临洺西败梁将王迁数千人,生获将领七十馀人,俄拜相州刺史。徵赴河上,预战於柳陂,建丰领相州军士,行营在外,委州事於小人,失於抚驭,指挥使孟守谦据城以叛,建丰引兵讨平之。改隰州刺史。”
       改隰州刺史,染风痹于任。明宗嗣位,念及平昔副贰之旧,诏赴洛下,亲幸其第,抚问隆厚,加检校太傅,遥授镇南节度使,俾请俸自给。后卒于洛阳,年五十六岁。废朝一日,赠太尉。
袁建丰,公元884年九岁,武皇破黄巢在华阴收养,他自己也不知道家在哪里,祖上何人。
       (十一)三十一世志高与32世昱史册无名,属家谱创名。
       小结
       综上解读可知:这个世系属东拼西凑,先用汝南支袁京系人,次用陈郡支袁焕系人,再用造名法填空,乐于将互相毫无直接关联的名人天纲、南阳王怒己、楚客、敬柔、易简、建丰等强拉硬拖地拼接入谱。造成不真实的原因,在于对袁氏缺乏全面了解,修谱时资料匮乏,各自为阵,又想修个大全谱。
       八、九岗祖鳌公上朔至陈郡袁钰
      《袁氏世考》第46页曰:“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谱载始祖钰居余牟(西山)唐天宝时人,二子澍、葆。澍三子,柚字於贤、枝字於茂、朴字於宝。柚五子,燷、灴俱居西山;煌子坦、烓长子墐俱徙蓼州、次列迁吉州;煜三子堉、埁、埥。朴一子烯,烯子二坤、逵。枝三子,灯子墡迁蓼州;焊迁进贤界岗;焲子二,玺迁蓼州、塎。墡三子,衘、街、小阳。街二子宪佐、宪统。宪佐二子道谋、道迅。道迅二子(昆鸟)、鰲。鰲九子分居九岗,瓘迁崇仁谷岗,子郜汶赘于临川张氏析居槎溪头,曾孙光居谷岗横斗;珮居麂岗;珏(班)居巨岗;玮(珊)居横岗;琯居桐岗;珰居鹿岗;瑞居城岗,子宏三子旻襄居下西源;琰居粟岗;琛居枥岗。”

       整理世系表如下:
      《袁氏世考》是清朝人袁赐光用三十年收集而成的专门摘录各地家谱的谱书,诚实可信。从其摘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摘录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家谱,记叙顺畅,没丝毫的刻意造作,所记之人全是普通人,毫无攀附,值得信赖。
      《蒐湖里雩韶袁家渡谱》是记录袁鳌上溯至袁鈺公世系的,是记录鰲公九子以前的人和事,是可信的。现九岗家谱记录的是鳌公以下的人和事,两者是传承关系,理应相衔接。
现有不少自称是九岗鳌公八子琰传德公后裔,他们在修谱时忘记了老谱上明确的鳌公上溯世系。是因布衣,是因忘记,是靠听说,还是有意将老远祖们修饰武装一下沾点官气?重新拼凑一个新的上溯来。

袁鳌研究会九岗袁氏总谱十次联修编辑部
2016年3月1日



作者: 袁酉    时间: 2018-8-13 08:54
再次审阅
作者: 奋斗的零九    时间: 2018-8-13 15:31
辛苦了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