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袁世明世家历史文化之根初探 [打印本页]

作者: 袁玉刚    时间: 2016-10-29 23:05
标题: 袁世明世家历史文化之根初探
本帖最后由 袁玉刚 于 2016-10-29 23:15 编辑

袁世明世家历史文化之根初探

袁玉刚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根,根据汉语大辞典解释,乃事物的本源。另还有依据、根据等义项。自古以来,无根之木,无本之源都是无法生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发祥之源。据相关史志和《袁氏家谱》等记载,袁氏入蜀(黔)始祖袁世明于宋端平二年(1235)年自江西庐陵奉旨入蜀平南,战事奏凯后诏命镇土安民,从此定居武都城(今土城)。将先进的中原庐陵文化带到了川南和黔北边陲,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文化,延长了南宋政权的存在,保卫了江南生灵。
     在南宋时期,庐陵文化代表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主流,甚至左右中原文化的前进方向,可窥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朝历代的将军平定边疆后,都要修建孔庙,用儒家的思想教化民众一样,袁氏始祖袁世明入蜀平定夷乱后,对原是寺庙的土城景福寺进行了崇建,并增建了孔子殿堂,向边蛮地区传输儒家思想和中原先进文化,提高治域民众的文化素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无疑是进步的。刚正义烈是庐陵文化精神的核心精髓,是古代江西地区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也占有相当的地位和比重。袁氏始祖袁世明不但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在边陲地区加以弘扬和传播,也将刚正义烈的庐陵文化精神融入到了西南边陲,极大的影响了当地民风和族风。从南宋末年袁世明入蜀到清朝中期的1776年土城最后一个千总旗十八世孙袁濂谢职,在长达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袁氏后裔子孙将这种儒家的仁义和   大爱用实践,甚至生命诠释得淋漓尽致,也是袁氏子孙实践“赤心报国扬民族大义,忠孝传家显袁氏世范”家训族规的最好体现和实证。
      儒家训戒,人天之基,包容天下各家文化,胸襟气魄,当如圣人言:“大而化之”,“圣心无量”,谁讲得对,就向他学!这是华夏民族五千年的心胸。中华大地上的各姓氏家族,都以儒家文化作为家族的文化之根。袁世明世家也不例外。袁氏入蜀(黔)始祖袁世明为什么会对原是唐朝乾符年间(874-879)修建的景福寺进行崇建、塑妆功果,并增设孔子殿传播儒学呢?我们不得不先掌握和了解儒学在唐宋时期的发展。儒学经过南北朝佛道的冲击,地位日趋下降,这时儒家学者便将儒学融和佛道的一些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将儒学上升为天理,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将三纲五常与封建统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维护了封建统治,受到统治者的推行,但是也强调了读书者的素质,这种思想成为了正统官方哲学,稳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后世基本沿用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而南宋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即朱熹、程颐、程颢创立的朱程理学),朱程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学说。朱程理学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再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提出“灭人欲,存天理”一说,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是兼收并蓄的,而非相互排斥的。无论是儒家思想、佛教、道教,还是朱程理学在维护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是一致的。袁氏文化自土城景福寺发祥以来,不断在发展中吸收滋养自己的养分,形成了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始祖袁世明入蜀平南亲自创建留下的三大遗迹(景福寺、杉王、东皇殿)文化印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构成了袁世明房世家大族的文化体系。
     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也是家族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土城景福寺的儒家文化教化,杉王的济世救民,爱好和平的情怀,东皇殿的悲悯苍生,祈愿天下太平的慈悲愿景,就是袁氏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特别是位于当时武都城中心的景福寺,后来不断通过袁氏子孙的扩(修)建,后寺祠合一,体现了弘佛法,更尊儒学的文化内涵。佛禅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渗透,相融合,到宋明更是后达到臻美统一,形成了著名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同样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充分证明袁氏文化的包容兼蓄,它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吸收多元文化,滋养自身,铸就了丰厚的家学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
     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据《罗汉寺碑记》和《袁氏家谱》等记载,罗汉寺袁氏宗祠的前身是宝祐六年(1258年)春,三世祖袁忠修建于小合水的宗庙。后五世祖袁绍祖、袁绍鉴大修,七世祖袁珍率族人迁建于世明祖墓前。作为袁世明房子孙的血脉之根,她的崇高和神圣地位无以伦比。
     我袁氏自始祖世明定居土城(武都城)以来,到五世绍祖、绍鉴、绍善三兄弟都世代居住在土城。明洪武十四年(1381),四世隆祖带三子绍善奉旨征云南,在德松堡(铺)一战阵亡,绍善留镇云南。五世绍祖于洪武二年(1369)年迁儒溪城,洪武四年(1371)任儒溪关巡检使,洪武十四年(1381)升节义将军,承父爵,袭唐朝坝长官司长官。洪武五年(1372),五世绍鉴迁下赤水里官渡塘,任下赤水里守边长官,后升节义将军。
      从明洪武五年(1372)绍鉴驻防下赤水(今官渡)后,袁世明房分为古滋世系和官渡世系,即以今土城为中心的赤水河流域世系和以官渡为中心的习水河流域世系。据《景福寺碑记》记载,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奢酋叛乱(即史称奢安之乱或安酋之乱),盗匪猖獗,寺庙被毁,隆邑僧人多方化缘,组织恢复重建。“一以完樗(chū)僧之念,一以壮恢复之观,一以培袁氏祖德宗功之劳,一以佛教如线不泯之脉”。该寺由土城世袭长官袁氏数次重建及改扩建,成为寺、祠合一并兼具孔庙、书院、学堂、会馆功能为一体之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木质结构,由三个四合院组成。供奉五世绍祖和祖妣陈氏神像,并供奉一世至五世神位牌。但这不影响景福寺袁氏宗祠最初作为袁世明平南精神和文化传递的发祥之源,更不能否定它的历史地位和曾经发挥教化边民的积极作用。
     黔北袁氏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年来为川南和黔北地区的文明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是川南、黔北地区各民族生生不息和袁氏血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川南、黔北地区各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因此,近来景福寺袁氏宗祠恢复重建,提出景福寺袁氏宗祠是袁世明房文化之根的观点和论调,是有充分史实依据的。拜佛、祭祖、劝学,同庙而不同堂,这就是景福寺的文化特点,也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产物。据《增修仁怀直隶厅志》、《续修遵义府志》等记载的景福寺碑记,足以为证。有史可依,有据可查,毋庸置疑。
    数百年来,袁氏十几代将军、督抚、千户、总旗等为川南和黔北的安定团结而血染疆场,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要继续发扬“赤心报国、忠孝传家”的家规族训,继承历代先祖的遗志,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袁氏文化,方能告慰先祖英灵。同时,我们也要大大增强抓好古文物保护和建设的信心,无论是景福寺袁氏宗祠的恢复重建,还是其他袁氏祠堂的建设,以及已经重建完毕的罗汉寺袁氏宗祠等,对恢复祠堂的传统家教言传、感恩明礼、文化交流,教育励志及家风建设等都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是我们传承袁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习水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机遇,把土城景福寺袁氏宗祠及其他袁氏祠堂的恢复重建工作抓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释放文明发展的力量,让与之一脉相承的袁氏文化继续在新的历史时期为黔北和川南的文明进步再奉献力量。这也是我们纪念袁氏先祖的最好方式。


                        (作者简介:袁玉刚,字庆得。系南宋御前正殿雄威将军总制、平南大元帅二十八世孙)
                     注:   
                     参考文献:《朱熹的理想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南宋官方正统儒学,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等。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