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6年6月3日),习水新闻综合广播介绍了我始祖袁世明祖入蜀平南等战事。虽然《节目》时间很短。但对整个战况都讲得很清楚。从进军时间、进军路线、战斗场次都叙述得很清晰。主播小雪说得好,了解了袁氏的历史,就能解读古习水的发展进程。这是我袁氏一族的骄傲。细细认真的反复听了几遍,对平南战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进步的积极作用以及祖宗创业的艰辛深深挂怀。为此,我再补充几点思考意见,与读者共勉。
据《增修仁怀厅志》、《赤水县志.大事记》、《袁氏家志》、《西南袁氏族谱(袁世明系)》记载,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总制袁世明奉命入蜀平南,随即世明与孟拱取蔡灭金,于宋端平元年腊月到达泸州休整,然后经白锦堡、磨子头开苦竹溪大路,进捣蛮穴。端平二年正月出师仁怀堡(今赤水、习水、仁怀)开始平南之战,征讨唐朝坝(今习水县同民乡)、古磁(今习水县土城)、仁怀(今赤水县复兴场)等处的少数民族叛乱。七月平南凯奏,朝廷为永安计,命世明留镇武都城。
袁军(十万人,据《合江古代先贤.袁世明》记载)从夔州、渝州(今天的奉节、重庆)沿长江西上入川,进入赤水河流域,先在今天的四川省合江县九支镇的苦竹溪驻扎,大军指挥部设安居坝(今天的合江九支镇,据《合江古代先贤.袁世明》记载)然后强渡赤水河进入留元坝(今天的赤水市城区),挥师鏖战仁怀,攻克了县城(即今天的赤水市复兴镇)。
攻克仁怀县城(复兴)的这场战争至关重要,蛮兵作战十分骁勇,伤亡也很惨重(是赤水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因战斗极其惨烈,久攻不下,世明祖才奏请朝廷出兵援助。
朝廷即授子英姑祖为兵马大元帅,领兵入蜀助战。就是因为得益于首先攻克了仁怀县城,才有了后来的大军兵分两路沿赤水河而上,先后依次攻克丙滩,元厚,再拿下古滋(今天的土城。土城于1965年才划属今天的习水管辖),进入夷乱的中心,将盘踞在今天土城一带的彝族奢氏赶出赤水、习水河流域,进入今天的古蔺境地。在随后的七星谷(在今赤水长嵌沟一带)战斗中,逃亡的奢氏残兵战斗十分凶猛,世明祖被困。子英姑祖率兵营救。但由于战斗惨烈,世明祖中箭重伤,不久复发而死;子英姑祖和姑祖父,即状元李杰等也在为解救世明祖的战斗中双双战死。
因此,据(1895年《增修仁怀厅志》卷二《古迹》 赤水县档案局1984年复制本卷二第四页)“首里水西坝农民于田壁中挖出石碑,上刻宋故战夫人之墓,其人与墓均无考”。的实证,与我族老谱记载的,子英姑祖战故,葬水狮坝(即今天的土城附近一带,水西坝应为误记),封战夫人,是相吻合的。子英姑祖确实在战斗中为国捐躯了。但我族有些支系族谱以及民间流传的《平蛮传》等都有记载子英姑祖得胜回朝,封国姑,显然值得商榷,(《平蛮传》或《洪袁传》为文学作品,不能与史实对应)。
也正是有了袁军入蜀后将奢氏军团赶出了赤水、习水河流域的战斗,使其逃到了今天的古蔺一带。从此袁家与奢氏就结下了世仇。几百年后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平播战争后期,奢氏仅厚颜无耻的认为袁家在赤水河流域占领的地盘应归其所有,因此上书平播首领,即当时的四川巡抚李化龙(总督湖广、川、贵军务兼巡抚四川),要求袁家还其领地。李化龙批示中“今该道云仁、赤地方原属蔺州,有何凭据?以河为界之谗,恐亦难凭”。未予理睬。
关于习水东皇殿的由来,昨天的主播小雪与原习水档案馆馆长袁永贵宗亲没有仔细讲明,特作一点补充。习水东皇殿原名竹瓦寨。是平蛮战争结束后,世明祖修庙超度在战争中亡灵的殿宇。据《习水简介》记载,南宋端平二年(1235),袁世盟(时“明”与“盟”通假,读ming音。有史书作“明”,也有史书作“盟”,现统一用“明”。笔者注)受命入播平蛮,其后时有骚扰,故在九龙山建东皇殿以镇阴乱,东皇由此得名。明正德元年(1506),东皇殿又称东皇场。明洪武五年(1372)属郎城里,雍正八年(1730)属土城里。1915年,习水建县后,东皇殿为三区区府所在地,其后又称东皇区。1951年初,政府由温水迁至东皇,此后东皇一直为政府所在地。1979年底,城关镇升格为区级镇,到1992年7月,以原城关镇和原东皇区的图书、白坭、太平场、羊九、天鹅等乡地域为辖区,建立东皇镇。
关于《节目》里提到的平播战争是贵州与四川两省争夺鱼米之乡播州之说,本人认为难免有点牵强。这场战役是朝廷与叛军之间的征战,而不是地方割据势力之争。
平播战役是指明万历二十八年二月十二至六月初六(1600年3月26日——7月16日),明朝廷为了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的叛乱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此次战役以明军24万人马在兵分八路的情况下对阵杨应龙14万人马,历时114天,以播州土司杨应龙兵败自戕而告终。此次战役结束了杨氏土司对播州长达725年的统治,耗费了川、贵、湖三省白银约400万两。是明朝万历年间三次大规模征战中历时最短,效果最佳的一次战役。在平播战役中,东北吴广一支自合江入。我族袁年自请统领家兵家将当讨杨先锋。袁初、袁切、袁鍪、袁年四兄弟率本部兵马“与总师吴公进岩门关、战水牛塘、破海龙囤,招降擒斩多功”。一直到破海龙囤,袁军皆冲锋在前。战役结束后,明王朝在播州的土地上实行了改土归流。从此,播州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李化龙在“平播疏“中道,对袁氏实行“赏格开渝”。土官降一级使用(袁氏历代忠臣,对国家有不可估量的贡献)。所以,袁氏世袭官直至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最后一个“土城千总旗”袁世明第十八世孙袁濂谢职,从此袁氏才结束土官世袭制,朝廷全面实行科举录用的流官制度。
平播战役的爆发,有源于杨应龙狂妄自大,野心勃勃的原因,也有朝廷对待播州施行高压的统治,产生民族歧视等,导致杨应龙对朝廷日益不满等各方面的因素。杨应龙在叛乱之前,仍极力维持与中央政府关系。经过多次与其接触后,发现明王朝已经强干弱枝,腐败不堪了,于是就产生有反叛的野心。《平播全书•献俘疏》 记载:“应龙益横,所居饰以龙凤,僭拟至尊。令州人称己为千岁,子朝栋为后主。益选州人子女为绣女、阉人。民间有女十三岁以上皆献之,谓之呈身,须不用乃嫁之。不呈身而嫁者,罪至死。常一日而阉割三十二人,其凶残不道类如此。因此,发生平播之役的实质是杨应龙野心膨胀,反叛朝廷,与贵州和四川两省争夺鱼米之乡播州的关联不大。但朝廷和反叛方,谁控制了玉米之乡的播州,就等于掌控了大量财政收入,对于进一步控制播州,挟制云南,四川大部确实是其初衷。
因此,根据相关史料及近年来诸多史学者的考辨,研究。大量的史实证明,发生播州战役有朝廷的原因,也有杨应龙自身的原因。如果,只将此次战役的原因归结于某一点上,这样只会得到片面的观点。然而,不管原因如何,受害最深的还是明王朝的贫苦百姓。战争加剧了朝廷对百姓的掠夺,同时也使明王朝多年来集聚的国力元气大伤。但是,平播战役的爆发,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避免了民族的分裂。(见中国论文网《浅析平播战争发生的原因》,贵龙中学张天雄《浅论万历三大征之平播战役爆发的原因》)。
综上所述,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袁世明自江西庐陵奉旨入蜀平南后镇土安民,以及后代子世代忠良,保境安民的史实是极为充分的,毋庸置疑。
后记:本文在修订过程中,先后得到袁仲斌、袁润图宗亲的校点和大力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2016年6月4日 于南宁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