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山水庇佑三百年,曾以“字灯”名扬乡里 [打印本页]

作者: 袁文献    时间: 2016-1-1 09:04
标题: 山水庇佑三百年,曾以“字灯”名扬乡里
山水庇佑三百年,曾以“字灯”名扬乡里
来源:衡阳晚报  (文/ 雷昕 图/ 罗盟)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在大义山脉的环绕庇佑之下,康熙57年,袁氏一族在今常宁市罗桥镇下冲村兴建新屋袁家,建筑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民居发展最兴旺的时候有300多户,形成极具袁氏特色的完整古村落体系。
  新屋袁家如卧虎爪之中,见证着袁氏家族繁衍兴盛的过程,也记录了其家族在明清至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及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是常宁市现存规模较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保存较完好的具有代表性的又一个古村落。
  山水庇佑,新屋袁家如卧虎爪之中
  新屋袁家古村是相对于西北边原迁出地的老屋袁家而言的,位于常宁罗桥镇的下冲村,随大义山脉对面的自庙前金龙岩(印山)逶迤而来的龙脉山势而建。
  在大义山脉的猫仔岭、书房岭、茶叶山的环绕之下,新屋袁家犹如横卧于虎爪之中,村后三座小山形如虎头上的“王”字,于是,古村和猫仔岭一道,又似一只安睡的猛虎俯卧在此。古村两侧有两个水塘,塘中有水井,形如虎眼,虎眼山泉出水口自西向东分成两股溪流,环绕村庄流入古村前小河,再汇入湘江。远观古村,三山环合,山如怀抱,村如心房,村后山峦重叠,树木参天,村前视野开阔,地势平坦,月形水塘清澈如镜。
  袁氏后代和古村在山水庇佑之下,繁衍至今。现在的下冲村有居民大约400余人,几乎全是袁姓人家。
  追溯更久远的历史轨迹,新屋袁家先祖是常宁车田袁氏应明公原名旻,祖籍河南濮阳,为袁氏第一代先祖涛涂公第69世。元明时期,袁旻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于洪武8年(1375年)擢升为衡州卫指挥使,嗣后,携妻率子在下耙车田(今兰江乡下耙桥)开基创业。袁旻后世分支众多,有的迁徙他州,有的流远失考,还有“景鹏公第五子独卜白沙瓜湖塘开老屋新屋袁家屋场”。
  据《袁氏族谱》记载,“永权公即星缠公于康熙57年购汤姓地基大兴土木另建袁氏新宅。”也就是说,新屋袁家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建筑紧凑实用,厅屋设计体现宗族伦理
  新屋袁家古村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剥蚀,目前仍保留了从清康熙57年、乾隆年间至民国的旧宅12幢,天井48个,巷道32条,建筑面积达15000多平方米的完整古村落体系,民居发展最兴旺的时候有300多户。整体外观设计古朴、排列整齐,古巷道纵横交错,是清代湘南中期典型建筑风格。
  从民居的设计看,袁氏祖辈深知对称的艺术。整个建筑群坐西北朝东南,三个正公厅屋的中厅正对大义山主峰牛迹石,从左至右依次是星缠公次子代晋、长子代观、三子代谦的厅屋,整体建筑群以三房公厅屋为中轴,左右整齐向外排列,多采用青砖为墙,古巷道纵横交错,使这些古建筑形成棋盘格局。
  袁氏祖辈极其讲究主次辈分,屋内住人按辈份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民居建筑的中心位置都安放祖先牌位,供后人拜祭。从这个设计来看,尊崇祖先、宗族伦理的思想在当时根深蒂固,而下冲村的袁氏人家至今仍保持着在古村厅屋内拜祭的传统。
  相比数里外的庙前古民居,新屋袁家更讲究实用性,正厅与厢房紧密相连,并无冗杂的空间。村内有完整的排水设施,房前屋后有明沟且户户相通,形成一体,与古村落旁的小溪流汇合,流入古民居前的小溪流,数百年来从没有遭受过水涝侵袭。此外,古村还具备防御功能,面巷墙体均设有箭窗,既可防御、观察、袭敌,也可用作夜间照明。
  现在,由于古民居村民大多无人居住,房屋缺乏修缮造成屋面漏雨,墙体风化严重,木构件腐朽,造成少数房屋濒临倒塌,古石巷的青石板及石构件多处松动,甚至遗失。
  崇文善舞,“字灯”曾名扬乡里
  袁氏先祖袁旻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得力部将,以文韬武略、英勇善战著称,其后辈崇文尚武,也有诸多建树。
  新屋袁家自康熙年间星缠公开创基业以来,一直以诗书传家,历十数代而不衰。村中自建的古书院就有三座,分别是康熙59年建的六峰书院、建于乾隆年间的思乐斋书院、清朝后期的新书房。解放后,新书房还被用作新屋小学的校舍,一直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当地村民还在这个书院读过书。可惜的是,三座书院在历史的更迭中已无旧址可寻。
  尽管如此,袁氏一族依然承袭崇文善武的优良传统,后辈好学聪慧,正直骁勇,一些历史掌故在族谱里也有记载。比如,袁锈山为太平军屡献奇谋、村民奋勇击退日本兵,一些老人直到现在还熟记“忠孝传家、诗书启后”的袁氏家训。
  在袁氏后辈传承的文化中,“字灯”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耍灯” 在常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以耍狮子灯、龙灯、跑马灯为主,而下冲村新屋袁家龙灯因带“字灯”而别具一格,在常宁上南路(原罗桥区,今庙前、罗桥、弥泉、三角塘渔池片等乡镇)颇负盛名。
  相传新屋袁家的字灯为康熙年间开基祖永权公所创,又有传为咸丰年间袁绣山所创,现均无从考证,但春节期间耍字灯历史应在200年以上。字灯以一首28字七言绝句为基础,其诗曰:
  天悬镜映月华中,
  玉树千枝花吐红。
  鲜色物浓春绣锦,
  烟凝柳苑拂薰风。
  耍灯前,先做28个灯笼,正反两面把字写在灯笼上,每个字写一个灯,两侧面画花草虫鱼十二生肖等。然后,选28个十多岁的青少年,穿着彩衣,扎红腰带,每人举一个灯笼,再由一个长者举着彩旗指挥“捡”字。随着指挥者的彩旗号令,队列不断变换,可“捡”许多首五言、七言诗或对联、牌匾出来,也可以把整首诗的字灯组成一个圆圈。只要是从这首诗中调取的词句,可随意组成对联、五言、七言诗。
  新屋袁家的狮子灯也不同别处,为文武狮结合,自明洪武年间代代相传。这项传统最后一次呈现是在2000年,现已40岁的袁氏后辈袁耀辉对此记忆犹新。从过小年农历腊月二十四开始,青壮年们在村里德高望重老者的组织下,学习武艺,练习耍狮子灯,初一开始“耍灯”,先在附近村子耍,再去罗市、依湖、车田等地为族人耍,共庆新春,到正月十五结束。
  去年,“下冲袁氏古村”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项目,为了保护古村,常宁市文物管理局正在着手古村非物质文化资料的搜集、挖掘。袁耀辉对此感到兴奋,这两年他自告奋勇带领文物工作者回乡调研,在老人们的口口相传中,他计划组织村里人重新拾回“耍灯”老传统。



作者: 袁氏家谱    时间: 2016-1-1 13:27
2016第一贴!宣传袁氏文化,传播正能量!支持文献站长!!!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