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家谱网--
标题:
盘点河南境内的袁氏先祖生活留下的遗迹
[打印本页]
作者:
河南商水袁
时间:
2015-3-18 13:17
标题:
盘点河南境内的袁氏先祖生活留下的遗迹
希望各位河南的亲人,能把你当地的袁氏先祖的故居、墓碑,罗列出来,供大家交流。
作者:
河南商水袁
时间:
2015-3-18 13:19
“袁家大院”位于正阳县袁寨乡的集镇内,是袁世凯身边的红人、重臣、一代枭雄袁乃宽参照故宫样式所建。遗憾的是,袁家大院在上世纪80年代被毁。
飞黄腾达的袁乃宽
袁乃宽,字绍明,原籍正阳县吕河乡人。其父袁有智为清同治年间陈州营千总,后参加镇压太平军和捻军战死,其母张氏带着9岁的幼子袁乃宽扶柩回到正阳。
袁乃宽长大后,听说袁世凯扶摇直上,任清廷重臣,还听其母说,其父与袁世凯曾联了宗。袁乃宽便赴京投奔袁世凯。
袁乃宽天资聪颖,一表人才,还写得一手好字(网上目前尚拍卖有袁乃宽当年书写的一副对联),深得袁世凯喜爱、赏识,遂留在身边,以叔侄相称。
1893年(光绪19年),袁世凯出任清政府驻朝鲜全权代表,袁乃宽随其赴任,担任书记。1895年,袁乃宽随袁世凯回国后,一路被任命为新建陆军粮饷局会计员、粮饷局提调帮办、财政总汇处军政股长、武卫军营务处会办等。民国元年(1912),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提任袁乃宽为拱卫军军需总长,补授镶红旗蒙古副都统。民国2年(1913)授陆军中将,后任拱卫军粮饷局督办。
民国3年后,袁世凯醉心复辟帝制,袁乃宽积极协作,并担任“大典筹备处”庶务主任,负责帝制筹备工作。袁世凯登基用的龙袍、玉玺等,均由袁乃宽操办。“洪宪”元年,袁乃宽因从事复辟帝制有功,被特授二等大绶宝光嘉禾章和二等文虎章各1枚。
复辟失败后,袁乃宽被抓,后得段祺瑞特赦。因其数年间混迹上层官场,人脉甚广,被视为人才,后又深得重用,先后担任民国政府内务总长、农商总长,直至民国13年(1924)10月,冯玉祥进兵北京,发动政变,赶曹锟下台。至此,袁乃宽方退出政界,客居北平。
据《河南省志·人物志》记载,袁乃宽在北平隐居后,于1946年病逝。
袁乃宽因曾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被世人唾骂,甚至被妖魔化,现在其家乡的网站上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资料。
而实际上,袁乃宽是一个很有能力、有爱心的人。民国时期,他曾三任要职,为国家出过力。直到1946年逝世前,他还是北京河南同乡会的会长,为在北京的河南人和去北京办事的河南人做了很多好事。他还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开办学校,办公益事业。
除此之外,袁乃宽还是一个精明的商人,除了在正阳、信阳、开封等地购买大量土地,建当铺、旅馆、浴池、小型工厂外,还在全国有名的大企业投资。有记载的有盐业银行(北京)、中孚银行(上海)、汉冶萍公司(武汉)等。
在家乡兴建大型庄园
袁家大院,是袁乃宽发迹后在家乡兴建的一处大型庄园。关于这个庄园,民间流传着不同的版本:
一为“雪耻说”。说袁乃宽青年时贫困潦倒,曾在正阳县城东北的张岗村给人做小工,受尽白眼和欺辱。他发迹后,特地将其当年“打工”过的地方买下,后大兴土木,兴建庄园,并将张岗更名为“袁寨”,所建庄园命名为“袁家大院”。
二为“风水说”。说袁乃宽一次回老家正阳歇息的日子里,一算命先生带他从县城慎水河顺河而下,在城东北张岗村一带,看中了这里两面临河、三面环水,正好围成一个“锦弓玉带”状的马蹄形。袁乃宽当即买下这块风水宝地,后在此挖沟筑寨,兴建“袁家大院”。
三为“盗银说”。说 1911年袁乃宽奉袁世凯之命,督送大批银元、粮饷,日夜兼程向风声日紧的武昌进发。当他们行至河南境内时,从前面传来消息:武昌起义爆发,老谋深算的袁乃宽看到清王朝已摇摇欲坠,便将这批数额巨大的银元、粮饷悉数私吞,后用这笔不义之财建成了“袁家大院”。
但这三种说法均无史料记载,无从考证。民国人物志里,也从未提及袁乃宽曾任过“财粮部长“一职。“盗银”一事更难以令人信服,那不是他一人能做成的事情。如果说他“盗银”之后便隐姓埋名,人间蒸发,尚可圆其说。可他后来数年还一直任要职,如有此事,根本难以隐瞒。
在那个达官贵人、巨商大贾以置地兴业、大兴土木、摆阔显贵的时代,袁乃宽也难脱俗。最有可能的是,袁乃宽靠在官场的丰厚俸禄,当然也可能有不义之财和经商获得的大笔银两,在家乡兴建了这座能光宗耀祖、显示身份的“袁家大院”。
闻名遐迩的“豫南故宫”
当年袁乃宽兴建的这座“袁家大院”到底有多大,有多阔,有多美?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目前国内较知名的大院,如果与袁家大院一比,都会黯然失色。但因当时的历史条件有限,无任何影像资料保存,仅凭文字介绍似乎有些苍白无力。但好在到过、看过该大院的大有人健在,他们均能证明该大院的气派、壮观程度。
8月5日,记者一行在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袁寨乡袁寨村,试图探寻袁家大院当年的风采。宣传部新闻科的工作人员找到袁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双印,让他当我们的向导。
原来,刘双印的祖上是从外地逃荒到袁寨村的,曾是袁家的佃户,多年居住在袁寨。刘双印对袁家大院非常熟悉,至今仍记着袁家大院的模样。
记者看到,袁家大院的房子大多数已被毁坏,仅存的一两处房屋仍有人居住。
刘双印根据记忆和祖辈们的讲述,向记者介绍了袁家大院的构造。
当时的袁家大院共占地1300多亩,分外寨和里寨两大部分,外寨为商业区,里寨为住宅区。
当年建这座大院时,方圆18座砖瓦厂日夜不停地烧砖瓦还供不应求。
与全国所有大院建造样式不同的是,袁家大院中的部分建筑是依照故宫后宫宫殿样式建筑的,所以有“小故宫”之称。
之所以建成“皇宫式“,恐怕与袁乃宽在京城任职,出入过紫禁城,为其宏伟气势所惊叹,所以在兴建自己的庄园时,借鉴了故宫后宫部分建筑的布局和宫殿样式。这是全国所有“大院”的主人想都不敢想的大胆建筑。
袁家大院有东西南北四个寨门,寨门的门栓是用整根巨大的原木松树制成的。寨门四角各有一高大的角楼。最外墙高10米,护寨河宽阔、清澈。几年前,当地农民还在寨河中捞到过重达几公斤的银元宝。
商业区(也叫集市)则与北京的“大栅栏”相似,虽无名店和楼房,也不宽阔,但一街两排民居式的商店、作坊倒也给方圆百姓买卖带来便利。袁家大院建成之日,即是袁寨集市正式开集之日。
袁家大院的精华部分在里寨。里寨又分为住宅区和花园区。
袁家大院的兴衰
据说,袁家大院工程浩大,历时两年多才完工。大院南、北、东门建成后,袁家曾在四角搭起高高的戏台,请了几个戏班连续唱了半个多月。大戏开唱的前三天,免费供应所有到场人的茶饭。
采访中,刘双印告诉记者,这座巨大的庄园建成后,曾风光无限,后随着袁乃宽的下野,负责建院和在此居住的其长子袁家骥(当地人称“袁大少”,上世纪20年代前后任豫南淮盐缉私营统领)1928年4月在第二次北伐中被击毙,该大院便由其族人管理,日渐衰落。一批珍贵的名人字画、古玩玉器、瓷器漆器以及大量的明清家具大量散失。
这座大院,解放后被收归国有,上世纪70年代前是公社粮管所,后为公社卫生院。
收归国有,改为粮管所后,为了储粮,有关部门在主体建筑不变的情况下,曾在通道上做过一些小的改动,但大院主体建筑从未做过改动。
即便是在“文革”中,袁家大院也只有建在集市外面的寺院庙宇被毁,大院主建筑完好无损。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1989年,当时的乡卫生院因拖欠当地粮管所5万元钱,加上部分房屋需要修缮,于是乡党委、乡政府主要领导竟作出拆毁袁家大院,变卖其中的梁檩还款的可笑决策。
于是,这座在河南乃至全国最大、最气派、最壮观,具有重要历史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特别是有旅游价值的大院,仅短短数月便灰飞烟灭。
一年多后,河南省人民政府派人前来考察袁家大院。据来的一位处长说,省政府为袁家大院作了首次拨款800万元修缮的决定。然而,当处长和随行记者到达的时候,他们惊讶地看到,那座精美绝伦、声名显赫的袁家大院只剩下拆毁后的残垣断壁。
看见这些,他们的眼睛湿润了,愤怒的火苗在燃烧:仅因为5万元钱,便毁掉了这座大院。这哪里是一座大院啊,他们毁掉了一段历史文化,毁掉了一座永不枯竭的金山。这座大院正堂里的一块楠木门楣也不止5万元啊。关键是他们把袁家大院破坏得非常彻底,即使有足够的资金,也难恢复其原貌了。
作者:
河南商水袁
时间:
2015-3-18 13:21
袁乃宽从苏州、杭州、北京、天津请来众多能工巧匠,在这片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不毛之地上,耗时数月,建起了一座拥有138间房屋的大型庄园,不能不说是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和为历史做出的贡献。
袁家败落后,这里一直无人居住,无人管理。在那个人们都在只顾为吃饭穿衣而奔波的年代里,很少有人前来光顾。
然而这一切并不影响它作为一项建筑艺术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袁家大院这座历尽沧桑,却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群1988年被人为的夷为平地,我和袁先生及来人站在荡然无存的废墟上,大家感慨万千。
聪明的正阳人如果把袁家大院这一“县宝”像山西乔家大院、张家大院、内乡县衙……一样充分发掘出来,开发出这处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巨大市场潜力。
我不知道毁掉这座庄园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几多好处。但我知道袁家大院再也不会重现,旅游资源贫乏的正阳将永远失去了一处极具观赏价值的人文景观。
我带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最后想见见拆毁袁家大院的决策者、指挥者……了解他们的初衷。然而他们的命运竟然也同袁家大院一样“英年早逝”。这难道也是历史的巧合吗?!
(摘自江国著名纪实文学家肖震文集《红楼悲歌》
作者:
河南商水袁
时间:
2015-3-18 13:24
商水县平店乡白塔寺,古时是有名的僧侣集散地之一,在佛教盛行的宋代人们在那里建了寺庙,因寺内有白塔,故称白塔寺。因地下有龙山时期及夏、商、周时期的大量遗存,所以此处又称白塔寺遗址。
由于清水河与孙洼沟在此交汇,如同二龙戏珠,暗合周易八卦风水之说,清朝末年,袁世凯家族把墓地选于此。之后,袁世凯命人在此修建袁家花园。为防外人入内,他还命当时商水平店的名士刘振玉在此栽种柏树2000余株,形成柏林,并把柏林栽成九宫八卦的阵形以护卫这方水土。
据当地人讲,当年柏林完整时,人们一进柏林就迷失方向,很难出入。
如今,原来的白塔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袁氏家庭墓地也仅存5个碑楼。由于白塔寺久负盛名,香火至今依旧旺盛。在白塔寺遗址上,柏林、廊房和碑楼,成了白塔寺三景。作为袁氏家族墓地的守望者,白塔寺柏林现在景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一览白塔寺柏林的“幽微灵秀”。
柏林呈九宫八卦阵布局
近日,记者顺着商水县城通往平店乡的公路,乘车40分钟左右,来到白塔寺。此处现在是一个集市,人群熙熙攘攘。在公路的北侧,记者一眼就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柏林:柏树一行行一列列地站立着,像一个个卫兵,守卫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在白塔寺东面,有条清水河,步至河边,只见河面波光粼粼,有几只野鸭在水里嬉戏。白塔寺向西不远处,又见一水沟,村民说这是孙洼沟,该沟在白塔寺东南角与清水河交汇。从地理位置看,白塔寺正好位于清水河与孙洼沟的交汇处。
据长期研究传统民俗文化的平店二中教师付海水介绍,此处虽称白塔寺,可寺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成了学校,即现在的平店二中,至今只保存有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其沧桑的模样,好像在向世人娓娓诉说着一段古老的历史。
村民们讲,原来的白塔寺分东西两个寺院,从西寺院到东寺院,挖有一条地下通道。从东寺院向东约25米处,用红石建有一石桥,名曰青龙桥。青龙桥东约100米处,有一龙王庙。当时白塔寺西寺院西约100米处,用白石建有一座石桥,名曰白虎桥;西北方向500米处建有庙宇,叫三光庙。所以当地人称白塔寺是“桥端庙庙端桥”的风水宝地。
清末,袁世凯家族遍寻风水宝地。由于西北东南流向的清水河与孙洼沟汇聚白塔寺前,拐向东南,此地势正是堪舆学所称二龙戏珠风水宝地,见此,袁家开始在此建墓茔。墓茔占地24亩,并立三门,东为朝阳门,中为午门,西为望月门。从此,白塔寺成为豫东大地一个沾帝王家风水宝地的名胜古迹。
当时,为防外人入内,袁世凯命当时商水平店的名士刘振玉在此栽种柏树2000余株,并按九宫八卦阵形排列,在几十亩地面形成平原地区少有的庞大的人工柏林。
刘振玉何许人也?当地村民说,他是晚清秀才,精通风水术数,老家商水平店,参加过洋务运动,失败后隐居白塔寺,后袁氏家族请他布置袁氏墓地。由于刘振玉把柏林种成九宫八卦阵形,当年柏林完整时,人们一进柏林就迷失方向,很难出入。据传,当时刘振玉的一个同村人到柏林找刘振玉,在柏林转了一天也没能出去。
民俗专家考证,柏林栽种确实符合易经卦理和九宫布局。
由于病虫害和人为采伐,现减至600余棵,但仍蔚为大观。现在存活下来的柏树最大胸围0.9米,高20余米,最小的柏树胸围也有0.3米,高12米左右。如今,柏林绵密,枝叶茂盛,景色宜人,尤其是冬日大雪初霁,银装素裹,雪压松柏愈显苍翠……这里也成为当地少有的美丽风景。
总之,白塔寺柏林依其大量的古柏、地下遗存及袁氏墓茔形成的综合遗存,对研究商水县平店乡白塔寺的历史、袁氏宗族的历史和清末民初埋葬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柏林下有龙山时期遗址
在商水县文物管理所白塔寺柏林管理站,记者见到了管理人员李德军。一谈及白塔寺遗址,李德军就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出土了大量文物。这里原本有一个集市,几年前,为保护地下遗址,当地政府已将集市迁到了孙洼沟北岸。
据《商水县志》记载,商水平店乡的白塔寺遗址位于白塔寺清水河和孙洼沟交汇处。遗址深层有龙山时期,夏、商、周时期的大量遗存,浅层有汉朝至明朝的遗存。在遗址上暴露的有灰坑、汉墓,出土的有灰陶折沿罐、高颈罐、鼎、鬲、几何纹榫口砖等。在佛教盛行的宋代,人们在这里建了白塔寺,当时香火旺盛,佛事不断,是佛教在商水传播的一个重要场所。
在遗址的东南部还有仰韶时期的遗存,西南部有大汶口时期的遗存,据此推测,此处应是古代人类生存繁衍的聚集地。
由于清水河与孙洼沟在这里交汇,如同二龙戏珠,暗合周易八卦风水之说,且历史上很早就有人类在此聚居,因此这一地域被人们视为祥瑞之地。在遗址中出土的明万历43年维修白塔寺记事碑,确切地记载了当时白塔寺的概况及僧众化缘、香客施舍维修寺庙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政府将寺庙改建为学校,后来“文革”中拆除了大部分庙舍,新建教室、办公室,开辟操场等,如今这里只留下清光绪年间建造的3间西厢房。
白塔寺遗址面积较大,地下遗存丰富,年代久远,时间跨度较大,因大量柏树成林保护地面,遗址保存基本完好。加之地面袁世凯家族墓碑,构成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含量丰富的综合性文物遗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
柏林环抱5座袁氏碑楼
在柏林深处,记者看到5座高大的碑楼东西走向并排站立,彼此间隔30米左右。记者吃力地读过碑文后,才知道这几座石碑是袁世凯的祖母及几个叔父的墓碑,上面的碑文是名人徐世昌亲自撰文并书丹,书法刚健娟秀,朴素端庄。“袁世凯家族居于项城,为什么把这里辟为墓地?”记者不解地问随行的李德军。李德军说:“这是因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啊。”
据《项城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因白塔寺遗址一带为“宿龙之原,气象万下,蜿蜒盘绕,干向子山,六八鼎时,二凹迥环,青龙舒气,白虎闭关,乾坤合运,缔造天然”的风水宝地,袁世凯家族将此处辟为墓地。徐世昌为袁世凯祖母撰文并书丹的碑文,是了解袁世凯家族历史的-份珍贵而详实的资料。
《商水文物志》记载,白塔寺原为袁世凯之叔的墓地,其中一位官至二品。墓地规模较大,石刻精美。1985年商水县文物工作者在墓地中发现了5座石碑立于碑楼内,但未发现碑额和碑座。在2010年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碑额两件,两件碑额大小略同,高1.07米,宽0.8米,厚0.24米,碑额正中牌位内竖书篆书“恩纶”二字,牌位两侧有二龙盘护,雕刻工整细腻,为研究项城袁氏家族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据《袁氏家谱》记载,清朝末年,项城袁世凯家族通过风水先生找到白塔寺这一区域,尽管远离袁宅数十里,由于此处被传为风水宝地,对家族兴旺、后人仕途大有俾益,袁氏家族出高价买下此处土地数十亩,辟为家族墓地。袁世凯的祖母杨太夫人及叔父袁保基、袁保信、袁保敬、袁登三夫妇均先后埋葬于此,并拉起围墙,广植松柏、花木,雇人看管。民国初年,袁世凯荣登大总统宝座,遣人整修家族墓地,勒石树碑,对白塔寺祥瑞之气感恩拜德,大加褒扬。现遗存有民国三年时任北洋政府国务卿徐世昌撰文褒扬杨太夫人并书丹石碑一座,背面绘制有坟冢风水位置图。徐氏后任民国总统,其书法师承名家,功底深厚。另有袁保基(追封二品)、袁保信、袁保敬、袁登三神道碑共五通,皆为徐世昌书丹,青石刻造,高近3米,保存完好,弥足珍贵。文革时碑楼被当地群众拆除,石碑铺作桥板,坟冢被平掉,地下未动。后经商水县文化部门努力,将散落的石碑搜寻集中,在原地重建碑楼,并委派专人看管。1978年此处公布为商水县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2006年白塔寺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碑楼碑记属有:“清朝赐进士出身军机大臣……太保民举国务卿东海徐世昌谨撰并书”,又有时间“中华民国叁年岁次甲寅吉日”,碑的左下角书有“禹州李中州,候殿选镌石”的字样。从落款属名来看,此碑文就是袁世凯的好友徐世昌亲撰并书写的。从史书记载来看,袁世凯与徐世昌交往甚密,此碑文也是一个见证。
作者:
河南商水袁
时间:
2015-3-18 13:38
今年春节过后,绕道去白塔寺,只为看看这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容貌。儿时记忆中,就是一个杂乱的小集市,西北角是一所中学。仅存的遗迹就是校园内的两间西厢房、街边垃圾堆里的几通墓碑。现在,路修得还行,穿过几个村庄,过了孙洼沟河,就进入了白塔寺,房屋明显多了,柏树林里的空地能盖房子的都盖上房了,路边就能看出干枯的柏树,还是一个脏乱的小集市。我没有过多的停留,怕留下更多的不满。我只想给当地的政府说一句话:守着个聚宝盆,却当垃圾桶使用!这么多年了,怎么没有一个领导能看出里面的巨大“财富”呢?说来也不奇怪:一是沾上袁世凯的历史问题;二是基层的干部大都是年轻人,眼里盯的只有政绩,办个工厂,搞个开发区,轰轰烈烈!有几个能沉下来做点文化的事?三是当地是贫困县,从政府到个人,投资是个问题。
作者:
河南商水袁
时间:
2015-3-18 13:40
袁安碑——中国东汉碑刻。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公元92)立。原石出土地点不详,1929年在河南偃师县城南辛家村发现,现藏河南博物院。碑高1.53米,宽约0.74米。篆书,共10行,满行16字,下截残损,每行各缺 1字,故现存15行字。除第8、10两行为不满行外,其他行下一字均缺(现已考出),仅存139字。字体结构宽博流畅,笔画较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题字。碑中间有穿,位置较低。袁安碑是一件极为罕见的用篆书写就的汉代墓碑。
内容主要记载袁安的生平,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但较简约无赞颂铭辞。碑上有圆形碑穿在第五、六行之间,正当碑中,为汉碑之所仅见。由于该碑发现较晚,字口锋颖如新,书法浑厚古茂,雄朴多姿,线条纤细婉转,体态遒劲流畅,飘逸圆融中尽显端庄方正,是汉代篆书的典型代表。现代书家费声骞评《袁安碑》:“此碑笔画瘦劲,纤而能厚,结体宽博,运笔圆匀,碑字清晰,可供学篆取法善本。”
碑文: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学)。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四月乙(亥) 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
作者:
河南商水袁
时间:
2015-3-18 13:41
袁安碑的出土年代不详,也未见前人著录,从碑侧刻有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三月题记可知,此碑至少在明代时就已被人发现。后来,袁安碑被人移置到河南偃师县西南三十里辛家村牛王庙中作了供案,但由于刻字的一面向下,因此很久人们不知是碑刻。1928年初,牛王庙改作辛村小学,供案仍在原地放置未动。次年夏,一小孩仰卧石案下乘凉,发现石上刻有字迹,村人任继斌遂以拓本行世,并在碑石穿孔的空白处盖上辛村小学的印章。稍后,袁安碑渐渐被金石界所重视,并很快闻名全国。1938年,当地人士曾组织文物保管委员会将此碑收存,后又不知所在。1961年此碑再现于世,后被河南省博物馆收藏。
作者:
朋友
时间:
2015-3-18 15:17
大家好我是辽宁本溪我叫袁继鹏我的下代范什么字谁能把字谱给我发一份
作者:
yuanscn
时间:
2015-3-18 15:26
资料很丰富,盘点历史点点滴滴,发人思考!
作者:
河南商水袁
时间:
2015-3-19 10:01
朋友 发表于 2015-3-18 15:17
大家好我是辽宁本溪我叫袁继鹏我的下代范什么字谁能把字谱给我发一份
加我QQ:767447041
作者:
袁保险
时间:
2015-3-21 18:33
如果大家参予,寻亲联族则容易得多
欢迎光临 袁氏家谱网-- (http://yuanscn.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